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tput
stringlengths
1
1.45k
input
stringlengths
1
1.6k
instruction
stringclasses
1 value
伏惟陛下迈踪古圣,荡然无忌,故虽敌国诽谤之言,咸肆其辞而无所革讳,所以明大通之道也。
俯首思虑陛下,效仿古代圣贤,胸怀坦荡,无所顾忌,所以即使是敌国的诽谤言论,也都全部抄录而不加删改,借此传扬治理天下的道理。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谨录写上诣著作。
臣恭敬记录下这些文字并上交著作。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臣寿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泰始十年二月一日癸巳,平阳侯相臣陈寿上。
臣陈寿诚惶诚恐,叩头再叩头,罪该万死,晋武帝泰始十年二月一日,平阳侯相臣陈寿上。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乔字伯松,亮兄瑾之第二子也,本字仲慎。
诸葛乔,字伯松,是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的第二个儿子,原本的字叫仲慎。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与兄元逊俱有名於时,论者以为乔才不及兄,而性业过之。
他跟兄长元逊在当时都很有名气,有人认为诸葛乔的才能比不上他的兄长,但是性情上要更好。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初,亮未有子,求乔为嗣,瑾启孙权遣乔来西,亮以乔为己適子,故易其字焉。
当初诸葛亮还没有孩子,请求让诸葛乔作为继承人,诸葛瑾说孙权派诸葛桥到西蜀,诸葛亮认为诸葛乔是自己的继子,所以改换了他的名字。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拜为驸马都尉,随亮至汉中。年二十五,建兴六年卒。子攀,官至行护军翊武将军,亦早卒。
诸葛乔被任命为驸马都尉,跟随诸葛亮到了汉中,二十五岁的时候,在建兴六年去世,他的儿子诸葛攀做官代理护军翊武武将军,也早逝。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诸葛恪见诛於吴,子孙皆尽,而亮自有胄裔,故攀还复为瑾后。
诸葛恪在东吴被诛杀,子孙都断绝了,而诸葛亮自有后裔,所以诸葛攀又作为诸葛瑾的后代。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瞻字思远。建兴十二年,亮出武功,与兄瑾书曰: 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年十七,尚公主,拜骑都尉。
诸葛瞻字思远,建兴十二年,诸葛亮率军出武功,给兄长诸葛瑾写信说: 诸葛瞻现在已经八岁,聪慧可爱,如果担心他早成而不加以培养,恐怕他不能成为大器啊。 十七岁的时候娶了公主,被封为骑都尉。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其明年为羽林中郎将,屡迁射声校尉、侍中、尚书仆射,加军师将军。
第二年,他担任了羽林中郎将,屡次升迁担任了射声校尉、侍中、尚书仆射,加官军师将军。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瞻工书画,强识念,蜀人追思亮,咸爱其才敏。
诸葛家擅长于书画,长于识记背诵,蜀人追思诸葛亮,都敬爱他的才思敏捷。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虽非瞻所建倡,百姓皆传相告曰: 葛侯之所为也。 是以美声溢誉,有过其实。
每当朝廷有好的政事,虽然不是诸葛瞻所倡导提出的,但百姓都口耳相传说: 是葛侯所做的。 所以他的名声在外,超过了实际情况。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景耀四年,为行都护卫将军,与辅国大将军南乡侯董厥并平尚书事。
景耀四年,他担任行都护卫将军,跟辅国大将军南乡侯董厥共为平尚书事。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六年冬,魏征西将军邓艾伐蜀,自阴平由景谷道旁入。
景耀六年冬,魏朝征西将军邓艾征讨蜀国,从阴平出发,由景古道的旁边进军。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瞻督诸军至涪停住,前锋破,退还,住绵竹。
诸葛瞻督领各军到了涪县驻扎,前锋部队被攻破,退还驻守在绵竹。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艾遣书诱瞻曰: 若降者必表为琅邪王。
邓艾派人送书信诱导诸葛瞻说: 如果投降,一定为你上表封你为琅琊王。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瞻怒,斩艾使。遂战,大败,临陈死,时年三十七。
诸葛瞻大怒,斩杀了邓艾的使者,于是两军交战,诸葛瞻大败,在战场上战死,时年三十七岁。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众皆离散,艾长驱至成都。
他的部众都四处离散,邓艾长驱直入直到成都。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瞻长子尚,与瞻俱没。次子京及攀子显等,咸熙元年内移河东。
诸葛瞻的长子诸葛尚与诸葛瞻一同战死,他的次子诸葛京以及诸葛攀的儿子诸葛显等人,在咸熙元年迁移到了河东地区。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董厥者,丞相亮时为府令史,亮称之曰: 董令史,良士也。
董厥,在丞相诸葛亮时期担任府令史,诸葛亮称赞他说: 董令史,是良士啊。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吾每与之言,思慎宜適。 徙为主簿。
我每次与他交谈都要思考合适的话。 后来他升迁为主簿。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亮卒后,稍迁至尚书仆射,代陈祗为尚书令,迁大将军,平台事,而义阳樊建代焉。
诸葛亮去世后,董厥渐渐升迁到尚书仆射,代理陈衹担任尚书令,被提拔为大将军,代理尚书台事宜,而义阳人樊建代替他的职务。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延熙十四年,以校尉使吴,值孙权病笃,不自见建。
延熙十四年,以校尉的身份出使东吴,正值孙权病重,没有亲自见樊建。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权问诸葛恪曰: 樊建何如宗预也?
孙权问诸葛恪说: 樊建和宗预相比,怎么样呢?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恪对曰: 才识不及预,而雅性过之。
诸葛恪回答说: 他的才能见识比不上宗预,但是他的温雅性情要比宗预好。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后为侍中,守尚书令。自瞻、厥、建统事,姜维常征伐在外,宦人黄皓窃弄机柄,咸共将护,无能匡矫,然建特不与皓和好往来。
后来担任侍中,兼任尚书令,自从诸葛瞻、董厥、樊建统领事务,姜维经常在外征战,宦官黄皓窃取国家权柄,咸共将护,没有人能匡扶朝政的,但只有樊建不和黄皓等人和好往来。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蜀破之明年春,厥、建俱诣京都,同为相国参军,其秋并兼散骑常侍,使蜀慰劳。
西蜀被攻破的第二年春天,董厥、樊建都到了京城,一同担任相国参军,到了秋天又共同兼任散骑常侍,出使蜀国慰问当地。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评曰: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於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评曰:诸葛亮担任丞相的时候,安抚百姓,教导礼仪,规范官职,明确制度,开诚布公。那些尽忠竭力的人,虽然有仇怨但是一定会赏赐,违犯律法的人虽然亲近但也一定要受罚,愿意认罪的人,虽然罪行重但一定会宽恕那些巧言令色的人,虽然影响轻微但一定会处死。没有细小的善事不受到赞赏,没有细微的恶是不被贬黜,处事精炼,探究事理的根本,根据事实来进行责罚,不录用虚伪之人,最后在国家之内,百姓都敬畏并爱戴他,刑法虽然严峻但没有埋怨的人,因为他是用心安抚,并且劝诫是明确的,真可以说是治国的良材,是管仲、萧何一样的人。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但是连年征战也没有能成就功业,大概是随机应变、率军统兵不是他的所长吧。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邓芝字伯苗,义阳新野人,汉司徒禹之后也。
邓芝,字伯苗,是益阳郡新野县人,汉朝司徒邓禹的后人。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汉末入蜀,未见知待。时益州从事张裕善相,芝往从之,裕谓芝曰: 君年过七十,位至大将军,封侯。
汉代末年进入蜀地,当时没有人了解和任用他,当时益州从事张裕善于相面,邓芝前去请他看相,张裕对邓芝说: 您年过七十,之后将会位至大将军,封侯。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芝闻巴西太守庞羲好士,往依焉。
邓芝得知巴西太守庞曦喜好贤士,就前去投靠他。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先主定益州,芝为郫邸阁督。
刘备平定益州后,邓芝担任郫邸阁督。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先主出至郫,与语,大奇之,擢为郫令,迁广汉太守。
刘备出兵到郫县,与邓芝交谈,非常惊奇,提拔他为郫县县令,又升任为广汉太守。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所在清严有治绩,入为尚书。
邓芝所在的地方,清廉严整很有政绩,又入朝担任尚书。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先主薨於永安。
刘备在永安去世。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先是,吴王孙权请和,先主累遣宋玮、费祎等与相报答。
之前,吴王孙权请求讲和,刘备多次派遣宋玮、费祎等人相继去回复丞相诸葛亮。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丞相诸葛亮深虑权闻先主殂陨,恐有异计,未知所如。
丞相考虑到孙权得知刘备崩逝,担心他们有怀有二心,不知怎么处理。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芝见亮曰: 今主上幼弱,初在位,宜遣大使重申吴好。
邓芝拜见诸葛亮说: 现在后主年幼,刚刚登基,应该派遣使者重新跟吴国交好。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亮答之曰: 吾思之久矣,未得其人耳,今日始得之。
诸葛亮回复说: 我考虑这件事很久了,只是找不到人罢了,现在才得到了。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芝问其人为谁?
邓芝问这个人是谁?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亮曰: 即使君也。
诸葛亮说: 就是你呀。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乃遣芝脩好於权。
于是派邓芝前去东吴与孙权交好。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权果狐疑,不时见芝,芝乃自表请见权曰: 臣今来亦欲为吴,非但为蜀也。 权乃见之,语芝曰: 孤诚愿与蜀和亲,然恐蜀主幼弱,国小势偪,为魏所乘,不自保全,以此犹豫耳。
孙权果然产生疑虑,没有及时接见邓芝,邓芝就自己上表请求拜见孙权说: 我现在来也是为了吴国,不只是为了蜀国。 孙权才接见他,对邓芝说: 我实在愿意与蜀国和亲,但是担心蜀国后主年幼,国力弱小而形势逼迫,被魏国乘势进攻,不能自我保全,所以才犹豫罢了。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芝对曰: 吴、蜀二国四州之地,大王命世之英,诸葛亮亦一时之杰也。蜀有重险之固,吴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长,共为唇齿,进可并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
邓芝回答说: 吴蜀两国有四州之地,大王您是当世英杰,诸葛亮也是一时的豪杰,蜀国有重重天险的坚守,吴国有三江阻隔,联合这两个长处,共为唇齿,进攻就可以兼并天下,退守也可以鼎足而立,这是自然的道理。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大王今若委质於魏,魏必上望大王之入朝,下求太子之内侍,若不从命,则奉辞伐叛,蜀必顺流见可而进,如此,江南之地非复大王之有也。
大王现在如果去投靠魏国,魏朝一定会要求您去入朝参见,也要求太子到朝内做人质,如果不从命,他们就有借口征讨叛乱,蜀国也会顺势出兵,这样江南之地就不再是大王能控制的了。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权默然良久曰: 君言是也。
孙权沉默了很久,说: 您说的很对。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遂自绝魏,与蜀连和,遣张温报聘於蜀。
于是与魏国断绝了联系,与蜀国联合,派张温出访蜀国。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蜀复令芝重往,权谓芝曰: 若天下太平,二主分治,不亦乐乎!
蜀国又令邓芝前往东吴,孙权对邓芝说: 如果天下太平,两位主君分治天下不也很好吗?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芝对曰: 夫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如并魏之后,大王未深识天命者也,君各茂其德,臣各尽其忠,将提枹鼓,则战争方始耳。 权大笑曰: 君之诚款,乃当尔邪!
邓芝回答说: 天无二日国无二君,如果吞并魏朝之后,大王也不知道天命顾念的是谁,为君者就各自发扬自己的德行,臣子各自尽忠职守,身为将领就拿起其武器,战争这才开始。 孙权大笑说: 您确实很诚实!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权与亮书曰: 丁厷掞张,阴化不尽;和合二国,唯有邓芝。
孙权在给诸葛亮的信中说: 丁厷浅薄阴险,不够诚实,使两国交好只有邓芝可以。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及亮北住汉中,以芝为中监军、扬武将军。
等到诸葛亮往北驻守汉中,任命邓芝为中监军、扬武将军。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亮卒,迁前军师前将军,领衮州刺史,封阳武亭侯,顷之为督江州。
诸葛亮去世后,升任他为前军师前将军,兼任衮州刺史,封为阳武亭侯,不久又都领江州。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权数与芝相闻,馈遗优渥。
孙权多次跟邓芝互相慰问,他给予邓芝的馈赠非常优厚。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延熙六年,就迁为车骑将军,后假节。
延熙六年,邓芝就地被提拔为车骑将军,后来又持符节。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十一年,涪陵国人杀都尉反叛,芝率军征讨,即枭其渠帅,百姓安堵,十四年卒。
延熙十一年,涪陵国有人杀害都尉反叛,邓芝率军征讨,随即将叛军首领枭首,百姓安居如故,延熙十四年邓芝去世。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芝为将军二十馀年,赏罚明断,善恤卒伍。
邓芝担任将军二十多年,赏罚分明,体恤士兵。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身之衣食资仰於官,不苟素俭,然终不治私产,妻子不免饥寒,死之日家无馀财。
他的衣食都是由官府提供,生活朴素节俭,终身没有置办产业,家属也没有免于饥寒,他去世时家中没有多余的财产。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性刚简,不饰意气,不得士类之和。
他正直,性情刚烈简洁,不掩饰自己的情绪,所以和士人们关系不好。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於时人少所敬贵,唯器异姜维云。
当时有很少有受他敬重的,他只看重姜维。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子良,袭爵,景耀中为尚书左选郎,晋朝广汉太守。
邓芝的儿子邓良承袭爵位,景耀年间担任尚书左选郎,晋朝时担任广汉太守。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张翼字伯恭,犍为武阳人也。
张翼,字伯恭,犍为郡武阳县人。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高祖父司空浩,曾祖父广陵太守纲,皆有名迹。
他的高祖父张浩,曾担任过汉朝的司空,曾祖父是广陵太守张纲,都很有名望。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先主定益州,领牧,翼为书佐。
刘备平定益州后,兼任益州牧,张翼作为书佐。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建安末,举孝廉,为江阳长,徙涪陵令,迁梓潼太守,累迁至广汉、蜀郡太守。
建安末年,被推举为孝廉,担任江阳县县长,又转任为涪陵县令,升任为梓潼太守,多次升官到广汉、蜀郡太守。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建兴九年,为庲降都督、绥南中郎将。
建兴九年,他担任来降都督、绥南中郎将。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翼性持法严,不得殊俗之欢心。
张翼性情执法严明,得不到当地少数民族的欢心。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耆率刘胄背叛作乱,翼举兵讨胄。
当地首领刘昼背叛蜀国作乱,商议出兵征讨他。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胄未破,会被徵当还,群下咸以为宜便驰骑即罪,翼曰: 不然。吾以蛮夷蠢动,不称职故还耳,然代人未至,吾方临战场,当运粮积谷,为灭贼之资,岂可以黜退之故而废公家之务乎? 於是统摄不懈,代到乃发。
刘胄没有被攻破,适逢张翼征召回朝,部下都认为他应该快马赶回朝中谢罪,张翼说: 不可,我因为少数民族叛乱,没有尽忠职守,才被召回罢了,但是接替我的人还没到,我正面临着战场,应当储备粮草,作为攻破敌人的资源,又怎么能因为撤职的原因而耽误了国家的大事呢? 于是统帅军队没有松懈,等到接替人来到才出发。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马忠因其成基以破殄胄,丞相亮闻而善之。
马忠后来依靠他的物资攻破了刘昼,丞相诸葛亮得知后很赞扬张翼。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亮出武功,以翼为前军都督,领扶风太守。
诸葛亮出兵武功,让张翼作为前军都督,兼任扶风太守。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亮卒,拜前领军,追论讨刘胄功,赐爵关内侯。
诸葛亮去世后,张翼被任命为前领军,追溯征讨刘胄的功劳,被赐爵为关内侯。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延熙元年,入为尚书,稍迁督建威,假节,进封都亭侯,征西大将军。
延熙元年,张翼入朝担任尚书,渐渐升迁为都领建威,持符节,进封爵位为都亭侯、征西大将军。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十八年,与卫将军姜维俱还成都。
延熙十八年,张翼和卫将军姜维一起返回成都。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维议复出军,唯翼廷争,以为国小民劳,不宜黩武。
姜维建议再次出兵,只有张翼在庭上争论,认为国家弱小而百姓疲敝,不应该穷兵黩武。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维不听,将翼等行,进翼位镇南大将军。
姜维不听,率领张翼等人出征,升任张翼为镇南大将军。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维至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经众死於洮水者以万计。
姜维率兵到了狄道,攻破魏朝雍州刺史王经,王经的部众死在洮水中的士兵数以万计。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翼曰: 可止矣,不宜复进,进或毁此大功。
张翼说: 可以停下了,不应再继续前进,前进可能会毁了这样的功劳。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维大怒。曰: 为蛇画足。
姜维大怒说: 画蛇添足。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维竟围经於狄道,城不能克。
姜维最终在狄道将王经包围,狄道城不能攻克。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自翼建异论,维心与翼不善,然常牵率同行,翼亦不得已而往。
自从张翼提出出兵的反对意见,姜维心中就对张翼很不满意,但是经常带着他一同出行,张翼也是不得已而前往。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景耀二年,迁左车骑将军,领冀州刺史。
景耀二年,张翼升任为左车骑将军,兼任冀州刺史。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六年,与维咸在剑阁,共诣降锺会于涪。
景耀六年,张翼和姜维都在剑阁,一起到涪县去向钟会投降。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明年正月,随会至成都,为乱兵所杀。
第二年正月,跟随钟会到了成都,被乱兵杀害。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宗预字德艳,南阳安众人也。
宗预,字德艳,南阳郡安众人。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建安中,随张飞入蜀。
建安年间,跟随张飞进入蜀地。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建兴初,丞相亮以为主簿,迁参军右中郎将。
建兴初年,丞相诸葛亮任用他为主簿,又升任为参军右中郎将。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及亮卒,吴虑魏或承衰取蜀,增巴丘守兵万人,一欲以为救援,二欲以事分割也。
等到诸葛亮去世,吴国考虑到魏国可能会趁着蜀国衰微而攻取,就在巴丘增加守兵一万多人,一是想要作为救援,二也想要和魏国分割蜀国土地。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蜀闻之,亦益永安之守,以防非常。
蜀国得知后也增加了永安的防守,以防备非常之事。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预将命使吴,孙权问预曰: 东之与西,譬犹一家,而闻西更增白帝之守,何也?
宗预派人出使吴国,孙权问宗预说: 东面的吴国和蜀国就像一家,而我听说你们增加了白帝城的守卫,为什么呢?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预对曰: 臣以为东益巴丘之戍,西增白帝之守,皆事势宜然,俱不足以相问也。
宗预回答说: 我认为在东面增添巴丘的守卫,西蜀才增加白帝城的守卫,这都是事情和形势应该这样,不值得过问。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权大笑,嘉其抗直,甚爱待之,见敬亚於邓芝、费祎。
孙权大笑,赞赏他的耿直,对他特别礼待,他在东吴所受到的敬重和礼遇仅次于邓芝和费祎。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迁为侍中,徙尚书。
后来宗预被提升为侍中,调任尚书。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延熙十年,为屯骑校尉。
延熙十年,宗裕担任屯骑校尉。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时车骑将军邓芝自江州还,来朝,谓预曰: 礼,六十不服戎,而卿甫受兵,何也?
当时车骑将军邓芝从江州回朝,前来朝见,对宗预说: 周礼中规定六十岁不出兵打仗,而您刚接受带兵打仗的任命,为什么呢?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预答曰: 卿七十不还兵,我六十何为不受邪?
宗预说: 您已经七十却没有率兵回朝,我六十岁为什么不能接受呢?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芝性刚简,自大将军费祎等皆避下之,而预独不为屈。
邓之性情高傲,从大将军费祎等人,都回避他的傲气,只有宗预不屈服。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预复东聘吴,孙权捉预手,涕泣而别曰: 君每衔命结二国之好。今君年长,孤亦衰老,恐不复相见!
宗预再次出使东吴,回国时,孙权抓着宗预的手流泪告别说: 您总是背负使命来结交两国友好关系,现在你年长,我也已经衰老,恐怕不能相见了。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遗预大珠一斛,乃还。
赠送给宗预一斛大珍珠才返回。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迁后将军,督永安,就拜征西大将军,赐爵关内侯。
后来宗预升为后将军,都督永安,就地被封为征西大将军,赐爵为关内侯。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