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tput
stringlengths 1
1.45k
| input
stringlengths 1
1.6k
| instruction
stringclasses 1
value |
---|---|---|
顷之,又领益州牧。
|
不久又兼任益州牧。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政事无巨细,咸决於亮。
|
国家的政事无论大小,都由诸葛亮决断。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为与国。
|
南中的各郡,都共同起兵叛乱,诸葛亮因为刚遭逢大丧,所以没有立即出兵,只派遣使者向东吴求亲,就和他们和亲,成为了结盟的友好国家。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
|
章武三年春天,诸葛亮率军南征,到了秋天都平定了。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
|
军用物资的支出都由这些地方负担,国家因此富饶,就整治军队讲授武事,等待出兵的时机。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五年,率诸军北驻汉中,临发,上疏曰:
|
建兴五年,诸葛亮率军往北进驻汉中,临出发前,向后主上疏说: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先帝开创的大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为三国,益州地区民力匮乏,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期啊。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然侍卫之臣不懈於内,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於陛下也。
|
不过宫廷里侍从护卫的官员不懈怠,战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奋不顾身,大概是他们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别的知遇之恩,想要报答在陛下您身上。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
陛下实在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远大志向的人的志气,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不恰当的话,以致于堵塞人们忠心地进行规劝的言路。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
皇宫中和朝廷里的大臣,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有所不同。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
如果有做奸邪事,犯科条法令和忠心做善事的人,应当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宫内和朝廷奖罚方法不同。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辅佐陛下。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
我认为宫中的事情,无论事情大小,都拿来跟他们商量,这样以后再去实施,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可以获得很多的好处。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於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
将军向宠,性格和品行善良公正,精通军事,从前任用时,先帝称赞说他有才干,因此大家评议举荐他做中部督。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
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好的差的各自找到他们的位置。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之所以兴隆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於桓、灵也。
|
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叹息痛心遗憾的。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阳,苟全性命於乱世,不求闻达於诸侯。
|
我本来是平民,在南阳务农亲耕,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於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
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感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后值倾覆,受任於败军之际,奉命於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
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讬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
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只怕先帝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实现,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
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国都。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
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至於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
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愿陛下讬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
希望陛下能够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功,就惩治我的罪过,用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
如果没有振兴圣德的建议,就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自行谋划,征求、询问治国的好道理,采纳正确的言论,以追念先帝临终留下的教诲。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
我感激不尽。今天我将要告别陛下远行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也不知说了些什么。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遂行,屯于沔阳。
|
于是出兵,驻扎在沔阳。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
|
建兴六年春,诸葛亮宣称从斜古取道进取郿县,派赵云、邓芝作为疑军,占据箕谷,魏曹大将军曹真率兵抗拒。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
|
诸葛亮亲自率各军攻打祁山,军队严整,赏罚严肃而号令分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都反叛魏朝响应诸葛亮,关中震动。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
|
魏明帝往西镇守长安,命张郃抗击诸葛亮,诸葛亮派马谡督领各军在前做为先锋,和张郃在街亭交战。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
|
马谡违背诸葛亮的调度,行动失去了时机,被张郃大败。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亮拔西县千馀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
|
诸葛亮攻占西县一千多家,后返回汉中,杀了马谡向众人谢罪。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上疏曰: 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厉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
|
并上书说: 臣以微弱的才能,亲自拿着旌旗以勉励三军,不能训导章程,明示军法,面对事情的时候心中恐惧,以至于出现了街亭之战违命的情况,在箕谷出现了不够谨慎的过失,错误都在于臣任用人无方。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臣明不知人,恤事多闇,春秋责帅,臣职是当。
|
臣不能明辨用人,行事存在昏暗,依据《春秋》军事失利先罚主帅的典则,是臣的过错。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
现在请求自贬三级,以督促改变过错。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於是以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所总统如前。
|
于是后主任命诸葛亮为右将军,代理丞相事宜,像以前一样管理各项事务。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冬,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亮粮尽而还。
|
冬天诸葛亮再次出兵散关,围攻陈仓,曹真率军抗拒诸葛亮,因为军粮吃尽而返回。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魏将王双率骑追亮,亮与战,破之,斩双。
|
魏朝将领王双率领骑兵追击诸葛亮,诸葛亮与之交战,大破王双军队并斩杀了王双。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七年,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魏雍州刺史郭淮率众欲击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还,遂平二郡。
|
建兴七年,诸葛亮派陈式攻打武都、阴平,魏朝的雍州刺史郭淮率众想要攻打陈式,诸葛亮亲自率军到建喂,郭淮撤军返回,于是诸葛亮平定了二郡。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诏策亮曰: 街亭之役,咎由马谡,而君引愆,深自贬抑,重违君意,听顺所守。
|
后主下诏对诸葛亮说: 街亭之战,过错都在于马谡,而您将过错归咎于自己身上,深自悔恨,当时难以违背您的心意,所以听从了贬谪您的意见。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前年耀师,馘斩王双;今岁爰征,郭淮遁走;降集氐、羌,兴复二郡,威镇凶暴,功勋显然。
|
前年出兵征战,斩杀了王双,今年再次出征,使得郭淮逃走,将使敌人枪族,使氐族、羌族之人前来归顺,光复了武都、阴平二郡,威势能镇压凶暴之人,功勋卓著。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方今天下骚扰,元恶未枭,君受大任,幹国之重,而久自挹损,非所以光扬洪烈矣。
|
现在天下动乱,为首作恶的人还没有铲除,承受着国家大任,却长久的压抑自己,这不是用来,这不是能光大先帝基业的。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今复君丞相,君其勿辞。
|
现在恢复您的丞相之位,希望您不要推辞。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
|
建兴九年,诸葛亮再次率兵出祁山,用木牛来运输粮草,粮草吃尽之后就退兵了,期间与魏国的将领张颌交战,射杀了张郃。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於渭南。
|
建兴十二年年春天,诸葛亮率大队人马从斜谷出兵,用牛马来运输物资,占据武功五丈原,跟司马宣王在渭南相对。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
|
诸葛亮经常担忧粮食不济,导致自己的志向不能抒发,所以分出部队,进行屯田,作为长久驻扎的基础。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耕者杂於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
|
耕种的士兵交杂在住渭水之滨的百姓中间,百姓安居乐业,军队也不谋取私利。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相持百馀日。
|
两军相持了一百多天。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
|
同年八月,诸葛亮生病,在军中去世,享年五十四岁。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 天下奇才也!
|
等到大军撤退,司马宣王在诸葛亮的军营之地巡视,说: 诸葛亮真是天下间的奇才啊。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
|
诸葛亮一命将自己葬在汉中的定军山中,沿着山势修建坟墓,墓地只需要能容下棺木,用穿着平常的衣服入殓,不需要陪葬的器物。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诏策曰: 惟君体资文武,明叡笃诚,受遗讬孤,匡辅朕躬,继绝兴微,志存靖乱;爰整六师,无岁不征,神武赫然,威镇八荒,将建殊功於季汉,参伊、周之巨勋。
|
后主下诏说: 君文武兼备,明智忠诚,接受先帝的遗诏,亲自辅佐朕,使衰微待绝的汉室复兴,立志平定天下战乱,整治六军,岁岁出战,英武盖世,威镇天下,将为蜀汉建成伟大功业,所取勋绩有如伊尹、周公。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如何不吊,事临垂克,遘疾陨丧!
|
为何有此不幸,大业即将功成,您却染疾归天!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朕用伤悼,肝心若裂。
|
朕痛悼您的逝世,心肝欲裂。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夫崇德序功,纪行命谥,所以光昭将来,刊载不朽。
|
推崇您的德行,论评您的功勋,根据您生前事迹追封谥号,让您的精神传扬天下,英名永垂史册。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今使使持节左中郎将杜琼,赠君丞相武乡侯印绶,谥君为忠武侯。
|
现在派遣使者左中郎将杜琼持符节,赠予您丞相武乡侯的印绶,为您封谥号为忠武侯。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魂而有灵,嘉兹宠荣。
|
如果魂魄有灵,也会有感于这样的荣宠。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呜呼哀哉!
|
悲痛啊,悲痛啊!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呜呼哀哉! 初,亮自表后主曰: 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馀饶。
|
当初,诸葛亮自己向后主上表说: 我在成都有八百株桑树,十五顷薄田,家中孩子使用之外还有一些富余。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至於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
至于臣在外任官,没有其他的调度,随身的衣食住行都是仰赖于官府,没有别的营生,以增长自己的资产。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馀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
等到臣去世之时,不让家里有多的衣物,外有多余的钱财以辜负陛下的恩宠。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及卒,如其所言。
|
等到他去世之后,都像他所说的那样。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亮性长於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陈图,咸得其要云。
|
诸葛亮擅长巧思,对连弩进行了改造,包括运输粮食的木牛流马,都是出自于他的意见。他推演兵法,制作八阵图,都得到了其中的精要。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亮言教书奏多可观,别为一集。
|
诸葛亮的议论、教令、书信、奏疏都有很多,另外编成了《诸葛氏集》。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景耀六年春,诏为亮立庙于沔阳。
|
景耀六年春天,后主下诏为诸葛亮在沔阳修建祠庙。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秋,魏镇西将军钟会,至汉川,祭亮之庙,令军士不得于亮墓所左右刍牧樵采。
|
秋天,魏朝的镇西将军钟会征讨蜀国,大军到了汉川,祭祀诸葛亮的祠庙,并下令士兵不能在诸葛亮墓地的左右牧马砍柴。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亮弟均,官至长水校尉。亮子瞻,嗣爵。
|
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做官到长水校尉,诸葛亮的孩子诸葛瞻承袭了诸葛亮的爵位。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诸葛氏集目录:开府作牧第一权制第二南征第三北出第四计算第五训厉第六综核上第七综核下第八杂言上第九杂言第十贵和第十一兵要第十二传运第十三与孙权书第十四与诸葛谨书第十五与孟达书第十六废李平第十七法检上第十八法检下第十九科令上第二十科令下第二十一军令上第二十二军令中第二十三军令下第二十四右二十四篇,凡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
|
诸葛氏集目录:开府作牧第一权制第二南征第三北出第四计算第五训厉第六综核上第七综核下第八杂言上第九杂言第十贵和第十一兵要第十二传运第十三与孙权书第十四与诸葛谨书第十五与孟达书第十六废李平第十七法检上第十八法检下第十九科令上第二十科令下第二十一军令上第二十二军令中第二十三军令下第二十四右二十四篇,凡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臣寿等言:臣前在著作郎,侍中领中书监济北侯臣荀勖、中书令关内侯臣和峤奏,使臣定故蜀丞相诸葛亮故事。
|
臣陈寿等人进言:臣之前担任著作郎,侍中兼任中书监、济北侯荀冒、中书令,关内侯和峤上奏,令臣论定已故丞相诸葛亮的旧事。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亮毗佐危国,负阻不宾,然犹存录其言,耻善有遗,诚是大晋光明至德,泽被无疆,自古以来,未之有伦也。
|
诸葛亮辅佐危亡的国家,利用地势斗争,不肯屈服,但是大晋依然保存着他的言论记载,对遗漏善言感到耻辱,这实在是大晋弘扬宏大仁德的,恩泽惠及天下,自古以来,没有可以相比的。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辄删除复重,随类相从,凡为二十四篇,篇名如右。
|
现在对诸葛亮的著述文字删繁就简,分门别类,共集成二十四篇,篇名如上。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
诸葛亮年少的时候就有超群的才智,威武霸气,身长八尺,容貌很雄伟,当时的人都认为他很奇异。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
|
遭逢汉末的动乱,诸葛亮跟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避难,亲自在田野中耕种,不求显达。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於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
|
当时左将军刘备因为诸葛亮有特殊的才能,就三次到草庐之中去拜见诸葛亮,诸葛亮认为,刘备雄姿英发,于是劳心劳力,跟先主结下了很好的关系。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
|
等到魏武帝曹操往南征讨荆州,刘琮率全州百姓投降,而刘备失去了势力支持,部众又少,没有立锥之地。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
|
诸葛亮当时二十七岁,就制定了健全的计策,亲自出使孙权,向吴会求援。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
|
孙权向来仰慕佩服刘备,又目睹诸葛亮的奇异风雅,非常的敬重他,随即派出三万部队帮助刘备。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
|
刘备得以用这支部队跟魏武帝作战,攻破了魏武帝的军队,大获全胜,并趁着胜利的形势,攻克各县,江南地区就平定了。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后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
|
后来刘备又往西攻取益州,益州平定之后,任命诸葛亮为军师将军。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
|
刘备登基后,任命诸葛亮为丞相,兼理尚书事宜。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
|
等到刘备去世,因为继承人还幼小,所以事情无论大小,诸葛亮都独自决断。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於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於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
于是西蜀对外连接东吴,对内平定南越,建立法度,整顿军队,各种工艺器械都探究他们的道理,教化严明,赏罚必信,惩恶扬善,以至于官吏中没有奸邪之人,人人都自我勉励,路不拾遗,强势的不侵犯弱小的,当地的风俗教化非常的淳朴。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当此之时,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
|
当时,诸葛亮一向的志向,进兵想要虎踞龙盘,平定四海,退守想要跨越边疆,震动天下。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
|
又自认为没有长久的寿命,去世后西蜀就不能踏足中原,跟魏朝相抗衡,所以连年用兵,多次炫耀武力。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然亮才,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幹,优於将略。
|
但是诸葛亮的才能在治兵上是长处,但在出谋划策上有所不足,在治理百姓的才干上比做将领的能力要强。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
|
而对于所对抗的敌人,也有很多人中豪杰,再加上两方的人数多寡不相等,攻守的形势不同,所以虽然连年兴师动众,也没有能攻克。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
|
过去萧何推荐韩信,管仲推举王子城父,都是估计自己的长处能治理国家。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
诸葛亮的才干能处理政事,也不在管仲萧何之下,而当时的名将没有像城夫、韩信这样的人,所以导致功业推迟,大义不能完成,大概是天命所归,不能以智慧抗争吧。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青龙二年春,亮帅众出武功,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
|
青龙二年春天,诸葛亮率军出武功,分派士兵开荒屯田,作为长久驻军的基础。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其秋病卒,黎庶追思,以为口实。
|
同年秋天他就病逝了,百姓追忆感念他,把他的功绩作为谈话的材料。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
|
直到今天凉州益州的百姓,依然还能听到称赞诸葛亮的话。即使《甘棠》称赞毛公,郑人歌颂子产,也不能跟这样的情况相比。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孟轲有云: 以逸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忿。
|
孟子曾说: 用最终的目的在于让百姓享受安乐的措施来役使百姓,即使人们劳苦也不会口出怨言,用最终使百姓得以生存的手段来伤害生命,即使人被杀死也不会心存怨恨。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信矣!
|
这是真的啊!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论者或怪亮文彩不艳,而过於丁宁周至。臣愚以为咎繇大贤也,周公圣人也,考之尚书,咎繇之谟略而雅,周公之诰烦而悉。
|
有人认为诸葛亮的文采词藻不够华丽,而过于啰嗦详尽,臣认为皋陶是贤人,周公是圣人,但考察《尚书》中的文字,其中关于皋陶的话比较简略而典雅,关于周公的话比较繁复而详尽,为什么呢?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何则?咎繇与舜、禹共谈,周公与群下矢誓故也。
|
因为皋陶在与舜帝、大禹交谈,周公在和大臣们一起发誓。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亮所与言,尽众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及远也。
|
而和诸葛亮交流的都是普通的世人百姓,所以它的含义不必太过深远。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然其声教遗言,皆经事综物,公诚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补於当世。
|
但他的著述文字都是他亲身经历的事情或者抄录的资料,他将这些公正诚实的精神付诸于笔墨,足以使人知道他的他的心中所想,并且对当今世事有着补充借鉴的意义。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Subsets and Splits
No community queries yet
The top public SQL queries from the community will appear here once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