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tput
stringlengths
1
1.45k
input
stringlengths
1
1.6k
instruction
stringclasses
1 value
身长八尺,体貌素朴,性推诚不饰,无造次辩论之才,然潜识内敏。
他身高八尺,外表衣着俭朴,性情真诚没有掩饰,虽然没有随机应变的辩论口才,但是心中却反应非常敏捷。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建兴中,丞相亮领益州牧,命周为劝学从事。
建兴年间,丞相诸葛亮兼任益州牧,下令谯周为劝学从事。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亮卒於敌庭,周在家闻问,即便奔赴,寻有诏书禁断,惟周以速行得达。
诸葛亮最后在魏国境内的军营中去世,谯周在家得知这一消息,随即起身奔丧,不久有诏书禁止人们奔丧,只有谯周因为迅速出发而得以到达。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大将军蒋琬领刺史,徙为典学从事,总州之学者。
大将军蒋琬兼任益州刺史,升任谯周为典学从事,总管一州的学者。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后主立太子,以周为仆,转家令。
后主刘禅册立太子,任命谯周为仆,又转为家令。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时后主颇出游观,增广声乐。周上疏谏曰: 昔王莽之败,豪杰并起,跨州据郡,欲弄神器,於是贤才智士思望所归,未必以其势之广狭,惟其德之薄厚也。
当时后主经常外出游乐,增加音乐侍奉的人数,谯周上书劝谏说: 过去王莽覆灭,豪杰并起,分割州郡,想要侵夺国家,于是贤才志士盼望可以归附的人,未必看这个人的势力以及地盘大小,只看他的德行是否贵重。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是故於时更始、公孙述及诸有大众者多已广大,然莫不快情恣欲,怠於为善,游猎饮食,不恤民物。
所以,在当时的更始帝刘玄、公孙述及其他拥有大批军队的人,大多已经有广大的地盘,但他们都纵情恣意,懒怠做善事,喜好游猎宴饮,不体恤百姓。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世祖初入河北,冯异等劝之曰: 当行人所不能为。
世祖光武帝刘秀,刚进入河北,冯异等人劝他说: 应该做别人不能做的事。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遂务理冤狱,节俭饮食,动遵法度,故北州歌叹,声布四远。
于是他致力于审理冤狱,节俭饮食,言行举止遵守法度,所以北周百姓都歌咏它,声名远播天下。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於是邓禹自南阳追之,吴汉、寇恂未识世祖,遥闻德行,遂以权计举渔阳、上谷突骑迎于广阿。
于是邓禹从南阳来追随光武帝,吴汉、寇恂没有见过他,远远得知他的德行,就用权宜之计获得渔阳、上谷郡并带着骑兵前往广阿迎接光武帝。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其馀望风慕德者邳肜、耿纯、刘植之徒,至于舆病赍棺,礻强负而至者,不可胜数,故能以弱为强,屠王郎,吞铜马,折赤眉而成帝业也。
其余望风仰慕德行的人,邳彤、耿纯、刘植等人,以至于抱病带着棺木、抱着襁褓的人前来归附的,数不胜数,所以光武帝能由弱变强,诛杀王朗,吞并铜马军,挫败赤眉军而成就帝王之业。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及在洛阳,尝欲小出,车驾已御,銚期谏曰: 天下未宁,臣诚不愿陛下细行数出。
等到进入洛阳,他曾想要微服出巡,车马已经备好,姚期劝谏说: 天下还未安定,臣实在不愿意陛下常常微服出行。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即时还车。
光武帝立即让车返回。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及征隗嚣,颍川盗起,世祖还洛阳,但遣寇恂往,恂曰: 颍川以陛下远征,故奸猾起叛,未知陛下还,恐不时降;陛下自临,颍川贼必即降。
等到征伐槐嚣时,颍川的强人四处起兵,世祖返回洛阳,只派了寇恂前往镇压,寇恂说: 颍川人应知道陛下远征,所以奸猾之人起兵反叛,不知陛下返回,恐怕不会立刻归降,如果陛下亲自前往,颍川之贼一定立即投降。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遂至颍川,竟如恂言。
于是世祖前往颖川,结果正如寇恂所言。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故非急务,欲小出不敢,至於急务,欲自安不为,故帝者之欲善也如此!
所以如果不是要紧之物,想要微服出巡也不行,如果是紧急事物,想要自我安定也不行,所以做帝王要如此修身养性。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故传曰 百姓不徒附 ,诚以德先之也。
所以《易传》说 百姓不是白白的归附 ,实在是以德行为先。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今汉遭厄运,天下三分,雄哲之士思望之时也。
现在汉朝遭逢厄运,天下势力三分,有雄才智慧之士都期盼着圣明的时代。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陛下天姿至孝,丧逾三年,言及陨涕,虽曾闵不过也。
陛下您天之性纯孝,服丧已经超过三年,每每谈及还会垂泪涕下,就是曾生、闵子虔也不如您。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敬贤任才,使之尽力,有逾成康。
您礼敬贤才,任用贤人,让他们尽忠竭力,超过成康之世。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故国内和一,大小戮力,臣所不能陈。
所以国内团结统一,上下百姓协力同心,是臣不能完全陈述的。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然臣不胜大愿,愿复广人所不能者。
但臣还有更大的愿望,希望您能做出其他人做不到的事。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夫輓大重者,其用力苦不众,拔大艰者,其善术苦不广,且承事宗庙者,非徒求福祐,所以率民尊上也。
拉拽重大的东西,担心力量太小,克服巨大的困难,担心好的办法不多,更何况是继承宗庙的人不只是为了寻求福祉,而是要教化百姓顺从天意。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至於四时之祀,或有不临,池苑之观,或有仍出,臣之愚滞,私不自安。
至于四季的祭祀,如果不能亲自前往,那园囿游乐,常常出行,恕臣愚昧,但私下很不安心。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夫忧责在身者,不暇尽乐,先帝之志,堂构未成,诚非尽乐之时。
身上担负着忧虑责任的人,没有时间去饮酒作乐,先帝的遗愿,祖上的功业没有完成,实在不是享乐的时候。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愿省减乐官、后宫所增造,但奉脩先帝所施,下为子孙节俭之教。
希望陛下能裁剪乐官,减去后宫的增添设置,只保持先帝在时的规模,作为子孙的节俭表率。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徙为中散大夫,犹侍太子。
于是谯周被调任为中散大夫,仍然侍奉太子。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于时军旅数出,百姓彫瘁,周与尚书令陈祗论其利害,退而书之,谓之仇国论。
当时军队频繁征战,百姓疲敝,谯周与尚书令陈祗讨论其中的利害,退朝后写成文章,名为《仇国论》。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其辞曰: 因馀之国小,而肇建之国大,并争於世而为仇敌。
文中说: 因余之国是小国,而肇建之国是大国,两者相争而成为仇敌。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因馀之国有高贤卿者,问於伏愚子曰: 今国事未定,上下劳心,往古之事,能以弱胜强者,其术何如?
因余之国有叫高贤卿的人向伏愚子求教说: 现在国家还未安定,上下忧心,过往之事能以弱胜强的,用了什么办法呢?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伏愚子曰: 吾闻之,处大无患者恒多慢,处小有忧者恒思善;多慢则生乱,思善则生治,理之常也。
伏愚子说: 我听说处于强大且没有什么忧患的国家经常很怠慢,弱小而有烦忧的国家,经常想着如何将事情做好。怠慢则容易生发祸乱,想着把事情做好则国家太平,这是常理呀。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故周文养民,以少取多,勾践恤众,以弱毙强,此其术也。
所以周文王休养生息,以少胜多,越王勾践体恤百姓,以弱胜强,这是其中的办法。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贤卿曰: 曩者项强汉弱,相与战争,无日宁息,然项羽与汉约分鸿沟为界,各欲归息民;张良以为民志既定,则难动也,寻帅追羽,终毙项氏,岂必由文王之事乎?
高贤卿说: 过去项羽强大,而刘邦弱小,两者相争没有安定,但是项羽与刘邦相约以鸿沟为界,各自想要返回安定百姓。张良认为百姓民心安稳之后,就难以动摇了,于是派兵追,追击项羽,最后将其击杀,难道一定要按照周文王的办法吗?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肇建之国方有疾疢,我因其隙,陷其边陲,觊增其疾而毙之也。
肇建之国正处于疫病之中,我趁此机会攻陷他的边境,增加他的困顿而消灭它。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伏愚子曰: 当殷、周之际,王侯世尊,君臣久固,民习所专;深根者难拔,据固者难迁。
伏愚子说: 在商周之时,王侯世尊,君臣之位长久稳定,是百姓都很熟悉的。根深的东西难以拔出,坚固的东西难以转移。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当此之时,虽汉祖安能杖剑鞭马而取天下乎?
处于这种时候,即使是汉高祖,又怎么能仗剑策马而夺取天下呢。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当秦罢侯置守之后,民疲秦役,天下土崩,或岁改主,或月易公,鸟惊兽骇,莫知所从,於是豪强并争,虎裂狼分,疾博者获多,迟后者见吞。
当秦国废除诸侯世袭,实行分封郡县制之后,百姓疲于秦朝的劳役,天下土崩瓦解,有的一年改换一个君主,有的一个月换一个公侯,像鸟兽惊骇,不知如何归附,于是天下豪强并起争夺天下,像虎狼一样分割土地,动作迅疾的得到的越多,动作缓慢的则被吞并。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今我与肇建皆传国易世矣,既非秦末鼎沸之时,实有六国并据之势,故可为文王,难为汉祖。
现在我们和肇建之国都传袭王位,既不是秦朝末年动乱之时,而是有六国吞并的实力,所以可以像周文王一样,但不能像汉高祖那样。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夫民疲劳则骚扰之兆生,上慢下暴则瓦解之形起。
百姓疲敝劳苦,那动乱就会生发,在上位者傲慢下位者蛮横那瓦解的情况就会出现。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谚曰: 射幸数跌,不如审发。
谚语说: 与其多次射箭而不中,不如看准之后再发射。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是故智者不为小利移目,不为意似改步,时可而后动,数合而后举,故汤、武之师不再战而克,诚重民劳而度时审也。
所以,聪明的人不因为小的利益而转移目的,也不因为似是而非的东西而改换脚步,等到时机成熟再行动,合乎天时才成功。所以,周武王的军队,不需再次开战就能攻克,实在是因为重视百姓劳苦而审时度势。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如遂极武黩征,土崩势生,不幸遇难,虽有智者将不能谋之矣。
如果穷兵黩武,土崩瓦解,如果不幸遇难,即使有智慧之人,也不能提出好的谋略。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若乃奇变纵横,出入无间,冲波截辙,超谷越山,不由舟楫而济盟津者,我愚子也,实所不及。
至于变化无穷,出入无阻,渡河越山,不用舟楫就能度过孟津,我是愚陋之人,实在是做不到。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后迁光禄大夫,位亚九列。
后来谯周升任为光禄大夫,爵位仅次于九卿。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周虽不与政事,以儒行见礼,时访大议,辄据经以对,而后生好事者亦咨问所疑焉。
谯周虽然不参与政事,但以儒者的品行备受礼遇,后主刘禅经常向他请教国家大事,谯周都引经据典回答,而一些喜好学问的后辈晚生也向他咨询所疑惑的问题。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景耀六年冬,魏大将军邓艾克江由,长驱而前。
景耀六年冬,魏朝大将军邓艾攻克江由,大军长驱而入。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而蜀本谓敌不便至,不作城守调度,及闻艾已入阴平,百姓扰扰,皆迸山野,不可禁制。
而蜀国本来认为敌军不会前来,没有做守城的调度准备,等到听说邓艾已经进入阴平境内,百姓担忧,都逃到山野之中无法禁止。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后主使群臣会议,计无所出。
后主刘禅就召集大臣商讨对策,没有好的谋划。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或以为蜀之与吴,本为和国,宜可奔吴;或以为南中七郡,阻险斗绝,易以自守,宜可奔南。
有人认为,蜀国与吴国原本是友邦,应该可以投靠吴国。有人认为南中七郡,高山险阻,容易守卫,可以奔向南方。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惟周以为: 自古已来,无寄他国为天子者也,今若入吴,固当臣服。
谯周认为: 自古以来没有在他国寄居而做天子的,现在如果进入吴国,就应当臣服。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且政理不殊,则大能吞小,此数之自然也。
况且,国家的政治和自然界一样,大的能吞并小的,就是自然的道理。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由此言之,则魏能并吴,吴不能并魏明矣。
由此而说,那魏国能吞并吴国,而吴国却不能吞并吴国,是很明白的。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等为小称臣,孰与为大,再辱之耻,何与一辱?
与其向小国称臣,不如向大国称臣,受两次侮辱与受一次侮辱相比,如何呢?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且若欲奔南,则当早为之计,然后可果;今大敌以近,祸败将及,群小之心,无一可保?恐发足之日,其变不测,何至南之有乎!
况且如果逃奔到南方,则应当早做计划,然后才能图谋,现在大敌将近,祸患在即,底下的人心没有能保证的,臣反正出发之时会生出变故,又怎么能再到达南方呢?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群臣或难周曰: 今艾以不远,恐不受降,如之何?
有大臣质问谯周说: 现在邓艾已经不远了,如果他不接受投降,又该怎么办呢?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周曰: 方今东吴未宾,事势不得不受,受之之后,不得不礼。
谯周说: 现在东吴还没有臣服,大势所趋,他不能不接受,接受之后他不能不礼遇我们。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若陛下降魏,魏不裂土以封陛下者,周请身诣京都,以古义争之。
如果陛下投降魏朝,魏朝不分割土地封赏陛下,谯周就请求亲自前往京城,用古今道义为您争论。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众人无以易周之理。
众人没有谁能辩驳谯周的主张。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后主犹疑於入南,周上疏曰: 或说陛下以北兵深入,有欲適南之计,臣愚以为不安。
后主刘禅仍在犹豫想要逃奔到南中,谯周上书说: 有人说陛下因北兵深入我国,有想要前往南中的计划,臣私下认为不妥,为什么呢?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何者?南方远夷之地,平常无所供为,犹数反叛,自丞相亮南征,兵势偪之,穷乃幸从。
南方是蛮夷之地,平常没有什么供应,尚且还多次反叛,自从丞相诸葛亮南征,大军势力逼迫,他们没有办法才顺从。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是后供出官赋,取以给兵,以为愁怨,此患国之人也。
从那之后才交纳赋税,用以供养军队,与他们结有仇怨,所以他们是是国家忧患的人。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今以穷迫,欲往依恃,恐必复反叛,一也。
现在因为走投无路,想要前去依靠他们,臣担心他们会再次反叛,这是其一。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北兵之来,非但取蜀而已,若奔南方,必因人势衰,及时赴追,二也。
北方魏军前来,不只是要夺取蜀地而已,如果逃奔到南方,他们一定趁着我们人事衰微,率军追赶,这是其二。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若至南方,外当拒敌,内供服御,费用张广,他无所取,耗损诸夷必甚,甚必速叛,三也。
如果逃到南方,对外要抵御魏军,对内要供应服饰车马,费用增加,但没有其他地方可以取得赋税,又要增加少数民族的损耗,一定会加速他们的反叛,这是其三。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昔王郎以邯郸僣号,时世祖在信都,畏偪於郎,欲弃还关中。邳肜谏曰: 明公西还,则邯郸城民不肯捐父母,背城主,而千里送公,其亡叛可必也。
过去王朗假冒太子在邯郸称帝,当时世祖光武帝在信都,迫于王朗的威逼,想要放弃信徒、和成二郡返回关中,邳彤劝谏说: 您返回关中匪事那邯郸地区的百姓不肯离开自己的父母,背离城主,而远赴千里为您尽忠,他们是一定会背叛您的。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世祖从之,遂破邯郸。
世祖听从了他的意见,于是率军攻破邯郸。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今北兵至,陛下南行,诚恐邳肜之言复信於今,四也。
现在北面魏朝军队而来,陛下南行,臣担心邳彤的话现在又要应验,这是其四。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愿陛下早为之图,可获爵土;若遂適南,势穷乃服,其祸必深。
希望陛下早做打算,向魏朝投降可以获得爵位土地,如果立即逃奔南方,等到势力穷尽才臣服,那祸患就很深了。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易曰: 亢之为言,知得而不知丧,知存而不知亡;知得失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惟圣人乎!
《易经》说: 亢字的意思是只知道进取而不知道退让,知道生存而不知道死亡,知道得失存亡而不失其正者,难道只有圣人吗?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言圣人知命而不苟必也。故尧、舜以子不善,知天有授,而求授人;子虽不肖,祸尚未萌,而迎授与人,况祸以至乎!
说的就是圣人知天命而不勉强而为,所以尧舜因为自己的儿子德行浅薄,知道上天有所授命,就寻求天下能授予的人,他们的儿子虽然不贤,但灾祸还没萌发,而把天下让给上天认可之人,祸患还会产生吗?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故微子以殷王之昆,面缚衔璧而归武王,岂所乐哉,不得已也。
所以微子以纣王兄长的身份将自己反绑,口中含着玉壁归附周武王,难道是他乐意这么做吗?只是不得已罢了。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於是遂从周策。
于是后主听从谯周的意见。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刘氏无虞,一邦蒙赖,周之谋也。
刘氏族人安然无恙,蜀国也没有被诛灭,都是因为谯周的谋划。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时晋文王为魏相国,以周有全国之功,封阳城亭侯。
当时晋文王司马昭是魏朝的相国,因为谯周有保全蜀国的功劳,被封为阳城亭侯。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又下书辟周,周发至汉中,困疾不进。
又下诏书征召谯周,谯周出发直到汉中,因病无法前行。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咸熙二年夏,巴郡文立从洛阳还蜀,过见周。
咸熙二年夏天,巴郡人文立从洛阳返回蜀地,路过汉中拜见谯周。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周语次,因书版示立曰: 典午忽兮,月酉没兮。
谯周在言谈之间给文立在书板上写说: 典午忽兮,月酉没兮。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典午者谓司马也,月酉者谓八月也,至八月而文王果崩。
典午说的是司马,月酉说的是八月,到了八月司马昭果然去世。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晋室践阼,累下诏所在发遣周。
晋朝立国后,多次下诏给谯周所在的官府,要他们遣送谯周,谯周就抱病登车前往洛阳。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周遂舆疾诣洛,泰始三年至。以疾不起,就拜骑都尉,周乃自陈无功而封,求还爵土,皆不听许。
泰始三年才到,因他生病没有启用,被任命为拜骑都尉,谯周自己上疏陈述自己没有功劳却受封,请求归还爵位土地,朝廷都没有允许。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五年,予尝为本郡中正,清定事讫,求休还家,往与周别。周语予曰: 昔孔子七十二、刘向、扬雄七十一而没,今吾年过七十,庶慕孔子遗风,可与刘、扬同轨,恐不出后岁,必便长逝,不复相见矣。
泰始五年,我曾经作为本郡的中正,处理完事务,请求休假返家,前去与谯周告别,谯周对我说: 过去孔子七十二岁,刘向、扬雄七十一岁去世,现在我已经年过七十,或许只能仰慕孔子的风范,但可以和扬雄、刘向等的年龄相同,恐怕不到后年,我一定与世长辞了,再也不能相见了。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疑周以术知之,假此而言也。
我怀疑谯周是凭借术数知道这件事,而借这些话表述出来。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六年秋,为散骑常侍,疾笃不拜,至冬卒。
泰始六年秋天,谯周担任散骑常侍,因为病重没有任职,当年冬天谯周去世。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凡所著述,撰定法训、五经论、古史考之属百馀篇。
凡是他所著述的,共有《法训》、《五经论》《古史考》等书一共一百多篇。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周三子,熙、贤、同。
谯周的三个儿子,谯熙、谯贤、谯同。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少子同颇好周业,亦以忠笃质素为行,举孝廉,除锡令、东宫洗马,召不就。
小儿子谯同很喜欢谯周的事业,也一样以忠厚笃实、言行质朴为德行,被推举为孝廉,担任过锡县县令、东宫洗马,但朝廷的征召他都没有赴任。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郤正字令先,河南偃师人也。
郤正,字令先,河南郡偃师人。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祖父俭,灵帝末为益州刺史,为盗贼所杀。
祖父郤俭,灵帝末年担任益州刺史,被盗贼所杀。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会天下大乱,故正父揖因留蜀。
适逢天下大乱,所以郤正的父亲郤揖趁机留在蜀地。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揖为将军孟达营都督,随达降魏,为中书令史。
郤揖是将军孟达营中的都督,跟随孟达投降魏朝,担任了中书令史。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正本名纂。
郤正本名篡。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少以父死母嫁,单茕只立,而安贫好学,博览坟籍。
年少时因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形单影只,但却安贫乐学,博览古籍。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弱冠能属文,入为秘书吏,转为令史,迁郎,至令。
弱冠之年就能写文章,入宫担任秘书吏,又转认为令史,升任秘书郎,直到秘书令。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性澹於荣利,而尤耽意文章,自司马、王、扬、班、傅、张、蔡之俦遗文篇赋,及当世美书善论,益部有者,则钻凿推求,略皆寓目。
郤正生性淡泊名利,尤其喜爱文章,从司马相如,王褒,扬雄,班固、傅毅、张衡、蔡邕等人的文赋,直到当代的优秀书论。凡是益州所存有的,郤正都钻研寻求,大多都过目诵读。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自在内职,与宦人黄皓比屋周旋,经三十年,皓从微至贵,操弄威权,正既不为皓所爱,亦不为皓所憎,是以官不过六百石,而免於忧患。
他在朝中任职,与宦官黄皓隔壁而居长达三十年之久。黄皓从卑微到身份贵重,操弄权势,郤正不被黄皓所喜爱,也不被他憎恨,所以郤正的官位虽然没有超过六百石,但最终也能免于祸患。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依则先儒,假文见意,号曰释讥,其文继於崔骃达旨。其辞曰:
郤正学习先贤儒者,借文章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文名为《释讥》,是崔骃《达旨》之后的又一篇相似文章,其中文辞为: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或有讥余者曰: 闻之前记,夫事与时并,名与功偕,然则名之与事,前哲之急务也。
有人规劝我说: 过去的记载,事业与时机相连,名声和功绩一起,但是名分与事业,是先贤的首要事务。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是故创制作范,匪时不立,流称垂名,匪功不记,名必须功而乃显,事亦俟时以行止,身没名灭,君子所耻。
所以创立制度规划做为规范,不到一定的时机都就不建立,要名声流传后世,没有功劳是无法流传的,名位一定要有功劳才能显达,事业一定要等待时机才能成功,身死而名声跟随覆灭,是君子耻辱的。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是以达人研道,探赜索微,观天运之符表,考人事之盛衰,辩者驰说,智者应机,谋夫演略,武士奋威,云合雾集,风激电飞,量时揆宜,用取世资,小屈大申,存公忽私,虽尺枉而寻直,终扬光以发辉也。
所以通达知命的人,探究事物发展的规律,钻研深奥而微妙的道理,观察自然的变化,考究社会的盛衰,辩才之人四处游说,智谋之人随机应变,谋略之人出谋划策,武士奋勇扬威,风云际会,风激电飞,审时度势,请求有所做为,小事忍让而大事申张,心怀公事而忘却私情,虽有小过错,但求正直,最终才能发扬光辉。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今三方鼎跱,九有未乂,悠悠四海,婴丁祸败,嗟道义之沈塞,愍生民之颠沛,此诚圣贤拯救之秋,烈士树功之会也。
现在天下三足鼎立,阳刚之气没有声张,天下之人遭受祸患,感叹道义沦丧,悲痛百姓流离,这实在是圣贤之人拯救百姓,树立功业的时机。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