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stion
stringlengths 0
2.02k
| answer
stringlengths 0
5.08k
| name
stringlengths 1
21
⌀ | department
stringclasses 31
values | id
stringlengths 4
10
|
---|---|---|---|---|
新生儿败血症出院后需要复查吗? | 需要复查,败血症治愈后主要需要评估孩子有没有其他器官的受损。可以按照出院时的计划进行复查。一般只需要体检判断孩子的情况即可,如果有必要才需要考虑做抽血和拍片检查。 | 新生儿败血症 | 儿科 | DX_1901 |
新生儿败血症会复发吗? | 不容易复发。败血症治疗好之后不会反复发作。但是早产儿,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的关系,可能在一次败血症治疗好之后,再次出现其他病原体引起的败血症。这个可能性是比较小的。 | 新生儿败血症 | 儿科 | DX_1902 |
新生儿败血症有后遗症吗? | 新生儿败血症本身治疗恢复后没有远期的后遗症。但是合并出现其他并发症时可能有后遗症。化脓性脑膜炎是常见的引起后遗症的并发症。 | 新生儿败血症 | 儿科 | DX_1903 |
新生儿败血症在饮食上要注意什么? | 新生儿优先母乳喂养。因为母乳中的免疫物质可以保护孩子,减少孩子发生感染的机会。实在没有母乳才使用婴儿配方奶粉。 | 新生儿败血症 | 儿科 | DX_1904 |
新生儿败血症在生活中要注意什么? | 回家之后家长应该多和宝宝皮肤接触,可以做抚触按摩,肌肤亲昵对促进宝宝的发育有益。多和宝宝目光交流,对宝宝说话可以建立更好的亲子关系,促进神经系统发育。注意居室通风,勤洗手。 | 新生儿败血症 | 儿科 | DX_1905 |
新生儿败血症可以预防吗? | 可以通过一定的措施,降低新生儿发生败血症的风险,具体措施包括:母亲孕期定期规律产检。如果在孕晚期发现有发烧、胎动减少、羊水早破等异常表现,及时就医。妈妈孕晚期如果有感染,不要害怕、盲目拒绝使用抗菌药物,要配合医生积极治疗。要在医院分娩新生儿,如果万一在路途中或者家中分娩,不要自己剪断脐带。如果是早产儿,住院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新生儿不能接受针刺、火烧等土法、偏方治疗,所有有可能弄破皮肤的操作都必须在医院进行。新生儿脐带残端需要定期消毒。新生儿应该避免和客人密切接触,更不能接触病人。保持母乳喂养到至少 1 岁,可减少宝宝生病的概率。如果发现新生儿有异常的表现,让家长担心的话,要及时寻求医生的帮助。 | 新生儿败血症 | 儿科 | DX_1906 |
宝宝出生后不睁眼,应该怎么办? | 多观察,必要时遵医嘱治疗。如果觉得宝宝出生后不睁眼,家长首先要多注意观察,判断宝宝是否真的没有睁过眼睛。另外可以将环境光线调暗,将宝宝竖抱,宝宝通常慢慢就会睁开眼睛。如果宝宝眼部有分泌物,家长可用湿巾蘸着温水轻轻擦洗,帮助宝宝睁开眼睛,并由眼科医生判断是否需要局部或全身应用抗生素,以治疗感染。当危重疾病导致宝宝精神状态异常(嗜睡或昏迷)或眼部畸形时,需在医生的指导下,依据病情给予处理。 | 新生儿不睁眼 | 儿科 | DX_1907 |
宝宝出生后睁不开眼是怎么回事? | 宝宝出生后睁眼时间本身就有很大差异,有的宝宝生下来就会睁眼,有的宝宝可能要出生 2~3 天后才睁眼。引起宝宝出生后不睁眼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宝宝睁眼不明显,家长没有发现,宝宝出生后眼睑通常是水肿的,睁眼也不太明显,并且新生宝宝每天的睡眠时间很长,可能达到二十多个小时,有时候睁眼时间比较短,因此家长会感觉宝宝没有睁过眼睛。外界光线过强,宝宝不适应,大多数宝宝习惯了妈妈子宫里的暗环境,出生后突然遇到较强的光线,宝宝还不能适应,也会导致睁眼比较晚。因感染导致新生儿眼炎,如果发生围产期感染(如宫内感染、分娩时感染),可能会波及到宝宝的眼部,导致新生儿眼炎的发生。当宝宝眼部受到感染时,会引起较多的眼部分泌物及眼睑肿胀,导致宝宝的眼睛被黏住,难以睁开。宝宝精神状态异常,当各种危重疾病导致宝宝处于嗜睡或昏迷状态时,宝宝不会自主睁眼,并且对伤害性刺激(会产生疼痛感的外界刺激)的反应也会明显减弱或消失。其他眼部等疾病,一些严重的疾病会有眼部表现,如先天性隐眼,13 三体综合征可导致小眼球 / 无眼畸形,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常常会出现上睑下垂,使宝宝睁眼不明显。但这些疾病发病率很低,且通常会合并其他异常的症状。 | 新生儿不睁眼 | 儿科 | DX_1908 |
新生儿出血症是什么? | 新生儿出血症,是指未满月的孩子身体里缺乏维生素 K,引起的以容易出血、血液不易凝为主要表现的疾病。该疾病与新生儿皮肤、胃肠道及颅内出血相关,通常发生于出生后第 1 周。新生儿出血症可以治愈,通过补充维生素 K 可以很快的纠正凝血功能的异常。目前由于对新生儿出血症的认识很深入,在医院出生的新生儿会常规注射一次维生素 K,这样可以很好的预防维生素 K 缺乏,减少新生儿出血症的发生。 | 新生儿出血症 | 儿科 | DX_1909 |
新生儿出血症的孩子有什么症状? | 直观的表现是出血不止。在孩子接种疫苗处、足跟血取血部位、肚脐等皮肤破损的地方,出现渗血,血流不止。如果情况严重可能在碰撞后出现皮肤青紫、孩子如果有内脏出血,症状会更明显一点,可能会出现皮肤苍白、黄疸严重。脑出血时可以表现为抽搐、尖叫、精神萎靡、不哭不吃。可能出现血便、血尿、呕血等表现。 | 新生儿出血症 | 儿科 | DX_1910 |
新生儿出血症的并发症有哪些? | 新生儿出血症可能合并:内脏出血、脑出血、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 新生儿出血症 | 儿科 | DX_1911 |
新生儿出血症有后遗症吗? | 新生儿出血症本身治疗恢复后没有远期的后遗症。但是如果内脏出现出血,比如脑出血,可能会引起远期的后遗症。 | 新生儿出血症 | 儿科 | DX_1912 |
新生儿出血症会在什么时候容易出现? | 新生儿出血症根据发病时间分为 3 型:早发型: 生后 24 小时之内发病,多与母亲产前服用干扰维生素 K 代谢的药物有关,少数原因不明。轻重程度不一。经典型: 生后第 2~7 天发病,早产儿可迟至生后 2 周发病。表现为皮肤瘀斑、脐残端渗血、穿刺或注射部位出血、胃肠道出血等,出血量一般不多,并呈自限性。多与纯母乳喂养、肠道菌群紊乱肝功能发育不完善等导致维生素 K 合成不足有关。晚发型: 生后 1~6 个月发病,多见于纯母乳喂养、慢性腹泻、肝胆疾病、营养不良、长期使用抗生素或长期接受全静脉营养而又未补充维生素 K 者。除皮肤、胃肠道等常见部位出血外,可有颅内出血且死亡率高,幸存者多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 | 新生儿出血症 | 儿科 | DX_1913 |
新生儿出血症是由哪些原因引起? | 维生素 K 并不是由人体自身合成,食物中深绿色蔬菜可以提供维生素 K,同时肠道内的大肠杆菌等微生物可以合成维生素 K。新生儿由于其肝脏发育不成熟无法有效利用维生素 K,有发生维生素 K 缺乏的风险。此外,由于母乳中维生素 K 含量低、肠道无菌及维生素 K 胎盘转运差,新生儿易于出现体内维生素 K 储备量低的情况。妊娠期间母亲如果服用华法林或其他香豆素样抗凝剂、某些抗生素(如头孢菌素)和一些抗癫痫药,会进一步增加新生儿发生维生素 K 缺乏性出血的风险。如果孩子的肝脏功能存在问题,那么无法利用维生素 K,也会造成孩子凝血功能不好,引起新生儿出血症。 | 新生儿出血症 | 儿科 | DX_1914 |
新生儿出血症更容易出现在哪些孩子身上? | 纯母乳喂养的孩子。肝脏功能异常的孩子。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造成肠道菌群紊乱的孩子。肠道发育异常,吸收障碍的孩子。 | 新生儿出血症 | 儿科 | DX_1915 |
新生儿出血症需要做哪些检查来诊断? | 需要抽血化验血常规、凝血功能;头颅 CT、腹部彩超。 | 新生儿出血症 | 儿科 | DX_1916 |
新生儿出血症为什么要做上述检查? | 凝血功能:诊断新生儿出血症最主要的化验项目,可以帮助判断严重情况和评估治疗的效果。血常规:评估有无贫血及贫血程度。头颅 CT、腹部彩超:如果出现症状时,用来寻找内脏的出血灶。 | 新生儿出血症 | 儿科 | DX_1917 |
新生儿出血症做这些检查需要注意什么? | 新生儿出血症出现症状,需要住院治疗,住院医师会负责安排联系检查。主要以取血化验为主。第一次取血标本后就应该马上开始治疗,尽快恢复凝血功能。头颅 CT 及腹部彩超进行检查时间较短,可以在治疗后进行,尽量避免剧烈碰撞和摇晃头部。 | 新生儿出血症 | 儿科 | DX_1918 |
新生儿出血症需要与哪些疾病进行鉴别? | 新生儿出血症需要和血友病鉴别:血友病也可以出现多发出血和凝血困难,但男性患儿多见,有家族史,凝血因子分析可以帮助鉴别。另外,由于新生儿出血症可引起脏器出血,造成相关症状,因此需要和其他脏器的疾病鉴别:引起颅内出血时: 与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鉴别,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可以有抽搐发作的表现,多合并高热。血常规检查和脑脊液检查可以帮助鉴别。出现呕血时: 与新生儿咽下综合征鉴别。新生儿咽下综合征多在出生后不久出现,是因为孩子吞下母亲的血液引起的,孩子其他部位没有出血,凝血功能正常。出现便血时: 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鉴别。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除了便血之外,还有严重的感染表现,孩子不哭不闹精神萎靡,X 线、血常规、腹部彩超可以鉴别。 | 新生儿出血症 | 儿科 | DX_1919 |
新生儿出血症需要去看哪个科? | 根据年龄可以看新生儿科、儿科。 | 新生儿出血症 | 儿科 | DX_1920 |
新生儿出血症应该如何治疗? | 需要在新生儿病房进行综合的治疗。治疗要点包括:评估凝血功能损害的程度,同时根据血常规情况评估整体贫血情况,以评估体内内脏出血的程度。补充维生素 K,可选择肌注维生素 K。彩超积极寻找内脏出血部位,如果有脑损伤的表现,完成头部 CT 检查。如果有脑出血,保护脑功能,预防和治疗并发症。如果有贫血,纠正贫血。 | 新生儿出血症 | 儿科 | DX_1921 |
新生儿出血症发生时,需要输血吗? | 如果出血量大,孩子出现贫血的情况,可以接受输注红细胞纠正贫血。如果孩子经过补充维生素 K 之后凝血功能仍然不能恢复,可以考虑输注冰冻血浆等血制品来补充凝血因子。 | 新生儿出血症 | 儿科 | DX_1922 |
新生儿出血症补充维生素 K 会发生过量吗? | 补充维生素 K 不易发生过量,因为只需要非常少量的维生素 K 就可以救治新生儿出血症。另外,维生素 K 过量引起的身体损害非常罕见,目前各国的推荐摄入指南均没有耐受上限,大量给予维生素 K 并不会引起身体的损害。 | 新生儿出血症 | 儿科 | DX_1923 |
新生儿出血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怎么样? | 新生儿出血症的预后主要看孩子的器官受累的情况。如果出现较大的颅内出血,治疗不及时的情况下可能会导致死亡。并且出现颅内出血的情况下可能会留有后遗症。如果只是局部的皮肤黏膜出血,或者颅内出血程度很轻微,预后良好。 | 新生儿出血症 | 儿科 | DX_1924 |
新生儿出血症患者及家属住院期间需要注意什么? | 如果是无陪护的病房, 妈妈注意保持母乳分泌。定期挤奶,可以用母乳存储袋装好冷冻保存。这样孩子出院后有母乳吃,对于孩子以后的身体健康很有好处。而且母乳中的有益成分可以促进神经细胞生长,对于有脑损伤的孩子的恢复也是很有好处。如果是可以陪住的病房, 妈妈可以继续亲喂母乳,配合医生治疗。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孩子受到磕碰或者撞击。观察孩子的皮肤情况,如果有流血不止的情况,及时向医护人员寻求帮助。 | 新生儿出血症 | 儿科 | DX_1925 |
新生儿出血症患儿出院后需要复查吗? | 如果没有脑出血, 出院后定期婴儿健康体检就可以,新生儿第一次一般是生后 42 天,评估发育情况。如果存在脑出血, 那么需要根据脑部损伤的情况定制个体化的随访计划。 | 新生儿出血症 | 儿科 | DX_1926 |
新生儿出血症患儿治疗后会复发吗? | 不常见复发。因为随着孩子年龄增加,孩子肠道菌群大肠杆菌的比例增加,不容易出现缺乏。只有在肝脏功能异常、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的孩子,可能会再次发生出血症。 | 新生儿出血症 | 儿科 | DX_1927 |
新生儿出血症患儿在饮食上要注意什么? | 存在新生儿出血症的孩子依然可以喂养母乳,不需要刻意禁忌母乳。优先母乳喂养即可。实在没有母乳才替代婴儿配方奶粉。 | 新生儿出血症 | 儿科 | DX_1928 |
新生儿出血症患儿在生活中需要注意什么? | 回家之后家长应注意评估孩子的皮肤破损处是否存在流血不止的情况,包括接种疫苗后、肚脐、足跟血取血处。如果有这样的情况,及时去附近的医院寻求帮助。 | 新生儿出血症 | 儿科 | DX_1929 |
新生儿出血症可以预防吗? | 新生儿出生后给予一次维生素 K 肌注,就可以预防新生儿出血症,这是非常有效而持久的预防方式,在医院出生的新生儿都会进行注射。如果由于各种情况没有进行注射,那么应该尽早接受维生素 K 的补充。纯母乳喂养的妈妈,可以每周补充维生素 K 来帮助孩子获得足够的维生素 K。如果孩子是早产儿、肝脏功能异常、无法进食的孩子,可以每周接受维生素 K 注射一次,预防出血症的发生。 | 新生儿出血症 | 儿科 | DX_1930 |
新生儿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是什么病? | 新生儿是指出生后28天以内的婴儿。新生儿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是指在新生儿期感染单纯疱疹病毒造成的感染性疾病,比较少见。新生儿可在产前产时以及产后感染单纯疱疹病毒。大多数是在产时经过产道或临产前数天内被感染,少数可以经过胎盘或生后感染,孕妇感染单纯疱疹病毒多无临床表现,仅在产道分泌物中可查到病毒。少数表现为生殖器疱疹。新生儿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又可分为先天性与后天性,先天性宫内感染纯疱疹病毒时,可表现为眼部的异常,小头畸形,脑积水,颅内钙化和肝脾肿大等情况。多数的新生儿是产时和产后感染,常表现为水疱,可发生在皮肤、口腔、生殖器黏膜等部位。严重者可出现眼、脑、肺等全身多个器官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有些宝宝还会产生失明、癫痫、脑瘫、耳聋等后遗症。最主要的治疗措施是抗病毒治疗,常用药物是阿昔洛韦,疗程 14~21 天。仅有水疱而无其他并发症的宝宝,治疗与预后较好。 | 新生儿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 儿科 | DX_1931 |
新生儿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常见吗? | 单纯疱疹病毒广泛的存在于人体内,成年人感染时大部分情况下为无症状携带者,即感染后无不适症状,仅仅是携带病毒的状态。儿童时期单纯疱疹病毒感染较为常见,但新生儿时期单纯疱疹病毒感染较为少见,发病率为 0.2‰~0.5‰。其中先天性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最为少见,仅占新生儿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 5%,但症状最重,有一定几率造成孩子死亡,存活的宝宝也有较大的几率出现后遗症。 | 新生儿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 儿科 | DX_1932 |
新生儿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最常见的表现是什么? | 皮疹是最常见的表现,但不是所有的单纯疱疹病毒感染都可以看到皮疹。皮疹为水疱样皮疹,皮疹基底部为红色,可成簇出现,全身皮肤均可出现,头部较多,也可以出现在口腔、舌头、生殖器黏膜等区域。水疱不易破裂,水疱周围皮肤会出现发红。同时,水疱也可能引起疼痛和瘙痒。同时伴有眼泪多、球结膜充血,婴儿可因为眼睛疼痛而哭闹不安。 | 新生儿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 儿科 | DX_1933 |
先天性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有哪些表现? | 先天性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宝宝,出生时就存在全身皮疹,并有 60% 的几率出现其他发育畸形,包括:白内障、小眼畸形、无脑畸形、肝功能异常、宫内发育迟缓等。先天性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是指胎儿在子宫内时,就被来自母亲的单纯疱疹病毒入侵并感染的情况。这种情况最为糟糕,可造成胎儿流产,出生后死亡率也可高达 40%,存活的宝宝容易出现后遗症。 | 新生儿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 儿科 | DX_1934 |
非先天性的新生儿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有哪些表现? | 出生后才感染单纯疱疹病毒的宝宝,主要表现就是水疱样皮疹,全身皮肤均可出现,头部较多。同时伴有眼泪多、眼白发红,宝宝因为眼睛疼痛而哭闹不安。如果单纯疱疹病毒侵犯到全身的器官,造成呼吸衰竭、凝血功能障碍、肝衰竭、心脏衰竭等并发症。可出现发热、青紫、拒乳、惊厥(全身抽搐)、黄疸(皮肤、眼睛发黄)、皮肤出血、血便等严重症状。当宝宝出现全身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时,不一定会有皮疹的表现,这种情况下需要通过病毒学检查才能明确诊断。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单纯疱疹病毒感染脑部造成脑炎,主要表现为:惊厥、拒乳、前囟凸起、昏睡、体温过低或过高。这是由于病毒感染脑部造成的症状,同样不一定会有皮疹出现。 | 新生儿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 儿科 | DX_1935 |
新生儿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并发症有哪些? | 眼睛:白内障、结膜炎、视神经萎缩等并发症。孩子会出现流泪多、眼屎多、因为眼睛疼痛而哭闹不安、不追视、不追光等表现。脑:癫痫、脑瘫等并发症。孩子可能出现抽搐、无法控制肢体活动、肌肉抖动震颤等表现。肺:肺炎、呼吸衰竭等并发症。孩子可能出现呼吸急促、脸色青紫、精神萎靡、不动等表现。肝脏:肝功能衰竭。孩子会出现黄疸数值严重升高、或者黄疸持续不退。血液系统:凝血功能障碍。凝血功能障碍。孩子可能出现皮肤出血点和瘀斑、血便、黑便、呕血,甚至诱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心脏:孩子可能出现面色苍白、青紫、发绀、疲劳、反应差、不哭不动甚至休克等症状。 | 新生儿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 儿科 | DX_1936 |
新生儿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后遗症可能有哪些? | 先天性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或全身性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出现后遗症的几率较大。可能出现的后遗症包括失明、癫痫、脑瘫、脑萎缩、耳聋、发育迟缓等。 | 新生儿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 儿科 | DX_1937 |
新生儿单纯性疱疹病毒感染的原因是什么? | 单纯疱疹病毒是 DNA 病毒,人群中成年人携带病毒并不会出现症状。新生儿可能从三种渠道获得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宫内感染:母亲存在活动性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时,病毒透过胎盘入侵胎儿,造成胎儿先天性单纯疱疹病毒感染。产时感染:新生儿出生时,皮肤黏膜接触到母亲产道内的单纯疱疹病毒而被传染。产时感染是新生儿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最常见的原因,大约占 80%~90%。生后感染:新生儿出生后由于接触其他感染单纯疱疹病毒的病人而被传染。生后感染发生几率较小。 | 新生儿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 儿科 | DX_1938 |
孕妇感染单纯疱疹病毒一定会传染给孩子吗? | 不一定。如果孕妇此前从未感染过单纯疱疹病毒,在孕期第一次感染单纯疱疹病毒,则传播给新生儿的风险较大,国外统计传播几率为 31%~44%。如果孕妇此前已经感染过单纯疱疹病毒,体内存在单纯疱疹病毒的抗体,孕期出现疱疹病毒复发时,传播给新生儿的几率就会明显下降到 1.3%~3%。 | 新生儿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 儿科 | DX_1939 |
怀疑存在新生儿单纯疱疹病毒感染,需要做哪些检查? | 母亲可取血进行单纯疱疹病毒抗体检测、取生殖道分泌物进行病毒分离检测,寻找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证据。宝宝可取疱疹液、鼻咽眼结膜或呼吸道分泌物、脑脊液、血液等标本进行病毒分离检测,也可取血进行病毒抗体检测,寻找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证据。还需评估心脏、肺、脑、眼、耳等器官情况,需要进行相关影像学检查和血液生化等检查,以明确评估有无并发症。 | 新生儿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 儿科 | DX_1940 |
做检查时需要注意什么? | 镇静药物:某些检查,如磁共振,需要使用镇静药物,以防宝宝乱动、哭闹,影响检查结果。家长不要过度担忧,正确使用短效镇静药物不会对宝宝的身体造成伤害,而及时完善检查才可以更好的评估病情。腰椎穿刺检查:如果宝宝出现惊厥,需要完善腰椎穿刺检查,了解有无合并脑炎。腰穿是有创检查,腰椎穿刺检查之前,医生会和家长沟通,告知检查的必要性,取得家长同意后进行。所以家长不用惊慌,在谈话时向医生充分了解情况就好。 | 新生儿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 儿科 | DX_1941 |
新生儿单纯疱疹病毒感染需要去看那个科? | 新生儿科。 | 新生儿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 儿科 | DX_1942 |
新生儿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如何治疗? | 主要的治疗药物是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需要静脉使用,疗程 14~21 天。出现皮肤破损、黏膜疱疹时,需要进行皮肤黏膜护理,避免继发细菌感染。出现并发症时,要针对不同的并发症进行器官保护和支持治疗。 | 新生儿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 儿科 | DX_1943 |
新生儿单纯疱疹病毒感染需要住院吗?有什么注意事项? | 需要。如果是无陪护的病房,宝宝会和母亲暂时分离,由医护人员照顾。母亲要注意保持母乳分泌,只要母亲乳房周围没有疱疹,挤出的母乳就可以送至医院,由医生喂给宝宝,宝宝出院后也能继续亲喂。如果是可以陪住的病房,家长要注意尽量配合医生治疗。宝宝存在皮疹,皮肤会较为敏感,衣物应尽量柔软不粗糙。皮疹出现破损时应按照医生嘱咐给宝宝涂药膏保护皮肤。家长给宝宝进行皮肤护理前,要清洁双手,剪指甲。另外新生儿皮疹也存在传染性,不要让其他孩子接触患病的宝宝,以免传染。 | 新生儿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 儿科 | DX_1944 |
新生儿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可以治愈吗? | 可以,但部分宝宝会留有后遗症。单纯皮肤黏膜感染,治疗起来效果最好。如果是先天性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或者脑部出现感染,则治疗困难。是否会留存后遗症,和并发症的有无与严重程度有关。 | 新生儿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 儿科 | DX_1945 |
新生儿单纯疱疹病毒感染会复发吗? | 有可能。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皮疹可能会出现反复发作的情况,有的病例皮疹可能持续 1 年以上。其他脏器受累引起的症状,不太会反复发作。 | 新生儿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 儿科 | DX_1946 |
新生儿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出院后需要复查吗? | 需要。出院后应定期复查,随访观察孩子的发育情况。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容易遗留的问题有:皮疹反复发作、脑发育的异常、视力下降,需要重点随访这三个方面的情况。 | 新生儿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 儿科 | DX_1947 |
新生儿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在饮食上要注意什么 | 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并不是母乳喂养的禁忌。如果母亲乳房周围没有疱疹皮疹,则可以母乳喂养。 | 新生儿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 儿科 | DX_1948 |
新生儿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在生活中注意什么? | 宝宝的皮疹是存在传染性的,不要让其他孩子接触。如果皮疹没有完全消退就出院了,应该按照医嘱进行用药。家长护理前后应该清洁双手。如有后遗症发生,比如发育迟缓,可以采取康复训练等方式来帮助改善预后。 | 新生儿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 儿科 | DX_1949 |
新生儿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可以预防吗? | 可以。预防宫内感染:孕期应该进行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筛查,如存在孕期感染,可以在产科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预防产时感染:如果产前仍存在生殖器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可考虑采取剖宫产的方式分娩,避免新生儿经过阴道而被感染,避免阴道分娩可以减少新生儿感染单纯疱疹病毒的几率。预防生后感染:新生儿生后应避免接触活动性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病人,这些病人的特点是皮肤或粘膜存在疱疹。由于家长可能不能准确识别出疱疹病毒感染的病人,所以干脆最好不要让客人亲密接触孩子,比如亲吻孩子、口对口喂食等。 | 新生儿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 儿科 | DX_1950 |
新生儿大动脉转位是什么? | 大动脉转位,也有称大动脉错位,是一种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是由主动脉和肺动脉起始端互换了位置,导致身体内的血液流动异常,无法形成正常的循环通路,然后身体无法获得氧气和营养。如果仅存在大动脉转位一种心脏发育异常,新生儿的肺部的血流是单独的一个闭环,氧气无法通过动脉送达身体各个部位,会迅速的出现缺氧症状,如果不及时手术干预,会很快走向死亡。如果还存在其他的心脏发育异常,比如室间隔缺损或者房间隔缺损,孩子存活的时间会比较长,可以等待到手术的时机。 | 新生儿大动脉转位 | 儿科 | DX_1951 |
新生儿大动脉转位会导致夭折吗? | 如果不经过治疗,大动脉转位的病人很快出现严重不可能逆转的缺氧,早期夭折。单纯的大动脉转位的孩子如果出生后动脉导管没有闭合,这条动脉导管就是孩子的生命线,一旦闭合孩子就会有死亡威胁。总体来说未经治疗的孩子,约 30% 在出生 1 周后死亡。约 50% 在生后 1 月死亡,约 90% 在生后 1 年内死亡。 | 新生儿大动脉转位 | 儿科 | DX_1952 |
新生儿大动脉转位常见吗? | 并不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率约为 2.3/10 000 活产婴儿。但是如果不及时发现,及时治疗,死亡率高。约 50% 的大动脉转位合并室间隔缺损。 | 新生儿大动脉转位 | 儿科 | DX_1953 |
新生儿大动脉转位有什么症状? | 突出的症状可见孩子皮肤青紫,皮肤发黑,包括手脚、皮肤、甲床、嘴唇发紫,这种皮肤颜色的变化不受活动影响,24 小时都可以观察到。吸氧不能让孩子青紫好转,反而可能会加重缺氧的表现。之后可能会出现气喘吁吁、不哭不动、手脚发凉等休克的表现。 | 新生儿大动脉转位 | 儿科 | DX_1954 |
新生儿大动脉转位有哪些常见的发病原因? | 在胚胎期,心脏发育时期受到外界的有害物质刺激,或者遗传基因突变引起的先天性发育异常。 | 新生儿大动脉转位 | 儿科 | DX_1955 |
新生儿大动脉转位什么时候出现症状? | 由于胎儿期母亲通过胎盘供给氧气和营养,所以不影响胎儿发育。新生儿出生后会逐渐出现症状。单纯性大动脉转位的孩子出现症状最早。可能在生后第一天出现症状。 | 新生儿大动脉转位 | 儿科 | DX_1956 |
新生儿大动脉转位需要做哪些检查?为什么要做这些检查? | 心脏彩超、胸片、血常规、血氧饱和度监测、血气分析、BNP、凝血功能、生化检查、。心脏彩超:了解心脏的结构变化,判断心脏发育异常的种类和血管走向。BNP:了解心脏的功能变化。胸片:了解肺部情况血常规、凝血功能、生化检查:评估全身状态。有无感染、凝血障碍。了解肝肾功能。血氧饱和度监测、血气分析:判断体内氧气的情况,了解吸氧前后的血氧变化可以更好的判断病情。 | 新生儿大动脉转位 | 儿科 | DX_1957 |
新生儿大动脉转位有哪些风险? | 心功能衰竭、休克,这些并发症可能会威胁患者的生命,造成死亡。 | 新生儿大动脉转位 | 儿科 | DX_1958 |
新生儿大动脉转位如何治疗? | 大动脉转位的病人都是危重病人,需要进入重症监护室进行综合治疗。首先明确孩子心脏发育的异常情况。如果是单纯大动脉转位加上动脉导管开放的孩子,要避免吸入高浓度的氧,使用药物比如前列地尔保持动脉导管开放。之后联合心脏外科选择手术的时机。同时,有效的产前诊断可提高存活率。如果是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应该保护心脏功能,寻找手术的机会。一旦婴儿病情稳定,最好在婴儿出生后第一周进行外科矫正手术。对于不伴其他任何心脏缺陷的患者,推荐动脉转位术(ASO)。通常情况下,ASO 已取代了较早期由 Mustard 和 Senning 研发的心房转位术。对于有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 )的患者,优选手术操作是 ASO 和 VSD 封堵术。对于有右旋型大动脉转位(D-TGA)、大型 VSD 和显著肺动脉狭窄的患者,应考虑另一种手术方法,即 Rastelli 术。在某些病例中,进行 ASO 并联合或不联合左心室流出道梗阻修复。 | 新生儿大动脉转位 | 儿科 | DX_1959 |
新生儿大动脉转位可以治愈吗? | 一旦发现大动脉转位,需要尽快评估孩子的心脏的情况。了解血液流动的方式。采取合适的手术方式可以拯救孩子的生命。有的心脏发育非常复杂,可能需要多次手术纠正。 | 新生儿大动脉转位 | 儿科 | DX_1960 |
新生儿大动脉转位患儿出院后需要复查或随访吗? | 术后需要在心脏专科门诊随访,评估心脏功能和有无并发症出现。同时注意儿科门诊随访发育情况。随访包括重点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心电图检查(ECG),以及通过超声心动图和/或核磁共振 MRI 进行详细的影像学检查。 | 新生儿大动脉转位 | 儿科 | DX_1961 |
新生儿大动脉转位行相应手术治疗后,可能会出现哪些风险? | 对接受 ASO 的患者进行长期随访是必要的,因为有 5%~25% 的病例发生需要再干预的并发症。最常需要再干预的病变包括肺动脉狭窄、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新主动脉根部扩张和新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行心房转位术者,可能出现右心室衰竭、心律失常等相关并发症,但目前心房转位术已被 ASO 术替代。接受心房转位术的年龄较大患者存在房性心律失常和进行性心力衰竭的风险,这些是造成晚期死亡的主要原因。 | 新生儿大动脉转位 | 儿科 | DX_1962 |
新生儿大动脉转位行 ASO 术后,患儿能活多久? | 进行 ASO 手术矫正后右旋大动脉转位患者的远期生存率非常好。部分研究表明出院后 20 年远期生存率可达 97%。 | 新生儿大动脉转位 | 儿科 | DX_1963 |
新生儿大动脉转位患儿术后在生活上要注意什么? | 没有特殊禁忌,营养均衡即可。新生儿和婴儿有母乳尽量优先母乳喂养。注意预防并发症。术后患儿需要遵照医嘱口服药物,定期复查。如果心功能有异常的孩子应避免奶量过多,记录尿量和体重的变化。 | 新生儿大动脉转位 | 儿科 | DX_1964 |
新生儿大动脉转位可以预防吗? | 没有特别确切的预防方式。孕期避免接触有毒害物质,避免接触感冒的病人,避免在孕早期感冒或者用药,可以减少心脏发育异常的机会。孕期应按计划产检,胎儿彩超可以发现大部分的先天性心脏病,但大动脉转位较难发现。如果早期发现存在动脉转位,可以考虑前往心脏外科优势的医院分娩,或者完善其他检查评估胎儿发育的程度,终止妊娠也是一种选择。 | 新生儿大动脉转位 | 儿科 | DX_1965 |
新生儿低血糖症是什么病? | 新生儿低血糖症,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血糖过低的状态,可以有症状,也可以没有症状。但很难用一个血糖值来界定新生儿低血糖症,因为新生儿出生后,平均血糖水平是在不断变化的,有生理性下降和升高。而且,目前的研究也不足以确定,低于何种血糖值时就应该对新生儿展开积极的治疗,以便不影响以后的生长发育。新生儿低血糖症可引起的症状有震颤、易激惹、呼吸过速、皮肤苍白、吸吮无力、喂养困难、哭声弱、嗜睡、抽搐、肌张力低等。一旦诊断为新生儿低血糖症,应尽快开始喂养,还可以喂葡萄糖水、静脉输注葡萄糖溶液,必要时使用升血糖的药物,同时密切监测血糖情况。 | 新生儿低血糖症 | 儿科 | DX_1966 |
新生儿低血糖症会发生于正常的新生儿吗? | 会有。正常新生儿也有可能出现暂时性血糖偏低。但如果出生后 48 小时后血糖仍偏低,或出生后 48 小时后仍需胃肠外输注葡萄糖来维持正常血糖,那么新生儿不正常的可能性就很大了,医学上称这种病理状态为「持续性低血糖」。 | 新生儿低血糖症 | 儿科 | DX_1967 |
新生儿低血糖症常见吗? | 比较常见,多见于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 | 新生儿低血糖症 | 儿科 | DX_1968 |
正常新生儿出生后血糖是如何变化的? | 健康足月新生儿的血糖水平在出生后 2 小时内是降低的,但通常不低于 2.2 mmol/L。因为出生前母体会持续供给胎儿葡萄糖,而出生后新生儿需要靠分解肝糖原来维持血糖、靠吃奶来补充体内的葡萄糖。出生后 4~6 小时,新生儿的血糖会稳定在 2.5~4.4 mmol/L。接下来的几天,新生儿的平均血糖水平会缓慢升高,直至接近成人的血糖水平。 | 新生儿低血糖症 | 儿科 | DX_1969 |
新生儿低血糖症有什么表现? | 大多数新生儿低血糖症是没有症状的。即使有症状,也缺乏特异性,比如反应差和嗜睡、吸吮无力和喂养困难、呼吸急促或呼吸暂停、嗜睡、苍白或青紫、颤抖甚至抽搐得过。这些症状可以出现在很多婴幼儿疾病中,所以通过症状很难判断有没有低血糖症。无论有没有症状,只要测血糖确认有低血糖症,都要及时治疗,以减少对宝宝大脑的损伤。 | 新生儿低血糖症 | 儿科 | DX_1970 |
新生儿低血糖症会有后遗症吗? | 脑组织在婴儿期正经历快速地生长和分化,而脑组织主要依赖葡萄糖供能。如果此时出现反复低血糖,脑功能可能会受到永久性的损伤,导致智力低下、听觉视觉损伤等。此外,反复低血糖还会导致婴儿生长发育落后。 | 新生儿低血糖症 | 儿科 | DX_1971 |
新生儿低血糖症会导致死亡吗? | 如果发现不及时、治疗不及时,有可能会导致死亡。 | 新生儿低血糖症 | 儿科 | DX_1972 |
新生儿低血糖症为什么会发生? | 新生儿发生低血糖症,无外乎以下几个机制:糖原储备不足;糖原分解或糖异生有问题;体内胰岛素过多(可能是自己分泌过多,也可能是胎儿期从母亲那获得的胰岛素过多);葡萄糖消耗过多。 | 新生儿低血糖症 | 儿科 | DX_1973 |
新生儿低血糖症的常见病因有哪些? | 糖原储备不足:早产儿;胎儿宫内生长受限。糖原分解或糖异生有问题:糖原累积症、半乳糖血症、氨基酸代谢异常等遗传性代谢病;先天性垂体功能低下、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胰高血糖素及生长激素缺乏等先天性内分泌缺陷;严重肝功能障碍。体内胰岛素过多:先天性的高胰岛素血症;母亲有糖尿病,这种原因导致的新生儿低血糖通常能在出生后 2~4 天缓解;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性疾病、胎粪吸入综合征、低体温、红细胞增多症等可导致胰岛素分泌过多的新生儿疾病。葡萄糖消耗过多:新生儿窒息、心力衰竭;新生儿感染、脓毒血症。 | 新生儿低血糖症 | 儿科 | DX_1974 |
新生儿低血糖症是遗传的吗? | 造成持续性新生儿低血糖症的病因,大都是遗传的。 | 新生儿低血糖症 | 儿科 | DX_1975 |
新生儿低血糖症常见于哪些新生儿,且需要检测血糖? | 胎龄不足 37 周的早产儿;大于胎龄儿;宫内生长受限;母亲有糖尿病;围产期窒息、缺血,包括因胎儿窘迫而行剖宫产的新生儿;母亲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粪吸入综合征;胎儿成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增多症;过期产儿;出生后进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婴儿;孕妈妈接受过 β 肾上腺素药或口服降糖药治疗;有遗传性低血糖的家族史;有与低血糖有关的先天性综合征和异常躯体特征;出生后有低血糖症状。 | 新生儿低血糖症 | 儿科 | DX_1976 |
新生儿怎么检测血糖? | 一般是用血糖仪测定毛细血管血糖,作为初步筛查;发现异常后还要采集静脉血送去实验室检查血浆葡萄糖水平。诊断新生儿低血糖症以血浆葡萄糖水平为准。 | 新生儿低血糖症 | 儿科 | DX_1977 |
新生儿低血糖症怎么诊断? | 新生儿低血糖症的诊断主要依赖于血浆葡萄糖水平,可参考美国儿科学会(AAP)和美国儿科内分泌学会(PES)制定的指南:有症状的宝宝(如颤动 / 震颤、嗜睡、呼吸暂停、发绀、呼吸过速、吸吮无力、喂养困难、低体温、抽搐),当达到下述血糖值时,可诊断低血糖症,需要及时治疗:出生不到 48 小时:血浆葡萄糖水平低于 2.8 mmol/L;出生超过 48 小时:血浆葡萄糖水平低于 3.3 mmol/L。无症状的宝宝,当达到下述血糖值时,可诊断低血糖症,需要及时治疗:出生不到 4 小时:血浆葡萄糖水平低于 1.4 mmol/L;出生 4~24 小时:血浆葡萄糖水平低于 1.9 mmol/L;出生 24~48 小时:血浆葡萄糖水平低于 2.8 mmol/L;出生超过 48 小时:血浆葡萄糖水平低于 3.3 mmol/L。 | 新生儿低血糖症 | 儿科 | DX_1978 |
新生儿低血糖症一般去看哪个科? | 新生儿科、儿科或内分泌科。 | 新生儿低血糖症 | 儿科 | DX_1979 |
新生儿低血糖症都有哪些治疗手段? | 早期喂养:早开奶、早喂养。补充葡萄糖:主要是通过静脉补充葡萄糖。使用升血糖的药物:如糖皮质激素、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等。去除病因:要积极寻找新生儿低血糖症的病因,并从根本上去除病因。 | 新生儿低血糖症 | 儿科 | DX_1980 |
新生儿低血糖症如果有症状该如何治疗? | 有症状的新生儿低血糖症可能导致脑损伤,所以要积极治疗。包括:补充葡萄糖:通过静脉推注和静脉滴注的方式补充葡萄糖。使用胰高血糖素:对于静脉输注葡萄糖后血糖仍持续 < 2.8 mmol/L 的患儿,可给予胰高血糖素治疗,静脉推注或皮下注射或肌内注射。一般用药后 15~30 分钟内血糖就能上升 1.7~2.8 mmol/L,并且持续约 2 小时,必要时可重复给予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治疗无效提示患儿可能存在糖原累积病或糖原合成缺陷。使用糖皮质激素:对于需要 ≥ 12 mg/(kg·min)葡萄糖输注速率的婴儿,可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如氢化可的松),口服或静脉输注。但糖皮质激素仅能短期使用(1~2 天),除非患儿有明确的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 | 新生儿低血糖症 | 儿科 | DX_1981 |
新生儿低血糖症如果无症状该如何治疗? | 早期喂养:健康足月儿在出生后应尽早开奶,推荐母乳喂养;有低血糖风险的新生儿(详见诊断部分)应在出生后 1 小时内开始喂养,首选母乳喂养,但在无母乳的情况下可先用婴儿配方奶粉喂养。补充葡萄糖:如果出生后 4 小时以内血糖 < 1.4 mmol/L,或出生后 4~24 小时内血糖 < 1.9 mmol/L,或出现低血糖症状,或经过三次经口喂养后血糖仍未能上升至2.5 mmol/L 以上,应及时静脉输注葡萄糖。葡萄糖凝胶:对于有低血糖风险但没有低血糖症状的新生儿,可给予 40% 颊黏膜葡萄糖凝胶联合母乳喂养,这是一种新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新生儿低血糖症 | 儿科 | DX_1982 |
新生儿低血糖症通过静脉输注葡萄糖治疗的新生儿可以过度到经口喂养吗? | 可以。随着经口喂养量(母乳或配方奶)的逐渐增加,可缓慢降低静脉葡萄糖的输注速率,并在每次喂养前检测血糖水平。如果血糖能稳定维持在正常范围内,可继续逐渐降低葡萄糖输注速率,大概 2~4 天后可停止静脉输注葡萄糖,完全过度到经口喂养。 | 新生儿低血糖症 | 儿科 | DX_1983 |
新生儿低血糖症如果持续性低血糖如何处理? | 持续性低血糖是指出生后 48 小时后血糖仍偏低,或出生后 48 小时后仍需胃肠外输注葡萄糖来维持正常血糖。一旦诊断为持续性低血糖,需要进一步评估潜在的疾病:大部分足月儿的持续性低血糖都是由围生期应激引起的高胰岛素血症所导致的,一般在出生后几周内可以自行好转;少部分患儿的持续性低血糖是由其他疾病引起,需要进一步治疗。 | 新生儿低血糖症 | 儿科 | DX_1984 |
新生儿低血糖症需要复查吗?多长时间复查一次? | 需要。刚开始治疗时要每半小时测一次血糖,随后每 1~2 小时测一次血糖,直至血糖稳定后,可改为每 3~4 小时测一次血糖,一般在每次喂养前测定血糖,测血糖后再喂奶。 | 新生儿低血糖症 | 儿科 | DX_1985 |
新生儿低血糖症可以被完全治好吗?是不是需要长期或终身治疗? | 暂时性低血糖症一般都可以被完全治好,但一部分由特定疾病引起的持续性低血糖症暂时没有根治方法,可能需要长期治疗。 | 新生儿低血糖症 | 儿科 | DX_1986 |
新生儿低血糖症应该如何喂养? | 健康的新生儿在出生后应尽早开奶。有低血糖风险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 1 小时内开始喂养,每 2~3 小时喂养一次。从初次喂养后 20~30 分钟开始检测血糖,随后在每次喂养之前检测血糖。强烈推荐母乳喂养,但在无母乳的情况下,可暂时喂婴儿配方奶粉。 | 新生儿低血糖症 | 儿科 | DX_1987 |
新生儿低血糖症怎样预防? | 产前进行遗传病咨询,怀孕期间规律产检,防止有遗传病和先天畸形的宝宝出生。优生优育,在合适的年龄生育,科学备孕,怀孕期间不要吸毒、酗酒。有糖尿病的妈妈孕期要使用胰岛素治疗,并严格控制血糖,不要使用口服降糖药。在正规的医院生产,尽量减少宝宝产后缺氧、感染等并发症。对于有低血糖症高危风险的宝宝,生后 1 小时就应该开始喂养。 | 新生儿低血糖症 | 儿科 | DX_1988 |
新生儿肺炎是什么病? | 新生儿肺炎是新生儿在子宫内、分娩过程中或出生后感染细菌、病毒、真菌、原虫等病原导致的肺部炎症,是新生儿的常见病,也是引起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在医院条件好的地区,及时发现并积极治疗,大多数新生儿的结局良好,对生长发育几乎无影响。但新生儿肺炎的预后取决于疾病的严重程度、患儿的胎龄、基础疾病以及导致感染的微生物种类。死亡率增加与早产、先天发育不良或免疫缺陷有关。 | 新生儿肺炎 | 儿科 | DX_1989 |
新生儿肺炎有哪些表现? | 根据感染时间的不同,分为早发型肺炎和晚发型肺炎。早发型肺炎:通常在出生后3日内发生,因在子宫内误吸被污染的羊水、病原体通过胎盘从母体传播给胎儿、产时或产后误吸被污染的羊水。晚发型肺炎:发生在住院期间或出院后,通过呼吸道、血液循环侵入(血行传播)或医源性途径感染。早发型肺炎常有呼吸急促、呻吟、口吐泡沫、呼吸暂停、口唇或肢端青紫、咳嗽、发热或低体温、反复吐奶、呛奶、吃奶费力、嗜睡、四肢冰凉有花斑纹等表现。晚发型肺炎除了有早发型肺炎的表现外,还有喂养困难、腹部膨隆、黄疸、呕吐等非特异性(不像肺炎)的表现。 | 新生儿肺炎 | 儿科 | DX_1990 |
新生儿肺炎的新生儿呻吟是什么? | 新生儿的呻吟很可能是呼气不畅,特征是伴有音调拉长的连续类似「哼哼」声的哀声鸣叫,感觉像是哪里不舒服,这往往是患儿明显呼吸困难的表现,多见于新生儿肺炎较重时。 | 新生儿肺炎 | 儿科 | DX_1991 |
新生儿肺炎患儿为什么会口吐泡沫? | 新生儿唾液腺发育尚不完善,正常情况下唾液很少,但在感染后会出现异常分泌增多,故会出现口吐泡沫,因此如果新生儿出现口腔分泌物增加,如口吐较多泡泡情况时应警惕患肺炎可能。 | 新生儿肺炎 | 儿科 | DX_1992 |
新生儿肺炎有哪些危险性? | 新生儿肺炎如果治疗不及时,严重者可引起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败血症、感染性休克、颅内感染、肺出血、持续肺动脉高压,甚至危及患儿生命。 | 新生儿肺炎 | 儿科 | DX_1993 |
新生儿肺炎在什么情况提示患儿肺炎较重? | 患儿面色较差,尤其是口唇周围明显青紫,精神差,吃奶差,呻吟不止,明显呼吸困难,有点头样呼吸(呼吸时同时伴有点头样动作),全身皮肤呈苍灰色,触摸较为湿冷,尿量明显减少,当出现这些情况时,往往提示新生儿肺炎患儿病情较重,需尽快就医。 | 新生儿肺炎 | 儿科 | DX_1994 |
新生儿肺炎是否有后遗症? | 单纯的新生儿肺炎大多数是可以完全治愈的,但是对于其中一部分肺部感染非常严重的患儿,尤其对于一些严重宫内感染或早产儿,生后治疗时间较长,尤其是呼吸机使用时间较长的患儿,治愈后可能发生支气管肺发育不良,长大后反复呼吸道感染及肺功能损害风险较高。 | 新生儿肺炎 | 儿科 | DX_1995 |
新生儿肺炎就是鼻塞、打喷嚏吗? | 新生儿呼吸道感染可有鼻塞、打喷嚏等临床表现,但单纯的鼻塞、打喷嚏并不一定是新生儿呼吸道感染,新生儿呼吸道粘膜较嫩,在遇到刺激时容易打喷嚏。另外新生儿鼻腔较狭窄,在有鼻涕、鼻屎时,会狭窄得更明显。因此很多新生儿往往会时有鼻塞、打喷嚏等表现,如果患儿没有其他的呼吸道感染的表现,如发热、咳嗽、面色不好、精神反应差、吃奶差、吃奶费力等,可不予处理,上述症状大多于生后 2~3 月后慢慢消失。 | 新生儿肺炎 | 儿科 | DX_1996 |
新生儿肺炎的病因是什么? | 新生儿的肺炎从感染途径主要分为三种情况:产前感染:因在子宫内误吸被污染的羊水、病原体通过胎盘从母体传播给胎儿。多在生后 24 小时内发病,出生时常有窒息抢救史。产时感染:多由出生过程中吸入被污染的羊水或产道内分泌物导致,可于生后数天、甚至数周逐渐发病。出生后感染:可由接触传播(接触呼吸道感染者)、血行传播(皮肤、血液感染)、医源性感染(医护人员护理不当、医用器械消毒不严格)等途径引起感染。 | 新生儿肺炎 | 儿科 | DX_1997 |
新生儿肺炎容易发生在哪些新生儿? | 患儿母亲分娩前有发热、胎膜早破、羊水污染、泌尿系统感染病史。出生后的新生儿有早产、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窒息、免疫缺陷病、营养不良、遗传代谢病等高危因素。生后生活环境较差、卫生条件不好、护理人员卫生观念不强。 | 新生儿肺炎 | 儿科 | DX_1998 |
新生儿肺炎有传染性吗? | 所有的呼吸道感染都有经呼吸道传播的可能,但新生儿由于自身的生理特点,发生肺炎时,一般咳嗽症状不重,故传染性较小,但在一些特殊病菌如百日咳杆菌、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的肺炎,往往咳嗽症状较明显,经呼吸道传播的风险也较高,需做好接触隔离措施。 | 新生儿肺炎 | 儿科 | DX_1999 |
新生儿肺炎会由呛奶引起吗? | 很多新生儿在吃奶过程中都会有呛奶的经历,如果吸入气道内的奶量不多,一般影响不大。但是这些气道内的奶可能是细菌生长的良好培养基,因此在呛奶后 1 周内要密切注意呼吸情况,若有不适应及时就诊,如果呛入气道内的奶量较多,尤其在该新生儿已有呼吸道感染基础或为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时,应立即到附近医院就诊,及时清理呼吸道,避免引起吸入性肺炎或进一步加重。 | 新生儿肺炎 | 儿科 | DX_2000 |
Subsets and Splits
No community queries yet
The top public SQL queries from the community will appear here once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