question
stringlengths 0
2.02k
| answer
stringlengths 0
5.08k
| name
stringlengths 1
21
⌀ | department
stringclasses 31
values | id
stringlengths 4
10
|
---|---|---|---|---|
如何诊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需要综合患儿发病情况(围产期窒息史,如宫内窘迫;疾病相关的表现,如抽搐、嗜睡)及各种辅助检查(抽血化验、头部 B 超、头部 CT 等)的结果来明确。不能仅通过辅助检查来诊断新生儿缺血性脑病。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 儿科 | DX_2301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容易和哪些疾病混淆?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需要和产伤性颅内出血、宫内感染性脑炎、中枢神经系统先天性畸形、遗传代谢性疾病以及寄生虫感染等导致的神经系统异常相区别。上述疾病也会出现抽搐、嗜睡、肌张力、原始反射改变等,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相似的表现,因此需要结合患病情况及辅助检查(抽血化验、头部 B 超、头部 CT 等)来作出鉴别。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 儿科 | DX_2302 |
轻度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也需要治疗吗? | 需要,因新生儿病情变化非常迅速,必须监测病情进展,及时治疗。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 儿科 | DX_2303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该如何治疗?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没有特效药,医生一般会从神经保护、对症支持、康复训练 3 个方面来开展治疗。保护中枢神经系统,减少后遗症,对于出生后确诊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新生儿(具体的指征需要咨询专业的医生,由医生判断能否进行此项治疗),首选亚低温方法(出生 6 小时内)来进行治疗。此方法是通过人工诱导(冰帽系统用于头部、冰毯系统用于全身)使宝宝的体温降低 2~5 ℃,并维持 72 小时,以达到减少机体能耗、保护神经细胞的目的。经国内外研究发现,亚低温治疗是治疗新生儿缺氧缺氧性脑病唯一安全且有效的方法,可以减少后遗症的发生,降低宝宝的伤残率和死亡率。在结束治疗后,宝宝还需接受至少 24 小时的临床观察,出院后仍需定期复诊至 18 月龄。维持正常生命体征,控制症状,维持良好的通气,如高频通气、体外膜肺氧合等(医生会根据宝宝的血气情况选择不同的方式),使宝宝能够维持正常的氧供,避免进一步的脑损伤。维持正常血压,由于血压波动可能会加重脑部损伤(血压过低可加重缺血、血压过高会导致脑出血),所以宝宝需维持正常的血压。医生可能会给予多巴胺等药物,来稳定宝宝的血压。维持正常血糖,对于宝宝来说,血糖过高过低都无益,还可能引发脑出血等异常情况,所以治疗时还需维持正常血糖。对于血糖过低的宝宝,医生可能会静脉输注葡萄糖,待情况改善后,会逐渐转为肠道喂养;对于血糖过高的宝宝,医生可能会注射胰岛素进行控制。控制惊厥症状,如果宝宝发生持续惊厥,可能加快神经细胞的代谢,不利于脑损伤恢复,所以医生可能还会配控制惊厥的药物。一般首选苯巴比妥,如果宝宝的肝功能不是很好,可以换用苯妥英钠。防治脑水肿,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早期,就会发生脑水肿,若未及时控制,可进一步严重化,所以防治脑水肿至关重要。医生首先会限制每天的输液量(不超过 60~80 mL/kg),还可能会给予呋塞米治疗,如果较为严重,会改用甘露醇来治疗。具体药物选择请遵从医嘱。开展康复训练,提升智力和体能,待宝宝病情稳定且过了新生儿期后,家长应尽快与医生沟通并为宝宝选择合适的康复训练方案(如抓握、追视、抬头、翻身等)。回到家中后,家长可以自行锻炼宝宝的智力和体能,以帮助恢复脑功能,降低后遗症的发生率。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 儿科 | DX_2304 |
怎样判断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的好转机会?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预后与疾病的严重性、脑损伤及脑缺氧的严重程度均有关系,其中轻度及中度的缺氧缺血性脑病预后一般较好,而重度患儿的预后判断则需借助神经功能评分、脑功能检查、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来综合判断其预后。神经功能评分可以早期发现患儿脑损伤以及评估其预后,CT 及 MRI 则可以明确患儿脑部的损害部位、范围及严重程度,对于疾病的诊断及预后评估均有重要作用。脑电图及脑干诱发电位的敏感性较高,其干扰因素也较少,检查结果准确性高,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具有较大的价值。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可以很好的反应患儿神经元损伤的程度。总之,诊断并评价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预后涉及到多种因素的考量。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 儿科 | DX_2305 |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能完全治好不留后遗症吗? | 发生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部分患儿,即使接受治疗后仍可能留下严重的后遗症,甚至存在死亡的可能。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 儿科 | DX_2306 |
如何减少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后遗症的发生? | 病情稳定后尽早接受系统的早期干预及康复训练(具体方案需由儿童康复科医生制定),有利于促进脑功能的恢复;同时定期随访,对出现的运动、语言及智能发育落后,早发现早治疗,可最大程度地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 儿科 | DX_2307 |
高压氧治疗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有用吗? | 无相关高压氧治疗报道,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一般仅需常规氧疗即可,严重者可使用机械通气,另外早产儿发生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如氧疗存在发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风险,可能导致失明。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 儿科 | DX_2308 |
新生儿得了缺氧缺血性脑病,生活中应该怎么护理? | 待病情稳定后,家长可以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给宝宝进行科学的生活护理。建议母婴同室,母乳喂养,妈妈与宝宝亲密接触,可以让宝宝有充足的安全感;坚持母乳喂养,能够给宝宝提供生长所需的各项营养素,这些都可以帮助宝宝尽快恢复。接触宝宝前彻底洗手,定期抚触,由于新生儿的抵抗力还比较差,所以家长在接触宝宝之前都要彻底清洁双手,以免引发感染。此外,可以每天给宝宝做皮肤抚触,建议早晚各一次,每次 15 min。抚触时,注意将室温控制在 25~28℃ 左右。抚触手法可以请教医护人员,一般是先让宝宝仰卧,从上往下轻轻地按摩宝宝的头、脸、颈、胸等部位;而后让宝宝处于俯卧位(注意让口鼻露出,以免窒息,可以使头部侧靠),同样地方法从上往下按摩头、背、臀、腿等部位。多带宝宝出门走走,但建议做好防护,在做好防护的基础上,家长可以多带宝宝出去走走,多与外界接触。一方面可以让宝宝呼吸呼吸新鲜空气,另一方面也能帮助宝宝适应社会性氛围,有利于智力和体能的发展。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 儿科 | DX_2309 |
如何预防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发生? | 围产期窒息是引起本病的主要原因,所以积极预防围产期窒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本病的发生。此外,孕妈妈若患有基础疾病,需积极控制,以防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定期产检,日常注意监测胎儿情况,孕妈妈在孕期需要定期到医院进行产检,以便及时发觉脐带绕颈、胎盘早剥等异常情况。在日常生活中,尤其到了孕晚期,孕妈妈可以注意听胎心、数胎动,如果发现胎心胎动异常,应及时就医,到医院做全面的检查。若胎儿发生严重的缺氧缺血,无法继续妊娠,医生会进行助产或剖宫产,以最大程度地减少胎儿的脑损害。此外,孕妈妈如果在怀孕前就患有哮喘、心脏病等基础性疾病,也建议积极做好疾病的监控,并将孕前情况告知产科医生,及时治疗原发病。选择专业可靠的分娩医院,孕妈妈在临近预产期时,建议尽可能找专业可靠、经验丰富的分娩医院。当生产时出现子宫破裂、生产后出现新生儿窒息等异常情况时,能够及时且准确地给出解决方案。宝宝出生后,注意观察宝宝各项体征,当家长接到刚出生的宝宝后,一定注意多加观察宝宝的呼吸、活动及反应能力、吃奶情况、哭闹程度、精神状态等。如果发现异常(如身体颤抖、不吃奶、哭声弱等),及时告知相关医护人员。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 儿科 | DX_2310 |
什么是新生儿期重症肌无力? | 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一种以活动后加重的肌无力、易疲劳为特征的疾病,由免疫系统紊乱导致,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肌无力症状在休息和应用胆碱酯酶抑制剂后可明显减轻。重症肌无力可在任何年龄阶段发病。新生儿期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 in childhood),是指在出生后 28 天内(即新生儿期)发病的重症肌无力,包括新生儿暂时性重症肌无力和先天性重症肌无力。暂时性的重症肌无力可以随患儿的成长而痊愈,长大后患 MG 的风险也并不增高;先天性的重症肌无力则对胆碱酯酶抑制剂等药物不敏感,需要持续的医疗支持,患者的生活质量会受到严重影响。 | 新生儿期重症肌无力 | 神经内科 | DX_2311 |
新生儿期重症肌无力常见吗? | 不常见。每年每 10 万个 10 岁以下的孩子,平均才有 1~2 人会发生重症肌无力,且大多在 2~3 岁发病。可见新生儿期重症肌无力非常少见,其中又以暂时性重症肌无力为主。母亲如果是重症肌无力患者,那么她所生的婴儿中有 10%~20% 会发生暂时性新生儿重症肌无力。先天性重症肌无力极少见。 | 新生儿期重症肌无力 | 神经内科 | DX_2312 |
新生儿期重症肌无力有哪些类型? | 根据病因不同包括两种类型:新生儿暂时性重症肌无力和先天性重症肌无力。 | 新生儿期重症肌无力 | 神经内科 | DX_2313 |
新生儿期重症肌无力有哪些表现? | 新生儿暂时性重症肌无力:患儿可于出生后出现全身肌肉无力,如吸吮困难、哭声无力、肢体瘫痪,严重者有呼吸功能不全,需呼吸机辅助呼吸。但不同于先天性重症肌无力和其他年龄段的重症肌无力,新生儿暂时性重症肌无力很少会表现为眼睑下垂,因此容易被医生漏诊。先天性重症肌无力:部分可以在新生儿期起病,患儿出生后可表现为眼睑下垂、斜视、眼球运动明显受限甚至眼球固定、吸吮困难、哭声无力、肢体瘫痪、甚至呼吸困难。 | 新生儿期重症肌无力 | 神经内科 | DX_2314 |
新生儿期重症肌无力会如何发展? | 新生儿暂时性重症肌无力:出生后 48 小时内出现症状(通常在数小时内),症状持续数日至数周后逐步改善,直至完全消失。90% 的患儿 2 月龄前可完全康复,今后发生重症肌无力的风险不会增加。先天性重症肌无力:症状持续,不会自然缓解。 | 新生儿期重症肌无力 | 神经内科 | DX_2315 |
新生儿暂时性重症肌无力是如何发生的? | 正常情况下,大脑的指令转换为神经冲动下传,当神经冲动传递到达神经末梢时,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囊泡就会释放大量的乙酰胆碱。小部分乙酰胆碱和相应受体结合,使神经冲动转变为肌肉运动;大部分乙酰胆碱被「乙酰胆碱酯酶」水解或被神经再摄取储存。当人体内存在对抗乙酰胆碱受体的抗体时,乙酰胆碱就没法与其受体结合传递神经冲动,肌纤维不能接收到有效的刺激,骨骼肌就会呈病态疲劳现象。患有重症肌无力的母亲体内就存在乙酰胆碱受体(AChR)抗体。这类抗体会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胎儿出生后就会表现出重症肌无力的相关症状。但由于这些抗体数量有限,且新生儿自身并不产生新的抗体,所以当来自母体的抗体消耗完后,患儿症状就可自行缓解。 | 新生儿期重症肌无力 | 神经内科 | DX_2316 |
先天性重症肌无力的病因是什么? | 先天性重症肌无力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负责神经肌肉信号传递的蛋白质功能异常而致。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是由于父母双方都带有致病基因,在孕育后代的时候有可能将致病基因传递给后代。同时获得了父母双方的致病基因的孩子,就会患病。可见,先天性重症肌无力患儿的母亲不一定患有重症肌无力。 | 新生儿期重症肌无力 | 神经内科 | DX_2317 |
怎么确定得了新生儿期重症肌无力? | 一般医生根据患儿母亲情况、患儿特征性的表现,结合辅助检查,排除其他疾病后可诊断。 | 新生儿期重症肌无力 | 神经内科 | DX_2318 |
新生儿期重症肌无力的患者需要做哪些检查? | 新斯的明试验;如果新生儿确患有重症肌无力,使用新斯的明后,症状会在数十分钟后得到改善,持续 1~3 小时,此为新斯的明试验阳性。也可以通过患儿通气改善或喝一定量液体的时间改善 > 15%,而判定试验阳性。新斯的明有可能导致面色苍白、腹泻、呼吸道分泌物增多等不良反应,可以用阿托品进行治疗。血清乙酰胆碱受体(AChR)抗体检查:新生儿暂时性重症肌无力患儿的抗体可为阳性,如抗体检测结果阳性,则可以确立新生儿暂时性重症肌无力的诊断;但如检测结果为阴性,不能排除新生儿暂时性重症肌无力的诊断。先天性重症肌无力的患儿,抗体检查均为阴性。电生理检查:在使用胆碱酯酶抑制剂前后,比较复合肌肉动作电位的振幅。先天性重症肌无力的重复神经电刺激表现为低频电流重复刺激后出现波幅递减。基因检测:当怀疑先天性重症肌无力时,需行基因检测确诊。但价格昂贵,且部分医院没有相应的检查设备。 | 新生儿期重症肌无力 | 神经内科 | DX_2319 |
新生儿期重症肌无力需要与哪些情况鉴别? | 新生儿期重症肌无力首先需要与肌无力综合征相鉴别,其次需与吉兰-巴雷综合征、脊髓灰质炎的延髓型、脑干脑炎、脑肿瘤、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等相鉴别。 | 新生儿期重症肌无力 | 神经内科 | DX_2320 |
重症肌无力和肌无力综合征有什么区别? | 肌无力综合征也可表现为四肢近端(靠近心脏端)的肌无力,也属于一类自身免疫性疾病,因此容易和重症肌无力混淆,但二者在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上都有区别。病因:肌无力综合征主要是由恶性肿瘤导致的。发病机制:在肌无力综合征患者中,自身抗体破坏的是周围神经突触前膜的钙离子通道和乙酰胆碱囊泡释放区。而在重症肌无力患者中,自身抗体破坏的则是乙酰胆碱受体。临床表现:除与重症肌无力有类似的肌无力表现外,肌无力综合征还常伴有自主神经症状,如口干、体位性低血压、胃肠道运动迟缓、瞳孔扩大等。 | 新生儿期重症肌无力 | 神经内科 | DX_2321 |
新生儿期重症肌无力要去看哪个科? | 新生儿科。 | 新生儿期重症肌无力 | 神经内科 | DX_2322 |
新生儿期重症肌无力需要住院吗? | 需要住院,至少住院治疗观察到症状体征较轻不影响存活,才予出院。 | 新生儿期重症肌无力 | 神经内科 | DX_2323 |
新生儿暂时性重症肌无力如何治疗? | 支持治疗:患儿通常不能自己吃奶,可以通过鼻胃管向患儿胃内注入奶粉或挤出的母乳;如患儿存在呼吸障碍,需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一段时间。胆碱酯酶抑制剂:喂食前半小时给予甲硫酸新斯的明治疗。根据症状控制的需求和是否有副作用,医生会适当增减每次的剂量与间隔时间。新斯的明的副作用可能有:恶心、腹泻、胃肠痉挛、心动过缓、口腔及呼吸道分泌物增多等。丙种球蛋白和血浆置换疗法:症状比较重的患儿,可使用大剂量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和血浆置换疗法。两者价格昂贵,且一次治疗维持时间较短,需重复治疗巩固疗效。注射丙种球蛋白的副作用有:头痛、无菌性脑膜炎、流感样症状和肾功能损害等。血浆置换的副作用:血钙降低、低血压、继发性感染和出血等。 | 新生儿期重症肌无力 | 神经内科 | DX_2324 |
先天性重症肌无力如何治疗? | 先天性重症肌无力对胆碱酯酶抑制剂、丙种球蛋白和血浆置换等治疗均无效,只能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包括营养支持、呼吸支持等。 | 新生儿期重症肌无力 | 神经内科 | DX_2325 |
新生儿期重症肌无力患者在饮食上要注意什么? | 喂食量要控制,避免过饥、过饱;储奶、温奶的器具要注意清洁,避免发生胃肠道感染。 | 新生儿期重症肌无力 | 神经内科 | DX_2326 |
新生儿期重症肌无力患者在生活上要注意什么? | 注意保暖,保持口腔清洁。 | 新生儿期重症肌无力 | 神经内科 | DX_2327 |
新生儿期重症肌无力需要复查吗?怎么复查? | 新生儿暂时性重症肌无力如治愈出院则不用复查,如未痊愈则需要复查。主要复查重复神经电刺激和测量乙酰胆碱受体抗体。先天性重症肌无力患儿要根据具体病情决定复诊时间,建议谨遵医嘱。 | 新生儿期重症肌无力 | 神经内科 | DX_2328 |
新生儿期重症肌无力可以预防吗? | 新生儿暂时性重症肌无力的预防,重在控制母亲的重症肌无力病情。建议患病女性病情稳定、体内乙酰胆碱受体抗体不高时,再怀孕。先天性重症肌无力属于遗传病,预防措施就是避免有问题的孩子出生。有先天性重症肌无力家族史的夫妇,应进行遗传咨询,评估后代患病的风险后再决定是否生育。 | 新生儿期重症肌无力 | 神经内科 | DX_2329 |
新生儿溶血病是什么病? | 新生儿溶血病(hemolytic disease of newborn,HDN)是指由母体和胎儿的血型不同引起胎儿或新生儿的一种溶血。人类发现有多种血型系统,其中 ABO 血型不合最常见,其次为 Rh 血型不合,症状较严重。患儿可出现黄疸、贫血、肝脾肿大等。治疗包括产前治疗和新生儿的对症治疗。 | 新生儿溶血病 | 血液科 | DX_2330 |
新生儿溶血病常见吗? | 并不常见。在所有妊娠情况中,约 15% 的母婴会发生 ABO 血型不合,其中只有 4% 发生溶血病。因为胎儿红细胞的抗原数量远低于成人,不足以引起抗原抗体反应,发生严重溶血;胎儿的其他身体组织也含有 ABO 抗原,可分别吸收部分抗体物质,减少红细胞的结合。而 RhD 型血型不合者较少,发病率大约 5% 左右。 | 新生儿溶血病 | 血液科 | DX_2331 |
新生儿溶血病有什么表现? | 症状轻重与溶血程度基本一致。黄疸:巩膜(眼白部分)变黄、肤色泛黄,食欲差,多数 Rh 溶血病患儿出生后 24 小时内出现黄疸并迅速加重,多数 ABO 溶血病患儿在出生后 2~3 天出现黄疸。程度不一的贫血;Rh 溶血病患儿多有肝脾肿大,而 ABO 溶血型患儿并不明显。 | 新生儿溶血病 | 血液科 | DX_2332 |
新生儿溶血病会引起什么其它疾病?新生儿溶血病会造成什么后遗症? | 新生儿溶血可以并发贫血、肝功能损害、胎儿水肿(胎儿水肿的新生儿在被娩出时可能发生休克或出现临近休克状态,需要紧急输血)及神经功能障碍(急性表现为急性胆红素脑病,有些孩子可能出现长期神经系统后遗症即核黄疸)。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胆红素脑病。由于严重溶血,红细胞大量溶解,释放过多非结合胆红素,可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甚至造成永久损害。当患儿发生重度黄疸后,应注意有无嗜睡、反应差、抽搐和发热、角弓反张(头后仰、下肢向后弯曲,身体保持类似弯弓的姿态)等胆红素脑病的表现,及时治疗和处理。治疗不及时,有可能留有脑瘫、智力低下等后遗症。 | 新生儿溶血病 | 血液科 | DX_2333 |
新生儿溶血病对宝宝智力和身体发育有影响吗? | 如果治疗及时,一般不会影响正常发育。如果黄疸严重,未及时治疗,并发急性胆红素脑病、核黄疸,影响神经系统,可能遗留智力低下、脑瘫、抽动、听力障碍等问题。急性胆红素脑病严重者甚至可致死亡。 | 新生儿溶血病 | 血液科 | DX_2334 |
新生儿溶血病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 因为母体接触过与自身血型不同的物质刺激,体内产生了相应抗体,在怀孕时这些抗体可以经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如果这些抗体与胎儿血型发生冲突,就会攻击胎儿的红细胞,引起溶血。 | 新生儿溶血病 | 血液科 | DX_2335 |
新生儿溶血病会因为多次生育更容易发生吗? | 新生儿溶血病的表现程度与母体内相应抗体的数量和活性有关,如果母体多次生育,包括流产,意味着多次接触到不同血型抗原的刺激,就会产生更多的抗体,下一胎发生抗原抗体反应的程度就会更大,引起更严重的症状。 | 新生儿溶血病 | 血液科 | DX_2336 |
新生儿溶血病哪些人群更容易发生? | 从原理上看,O 型血女性的孩子发生新生儿溶血的几率是要比其他血型女性的孩子稍高一些,但也要考虑到其配偶的血型。O 型血的女性和 AB 型血的男性结合,他们的孩子一定会出现母婴血型不合。但是溶血病的发生以及严重程度还受很多其他因素影响,宝宝不是一定会得溶血病的。而其他的血型组合也有一定几率会出现母婴血型不合。比较明确的情况是,母体血型为 Rh 阴性,之前有过输血、流产、或分娩过 Rh 阳性胎儿的情况,那么这一胎发生新生儿溶血病的可能性较大,需要尽早预防和治疗。 | 新生儿溶血病 | 血液科 | DX_2337 |
新生儿溶血病要诊断需要做什么检查? | 需要检查母子血型、血常规、肝功能、改良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改良 Coombs 试验)和抗体释放试验等,黄疸严重时还需要检查头部 MRI 和听力的检查,评价是否有损害。 | 新生儿溶血病 | 血液科 | DX_2338 |
新生儿溶血病和生理性黄疸有什么区别? | 尤其 ABO 溶血病可只有黄疸表现,容易与生理性黄疸混淆。有关血型不合和溶血试验检查可以区别。 | 新生儿溶血病 | 血液科 | DX_2339 |
新生儿溶血病应该怎么治疗? | 可分为两部分:产前治疗: 对于 Rh 阴性孕妇,如果此次妊娠发生溶血病的可能性很大,在胎肺成熟时,可考虑提前分娩;胎肺未成熟时,可以采取宫内输血,改善胎儿的贫血情况。新生儿治疗: 降低血中胆红素水平,减少可能的神经系统损害。光照疗法: 简称光疗,简单有效,光照时会遮住双眼及生殖器官,一般连续或间断照射 24~48 小时即可获得满意疗效;药物治疗: 具体有肝酶诱导剂、补充白蛋白(输血浆)、静脉用免疫球蛋白等;换血疗法: 大部分 Rh 溶血病和个别严重的 ABO 溶血病需换血治疗;其他对症治疗: 包括防低血糖、纠正缺氧和贫血等。除了上述发病后的治疗外,有效的预防也至关重要:如对于未致敏的 Rh 阴性孕妇,在妊娠晚期尽早给予抗 D 免疫球蛋白。同时在分娩出 Rh(D) 阳性婴儿的 72 小时内,再次给予抗 D 免疫球蛋白。 | 新生儿溶血病 | 血液科 | DX_2340 |
新生儿溶血病采用光照疗法有什么副作用? | 可出现发热、腹泻和皮疹,但是一般不严重,可继续光疗。 | 新生儿溶血病 | 血液科 | DX_2341 |
新生儿溶血病严重吗?新生儿溶血病可以被完全治好吗? | 新生儿溶血病有轻有重。很多轻微的不易察觉,病情稍重可出现黄疸和贫血,严重者可发生核黄疸(胆红素脑病),影响宝宝的发育。新生儿溶血病并不算难治,及时发现和治疗,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 新生儿溶血病 | 血液科 | DX_2342 |
新生儿溶血病患儿可以母乳喂养吗? | 虽然母体乳汁中含有一定量的抗体,但极少被患儿吸收,还是鼓励母乳喂养的。 | 新生儿溶血病 | 血液科 | DX_2343 |
新生儿溶血病如何预防? | 孕前的预防包括父母的血型检查,如果有输血或流产史的母亲,最好进行血型抗体滴度测定和不规则抗体筛查。如果根据父母血型关系推测出母婴血型不合,有查出母亲体内血型抗体滴度很高或存在不规则抗体,就需药咨询有经验的妇产科医生,给予药物或其它措施,降抗体滴度到比较安全的范围后,再准备怀孕。对高抗体滴度的孕妇,孕期要密切监测血型抗体滴度和胎儿发育情况,防止或及时处理胎儿血型不合溶血的发生。对于未致敏的 Rh 阴性孕妇,在妊娠晚期尽早给予抗 D 免疫球蛋白。同时在分娩出 Rh(D)阳性婴儿的 72 小时内,再次给予抗 D 免疫球蛋白。 | 新生儿溶血病 | 血液科 | DX_2344 |
新生儿室管膜下囊肿是什么? | 新生儿室管膜下囊肿(Neonatal Subependymal Cysts),是一种较常见的新生儿颅脑损伤,由多种因素引起,与先天发育、早产、宫内窘迫、脑室内出血密切相关。单纯的新生儿室管膜下囊肿一般不会发生严重的神经发育并发症,也会自行消退,不需要干预和治疗。极少数可对新生儿及婴儿的生长和智力发育造成一定的影响,在生后 1 年内可表现为体格发育的暂时落后,智能发育暂时落后可持续至学龄前期。因此,新生儿室管膜下囊肿受到产科和儿科医生的重视,需要随访和检查头颅 B 超。 | 新生儿室管膜下囊肿 | 儿科 | DX_2345 |
新生儿室管膜下囊肿与成人室管膜下囊肿是一个病吗? | 成人室管膜下囊肿少见,囊肿起源于胚胎时期异位的室管膜。虽然都是囊肿,但是预后不一样。一些神经系统疾病如癫痫、轻偏瘫、颅内压增高等会与之有关,此时需要通过影像学 CT 或 MRI 确诊。需要通过手术切除囊肿、囊肿脑室造瘘或者囊肿腹腔分流手术等治疗。 | 新生儿室管膜下囊肿 | 儿科 | DX_2346 |
新生儿室管膜下囊肿有什么症状? | 绝大多数室管膜下囊肿患儿可无任何症状,其囊肿多为单个。在婴儿出生后 3~6 个月内一般可自行吸收。部分婴儿可能在生后 6 个月内智力发育和体格发育等指标稍落后于正常儿童,但在 1 岁左右可以基本赶上,很少有超过学龄期还不如正常儿童的。也有少数新生儿因伴有不同程度的先天畸形,吸收时间可延迟到出生后 6~9 个月,其智能和体格发育呈明显落后。 | 新生儿室管膜下囊肿 | 儿科 | DX_2347 |
新生儿室管膜下囊肿长在哪里? | 在大脑的脑室腔,有一层内膜称为室管膜,在此膜下发生的囊肿就是室管膜下囊肿。 | 新生儿室管膜下囊肿 | 儿科 | DX_2348 |
新生儿室管膜下囊肿常见吗? | 它的发生率在新生儿中并不低。受到人种不同的影响,约有 0.5% 到 5% 的足月儿和晚期早产儿患有这种疾病;而在低体重的早产儿中,特别是极低体重儿,发生率可高达 43%~55% ,这可能跟室管膜下出血形成囊肿有关。新生儿室管膜下囊肿常见,因为大部分无不良影响。所以有关新生儿室管膜下囊肿的论述很少在文献中出现。 | 新生儿室管膜下囊肿 | 儿科 | DX_2349 |
新生儿室管膜下囊肿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 室管膜下囊肿的病因各家说法不一。目前认识到室管膜下囊肿有两种类型,一种为后天获得的出血性囊肿;另一种是先天性,与胚胎发育过程受影响有关。但通过影像学检查很难区分出来。先天性的囊肿可能是由于胎儿期的胎盘缺陷、血管异常、缺氧缺血性损伤、出血或病毒感染导致。常见病毒如巨细胞病毒和风疹病毒,少数为弓形虫感染。其它原因如代谢紊乱、染色体异常和母亲吸毒因素也有影响。后天获得的出血性囊肿,主要位于尾丘脑切迹,常见于早产儿。 | 新生儿室管膜下囊肿 | 儿科 | DX_2350 |
新生儿室管膜下囊肿需要积极查找原因吗? | 临床中,由颅脑神经系统的病变导致室管膜下囊肿比较常见。但孤立的室管膜下囊肿,即单纯室管膜下囊肿,未发现其它异常时,这种情况在健康的新生儿中也并不少见,会自己慢慢吸收消退,不需要积极查找原因。 | 新生儿室管膜下囊肿 | 儿科 | DX_2351 |
新生儿室管膜下囊肿怎么诊断? | 新生儿室管膜下囊肿必须依据影像学检查方法才能临床诊断,在诸多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中,超声因无创、价格低、分辨力较高为首选检查方法,并有利于动态监测和观察。同时,超声检查胎儿的室管膜囊肿已得到医学界的认可,对胎儿室管膜下囊肿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 | 新生儿室管膜下囊肿 | 儿科 | DX_2352 |
新生儿室管膜下囊肿与什么鉴别? | 临床检查确诊后,无需要鉴别。在超声声像图上,室管膜下囊肿主要与脉络丛囊肿、蛛网膜囊肿相鉴别。 | 新生儿室管膜下囊肿 | 儿科 | DX_2353 |
新生儿室管膜下囊肿到哪个科室就诊? | 新生儿室管膜下囊肿大多在胎儿期确诊,或者出生后的颅脑彩超检查发现。复诊和随访可以至儿科或小儿神经外科、小儿颅脑外科。 | 新生儿室管膜下囊肿 | 儿科 | DX_2354 |
新生儿室管膜下囊肿怎么治疗? | 无症状的新生儿室管膜下囊肿主要是随访和观察,大部分在婴儿出生后 3~6 个月内可自行吸收。有生长发育的异常,或部分持续 6~9 个月未消退,甚至更长时,可以通过既往检查对比囊肿发展情况,由神经外科医生评估是否需要进一步干预。 | 新生儿室管膜下囊肿 | 儿科 | DX_2355 |
新生儿室管膜下囊肿对生活、饮食有影响吗? | 新生儿室管膜下囊肿对婴儿的日常饮食、生活方式无影响,按普通婴儿护理、哺乳或奶粉、添加辅食和引导神经心理发育即可。 | 新生儿室管膜下囊肿 | 儿科 | DX_2356 |
新生儿室管膜下囊肿可以预防吗? | 没有具体措施可以预防新生儿室管膜下囊肿的发生。但规范的妊娠期管理,定期产检,减少异常妊娠情况,如早产、缺氧缺血性等;同时在备孕期和孕期避免感染(比如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弓形虫等等),可以减少室管膜下囊肿的发生。 | 新生儿室管膜下囊肿 | 儿科 | DX_2357 |
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是什么? | 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是指孩子在宫内或者出生时,胎粪进入孩子的肺部,引起的肺部损害为主的一系列疾病的总称,包括胎粪性肺炎、呼吸衰竭、肺动脉高压等疾病。正常情况下,孩子出生后胎便才会排出,孩子呼吸是不会受到胎便的影响的。而在疾病状态,孩子在出生之前存在缺氧,这样胎便提前排出到羊水里,羊水被胎粪污染。当孩子自主呼吸时,脏脏的胎粪和羊水的混合物就会被吸入肺部,引起后续的一系列症状。需进行呼吸支持、保护心功能、控制感染等综合治疗,病死率在 5% 左右,轻度到中度胎粪吸入综合征治疗效果较好。 | 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 | 儿科 | DX_2358 |
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常见吗? | 羊水被胎粪污染的发生几率是 4%~22%,在这些孩子中,发生胎粪吸入综合征的几率是 3%~12%。胎龄大于 42 周的孩子出现胎粪吸入的几率更大,病情相对也重。 | 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 | 儿科 | DX_2359 |
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的孩子有什么症状? | 羊水被大便污染,孩子皮肤和头发可以看到绿色或者黄色的胎粪混合物。突出的症状是:呼吸困难,气喘吁吁,哭声低弱,不响亮,像小猫叫,哭不出来,像在哼唧。脸色发紫发黑,嘴巴像螃蟹一样有泡沫吐出来。这些症状随着时间延长会逐渐加重。严重的情况时孩子会全身发紫,不哭不动,这种情况不及时处理会有生命危险。 | 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 | 儿科 | DX_2360 |
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会引起哪些其他疾病? | 胎粪吸入综合征可能合并:新生儿气胸、持续肺动脉高压、呼吸衰竭、新生儿脑损伤、败血症、酸中毒、肺炎、心脏衰竭等疾病。并发症越多,孩子的病情越重。 | 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 | 儿科 | DX_2361 |
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有哪些常见的原因? | 出生之前,子宫环境出现异常状态是主要的原因,比如炎症刺激胎盘、胎儿缺氧等情况引起孩子的大便提早排出到羊水中。羊水污染是胎粪吸入的前提条件,如果羊水干净,就不会发生胎粪吸入。发生羊水污染之后,是否发生胎粪吸入综合征和孩子当时呼吸吸下去多少胎粪有关系。吸入的胎粪多,发生胎粪吸入综合征的机会就大,症状就重。 | 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 | 儿科 | DX_2362 |
胎粪进入孩子肺部后,会产生哪几种损伤? | 胎粪进入肺部之后,会产生三种损伤:物理性的伤害: 粘稠的胎粪堵塞气管支气管,造成肺部通气不均匀,造成身体缺氧。化学性的伤害: 胎粪含有胆汁酸等化学物质,会伤害肺泡,造成肺泡瘪陷,肺部气体交换受严重的影响。生物性的损害: 胎粪含有脱落细胞的等生物成分,可以促进细菌生长,引起严重的细菌感染。这三方面的损害会综合影响肺部的功能,如果不及时处理或者情况严重,孩子可能出现危及生命的呼吸衰竭。 | 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 | 儿科 | DX_2363 |
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哪些孩子容易出现? | 胎龄大的新生儿容易出现胎粪吸入综合征,特别是过期产,也就是胎龄大于 42 周的孩子更容易出现胎粪吸入综合征。存在缺氧窒息的孩子容易出现胎粪吸入综合征。因为缺氧窒息会引起羊水被胎便弄脏。脏的羊水被孩子吸入肺部会引起胎粪吸入综合征。 | 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 | 儿科 | DX_2364 |
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什么时候容易出现? | 出生时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就发生了,刚出生时症状较轻。在出生后的 48 小时左右,疾病会逐渐进展,进入 48 小时后达到症状的高峰期。 | 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 | 儿科 | DX_2365 |
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的诊断需要做哪些检查? | 需要排胸片、抽血化验血常规、血气分析、血培养、心脏彩超、头颅 CT 或者头颅 MRI。 | 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 | 儿科 | DX_2366 |
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的诊断为什么要做这些检查?这些检查有什么用? | 胸片: 是了解肺部里炎症情况最直观的检查。胎粪吸入综合征有特征性的胸片改变。可以通过胸片诊断胎粪吸入综合征,还可以评估病情轻重和治疗效果。血气分析: 抽血化验,帮助了解孩子心肺功能,是出现呼吸衰竭时必须检查的项目。血常规: 帮助判断有无合并细菌感染和感染的程度。血培养: 寻找感染细菌的品种。心脏彩超: 评估有无出现肺动脉高压等并发症,判断心脏功能。头颅 CT 或者头颅 MRI: 评估孩子脑部情况,有无脑部损伤。 | 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 | 儿科 | DX_2367 |
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的诊断做这些检查需要注意什么? | 胎粪吸入综合征需要住院治疗,住院医师会负责安排联系检查。如果需要家长陪同外出检查就根据医生安排陪同即可。做心脏彩超、头颅 MRI 可能需要孩子入睡后进行。如果孩子无法入睡,可以使用药物帮助入睡。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镇静药物是对身体没有影响的。只要选择短效的药物,合适的品种是很安全的,不用因为害怕镇静药物的影响而不做检查。 | 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 | 儿科 | DX_2368 |
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可以治愈吗? | 胎粪吸入综合征可以治愈。轻度到中度胎粪吸入综合征治疗效果较好。当严重的胎粪吸入综合征合并有心、脑并发症的时候治疗较困难,可能危及孩子的生命,病死率在 5% 左右。 | 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 | 儿科 | DX_2369 |
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需要去看哪个科? | 新生儿科、新生儿重症监护科(NICU)。 | 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 | 儿科 | DX_2370 |
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如何治疗? | 需要在新生儿病房进行综合的治疗。要点包括:呼吸支持,保证身体能够得到足够的氧气,常用的手段包括吸氧,使用呼吸机进行通气。保护心功能,治疗肺动脉高压,避免心功能衰竭。控制感染,严重的胎粪吸入综合征的孩子可以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注入肺内,这样可以促进肺功能的恢复,缓解严重的呼吸衰竭。当联合出现心肺功能衰竭的时候,体外膜肺 ECOM 是一种可以考虑的治疗方案。 | 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 | 儿科 | DX_2371 |
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住院期间需要注意什么? | 如果是无陪护的病房,妈妈注意保持母乳分泌。定期挤奶,可以用母乳存储袋装好冷冻保存。这样孩子出院后有母乳吃,对于孩子以后的身体健康很有好处。而且母乳中的有益成分可以促进神经细胞生长,吸吮母乳的动作也可以更好的安抚孩子,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母子联系。对于孩子的恢复也是很有好处。有陪住的病房,妈妈可以继续亲喂母乳,配合医生治疗。 | 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 | 儿科 | DX_2372 |
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出院后需要复查吗? | 需要复查,主要是评估脑部的损害的恢复情况。出院后一般是一个月复查一次,包括体检和拍胸片检查。 | 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 | 儿科 | DX_2373 |
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会复发吗? | 不会复发。因为胎粪吸入只在出生的时候出现。 | 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 | 儿科 | DX_2374 |
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有后遗症吗? | 胎粪吸入综合征本身治疗恢复后没有远期的后遗症。但是合并出现脑部的损害时可能有后遗症。因为胎儿缺氧会引起胎粪提早排出,同时也会损伤脑部,脑部损伤严重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后遗症。 | 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 | 儿科 | DX_2375 |
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在饮食上要注意什么? | 优先母乳喂养即可。实在没有母乳不得己才以奶粉替代。 | 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 | 儿科 | DX_2376 |
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生活中需要注意什么? | 回家之后家长应该多和孩子皮肤接触,可以做抚触按摩,肌肤亲昵对促进孩子的发育有益。多和宝宝目光交流,对宝宝说话,这些情况都对孩子的脑部发育有益处。同时避免客人探视孩子,避免客人亲吻等密切接触孩子。因为孩子刚刚从比较严重的疾病恢复。容易被传染疾病。尽量少出门、见客人,可以减少孩子感染的风险。 | 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 | 儿科 | DX_2377 |
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可以预防吗? | 可以。胎粪吸入的预防主要是定期规律产检。如果在孕晚期发现有胎动减少、羊水早破等异常表现及时就医。医生可以通过胎心监测、彩超等手段早期发现胎儿宫内缺氧。尽早采取措施,比如剖宫产、助产等方式让宝宝出生。出生后积极复苏,清理孩子的呼吸道,可以减少胎粪吸入的发生机会。一旦孩子发生胎粪吸入,家长也不要担心害怕,经过积极的治疗效果是较好的。多配合医生治疗,可以更好的帮助宝宝恢复。 | 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 | 儿科 | DX_2378 |
新生儿糖尿病是什么? | 新生儿糖尿病于 1852 年被首次报道,定义为年龄小于 6 个月、持续 2 周以上且需要胰岛素治疗的持续⾼⾎糖(空腹血糖 > 7.0 mmol/L)。新生儿糖尿病是由于基因突变引起的。目前已报道的引起新生儿糖尿病的基因突变超过 20 种,这些基因突变会引起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新生儿低出生体重、发育不良、高血糖、多尿、脱水,甚至还会伴有酮症酸中毒等严重并发症。新生儿糖尿病早期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明确诊断后,绝大多数患儿可以从胰岛素逐渐过渡到口服磺脲类药物治疗。如果家长及患儿服药依从性好,那么预后一般良好,不到 10% 的患儿有可能出现牙齿染色,但不会影响磺脲类药物的继续应用。 | 新生儿糖尿病 | 儿科 | DX_2379 |
新生儿糖尿病和新生儿高血糖是一回事吗? | 不是一回事。新生儿糖尿病属于引起新生儿高血糖的一种罕见病因。其实,引起新生儿高血糖常见的原因主要有早产、应激、输注葡萄糖溶液、脓毒症等。 | 新生儿糖尿病 | 儿科 | DX_2380 |
新生儿糖尿病常见吗? | 非常罕见,平均每 50 万个新生儿中才出现 1 例。 | 新生儿糖尿病 | 儿科 | DX_2381 |
新生儿糖尿病分为哪些类型? | 分为暂时性和永久性两种。暂时性新生儿糖尿病多在生后 18 个月内缓解,但儿童期或青春期有 50% 的几率复发。 | 新生儿糖尿病 | 儿科 | DX_2382 |
新生儿糖尿病会有哪些表现? | 新生儿糖尿病经常在产前表现为宫内生长受限,出生后因为体重不足被诊断为小于胎龄儿。出生后会出现体重增长缓慢、喂养困难、反应差、多尿、脱水等症状,甚至会出现酮症酸中毒。 | 新生儿糖尿病 | 儿科 | DX_2383 |
新生儿糖尿病会引起哪些严重的后果? | 如果没有得到及时诊治,新生儿糖尿病会导致患儿严重的生长发育迟缓,持续血糖升高,早期即可出现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甚至出现严重脱水、酮症酸中毒等并发症危及生命。 | 新生儿糖尿病 | 儿科 | DX_2384 |
新生儿糖尿病的病因是什么? | 主要跟基因突变有关,目前已报道的引起新生儿糖尿病的基因突变超过 20 种。极少数由胰腺不发育或发育不全引起。 | 新生儿糖尿病 | 儿科 | DX_2385 |
新生儿糖尿病是遗传病吗? | 新生儿糖尿病属于基因突变引起的一种疾病,属于遗传病。遗传方式似乎遵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但因为病例数比较少,所以研究还不那么深入。 | 新生儿糖尿病 | 儿科 | DX_2386 |
新生儿糖尿病常见的患者有哪些? | 这个疾病非常罕见,没有特定的易感人群。 | 新生儿糖尿病 | 儿科 | DX_2387 |
新生儿糖尿病出现哪些情况可以诊断? | 当医生发现婴儿血液或尿液中的葡萄糖水平升高时,就可以诊断为新生儿糖尿病。新生儿糖尿病有时会与 1 型糖尿病混淆。由于新生儿糖尿病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基因检测可以帮助明确诊断。 | 新生儿糖尿病 | 儿科 | DX_2388 |
新生儿糖尿病,需要做哪些检查进行诊断? | 体格检查: 新生儿糖尿病患儿常常表现为体重增加缓慢或者停滞,发育明显落后,烦吵伴有脱水症状。辅助检查: 包括血糖,尿糖及酮体,糖化血红蛋白,C 肽,胰岛素自身抗体,患儿及父母的基因测序检查。 | 新生儿糖尿病 | 儿科 | DX_2389 |
新生儿糖尿病怎么确诊? | 凡空腹血糖 ≥ 7.0 mmol/L(新生儿期空腹 4 h、婴儿期空腹 8 h以上),持续 2 周以上,需要胰岛素治疗以维持正常血糖,发病年龄 < 6 个月,C 肽降低或正常低值,自身抗体检测阴性者,即可初步诊断为新生儿糖尿病。基因检测可明确诊断。 | 新生儿糖尿病 | 儿科 | DX_2390 |
新生儿高血糖,除了新生儿糖尿病,还要考虑哪些病因? | 早产儿暂时性高血糖,Pearson综合征,Fanconi-Bickel 综合征等。 | 新生儿糖尿病 | 儿科 | DX_2391 |
新生儿糖尿病应该看什么科? | 新生儿科、儿科、内分泌科。 | 新生儿糖尿病 | 儿科 | DX_2392 |
新生儿糖尿病能彻底治好吗? | 目前尚无治愈的方法,但绝大多数的患儿通过使用胰岛素或者口服药物就能将血糖控制稳定,不影响日常生活。 | 新生儿糖尿病 | 儿科 | DX_2393 |
新生儿糖尿病需要住院治疗吗? | 新生儿糖尿病在发病之初应住院明确诊断及治疗方案,血糖控制稳定后可回家继续治疗以及监测血糖,定期来医院门诊复查就可以了。 | 新生儿糖尿病 | 儿科 | DX_2394 |
新生儿糖尿病如何治疗? | 使用静脉或者皮下注射胰岛素,或者使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对于有 ABCC8 和 KCNJ11 基因突变(也是我国最多见的突变类型)的患儿,绝大多数可以从胰岛素完全过渡到口服磺脲类药物治疗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 新生儿糖尿病 | 儿科 | DX_2395 |
新生儿糖尿病,死亡风险高吗? | 新生儿糖尿病发病数比较少,早期诊断非常重要。据文献报道,基因变异引起的新生儿糖尿病的死亡率为 32.5%,而先天性胰腺发育不全引起的新生儿糖尿病死亡率高达 69%。 | 新生儿糖尿病 | 儿科 | DX_2396 |
新生儿糖尿病患儿应该如何喂养? | 与健康的婴儿一样,母乳喂养是推荐的,并且不建议因为担心高血糖而限制患儿的营养摄入,相反,建议在满足患儿营养需求的前提下,根据临床医生的指导调整胰岛素或者口服药物的用量及定期监测血糖。 | 新生儿糖尿病 | 儿科 | DX_2397 |
新生儿糖尿病患儿应该如何照料? | 跟 1 型糖尿病患儿的日常管理一样,新生儿糖尿病患儿日常更需要警惕的是药物过量或者食物摄入不足引起的低血糖,所以家长要更加仔细的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定期监测血糖,并知晓低血糖及高血糖的处理方法。 | 新生儿糖尿病 | 儿科 | DX_2398 |
新生儿糖尿病患儿,可以像正常孩子一样长大成人、结婚生子吗? | 只要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以内,新生儿糖尿病患儿同样可以长大成人,结婚生子,部分患儿可能出现轻微的智力损害和学习障碍。同时由于这是一种遗传病,所以该病患者在怀孕之前建议去优生优育门诊做孕前咨询。 | 新生儿糖尿病 | 儿科 | DX_2399 |
新生儿糖尿病会影响孩子的寿命吗? | 只要血糖能控制理想,不会影响孩子的寿命。而如果血糖控制不佳,就会导致各种高血糖并发症,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寿命。 | 新生儿糖尿病 | 儿科 | DX_2400 |
Subsets and Splits
No community queries yet
The top public SQL queries from the community will appear here once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