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stion
stringlengths 0
2.02k
| answer
stringlengths 0
5.08k
| name
stringlengths 1
21
⌀ | department
stringclasses 31
values | id
stringlengths 4
10
|
---|---|---|---|---|
婴儿痉挛发病有男女差异吗? | 据部分临床观察,婴儿痉挛男孩较女孩发病多,但尚无大规模流行病学数据。 | 婴儿痉挛症 | 神经内科 | DX_3101 |
婴儿痉挛发病年龄是多大? | 发病年龄在 3~12 个月之间,大多在 5 个月时发病,70% 病例在半岁以内发病。3 个月以内发病的很少,1~3 岁之间发病的也很少,仅占 5% 左右。 | 婴儿痉挛症 | 神经内科 | DX_3102 |
婴儿痉挛有什么样的表现? | 婴儿痉挛的典型表现为突然发生的一连串的躯干及双侧肢体肌肉收缩,根据发作形式可分为屈曲型、伸展型及混合型。屈曲型占全部患儿的 40%,表现为头前屈,颈部及躯干前屈,双上臂向前或两侧同时举起屈肘,呈点头弯腰状,有人称「虾米状」「鞠躬状」。有时伴下肢抬起,屈髋,屈膝。伸展型较少见,约 10%,表现为头后仰,躯干呈伸展位,肢体伸展,似拥抱状。混合型也较常见,约占一半。颈部、躯干及上肢屈曲,下肢伸展。痉挛常为对称的,但少数人可不对称,头或眼转向一侧,或是一侧动作更为突出。 | 婴儿痉挛症 | 神经内科 | DX_3103 |
婴儿痉挛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 本病病因很多,可分为症状性、隐原性和特发性 3 种。症状性的原因可分为产前、围生期及产后,即这三个时期发生的其他先天或后天性疾病导致婴儿痉挛的发生,如产伤、先天性脑积水、颅内感染等,此型占 70~80%。隐原性本质上属于症状性,但原因未明。特发性指在发病时智力运动发育正常,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未见异常,但脑电图有异常。目前认为特发性与遗传有关。 | 婴儿痉挛症 | 神经内科 | DX_3104 |
婴儿痉挛和遗传有关吗? | 本病的某些类型与遗传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以由其他与遗传相关的疾病导致,如苯丙酮尿症、线粒体脑病等。 | 婴儿痉挛症 | 神经内科 | DX_3105 |
婴儿痉挛的诱发因素有哪些? | 小儿高热惊厥、癫痫、缺钙等都可引起痉挛,另外腓肠肌痉挛(即小腿抽筋)也很常见。幼儿出现抽筋的症状后,医生会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脑电图等鉴别病因。 | 婴儿痉挛症 | 神经内科 | DX_3106 |
婴儿痉挛就诊时,医生通常会问哪些问题? | 由于发病年龄小,所以患儿就诊时常由家长描述病情。医生通常会了解以下情况:患儿发作时动作和神情怎样?什么时候最开始发作的,多久发作一次?每次什么时候发作,有无特殊的诱发因素,如被声响惊吓时易发作,哺乳时易发作?每次发作多久,不处理的话是否可自行缓解? | 婴儿痉挛症 | 神经内科 | DX_3107 |
婴儿痉挛后孩子哭闹,之后安静了很多,这是病情好转了吗? | 不是的。安静不是一定代表好转,有时甚至可能代表加重。日常生活中,如果看到一个不到一岁的小孩非常安静,一直不哭不闹,相信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这个小孩不正常吧。生病的孩子也是一样,一般情况下,能哭能闹至少说明孩子的体力和精神还是可以的。而一旦安静了下来(排除正常的睡眠时间),大多数情况下代表孩子的病情可能进一步加重。所以,即使孩子不再哭闹,也需要保持警惕。 | 婴儿痉挛症 | 神经内科 | DX_3108 |
婴儿痉挛要做什么检查? | 一般要做尿检、脑脊液检查、遗传学检查、皮肤病变检查、脑电图、头颅核磁共振(MRI)等。 | 婴儿痉挛症 | 神经内科 | DX_3109 |
婴儿痉挛的患儿做脑电图时间太久,孩子总是不配合怎么办? | 脑电图是通过电极记录下来的脑细胞群的自发性、节律性电活动。根据脑电图种类的不同,需要的时间从 2 小时到 24 小时不等。这个时间对于烦躁的孩子来说很长,而一旦孩子哭闹会影响脑电图的准确性。为了保证脑电图的质量,很多医院采取剥夺睡眠的方式(检查前足够长的时间不要睡觉)提高阳性率。如为上午检查,则前一天晚上 11~12 点睡觉。检查当天早上 4:30 起床,一直到检查再睡觉。如为下午检查,则前一天晚上 11 点睡觉,检查当天早上 6 点起床,直到检查再睡觉。如为晚上长时间检查,则当天早上 8 点起床,检查前不要睡觉。 | 婴儿痉挛症 | 神经内科 | DX_3110 |
婴儿痉挛的患儿在做脑电图检查前要注意什么? | 除上文所述睡觉时间外,检查前家长需将孩子的头发剪短打薄,检查前一天将孩子的头发清洗干净。因为脑电图要将电极贴在孩子头上,如果头发过多或不洁均会影响信号的采集。 | 婴儿痉挛症 | 神经内科 | DX_3111 |
婴儿痉挛的患儿做脑电图时烦躁,能打镇静剂吗? | 脑电图的目的是捕捉患者脑部的异常放电信号,如果打镇静剂会抑制这种放电,做脑电图就没有意义了。所以一般做脑电图不会打镇静剂。 | 婴儿痉挛症 | 神经内科 | DX_3112 |
婴儿痉挛患儿的脑脊液怎么取? | 取脑脊液要做腰穿,即腰椎穿刺,这是神经科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腰穿时操作者从患者背后脊椎处用穿刺针取脑脊液或注射药物,以了解颅内压、脑脊液情况等,利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 婴儿痉挛症 | 神经内科 | DX_3113 |
婴儿痉挛该怎么诊断? | 根据婴儿痉挛典型的发作特征,特征性的脑电图以及精神运动发育障碍即可做出诊断。 | 婴儿痉挛症 | 神经内科 | DX_3114 |
婴儿痉挛患儿的家长就诊时应该做好哪些工作? | 孩子一旦发生抽搐,立即送往医院。防止患儿发作时坠地等其他意外伤害。注意患儿发作时的动作神情,发作时间长短。若非初次发作,要观察发作是否有诱因,若有,则尽量避免诱因的刺激。若非初次就诊,之前患儿所有的检查资料以及母亲孕产期的检查资料都要带上,为医生提供最全面的资料,便于及时正确地评估病情。 | 婴儿痉挛症 | 神经内科 | DX_3115 |
婴儿痉挛的患儿发病后该怎么办? | 一旦婴儿发生抽搐,要立即就近送往医院。切忌抱着观察婴儿是否可自行缓解的心态而拖延病情。 | 婴儿痉挛症 | 神经内科 | DX_3116 |
婴儿痉挛后自行缓解,还要去医院吗? | 本着对孩子负责的精神,即使婴儿痉挛可自行缓解,也一定要去医院。自行缓解并不代表疾病治愈,要彻底痊愈一定要经过正规的治疗。 | 婴儿痉挛症 | 神经内科 | DX_3117 |
婴儿痉挛要看哪个科? | 婴儿痉挛要看儿科门诊或急诊。若需住院,也住在儿科病房。若原发病为神经系统疾病,住院期间会请神外/神内会诊,也可能去外科做手术,但一般都住在儿科病房。 | 婴儿痉挛症 | 神经内科 | DX_3118 |
婴儿痉挛要怎么治疗? | 本病治疗较为困难,常用的方法有:ACTH 和糖皮质激素 ACTH 是人体内一种激素,现有人工合成物。二者联合使用有效率 70%,约有 35~50% 复发。抗癫痫药物 氨己烯酸疗效肯定,但可能引起视野缺损。苯二氮卓类,有效率 20~50%。维生素 B6 治疗 有效率 11~15%,复发率 13~67%。大剂量丙种球蛋白 对某些病例有一定疗效,但目前并无明确的证据表明丙种球蛋白对婴儿痉挛有效。但若脑部存在局部明确的病灶,则可行外科手术,如脑皮质病灶切除术、前颞叶切除术、大脑半球皮质切除术等。手术若脑部存在局部病灶,可行外科手术,如脑皮质病灶切除术、前颞叶切除术等。 | 婴儿痉挛症 | 神经内科 | DX_3119 |
婴儿痉挛患儿的生酮饮食疗法是什么? | 生酮饮食是一种高脂、低碳水化合物和适当蛋白质的饮食,它模拟了人体饥饿的状态。脂肪代谢产生的酮体作为另一种身体能量的供给源,可以产生对脑部的抗惊厥作用。具体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生酮饮食疗法的治疗效果和氨己烯酸的疗效基本相当,在临床上有一定的治疗价值。 | 婴儿痉挛症 | 神经内科 | DX_3120 |
婴儿痉挛要做手术吗? | 婴儿痉挛本身一般用药物治疗,通常无手术指征。但若脑部存在局部明确的病灶,则可行外科手术,如脑皮质病灶切除术、前颞叶切除术、大脑半球皮质切除术等。 | 婴儿痉挛症 | 神经内科 | DX_3121 |
婴儿痉挛用糖皮质激素治疗,需要注意哪些副作用? | 临床上很多疾病应用糖皮质激素的效果都很好,而疗效越广泛,副作用也越多。尤其是长期应用激素的儿童患者,更应该警惕这些副作用的发生。医源性类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 出现向心性肥胖(满月脸、水牛肩、四肢变细),多毛、痤疮、皮肤变薄、浮肿、高血压、低血钾、糖尿等。停药后可自行消退,采用低盐、低糖、高蛋白饮食及适量补钾,可减轻症状。感染可诱发或加重感染,因激素可降低机体免疫力。若有感染灶的患儿,应加用有效抗生素预防感染。延缓儿童生长发育。诱发或加重精神病和癫痫。骨质疏松,肌肉萎缩,伤口愈合延缓。其他,消化性溃疡等。另外,用药的时间常常连续达数月,长期用药者减量过快或突然停药,可引起肾上腺皮质萎缩。突然停药后,如遇到应激状态,可因体内缺乏糖皮质激素而引发肾上腺危象。故服用激素时应严格遵医嘱服药,不可自行加减量和停药。临床上很多患儿长期用激素,因为没有注意观察副作用,没有定期复诊,最后死于严重的肺部感染。 | 婴儿痉挛症 | 神经内科 | DX_3122 |
婴儿痉挛这个疾病的结局怎么样? | 本病预后较差,长期随访结果只有 5~12% 的病例智力及运动发育正常。60% 的病例转变为其他类型的难治性癫痫。发病年龄越小,预后越差。4 个月内发病者预后差,8 个月以后发病者预后较好,婴儿痉挛总死亡率为 5~30%,多与感染有关。 | 婴儿痉挛症 | 神经内科 | DX_3123 |
婴儿痉挛会复发吗? | 多数的婴儿痉挛病例首选糖皮质激素治疗,复发率高,预后差。但目前在很多业界水平较高的医院里,有相当一部分患儿可以恢复很好。患儿家长要做好长期治疗的准备,但一定不能放弃治疗的希望。 | 婴儿痉挛症 | 神经内科 | DX_3124 |
婴儿痉挛做头部 MRI,会影响孩子发育吗? | 不会的。MRI 不含射线,其依赖的是水中的氢原子,而水是组成人体的主要成分,对人体无害。只要人体身上没有金属物质,MRI 一般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也不会影响孩子的发育。 | 婴儿痉挛症 | 神经内科 | DX_3125 |
婴儿痉挛医生用了镇静剂,会影响孩子发育吗? | 镇静是一种治疗手段,对儿童使用镇静剂都是在有必要的情况下,如患儿不配合检查、操作,痉挛急性发作等,在正规的医疗机构,很少存在对儿童滥用镇静剂的情况,家长可以放心。同时,正规的医疗机构都会在安全剂量内使用镇静剂,这是不会影响儿童发育的。儿童所用镇静剂一般为咪达唑仑、水合氯醛,尚无证据表明镇静剂会影响儿童发育。 | 婴儿痉挛症 | 神经内科 | DX_3126 |
婴儿痉挛出院后有什么注意事项? | 家长要严格遵守医生嘱咐给患儿服药,定期复诊,一旦患儿病情加重,要及时告知医生。出院后患儿可正常饮食,与健康儿童无异。 | 婴儿痉挛症 | 神经内科 | DX_3127 |
哪些婴儿要警惕婴儿痉挛的发生? | 有以下情况的小于 1 岁的婴儿要警惕婴儿痉挛的发生:伴有神经皮肤综合征(结节性硬化、脑面血管瘤病等),染色体异常(唐氏综合征、Miller-Dieker 综合征),脑发育畸形(Aicardi 综合征等);缺血缺氧性脑病(分娩或生后窒息史,溺水,心肺严重疾病等);脑部感染(先天感染,脑炎、脑膜炎);外伤及颅内出血;各种代谢病(维生素 B6 依赖症,非酮性糖尿病、苯丙酮尿症、枫糖尿症、线粒体脑病)。 | 婴儿痉挛症 | 神经内科 | DX_3128 |
婴儿痉挛怎么预防? | 遗传咨询:有遗传性疾病者或家族史者要重点进行遗传咨询,可进行产前诊断或新生儿筛查,以实现优生优育。预防感染:怀孕期间避免发生各类感染,育龄妇女应在接种麻疹、腮腺炎、风疹三联疫苗后一个月以上受孕。积极防治高热惊厥:对婴幼儿时期的高热惊厥要给以足够重视,及时至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 婴儿痉挛症 | 神经内科 | DX_3129 |
幼儿急疹是什么病? | 幼儿急疹(Roseola)是发生于儿童的一种具有自限性的临床综合征,又被称为婴儿玫瑰疹、Ⅵ 型疱疹病毒疹、蔷薇疹、猝发疹、第六病、烧疹、假风疹、三日热,多见于 2 岁以下儿童,是常见的儿童出疹性疾病。幼儿急疹多因感染人类疱疹病毒 6 型导致,主要表现为幼儿突发高热,多达到 39 ℃ 以上,高热持续约 3~5 天,在退热后,疹子出现,一般为红色斑丘疹。 | 幼儿急疹 | 儿科 | DX_3130 |
幼儿急疹一般多大的宝宝会得?有无季节差异? | 幼儿急疹多发生在 2 岁以内的婴幼儿,冬春季节多见。 | 幼儿急疹 | 儿科 | DX_3131 |
幼儿急疹有什么表现? | 幼儿急疹典型症状是先出现高热,随后出现皮疹,具有热退疹出的特点。高热:起病急,患儿突然出现高热,体温可在数小时内达到 39 ℃ 以上,持续 3~5 天后体温骤降,热退后出疹。皮疹:为玫瑰色斑丘疹(斑疹不突出皮肤表面,斑丘疹可突出皮肤表面),直径 2~3 毫米,按压之可褪色。斑丘疹开始于颈部和躯干,迅速波及耳后、臀部及四肢近端(上臂、大腿等处),皮疹呈散在分布,很少融合,一天内出齐, 1~2 天后即可消退,也有个别患儿疹子反复三天出齐。食欲不振:患病期间患儿可能食欲下降,偶有腹泻、呕吐等消化道症状,但是精神状态一般没有明显的改变。其他伴随症状:有些孩子可能会出现疲乏、易烦躁、轻度腹泻、流鼻涕、咳嗽、食欲下降、眼皮浮肿、颈部、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 | 幼儿急疹 | 儿科 | DX_3132 |
幼儿急疹会引起什么其它疾病? | 儿童幼儿急疹并发症少见,可包括以下几种:惊厥:1 岁以内的婴儿高热时可伴有惊厥,表现为四肢及面部肌肉抽搐,多伴有眼球上翻,呼唤时不能回应、口吐白沫、面色青紫等症状。颅内压增高:患儿可能会出现精神不振,呕吐等表现。肺炎:患儿发热后伴随咳嗽、咳痰等症状。肝炎:患儿可能看起来「困倦」的样子,出现食欲减退、呕吐等症状。 | 幼儿急疹 | 儿科 | DX_3133 |
幼儿急疹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 幼儿急疹的发病原因是病毒感染,最常见的病毒是人类疱疹病毒 6 型(HHV-6)。此外,幼儿急疹也可能由人类疱疹病毒 7 型(HHV-7)、肠道病毒(柯萨奇病毒 A 型、柯萨奇病毒 B 型和埃可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 1 型等引起。 | 幼儿急疹 | 儿科 | DX_3134 |
幼儿急疹会传染吗?是怎么传染的? | 幼儿急疹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多可以通过呼吸道分泌物、唾液、粪-口途径传播。 | 幼儿急疹 | 儿科 | DX_3135 |
幼儿急疹可能会因为哪些因素而发生? | 体内抗体下降:婴儿在六个月后,从母体获得的抗体会下降,容易发生感染,可能会诱发幼儿急疹。看护不当:人类疱疹病毒 6 型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幼儿可通过接触感染者而感染。照护者如带婴幼儿到人群密集地方,容易导致感染,从而诱发幼儿急疹。 | 幼儿急疹 | 儿科 | DX_3136 |
幼儿急疹需要做哪些检查? | 医生通常可以根据宝宝先发热、后出疹的症状,结合一些简单的体格检查,即可诊断幼儿急疹,通常不需要进行实验室评估。免疫功能受损患儿以及表现不典型或有并发症的患儿可能需要进行病毒学检查,包括 HHV-6,HHV-7,肠道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 1 型。 | 幼儿急疹 | 儿科 | DX_3137 |
幼儿急疹需要与哪些疾病进行鉴别? | 风疹:风疹也会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但皮疹是和发热同时出现的,而且皮疹首先出现于面部,然后向下蔓延至身体其他部位。而幼儿急疹的显著特点是热退疹出。通过淋巴结肿大等临床表现不同可区分两种疾病。川崎病:又称黏膜淋巴结综合征,与幼儿急疹相同,川崎病是一种常常发生在五岁以下婴幼儿的疾病,症状表现为持续性发烧、皮疹、口唇红、手掌及足底脱皮、淋巴结肿大等。 但川崎病是在发烧的同时就会出现皮疹,这一点是和幼儿急疹不同的。所以孩子在发烧的同时如果出现了皮疹,一定要及时去医院就诊。医生会通过患儿四肢末端变化、结膜情况、口腔黏膜等情况,来区分川崎病及幼儿急疹。麻疹:麻疹与幼儿急疹症状相似,也会出现高热和皮疹等症状。但麻疹的特点是发热前常有前驱症状,如流鼻涕、咳嗽和柯氏斑。皮疹通常也是先出现于面部,然后向下蔓延至身体其他部位。通过咳嗽、结膜炎等症状不同可区分两种疾病。 | 幼儿急疹 | 儿科 | DX_3138 |
幼儿急疹什么情况下需要去医院就诊? | 幼儿急疹得等出现皮疹后才能下诊断,刚开始发热时很难判断是什么疾病,所以非常考验新手爸妈的承受能力。还好幼儿急疹通常都不严重,可以先在家里自行观察。如果出现下列情况时要及时去医院就诊,由医生判断是否有其他疾病:三个月以内的婴儿肛温超过 38 ℃,不论孩子是否看上去不错;三个月至三岁的孩子发热超过三天,且孩子看上去病得厉害、烦躁不安或者拒绝喝水;肛温超过 40 ℃ 或者腋温超过 39.4 ℃;发热导致抽搐(即「热性惊厥」);发热的同时出现了新皮疹;发热伴有其他基础疾病,例如心脏病等。 | 幼儿急疹 | 儿科 | DX_3139 |
幼儿急疹一般去看哪个科? | 儿科、皮肤科。 | 幼儿急疹 | 儿科 | DX_3140 |
幼儿急疹怎么治疗? | 对症治疗。发热:让患儿多休息,给予适量的水分及营养。优先选择物理降温,可用温水擦拭患儿全身,帮助散热,擦拭后应注意保暖。也可用柔软的干毛巾包裹住冰袋,放置在额头、腋窝、大腿根部、颈侧等部位,有助于退热。皮疹:幼儿急疹的皮疹无痒感,患儿一般不会搔抓,但也需要避免幼儿因好奇而抓伤皮疹部位。父母应做好监护和引导,保持皮疹部位清洁干燥,勤换衣物,避免发生感染。药物治疗,升粒细胞药物:患儿往往出现粒细胞减少,针对这一现象,可以应用升粒细胞的药物进行治疗,如口服升白细胞药物、皮下注射 rhG-CSF 等。 | 幼儿急疹 | 儿科 | DX_3141 |
幼儿急疹会留下后遗症吗? | 该退热时退热,出现病情异常时及时就诊,一般不会留下后遗症。大多数幼儿急疹的患儿会自行恢复,一般不会留下后遗症。 | 幼儿急疹 | 儿科 | DX_3142 |
幼儿急疹在生活上要注意什么? | 让孩子尽可能多的休息。即使有皮疹,也不妨碍给孩子洗澡、吹风扇、开空调,洗澡后及时擦干,避免受凉。幼儿急疹高热期间,患儿可有烦躁、哭闹,护理者应注意做好全面的照顾和护理,保持居室合适的温湿度,衣服如因出汗潮湿后应及时更换。陪伴在患儿身边,安抚患儿情绪可以讲故事转移患儿的注意力,帮助患儿顺利度过高热期。 | 幼儿急疹 | 儿科 | DX_3143 |
幼儿急疹在饮食上要注意什么? | 及时补充水分,即使患儿食欲不佳,也应补充足量的营养。如果孩子还在喝母乳,可以多喝前奶,一方面可以补充水分,另一方面可以吸收母乳中的免疫成分。 | 幼儿急疹 | 儿科 | DX_3144 |
幼儿急疹有没有办法可以预防? | 合理喂养,多带孩子进行户外运动,促进幼儿体格发育,具有良好的抵抗力。尽量避免带婴幼儿到人群密集的地方,接触婴幼儿前应洗手、更衣。保持婴幼儿的生活环境干净整洁,温湿度适宜。 | 幼儿急疹 | 儿科 | DX_3145 |
宝宝不爱吃米粉怎么办? | 富含铁的米粉是很多宝宝最先尝试的辅食之一,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供宝宝身体发育所需的铁元素。如果宝宝不爱吃米粉,可以这样做:耐心反复添加尝试,很多宝宝在辅食初添加对米粉的接受度不高,家长不用太着急,宝宝通过 10 多次反复尝试才接受新食物是很正常的。调整喂养姿势,检查喂养方式是否得当:喂的时候用勺子将米糊送至宝宝舌头前端,让宝宝自己通过口腔运动将米糊移动至口腔后部吞咽。如果将米糊直接送入舌头里端,容易造成卡噎给宝宝不良的体验感,从而使宝宝抗拒米糊。保证食物多样性,如果经过多次尝试,宝宝还是不接受米粉,也可以完全通过别的食物来给宝宝补充营养。含铁米粉主要提供的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少量脂肪、强化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尤其是铁、锌等。因此,即便宝宝不吃米粉,也可以通过薄粥(比较软烂的,水比较多的粥)搭配肝泥、肉泥的组合,来摄入身体需要的能量和铁,再搭配菜泥、水果泥,达到营养均衡的目的。通过不断的增加食物种类,保证宝宝食物多样性,给宝宝提供接触不同食物的机会,保证营养充足就好,不一定非吃米粉。 | 婴儿米粉 | 儿科 | DX_3146 |
怎么给宝宝添加米粉? | 米粉不用严格按照段数吃。铁强化米粉的分段不像配方奶那么严格,大部分是厂家根据原料种类来定的。1 段就是单一的原料,如纯大米米粉、糙米米粉、燕麦米米粉;,2 段是除了含有大米外还会添加少量杂粮粉,也有加各种水果粉、蔬菜粉的,比如香蕉米粉、苹果米粉等;,3 段是原料种类在 3 种或以上的,在 2 段的基础上添加一些极小的食材颗粒,比如果干、燕麦片等。从性状上来说,冲调后的米粉始终是种泥糊状的食物,最适合的还是在添加辅食的初期食用。只要里面的食材都尝试不过敏,吃过 1 段米粉后,都可以根据自己和宝宝的喜好选择,甚至混合着来吃。建议 2、3 段米粉在适应 1 段米粉后食用。1 段米粉原料单一,可以减少宝宝过敏概率;宝宝的咀嚼、吞咽和消化能力在添加辅食得到提高后,再加入添加杂粮粉的 2 段,适应一段时间后,再加入有颗粒状的 3 段辅食会更安全。宝宝 8 月龄之后,应该逐渐减少泥糊状食物的摄入,增加颗粒、碎状食物,帮助锻炼宝宝咀嚼能力。喂米粉的正确做法,建议按照包装上的说明来冲泡,调出稀稠度合适的米粉。喂宝宝的时候,不要硬把勺子塞进孩子嘴巴,免得孩子不舒服,抵触吃辅食。应该用勺子将食物送在宝宝舌体前端,让他自己通过口腔运动把食物移动到口腔后部进行吞咽。 | 婴儿米粉 | 儿科 | DX_3147 |
怎么给宝宝挑选婴儿米粉? | 选择「铁强化米粉」,根据国家 GB10796-2010《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标准,谷物辅助食品铁含量应该为每 100 KJ 0.25~0.5mg(或 1.05~2.09mg 每 100kcal )。可以选择在区间值内铁含量高的产品,补铁更高效。无糖:配料表里没有「蔗糖」「白砂糖」「葡萄糖」「冰糖」等,对 1 岁以内的宝宝来说,辅食不需要添加任何调料。在选择米粉的时候,首选无添加糖的米粉,次选配料表中大米含量高的米粉,且糖在配料表中越往后越好。如果配料表中出现蔗糖、白砂糖、葡萄糖、无水葡萄糖、冰糖等字样,爸爸妈妈们就要注意了。很多米粉中会使用低聚果糖,它其实是一种膳食纤维,并不是糖。否则,供能的糖会影响孩子正常饮食,进而影响孩子生长发育。而且,一旦孩子养成嗜甜的口味偏好,就很难纠正,这样口味淡的水果蔬菜,孩子就都不愿意吃了。至于具体的品牌,倒没有特别需要叮嘱的,国产或进口、名牌或小众品牌,只要质量合格、铁含量达标、宝宝喜欢吃,就可以买。不建议自己磨粉给孩子吃,不建议爸爸妈妈自己磨米粉给孩子吃,或购买农家现磨的大米粉。因为这些米粉中没有强化铁元素,不能起到给宝宝补铁的作用。因为铁对于这个阶段的宝宝来说太重要了,如果没能补充充足,孩子很容易出现贫血等病症。 | 婴儿米粉 | 儿科 | DX_3148 |
婴儿呕吐是什么? | 婴儿指的是小于 1 岁的儿童。婴儿呕吐是婴儿期常见的症状,表现为生后不久的呕吐、吐奶或呕吐含有胆汁的胃内容物。呕吐可能是生理性的,没有危害的;也可能提示严重疾病,需要立即就医。呕吐的伴随症状常有恶心,即想吐的感觉。呕吐时可能会有一些痛苦不适,呕吐物可以为食物、消化液、胆汁、鲜血或咖啡渣样物等。如果是由疾病导致的呕吐,常常会伴有疾病相应的症状,比如急性胃肠炎会有发热、腹泻,肠梗阻有腹胀、腹痛哭闹、精神差,脑炎会有发热、囟门突出、精神差、甚至抽搐,等等。 | 婴儿呕吐 | 儿科 | DX_3149 |
婴儿呕吐常发生在什么部位? | 呕吐是一种消化道症状。导致呕吐发生的「诱因点」通常在上消化道,包括口腔、咽喉、食管、胃、十二指肠,等等。 | 婴儿呕吐 | 儿科 | DX_3150 |
婴儿呕吐发作的机制是什么? | 呕吐的原因是胃部的压力增大,胃内容物从食道返流后,强迫性从口腔排出。呕吐的发生机制涉及复杂的神经反射。造成呕吐的原因除了消化道疾病,还与代谢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有关,比如酸中毒和脑膜炎。 | 婴儿呕吐 | 儿科 | DX_3151 |
婴儿呕吐症状常在什么时间发作? | 呕吐在不同年龄儿童发生,所提示的疾病不同。比如健康小婴儿吃奶后的呕吐提示吐奶;新生儿期的呕吐可能提示咽下综合征。新生儿呕吐超过 12 小时,其余婴儿超过 24 小时提示为「长时间」呕吐,需要立即就医。 | 婴儿呕吐 | 儿科 | DX_3152 |
婴儿呕吐跟婴儿吐奶、溢奶有什么区别? | 广义上呕吐会包括吐奶、溢奶。狭义上的婴儿呕吐通常是指病理性的反射或症状。吐奶或溢奶通常是指婴儿期的生理现象,即由于食管下端发育尚不成熟,吃奶后出现奶液返流的现象,常伴有打嗝。吐奶或溢奶通常不剧烈,不引起婴儿的不适,随着发育会逐渐改善。 | 婴儿呕吐 | 儿科 | DX_3153 |
婴儿呕吐影响打疫苗吗? | 经专业人员评估后,非严重疾病因素造成的呕吐通常不影响疫苗接种,比如轻微胃肠炎,吐奶等。 | 婴儿呕吐 | 儿科 | DX_3154 |
婴儿呕吐需要做什么检查吗? | 最重要的是全面采集病史和查体,当怀疑相关疾病时,呕吐的检查可能包括腹部正位片、血常规、血气分析、电解质、血生化检查、呕吐物检查、尿常规等检查。 | 婴儿呕吐 | 儿科 | DX_3155 |
婴儿呕吐期间可以吃什么? | 方法一:急性呕吐出现后,未见其它不适。可以暂停喂养食物 4~6 小时,等孩子消化道休息后,尝试再次喂养。但禁食期间不禁液体,可以尝试频频少量地喝口服补液盐 Ⅲ 溶液,用于预防和治疗脱水。比如每 1~2 分钟用勺子喝不超过 5 毫升的液体。视呕吐量,补液总量约为 50~100 mL/kg,分在 4 小时内喝完。若 4~6 小时后无呕吐,可以尝试进食母乳、配方奶等液体食物。方法二:急性呕吐出现后,未见其它不适。可以暂停喂养食物和水 1 小时, 1 小时后无呕吐,可以尝试比如母乳、配方奶和其他容易消化的液体食物,由少到多尝试,比如隔 1 小时增量尝试 30、60、90 毫升。如果不能耐受进食,则再禁食 1 小时后尝试,或者按方法一处理。待能耐受液体食物,就可以在一天内慢慢由流质、半流质过渡到正常的饮食。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上面这些措施都不能缓解婴儿呕吐,或者婴儿呕吐加剧和持续,需要及时前往医院就诊,进一步明确病因。 | 婴儿呕吐 | 儿科 | DX_3156 |
婴儿呕吐不可以吃什么? | 呕吐后不建议立即进食,特别是需要咀嚼的食物。同时,很少有药物治疗呕吐症状,所以不建议家长自行用药。 | 婴儿呕吐 | 儿科 | DX_3157 |
婴儿呕吐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前往医院就诊? | 婴儿呕吐伴随以下症状和情况时,应立即前往医院就诊:频繁的呕吐,影响进食。呕吐后虚弱无力或暴躁易怒。呕吐导致出现脱水现象,比如尿少、口干、精神状态变差。呕吐物出现胆汁、血液或咖啡渣样物。长时间呕吐(新生儿>12小时,1岁以下24小时)伴随有腹痛、腹胀、前囟隆起、发热、惊厥或黄疸等异常症状。婴儿呕吐后会出现短时间的疲惫和脸色差,但嗜睡是不正常的表现。需要立即就医。 | 婴儿呕吐 | 儿科 | DX_3158 |
婴儿呕吐可能是哪些原因导致的? | 婴儿呕吐可能与以下疾病相关:咽下综合征:表现为出生后数小时内出现的呕吐黏液,或血液,通常认为与新生儿在分娩时咽下羊水有关。如果呕吐影响喂养,可使用温盐水洗胃治疗。肠梗阻:多种原因可导致肠道梗阻,比如肠套叠,发育异常。可引起胆汁性呕吐,是婴儿期的急疹,需要立即就医。急性胃肠炎:大部分由病毒感染引起,例如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常伴有发热和腹泻症状。食物过敏:常发生在摄入过敏的食物,比如牛奶蛋白,鸡蛋。由 IgE 介导的食物过敏在几分钟内即可发生呕吐。同时可能伴有皮疹等过敏表现。遗传代谢病:在婴儿人群中是少见的呕吐病因,但成功识别可挽救生命。例如有机酸血症,在新生儿期间表现为嗜睡,喂养困难,酸中毒。脑膜炎:是由颅内压增高引起。可表现为发热,意识改变如嗜睡和昏迷。查体可发现前囟膨隆。消化道畸形:出生后即出现呕吐,流口水。食道闭锁时通常有羊水增多。先天性巨结肠:生后逐渐出现腹胀,排便少,可伴有呕吐。喂养不当:通常其他方面正常,生长发育正常,询问病史有过度喂养的情况。 | 婴儿呕吐 | 儿科 | DX_3159 |
婴儿湿疹是什么病? | 婴儿湿疹是小儿皮肤科常见病和多发病,民间通常把婴儿湿疹俗称为奶癣,但实际上它并不是一种由真菌感染导致的癣菌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发生在婴儿身上的皮肤病,它的病因复杂,可能与婴幼儿皮肤屏障功能差、接触过敏原、皮肤过于干燥等因素有关。湿疹可导致皮肤瘙痒,引起婴儿哭闹不安,影响食欲、睡眠和身体发育。有些宝宝还会搔抓,造成继发感染。家长会观察到宝宝湿疹部位皮肤粗糙、变红,有一片一片的疹子,有些宝宝的湿疹部位皮肤会潮湿,或者有一些水样的液体渗出。70% 左右的宝宝湿疹会在 2 岁前完全好转,90% 左右的宝宝会在学龄期前完全好转,但也有一小部分婴儿湿疹会延续到成年。 | 婴儿湿疹 | 皮肤科 | DX_3160 |
婴儿湿疹病常见吗? | 有研究表明,婴儿湿疹患病率为 53 %,也就是差不多每两个孩子就会有一个患或曾患湿疹,好发年龄为 1~3 月,1 岁半后大多逐渐自愈。 | 婴儿湿疹 | 皮肤科 | DX_3161 |
婴儿湿疹有哪些常见表现? | 婴儿湿疹可根据皮疹特点分为两型,渗出型及干燥型。渗出型的湿疹: 多发生于胖宝宝。表现为皮肤红斑,边缘模糊,红斑上密集针尖大小突起的皮疹、顶部有水泡的丘疱疹、水疱和渗液。渗液干燥后则形成黄色厚薄不一的痂皮,常因剧痒、搔抓、摩擦而致部分痂剥脱,显露有多量渗液的鲜红糜烂面。以脸颊多见,重者可累及整个面部及头皮。如有继发感染,可出现脓疱、局部淋巴结肿大、发热等症状。干燥型的湿疹: 常见于瘦宝宝。表现为淡红色或暗红色斑片、密集小丘疹,无水疱,皮肤干燥无明显渗出,表面附有灰白色糠状鳞屑。常累及面部、躯干和四肢。反复发作时亦可见轻度皮肤增厚、皲裂、抓痕或结血痂。 | 婴儿湿疹 | 皮肤科 | DX_3162 |
婴儿湿疹会有什么严重的危害? | 婴儿湿疹由于比较痒,可能给宝宝的生活和睡眠带来一些影响,宝宝吃不好、睡不好、玩不好,则可能对宝宝的生长发育带来一定的影响。也有些宝宝因为瘙痒哭闹、脾气暴躁。另外,由于湿疹宝宝皮肤的屏障功能存在问题,特别在湿疹发作时,容易引起皮肤细菌感染,给宝宝带来一定的危险。 | 婴儿湿疹 | 皮肤科 | DX_3163 |
婴儿湿疹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 宝宝容易得湿疹的原因比较多,具体有以下几方面:遗传因素:多项研究表明家族成员有过敏性疾病史,则婴儿更易患湿疹。皮肤屏障:婴儿的皮肤一般比较薄,皮肤锁水功能差,若不注意保湿,皮肤含水量下降、皮脂含量降低,导致皮肤保护能力下降,皮肤炎症容易发生。免疫因素:食用或接触某些含过敏原的食物或物质引起过敏。生活中的炎热、风吹等环境易引起皮肤干燥,都可诱发或加重婴儿湿疹。 | 婴儿湿疹 | 皮肤科 | DX_3164 |
婴儿湿疹和遗传有关系吗? | 湿疹这种疾病有一定的遗传性。如果家里有过敏性皮炎或者容易过敏的父母、兄弟姐妹,则宝宝也比较容易出现过敏性的皮肤疾病,包括湿疹。 | 婴儿湿疹 | 皮肤科 | DX_3165 |
婴儿湿疹会传染吗? | 尚没有资料表明该疾病会传染。 | 婴儿湿疹 | 皮肤科 | DX_3166 |
婴儿湿疹诊断时,需要做哪些检查? | 婴儿湿疹可直接根据皮疹的形态来诊断,一般不需要特殊检查。医生会详细询问病史、家族史,结合临床表现和全面体检进行诊断。皮肤活检和实验室检查(包括IgE水平测定):并未常规用于评估疑似患儿,目前也不推荐使用。对于特定患者,皮肤活检的组织学检查或其他实验室检查(如,血清 IgE、斑贴试验和基因检测)可能有助于排除其他皮肤病。 | 婴儿湿疹 | 皮肤科 | DX_3167 |
婴儿湿疹什么情况下需要做和过敏有关的检查? | 以下情况出现其一或全部出现,建议进行过敏原检查:湿疹比较严重,而且患处感染面积较大时,使用糖皮质激素药膏治疗后,病情仍持续。家族成员有过敏性疾病史,则宝宝更应注意是否接触某些物品或者吃了某些食物,立即出现过敏症状,一旦出现过敏需要进行过敏原检查。 | 婴儿湿疹 | 皮肤科 | DX_3168 |
婴儿湿疹容易和哪些疾病混淆? | 婴儿湿疹应注意和脂溢性皮炎、接触性皮炎等疾病鉴别。脂溢性皮炎:一般出现在皮脂腺分布较多的部位,比如脸部的脂溢性皮炎主要发生在眉眼、额头、鼻子周围,头皮部位也是脂溢性皮炎的多发区。脂溢性皮炎会分泌较多的黄色脂肪样分泌物伴有脱屑。有时脂溢性皮炎会和湿疹同时存在。接触性皮炎:接触性皮炎是在皮肤和刺激物接触部位发生的皮肤炎症。而婴儿湿疹范围通常比较广泛,左右对称分布。 | 婴儿湿疹 | 皮肤科 | DX_3169 |
婴儿湿疹要去哪个科治疗? | 可以去皮肤科、儿科、儿童变态反应(过敏反应)科。 | 婴儿湿疹 | 皮肤科 | DX_3170 |
婴儿湿疹有哪些治疗方法? | 小儿湿疹治疗方法需要多方面共同治疗,包括环境管理、药物治疗、生活管理等。具体如下:保证喂养环境以及湿疹部位的凉爽通风透气,不要捂着、热着宝宝;室内湿度尽量控制在40%~50%,温度在24度以内,经常开窗通风。避免湿疹部位反复摩擦刺激,贴身衣物穿的柔软、舒适、无刺激,适当给宝贝修剪指甲,避免搔抓刺激;尽量回避诱发因素,需要家长细心观察,日常生活护理过程中有明显的诱发因素,需要及时回避。保湿:湿疹部位不建议反复清洗刺激,清洗皮肤建议温清水冲洗即可,不要使用碱性肥皂等刺激物清洗;湿疹严重的宝宝不建议泡澡,建议清水冲洗3~5分钟即可,沐浴次数不超过每天一次;沐浴后可湿疹部位立即涂抹润肤剂(含有氧化锌的护肤霜或者凡士林油软膏或乳霜均可),一天可涂抹多次。如果局部皮肤伴有细菌感染,选用外用抗生素软膏;顽固湿疹可以使用外用激素乳膏治疗。注意:市面上有琳琅满目的湿疹膏,里面所含的成分比较多,多会声称「纯天然配方,植物精华,安全放心」等等;但缓解湿疹效果迅速的,很有可能加了激素。且不说其它植物成分的安全情况,其中可能加的激素成分和剂量也不明确,盲目使用容易增加激素副作用,不如在医生的指导下明明白白用药。 | 婴儿湿疹 | 皮肤科 | DX_3171 |
婴儿湿疹自己能好吗?婴儿湿疹一定需要治疗吗? | 婴儿湿疹有自愈可能,不一定要治疗。但是在湿疹急性发作期(如难以判断需咨询医生),建议进行相应治疗。因为瘙痒会给孩子的生活和睡眠带来影响,皮肤炎症还容易继发细菌感染,导致湿疹加重,或者影响康复速度。 | 婴儿湿疹 | 皮肤科 | DX_3172 |
婴儿湿疹用糖皮质激素类药膏治疗时有副作用吗? | 外用糖皮质激素可引起一定的皮肤不良反应,如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膨胀纹、多毛症、激素性痤疮、细菌感染、紫癜等。长期大面积应用有时也可导致全身不良反应,如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库欣综合征、精神神经症状、青光眼、白内障等。但是按医嘱正规使用外用糖皮质激素对孩子的益处远大于它的不良反应,因此建议不要过度恐惧激素药物的副作用从而影响宝宝的治疗。市面上有琳琅满目的湿疹膏,里面所含的成份比较多,一般是几种声称清热解毒的药物加或者不加激素组成,但效果确切的,还是加了激素的。与其用这种效价、剂量不明的含有激素的湿疹膏,不如在医生的指导下明明白白用药。 | 婴儿湿疹 | 皮肤科 | DX_3173 |
婴儿湿疹治好后会复发吗? | 由于湿疹宝宝本身的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和家族遗传史的关系,婴儿湿疹容易反复发作。有研究显示,婴儿湿疹的复发率在 13.5% ,即大约每 100 个患儿就会有 14 个复发,且复发2~4次居多。 | 婴儿湿疹 | 皮肤科 | DX_3174 |
婴儿湿疹的宝宝在饮食上要注意什么? | 如果宝宝有明确的食物过敏,应避免摄入导致过敏的食物,有家族过敏史的宝宝,尽量避免摄入常见食物过敏原,待查明湿疹过敏原后,由医生判断是否可以恢复饮食。对于没有食物过敏的宝宝,则不建议给宝宝禁忌太多食物,以免造成宝宝营养不良。 | 婴儿湿疹 | 皮肤科 | DX_3175 |
婴儿湿疹时,母乳妈妈在饮食上要注意什么? | 若患儿由母乳引发病情,需对母体及患儿饮食进行全面排查,以准确找到过敏原,母乳妈妈饮食上避免摄入含过敏原的食物,以清淡饮食为主,同时保持良好的心态,以免患儿吸吮母乳而再次与过敏原接触。如果哺乳期婴儿有明确的食物过敏,那么母乳妈妈在饮食上也要注意剔除这些过敏食物。另外要养成阅读食品成分说明的习惯,含有该类食物成分的加工食品,也应该回避。 | 婴儿湿疹 | 皮肤科 | DX_3176 |
婴儿湿疹的宝宝在生活中要注意什么? | 要注意皮肤的清洁,减少或避免汗液、口水、食物汁液刺激皮肤。要注意皮肤保湿,避免皮肤干燥,根据季节和气候干燥程度给宝宝选择合适的润肤剂,每天可以多次涂抹。宝宝衣服要保持宽松、柔软、透气,避免刺激皮肤。也不要给宝宝穿过多的衣服,以免宝宝过热出汗或者加重瘙痒。如果宝宝会抓挠,要及时修剪宝宝指甲,避免宝宝抓伤自己和感染。如果怀疑宝宝有食物过敏,或者宝宝湿疹加重和某种食物有关,不要盲目忌口,而是主动给宝宝记录饮食日记,可以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的「食物回避 - 激发试验」判断,到正规医院进行诊治。如果宝宝对尘螨或者其它吸入性过敏原过敏,要注意保持房间通风,减少空气中过敏原的浓度。 | 婴儿湿疹 | 皮肤科 | DX_3177 |
婴儿湿疹如何预防?如何预防反复发作? | 推荐给宝宝进行母乳喂养,母乳中的小分子蛋白容易吸收,不容易引起食物过敏。做好宝宝皮肤的清洁、保湿,保持皮肤的舒适状态。如果当地气候特别干燥,还可以在家中使用加湿器来增加空气中的湿度。避开已经明确的过敏原。如果宝宝有湿疹发作,及时规范治疗,可以防止皮肤炎症进展,皮肤屏障功能进一步破坏,从而预防湿疹反复发作。 | 婴儿湿疹 | 皮肤科 | DX_3178 |
婴儿喂养首选母乳喂养还是奶粉喂养? | 从宝宝的角度出发,母乳喂养是最优选择。只有在非常少的情况下才不推荐母乳喂养,包括母亲的艾滋病未经治疗,孩子有先天性代谢性疾病比如半乳糖血症、苯丙酮尿症等。 | 婴儿喂养问题 | 儿科 | DX_3179 |
婴儿喂养为什么推荐母乳喂养? | 母乳对于婴儿有非常多的好处,是其他食物难以替代的:拥有丰富的免疫物质,可以保护婴儿不受外界病原体侵袭。有丰富的益生元,促进婴儿肠道正常菌群的建立。好消化吸收,不易引起过敏。各种营养成分搭配合理,并且可以根据孩子的需要「智能」调整。所以我们建议坚持母乳喂养至少至 1 周岁,推崇自然离乳,母乳喂养至 2 周岁仍然对宝宝的身体有很大的益处。 | 婴儿喂养问题 | 儿科 | DX_3180 |
婴儿喂养时若无法母乳喂养,替代品有哪些? | 如果的确无法进行母乳喂养,应使用婴儿配方奶喂养宝宝。注意:不能使用纯牛奶、纯羊奶喂养,不能用大人的奶粉喂养。配方奶要严格按照说明书冲调,不能自行增加水或者减少水量。6 个月以内的婴儿不需要额外喂温开水,从奶里可以获得足够的水。4 个月前不要给孩子除了母乳或者配方奶之外的食物,比如鸡汤、米汤等。 | 婴儿喂养问题 | 儿科 | DX_3181 |
婴儿喂养时,母乳喂养的频次是多少? | 母乳喂养为按需喂养,孩子哭闹、有饥饿表现,就可以给孩子喂母乳,不用严格控制喂养时间。因为母乳分泌量会根据孩子的需要动态调整,不会存在吃多了不消化的情况。孩子饥饿的时候会表现为很警醒,专注地寻找母亲,砸吧嘴或者吃手指、被子、衣服。如果没有及时得到喂养,孩子就会出现响亮的哭啼。出生后 1 个月以内的宝宝可能会需要 1~2 小时喂养一次,之后喂养间隔时间会慢慢拉长,逐渐转变为 3 小时喂养一次,到 6 个月以后孩子一般可以接受 4~6 小时喂养一次。如果孩子的喂养规律不符合上述情况,也不代表是异常,每个孩子自身的需求是不同的。 | 婴儿喂养问题 | 儿科 | DX_3182 |
婴儿喂养时,配方奶喂养的频次和量是多少? | 如果无法进行母乳喂养,纯配方奶喂养的次数和奶量大致如下:。新生儿期(出生后 1 个月内):每日 7~8 次奶,每次量 70~100 mL,生后 15 天以后奶量可达 100~120 mL/次。2~3 月龄:每日 6 次奶,每次量约 120~150 mL。4~5 月龄:每日 5~6 次,每次 150~200 mL。6 月龄及以后:每日 4~5 次,每次 200~250 mL,逐渐增加辅食的量。需要注意的是,每个孩子的体重和生长发育速度不同,并不是每个孩子都适用这样的喂奶规律,家长要根据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尿量、精神状态、饥饿表现等等,摸索适合自己孩子的规律。 | 婴儿喂养问题 | 儿科 | DX_3183 |
婴儿喂养时,若没有乳汁滴落,是不是说明母乳不足? | 孩子刚出生时,大人往往会觉得看不见乳汁滴落就说明没有母乳,这个认知是错误的。孩子出生之前,乳房就已经做好分泌母乳的准备,妈妈分娩之后就算不吃东西,也是有乳汁给宝宝吃的。孩子出生第一天需要的乳汁很少。孩子出生后,应该尽快和妈妈待在一起,两人相拥保持皮肤接触,并让孩子吸吮妈妈的乳房。宝宝用口腔挤压妈妈乳房,可以促进乳汁分泌,一天多次吸吮,宝宝就可以得到足够的乳汁。家人应该鼓励和帮助妈妈进行母乳喂养,而不应该盲目责备妈妈母乳不足。如果觉得母乳衔接有问题,可以向产科母乳指导护士寻求帮助。吸吮时注意让宝宝尽量把乳晕部分全部含住,而不是单纯含乳头部位。 | 婴儿喂养问题 | 儿科 | DX_3184 |
婴儿喂养时,母乳不足如何调整? | 采用正确的哺乳姿势,增加母婴皮肤接触的时间,鼓励宝宝吸吮乳头,保证妈妈进水量,都是促进乳汁分泌的手段。妈妈注意休息,保持愉悦的心情,也有助于乳汁分泌。妈妈吃什么和乳汁分泌的关系不大,乳汁的合成原料在孕期就已经准备好了。即使剖宫产的妈妈一开始不能吃东西,也可以给宝宝提供足够的乳汁。如果经过充分尝试,还是不能给宝宝足够的乳汁,经过医生的评估认定后,可以在母乳喂养后,用汤匙补充配方奶。避免早期使用奶瓶,因为奶瓶会造成宝宝乳头混淆,对以后的母乳喂养造成困难。 | 婴儿喂养问题 | 儿科 | DX_3185 |
婴儿喂养时,怎么添加辅食? | 生后 6 个月以后,孩子对营养的需求增加,只喝奶不能获得足够的营养,所以要及时给宝宝增加辅食。一般在 4~6 月龄开始尝试添加辅食,不应过早,也不宜过晚。孩子达到以下几条标准,说明可以添加辅食了:体重达到 12 斤以上;月龄大于 4 个月;能够用汤勺喝水,而不是把汤勺顶出去(舌挺反应消失);可以扶着坐好;对大人的食物开始感兴趣。辅食添加应该遵从以下原则:一次只添加一种食物,适应后再换另一种食物,每种新食物观察 3~5 天;每种食物先给少量,之后逐渐增加;从细腻、质软、汤水多的食物开始,每个月份都可以增加食物的粗糙程度,逐渐过渡到固态、质硬、颗粒大的食物;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尝试食物。 | 婴儿喂养问题 | 儿科 | DX_3186 |
婴儿喂养时,怎么补充维生素 D? | 虽然母乳营养充足,但维生素 D 的含量不能满足宝宝的需要。每日应额外补充维生素 D 400 单位;如果有佝偻病的高危因素(比如早产儿),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每日补充维生素 D 800 单位。虽然阳光照射皮肤可以合成维生素 D,但仅依靠晒太阳,无法获取稳定、充足的维生素 D,婴儿也不适合裸露皮肤接受过多的阳光照射(特别是 6 月龄以内)。如果是配方奶喂养的宝宝,奶量少于 1 L/天时,同样需要每日补充维生素 D 400 单位。 | 婴儿喂养问题 | 儿科 | DX_3187 |
婴儿严重肌阵挛性癫痫是什么病? | 婴儿严重肌阵挛性癫痫(简称 DS),是一种十分罕见的在婴儿期就发病的癫痫综合征,该病的病因与基因突变相关,在治疗上也十分困难,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尚无法根治。因其发作时呈肌强直-肌阵挛状态,以前也被称为婴儿期严重肌阵挛性癫痫(Severe Myoclonic Epilepsy of Infancy, SMEI)。在 1978 年,该病被一位叫 Charlotte Dravet 的医生首次描述,此后即称为婴儿严重肌阵挛性癫痫(Dravet综合征)。 | 婴儿严重肌阵挛性癫痫 | 儿科 | DX_3188 |
婴儿严重肌阵挛性癫痫常见吗? | 十分罕见。每 15 700~40 000 例活产婴儿中才有 1 例发病,男女发病率区别不大。婴儿严重肌阵挛性癫痫在 2018 年被列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五部分联合制定的《第一批罕见病目录》。 | 婴儿严重肌阵挛性癫痫 | 儿科 | DX_3189 |
婴儿严重肌阵挛性癫痫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 婴儿严重肌阵挛性癫痫的主要特征是难治性癫痫,患儿会表现出各种癫痫发作形式。比较典型的是「强直-阵挛性癫痫」,患儿发作时肢体僵直,难以掰动,而后出现肌肉抽搐,同时伴有发烧。其他癫痫发作形式有以下几种:全身性发作;偏侧半身发作:比如,只有一边胳膊和腿抽搐,另一边却静止不动;局部发作:比如,只有头部发作,仅出现刻板性的「点头」运动,发作时间一般可能超过 15 分钟,变成癫痫持续状态。癫痫发作一般会在婴儿出生后一年内出现,大多在 5~8 个月出现,极少会在出生后第二年才出现。此后会频繁发作,且难以治疗,会一直存在。 | 婴儿严重肌阵挛性癫痫 | 儿科 | DX_3190 |
婴儿严重肌阵挛性癫痫的患儿除癫痫外还有什么表现? | 失神发作: 即突然出现意识障碍,呼之不应,3~8 秒后恢复正常;步态异常: 出现行走不稳、半蹲着走路等;局部神经系统症状: 比如肌张力减低、做精细动作时颤抖;发育迟缓: 包括语言发育缓慢、智力发育缓慢等;行为障碍: 比如自闭症、多动症等。 | 婴儿严重肌阵挛性癫痫 | 儿科 | DX_3191 |
婴儿严重肌阵挛性癫痫是怎么引起的? | 该病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主要为染色体 2q24 上的电压门控钠通道基因(SCN1A)的 α-1 亚基突变。大约 70%~80% 患儿的患病原因是 SCN1A 突变,其余 20%~30% 的患儿则是由于其他基因突变(比如 PCDH19、SCN1B、GABRA1 等)引起的。 | 婴儿严重肌阵挛性癫痫 | 儿科 | DX_3192 |
婴儿严重肌阵挛性癫痫会遗传吗? | 尚不确定。大多数的 婴儿严重肌阵挛性癫痫是婴儿新出现的 SCN1A 基因突变,而非来自父母遗传。虽然有小部分的 SCN1A 突变基因是由父母遗传而来的,但出现 SCN1A 基因突变未必就一定会患 Dravet 综合征。 | 婴儿严重肌阵挛性癫痫 | 儿科 | DX_3193 |
婴儿严重肌阵挛性癫痫会传染吗? | 不会。 | 婴儿严重肌阵挛性癫痫 | 儿科 | DX_3194 |
婴儿严重肌阵挛性癫痫如何确诊? | 根据临床特征结合脑电图检查结果共同诊断。根据国际抗癫痫联盟标准,临床特征需满足以下几点:有癫痫或热性惊厥的家族史;癫痫发作之前发育正常;首次癫痫发作在 1 岁前;癫痫发作状态多样(肌阵挛性癫痫、局灶性癫痫、失神发作、全身性癫痫);脑电图具有广义尖峰波和多尖波;早期有局灶性异常,或者对光敏感;两岁后出现精神运动发育迟缓;精神运动发育迟缓后出现共济失调、椎体征或发作间期肌阵挛;过热会引起癫痫发作恶化,如高温天气、热疗等。 | 婴儿严重肌阵挛性癫痫 | 儿科 | DX_3195 |
婴儿严重肌阵挛性癫痫需要做哪些检查? | 脑电图: 为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检查。但必须要在患儿癫痫发作状态下检查,否则可能什么都检查不出来。有部分患儿,发作期间做脑电图可能会有异常。检查时会把检测电极片贴在患儿头上,以此检查颅脑里的神经放电情况,根据放电时波形来辅助诊断。影像学检查(颅脑 CT、MRI 等): 主要排除颅脑结构病变引起的癫痫发作。 | 婴儿严重肌阵挛性癫痫 | 儿科 | DX_3196 |
婴儿严重肌阵挛性癫痫容易和哪些病混淆?怎么区分? | 主要是和热性惊厥区分,两者都是容易在小婴儿时期发生的抽搐症状,且发作时都可伴随发热。热性惊厥: 一般持续时间较短,很少超过 15 分钟变成癫痫持续状态,且不会影响智力和认知发育。婴儿严重肌阵挛性癫痫: 发作持续时间较长,很容易超过 15 分钟,且会反复发作,在不发热时也可能会发作,还会影响精神认知发育。 | 婴儿严重肌阵挛性癫痫 | 儿科 | DX_3197 |
婴儿严重肌阵挛性癫痫一般看哪个科? | 儿科或神经内科。 | 婴儿严重肌阵挛性癫痫 | 儿科 | DX_3198 |
婴儿严重肌阵挛性癫痫是不是必须去医院就诊? | 是的,且需要住院治疗。婴儿严重肌阵挛性癫痫无法自行好转。 | 婴儿严重肌阵挛性癫痫 | 儿科 | DX_3199 |
婴儿严重肌阵挛性癫痫怎么治疗? | 大多数婴儿严重肌阵挛性癫痫患者,需要同时服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抗癫痫药物才能控制住病情,常用的抗癫痫药物包括:丙戊酸钠、氯巴占、托吡酯、司替戊醇和左乙拉西坦。有报道称「生酮饮食」(即高脂+低碳水化合物的饮食方式)也有助于治疗婴儿严重肌阵挛性癫痫,需要患者及其家庭有积极的意愿,且必须由有经验的营养师和神经科医师指导和监督执行。也有人曾通过迷走神经刺激和深部脑刺激手术来治疗婴儿严重肌阵挛性癫痫,但尚无可靠资料证实此疗法的有效性。 | 婴儿严重肌阵挛性癫痫 | 儿科 | DX_3200 |
Subsets and Splits
No community queries yet
The top public SQL queries from the community will appear here once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