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stion
stringlengths 0
2.02k
| answer
stringlengths 0
5.08k
| name
stringlengths 1
21
⌀ | department
stringclasses 31
values | id
stringlengths 4
10
|
---|---|---|---|---|
除疫苗之外,可以通过药物预防流感吗? | 可以,疫苗是首选的预防流感的方法,但是抗病毒药物也是很有效的,但药物预防不能代替疫苗接种。药物预防分为暴露前预防和暴露后预防(建议由医生面诊评估风险后进行预防)。暴露前预防:当孩子所在的社区、幼儿园、学校有明确的流感患者时,有以下情况的孩子建议使用药物预防流感:因各种原因没能接种当季流感疫苗的 5 岁以下儿童或流感并发症高风险(如有肥胖症、哮喘、癫痫、肿瘤等疾病)人群;当季流感疫苗接种后还不到 2 周(流感疫苗还未完全起效)的 5 岁以下儿童,以及存在慢性疾病(比如哮喘、先天性心脏病、糖尿病等)的 5 岁以上儿童。抗病毒药物可以用到注射疫苗 2 周后停止。如果没有接种疫苗,那么可以在整个流行期都使用抗病毒药物。暴露后预防:5 岁以下的儿童或流感并发症高风险人群,如果在流感患者发病前到发热结束后 24 小时内与其有过密切接触,可以在密切接触后 48 小时内进行暴露后预防。常见预防药物如奥司他韦、扎那米韦、拉尼米韦、玛巴洛沙韦,请务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点击上方图片可以预约流感疫苗接种 | 小儿流感 | 儿科 | DX_1401 |
两性畸形是什么意思? | 两性畸形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小儿出生后内、外生殖器官和第二性征(指除了生殖器官以外的外貌特征区别,如男女身高、体态、相貌等方面的差异)的发育畸形。 | 小儿两性畸形 | 儿科 | DX_1402 |
两性畸形有哪些分类? | 两性畸形根据染色体异常以及内、外生殖器的异常分为真两性畸形、假两性畸形和性腺发育异常等几大类:真两性畸形: 是指同一患者身体内同时存在卵巢和睾丸两种性腺组织,外生殖器显示性别模棱两可,如外阴呈女性(存在阴蒂、阴唇、阴道口)但伴阴蒂肥大似男孩阴茎;或外阴呈男性(存在阴茎)但伴有重度尿道下裂,阴囊似女孩阴唇。正常人的染色体核型为女性「46,XX」、男性「46,XY」,真两性畸形患儿的染色体核型多为「46,XX」,少数为「46,XY」或「46,XX/46,XY」嵌合体。假两性畸形: 是指染色体与外生殖器表现不相符合的情况,分为女性假两性畸形和男性假两性畸形。女性假两性畸形指患儿染色体核型为「46,XX」,卵巢及内生殖器正常,而外生殖器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男性化,如外阴为女性(存在阴蒂、阴唇、阴道口)但伴阴蒂肥大似男孩阴茎。主要由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和母体雄性激素增多引起。男性假两性畸形是指患儿染色体核型为「46,XY」,可能有睾丸、也可能没有睾丸,而外生殖器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女性化,如外阴呈女性(存在阴蒂、阴唇、阴道口)但伴阴蒂肥大似男孩阴茎,或外阴呈男性(存在阴茎)但伴有重度尿道下裂、阴囊似女孩阴唇,或外生殖器完全为女性,存在正常的阴唇、阴蒂、阴道口,无阴茎、睾丸等。性腺发育异常: 是指患儿的性腺组织因各种原因未能完全发育为卵巢或者睾丸,存在多种分类,最常见的为混合性性腺发育不全,这种患儿一侧为睾丸,另一侧为索条状性腺。 | 小儿两性畸形 | 儿科 | DX_1403 |
两性畸形有哪些表现? | 外生殖器异常: 外生殖器可呈现女性化,存在阴蒂、阴唇、阴道口,但阴蒂发育异常,可肥大形似阴茎,或存在阴蒂、阴唇,但无阴道;也可呈现男性化,存在阴茎,但发育异常,可有尿道下裂、阴囊形似阴唇等表现。内生殖器异常: 可同时存在睾丸和卵巢等结构;也可出现发育异常的内生殖器,如发育幼稚的子宫、卵巢和输卵管,或者隐睾畸形等。发育异常: 外表为女性的患儿可出现生长迅速、肌肉发达、骨龄提前,因骨骺过早融合最终使患儿身材矮小,可有阴毛,腋毛,早熟生长及痤疮等,青春期时无月经来潮,乳房不发育等;外表为男性的患儿可出现乳房发育等。还有一些患儿可能会合并有身材矮小,蹼状颈,肘外翻同时伴有心血管畸形和肾脏畸形等。两性畸形根据染色体和内外生殖器的异常有多种不同的分类,不一定都具有上述的表现,具体可参考「两性畸形有哪些分类?」 | 小儿两性畸形 | 儿科 | DX_1404 |
两性畸形和尿道下裂有什么关系? | 尿道下裂是指男性尿道口不在正常位置,而出现在正常尿道近侧或会阴部,如出现在冠状沟,阴茎体,阴囊部等。两性畸形是一组疾病,不同的分型会有不同的临床表现,有一些两性畸形的患儿的外生殖器可存在尿道下裂的情况。尿道下裂可以是一种单一发育畸形,也可以是更加复杂的两性畸形的症状之一。 | 小儿两性畸形 | 儿科 | DX_1405 |
导致两性畸形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 导致两性畸形发生的原因有很多,主要与染色体、性腺发育、激素靶器官以及激素水平等有关,具体如下:染色体或其所含遗传物质异常,正常人染色体核型为男性「46,XY」、女性「46,XX」;当染色体为「46,XX/46,XY」嵌合体(即身体同时存在男性和女性的染色体),或者「45,XO/46,XY」等嵌合体(即身体内一部分细胞少一条与性别相关的染色体)时,这些情况下可能会导致两性畸形发生。性腺自身发育缺陷,一些患儿染色体并无异常,但其性腺如卵巢,睾丸等本身发育异常时,可导致两性畸形发生。激素靶器官缺陷,人体的性腺和性器官发育需要接受身体内的激素刺激,当这些接受激素刺激的靶器官存在缺陷,激素刺激异常时可能表现为两性畸形。胎儿肾上腺产生或由母体所传递的激素水平异常,会刺激患儿性腺和性器官发育异常,导致两性畸形发生。 | 小儿两性畸形 | 儿科 | DX_1406 |
两性畸形是遗传病吗? | 不完全是。两性畸形中有一部分因染色体或其所含遗传物质异常导致,这种情况为遗传病。另一部分与遗传物质无关,而与激素水平,性器官发育缺陷等有关,这一类一般不是遗传病。 | 小儿两性畸形 | 儿科 | DX_1407 |
孩子有哪些异常时,要怀疑两性畸形? | 家长如果发现宝宝有明显的外生殖器畸形,如存在尿道下裂,隐睾(阴囊中缺少睾丸),阴蒂肥大,无阴道,或者女孩到青春期以后无月经,男孩乳房发育等情况时,需要怀疑两性畸形,并且需要及时去医院就诊。 | 小儿两性畸形 | 儿科 | DX_1408 |
怀疑两性畸形时,需要做什么检查? | 怀疑宝宝存在两性畸形时,一般需要完善的检查如下:体格检查: 一般医生首先会做一下体格检查,评估外生殖器的形态,和宝宝的体态,毛发,第二性征,皮肤色素等;血液尿液相关检查: 若体格检查怀疑存在两性畸形,一般需要完善血液或尿液的一些检查等辅助诊断(如生化检查,血17-羟孕酮浓度,尿类固醇测定,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刺激试验等);影像学检查: 同时可以完善影像学检查明确内外生殖器有无发育畸形(如生殖系统超声,腹盆腔的CT,核磁,生殖道造影检查等);染色体和染色质相关的检查: 另外也可完善染色体染色质相关检查(如口腔黏膜涂片,阴道壁细胞,尿液沉淀细胞,皮肤组织或血液染色体分析)明确染色体和染色质有无异常;手术探查: 若以上检查不能确定性腺的具体类型,还可能做手术探查性腺组织学活检明确性腺类型。具体需要做某一项检查需要根据宝宝自身情况再确定。 | 小儿两性畸形 | 儿科 | DX_1409 |
产检可以检查出两性畸形吗? | 常规产检一般不能发现两性畸形,但若孕期产检发现胎儿合并有其他脏器的畸形,如心脏畸形,肾脏畸形时,可以咨询妇产科,小儿外科等,进一步评估出生后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有无可能出现两性畸形。有时产妇因其他原因(如高龄产妇)完善绒毛膜绒毛取样或羊膜穿刺术时,可以检测出一些染色体异常疾病,可以提示有无两性畸形。 | 小儿两性畸形 | 儿科 | DX_1410 |
两性畸形应该在什么年龄做治疗? | 两性畸形的治疗时机需根据情况确定,一些女性假两性畸形会合并有脱水,水电解质紊乱,如不及时处理会有危险,出生后发现宝宝有脱水,精神异常等需要及时治疗,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稳定内环境,避免出现严重后果。另外对于性别选择的手术治疗,对于在婴幼儿期或新生儿期进行目前尚有争议,但手术应于三岁半以前完成已成共识。原则上在完成检查和诊断后,医生会与家长进行商讨,尽早建立小儿性别,避免超过一定年龄后再做处理引起的心理障碍甚至精神异常。 | 小儿两性畸形 | 儿科 | DX_1411 |
两性畸形的治疗时怎么选择性别? | 两性畸形患儿性别的选择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家长可以和小儿泌尿外科医师、小儿内分泌科医师、精神科医师,或对小儿性别畸形有经验的心理学者沟通,对宝宝病情充分了解和沟通后再选择性别。原则上来讲,主要是根据外生殖器的形态和心理性别来决定性别,而不应该根据性染色体类型来决定性别。如小儿阴茎发育极差,建议按照女性抚养和治疗做外生殖器功能性整形,以减少心理伤害;如小儿阴茎发育好,则在确定性别前,医生会收集其他临床资料(如血液检查、性腺的影像学检查、家庭抚养情况等)以协助判断。 | 小儿两性畸形 | 儿科 | DX_1412 |
两性畸形治疗的目的是什么? | 两性畸形治疗的目的是通过外生殖器的整形手术和药物治疗,尽量使患儿成年后能达到性生活的能力。 | 小儿两性畸形 | 儿科 | DX_1413 |
两性畸形能治愈吗? | 不一定,两性畸形治疗的目的通过外生殖器的整形手术和药物治疗,尽量使患儿成年后能达到性生活的能力,而非完全治愈。一部分患儿,如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导致的女性假两性畸形,通过药物调整和外阴整形手术治疗可以使其在成年以后完成性生活,妊娠及生育,临床达到治愈效果。另一些患儿,如存在染色体异常,治疗上只能处理激素水平的紊乱和外生殖器的整形,而不能改变其异常的染色体。 | 小儿两性畸形 | 儿科 | DX_1414 |
两性畸形应该去什么科? | 若宝宝存在两性畸形,一般需要去医院小儿泌尿外科和小儿内分泌科就诊。普通儿科多数只能初步识别疾病,对于详细的诊断和治疗有一定困难,因此建议优先选择具有细分科室的医院就诊。 | 小儿两性畸形 | 儿科 | DX_1415 |
两性畸形患儿长大后能过性生活吗? | 两性畸形患儿长大以后可以进行性生活,通过药物调整和外阴整形手术,可以使患儿在长大以后达到性生活能力。 | 小儿两性畸形 | 儿科 | DX_1416 |
两性畸形患儿长大后能生育吗? | 不一定,两性畸形患儿中女性假两性畸形治疗后是可以生育的;其他的类型多数无生育能力。其中女性假两性畸形多因激素水平的异常引起,如果及时调整激素水平,内外生殖器官一般发育正常,所以可以正常生育。而其他两性畸形多因染色体异常或内外生殖器官本身发育异常引起,治疗后很多患儿的内生殖器仍存在异常,所以多数无生育能力。 | 小儿两性畸形 | 儿科 | DX_1417 |
两性畸形患儿在生活中需要注意什么? | 两性畸形患儿在生活中应注意早期完成诊断和性别的选择,并且需要小儿内分泌科或精神科根据患儿情况间断复诊,复诊周期可以按照医生的建议。另外需要根据年龄调整激素水平和心理问题,避免因就诊过晚导致在治疗上改变性别引起心理障碍甚至精神异常。 | 小儿两性畸形 | 儿科 | DX_1418 |
两性畸形患儿家长在生活中需要注意什么? | 在生活中家长需要对患儿心理做出正确引导,同时生理上也需要监测一些指标。具体如下:心理引导: 两性畸形患儿在完成性别选择以后,一旦决定了性别,就应按预期性别抚养患儿,针对治疗后的性别合理的引导患儿,如生活中对患儿的衣物搭配,称呼等都需要根据性别决定,避免患儿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生理上的监测: 两性畸形患儿远期生殖系统癌症可能会高于正常人,需要间断医院复查,完善生殖器官超声或核磁等检查,具体复查的时间间隔根据患儿具体情况确定。另外两性畸形患儿生活中可能会应用一些激素类药物,会对患儿的骨密度和成年身高产生不良影响,需要关注身高和体重的发育状态,并在青春期测量骨密度,无异常的情况下每 2 年测量 1 次即可,有异常时(如身高发育缓慢、骨密度低等)及时就医,请医生评估。 | 小儿两性畸形 | 儿科 | DX_1419 |
如何预防宝宝发生两性畸形? | 目前很难通过某种措施精准预防宝宝发生两性畸形,但妈妈可以在孕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胎儿健康发育,避免出现两性畸形,如:戒烟戒酒,适量运动,避免接触放射线,谨慎使用药物等。 | 小儿两性畸形 | 儿科 | DX_1420 |
小儿慢性腹泻是什么病? | 小儿腹泻是指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以大便的性状改变与次数增加(每日超过 3 次)为主要表现,其中病程在 2 周以内为急性腹泻, 2 周~2 个月迁延性腹泻,病程在 2 个月以上为慢性腹泻(国外也有把 2 周或 4 周以上的腹泻定义为慢性腹泻)。小儿慢性腹泻,可分为慢性持续型和慢性复发型。小儿慢性腹泻影响消化吸收,导致营养不良、免疫低下、继发感染等,影响小儿的正常成长发育。在治疗上需要明确发病原因,及时处理脱水等并发症。 | 小儿慢性腹泻 | 儿科 | DX_1421 |
小儿慢性腹泻常见吗? | 小儿慢性腹泻是婴幼儿消化系统的常见疾病,其病因复杂,而且治疗较为困难。若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的治疗,容易造成婴幼儿营养不良、脱水、佝偻病等并发症,影响婴幼儿的健康生长和发育。 | 小儿慢性腹泻 | 儿科 | DX_1422 |
小儿慢性腹泻有哪些表现? | 大便的性状改变与大便次数增加,次数每天 ≥ 3 次,大便较稀,呈水样、蛋花汤样、糊状表现,甚至可带粘冻、脓血,这种情况通常会持续 2 个月周以上,小儿有眼窝凹陷、泪腺分泌减少等脱水表现,甚至可能并发抽搐。 | 小儿慢性腹泻 | 儿科 | DX_1423 |
小儿慢性腹泻会造成哪些严重后果? | 可能大致小儿胃肠功能紊乱,营养不良,脱水,电解质紊乱,免疫力低下,生长发育迟缓等,严重时会导致死亡。 | 小儿慢性腹泻 | 儿科 | DX_1424 |
小儿慢性腹泻有哪些常见原因? | 小儿慢性腹泻的病因多样,可以大致分为炎症性肠病、先天性吸收不良性腹泻病、免疫缺陷疾病、过敏性慢性腹泻病和肿瘤、内分泌等相关疾病引起的慢性的腹泻病等。炎症性肠病:为特发性、慢性肠道疾病,其病因目前尚不明确。先天性吸收不良性腹泻病:是由先天性小肠组织或酶类、蛋白类异常引起。免疫缺陷疾病相关腹泻:由先天性的免疫缺陷或继发于免疫紊乱性疾病引起,其反复感染多表现为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其中消化道感染以慢性腹泻、吸收不良及生长发育迟缓等为表现。过敏性慢性腹泻病:由过敏疾病引起,如食物过敏性胃肠炎和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等。肿瘤、内分泌等相关疾病引起的慢性的腹泻病,如甲亢和血管活性肠肽瘤等。急性腹泻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迁延不愈,逐渐发展为慢性腹泻。 | 小儿慢性腹泻 | 儿科 | DX_1425 |
小儿慢性腹泻和肚子受凉有关吗? | 一般情况下,受凉会导致胃肠蠕动增加,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引起急性腹痛腹泻,益生菌、思密达或脐贴处置,注意保暖,饮食清淡,很快就可以康复,不会持续 2 个月以上。因此,小儿慢性腹泻跟受凉没有关系。 | 小儿慢性腹泻 | 儿科 | DX_1426 |
小儿慢性腹泻和喝奶粉有关吗? | 奶粉可能导致宝贝出现慢性腹泻。主要是因为乳糖不耐受和奶粉过敏这两个原因。如果说是更换奶粉或者是刚添加奶粉后马上出现的,首先考虑是奶粉过敏,可以停用奶粉或者更换氨基酸奶粉,如果停用或者更换氨基酸奶粉后,腹泻缓解,考虑奶粉过敏,建议使用氨基酸奶粉等防止过敏的奶粉。如果说是反复长期的腹泻,建议找儿科医生面诊后,根据宝宝的情况给予具体的治疗喂养建议。 | 小儿慢性腹泻 | 儿科 | DX_1427 |
小儿慢性腹泻和添加辅食有关吗? | 辅食添加过早,容易出现食物不耐受导致腹泻。或者是宝宝的辅食结构不合理,比如摄入过多的高糖,高渗透压的果汁,容易出现腹泻,此时减少或者停用,即可缓解腹泻症状,此外,宝贝的食物中摄入的脂肪含量过少(低于每日总摄入热量的 40%),也会导致腹泻,此时适当增加每日的脂肪摄入即可。 | 小儿慢性腹泻 | 儿科 | DX_1428 |
小儿慢性腹泻常见于哪些孩子? | 先天性吸收不良的孩子,主要是小肠组织或酶类、蛋白类异常引起的消化吸收不良;免疫缺陷患儿,主要由先天性免疫缺陷疾病或继发免疫系统疾病的孩子;过敏体质的孩子,易患食物过敏性慢性腹泻。 | 小儿慢性腹泻 | 儿科 | DX_1429 |
小儿慢性腹泻会传染吗? | 大部分的慢性腹泻不会传染,只有慢性菌痢、肠结核、慢性阿米巴炎以及肠血吸虫病等有明确感染病原体的感染性腹泻会在特定条件下发生传染。 | 小儿慢性腹泻 | 儿科 | DX_1430 |
小儿慢性腹泻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被考虑? | 母乳喂养的小儿粪便可为糊状,偶有大便次数 2~5 次为正常,若次数明显增加(每日 3 次以上),且持续时间较长,需要高度警惕慢性腹泻。正常小儿 1 日 1 次左右,若大便性状改变与次数增加,需要注意。 | 小儿慢性腹泻 | 儿科 | DX_1431 |
小儿慢性腹泻需要做哪些检查?为什么要做这些检查?有什么注意事项? | 病史及体格检查:通过询问家长关于孩子的饮食习惯、服用药物、腹泻特点等病史,以及做体格检查来寻找可能病因。该检查无特殊注意事项,配合医生检查即可。大便培养、隐血和大便常规:通过这些检查可以检测细菌及寄生虫感染等征象。接取大便标本后及时送检即可。生化及病原学化验检查:血液检查对于某些引起腹泻的疾病的鉴别有很大帮助。必要时可行结肠镜检查,判断有无胃肠道器质性改变,进一步明确病因。需要注意的是,生化检验需要空腹抽血。 | 小儿慢性腹泻 | 儿科 | DX_1432 |
小儿慢性腹泻要去看哪个科? | 专科医院的小儿消化科,或综合医院的儿内科、普儿科。如果出现脱水或严重腹痛等紧急情况,应立即前往小儿急诊内科就诊。 | 小儿慢性腹泻 | 儿科 | DX_1433 |
小儿慢性腹泻需要治疗吗? | 需要治疗的,慢性腹泻是腹泻病中最为难治的一种,小儿慢性腹泻已成为婴幼儿死亡的原因之一。 | 小儿慢性腹泻 | 儿科 | DX_1434 |
小儿慢性腹泻怎么治疗?需治疗多久? | 小儿慢性腹泻主要是针对病因治疗的。在明确病因的前提下,采取针对病因治疗,即针对不同类型腹泻采取相应治疗,也可对症治疗。首先调整饮食结构,保持正常饮食是前提。如母乳喂养的的患儿,应该坚持继续母乳喂养。要素饮食则是肠黏膜损伤患者最为理性的饮食。要素饮食是指含有营养要素的饮食,主要是指经过消化的氨基酸、脂肪和葡萄糖的饮食,适用于营养吸收不良的患儿。要素饮食中的蛋白质、脂肪以及碳水化台物的来源及比例应根据不同患儿的情况来确定。对于慢性特异性腹泻的婴幼儿,导致其腹泻的原因常包括饮用过量的碳酸饮料和果汁,这些食物可导致吸收不良,脂肪摄入不足。对此,应改变患儿的饮食结构,减少饮料并增加脂肪的摄入量。对于过敏性性腹泻患儿。要严格控制其饮食,通过对过敏性食物的检测来管理饮食。静脉营养养疗法:对于一些病情较重的患儿,仅靠饮食结构的调整不能使其恢复健康,则应采用静脉营养——肠道外营养疗法来进行治疗。这种疗法可将营养物质和氨基酸液通过静脉输送到不能口服营养物质的患儿的肠道,从而达到有效吸收的目的。其他:在治疗小儿幔性腹泻的过程中,排除感染因素引起的慢性腹泻,其它情况下应尽量少使用抗生素类药物,并减少剂量,以避免长期使用抗生索类药物导致的失调性腹泻。孩子若出现脱水症状,医生会根据脱水程度及具体病情给予适当的补液治疗。 | 小儿慢性腹泻 | 儿科 | DX_1435 |
小儿慢性腹泻需要用止泻药吗? | 非感染性腹泻时可适当用止泻剂,但需要在明确没有继发感染的前提下。止泻剂会抑制胃肠蠕动,增加细菌繁殖和毒素吸收,所以不可盲目给予止泻药,有时非但无效,反而会干扰腹泻保护机体的一面(如感染性腹泻),甚至引起病情加重。 | 小儿慢性腹泻 | 儿科 | DX_1436 |
小儿慢性腹泻的治疗药物有哪些常见副作用? | 对症治疗中,若长期频繁使用止泻剂,会引起便秘、大便干结等。若在明确病原体需要使用抗生素时,可使用小剂量、窄谱、非联合用药,因长期使用抗生素会引起菌群失调,加重腹泻。 | 小儿慢性腹泻 | 儿科 | DX_1437 |
小儿慢性腹泻会留下后遗症吗? | 慢性腹泻会影响消化吸收,长期会导致营养不良、佝偻病、免疫低下,继发感染及影响生长发育等。 | 小儿慢性腹泻 | 儿科 | DX_1438 |
小儿慢性腹泻能彻底治好吗? | 小儿慢性腹泻主要是明确病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去除病因或针对病因治疗后可好转。但对于诊断不明或疾病未得到控制时,只能采取对症治疗,不能彻底治好。对于过敏性慢性腹泻,调整饮食结构,避免接触食物过敏原可较快好转,而对于先天性酶缺乏或异常及免疫缺陷类疾病导致的慢性腹泻,不仅病程长且很难根治。 | 小儿慢性腹泻 | 儿科 | DX_1439 |
小儿慢性腹泻会导致死亡吗? | 部分情况下,小儿慢性腹泻会导致死亡。因为小儿慢性腹泻会导致很多并发症,如营养不良、免疫低下、继发感染等恶性循环状态,该疾病病程长,易迁延不愈。此外,持续腹泻可能会加重原发病,两者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多脏器功能损害,严重时会导致死亡。 | 小儿慢性腹泻 | 儿科 | DX_1440 |
小儿慢性腹泻容易复发吗?为什么? | 是否容易复发需要针对不同病因做出判断,如因婴幼儿消化不良引起的慢性腹泻,若及时调整饮食结构,注意喂养,治疗后一般不易复发,但若是慢性肠道炎症、乳糖酶缺乏等,则容易出现复发。 | 小儿慢性腹泻 | 儿科 | DX_1441 |
小儿慢性腹泻病人如何喂养?需要禁食吗? | 不需要禁食,家长只需及时调整饮食结构,母乳喂养的孩子可继续母乳喂养。但需注意避免摄入高糖、高膳食纤维及果汁等高渗食物,减少乳糖摄入。 | 小儿慢性腹泻 | 儿科 | DX_1442 |
小儿慢性腹泻的家长该如何护理孩子? | 可减少每次进食量,酌情增加进食次数,即少量多餐原则。避免高糖、高渗透压的果汁及高膳食纤维的摄入。适量减少含有乳糖食物的摄入。对于少数继发乳糖酶不耐受的患儿可以暂时予以无乳糖奶粉,好转后慢慢恢复乳糖奶粉的比例。孩子若出现烦躁不安、哭时少泪或无泪、眼窝凹陷等严重脱水表现时,要及时就医。 | 小儿慢性腹泻 | 儿科 | DX_1443 |
小儿慢性腹泻可以预防吗?怎么预防? | 大部分情况下,小儿慢性腹泻尚无良好的预防措施,目前主要是明确引起小儿慢性腹泻的病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而对于部分情况,如感染性腹泻,注意饮食卫生可以起到有效的预防作用。周围人有急慢性腹泻情况未查明原因时,注意及时检查、保持食物清洁。小儿若患有急性感染性腹泻,及时明确病因,及时治疗,防止其发展为慢性腹泻。 | 小儿慢性腹泻 | 儿科 | DX_1444 |
小儿尿路感染是什么? | 尿路感染是指病原体直接入侵尿路,在尿液中生长繁殖,并侵犯尿路黏膜、组织而引起损伤。按病原体侵袭的部位不同,一般将其分为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肾盂肾炎又称上尿路感染,膀胱炎和尿道炎合称下尿路感染。由于小儿时期感染局限在尿路某一部位者较少,且临床上又难以准确定位,故常不加区别统称为「泌尿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病人临床上可根据有无症状,分为「症状性泌尿道感染」和「无症状性菌尿」。 | 小儿尿路感染 | 儿科 | DX_1445 |
小儿尿路感染常见于什么年龄? | 中国儿童期症状性尿路感染的年发病率在男孩为 1.7~3.8/1 000 人,女孩为 3.1~7.1/1 000 人,发病年龄多在 2~5 岁;无症状性菌尿则多见于学龄期女童。国外数项大型研究结果显示,在发热的婴幼儿中,泌尿道感染的总患病率约为 7%,但随年龄、种族 / 族群、性别及包皮环切术状态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体温大于等于 39 ℃ 的白人女孩的泌尿道感染患病率为 16%。 | 小儿尿路感染 | 儿科 | DX_1446 |
小儿尿路感染常的预后(恢复)怎么样? | 急性泌尿道感染经合理抗菌治疗,多数于数日内症状消失、治愈,但有近 50% 患者可复发,约 25% 的患儿合并膀胱输尿管反流(VUR)。复发病例多伴有尿路畸形,其中以膀胱输尿管反流(VUR)最常见,而 VUR 与肾瘢痕关系密切,肾瘢痕的形成是影响儿童泌尿道感染预后的最重要因素。由于肾瘢痕在学龄期儿童最易形成,10 岁后进展不明显。一旦肾瘢痕引起高血压,如不能被有效控制,最终发展至慢性肾衰竭。 | 小儿尿路感染 | 儿科 | DX_1447 |
小儿尿路感染有什么症状? | 急性泌尿道感染:症状因患儿年龄的不同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婴幼儿泌尿道感染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即不典型),需要特别注意。新生儿:新生儿临床症状极不典型,多以全身症状为主,如发热或低体温、肤色苍白、吃奶差、呕吐、腹泻、黄疸等,部分患儿可有嗜睡、烦躁,甚至惊厥等神经系统症状。新生儿泌尿道感染常伴有败血症,但尿频、尿急、尿痛症状多不明显,有 30% 的患儿血和尿培养出相同致病菌。婴幼儿:特别是 2 岁以下婴幼儿,泌尿道感染的临床症状常不典型,常以发热最突出;此外,拒食、呕吐、腹泻等全身症状也较明显。有时也可出现黄疸和神经系统症状如精神萎靡、昏睡、激惹,甚至惊厥。< 3 月龄婴儿的临床症状还可表现为哭闹不安、嗜睡、喂养困难、发育落后等。在 3 个月龄以上的婴儿、儿童可出现尿频、排尿困难、血尿、脓尿、尿液混浊等。婴儿不会表达,父母细心观察可发现排尿时哭闹不安,尿布有臭味和顽固性尿布疹等。年长儿:以发热、寒战、腹痛等全身症状突出,会说下腹或腰部两侧疼痛,医生查体可发现肾区的叩击痛,肋脊角(后背最下肋骨与脊柱的夹角)处有压痛等。同时尿路刺激症状明显,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尿液浑浊,偶见肉眼血尿。慢性泌尿道感染:是指病程迁延或反复发作持续一年以上者。常伴有贫血、消瘦、生长迟缓、高血压或肾功能不全。无症状性菌尿:在常规的尿检查中,可以发现健康儿童存在着有意义的菌尿(尿培养阳性),但无任何尿路感染症状。这种现象可见于各年龄,在儿童中以学龄女孩常见。无症状性菌尿患儿常同时伴有尿路畸形和既往有症状的尿路感染史,病原体多数是大肠杆菌。 | 小儿尿路感染 | 儿科 | DX_1448 |
小儿尿路感染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 任何致病菌均可引起泌尿道感染,但绝大多数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如大肠埃希菌、副大肠埃希菌、其它肠杆菌属、变形杆菌、枸橼酸杆菌、克雷伯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少数为肠球菌和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是泌尿道感染中最常见的致病菌,约占 60%~80%。若为大肠埃希菌外的微生物感染,与肾脏瘢痕形成相关的可能性大。初次患泌尿道感染的新生儿、所有年龄的女孩和 1 岁以下的男孩,主要的致病菌仍是大肠埃希菌;而在 1 岁以上男孩主要致病菌多数是变形杆菌。对于 10~16 岁的女孩,白色葡萄球菌亦常见;克雷伯杆菌和肠球菌多见于新生儿泌尿道感染。 | 小儿尿路感染 | 儿科 | DX_1449 |
小儿尿路感染是怎么发生的? | 细菌引起泌尿道感染的发病机制错综复杂,主要是宿主内在因素与细菌致病性相互作用的结果。感染途径:上行性感染: 这是泌尿道感染最主要的感染途径。致病菌从尿道口上行并进人膀胱,引起膀胱炎,膀胱内的致病菌再经输尿管移行至肾脏,引起肾盂肾炎。引起上行性感染的致病菌主要是大肠埃希菌,其次是变形杆菌或其他肠道杆菌。血源性感染: 经血流途径(败血症、菌血症)侵袭尿路的致病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淋巴感染和直接蔓延: 结肠内和盆腔的细菌可通过淋巴管感染肾脏,肾脏周围邻近器官和组织的感染也可直接蔓延。宿主内在因素:尿道周围菌种的改变及尿液性状的变化,为致病菌人侵和繁殖创造了条件。细菌黏附于尿路上皮细胞(定植)是其在泌尿道增殖引起泌尿道感染的先决条件。泌尿道感染患者分泌型 IgA 的产生存在缺陷,使尿中分泌型 IgA 浓度减低,增加发生泌尿道感染的机会。先天性或后天性尿路畸形,增加泌尿道感染的危险性。新生儿和小婴儿抗感染能力差,易患泌尿道感染。尿布、尿道口常受细菌污染,且局部防卫能力差,易致上行感染。糖尿病高钙血症、高血压、慢性肾脏疾病、镰状细胞贫血及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患儿,其泌尿道感染的发病率可增高。 | 小儿尿路感染 | 儿科 | DX_1450 |
小儿尿路感染发生哪些情况容易导致肾脏瘢痕形成? | 肾脏瘢痕形成是指肾盏与肾被膜之间的肾实质缺失,这是泌尿道感染的潜在并发症。肾脏瘢痕形成的长期后果可能包括高血压、肾功能降低、蛋白尿及终末期肾病。已证实与以下因素相关:反复发热性泌尿道感染。急性感染治疗延误(发热超过 72 小时)。膀胱和肠道功能障碍(表现为日间遗尿、尿失禁和便秘)。梗阻性尿路畸形。膀胱输尿管反流(VUR)。 | 小儿尿路感染 | 儿科 | DX_1451 |
小儿尿路感染怎么诊断? | 定量尿液培养是诊断泌尿道感染的标准检查。泌尿道感染的最佳标准定义为有脓尿(尿常规白细胞或尿白细胞计数阳性)的患者存在有意义的细菌尿(尿培养阳性)。不过也有特殊情况:对于有泌尿道感染症状的儿童,如果尿培养证实有肠球菌、克雷伯菌或铜绿假单胞菌的显著生长,则没有脓尿时也可能诊断为泌尿道感染。某些由大肠埃希菌导致的泌尿道感染儿童可能没有脓尿(尿常规白细胞检测的准确阳性率最高为 90%)。因此,如果没有脓尿的患儿出现尿道病原体,则需要进行临床判断,或重复检查尿常规 + 尿培养,以排除标本污染。年长儿泌尿道感染症状与成人相似,尿路刺激症状明显,常是就诊的主诉。如能结合实验室检查阳性,可立即得以确诊。但对于婴幼儿,特别是新生儿,由于排尿刺激症状不明显或缺如,而常以全身表现较为突出,易致漏诊。故对病因不明的发热患儿都应反复进行尿液检查,争取在用抗生素治疗前进行尿培养菌落计数和药物敏感试验。凡具有意义的细菌尿者,即可确定诊断。 | 小儿尿路感染 | 儿科 | DX_1452 |
小儿尿路感染有意义的细菌尿是什么? | 有意义的细菌尿,取决于收集尿样的方法(清洁中段尿样本、导尿管留取尿样,或者耻骨上膀胱穿刺尿样本),以及对分离出病原体的鉴别。一般认为乳酸杆菌属、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以及棒状杆菌属不是具有临床意义的尿路病原菌。 | 小儿尿路感染 | 儿科 | DX_1453 |
小儿尿路感染尿培养假阴性是什么情况? | 以下情况中,泌尿道感染患儿可能出现假阴性结果:尿液中存在抑制细菌的抗生素。尿流过快使细菌繁殖时间缩短。输尿管的梗阻干扰了细菌排入膀胱。所以儿童出现无症状或不明原因发热时,应该在抗感染前进行尿检查,甚至需要反复检查。如果尿培养不能提供明确结果,肾皮质显像(99mTc–DMSA)可能有助于确诊急性肾盂肾炎。 | 小儿尿路感染 | 儿科 | DX_1454 |
小儿尿路感染应该做哪些检查? | 完整的泌尿道感染的诊断除了评定泌尿系被细菌感染外,还应包括以下评估内容:本次感染系初染、复发或再感染;确定致病菌的类型并进行药物敏感试验;有无尿路畸形,如膀胱输尿管反流、尿路梗阻等;如有膀胱输尿管反流,还要进一步了解反流的严重程度和有无肾脏瘢痕形成;感染的定位诊断,即上尿路感染或下尿路感染。所以需要做以下检查:尿常规 / 尿白细胞计数 + 尿培养。需要常规检查,甚至重复进行检查。超声检查。属于无创性检查,可显示肾脏的大小和形态、输尿管重复畸形、输尿管扩张,以及明显的解剖学异常。建议对以下患儿常规进行超声检查:2岁以下有发热症状的初发泌尿道感染患儿;任何年龄有发热症状的复发泌尿道感染患儿;存在肾脏或泌尿道疾病家族史、生长缓慢或有高血压的任何年龄泌尿道感染患儿;经恰当的抗菌治疗未达到预期疗效的泌尿道感染患儿。排泄性膀胱尿路造影(VCUG / MCU)。VCUG 是确定患儿是否存在膀胱输尿管反流(VUR) 及其严重程度的首选检查。建议对以下患儿进行 VCUG 来诊断 VUR:任何年龄、发生 2 次及以上伴有发热症状的泌尿道感染患儿;任何年龄、首次出现伴发热症状的泌尿道感染患儿:同时,肾脏超声检查有任何异常,或体温大于等于 39 ℃ 且致病菌并非大肠埃希菌,或生长迟缓、高血压。肾皮质显像(99mTc–DMSA)。可在急性期和慢性期检测急性肾盂肾炎和肾脏瘢痕形成及分肾功能。部分专家建议将 DMSA 扫描作为有肾脏瘢痕形成高风险儿童的初始影像学检查手段(自上而下分析法),具体需要结合临床决定。NICE 指南推荐对 3 岁以下的非典型或复发泌尿道感染的患儿和 3 岁以上的复发泌尿道感染患儿在急性感染后 4~6 个月进行 DMSA 扫描;不典型包括:病情严重、尿流不畅、腹部或膀胱肿块、肌酐增高、败血症、非大肠埃希菌所致的微生物感染,以及抗生素治疗 48 小时内无效;复发性泌尿道感染:上尿路感染发作 2 次及以上,1 次上尿路感染发作加下尿路感染发作 1 次及以上,或下尿路感染发作 3 次及以上;基于现有循证证据,不建议在初次泌尿道感染发作的患儿的常规进行 DMSA 扫描。 | 小儿尿路感染 | 儿科 | DX_1455 |
小儿尿路感染跟什么疾病鉴别? | 泌尿道感染需与肾小球肾炎、肾结核及急性尿道综合征鉴别。急性尿道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等尿路刺激症状,但清洁中段尿培养无细菌生长或为无意义性菌尿。泌尿系症状(如尿急、尿频、排尿困难)和菌尿还可能由以下原因引起:非特异性外阴阴道炎、刺激性(或化学性)尿道炎(如泡沫浴)、尿路结石、继发于儿童的性传播疾病(尤其是衣原体感染)的尿道炎,以及阴道异物。按泌尿道感染的标准定义和特殊情况可排除。A 组链球菌感染、阑尾炎及川崎病患者也可能出现发热、腹痛和脓尿;但尿培养阴性。 | 小儿尿路感染 | 儿科 | DX_1456 |
小儿尿路感染看什么科? | 儿科,小儿肾内科。 | 小儿尿路感染 | 儿科 | DX_1457 |
小儿尿路感染需要住院吗? | 大部分年龄在 2~3 个月以上的单纯泌尿道感染婴儿及儿童可在门诊治疗及完善相关检查。门诊治疗无效,或年龄小、症状复杂、感染严重、尿道畸形、免疫功能差、无法配合口服用药、不方便门诊或不能及时复诊的,需要住院治疗。 | 小儿尿路感染 | 儿科 | DX_1458 |
小儿尿路感染怎么治疗? | 急性泌尿道感染:除了缓解症状外,还需要预防泌尿道感染复发,减少和预防高血压、肾脏瘢痕形成、肾脏生长发育不良及功能损害等远期并发症的发生。早期予以积极的抗生素治疗(特别是状发生 72 小时内)以避免肾脏损害。对于怀疑泌尿道感染,且尿常规白细胞或尿白细胞计数阳性的患儿,建议在正确采集尿液标本留培养后,即开始经验性抗菌治疗。抗感染:推荐使用二代以上头孢菌素、氨苄青霉素-棒酸盐复合物。门诊口服可选择头孢克肟、头孢地尼及头孢布烯等;住院静脉如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吡肟等。同时根据治疗效果和尿培养药敏结果调整治疗方案。疗程:如果在诊疗过程中鉴别出上、下尿路感染,可以按上尿路感染用长疗程(10~14日),下尿路感染用标准疗程(7~14日)、短疗程(2~4日)。因为婴幼儿的泌尿道感染不好区分上、下尿路感染,所以对有发热症状的泌尿道感染患儿,建议较长疗程的治疗(10~14日);对免疫功能正常且无发热的泌尿道感染患儿,进行短疗程治疗(3~5日)。反复的泌尿道感染:对泌尿道感染反复发作的,需寻找有无相关的基础疾病并给予相应治疗,如膀胱输尿管反流、泌尿系畸形、结石、膀胱和肠道功能障碍等,需要联合泌尿外科联合诊治。对于无膀胱输尿管反流的儿童, 6 个月内发生 3 次发热性泌尿道感染,或 1 年内共发生 4 次泌尿道感染的,需要两联抗生素长疗程治疗;可能还需要预防性抗菌治疗,持续 6 个月。无症状性菌尿:单纯无症状性菌尿(即泌尿道有细菌培养出来,但没有脓尿炎症)一般无须治疗,大多数无症状菌尿患儿可自行缓解,而不会引起肾脏瘢痕形成和肾功能下降,也不会妨碍肾脏生长发育。但若合并尿路梗阻、膀胱输尿管反流或存在其他尿路畸形,或既往感染使肾脏留有陈旧性瘢痕者,则应积极选用上述抗菌药物治疗。长疗程后给予小剂量抗菌药物预防,直至尿路畸形被矫治为止。 | 小儿尿路感染 | 儿科 | DX_1459 |
小儿尿路感染治疗后需要复查尿检吗? | 视情况而定。在抗菌药物治疗 48 小时后需评估治疗效果,包括临床症状、尿检指标等;若明确尿路病原体并给予了敏感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一般不需要复查尿培养。若抗菌药物治疗 48 小时后未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需要重新留取尿液进行尿培养细菌学检查。 | 小儿尿路感染 | 儿科 | DX_1460 |
小儿尿路感染在生活上注意什么? | 正常、均衡饮食,种类多种多样,生病期间保证营养摄入;保证液体、水分摄入,保持尿量正常;保证休息,每天有足量的睡眠,有利于恢复。注意局部清洁卫生。 | 小儿尿路感染 | 儿科 | DX_1461 |
小儿尿路感染怎么预防? | 注意个人卫生,不穿过紧的内裤;及时更换尿不湿,勤洗外阴以防止细菌入侵;及时发现和处理男孩包茎、女孩处女膜伞蛲虫感染等;及时矫治尿路畸形,防止尿路梗阻和肾瘢痕形成;规范使用抗生素,减少呼吸道、消化道感染时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 | 小儿尿路感染 | 儿科 | DX_1462 |
小儿牛奶蛋白过敏是什么病? | 小儿牛奶蛋白过敏是指小儿对牛奶中的一种或若干种蛋白成分发生的免疫反应,即牛奶蛋白通过消化道、皮肤、呼吸道及其他方式接触人体所引发的一种不正常的免疫反应。当宝宝对配方奶粉发生过敏时,可能会出现皮肤红斑、疹子或是成块的红肿,嘴唇、舌头、口腔黏膜出现红斑;恶心、频繁吐奶、拉肚子;打喷嚏、流鼻涕、咳嗽等。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或中度和重度小儿牛奶蛋白过敏。轻或中度多表现为呕吐、腹泻、腹胀、血便、肠绞痛,以上症状可单独发病或合并出现,部分伴有皮肤黏膜表现(如红疹、红斑、风团等) 。重度临床表现为由呕吐、慢性腹泻造成的贫血以及生长发育迟缓,严重的渗出性湿疹样表现,甚至休克。此时首先应该回避造成过敏的奶粉,并同时给予具有治疗牛奶过敏作用的配方奶粉喂养。一般来说,随着生长发育,牛奶蛋白过敏现象会逐渐减少,大部分患儿最终都可以正常饮用牛奶。 | 小儿牛奶蛋白过敏 | 儿科 | DX_1463 |
小儿牛奶蛋白过敏常见吗? | 根据多个国家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4 岁以下的孩子牛奶蛋白过敏的比例接近 2%(也就是每 100 名孩子中约有 2 名牛奶蛋白过敏),约有 2.2%~2.8% 的婴儿患病。牛奶蛋白过敏是幼儿最常见的食物过敏,在成人中并不常见。 | 小儿牛奶蛋白过敏 | 儿科 | DX_1464 |
小儿牛奶蛋白过敏有哪些常见表现? | 当宝宝对配方奶粉发生过敏时,可能会有下面这些表现:皮肤表现:皮肤出现湿疹或湿疹样表现、红斑、风团、红疹或是成块的红肿,有时还会觉得发痒、起皮屑等。口腔表现:嘴唇、舌头、口腔黏膜出现红斑,有口腔溃疡等。胃肠道反应:频繁出现溢奶、恶心、呕吐、拉肚子、便秘(伴或不伴肛周湿疹)、便血、拒食等,长期可能会出现营养状况差(消瘦:体重较同月龄正常儿童轻)、生长障碍(发育迟缓,生长发育速度较同月龄儿童慢)、贫血(如皮肤、黏膜苍白)等表现。呼吸道表现:流鼻涕、慢性咳嗽(咳嗽时间持续在 8 周以上),有些会出现哭闹时声音沙哑、呼吸急促、喘息,甚至呼吸困难。其他表现:宝宝容易烦躁不安,爱哭闹。有些会有放屁比较多,而且宝宝在放屁之后哭闹会有所缓解。 | 小儿牛奶蛋白过敏 | 儿科 | DX_1465 |
轻度或者中度小儿牛奶蛋白过敏有什么表现? | 应具有以下 1 项或多项症状:胃肠道症状:反复溢奶、恶心、呕吐、腹泻、便秘、便血等,营养状况好;皮肤症状:湿疹样表现、红斑、红疹、风团、水肿、皮肤痒、起皮屑、挠痕等;呼吸道症状:流鼻涕、慢性咳嗽(咳嗽时间持续在 8 周以上)、喘息等;其他:经常哭泣或易激惹,每天 3 小时甚至更久,每周 3 次或者更多次,持续 3 周或者更久。 | 小儿牛奶蛋白过敏 | 儿科 | DX_1466 |
重度小儿牛奶蛋白过敏有什么表现? | 应具有以下 1 项或者 1 项以上的症状:胃肠道症状:由于拒食、腹泻、呕吐或反流造成生长障碍,中至大量便血(非大便中仅带血丝,可见大便中掺杂明显红色血液),伴贫血等。皮肤症状:严重渗出性湿疹样表现,可出现丘疱疹,伴有渗出液。呼吸道症状:过敏可能会引起急性喉头水肿或支气管阻塞,从而带来呼吸困难。当患儿出现吸气困难、喘鸣、嘴唇发紫等情况,一定要重视,及时到医院进行治疗。严重过敏症状:症状进展迅速,累及两个以上器官系统,尤其是心血管系统,出现如血压下降及心律失常等情况,甚至过敏性休克(表现为烦躁不安、哭闹不停、出汗、面色苍白、四肢湿冷,甚至意识模糊或完全丧失)。 | 小儿牛奶蛋白过敏 | 儿科 | DX_1467 |
小儿牛奶蛋白过敏和乳糖不耐受有什么区别? | 小儿牛奶蛋白过敏指机体对牛奶中部分蛋白质分子发生的免疫反应。而乳糖不耐受则是指肠道中的的乳糖酶分泌减少或活性降低,无法充分将乳制品中的乳糖充分分解成葡萄糖和半乳糖,使得大量未经消化的乳糖进入大肠,进而导致一系列消化道及全身不适症状,如腹胀、腹痛、腹泻、频繁溢乳、肠道排气增多和持续性哭闹等。 | 小儿牛奶蛋白过敏 | 儿科 | DX_1468 |
小儿牛奶蛋白过敏有哪些常见病因? | 遗传因素:食物过敏的发生是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的。有研究表明,母亲具有食物过敏史,是诱发小儿牛奶蛋白过敏的高危因素。有些小宝宝天生就是容易过敏,天生就是会对牛奶蛋白过敏。像这种「天注定」的情况,也是没办法改变的事。牛奶蛋白的致敏性:牛奶中所有蛋白都是潜在的变应原,大多数患者都存在涉及若干种蛋白的多重致敏。小儿的反应性:宝宝只有在接触过牛奶致敏原之后,才会对其表现出过敏反应。而过敏反应的轻重主要取决于宝宝的敏感程度和身体状况。当宝宝的敏感程度比较高或是身体状况比较差时,可能仅仅接触少量就会发生严重的过敏反应。小儿特殊的生理因素:成人的胃肠道中有一层防御系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食物过敏原的吸收,因而可以减轻过敏反应。而小儿消化道中的这层防御系统还没发育完全,非常容易把食物过敏原吸收进去,就会比较容易发生过敏反应。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消化道中的防御系统逐渐发育成熟,食物过敏的现象也会逐渐有所好转。 | 小儿牛奶蛋白过敏 | 儿科 | DX_1469 |
小儿牛奶蛋白过敏会遗传吗? | 小儿牛奶蛋白过敏有一定的遗传性。如果家里父母有过敏性疾病患者,小儿患牛奶蛋白过敏的风险比普通人要高。 | 小儿牛奶蛋白过敏 | 儿科 | DX_1470 |
怎么确定得了小儿牛奶蛋白过敏? | 对于怀疑有牛奶蛋白过敏的小儿应由过敏科、变态反应科、儿科医师进行相应的临床评估。首先,医生会根据病史,并明确患儿发病年龄、临床表现、喂养史、辅食添加时间等;然后,医生对患儿做相应体格检查,包括检查牛奶蛋白过敏的体征,评价疾病的严重度,并与相关疾病鉴别(如其他食物过敏、特应性皮炎、特发性荨麻疹等);接下来,医生可能会建议作相关筛查试验,如血清特异性 IgE、皮肤点刺、牛奶蛋白回避试验等;最后对照口服激发试验来明确诊断。 | 小儿牛奶蛋白过敏 | 儿科 | DX_1471 |
怀疑小儿牛奶蛋白过敏,需要做哪些检查? | 医生通过询问病史、症状,查看体征,怀疑小儿牛奶蛋白过敏,可做皮肤点刺试验、血清特异性 IgE 检测、牛奶激发试验等来确诊。皮肤点刺试验注意事项:接受试验前 3 天需要停用第一代抗组胺药物(如氯苯那敏、赛庚啶、苯海拉明等)、前 7 天需要停用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通常的方法是在测试前停止所有抗组胺药物一周。点刺试验需要患儿具备完整的皮肤条件,如果严重湿疹患儿进行此试验,可能因皮肤反应强烈而出现假阳性结果。血清特异性 IgE 检测注意事项:血清牛奶特异性 IgE 抗体测定,通过抽血进行检测,为体外筛查试验,检测不受药物影响,不用停药,抽血当天也无需空腹。牛奶蛋白回避试验:对于疑似诊断为牛奶蛋白过敏的患儿,可以通过回避牛奶,观察临床症状变化以辅助诊断。对于母乳喂养的患者,则需要母亲回避牛奶及奶制品(如黄油、山羊奶、骆驼奶等)。牛奶激发试验:当病史和检查不能确定是否食物过敏时,可以做牛奶激发试验。双盲对照牛奶激发试验是诊断牛奶过敏的金标准。牛奶激发试验是在宝宝回避牛奶蛋白超过 4 周的前提下,使用普通配方奶粉喂养,并滴在口唇部位,观察有无皮肤、消化道及呼吸道等临床症状。三岁以下小儿多表现为客观临床症状,基本不受心理因素影响,故可用开放激发试验确诊,但须在正规三甲且具有急救设备的医院内并由专业人员实施。 | 小儿牛奶蛋白过敏 | 儿科 | DX_1472 |
小儿牛奶蛋白过敏要去看哪个科? | 最好去过敏反应科(有的医院叫变态反应科)就诊,如果医院不设专门的过敏反应科,可以根据具体的症状(皮肤、呼吸道、消化道具体表现)就诊于儿科、急诊科、呼吸科、皮肤科、消化科等。 | 小儿牛奶蛋白过敏 | 儿科 | DX_1473 |
小儿牛奶蛋白过敏能自己好吗? | 对牛奶过敏的宝宝,大部分是可以自愈,也就是对牛奶产生耐受。每个人产生耐受的年龄会有差异,早期的时候认为大多数 3 岁时已能耐受牛奶,但后来发现孩子在儿童期较晚阶段和青春期才能摆脱这种过敏(截止 12 岁时缓解率为 64% ),不过具体时间是因人而异的。 | 小儿牛奶蛋白过敏 | 儿科 | DX_1474 |
小儿牛奶蛋白过敏怎么治疗? | 饮食管理。如果确诊了牛奶蛋白过敏,对于母乳喂养的患儿,可以继续进行母乳喂养,但母亲需要回避牛奶及奶制品至少两周;对于人工喂养的患儿,在牛奶蛋白耐受以前都不应再用整蛋白配方奶粉喂养,以免发生更严重的过敏反应。可以替代整蛋白配方奶粉的奶粉有不同的种类,具体更换成哪一种需要听从医生的指导。部分水解蛋白配方奶粉:部分水解蛋白是包含分子量较大的牛奶蛋白制剂,不能治疗牛奶过敏,目前推荐用来预防过敏。然而,目前有一项随机对照研究显示,部分水解蛋白配方也并不能预防牛奶蛋白过敏,但该研究有待进一步验证。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粉:深度水解蛋白分子量较小,可以用于治疗牛奶蛋白过敏,约 90% 已经确诊牛奶蛋白过敏的患者使用该配方可以避免过敏反应。氨基酸配方奶粉:氨基酸配方是将蛋白质全部由游离氨基酸所替代,它是唯一无过敏性的奶粉。氨基酸奶粉能提供宝宝生长发育的热量、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只是蛋白质全部由游离氨基酸所替代,所以氨基酸奶粉足够满足患儿生长发育的营养需求。不能接受深度水解配方的患者可选用氨基酸配方。一般存在以下情况时,医生可能会建议选用氨基酸配方奶粉进行喂养:特别严重的牛奶蛋白过敏(不能正常生长发育);有多种食物过敏(如鸡蛋、坚果、小麦等);在母亲饮食回避的情况下,纯母乳喂养时仍有过敏现象或严重湿疹;存在过敏性嗜酸性食管炎、牛奶蛋白源性慢性肺部疾病等过敏性疾病;生长缓慢,患儿体格生长明显低于正常儿童;母亲因为饮食回避导致自身体重下降、影响健康。药物治疗,过敏性疾病常用的药物有抗组胺药物(如氯苯那敏、赛庚啶、苯海拉明、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如普仑司特、扎鲁司特、孟鲁司特)、肥大细胞膜稳定剂(如曲尼司特、酮替芬)、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但对于婴幼儿来说,这些药物的安全性尚未可知,医生一般不建议使用。对于湿疹严重患儿,可给予适当的外用药物,如艾洛松软膏或儿肤康搽剂。需注意,只能在医生建议下使用。 | 小儿牛奶蛋白过敏 | 儿科 | DX_1475 |
牛奶蛋白过敏的小儿在饮食上要注意什么? | 尽量避免牛奶蛋白或者含有牛奶蛋白成份的食品。需要注意的是,大多数牛奶蛋白过敏的孩子不能耐受绵羊奶和山羊奶,而且也不大可能耐受鹿奶、羱羊奶和水牛奶,但是,部分牛奶蛋白过敏孩子可能可以耐受其他哺乳动物的奶,比如骆驼、猪、驯鹿、马和驴。牛奶蛋白过敏患儿对大豆可能也存在过敏,所以不建议使用豆奶进行替代喂养。如果想给宝宝喝牛奶或是换回普通的奶粉,在这之前需要请专业医生进行评估,再进行尝试。一般来说,一岁左右大多数患儿可对牛奶蛋白过敏缓解。如果检查结果显示宝宝的过敏程度下降了,而且原来过敏的反应也不严重情况下,可以先试着吃一些含牛奶成分的食品,帮助宝宝耐受牛奶蛋白。应从少量添加开始,若无反应则加量添加。如果原来的过敏症状很重,现在检查结果显示过敏程度减轻了,也必须在过敏专科医生指导下尝试添加牛奶或更换普通奶粉。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对牛奶过敏的宝宝,发生其他(如鸡蛋、花生、海鲜等)过敏的风险相对而言也会更高,所以在宝宝进食之前从没吃过的高蛋白食物时,最好从少量开始,慢慢逐日增加,并且还要注意观察宝宝是否可以耐受。 | 小儿牛奶蛋白过敏 | 儿科 | DX_1476 |
怎么防止小儿牛奶蛋白过敏复发? | 对牛奶蛋白过敏的小儿,避开食用牛奶蛋白,家长记录生活日记,从饮食、环境、接触等多方面观察记录。对于母乳喂养能否预防或延缓过敏性疾病仍存争议。目前认为,纯母乳喂养至少 4 个月,有助于降低牛奶蛋白过敏的发生。部分水解配方:与纯母乳相比,水解配方对于预防小儿牛奶蛋白过敏不具优势。但对于不能纯母乳喂养的患儿,与普通牛奶蛋白配方相比,采用部分水解配方可预防或推迟婴幼儿牛奶蛋白过敏的发生。不推荐用大豆蛋白或其他动物乳预防婴儿牛奶蛋白过敏。 | 小儿牛奶蛋白过敏 | 儿科 | DX_1477 |
小儿脑性瘫痪是什么病? | 小儿脑性瘫痪是在婴幼儿期出现的永久性运动障碍的统称,可影响小儿活动和平衡问题。症状和严重程度因人而异,常见的症状包括肌肉协调性差、肌肉僵直、肌无力、吞咽和说话困难及顫抖等,同时也可能会有触觉、视觉,及听觉等感觉障碍。患有脑性瘫痪的婴儿常在翻身、坐立、爬行或走路方面落后于正常儿童。在治疗上主要是增强患儿的社交和情感发展、交流、教育、营养、活动性及最大限度的独立日常生活能力。此外,家长可能会因为孩子患病而感到羞愧、自责,出现心理情绪波动。家长一定树立信心,及早的带孩子去医院进行治疗。此外,亲人朋友们也要给予理解和关心,请不带偏见地和他们相处,也请尊重他们,不散播他们的隐私。小儿脑性瘫痪的原发性病症一般不会随年龄增长而变得更严重,大多数患儿可存活至成年期。但一般大脑严重损害的部位多、不能动、无如厕技能、且需要喂食管喂养的患儿,生存率比较低。 | 小儿脑性瘫痪 | 儿科 | DX_1478 |
小儿脑性瘫痪的患病人群多吗? | 小儿脑性瘫痪的患病率约为每 1 000 名儿童中有 2 例。在出生体重低的早产儿中风险显著增加。 | 小儿脑性瘫痪 | 儿科 | DX_1479 |
小儿脑性瘫痪有哪些常见表现? | 小儿脑性瘫痪的症状可呈轻度,也可较为严重,主要表现为运动和姿势的异常,不同年龄段的具体表现不同。婴幼儿期,可表现为神经行为异常(如过度温顺或易激惹)、肌张力异常、姿势异常、原始反射未如期消失,以及无法达到同龄人的运动发育程度。儿童期,根据脑瘫类型不同,会有不同的表现。 | 小儿脑性瘫痪 | 儿科 | DX_1480 |
小儿脑性瘫痪可以分为几个类型? | 可以分为五类,包括:痉挛型:肌肉僵硬,影响活动。徐动型:无法控制肌肉活动的协调性,不能完成稳定或有规律的动作。震颤型:身体颤抖,缺乏平衡和协调身体的能力。低张型:与痉挛型相反,肌肉无力,走路易跌倒,可能抬头都困难。混合型:同时又以上几种类型。 | 小儿脑性瘫痪 | 儿科 | DX_1481 |
小儿脑性瘫痪除了运动和姿势异常,还会伴随哪些异常? | 许多脑性瘫痪患儿还存在其他问题,包括:饮水或进食问题,这又会导致其他问题,如体重增加不足及呛咳。反酸,在正常情况下存在于胃内的酸反流进入食管。反酸可导致咽部或胸部出现烧灼感、腹痛、恶心或呕吐。肺部感染。思考和学习困难。听觉和言语问题以及视觉问题,许多脑性瘫痪患儿会出现一只眼内斜或外斜。癫痫发作。癫痫发作是指脑内出现异常的电活动波。患儿可能出现震颤活动、僵硬、持续数秒无反应和凝视或者昏倒。脊柱弯曲(即「脊柱侧凸」)。膀胱控制问题及便秘(排便次数过少)。髋关节脱位。疼痛,脑性瘫痪患儿常会出现疼痛,这可能与肌肉僵硬、髋关节问题或便秘等因素有关。 | 小儿脑性瘫痪 | 儿科 | DX_1482 |
小儿脑性瘫痪会造成哪些严重后果? | 有研究表明,不能活动、无如厕技能、且需要喂食管喂养的患儿,通常会在 5 岁前死亡,仅 20% 能存活到 10 岁。呼吸系统疾病(通常是吸入性肺炎)是最常见的死亡原因。 | 小儿脑性瘫痪 | 儿科 | DX_1483 |
小儿脑性瘫痪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 导致小儿脑性瘫痪的原因很多。多数病例被认为是由产前因素所导致,包括早产、出生体重低、分娩时急性缺氧、子宫内生长受限、宫内感染、产前出血、严重的病理性胎盘、多胎妊娠、遗传因素,也可能包括妊娠女性酗酒、妊娠女性抽烟和妊娠期感染等。出生后会导致小儿脑性瘫痪的原因包括创伤、严重的缺氧事件、脓毒症或脑膜炎、脑卒中、核黄疸等。 | 小儿脑性瘫痪 | 儿科 | DX_1484 |
小儿脑性瘫痪会传染吗? | 不会。 | 小儿脑性瘫痪 | 儿科 | DX_1485 |
小儿脑性瘫痪会遗传吗? | 有些导致脑瘫的病因和遗传有关。 | 小儿脑性瘫痪 | 儿科 | DX_1486 |
小儿脑性瘫痪如何确诊? | 脑瘫的诊断是基于一系列临床发现做出的,包括运动发育迟缓、持续存在原始反射以及姿势反应异常。没有特异性检查可证实脑瘫的诊断。对于大多数儿童,脑瘫的诊断是在出生后 2 年内做出的,但在轻度症状的儿童中诊断可能要延迟。 | 小儿脑性瘫痪 | 儿科 | DX_1487 |
小儿脑性瘫痪的诊断需要做哪些检查? | 通过进行体格检查和了解症状,医生基本上就能判断孩子是否存在脑性瘫痪。但是,由于在出生后最初的 2 年期间儿童的发育速度不同,所以医生并不总是能够确诊。一般对怀疑有脑性瘫痪的患儿还需要做的评估性检查包括:核磁共振(MRI):这是一种能显示脑内图像的影像学检查,可以了解颅脑结构有无异常,对探讨脑性瘫痪的病因及判断预后可能有帮助,但不能据此肯定或否定诊断。脑电图(EEG):脑电图是一种检测脑内电活动并记录脑波模式的检查,可以了解是否合并癫痫,对指导治疗有参考价值。如果怀疑孩子出现癫痫发作,可能会进行该检查。其他:有些情况下医生还会建议进行腰椎穿刺、代谢和遗传检查、易栓症筛查等,以便明确病因、协助诊断。 | 小儿脑性瘫痪 | 儿科 | DX_1488 |
小儿脑性瘫痪容易和哪些疾病混淆?怎么区分? | 小儿脑性瘫痪容易和肌无力相混淆,一般而言,小儿脑性瘫痪患儿中肌张力减退的程度超过或等同于肌无力的程度,而肌病患儿中肌无力更为显著。小儿脑性瘫痪容易和痉挛性双瘫或四肢瘫相混淆,存在尿素循环障碍、白质营养不良和其他神经变性病变的患者可能发生痉挛。但病程及代谢和遗传检查来与小儿脑性瘫痪相区分。小儿脑性瘫痪容易和肌张力障碍和舞蹈手足徐动症相混淆,肌张力障碍和舞蹈手足徐动症是多种遗传性和代谢性综合征的突出特征。获得性病因包括急性风湿热、心脏旁路术以及核黄疸。 | 小儿脑性瘫痪 | 儿科 | DX_1489 |
小儿脑性瘫痪要去看哪个科? | 儿科、小儿神经内科、康复科。 | 小儿脑性瘫痪 | 儿科 | DX_1490 |
小儿脑性瘫痪能自己好吗? | 小儿脑性瘫痪是一种永久性运动障碍,会持续孩子一生,不可能自己痊愈。 | 小儿脑性瘫痪 | 儿科 | DX_1491 |
小儿脑性瘫痪的治疗目标是什么? | 让患儿最大限度的习得独立生活的能力,促进患儿的社交和情感发展,保障患儿的营养,促进患儿从学校教育中受益。 | 小儿脑性瘫痪 | 儿科 | DX_1492 |
小儿脑性瘫痪怎么治疗? | 治疗主要包括:躯体训练:躯体训练是小儿脑性瘫痪的治疗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目的是让家长学会如何帮助孩子进行他们自己难以进行的日常活动(包括进食、说话、走路和学习),以及改善孩子自主活动、生活、学习工作的能力,特别是改善手功能。躯体训练在脑瘫治疗的早期就要开始了,并由家长在家中继续进行。常用的训练方法有双手训练、约束孩子健康的肢体而鼓励他们锻炼瘫痪的肢体等等。药物治疗:这些药物可帮助治疗孩子的症状如肌肉僵硬、异常身体活动或癫痫发作等。使用设备:这些设备包括腿部支具、助行器或轮椅,目的是帮助您的孩子四处活动。营养支持:些患儿需要特殊膳食来帮助他们增加足够的体重以保持健康。一些患儿需要通过直接插入胃内的导管(被称为「胃造瘘管」)来接受部分或全部食物。手术矫正:于症状非常严重的患儿,医生有时会进行手术,以使患儿的双腿或双臂处于正确姿势。 | 小儿脑性瘫痪 | 儿科 | DX_1493 |
小儿脑性瘫痪需要住院吗? | 轻症一般不需要,如有必要(如呛咳引起的感染或者需要手术等这样的情况)需要住院。具体还是需要医生对患儿病情进行评估后来决定是否需要住院治疗。 | 小儿脑性瘫痪 | 儿科 | DX_1494 |
小儿脑性瘫痪的治疗药物有哪些常见副作用? | 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药物主要有肉毒毒素,这个药主要用于治疗痉挛状态。该药为注射剂,由医护人员操作。一般情况下,副反应短暂且轻微,包括发热(可能持续 1~3 日)、疼痛、局部刺激和瘀斑。少数人会出现注射区域暂时性无力和功能丧失,包括下肢注射时括约肌功能障碍引起的尿或大便失禁。长期使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患者可能会没有效果。具体的治疗疗程由医生根据患儿的病情进行评估。 | 小儿脑性瘫痪 | 儿科 | DX_1495 |
小儿脑性瘫痪能彻底治愈吗? | 小儿脑性瘫痪会持续终身,但治疗会改善孩子的生活质量。 | 小儿脑性瘫痪 | 儿科 | DX_1496 |
小儿脑性瘫痪的患者在饮食上要注意什么? | 选择食物应营养丰富,且易于消化和吸收。多食用瘦肉、乳类、蛋、肝及新鲜水果和蔬菜。 | 小儿脑性瘫痪 | 儿科 | DX_1497 |
小儿脑性瘫痪患者在生活中要注意什么? | 大多数小儿脑性瘫痪患儿的运动能力都会存在障碍,其肌肉张力较高,伴有不同程度的姿势异常,患儿与外界接触较少,极易导致患儿产生自卑、孤独心理,表现为自信力不足。因此,家长应延长与患儿的接触时间,强化肢体交流,鼓励患儿主动运动和交流。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进食过程中孩子体位摆放必须遵循抑制肌肉张力升高这一原则,使不必要的非自主运动以及异常姿势得以避免。 | 小儿脑性瘫痪 | 儿科 | DX_1498 |
小儿脑性瘫痪可以长期存活吗? | 轻度脑性瘫痪患儿常能存活与健康人同样长的时间。较严重的脑性瘫痪患儿可能无法存活这么长的时间。特殊设备和技术可帮助孩子尽可能地活动和学习。 | 小儿脑性瘫痪 | 儿科 | DX_1499 |
小儿脑性瘫痪需要复查吗?怎么复查? | 小儿脑性瘫痪需要复查以明确治疗效果,具体的复查频率由医生决定。 | 小儿脑性瘫痪 | 儿科 | DX_1500 |
Subsets and Splits
No community queries yet
The top public SQL queries from the community will appear here once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