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stion
stringlengths
0
2.02k
answer
stringlengths
0
5.08k
name
stringlengths
1
21
department
stringclasses
31 values
id
stringlengths
4
10
新生儿肺炎如何诊断?
首先要有临床表现,包括典型的肺炎呼吸异常相关表现,和非特异性(不像肺炎)的表现。因此新生儿只要存在突发的呼吸异常或其他疾病表现就应进行肺炎评估。其次可通过行胸部 X 片进一步明确,还需要痰、胸腔积液、血液或脑脊液等培养,及相关病原学检测,明确感染病原,协助诊疗。
新生儿肺炎
儿科
DX_2001
新生儿肺炎时胸片拍摄,对新生儿有没有影响?
胸片对于新生儿肺炎的诊断意义重大,另外对于判断治疗效果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一次胸片拍摄的放射量非常小,目前没有证据表明会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直接影响。
新生儿肺炎
儿科
DX_2002
新生儿肺炎时抽血化验对新生儿身体有影响吗?
目前临床化验所需要的血量一般都很小,一般只需要几毫升即可,因此临床化验抽血对新生儿身体健康没有任何影响,抽血化验的指标对于新生儿肺炎的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估也有很重要的意义。
新生儿肺炎
儿科
DX_2003
新生儿肺炎应该去哪个科室就诊?
新生儿科。
新生儿肺炎
儿科
DX_2004
新生儿肺炎的治疗时间一般要多久?
新生儿肺炎的治疗疗程跟病原体及患儿对治疗的反应效果有关。对于无并发症的肺炎,一般治疗疗程为 10~14 天。但在患儿肺部感染较重且有先天性心脏病、早产低体重儿等合并症时,治疗疗程可能更长。
新生儿肺炎
儿科
DX_2005
新生儿肺炎是否一定要住院治疗?
原则上轻症的新生儿肺炎不一定非要住院治疗,但由于新生儿肺炎往往具有病情不容易观察、发展变化较快等疾病特殊性,因此出于安全考虑,目前在大多数医院,一旦考虑或诊断新生儿肺炎,都会要求住院治疗。
新生儿肺炎
儿科
DX_2006
新生儿肺炎是否一定要输液治疗?
对于临床症状较轻,吃奶、精神反应、面色等一般情况较好的患儿,不一定非要输液治疗,尤其对于生后病毒感染的患儿,最主要的治疗是雾化、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等对症及吸氧、营养等支持治疗。但对于临床症状较重,病情发展变化快及一些有早产、低出生体重、先天性心脏病、免疫缺陷病、营养不良、遗传代谢病等高危因素的患儿,建议最好在疾病早期给予有效、强有力的治疗,以尽快控制感染,避免危及生命。
新生儿肺炎
儿科
DX_2007
新生儿肺炎的治疗药物对新生儿有影响吗?
细菌感染所致的新生儿肺炎最主要是合理有效的抗感染治疗,早期医生会根据临床表现凭经验选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待病原学结果回报后根据感染病原选用合理的抗生素,而且目前大多数临床常用的抗生素,如头孢、青霉素类等药物的副作用都不大,正规使用对患儿健康影响不大。如果是明确的普通病毒感染,可不予抗生素,给予对症治疗即可。
新生儿肺炎
儿科
DX_2008
新生儿肺炎使用强力抗生素有危害吗?是否以后再发生感染会更难治疗?
每次新生儿肺炎感染的病原不一定是一样的,某些严重细菌感染时,是需要使用强效的抗生素的,而且偶尔一次的使用并不意味着以后每次感染都要使用强力抗生素。因为每次新的感染都是新的治疗,可轻可重,与既往感染是没有必然的联系。
新生儿肺炎
儿科
DX_2009
新生儿肺炎的患儿还要不要继续喂奶?
除非是非常严重的肺炎患儿,一般情况下应继续喂奶,但要注意喂养的方式,因为患新生儿肺炎时,容易出现吃奶费力、呛奶,又会合并吸入性肺炎,进一步加重肺炎,因此对于临床症状较轻的患儿,可继续经口喂养,但要少量多次。如果症状较重特别是出现呼吸困难的新生儿,需要鼻饲奶喂养,以减少呛奶的风险。
新生儿肺炎
儿科
DX_2010
新生儿肺炎治愈后是否可接种疫苗?
目前没有具体明确的指南或文献规定新生儿肺炎治愈后是否可以马上接种疫苗,理论上应该可以接种,但接种某些疫苗时可能有副反应,如一过性发热等,如果在肺炎刚治愈后即接种后出现发热等情况后,可能和肺炎反复不好鉴别。所以一般在肺炎治愈 1 周之后在进行接种为好。
新生儿肺炎
儿科
DX_2011
新生儿肺炎治愈出院后有哪些注意事项?
新生儿肺炎治愈出院回家后,部分患儿在治愈后 1 周内可能仍偶有轻声咳嗽,呼吸稍急促等症状,但如果上述症状无明显加重,并且逐渐缓解,可继续在家观察,若有逐渐加重的趋势,那就提示肺炎可能尚未痊愈或有新的感染,应及时找医生复诊。
新生儿肺炎
儿科
DX_2012
新生儿肺炎在产前如何预防?
首先要做好产前检查,孕妇在孕期要定期在产科门诊产检,以早期发现相关感染;如果出现尿路感染、呼吸道感染、血液感染等症状,要早期治疗,以避免引起胎儿宫内感染;在孕晚期孕妇尤其要注意胎动、自身体温、有无羊水早破;严重的宫内感染可导致胎儿出现宫内窘迫,出现胎动减少,孕妇发热,羊水早破时间延长会导致胎儿发生宫内感染的风险成倍增高,一旦孕妇明确感染或感染风险较高,应尽早给予抗感染治疗。
新生儿肺炎
儿科
DX_2013
新生儿肺炎是否与母亲饮食有关?
新生儿肺炎是由各种病原感染导致,与母亲是否食用过多「上火」饮食没有关系,因此没必要停母乳,也没有必要给予一些所谓的「清热」药物服用。
新生儿肺炎
儿科
DX_2014
新生儿肺炎如何预防?
生后尽量给予新生儿清洁、卫生的生活环境,房间通风很重要,可减少房间内病原滋生;护理人员要注意个人卫生及勤洗手;家人若发生呼吸道感染,尽量避免接触,并最好加戴口罩减少病原经呼吸道传播的风险。
新生儿肺炎
儿科
DX_2015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什么?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也称为新生儿黄疸,黄疸是由于血清中胆红素水平升高引起的皮肤和眼睛变黄。约一半以上的新生儿在生后第一周都会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能够引起黄疸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取决于肤色和身体部位,随着胆红素水平的增高,黄疸有「头-脚扩展」的趋势:巩膜出现黄疸的血清胆红素水平至少为 2~3 mg/dL(34~51 μmol/L);面部出现黄疸的血清胆红素水平至少为 4~5 mg/dL(68~86 μmol/L);脐部出现黄疸的血清胆红素水平至少为 15 mg/dL(258 μmol/L);脚部出现黄疸的血清胆红素水平至少为 20 mg/dL(340 μmol/L)。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脑病
儿科
DX_2016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脑病是什么?
随着胆红素水平的增高,黄疸有「头-脚扩展」的趋势。由高胆红素血症引发的脑病,称为高胆红素血症脑病,也叫胆红素脑病。通常认为,当血清胆红素水平大于 25 mg/dL(428 μmol/L)时,即存在胆红素脑病的风险。特殊情况下,小于这个数值也有可能出现胆红素脑病。除了全身皮肤发黄,早期胆红素脑病的新生儿还会出现拒奶、嗜睡、肌张力低等表现,这个时候积极治疗,可以完全治愈。如未及时诊断,新生儿会进展为抽搐、意识不清、发热,死亡率很高,治疗后也可能会遗留长期的后遗症。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脑病
儿科
DX_2017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脑病发病率高吗?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在生后出现胆红素升高。大部分孩子的胆红素的数值在生理范围内,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生理性黄疸。大约有 6%~10% 的孩子会出现病理性的胆红素升高,如果不加以治疗,这部分孩子可能出现胆红素脑病。好在现代医学对于胆红素脑病的认识十分充分,在积极干预的情况下,新生儿发胆红素脑病的几率可控制在 1/10 000~6/10 000。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脑病
儿科
DX_2018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脑病分几个类型?
分为急性胆红素脑病和慢性胆红素脑病(核黄疸)两个类型:急性胆红素脑病:是疾病的早期状态,持续时间两周,经过积极治疗,是有治愈的机会的。慢性胆红素脑病:又叫核黄疸,是脑部受损后的后遗症期,治疗效果差,持续时间长。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脑病
儿科
DX_2019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脑病有哪些常见表现?
黄疸表现:孩子全身皮肤深黄色,从头到脚都均匀的黄。早期表现:不吃奶,昏昏欲睡,无法叫醒,手脚松软。这个时候积极治疗,可以治愈。进展期表现:抽搐,意识不清,保持头向后仰的姿势不动,发热。这个是最危险的时期,进入这个时期死亡率高,3/4 死于并发的呼吸衰竭。后遗症期(核黄疸期)表现:进入核黄疸期的孩子,会存留神经系统的长期后遗症。包括:长时间的手脚乱挥,不能自己停止;眼珠转动困难,不能向上看;耳聋;牙釉质发育不良,牙齿呈棕色或者绿色;智力低下;反复抽搐(癫痫)。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脑病
儿科
DX_2020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脑病有哪些常见的原因?
胆红素脑病的原因就是血液里胆红素水平过高,进入脑部,造成脑细胞损害。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脑病
儿科
DX_2021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脑病容易发生于哪些孩子?
早产儿,由于脑细胞仍在发育中,所以更容易出现胆红素脑病。所以早产儿需要更积极的治疗黄疸。新生儿溶血症的孩子,由于溶血症生后既出现黄疸,不积极治疗容易出现高胆红素血症,进而更容易出现胆红素脑病。出生时即存在疾病需要住院的新生儿,如窒息、缺氧、感染、败血症、酸中毒、低蛋白、低体重,这些都会造成机体代谢胆红素出现障碍,导致胆红素升高,产生胆红素脑病的机会升高。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脑病
儿科
DX_2022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脑病什么时候容易发生?
出生后 2~7 天是胆红素脑病的高发时期。极端的情况可以在生后 1~2 天就出现,多为早产儿。孩子出现严重皮肤黄染之后 12~48 小时后会出现胆红素脑病的症状。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脑病
儿科
DX_2023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在什么情况下要高度警惕?
当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到一定的危险值时,就要警惕可能发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危险值的界定,视新生儿的胎龄、出生天数、体重而有所不同。目前多参考美国 Bhutani 等所制作的小时胆红素 Bhutani 列线图(点击查看新生儿黄疸,进一步了解)。当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达到以下程度时,发生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的风险升高,重度高胆红素血症即可引起胆红素脑病:出生后 24 小时 ≥ 8 mg/dL(137 μmol/L);出生后 36 小时 ≥ 11 mg/dL(188 μmol/L);出生后 48 小时 ≥ 13 mg/dL(222 μmol/L);出生后 72 小时 ≥ 16 mg/dL(274 μmol/L)。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脑病
儿科
DX_2024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脑病需要做哪些检查?
经皮胆红素检测:能无痛、快速地测算出胆红素数值,用黄疸仪照一下皮肤就能测得。血清总胆红素值检测:是诊断高胆红素血症的金标准,是直接胆红素与间接胆红素的总和,需要抽血。血常规、血型鉴定:评估有无溶血症的情况。如果存在溶血症需要针对性治疗(比如输血,使用丙种球蛋白)来缓解孩子溶血。CRP、PCT:帮助判断有无感染的情况。血液生化:可以直接了解孩子的血液内胆红素的数值,肝功能状态,根据病情可能需要多次复查。头颅 MRI:评估脑细胞受损的情况。脑干听力诱发电位:评估听力受损的情况。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脑病
儿科
DX_2025
做上述检查需要注意什么?
经皮测胆红素方便快捷无痛,可以反复操作。但是有一定的偏差值。血清总胆红素值检测最为准确。抽血化验会由医生合理安排。头颅 MRI 和脑干听力诱发电位需要孩子入睡后进行,如果孩子无法入睡,可以使用药物帮助入睡。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镇静药物是对身体没有影响的。只要选择短效的药物,合适的品种是很安全的,不用因为害怕镇静药物的影响而不做检查。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脑病
儿科
DX_2026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脑病需要去看哪个科?
新生儿科,新生儿重症监护科(NICU)。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脑病
儿科
DX_2027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脑病如何治疗?
早期:尽快降低胆红素水平,包括住院接受蓝光照射退黄,静脉使用药物治疗,必要时可以考虑换血疗法。出现抽搐:一旦出现抽搐的情况,需要入住 NICU 进行综合治疗。换血疗法可以尽快降低血液的胆红素。针对抽搐可以使用镇静药物。如果呼吸衰竭,需要使用呼吸机,同时治疗并发症。后遗症期:康复训练,生活训练,进入后遗症期,孩子的运动损害是难以纠正的,只能通过辅助治疗来改善生活质量。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脑病
儿科
DX_2028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脑病的治疗药物有哪些?
白蛋白:可以减少胆红素进入脑部,避免脑部损害。丙种球蛋白:适合出现溶血的孩子,可以减少胆红素生成。苯巴比妥:镇静,防止抽搐,促进肝脏代谢排出胆红素。碳酸氢钠:调节内环境,帮助胆红素排出。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脑病
儿科
DX_2029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脑病好转后需要注意什么?
需要注意评估孩子的胆红素水平,因为有可能存在反复的情况,如果出现胆红素再次升高要积极治疗。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脑病
儿科
DX_2030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脑病住院期间需要注意什么?
如果是无陪护的病房,妈妈注意保持母乳分泌。定期挤奶,可以用母乳存储袋装好冷冻保存。这样孩子出院后有母乳吃,对于孩子以后的身体健康很有好处。而且母乳中的有益成分可以促进神经细胞生长,吸吮母乳的动作也可以更好的安抚孩子,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母子联系。对于孩子的恢复也是很有好处。如果是可以陪住的病房,妈妈可以继续亲喂母乳,配合医生治疗。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脑病
儿科
DX_2031
高胆红素血症脑病患儿出院后需要复查吗?
需要复查,复查的项目包括听力检查,如果头颅 MRI 有异常需要复查头颅 MRI,并且按照出院后第 1 个星期、满月、满 2 个月、满 3 个月这样的间隔时间给孩子定期复查,让医生体检评估孩子的发育情况。如果出现发育落后要及时开始康复治疗。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脑病
儿科
DX_2032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脑病可以彻底治愈吗?
在疾病的早期,积极开始治疗是可以彻底治愈的。如果一旦出现抽搐的情况,就比较麻烦,可能危及生命,而且存活的孩子出现后遗症的可能性很大。后遗症没有特效药物治疗,只能康复训练。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脑病
儿科
DX_2033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脑病会复发吗?
很少复发。只有少部分早产儿因为肝脏和脑发育不成熟,会比较长时间处于黄疸状态。孩子度过黄疸期之后就不会复发。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脑病
儿科
DX_2034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脑病会引起脑瘫吗?
不会引起脑瘫,但是后遗症期的孩子的运动障碍也是很难纠正的。和脑瘫不一样,这种孩子的特点是不能控制肢体活动,而不是肌肉萎缩。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脑病
儿科
DX_2035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脑病在饮食上要注意什么?
优先母乳喂养,母乳喂养相对奶粉喂养对新生儿的神经系统发育更有好处。如果实在没有母乳的情况下才选择婴儿配方奶粉。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脑病
儿科
DX_2036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脑病在生活中要注意什么?
出院后要注意观察孩子对声音的反应。如果表现出来对声音反应迟钝。要及时做听力筛查,尽早发现听力损害可以减少以后出现耳聋的机会。注意观察孩子皮肤黄染变化程度。如果出院后再次出现皮肤黄染的范围扩大到全身,要及时回医院检测胆红素数值。多和孩子皮肤接触,可以做抚触按摩,肌肤亲昵对促进孩子的发育有益。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脑病
儿科
DX_2037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脑病可以预防吗?
胆红素脑病可以预防。注意避免孩子胆红素过高就可以避免胆红素脑病发生了。如果生后 24 小时之内就发现孩子皮肤变黄,要马上进行胆红素的检查。新生儿生后 24~72 小时要观察孩子的皮肤情况,进行一次胆红素监测。新生儿出院后如果孩子家长发现孩子黄疸范围波及到全身,手心脚心全部是黄色的,要去医院检查判断孩子的胆红素水平。早期的胆红素升高经过处理很容易就可以下降,只要胆红素水平受到限制,就不会出现胆红素脑病了。如果黄疸的孩子出现不吃奶,四肢松软,不哭,一直睡叫不醒的状态,要马上带去医院检查,这个是胆红素脑病的早期表现,这个时期治疗效果是很好的。如果家长觉得孩子皮肤颜色黄,但是拿不准什么程度的,可以寻求医生的帮助,用仪器检测孩子的胆红素情况就可以了。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脑病
儿科
DX_2038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中的新生儿是怎么定义?
新生儿是指出生到生后 28 天内的孩子。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
儿科
DX_2039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是什么?
在新生儿期由病原微生物侵入身体引起的疾病都可以叫做新生儿感染性疾病。属于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有: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肺炎、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新生儿感染性肠炎、先天性感染、先天性梅毒、新生儿破伤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
儿科
DX_2040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会有哪些表现?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症状特异性较小。可能有不哭、体温不升、体温升高、奶量下降、剧烈哭闹、呼吸急促、脸色青紫、腹胀、呕吐、腹泻、血便、咳嗽抽搐、精神或反应差、黄疸加重等症状。疾病初期不易发现,如果不及时治疗,症状会随时间逐渐加重。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
儿科
DX_2041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引起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病因可以简单分类。根据感染发生的时间,可以分为出生前感染、出生时感染、出生后感染。出生前感染: 指胎儿期受母体内的病原体侵入而引起的感染,又叫宫内感染,常见的有病毒感染、解脲脲原体感染等。可导致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先天性畸形、脏器功能损害等后果。出生时感染: 指胎儿在出生过程中,吸入羊水、胎粪,或接触母亲的分泌物、血液,或分娩时消毒不严等,造成的感染。出生后感染: 新生儿生后接触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引起的感染,病原体可能通过呼吸道、皮肤黏膜、胃肠道等渠道入侵。根据引起感染的病原体,可以分为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真菌感染、原虫感染、螺旋体感染等。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
儿科
DX_2042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进行诊断时可能会进行哪些检查?
血液化验: 包括血常规、CRP、PCT 等检查,判断全身的感染状态。病原学检查: 包括血培养、痰培养、粪便培养、尿培养、脑脊液培养、抽出液培养等,可以找到病原。胸部 X 线、腹部 X 线检查: 怀疑肺炎、肠炎等情况时,可以初步判断肺部、肠管的情况,还可以动态监测病情变化。肺部 CT: 肺部 CT 常用于诊断肺炎,比 X 线更为清晰,但存在更多的辐射接触,新生儿可以选择低剂量 CT 检查以减少辐射。不要听到 CT 检查就感觉害怕,单次 CT 检查的射线量远远小于造成人体损害的剂量。头颅磁共振(MRI): 如果怀疑有先天性感染,想了解脑部情况时可以选择 MRI,对于脑部显像更为清晰,没有辐射。需要孩子入睡后进行检查,检查时间比 CT 长。彩超检查: 常用的无创伤检查,用于判断胸腔、腹腔脏器的结构和功能。脑脊液检查: 如果怀疑存在有颅内感染,需要做脑脊液检查,通过腰椎穿刺取出标本。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
儿科
DX_2043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需要去看那个科?
新生儿科或儿科。大部分情况下,新生儿感染性疾病都需要住院治疗。如果入住 NICU(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由于我国大部分医院目前的条件所限,家长不能进入病房陪伴孩子。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
儿科
DX_2044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怎么治疗?
主要是抗感染治疗,针对不同病原体选择合适的抗感染药物。具体治疗方案见各疾病。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
儿科
DX_2045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在饮食上要注意什么?
母乳对大部分新生儿都是最优的食物。仅有罕见的几种情况新生儿不能接受母乳,包括母亲患艾滋病、活动性结核,或者孩子存在罕见的遗传代谢病如苯丙酮尿症、半乳糖血症。如果孩子生后需要在无陪护的 NICU 病房住院,母亲和孩子分离、孩子的病情变化不稳定,都是对母亲的精神折磨,乳汁分泌会很困难。家人应该鼓励和帮助母亲保持母乳分泌。采取电动吸奶器加母乳储存袋冰冻保存的母乳,可以送到病房给孩子吃;等孩子出院后也能继续亲喂母乳。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
儿科
DX_2046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如何预防?
预防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应该从怀孕前就做好准备。如果妈妈自身有可能影响新生儿的感染性疾病,比如梅毒、艾滋病等,应积极治疗后再备孕。妈妈在备孕期或孕期或产后都可以接种流感疫苗,避免流感病毒感染。家里有新生宝宝的,家庭成员最好都接种流感疫苗,以减少大家患流感的机会,对宝宝也是很好的保护。孕期注意避免接触病人,避免被传染疾病。孕期应定期产检,及时发现孕期异常并及时治疗。在正规医院分娩,让新生儿出生时得到正确及时有效的复苏,严格的消毒环境可以减少孩子受到病原体感染的风险。及时给新生儿接种疫苗,完成新生儿疾病筛查。避免新生儿皮肤出现创伤,不要用针刺、手挤等方法损害孩子的皮肤,皮肤的破口可能是病原体入侵的途径。避免客人密切接触新生儿,照顾新生儿的大人应注意勤洗手,大人生病应避开新生儿。新生儿的餐具、奶瓶、玩具等,要注意清洁消毒。坚持母乳喂养。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
儿科
DX_2047
新生儿黄疸是什么?
新生儿黄疸也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几乎所有新生儿都会出现血清或血浆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水平高于 1 mg/dL(17 µmol/L)的情况,该值是成人正常值的上限。随着 TB 的增高,会产生新生儿黄疸,即因胆红素沉积引起的皮肤和(或)结膜黄染 。新生儿由于其自身胆红素代谢能力的不足,通常在生后 1~2 周内,血液中总是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胆红素的蓄积,就新生儿而言,血中总胆红素值 > 5~7 mg/dl 时,我们就能够用肉眼看到皮肤黄染(即黄疸)。
新生儿黄疸
儿科
DX_2048
新生儿黄疸是怎么分类的?
根据病因不同,新生儿黄疸可分为:生理性黄疸:也称作「非病理性高胆红素血症」,属于正常情况下出现的黄疸,是一种生理现象,不会对新生儿造成伤害,不需要处理。在新生儿时期,当血清胆红素值>85 μmol/L 时肉眼即可观察到皮肤黄疸,即为生理性黄疸 。一般在新生儿出生后 2~3 天出现,4~6 天达到高峰,7~10 天开始逐渐消退 。病理性黄疸:也称作「非生理性高胆红素血症」,由各类病理性因素引起的黄疸,如母乳性黄疸、新生儿肝炎综合征等,具体情况如下 :日龄不足 24 小时出现黄疸,血清总胆红素(TSB)>102 μmol/L;足月儿 TSB>220.6 µmol/L,早产儿 TSB>255 μmol/L;血清结合胆红素>26 µmol/L;TSB 每天上升>85 μmol/L;黄疸持续时间较长,超过 2~4 周,或进行性加重。
新生儿黄疸
儿科
DX_2049
新生儿黄疸常见吗?
常见。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症状之一,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新生儿黄疸的发病率可达 345/10 万~566/10 万以上,正常情况下,足月儿中约有 80% 可肉眼观察到黄疸 。
新生儿黄疸
儿科
DX_2050
新生儿黄疸患儿,一般什么时候开始出现黄疸?
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出现的时间存在一定的差别 :生理性黄疸:一般在生后 2~3 天开始出现,4~5 天达到高峰,持续 7~10 天左右可消退;病理性黄疸:可能出现更早(生后 24 小时内),更快(每天上升幅度超过 5 mg/dl),更高,以及更加持久(黄疸持续时间往往超过 2~4 周,甚至长期不退)。当然,以上的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早产儿的生理性黄疸也可能比正常足月儿来的更早、更高、更持久。
新生儿黄疸
儿科
DX_2051
新生儿黄疸中,母乳性黄疸与生理性黄疸表现上有什么区别?
母乳性黄疸与生理性黄疸都会出现皮肤黄染的症状,且新生儿精神、睡眠、发育及大小便正常。生理性黄疸皮肤黄染症状 2 周左右会完全消退;母乳性黄疸若停止母乳喂养,黄疸在 72 小时后明显消退。若继续母乳喂养,持续时间较长,可能会持续 1 个月,甚至持续 3 个月才能逐渐消退 。
新生儿黄疸
儿科
DX_2052
新生儿黄疸会有什么危害?
生理性黄疸:属于正常情况下出现的黄疸,是一种生理现象,不会对新生儿造成伤害。病理性黄疸:原发疾病:对于病理性黄疸的患儿,引起黄疸上升的那些「病理性因素」本身就是一种危害,如溶血、肝炎、感染等,严重者会造成神经系统损伤;胆红素脑病:这是胆红素对宝宝造成的最大损害,胆红素脑病对婴幼儿的神经系统发育、身体健康、生活质量等均可造成严重影响,必须积极预防治疗 。
新生儿黄疸
儿科
DX_2053
新生儿黄疸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肝功能损害:随着病情的进展,间接胆红素可在肝内蓄积,可对肝细胞造成一定的损伤,引发肝功能轻度损害。表现为乏力、精神萎靡、恶心、呕吐、食欲下降等。胆红素脑病:血液中的胆红素含量长时间处于较高水平,可能诱发胆红素脑病,患者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包括嗜睡、反应低下、抽搐等症状。
新生儿黄疸
儿科
DX_2054
新生儿黄疸若并发胆红素脑病,患儿会有什么表现?
典型的胆红素脑病的症状,归纳起来有 4 个期;前面 3 期统称为急性胆红素脑病,到达最后 1 期则称为慢性胆红素脑病 。警告期:出生后 1~3 天出现反应偏低,肌张力低下,吃奶欠佳等表现,应引起注意,此期持续约 12~48 小时;痉挛期:出现易激惹(即容易被吓到),拒奶,呼吸暂停,肌张力偏高(典型的表现为角弓反张);严重的可以出现昏迷,甚至死亡。此期持续约 2 周。恢复期:一般生后 1 周,前面的症状逐渐消失,恢复正常。后遗症期:大多数在 1 岁之前开始陆续出现,表现为运动障碍、听力丧失、眼球转动困难、牙齿发育异常等。在实际生活中,很多胆红素脑病的患儿由于干预治疗,症状并非像上面这样完全典型,它可能只表现出一部分症状。随着该疾病的知识普及,通过早发现,早治疗,上述重症很少见到。
新生儿黄疸
儿科
DX_2055
新生儿黄疸时,皮肤为什么会变黄?
人类皮肤之所以会出现黄染,主要在于血液中有一种叫「胆红素」的物质超出了正常水平。除了胆红素超标外,过量地摄入胡萝卜素(如胡萝卜、橘子等),也可能引起皮肤发黄,但较少发生,而且不属于黄疸。
新生儿黄疸
儿科
DX_2056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是怎么出现的?
黄疸的产生,跟胆红素的来源和运输过程直接相关。新生儿黄疸和新生儿的红细胞、肝脏、肠道功能的特殊性关系非常大。具体机制如下 :胆红素生成过多:红细胞是有寿命的,不断产生、分解之后可产生胆红素,新生儿的红细胞寿命更短(约 70~90 天,而成人为 120 天)、红细胞数量更多等使得胆红素产生过多。胆红素排泄缺陷:红细胞分解产生的胆红素就是间接胆红素,由肝脏「改造」成为直接胆红素才能被排出,当肝脏出现问题或发育不成熟时,间接胆红素就会因未经处理而无法排出,在身体各处逃窜。新生儿肝脏功能不成熟,从而导致它「改造」间接胆红素的能力低下,从而使胆红素排出缓慢。肠肝循环:简要来说,胆红素在随大便排出体外之前还有一部分会重新被回收到血液中去。新生儿往往由于肠道功能不完善,导致这部分回收的比成人多得多。白蛋白功能差:在胆红素的代谢过程中,白蛋白充当着卡车的角色,可把间接胆红素运送到肝脏进行「改造」。而新生儿体内的白蛋白能力和数量常不足,进而导致胆红素排出减少。
新生儿黄疸
儿科
DX_2057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发生的原因有哪些?
胆红素生成过多:如红细胞生成过多或溶血,引起胆红素生成过多。最常见的是 ABO 溶血,其他还有如 Rh 溶血、G6PD 酶缺乏、红细胞缺陷等其他损害引起的溶血等,还有出血(如头颅血肿、颅内出血、内脏出血等)及感染(可导致红细胞破坏)等原因 。肝脏处理胆红素能力下降:例如新生儿肝炎、感染、窒息、缺氧、甲状腺功能低下等均可导致肝脏功能受损,胆管闭锁、药物损害等导致排泄障碍,这些都可以影响肝脏对于胆红素的处理。肠肝循环增加:如先天性肠闭锁、肠梗阻、母乳喂养、饥饿等,可能导致胆红素无法正常排泄,从而引起胆红素升高 。
新生儿黄疸
儿科
DX_2058
母乳喂养会引起新生儿黄疸吗?
会。母乳喂养引起黄疸的原因还未完全明确,目前较认可的是「新生儿肠肝循环增加学说」 :单纯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在出生后早期(最初 3~5 天)会由于母乳量摄入不足,使得胎粪排出延迟,从而导致胆红素排出减少,引起黄疸;母乳中含有较多的 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GD),它会使得肠道中的结合胆红素被重新水解为未结合胆红素,进而被肝脏重新「回收」,使得肠肝循环增加,进而引起黄疸加重。以上是主要的两个原因。
新生儿黄疸
儿科
DX_2059
新生儿黄疸引起的胆红素脑病是什么?
我们大脑中有把「保护伞」,叫血脑屏障,它的作用在于限制某些物质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以免对神经系统造成伤害。但胆红素,确切说是游离胆红素也就是间接胆红素,它是被允许进入的。正常情况下,血液中游离胆红素含量不高,进入并不多,所以不会对大脑造成伤害。但当出现重度黄疸时,大量的游离胆红素进入中枢系统;而胆红素对细胞是有毒性作用的,它可以损伤中枢神经系统细胞,进而引起了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如运动、听力、学习障碍等,这就叫胆红素脑病 。
新生儿黄疸
儿科
DX_2060
新生儿黄疸引起的胆红素脑病容易发生在哪些患儿身上?
存在以下情况的患儿更容易发生胆红素脑病:重度以上的高胆红素血症的患儿,具体是指血清总胆红素常在 342.2 umol/L 以上,即 > 20 mg/dl ;虽血胆红素指标未达重度以上,但存在早产、缺氧、脱水、低血糖、感染、酸中毒等高危险因素者,也易发生胆红素脑病 。主要是因为这些情况下,血脑屏障的通透性会增高,胆红素进入更加容易。
新生儿黄疸
儿科
DX_2061
新生儿皮肤发黄就是黄疸了吗?
基本上是。严格意义上,新生儿黄疸应当称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确诊必须有「胆红素值升高」,进而导致皮肤、巩膜(即眼白)出现了黄染。新生儿由于饮食等其他因素导致皮肤黄染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所以新生儿皮肤逐渐出现黄染时,基本能确定是由于胆红素升高所致,就可以称为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
儿科
DX_2062
新生儿黄疸的宝宝可使用哪些检查帮助确定黄疸的严重程度?
血清总胆红素值(TSB):是诊断高胆红素血症的金标准(即能最直观、最准确的能够体现血液中胆红素值水平的检查),是直接胆红素(结合胆红素)与间接胆红素的总和 。经皮胆红素值(TcB):为无创性检查,用黄疸仪照一下皮肤就能测得。
新生儿黄疸
儿科
DX_2063
直接胆红素与间接胆红素两者有什么区别?
两者的实质区别就在于是否顺利经过了肝脏的「改造」,间接胆红素是原始状态,直接胆红素是已改造状态。在胆红素通过肝脏之前,它游离于血液之中,被称为未结合胆红素,即间接胆红素,它呈脂溶性,不溶于水,从而不能通过肾脏及胆汁排出体外 。一旦经过了肝脏的「改造」,它在肝脏的牵线搭桥之下,由于与其他物质的「合体」而成了结合胆红素,即直接胆红素,此时,它就成了水溶性的,可以通过大小便排出体外。临床上大多数的新生儿黄疸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假若血中直接胆红素值明显升高,需要警惕肝胆方面的问题。
新生儿黄疸
儿科
DX_2064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怎么确诊?
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发育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其胆红素升高是一过性的、暂时的,往往可以自行消失。但由于影响黄疸程度的因素实在太多,生理性黄疸其实很难有一个统一的诊断标准,它只能是一个排他性的诊断,只有在完全排除了病理性的因素后,才可确诊。常用的生理正常值为:足月儿经皮胆红素值 < 12.9 mg/dl;早产儿 < 15.0 mg/dl 。
新生儿黄疸
儿科
DX_2065
新生儿母乳性黄疸怎么确诊?
目前母乳性黄疸的确诊缺乏直观的实验室检查手段。主要依靠以下几点来诊断 :是纯母乳喂养或以母乳喂养为主的新生儿;黄疸的表现符合母乳性黄疸的特点;患儿一般情况良好,精神食欲正常,生长发育良好;最重要的是停母乳 48 h~72 h 天后,患儿黄疸明显消退,血胆红素值迅速下降 30%~50%,恢复母乳喂养后黄疸再次加重。
新生儿黄疸
儿科
DX_2066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需要治疗吗?
对于正常足月儿,生理性黄疸的确不需要特殊的治疗,大多可自行消退。 但正如前面所说,生理性黄疸是一个排他性诊断,在排除其他病理性因素之前,你永远不能明确一定是生理性,所以你仍需要密切监测黄疸值的变化情况,一旦超出了正常值,最好还是到医院就诊,完善相关检查以排除病理性因素 。对于早产儿,早产本身就是一种高危因素。因此,早产儿的血清总胆红素值(TSB)即使在正常范围之内也需要提前干预处理。
新生儿黄疸
儿科
DX_2067
新生儿母乳性黄疸怎么处理?
一般认为母乳性黄疸的预后良好,暂停母乳,或者继续母乳喂养,黄疸都可自行消退。目前国内对于母乳性黄疸的处理建议如下 :早发型母乳性黄疸:主要考虑是因为早期能量摄入不足所致,所以应当鼓励少量多次的喂奶,保证足够的母乳量和能量的摄入,必要时可以补充配方奶;同时要积极监测胆红素值的情况(建议住院监测),若达到干预标准,则需及早干预。晚发型母乳性黄疸:TSB <15 mg/dl 时不需要停喂母乳,暂不处理;> 15 mg/dl 时,暂停母乳 3 天,改人工喂养;> 20 mg/dl 时,需要加用光疗。
新生儿黄疸
儿科
DX_2068
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包括光照疗法、换血治疗、药物治疗 。光照疗法:简称光疗,目的是降低血清胆红素。换血治疗:目的是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药物治疗:包括酶诱导剂、白蛋白、静注免疫球蛋白、益生菌等药物。
新生儿黄疸
儿科
DX_2069
新生儿黄疸患儿为什么可使用光照来降低黄疸?
通俗点说:光照能够使得胆红素「变形」,本来血中的这部分胆红素是不溶于水的,「变形」后它就变得可溶了,于是不需要再经过肝脏的「改造」,它就能够经胆汁和小便排出体外,这就加快了胆红素的清除速度 。
新生儿黄疸
儿科
DX_2070
新生儿黄疸患儿使用的光照疗法与太阳光是一样的吗?
目前最常用的光源是蓝光,这主要是因为胆红素能吸收的光线中,以波长 450~460 nm 的光线作用最强,而蓝光的波长则在 425~475 nm,最符合要求。而太阳光则包含了各种不同波长的光,其中当然也有蓝光,所以晒太阳对降黄疸有一定的帮助,但帮助相对较为有限 。
新生儿黄疸
儿科
DX_2071
多晒太阳是不是可以缓解新生儿黄疸?
可以缓解,但不推荐该方法。光疗的效果与暴露的皮肤面积、光照的强度以及持续的时间都呈正相关。而如果自己在家晒太阳,以上三点都很难得到保证,对于需要积极降黄疸的患儿来说是杯水车薪。其次,虽然已明确直接晒太阳能够降低黄疸水平,但由于裸露的皮肤直接暴露于阳光下有出现晒伤的风险,医学早已不推荐将其作为重度黄疸的治疗方法。此外,接受日光直接照射的婴儿也会暴露于不需要且可能有害的紫外线辐射,从而增加发生皮肤恶性肿瘤的风险。所以不建议 6 个月以下婴儿在阳光下直晒。黄疸异常升高时,应该照蓝光;未达到照光标准时不建议直晒太阳,弊大于利。
新生儿黄疸
儿科
DX_2072
新生儿黄疸的宝宝进行光疗,一般需要多久?
光疗分为连续照射和间断照射 :连续照射:主要用于黄疸较重的溶血患者(如 ABO 溶血、Rh 溶血),可持续 24~72 小时;间断照射:照 8~12 小时后停 12 或 16 小时,再次循环。对于一般的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光照时间达到 24~48 小时即可获得满意的效果。
新生儿黄疸
儿科
DX_2073
新生儿黄疸的患儿使用光疗,会有副作用吗?
有的。常见的副作用如下:发热:主要是因为蓝光箱本身产热的原因,只要注意通风即可。腹泻、皮疹:一般停止光疗后即可缓解。光疗时光线可对视网膜造成伤害,而且长时间的强光疗有增加男婴外生殖器鳞癌的风险。所以在光疗时要用遮光眼罩遮住双眼,用尿布遮盖会阴部,而尽量暴露其他部位的皮肤 。
新生儿黄疸
儿科
DX_2074
新生儿黄疸的患儿使用的换血疗法是什么?
对于存在换血指征的患者,使用他人的红细胞和血浆(需与患儿血液相匹配)来替换掉患儿自身几乎全部的红细胞和血浆,以期达到如下目的 :及时换出抗体和致敏的红细胞,减轻溶血;降低血清中胆红素的浓度,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纠正贫血,防止心力衰竭。
新生儿黄疸
儿科
DX_2075
新生儿黄疸的宝宝在什么情况下需要换血?
换血疗法是治疗高胆红素血症最迅速的方法。符合以下任意一个条件,都需要换血治疗 :明确的严重溶血,HB < 110 g/L,出生时脐血胆红素>76 μmol/L,伴水肿、肝大、心力衰竭等;新生儿查血清胆红素值符合换血标准的,而且光疗效果欠佳的人;(此标准随患儿年龄和体重的不同而不同,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已经出现急性胆红素脑病症状的患者,不管胆红素值是否超过标准,均建议换血。
新生儿黄疸
儿科
DX_2076
新生儿黄疸的宝宝在换血后,还需要其他处理吗?
患儿换血后并非就不用操心了,换血后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部分的患儿在换血后的 2~4 小时,可出现胆红素反弹的现象,此时仍需要继续予光疗,并每隔 4 小时监测 总胆红素(TSB);术后 3 天内,预防性的使用抗生素防止感染;监测电解质、血气、血糖,及时纠正异常;如若换血后,血清胆红素值仍达到换血的指标,则需要第二次换血。
新生儿黄疸
儿科
DX_2077
新生儿黄疸在临床上常见的治疗药物有哪些?
酶诱导剂:常用的是苯巴比妥,它可以增加肝细胞处理未结合胆红素的能力,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为嗜睡、乏力等 。有高胆红素血症家族史的新生儿,一般推荐生后 24 h~3 d 口服给药,持续 3~5 d 。白蛋白:主要用于结合游离的胆红素,预防胆红素脑病的发生。用法为静脉输注,偶可引起皮疹、颜面潮红、恶心、发热等不良反应 。静注免疫球蛋白:主要用于溶血的患者,用于阻断溶血过程。输注过程中可能出现头痛、心慌、恶心等不良反应 。益生菌:常用的是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可以促进胆红素的转化和排泄,降低胆红素浓度 。使用温水冲服给药,一天三次。尚未有明显不良反应 。
新生儿黄疸
儿科
DX_2078
新生儿黄疸的宝宝吃益生菌,对退黄会有帮助吗?
不推荐单独吃益生菌治疗新生儿黄疸,暂无单独使用益生菌治疗黄疸的明确证据。一些临床医生可能会使用益生菌(双歧杆菌、枯草杆菌等)作为综合治疗时的辅助用药,而并不是常规的治疗方案 。一些研究显示,益生菌的作用在于改善肠道内环境,调节、完善肠道菌群,而一个正常的肠道菌群有助于将结合胆红素转变为粪胆原(大便的一部分),然后排除体外,从而减少了肠肝循环 。但假若患儿本身肠道功能就足够完善,那么这种帮助其实并不大。此外,国内、国外的益生菌菌种也有异同,建议使用前咨询专科医生 。
新生儿黄疸
儿科
DX_2079
新生儿黄疸患儿若并发胆红素脑病,还能治吗?
对于急性胆红素脑病的患儿,最重要的是尽量快速地降低胆红素水平。对于这类患儿,即使胆红素脑病已经发生,若胆红素值能迅速下降,神经系统损害的逆转是可能的 。而一旦到达后遗症期,只能积极进行智能和运动方面的康复治疗。
新生儿黄疸
儿科
DX_2080
母乳性黄疸退了还能不能继续喂母乳?
能,黄疸也可重新出现,但随着患儿肠道的逐渐适应,黄疸往往比以前轻 。出现黄疸复升时,可先停止哺乳 3 天,若症状没有减轻需立即就医,进一步查明原因。
新生儿黄疸
儿科
DX_2081
新生儿黄疸的孩子能打预防针吗?
大多数情况下,生理性黄疸并不影响接种疫苗,病理性黄疸不建议接种。有黄疸的患儿需要接种疫苗时,请直接咨询医生。
新生儿黄疸
儿科
DX_2082
新生儿黄疸
儿科
DX_2083
新生儿黄疸需要复查吗?
生理性黄疸在消退后一般无需复查,病理性黄疸需根据医嘱进行复查。
新生儿黄疸
儿科
DX_2084
新生儿黄疸如何预防?
由于每个新生儿的代谢情况各有差异,故生理性黄疸没有有效的预防措施。病理性黄疸常由于各种因素导致,可通过预防病因降低新生儿黄疸的发病风险。常见措施如下:若母亲血型为 RH 阴性,孕期应动态监测各项相关指标,以防止新生儿溶血症的发生。新生儿溶血症会引起胆红素生成过多,导致病理性黄疸。做好早期喂养干预,如早哺乳(生后 1 小时内进行哺乳)、勤吸吮(至少每日 8~12 次),必要时监测胆红素水平。重视脐部护理,及时消毒包扎更换,避免滋生细菌,增加感染风险,进而加重黄疸。新生儿出生后存在胆管闭锁等疾病时,应积极进行治疗,避免病情加重引发本病。
新生儿黄疸
儿科
DX_2085
新生儿黄疸患儿如何预防胆红素脑病?
胆红素脑病的预防主要在于积极降低胆红素水平,同时尽量减少高危因素的发生:做好产前检查,尽量预防早产和难产,早产儿的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胆红素直接进入大脑中,导致胆红素脑病;孕妇围产期期间不要滥用维生素 K 及磺胺类(磺胺米隆、磺胺二甲嘧啶等)等药物,这些药物会引起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增高,引起胆红素脑病;对出生后 72 小时内的新生儿应积极监测黄疸情况,一旦达到干预指标,及时干预治疗;及早诊断和治疗新生儿溶血病,溶血可致血液中胆红素浓度水平升高,从而引发胆红素脑病;及时纠正窒息、低血糖、酸中毒和感染等,否则会抑制胆红素代谢,引起胆红素脑病。
新生儿黄疸
儿科
DX_2086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是什么?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是指新生儿在处于寒冷的环境时,身体发生的一系列包括低体温、皮肤硬肿、凝血功能障碍等情况,严重者可能并发肺出血、肾衰竭、多脏器功能衰竭,如治疗不及时甚至可能导致死亡。由于新生儿对寒冷的抵抗能力较差,大人觉得适中的温度对于新生儿已经有可能造成损伤了。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常见于高纬度地区和早产儿。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儿科
DX_2087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可以治愈吗?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可以治愈。轻度的情况下如果没有症状,只要进行保暖措施就可以恢复。严重的情况下,及时就医治疗也可以治愈。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儿科
DX_2088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有后遗症吗?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本身治疗恢复后没有远期的后遗症。如果出现脏器功能衰竭的情况,可能会留存有神经系统的后遗症。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儿科
DX_2089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常见吗?
本病曾经常见于我国北方高纬度、经济欠发达地区。但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善和对于新生儿疾病认识的加深,在医院出生的新生儿发生寒冷损伤综合征已经基本消失。新生儿护理知识的普及也减少了此病的发生。目前出现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的主要见于冬季医院外出生的新生儿,或者因意外疏忽而导致新生儿处于寒冷环境,或发生冬季溺水等特殊情况,或者并发于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窒息等疾病。并不是常见疾病。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儿科
DX_2090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的孩子有什么症状?
直观的表现是低体温,体温在 35 ℃ 以下。全身皮肤冰冷,严重的低体温可达 30 ℃ 以下,体温计测量不出。在孩子的下肢、臀部、脸颊等部位会出现皮肤变硬,触摸如同橡胶感,也可出现水肿,皮肤肿胀而且弹性下降,按压后留下凹陷无法回弹。所以「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也叫做「新生儿硬肿症」。皮肤硬肿的范围越大,孩子的病情越严重。此外容易出现反应少、不吃奶、哭声低、不活动等表现。低体温的孩子不一定出现面色青紫,如果看见孩子面色暗红,也有可能存在低体温的表现。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儿科
DX_2091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有哪些常见的原因?
新生儿处于温度过低的环境是引起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的主要原因。此外,当孩子本身存在疾病,包括窒息、败血症等情况时,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受抑制,机体存储能量大量消耗,身体代谢失衡等原因,导致孩子对体温的调控能力下降,比正常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儿科
DX_2092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这种病哪些孩子容易得?
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容易出现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对于早产儿来说,适宜的环境温度在 32~35 ℃ 之间。如果低于此温度,可能就会出现低体温的表现。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儿科
DX_2093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什么时候容易出现?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多在出生 7 天内发生。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儿科
DX_2094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的诊断需要做哪些检查?
需要测量肛温和腋温,同时抽血化验血常规、CRP、血培养、血气分析、血糖测定、生化检测、凝血功能检查。医生可能还会结合宝宝的实际情况,酌情增加其他额外的检查。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儿科
DX_2095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的诊断为什么要做上述这些检查?有什么用?
测量肛温和腋温:评估孩子低体温的程度,并且判断孩子本身的产热水平;血常规、血培养、C 反应蛋白(CRP):寻找有无新生儿败血症的证据。因为新生儿败血症可能引起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血气分析:评估身体有无缺氧表现;血糖监测:低体温可能合并出现低血糖,需要监测血糖,保持血糖的稳定;生化检测:评估肝肾功能,低体温时肝肾功能可能出现损伤;凝血功能: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是可能出现凝血障碍,造成体内出血,凝血功能可以帮助判断。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儿科
DX_2096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容易引起什么疾病?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可能合并:新生儿低血糖、肺出血、肾功能损害、多脏器功能衰竭、凝血功能异常、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儿科
DX_2097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需要去看那个科?
新生儿科、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儿科。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儿科
DX_2098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应该如何治疗?
发现孩子处于低体温状态时应及时开始复温:如有潮湿衣物,应除去潮湿衣物,小心地用干燥的毯子或其他物品(如睡袋)包裹患者,尽快转移到较温暖的地方。如果有条件的可将新生儿放入新生儿暖箱中进行逐步复温。如果没有条件可以将患儿放入母亲怀抱,皮肤接触加增加保暖措施复温。如果体温仍不升,应在保暖的基础上及时前往医院就诊。出现并发症的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需要在新生儿病房进行综合的治疗。要点包括逐步复温、评估各个器官受损情况,纠正器官功能混乱、预防和治疗并发症,维持生命体征。如果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则应进入 NICU 进行抢救治疗。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儿科
DX_2099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的患儿住院期间需要注意什么?
如果是无陪护的病房,妈妈注意保持母乳分泌。定期挤奶,可以用母乳存储袋装好冷冻保存。这样孩子出院后有母乳吃,对于孩子以后的身体健康很有好处。同时吸吮母乳的动作也可以更好的安抚孩子,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母子联系。有陪住的病房,妈妈可以继续亲喂母乳,配合医生治疗。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儿科
DX_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