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stringlengths 2
7
| url
stringlengths 38
43
| title
stringlengths 1
91
| text
stringlengths 2
152k
|
---|---|---|---|
5707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5707 | 十二因缘 | 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梵文、巴利文:निदान )也称十二缘起支(梵文:,巴利文:),佛教重要基础理论之一,是释迦牟尼佛陀自修自证得到的真理,指从「无明」到「老死」、过去世到未来世、这一过程的十二个环节。它们因果相续而无间断,使人流转于生死轮回大海,而不能得以出离。
佛陀、辟支佛、阿罗汉,都依「四圣谛」三转十二行,觉悟十二因缘而了知生死轮回真相,达到究竟解脱。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这十二个缘生法都是无常的。它们之间是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缘起关联:1.「无明」 缘「行」(缘:可解作引起),2.「行」缘「识」,3.「识」缘「名色」,4.「名色」缘「六处」,5.「六处」缘「触」,6.「触」缘「受」,7.「受」缘「爱」,8.「爱」缘「取」,9.「取」缘「有」,10.「有」缘「生」,11.「生」缘「老死」;周而复始。在解说缘起法时亦可结合上《大缘经》的「名色缘识」。
说一切有部迦多衍尼子《发智论》提出了“时分缘起”学说,《大毘婆沙论》将其诠释为三世二重因果的“分位缘起”说,这就是最常见的“十二因缘”理论,在说一切有部内还有“刹那缘起”、“连缚缘起”和“远续缘起”等说法。
《大毘婆沙论》将《发智论》所确立的时分缘起,按三世二重因果释义为分位缘起,此十二因缘学说为《俱舍论》所继承:
其中涉及人类年龄的诠释出自《俱舍论记》和《俱舍论疏》。
南传上座部佛教的经律源出于斯里兰卡分别说部传统,在觉音尊者《清净道论》中有一种叫做「有轮」的时分缘起,采用了三世二重因果解说,但并不等同于《俱舍论》等诠释的分位缘起。
下面简述引自达摩难陀长老《佛教徒信仰的是什么》,是对《巴利经藏》有关经文的直接解读:
大乘佛教将部派佛教贬低为“小乘”,并划分为修十二因缘的缘觉乘与修四圣谛的声闻乘。《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有:“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龙树《大智度论》解释为:说十二因缘有三种,凡夫所见,二乘及未得无生忍法菩萨所观,从得无生忍法乃至坐道场菩萨所观;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深观第三种十二因缘,观诸法实相,毕竟空,无所有无所得,亦不著是事故,于众生中而生大悲。
龙树《大智度论》记载:
龙树《中论》有类似记载,梵志青目释其为「声闻法入第一义道」,清辩论师释其为「世谛缘起」。
《瑜伽师地论》记载:
此说在诠释《杂阿含经·二九八经》同时,介入了五种子(识、名色、六处、触、受种子),唯识学派中曾流行以五种子为五缘起支的二世一重因果学说。
现代学术界和新兴教派直接分析《阿含经》和《巴利经藏》等,也会有自己的见解。因各式说法众多,其关注度与传统说法不可比拟,下文不再详细罗列。
水野弘元在《原始佛教的特质》中称:「由于原始经典本身,对十二缘起没有一定的明确解说,且部派佛教以低俗的形式误传,所以今日不论是西洋学者之间,或东方佛教学者之间,对十二缘起没有一定的解释,而产生种种说法,甚至曾在学界中展开热烈的论战。」
随佛尊者,2008年在其编著的《相应菩提道次第》及2014年公开发表的、《十二因缘之原说与奥义》中,根据汉译《杂阿含经》、南传《相应部》当中七事修多罗的古老共说,提出原始佛教教义,指出十二因缘是「以六处为分位」,不是部派所传说的「以识为分位」,不同于《舍利弗阿毘昙论》、 《发智论》、《大毘婆沙论》 、《俱舍论》、《清净道论》、与《大智度论》、 《瑜伽师地论》等论之定义。
|
5712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5712 | 载人飞船 | 载人飞船
载人太空船是载乘太空人的飞船,又称宇宙飞船,是载人航天器的一种。载人飞船能保障宇航员在外层空间执行航天任务并返回地面,属于一次性使用的返回型载人航天器。宇宙飞船可以独立进行航天活动,也可作为往返于地面和空间站之间的“载体”,还能与空间站或其他航天器对接后进行联合飞行。宇宙飞船容积较小,受到所载消耗性物资数量的限制,不具备再补给的能力,而且不能重复使用的。
人类成功发射的第一艘载人飞船是由前苏联在1961年4月12日发射升空的东方一号,而它搭载的宇航员尤里·加加林也成为人类史上的第一位宇航员。1961年到1972年间美国实行了阿波罗计划,于1969年7月16日用阿波罗11号成功将人类送上月球,乘员之一的尼尔·阿姆斯特朗也成为首位踏上月球的人类。中国于2003年10月15日成功发射了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航天员杨利伟成为首位进入太空的中国人。
按照运行方式的不同,现在已成功发射的载人飞船可被分为卫星式载人飞船和登月载人飞船两大类。卫星式载人飞船绕低地球轨道运行,登月载人飞船用于载运登月航天员。目前尚在研究阶段的还有行星际载人飞船。
宇宙飞船大多由乘员返回舱、轨道舱、服务舱、对接舱和应急救生舱等部分组成,登月飞船还具有登月舱。
|
5715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5715 | 约翰·霍华德 | 约翰·霍华德
约翰·温斯顿·霍华德,OM,AC,SSI(,),澳洲政治家,曾任澳大利亚总理。澳洲当地华人社区和中国大陆以外的华文地区亦作“何华德”或“贺华德”。
霍华德生于悉尼郊区的 Earlwood。他的父亲莱尔·霍华德(Lyell Howard)在Earlwood 附近的郊区Dulwich Hill管理一个油站和汽车维修工厂。他父亲在他年幼时过世,留下三个孩子和母亲相依为命。霍华德中学时在坎特伯雷男子中学就读,毕业后获雪梨大学法律系录取。1971年与珍妮特·帕克(Janette Parker)结婚,并育有三名子女。虽然珍妮特·帕克一直保持低调,但有些人相信她是霍华德背后的一个敏锐军师,使他在多次公开失言之后,仍然于仕途蒸蒸日上。
1974年,霍华德当选当时仍为悉尼郊区的贝内隆选区(本尼朗)的众议员。当1975年12月马尔科姆·弗雷泽成立新内阁,他起用霍华德担任联邦政府的商业和消费部长;其后于1977年12月再升任财政部长,时年38岁,被时人冠以“男孩财政部长”(Boy Financial Minister)的称号。1982年4月被选为澳大利亚自由党的联邦副领袖;先后在1985年至1989年和1995年至2007年间,担任自由党的联邦领袖。
1983年自由党联盟下台后,他曾于1985年至1989年担任在野自由党的党魁,之后于1987年的大选败给霍克,1989年辞职,其后他渡过了政治生涯上的低潮。但他的政治对手都低估了他的强韧,使他在1995年再次成为自由党的领导人,并于1996年3月在联邦议员大选中击败基廷,结束工党长达十三年执政,他出任澳大利亚联邦总理;期间除了因国会议事或公务处理之需而居于在坎培拉的总理官邸,否则他住于雪梨的时间居多。1998年大选他差点下台,联盟而微弱差距胜出,但总得票少于工党。2001年大选受惠于九一一事件及反恐战争,他质疑工党未能强硬反恐,再次胜出。由于澳大利亚采取君主立宪制(澳大利亚是英联邦成员,仍以英王为国家元首,但仍由英王委任的总督行使国家元首的权力),只要多数党或多数联盟同意,身兼国会议员职务的总理,在任期方面没有设限;所以经常在报章被讥笑为“没有选择中的选择”。在2004年的选举中,霍华德第三度成功连任,从而超越了鲍勃·霍克,成为澳大利亚任期第二长的总理。
自2007年开始,霍华德的民意支持率一路下跌,并最终在2007年年底举行的大选中,因为削弱了工人权益,为反对党领袖陆克文所击败;结束了他长达十一年九个月总理任期,同时失去已经担任了33年的联邦众议院议席,继而完全退出了政坛。他亦成为自1929年布鲁斯后,第二位输掉大选同时输掉自己议席的总理。
|
5724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5724 | 交响曲 | 交响曲
交响曲(不等同交响乐)是包含多个乐章的大型管弦乐曲,一般是为管弦乐团创作。
文艺复兴时期就有了交响曲这个说法,当时的交响曲泛指包括了声乐和器乐的一切多声部音乐。
16至17世纪,交响曲用来称呼歌剧和清唱剧中的序曲和间奏曲,这时声乐已经排除在了交响曲的概念以外,“交响曲”从此成为纯粹的器乐曲。
18世纪初,序曲和间奏曲开始脱离歌剧,并开始在音乐会上单独演奏。这对交响曲的发展起重要的作用,意大利那不勒斯的作曲家亚历山大·史卡拉第在自己的作品中为序曲奠定“快板-慢板-快板”(舞曲风格)的三段体式,给后来的交响曲的乐章格式建立了最基本的格式。
18世纪下半叶,德国的曼海姆乐派在序曲的创作中开创主调音乐的手法,提高乐器的表现能力和音乐的戏剧性,并在三段式序曲的基础上增加了快板的终曲,就形成了4乐章器乐套曲的雏形。
海顿、莫札特和贝多芬把维也纳古典乐派发展到了颠峰的状态,也使得交响曲进入黄金时期。贝多芬把交响曲的内涵和思想性发展到更高境界,现代意义上的交响曲概念从这个时期形成。
从贝多芬去世到1848年革命期间,4乐章的传统交响曲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方面都没有太大的革新。奥地利作曲家弗朗茨·舒伯特在他的第8和第9交响曲中所展现的才能和对未来音乐的预示如果不是因为作曲家的早逝,很可能就此改写欧洲19世纪音乐史。
与贝多芬同时代的德国作曲家路易斯·施波尔一生创作9首交响曲。在第九交响曲中更是融合了传统交响曲和标题音乐的很多特征与因素,这一点可谓后来法国的埃克托·白辽士提出标题音乐的先声。
同时期却稍晚的德国作曲家费利克斯·门德尔松一生共创作5首交响曲,其中最为著名的和。然而对后代作曲家影响更大的却是第2和第5号。的副标题为「赞美诗」,在这里作曲家没有采用传统的4乐章曲式,而是以一种巴赫时期的清唱剧模式来构建整个作品,他自己称之为“为独唱,合唱与乐队而作的圣经经文交响康塔塔”。又称为「宗教改革交响曲」,作曲家虽然仍旧采用了传统的4乐章曲式,可许多重要主题确是直接引用马丁·路德的众赞歌“上帝是我们坚强的堡垒”以及“德累斯顿阿门”。
在门德尔松去世的时候,德奥音乐已经严重分裂为两大阵营,以李斯特·费伦茨、理察·华格纳、安东·布鲁克纳为首的「新德意志乐派」,和以约翰内斯·勃拉姆斯、音乐理论家爱德华·汉斯力克为首的「保守派」。两者之间的争论和分歧主要是如何界定音乐的性质和内容。在新德意志乐派看来,音乐不仅仅是作为纯粹和抽象的声音艺术和音乐的绝对美,而更应该与文学、诗、哲学及各种意识形态联系。对他们来说,音乐不再是呈现客观美的过程,而是主观意志的直接表现,音乐则是这种表现的方式。而保守派则坚信音乐是一种纯粹的结构与形式之美,在交响曲这个体裁里滥用文字暗示和诗歌隐喻会导致这种已经趋于完美的经典形式走向崩溃。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一生共创作4首完整的交响曲,全按照经典的4乐章构架、奏鸣曲式、回旋曲式等传统体裁创作,在贝多芬等诸位古典大师的盛名之下仍具独创性,无论在和声还是曲式方面,布拉姆斯都大大地扩展了这一体裁。第4号交响曲作于1885年,在末乐章里,他更是将已经被大多数作曲家抛弃的古老变奏曲式帕萨卡利亚舞曲(passacaglia)运用得炉火纯青,整个乐章在33段变奏之后结束于一片彻底的悲剧与毁灭中。作为一个内心相当感性与伤感的布拉姆斯,却一生效忠于古典大师的音乐与精神,在这里,他情感与理智的冲突终于在这样一个完美的形式中得到最好呈现,而伴随着它的结束,整个古典交响曲的大厦也随之轰然倒塌了。
同时期的布鲁克纳虽然一生倾心于瓦格纳的艺术,而且也一直被保守派攻击,但他却留下了9首在形式上非常古典的交响曲,其中除了未完成的第9,其他都具备4个乐章,而所有的首乐章又都按照大型奏鸣曲式来写作。布鲁克纳一生任职于教堂,且为有声誉的管风琴家,他当时的同行却常常讥讽其交响曲过于庞大笨拙,并且在配器上过于单一,往往把乐队当作管风琴的另一种表现载体。确实,在他早中期的一些作品中,这样的缺点的确存在,但他晚年的最后3部交响曲却完全摆脱了这些毛病。在最后一首交响曲里,和声的运用已经非常大胆,调性的功能在某些段落已经相当模糊,这一点由他的学生古斯塔夫·马勒发展到了极限,到最后才由勋伯格终结了调性写作的时代。
进入20世纪后,交响曲仍然在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元素添加到交响曲中。气势恢弘,感情细腻,表现力无限丰富的交响曲仍然拥有大量坚定的爱好者。
经典交响曲结构如下:
交响曲是由管弦乐团演奏,每个国家乃至每个城市都以拥有一支水平精湛的管弦乐团而感到自豪。
|
5729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5729 | 天鹅湖 | 天鹅湖
《天鹅湖》()原为柴可夫斯基于1875年-1876年间为莫斯科帝国歌剧院所作的芭蕾舞剧,于1877年3月4日(俄罗斯旧历2月20日)在莫斯科大剧院首演,之后作曲家将原作改编成了在音乐会上演奏的《天鹅湖》组曲,组曲出版于1900年11月。而整部芭蕾的作品编号为OP.20。《天鹅湖》是世界上最出名的芭蕾舞剧,也是所有古典芭蕾舞团的保留剧目。
在天鹅湖里,剧本可以说是举足轻重的。本来有两个差别很大的天鹅湖版本。但通常它们会混合着上演。它们的不同在于对结局的处理。在第一个版本里,王子齐格弗里德()被幻象所惑,结局是悲剧式的。但在著名的圣彼得堡版本里尽管结尾音乐是那么悲悲愁愁的,最后的结局却是大团圆。
剧本的原作者已不可考。其灵感可能来自一部1786年出版的童话集《德国民间童话》 里面的一个叫《被盗的面纱》的故事,作者是卡尔·奥古斯都·姆赛斯。里面提到了离德国城市兹维考不远处有一个天鹅池塘,那有着一个关于天鹅少女的传说。当法师施法于天鹅的羽毛时,天鹅就会变成一位少女。而且这样的主题在许多其他童话里也出现过。特别是那位可怜的公主,只有一位王子的爱情才能救她。但是悲剧式的结局却是姆赛斯的首创,以前从没在别的童话中出现过。
(角色名字均按俄语发音译出)。
王子齐格弗里德()在生日前夕,其母亲告诉他,已成年的齐格弗里德要在第二天选一位新娘。而到了晚上,王子去天鹅湖捕猎天鹅。
齐格弗里德遇上被罗特巴特()施咒的公主奥杰塔()。她白天是天鹅,晚上却会化成一位少女。只有当某位男子真诚地爱上她时,她才能得救。齐格弗里德邀请她第二天晚上来参加舞会,并会向母亲表示,愿意娶奥杰塔为妻。
各国的公主和使节都来出席齐格弗里德的生日宴会。罗特巴特也带着他的女儿奥吉莉亚()来了。奥吉莉亚显示的是奥杰塔的形象,只是身着黑装。齐格弗里德被迷惑并与她缔结了婚约。当齐格弗里德意识到这一切的时候,大为震惊,并立即赶往天鹅湖。
王子请求奥杰塔的宽恕,而奥杰塔也原谅了他。这时罗特巴特用魔法卷起大浪,要淹死齐格弗里德。奥杰塔为了救他纵身跃入湖内。根据导演编排的不同,结尾也不一样:或者是双双逝去形成悲剧式的结尾,或者是天鹅恢复人形,王子救起公主,爱情终于战胜了邪恶。
除了技术上的要求外,天鹅湖对演员的要求是非常高的。特别是主角奥杰塔,除了舞蹈技术要高超外,还要一方面能柔情地演绎奥杰塔,另一方面要赋予邪恶的奥吉莉亚妖艳的气息。在意大利舞蹈家莱尼亚尼(,1863年-1923年)之后,还有 安娜·巴甫洛娃(),阿历珊达拉·达妮洛娃()和玛格·芳登()成功出演过这个角色。
而扮演齐格弗里德的演员,应该能在发现骗局的刹那,那种从无忧无虑的恋人到愤怒激动的受害者的心理展现出来。约翰·克兰科在讲述剧本的戏剧张力时说道:"王子是位受人喜爱的天之骄子,但他落入到了悲剧,他是人,不是起重机,但他要独力把女芭蕾演员托起。"
奥杰塔和奥吉莉亚通常是由同一位女芭蕾演员扮演的。这是古典芭蕾舞角色里面难度最高,而且强度最大的挑战之一。不但是因两个角色截然相反,而且舞蹈动作要求也非常严格。其中之一是第三幕里一场景里黑天鹅的32圈名为「挥鞭转」的轴转。这32圈挥鞭转要求连续完成,整个过程脚尖的移动范围不能超过一条皮带围成的圈才为优秀的表演,这十分考验女演员的腿部力量。这32圈挥鞭转是马林斯基剧院第一位首席女芭蕾舞演员莱尼亚尼的绝技。而这一高难度动作后来也作为天鹅湖里的一段重头戏。
柴可夫斯基发表天鹅湖的同时还带上了他的第一部芭蕾,其实早前还有两部作品,柴可夫斯基还没完成就放弃了,而这两部作品的音乐也没有流传下来。其中之一是儿童芭蕾舞剧《天鹅湖》,柴可夫斯基可能从中提取了主导动机,除此之外人们对这部作品就一无所知了。
当柴可夫斯基写《天鹅湖》的时候,已是一位职业作曲家了:那时他已写有三部交响曲和三部歌剧,其中之一是《尤金·奥涅金》。
1875年莫斯科剧院经理委托柴可夫斯基写一部芭蕾舞曲,报酬是800卢布。柴可夫斯基从1875年8月开始写作,直到1876年4月10日完稿。直到作曲家从自己的歌剧里面拿出了两段加进来之前,天鹅湖一直是一部全新的作品。
《天鹅湖》于1877年2月20日(格里高利历则是3月4日)在莫斯科大剧院首演。导演是魏泽尔·尤利乌斯·莱辛格,首席女芭蕾舞演员是保利娜。原本预备当首席女演员的是当时Bolshoi剧团著名的芭蕾舞女舞蹈家安娜·索贝切斯卡亚)。但是安娜卷入当时一场纷争:一位政府高官控告安娜收受了自己的昂贵珠宝,却转头嫁给一位男芭蕾舞演员,并且还把珠宝卖掉换钱。由于这场纷争,安娜失去了天鹅湖首演的机会,保利娜临时替补,而她本身是饰演王后的角色,对Odette和Odile的舞蹈并不熟悉。
评论认为,演员缺乏排练准备,技术未到火候,布景差劲。而且首演也深为当时芭蕾界流弊所害。约翰·克兰科在斯图加特的演出小册子上写到当时的情况:"……历史性事件被完完全全的抹杀了,作为国粹的芭蕾舞在不适合的地点,配着不适合的服装上演了……之后,作曲家还被要求,写些迎合大众的曲子,如波尔卡,加洛舞曲,华尔兹和玛祖卡……芭蕾舞教练为了使得舞蹈和乐队音乐的配合呈现出一种特别的对比,特意把全曲用高音小提琴试奏。而且首席女芭蕾舞演员如果对作品里面某一号曲子不满意的话,随手一划就删,根本就没有顾及到音乐的连续性。"在这些流弊下,首演失败是意料中事。
1880年后,柴可夫斯基在国外的名声渐隆,但《天鹅湖》的演出还是反应平平。而且这些演出离作者原意越来越远。音乐评论家和莫斯科音乐学院校长尼古拉·德米特里耶维奇·喀什金在1896年他的回忆录里写到: "往原作里加插乐段的行为变本加厉,最后,原曲只剩1/3,最多也不会过半,而其它都是加插的。"
而目前最权威的《天鹅湖》版本是1895年二月17日/一月15日在圣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首演的,首席女演员是皮丽娜·莱亚纳尼。舞蹈编排由马利乌斯·皮提帕和刘·伊凡诺夫负责。后来的演出大多都以此版为蓝本。在彼得堡剧院经理伊万·亚历山大洛维奇·威瑟沃洛师斯基的委托下,柴可夫斯基的弟弟莫德斯特彻底修订了原谱。但演出还是反应平平。这还不算是作者的原稿。因为没有证据表明,柴可夫斯基本人有过修改原稿的打算。但是此版演出对后世影响至深。
皮提帕自己也没有料想到此版以后会如此成功,也并未准备把该版本连演下去。他没有记下排练的步骤,而其对舞编的影响并未延续到自己的身后。1934年首次越过海峡到伦敦并且取得成功。而 基洛夫版芭蕾则要到1969年才首次在西方上演。
芭蕾舞评论家克莱门·克利斯普认为,《天鹅湖》从那时开始,就不断地被"重新研究,重新思考,重新编排,重新锤炼。演出时间首先是被拖长了,后来经过调整,再后来又普遍被缩短了。"
著名的版本有乔治·巴兰奇 (纽约), 鲍尔迈斯特(莫斯科),奥日里可夫斯基(巴塞尔) 和 约翰·克兰科 (斯图加特1972/73)。
最出名的新版本是约翰·乃奥迈尔的于2002年在汉堡首演的《天鹅湖插图》。
还有非常成功的《马修·博内的天鹅湖》,该版本是全男班演出。于1995年在伦敦萨德勒之泉剧院首演。该团在欧洲,美洲和日本的访问演出也是同样的成功。
|
5734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5734 | 原住民 | 原住民
原住民,旧称土著,是指某地方较早定居的族群,皆源自外来者(尤其是入侵者)对本地人(或族群)的称谓,原意指当地居民、原居民,但多具有土番、番人、土人等落后的贬意,然而到了二十世纪后期逐步形成了一个法律学方面的范畴,指的是正遭受到外来者侵蚀的文化独特的群体。当前对于原住民议题的讨论多半应在民族国家所进行的殖民事业的脉络之下来理解。外来统治者为安抚或控制原住民,以遂行其统治目的,会制订各种不同的政策,而往往对于原住族群的生活方式多加干扰,甚至可能造成灭族的结果。
即使前一阶段的殖民主义扩张已经在二次大战之后的解殖民运动后告一段落,但类似的问题仍存在于原住民与解殖民之后成立的新兴国家之间。有时后者会被称为「内部殖民」,而与传统的「外部殖民」加以区别。
本土居民一词被广泛的采用是起始于19世纪人类学和人种学的学科,韦氏字典将之定义为“某一群体的人团结于一个共同的文化、传统意义上的血缘关系,他们通常有着共同的语言、社会机构和信条,而且往往构成了一个不受支配的有组织团体。”
中文在讨论此一问题时,亦有原住民族一词的使用,它与原住民主要的区别在于:前者强调各原住民族群各自作为一个「民族」(people),而在国际法上应有包括追求民族自决等相应的集体权利;后者则或作为通称、或仅指涉原住民个人作为在异族统治下的民族国家中受到内部或外部殖民的个别原住民个体。
目前尚不存在一个普遍接受了的“本土居民”的确切定义,然而,最经常被各方所认可及援引的四个要素是:
|
5735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5735 | 亚得里亚海 | 亚得里亚海
亚得里亚海(,,,),是地中海的一部份水域,分隔了义大利半岛(亚平宁半岛)和巴尔干半岛,也分隔了亚平宁山脉与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脉及其临近地区。亚得里亚海西岸属于意大利,东岸则分别属于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蒙特内哥罗和阿尔巴尼亚。亚得里亚海透过位于其南部的奥特朗托海峡与爱奥尼亚海相连。波河、阿迪杰河、奥凡托河等河流流入亚得里亚海;海中有近1200个岛屿,其中只有69个有人居住。
如克尔克岛、姆列特岛、布拉奇岛、帕岛、拉布岛、洛希尼岛、科尔丘拉岛、维斯岛、茨雷斯岛、赫瓦尔岛等。
|
5739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5739 | 航天 | 航天
航天指与研究和探索外层空间有关的领域,航天器在太空的航行活动。科学界一般把太阳系内的航行活动称为“航天”,而把太阳系外的航行活动称为“航宇”。
按航天器探索、开发和利用的对象划分,航天包括环绕地球的运行、飞往月球的航行、飞往行星及其卫星的航行、星际航行(行星际航行、恒星际航行)。按航天器与探索、开发和利用对象的关系或位置划分,航天飞行方式包括飞越(从天体近旁飞过)、绕飞(环绕天体飞行)、着陆(降落在天体上面)、返回(脱离天体、重返地球)。
执行军事任务(具有军事目的)的航天活动,称为军用航天;执行科学研究、经济开发、工业生产等民用任务(具有非军事目的)的航天活动,称为民用航天;执行商业合同任务(以营利为目的)的航天活动,成为商业航天。有人驾驶航天器的航天活动,称为载人航天;没有人驾驶航天器的航天活动,称为不载人航天。
航天的主要目的是太空探索,其商业用途主要是卫星通讯,也有近来兴起的太空旅游。其他非商用的用途包括星空观测,间谍卫星和地球观测。
可行的太空旅行的方案可以追溯到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他最著名的作品——""(《利用反作用力设施探索宇宙空间》)发表于1903年,他最早从理论上论证多级火箭可以克服地心引力进入太空,但当时这份理论著作没有在苏联以外产生广泛影响。
航天成为可行工程始于1919年,罗伯特·戈达德发表了论文《到达超高空的方法》;其中把拉伐尔喷管应用到液态火箭发动机,其足够的动力使星际旅行成为可能。他还在实验室中证明了火箭可以在真空空间工作,但当时没有得到普遍认同。这篇论文对后来航天工程的关键人物极具影响,其中包括赫尔曼·奥伯特和沃纳·冯·布劳恩。
1944年6月,德国的V-2火箭在一次飞行测试达到189 km的高度,这是第一枚到达太空的火箭。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史泼尼克1号,它是第一颗进入地球轨道的人造卫星。
1961年4月12日,东方一号承载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进行环绕地球轨道一次,这是首次载人航天。东方一号是由谢尔盖·科罗廖夫与克里姆·阿利耶维奇·克里莫夫所设计的
火箭目前依然是到达太空的唯一实际手段。超音速燃烧冲压发动机等其他非火箭运载技术仍远低于轨道速度。
火箭的发射通常在发射场上,场区内有整套试验设施与设备,用以装配、储存、检测和发射航天器,测量飞行轨道,发送控制指令,接收和处理遥测信息。出于噪音和安全方面的原因,发射场选在远离人类居住的地方。航天发射场多数由导弹实验靶场改造而成,他们的组成设备和功能基本相同。
发射通常受一定的发射窗口限制。这些窗口取决于天体的位置和相对于发射场的轨道。影响最大的往往是地球的自转。一经发射,轨道通常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平面上,该平面与地球轴成一固定角度,而地球在这个轨道上旋转。
发射台是一个用于发送飞行器的固定的结构。通常包括发射塔和火焰沟槽。并由竖立,燃料,稳定运载火箭等装置包围。
国际航空联合会定义在100公里的高度为卡门线,高于此线就是太空。
火箭是目前到达太空唯一的可行手段。常规飞机发动机不能达到缺乏氧气的空间。火箭发动机排出推进剂提供前向推力,产生足够的加速度进入轨道。针对不同应用的推进系统包括:
对于载人发射系统通常会安装发射逃逸系统,用于在发生灾难性故障的情况下让宇航员逃生。
宇宙速度是物体从地球出发,在天体的重力场中运动,四个较有代表性的初始速度的统称。航天器按其任务的不同,需要达到这四个宇宙速度的其中一个。
第一宇宙速度又称为环绕速度,是指在地球上发射的物体绕地球飞行作圆周运动所需的最小初始速度。若在150千米的飞行高度上,其环绕速度为7.8千米/秒。
第二宇宙速度,亦即地球的逃逸速度,是指在地球上发射的物体摆脱地球引力束缚,飞离地球所需的最小初始速度。若航天器已到达近地轨道的高度,航天器的脱离速度约为10.9千米/秒。
第三宇宙速度,亦即太阳的逃逸速度,是指在地球上发射的物体摆脱太阳引力束缚,飞出太阳系所需的最小初始速度。本来,在地球轨道上,要脱离太阳引力所需的初始速度为42.1千米/秒,但地球绕太阳公转时令地面所有物体已具有29.8千米/秒的初始速度,故此若沿地球公转方向发射,只需在脱离地球引力以外额外再加上12.3千米/秒的速度。
第四宇宙速度是指在地球上发射的物体摆脱银河系引力束缚,飞出银河系所需的最小初始速度。但由于人们尚未知道银河系的准确大小与质量,因此只能粗略估算,其数值在525千米/秒以上。而实际上,仍然没有航天器能够达到这个速度。
航天动力学是研究航天器和运载器在飞行中所受的力及其在力作用下的运动的学科,其中主要是对引力和推进作用的研究。航天动力学的研究可以使航天器不需要额外的推进剂而准时到达目的地。
非火箭轨道推进方法包括太阳帆、磁化帆,和使用重力弹弓效应。
由于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返回大气层时航天器的速度极高,因此非破坏性返回的过程一般需要有特殊的措施来保护航天器避免受到气动力加热和震动、冲击等损害。再入原理由Harry Julian Allen提出.而从原理中显示,钝形隔热板效率最佳,因为返回式航天器的摩擦热与阻力系数成反比,即阻力愈大,热负荷愈低。
航天器下降到约15km的高空,速度已减少到亚音速。为了保证安全着陆,需要采取进一步的减速措施。弹道式再入航天器常采取降落伞作为着陆减速手段。
着陆成功后的航天器,其乘员和货物可以回收。在某些情况下,航天器降落时就可以回收:当航天器还在降落伞下降落,它可以通过特殊设计的飞机回收。这种半空回收技术用于间谍卫星的回收。
载人航天是由宇航员执行的太空探索,可以由单人或多人执行。载人航天需使用载人航天器进行。
历史上首次载人航天任务是发射于1961年4月12日的东方1号,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在环绕地球轨道一周后安全返回地球。1963年6月16日,苏联宇航员瓦莲京娜·捷列什科娃执行东方6号任务时成为了第一名进入太空的女性。1966年,美国的双子星11号创造了最高地球轨道记录,飞行高度达1374千米。发射和修理哈勃太空望远镜的两次航天飞机任务也曾达到600千米左右的飞行高度。2003年,中国的神舟五号宇航员杨利伟,成功围绕地球十四圈,中国为第三个成功进行载人航天的国家。
迄今为止,载人航天飞行目标在地球轨道之外的任务只限于月球,尽管月球本身也是地球的卫星。第一次去月球的载人任务阿波罗8号中,三位宇航员曾进入月球轨道。阿波罗10号第二次环绕了月球,在月球轨道进行了登月航天器的测试。
人造卫星是由人类建造的航天器的一种,也是数量最多的一种。人造卫星以太空飞行载具如运载火箭、太空梭等发射到太空中,像天然卫星一样环绕地球或其它行星运行。
太空探索是指以物理手段探索地球以外物体以及探索太空时涉及到的任何技术, 科学政策。人类历史上最著名并最有影响力的一次太空探索是在冷战美苏太空竞赛期间第一个人类成功踏上月球。
太空旅游指非以执行任务(例如进行实验或工作)为目的,而搭乘太空船参与太空飞行。在苏联解体后,由于太空船的操作成本极大,同时要付给哈萨克拜科努尔太空中心地租与使用场地费,俄国为筹措经费,开放了民间金钱赞助,报酬即为可让赞助者搭乘太空船进入太空,因此大多数太空游客为支付大笔费用的亿万富翁。由于NASA的太空任务仅供国际专门科研之用,故现今太空旅游仍以俄国为主。
航天器是指在地球大气层以外的宇宙空间中,基本按照天体力学的规律运动的各种飞行器。航天器与自然天体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可以受控改变其运行轨道或进行回收。常见的航天器包括人造卫星、空间探测器、航天飞机和各种空间站等。航天器要完成其任务必须具备发射场、运载器、航天测控系统、数据采集系统、用户站台以及回收设施等的配合。
太空飞行器推进是任何加速太空飞行器和人造卫星的方法,目前已知具有许多方式,每一种方式都有弱点与优点。目前许多推进方式是采用火箭。
一次性使用运载系统使用一次性的运载火箭把载荷发射入太空。顾名思义,一次性的运载火箭火箭只使用一次,火箭的各部件发射后不会被回收并用于其他的发射。由于现今的运载火箭都是一次性的,所以一次性的运载火箭也可以简称为运载火箭。运载火箭一般由多节火箭串联而成,在火箭飞行逐级使用并逐级抛弃。
为了让航天器进入轨道,所有的运载火箭都包含了大量的燃料,因此存在能量突然大量释放的风险,而且可能会造成灾难性的影响。像德尔塔-2运载火箭在1997年1月17日在起飞后13秒爆炸,当时16公里外的商店橱窗有因爆炸影响而破裂。
航天器内是个较可以预期的环境,但仍然有意外的卸压或设备(尤其是新开发导入的设备)失效的可能性。
2004年时在荷兰成立,目的在促进在航天系统安全上的跨国合作及科学研究。
在微重力的环境中(例如在地球轨道的太空船中),太空人会体验到失重的情形。短暂的失重会造成,是因为前庭系统的紊乱引起的恶心症状。长时的失重会造成一些健康上的问题,最明显的是骨质流失,而且可能有部份是永久性的,微重力也会造成肌肉及心血管组织的显著机能失调。
只要离开大气层后,就会有来自范艾伦辐射带、太阳光及宇宙线的辐射。
在远离地球之后,太阳的闪焰会在数分钟达到致命的辐射剂量,而且在暴露在宇宙线十年或更长时间下,癌症的可能性会显著的增加。
在载人航天飞行器中,生命保障系统是指一组可以让人在外太空可以生存的设备。NASA会用「环境控制及生命保障系统」的词语,或是其简称ECLSS来描述载人航天飞行器中的生命保障系统。生命保障系统会提供:水、空气及食物,也会让体温维持在正常的温度,让身体的压强在可承受的范围内,并且处理人体的排泄物。生命保障系统也可能要隔绝像辐射及陨石微粒等外来影响。生命保障系统中的设备都属于生命攸关系统,需依照安全工程的技术来设计及构建。
太空天气在一些领域对太空探索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不断变化的地磁条件可以造成大气密度的急剧改变,造成低地球轨道上太空船高度的堕落。由于太阳活动增强产生的地磁风暴可能导致航天飞行器上的感应器暂时失常,或是干扰到飞行器上的电子仪器。此外,磁暴也会影响到在高纬度上常态飞行的飞机,使受到的辐射总量增加。很好的了解太空环境状况对设计太空船的遮罩和载人太空船的生命支援系统也是很重要的。
|
5741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5741 | 外层空间 | 外层空间
-{zh-hans:;
zh-hant:}-
-{zh-hans:外层空间,亦称外太空、宇宙空间,简称空间、外空或太空; zh-hant:外太空,或称太空;}-(),指的是地球大气层及其他天体之外的虚空区域。
与真空有所不同的是,外太空含有密度很低的物质,以等离子态的氢为主。其中还有电磁辐射、磁场等。理论上,外层空间可能还包含暗物质和暗能量。
外太空与地球大气层并没有明确的界线,因为大气随著海拔增加而逐渐变薄。假设大气层温度固定,大气压会由海平面的大约1013毫巴,随著高度增加而呈指数化减少至零为止。
国际航空联合会定义在100公里的高度为卡门线,为现行大气层和太空的界线定义。美国认定到达海拔80公里的人为太空人,在太空船重返地球的过程中,120公里是空气阻力开始发生作用的界线。
太空的空气稀薄,几乎真空,而且能清晰看见地面上所看不见的星星,因此,美国太空总署放置了哈勃望远镜用以观察宇宙。
若要执行一个轨道,太空船必须飞得比在次轨道飞行器更快。太空航具必须要有足够的水平速度才能进入轨道,也就是重力加诸于太空航具的加速度必须小于或等于由水平运动产生的向心加速度(参见圆周运动)。因此进入轨道的太空航具不只是进入太空,还必须要有足够的轨道速度(角速度)。对低地球轨道,这大约是7,900米/秒(28,440公里/小时);相对之下,最快的飞机(不包括再入的太空航具)是美国空军的X-15在1967年创造的,它的速度只有2,200米/秒(7,920公里/小时)。
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最早意识到,无论使用何种化学燃料,多级火箭都是必不可少的。能够在地球的重力场中获得自由,并且进入行星际空间的逃逸速度大约是28,800公里/小时(8公里/秒),进入低地球轨道的速度所需要的能量(32 MJ/kg)大约攀爬到相同高度所需要能量(10 kJ/(km·kg))的20倍。
次轨道飞行和轨道飞行有著主要的不同,环绕地球的稳定轨道(也就是不受大气阻力的影响),最低的高度是海拔350公里(220英里),一般常见的误解是单纯的认为轨道只要在这个高度就是达到太空的边界。理论上说,在任何的高度都可以获得需要的轨道速度,只是大气拖曳排除了高度太低的轨道。只要有足够的速度,飞机也可以进入轨道,但是在目前,这个速度数倍于目前的技术可以达到的合理速度。
另一个常见的误解是轨道上的人在地球的引力之外,因为他们是「漂浮著」。他们会漂浮是因为他们是自由落体:他们伴随著太空船一起加速的落向地球,但同时他们也以够快的速度离开直线的路径,让他们在地球的表面上保持恒定的距离。地球的引力远远超过范艾伦带,并且使月球保持在距离地球平均384,403公里(238,857英里)的轨道上。
太空不是完美的真空:不同的区域由不同的大气圈和“风”所定义,并且主导著那些区域,并且风会向外扩展超越原本定义的区域。地球空间从地球的大气层向外扩展到地球的磁层,使它与太阳风的行星际空间有所区隔。行星际空间延伸到了太阳圈,这是太阳风和星际介质的风交会的地方。星际空间继续延伸到银河系的边缘,然后逐渐隐没至星系间的空洞。
地球空间是邻近地球的外太空区域。地球空间地方包括大气层上层的区域,像是电离层和磁层,范艾伦辐射带也在地球空间内。在地球的大气层和月球之间的地区有时也称为「地月空间」。
虽然它满足外太空的定义,但在卡门线之上数百公里空间内的大气密度依然可以对卫星造成足够的阻力。许多人造卫星都在这个称为低地球轨道的区域内运作,并且每隔几天就需要启动它们的引擎来维持轨道。此处的阻力虽然很低,但在理论上仍足以超越太阳帆所受到的辐射压力,而这是行星际旅行所建议的一种推进系统。
充塞在地球空间内的带电粒子密度非常低,他们的运动受到地球磁场的控制。这些由电浆形成的物质会受到太阳风暴的扰动,在太阳风的驱动下形成流向地球上层大气层的电流。
当磁暴发生在地球空间的两个地区,辐射带和电离层,会造成强烈的扰动。这些风暴造成的高能电子流量增加,能够对卫星上的电路造成永久性的损害。扰乱电信和GPS技术,并且即使在低地球轨道的太空人也会受到危害。它们也会在地球的磁极附近创造出极光。
地球空间还包含许多之前发射的载人或不载人太空船遗留下的残骸,会对后续的太空船造成潜在的危害。有些碎片在经过一段时间后会重返地球的大气层内。
缺乏空气的地球空间(和月球表面)是天文学家观察所有电磁频谱的理想场所,由哈伯太空望远镜传送回来的精彩图片可见一斑,允许来自137亿年前的光-几乎就是大爆炸的时期-被观测到。
地球空间的上层边界是磁层和太阳风交界的介面,内侧的边界是电离层。或者说,地球空间是地球大气层上层和地球磁场抵达的最外侧之间的外太空。
行星际空间是太阳系内围绕著太阳和行星的空间,这个区域由行星际介质主导,向外一直延伸到太阳圈,在那儿银河系的环境开始影响到伴随著太阳磁场的粒子流量,并且超越太阳磁场成为主导。行星际空间由太阳风来定义,来自太阳连绵不绝的带电粒子创造了稀薄的大气圈(称为太阳圈),深入太空中数十亿英里。风中的质点密度为5-10 质子/cm,并且以 350-400km/s的速度在移动。太阳圈的距离和强度与太阳风活动的程度息息相关。自1995年起发现系外行星的意义为其它的恒星也有能力拥有自己的行星际介质。
行星际空间的体积内几乎是纯粹的真空,在地球轨道附近的平均自由半径大约是1天文单位。但是,这个空间并非完全的真空,到处都充满著稀疏的宇宙线,包括电离的原子核和各种的次原子粒子。这儿也有气体、电浆和尘粒、小流星体和到目前为止已经被微波光谱仪发现的数十种不同有机分子。
行星际空间包含太阳生成的磁场,也有行星生成的磁场,像是木星、土星和地球自身的磁场。它们的形状都受到太阳风的影响,而类似泪滴的形状,有著长长的磁尾伸展在行星的后方。这些磁场可以捕获来自太阳风和其它来源的粒子,创造出如同范艾伦带的磁性粒子带。没有磁场的行星,像是火星和水星,但是金星除外,它们的大气层都逐渐受到太阳风的侵蚀。
星际空间是在星系内未被恒星或它们的行星系占据的空间。星际介质-依照定义-存在于星际空间。
星系际空间是有物质的空间和星系之间的空间,星系际空间非常接近完全的真空,但通常仍会有自由的尘埃和碎片。在星系团之间,称为空洞的空间,则几乎是完全的真空。有些理论认为每立方米一颗氢原子的密度相当于宇宙的平均密度。但是,宇宙的密度很显然是不均匀的;他的密度从在星系内非常高(包括在星系内有著高密度的结构,像是行星、恒星、和黑洞等)到在广大的空洞内非常低,远低于宇宙平均值的密度。
围绕和延伸在星系之间,有著稀薄的电浆,它们被认为具有宇宙纤维状结构,这是比宇宙的平均密度略为密集的区域。这些物质被称为"星系际介质(IGM)",并且通常是被电离的氢;也就是包还等量的电子和质子的电浆。IGM的密度被认为是宇宙平均密度的10至100倍(每立方公尺拥有10至100颗氢原子)。在富星系团内的密度高达平均密度的1000倍。
星系际介质被认为主要是电离气体的原因是以地球的标准来看,它的温度被认为是相当高的(虽然有些地区以天文物理的标准来看只是温暖)。当气体由空洞进入星系际介质,它被加热至10K到 10K,这是足够让氢原子在碰撞时被撞出的电子成为自由电子,像这种温度的星系际介质被称为温热星系际介质(WHIM)。电脑的模拟显示,在宇宙中约有一半的原子物质可能存在于这种温热、稀薄的状态。当气体从温热星系际介质的纤维状结构进入星系团的宇宙斯状结构的界面时,它的温度会升得更高,温度可以达到10K或更高。
|
5748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5748 | 一中各表 | 一中各表
一个中国,各自表述(),简称为一中各表,是海峡两岸关系的政治性论述,由中国国民党所提出。这个论述主张,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双方都同意一个中国,但是对一个中国的内涵,双方可以有各自不同的表述方式。这是九二共识的诠释之一,但未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接受,中国大陆主张应以各表一中来诠释。
1992年香港会谈中,中华民国与中国大陆代表进行民间谈判,但双方未有具体结论,但形成了一些口头默契。1995年,海基会副秘书长焦仁和首次提出以「一个中国,各自表述」来总结香港会议的结论,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在1996年正式反驳了这项说法,拒绝以一中各表作为两岸谈判基础,坚持以接受一个中国原则作为谈判前提。2000年以后常被九二共识这一名词所取代,中华民国方面以一中各表作为九二共识的论述基础。
中华民国自李登辉总统在任时,开始透过各种管道,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进行非正式蹉商。
1992年8月1日,中华民国国家统一委员会对于“一个中国”的涵义作出决议称:
10月,海峡交流基金会与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在香港进行了首次会谈。双方对于一个中国的内涵有所争议,未形成具体结论。但双方形成了一种默契,在协商过程中,双方不谈论一个中国的内涵,以利于形成共识。
在1992年的会议后,台湾方面认为这次会议达成的共识,是海峡两岸可以各自宣称自己拥有中国主权,双方可以自行表述,但在协商中则可以搁置这个议题。台湾媒体认为,这个共识符合国家统一委员会的决议,并以「各自表述」或「各自表述一个中国」等说法来形容。在1995年,海基会秘书长焦仁和,正式以「一个中国,各自表述」来概括这个结论。
1996年,在爆发台海危机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正式表达反对「一个中国,各自表述」的提法。1999年,李登辉总统提出特殊的国与国关系(常被称为两国论)说法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强化了反对「一个中国,各自表述」的态度,认为这个说法的目的在于将两国论合理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认为,在1992年会谈中达成的共识,是双方在口头上,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但在事务性协商时,可以不去讨论这个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坚持只有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才可能展开两岸的谈判,并强调「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2000年中华民国政党轮替,民主进步党候选人陈水扁当选中华民国总统,获得执政权。前国安会秘书长苏起,提出九二共识,用来取代「一个中国,各自表述」,与中国共产党进行国共会谈;但在于台湾内部,则称九二共识等同于「一个中国,各自表述」。而执政的中华民国总统陈水扁在任时,不承认九二共识和一中各表的存在,并认为:接受“一个中国”就等于投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两岸关系谈判上采取比较模糊的说法,但依其对国际宣传的三段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则在国际宣传上,中华民国将从目前地位不明状态,退步到自认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亦即在法律上,原属“未被广泛承认的法人”,变成“法人内的一个部分”、自无从在此前提下开始谈判,只是愿意将“一个中国”作为谈判的议题,而非前提。
2008年3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与美国总统乔治·沃克·布什进行了电话会谈。据事后新华社发布的英文新闻稿称,胡锦涛表示:
其中的“both sides recognize there is only one China, but agree to differ on its definition”被台湾的马英九政府解读为「一个中国、各自表述」,认为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承认了「九二共识」的含义是「一个中国、各自表述」。 惟新华社发布的中文新闻稿则只出现了「九二共识」一词,并没有解释其含义,更没有出现「一个中国、各自表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也未对此进行任何解释。
2015年,中华民国总统马英九称,「一个中国、各自表述」中的中国,指的是中华民国。曾表示洪秀柱的一中同表与一中各表内容几乎相同,支持她的立场,但在出访尼加拉瓜时,认为洪秀柱的一中同表虽然没有超出一中各表的范围,但如果解释不清,最好还是回到一中各表。在同年11月7日的两岸领导人会面时,马英九当面向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中共总书记习近平提及「中华民国」,而习近平表情平静,并未反驳,他提出一中各表的基础是《中华民国宪法》规定。
2016年中华民国国籍周子瑜举中华民国国旗,经黄安举报为支持台独,导致周子瑜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全线封杀。后周子瑜发布影片道歉并称自己是中国人,全台哗然。中国国民党总统副总统全国竞选总部主委胡志强认为出身于台湾的周子瑜拿中华民国国旗是典型的一中各表。
在蔡英文当选中华民国总统后,王在希在北京接见台湾31大专院校学生组成的青年访问团时,在闭门会议中提出「各表一中」。他认为,用一中各表来表述九二共识,是一种错误的扭曲,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不可能接受「一个中国就是中华民国」的说法,应改用各表一中。
1997年5月14日,海协会副会长唐树备曾在接受采访时,认为台湾方面将香港会谈的共识归结为「一个中国,各自表述」并不正确,认为共识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之原则」:
1999年,国台办在记者会中,认为将九二共识归结为一中各表是台湾方面的故意扭曲,以引入两国论:
2016年1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台湾研究会副会长、原海协会副会长王在希在北京与台湾青年座谈,于会后受访时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当初是希望,不要对一中内涵进行讨论的“各表一中”,而非现在台湾强调的“一中各表”:
2016年8月30日,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在会见台湾青年代表人士时表示,两岸交往绝对不能是「外交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认知的一中是根据自己的宪法,宪法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不能违宪。但他同时表示,理解台湾会认为自己是中华民国,只要承认九二共识,「各表的问题,都可以来谈,要找机会把它讲一讲,如果都不谈,永远搁置也不好」。但后来张志军否认有此说词。
2017年7月20日,中共官媒新华社发布「新华社新闻信息报导中的禁用词和慎用词(2016年7月修订)」,在2015年11月发布的「在新闻报导中的禁用词(第一批)」的45条禁用词语基础上,新增57条内容。对「九二共识」,不使用台湾方面「九二共识、一中各表」的说法。一个中国原则、一个中国政策、一个中国框架不加引号,「一国两制」加引号。
|
5755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5755 | 肯尼迪航天中心 | 肯尼迪航天中心
肯尼迪太空中心(',缩写为')位于美国东部佛罗里达州东海岸的梅里特岛,成立于1962年7月,是美国国家航空暨太空总署()进行载人与不载人航天器测试、准备和实施发射的最重要场所,其名称是为了纪念已故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整个场地长55千米,宽10千米,面积567平方公里,约1.7万人在那里工作。场地上还有一个参观者中心,参观者也可以随导游参观。肯尼迪航天中心是佛罗里达州的一个重要的旅游点。同时由于肯尼迪航天中心大部分地区不开放,它也是一个。
目前发射指挥所设在39号发射台,这里也是航天器装配大楼的所在地。在它的西部6千米处有两个发射场,向南8千米处是肯尼迪航天中心的工业地区,那里有许多中心的支援设施和管理总部。其它发射台的发射作业由美国空军的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指挥。
肯尼迪航天中心由四个部分组成,工业区、39号发射中心和它的两个发射场LC-39A和LC-39B、飞行器组装建筑物和参观者中心。
除支援设施和管理总部外在工业区内还有国际空间站的太空站制造设备。
39号发射台一开始是为阿波罗计划建立的。其东部是工场和控制中心。其北边是维护降落的航天飞机的宇宙飞船处理厂。中心的大建筑是航天器装配大楼,其中有组装过四种不同火箭(包括土星5号运载火箭)和航天飞机的外部燃料箱和推进器的装配。垂直装配间的南边是低的工场建筑。这里有组装航天飞机火箭的设施。整个垂直装配间高160米,面积为218x158米。
装配间内的1号和3号组装台位于装配间的东边,2号和4号位于西边。由于实际上进行的发射次数比计划的要少,2号组装台只被使用过一次,而4号组装台从未被使用过。今天建筑物西部的一边被用作仓库。建筑物的大门有139米高,由七个门板组成,每个门板可以单个地向上提起。
1976年庆祝美国建国200周年时建筑物的南墙被画上了一面64x33.5米大的美国国旗。旗上的每个条与一辆公共汽车一样宽。由于建筑物内没有空调装置,过去外面阴雨时建筑物内的顶部会形成雨云,后来建筑物内加入了抽干器后这个问题才被解决。
从垂直装配间有两条通向发射场A(在南边)和发射场B(在北边)的5.6千米长的路。这两条路是给运输组装好的火箭或航天飞机的运输车用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共有两辆运输车,每辆重2721吨,载物面积为40x35米。它们是世界上第二大的可转向的履带车。它们的速度为1.6千米/小时,因此从组装建筑物到发射场它们需要5小时的时间。对当时的技术来说将110米高的土星5号火箭站立着送到发射场,而且还克服了5%的坡度爬到发射场上,是非常了不起的技术成就。
LC-39A和LC-39B被交替使用,它们就在大西洋岸边几米的地方。它们互相之间的距离为2.7千米。今天的航天飞机比当时的土星5号火箭低得多,因此它们被裁短了。今天它们的高度为81.3米(避雷针没有算入)。
为了防止整个设施和正在起飞的航天器被发射时所造成的声波摧毁,在起飞后几秒钟内向发射场的下部喷射一百多万立升水。虽然如此在土星5号发射时约20千米以外的泰特斯维尔还常常有窗户被震破。
发射场东北和西北角上是圆柱体的氢和氧燃料仓,每个仓可以容纳330万立升冷凝液态的燃料。为了防止爆炸的危险,航天飞机的外部燃料箱在起飞前不久才被填满。
航天飞机着陆设施位于组装建筑物西北约3.2千米处,它主要由一条4572米长和91米宽的跑道组成。通过一条柏油路它与宇宙飞船处理厂相连。假如航天飞机不在肯尼迪航天中心降落的话它会被一架波音747背负运送到肯尼迪航天中心,然后直接在跑道上从飞机背上卸下来。
肯尼迪航天中心参观者中心是一个私人企业,它的运作不依靠美国政府资助。它包括数个博物馆、两个IMAX电影院和不同的汽车导游来让游客从近处看否则看不到的、不公开的地方。入门票中包括汽车运送到39号发射场的观察点和运送到阿波罗-土星5号中心。这个中心是一个存放着一个重造的土星5号火箭和其它展览品的大博物馆。在这些展览中有一个重建的阿波罗时期的射击训练场,在那里游客可以重新体验阿波罗的起飞,还有一处地方游客可以重新体会阿波罗11号的着陆。
参观者中心还包括两个由宇航员纪念基金会组织的两个设施。其中最显眼的是太空纪念镜(Space Mirror Memorial),这是一块刻有殉职的宇航员的名字的巨大的黑色花岗岩镜。它由一整块光滑的黑色大理石构成,被分为90个更小的区域。24位牺牲的宇航员的名字被分散地刻在花岗岩镜上,在同一场事故中牺牲的宇航员们被刻在同一区域,或者是相邻的区域。附近的大理石墙里记载着这些宇航员的简短生平。另一个由基金会组织的设施是太空教育中心,其中包括为教师提供材料的资料中心等。
1949年美国总统哈利·S·杜鲁门在卡纳维尔角设立了实验导弹的联合长距离试验场。这个地方对这样的实验非常有利,因为导弹可以飞向大西洋,而且它比美国其它任何地方离赤道都要近,在赤道附近火箭可以利用地球自转的加速度。美国的第一次亚轨道火箭飞行是在卡纳维尔角获得成功的。
1951年美国空军在巴那那河海军空军基地(Banana River Naval Air Station)附近建立了空军导弹测试中心。苏联的卫星1号发射成功后美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海军的前卫一号于1957年12月6日发射成功。1958年国家航空暨太空总署成立,卡纳维尔角被改造为一个重要发射场。红石火箭、木星中程导弹、木星-C探空火箭、潘兴导弹、北极星导弹、雷神火箭、擎天神系列火箭、泰坦火箭和民兵导弹都是在这里成功试验的。雷神后来成为今天主要使用的德尔塔系列火箭的基础,德尔塔火箭是1962年7月1日运载电星1号时首次启用的。
登月计划被宣布后卡纳维尔角的操作范围增大扩展到了邻近的梅里特岛上。1962年国家航空暨太空总署开始买地,通过购买它获得了340平方公里,又通过与佛罗里达州的谈判获得了226平方公里。1962年7月这里被命名为发射操作中心。1963年11月为纪念刚刚被刺杀的约翰·肯尼迪总统它被改名为约翰·肯尼迪航天中心。环绕的卡纳维尔角也被改名为肯尼迪角,但当地人对这个新名字不满,因此1973年它又被改回去了。
登月计划共分三个阶段:水星计划、双子座计划和阿波罗计划。水星计划的目标是将人送上地球轨道后再将他们接回来。这个计划于1957年10月开始,使用的是大力神火箭,运载的是水星负荷。一开始的试验使用的是红石火箭,它们将宇航员送到亚轨道飞行,其中包括1961年5月5日艾伦·谢泼德和7月21日维吉尔·格里森的15分钟的的飞行。第一位被大力神运载的宇航员是约翰·格伦,他的飞行是在1962年2月20日进行的。
通过水星计划的经验美国设置了装载两人的双子座运载舱,发射火箭是泰坦二号火箭。第一次双子座发射是在1965年3月23日,宇航员是约翰·杨和弗吉尔·格里森。双子座四号是第一次宇航员登出飞行器的试验,宇航员是爱德华·怀特。从肯尼迪航天中心共起飞过12次双子座飞船。
阿波罗计划使用的是三级的土星5号火箭(高111米,直径为10米),制造厂是波音(第一级)、北美航空工业公司(引擎和第二级)和道格拉斯飞机公司(第三级)。北美航空工业公司还制造了指挥和服务舱,登月舱是由格鲁曼飞机工程公司制造的。IBM、麻省理工学院和通用电气公司提供仪表。
肯尼迪航天中心的新发射中心,39号发射中心共耗费了8亿美元。它包括一个能够同时组装4个土星5号火箭的组装建筑物,一个能够运输5440吨的运输设施,一个136米高的服务结构和一个控制中心。整个建设于1962年11月开始,发射场于1965年10月完工,组装建筑物于1965年6月完工,基础建设于1966年底完成。从1967年到1973年从39号发射中心共发射了13颗土星5号火箭。
39号发射中心启用以前在34号发射中心进行了一系列的土星1号和土星1B的试验。1967年1月27日发生的阿波罗-土星204号(阿波罗1号)的大火造成三名宇航员丧身就是在34号发射中心发生的。
土星5号的试验飞行(阿波罗4号)是在1967年10月30日进行的,第一次载人飞行(阿波罗7号)是1968年10月11日进行的。1968年12月24日和25日阿波罗8号绕月球环绕了10圈。阿波罗9号和阿波罗10号测试登月舱。阿波罗11号于1969年7月16日起飞,7月20日在登月。此后所有的阿波罗飞船都是从肯尼迪航天中心起飞的,一直到1972年12月的阿波罗17号。
空军决定对能够提升重负载的泰坦火箭进一步改进,为此他们在肯尼迪航天中心以南建立了卡纳维尔角空军40号发射中心和卡纳维尔角空军41号发射中心来发射空军的泰坦3号和泰坦4号火箭。泰坦3号的负载与土星1B的差不多,但要便宜得多。这两个发射中心被用来发射间谍、通讯、气象卫星和国家航空暨太空总署的行星探测器。本来空军还打算进行自己的载人飞行,但这些计划后来被取消了。
肯尼迪航天中心在阿波罗计划的同时继续研究非载人火箭。1966年5月30日从卡纳维尔角空军36号发射中心一枚大力神-半人马火箭发射了美国第一颗在月球上软着陆的探测器。此后从这里还发射了另外5颗月球探测器。从1974年到1977年大力神-半人马火箭成为国家航空暨太空总署重负载火箭,用它从借给国家航空暨太空总署的41号发射中心发射了海盗计划和旅行者计划的探测器。后来从这里还发射了美国最强大的不载人火箭,土星4号。
1973年土星5号火箭也是将天空实验室送入轨道的运载火箭。为了适应土星1B的发射,39B号发射场被稍微改变。1973年从这里发射了三次载人赴太空实验室的飞行。1975年从这里发射了阿波罗-联盟测试计划。
肯尼迪航天中心也是航天飞机的发射场和降落地。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是1981年4月12日首次发射的。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发射过程中爆炸被毁后到1988年9月29日航天飞机的发射一度中断。
2004年9月,肯尼迪航天中心部分结构被弗朗西斯飓风摧毁。飞行器组装建筑物的南边和东边有一千多块1.2x3米大的瓦片被揭落,使得整个建筑物3700平方米被暴露在外面。航天飞机防热瓦的生产工厂也遭破坏,部分屋顶被揭开,内部受到严重水害。
|
5808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5808 | 北京古观象台 | 北京古观象台
北京古观象台位于中国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立交桥的西南侧,是明清两代和北洋政府时期的国家天文台。建于1442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台之一。1982年,古观象台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北京古观象台位于北京城池东南角,元大都东南角楼处。台的东侧原本与明清北京城墙相连。城墙在1957年后被拆除,因此现仅存古观象台。台体平面呈方形,高17.79米。台顶东西长23.9米,南北宽20.4米。最初台基用黄土夯筑,四周砌砖。1979年至1983年维修加固后,台体采用了空心结构,并开辟为展览厅。
目前观象台上安放清代主要由西方传教士制造的黄道经纬仪、赤道经纬仪、地平仪、象限仪、纪限仪、天体仪、地平经纬仪、玑衡抚辰仪等八件大型铜铸天文仪器。
观象台西侧有紫微殿、晷景堂、壶房、东西值房等附属建筑。明清时为钦天监官员来观象台观测时的工作用房,现成为中国古代天文成就展的展厅。
北京古观象台始建于明朝正统七年(1442年),此后连续从事天文观测工作近500年(至1926年),是全世界现存的古代天文机构中,连续观测时间最久的一座。它的建筑组群完整,设备配套齐全,并且充分体现了东西方科技、文化的相互交融,因而在国际上久负盛名。
目前古观象台隶属于北京天文馆,作为展示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和仪器的陈列馆对外开放。
古观象台最初为元代的司天台。元(蒙古)灭金、宋后,将开封和杭州的司天监人员都集中到了大都。在王恂和郭守敬的带领下,他们改筑大都城的东南角楼,建立司天台,并且制作了浑仪、简仪、圭表、浑象等观测仪器。元末明初,司天台毁于战火,设备全部运往南京的鸡鸣山观星台。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成祖迁都北京后,由于设备依然留在南京,所以较长一段时间内只能凭肉眼观测。
正统四年(1439年)至七年(1442年),行在钦天监监正皇甫仲和仿照南京的设备,复制了浑仪、简仪、圭表、浑象等仪器,并将内城城墙的东南角即元司天台的旧址改筑为观星台,从此开始了连续的天文观测活动。
台边西侧最初建有紫微殿,数年后的正统十一年(1446年)又增筑了晷景堂,从而形成目前的建筑布局。崇祯二年(1629年)至八年(1635年),徐光启、李天经等人先后制作了一大批天文仪器,包括纪限仪、平悬浑仪、平面日晷、转盘星晷、候时钟、望远镜、交食仪、列宿经纬天球、万国经纬地球、沙漏等,安放在台上。
清代起观星台改称观象台。康熙八年(1669年)至十二年(1673年),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按西方天文学的度量制和仪器结构,在明代仪器的基础上督造了黄道经纬仪、赤道经纬仪、地平经仪、象限仪(地平纬仪)、纪限仪(距度仪)、天体仪等大型新仪放置台上,原有的仪器则被移往台下。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至五十四年(1715年),法国耶稣会传教士纪理安又设计制造了地平经纬仪。这时由于设备增多,场地显得不足,因此将观象台向东延伸五米,并重新安排了仪器的位置。乾隆九年(1744年)至十九年(1754年)仿照古代浑仪并采用新刻度制造了玑衡抚辰仪,是清代铸造的最后一件大型天文仪器。
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观象台所在的内城东南属于德国占领区。八国联军总司令、德国元帅瓦德西参观古观象台后决定将台上天文仪器作为战利品运回德国。他在联军占领军军事会议上提出观象台的古天文仪器是德军战利品,引起法军不满。法军统帅优依隆提出,观象台中有的仪器是在法国制造的,因此法国应该获得一部分。经过争执,两国占领军决定平分古观象台仪器,德国有优先挑选权。最后的商议结果是,明代浑仪、清代天体仪、玑衡抚辰仪、地平经仪和纪限仪器归德国,明代简仪、清代地平经纬仪、黄道经纬仪、赤道经纬仪和象限仪归法国。
1900年12月,德法军队将观象台的天文仪器拆卸,运往两国使馆。此后清廷紧急制作了小型地平经纬仪和折半天体仪以供使用。法国获得的五具仪器一直存放于使馆中,后迫于公众舆论,在1902年归还中国。德国获得的五具仪器于1901年8月运往德国,按照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的命令,于1902年4月安置在波茨坦皇家花园的桔园前。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依据《凡尔赛条约》第131条的规定,这些天文仪器也于1920年6月被归还中国,1921年4月运抵北京。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观象台改称中央观象台,隶属于教育部。1921年在其东北角增建了一座三层混凝土结构的观测楼。1929年起再次改名为国立天文陈列馆,此后只进行气象活动,不再进行天文观测,而成为一个博物馆。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为保护仪器安全,明代制作的浑仪、简仪、漏壶(2件)、圭表和20世纪初制作的小型地平经纬仪、折半天体仪等7件仪器被搬往南京的紫金山天文台和南京博物院存放,台上清代铸造的8件大型古仪由于拆装运输的困难而未南运。
1956年5月1日,作为北京天文馆的分馆,它改名为北京古代天文仪器陈列馆,并正式对外开放,1959年后关闭。其间修建北京地铁时有人提议将古观象台拆除,周恩来得知后批示地铁绕道施工。
因长年失修、雨水渗漏与唐山大地震等原因,古观象台东南角在1979年8月17日坍塌。事后台上安置的古代仪器全部撤至台下安放,并对观象台进行维修工作。1982年修缮完毕,1983年4月1日对外开放,并正式命名为“北京古观象台”。
北京古观象台上有8座清代制造的大型观象仪,自东南角顺时针排列,依次为:
台西紫微殿院中陈列明代浑仪、明代简仪、元代仰仪、元代正方案的复制品。台南花园中陈放明代浑仪复制品,以及清代圭表、日晷。
|
5812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5812 | 1363年 | 1363年
|
5819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5819 | 郑振铎 | 郑振铎
郑振铎(),生于浙江温州,原籍福建长乐。作家,文学史家,著名学者,字西谛,书斋用“玄览堂”的名号,有幽芳阁主、纫秋馆主、纫秋、幼舫、友荒、宾芬、郭源新等多个笔名,是中国民主促进会发起人之一。
《印度寓言》,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年
|
5828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5828 | 法家 | 法家
法家是中国历史上研究国家治理方式的学派,春秋战国时期从未有一个组织或学派叫「法家」,而只是在西汉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指》将韩非子、管子等理念相似的人归类为一派并命名「法家」。《汉书·艺文志》列为“八流”之一。其思想源头可上溯于周代时的诵训。乱世时李子、吴起、商鞅、慎子、申子等人予以发展,遂成为一个学派,到了韩子集其大成。汉代时对他们的学说加以总结、综合,其思想则成为统一天下的理论基础。
在中国历史中,第一位法家人物是管子,他辅佐齐桓公,此举为齐国获得巨大财富,兵不血刃而成为春秋五霸第一霸。管仲最著名的是尊王攘夷下的“右石壁谋”:管子让齐桓公带着一块齐国特产的“彤弓石壁”觐见周天子以表衷心,并劝说周天子各诸侯国应都带这样的石壁来觐见,不然就是叛逆。各诸侯只能满载“黄金珠玉五谷文采布”到齐国买“彤弓石壁”,齐国则对石壁大幅提价,因此发了大财。此事还因尊王攘夷的口号而得到孔子的大加赞赏,《论语》中记载:“子曰: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在这次事件标志着春秋开始,这之后齐国多次如此操作,对周朝的礼乐制度造成巨大冲击,齐国成为春秋第一位霸主,管子则以第一位法家代表出现在史书中。
孔门十哲之一的子夏,于前476年赴晋国西河(今陕西渭南)创办了一所学堂并在那里教书,三家分晋后该地成为魏国领土。开创的“西河学派”培育出大批经国治世的良材,并成为前期法家成长的摇篮。
《管子》: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
齐国稷下学派慎到:立天子君也。天下无一贵,则理无由通,通理以为天下也。权衡,所以立公正也;书契,所以立公信也;度量,所以立公审也;法制礼籍,所以立公义也。
供给与需求:“岁有凶穰,故谷有贵贱。令有缓急,故物有轻重。”“俭则伤事,侈则伤货;俭则金贱,侈则金贵,金贵则货贱,故伤货。货尽而后知不足,是不知量也。”
价格波动:“物适贱,则且力而无予,民事不偿其本。物适贵,则什倍而不可得,民失其用。”
经济失衡:“民人所食,人有若干灸亩之数矣,计本量委则足矣,然而民有饥饿不食者何也,谷有所藏也。人君铸钱立币,民庶之通施也。”
管子偏向利用行政垄断商业手段囤积财富。譬如,行政特许行业“官山海”,囤积居奇“以重射轻,以贱泄平”,对外采用重商主义经济战略。齐国在管仲治理下以增加国库财富为目标,因为依管仲之见,一者因为民众贫困可使社会就会太平安分,二者国家需要大量钱财以购置兵车打仗。
越国范蠡经济调控手段:米价低时国家按基准价购粮,以米价上升到基准价时停止;米价高时国家按基准价抛粮,以存量抛光为止。
郑国子产在郑国进行内政改革,颁布相关法令,包括整理田制,整顿贵族田地和农户编制,建立土地私有产权登记系统,按田亩征税等等。
行政:申子“韩昭侯用为相。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十五年。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他主张“形名参同”的行政管理方法:由官员先行向上进行任务预算申报“名”,再以其完成的限期实际成绩“形”,进行二者间的差异分析“参同”,来做为对官员的成效考核。
子产使用二百斤铁铸造一个鼎器,把新制定的刑书铸在鼎上,放置于王宫门口,让百姓都知道新刑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刑鼎”。
战国时期,与东方诸国不同,中国西部的几个诸侯国发展公有制和奴隶制经济,并压制国内市场和商业发展。
商君书:“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富则轻赏。……昔之能制天下者,必先制其民者也。”
商君书:“民之外事,莫难于战……赏多威严,民见战赏之多则忘死,见不战之辱则苦生。赏使之忘死,而威备之苦生,而淫道又塞,以此遇敌,自以百石之弩射飘叶也,何不陷之有哉?民之内事,莫苦于农……故曰欲农富其国者,境内之食必贵,而不农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重,则民不得无田。无田,不得不易其食,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
魏国李悝:李悝的法经出现“尽地之利”的按劳力分配土地给农民耕种,以达到最佳产出配置的计划经济。
行政律法:云梦楚王城云梦秦简、睡虎地日书、封泥等体现秦汉时期的伍什连坐、奴隶制、“国家授田制”法条、法例。
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继承李悝的理论进行土地改革,“开阡陌封疆”标准化地块大小建立国家授田制,“设相告以坐”建立连坐问责,“重市关之租”提升关卡收费和市场租金,“军功爵”以军功论爵位废除世袭贵族,“平斗桶、权衡、丈尺”建立标准度量衡。
秦朝李斯建立的郡县制、君主独裁的中央集权、侵略战争为目标,高税收和重徭役。
意识形态扫荡:先采用焚书坑儒消除过去的各种宗教哲学流派,之后上“行督责书”,汉武帝时代开始独尊儒术,形成“表儒内法”(或“儒家法家化”)的古代中国王朝的特色国体。
目前发现的最早考古证据为中国湖北省云梦县的云梦楚王城大量出土的竹简-云梦秦简和「封泥印」,记录了大量法条、判例、执行方法和执法经过,可能是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流传过来的,说明那时这里是奴隶制和计划经济的国家形态。
商鞅变法土地制度问题:由于西汉的大儒董仲舒认为“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故中国学者坚持商鞅是私有化土地。而楚地出土的云梦秦简明确土地是不能买卖的,另一方面,《商君书》记载又与楚地的“秦律”竹间一致。那只有下列结果:
春秋战国时期从未有一个组织或学派叫「法家」,而只是在西汉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将韩非子、管仲等理念相似的人归类为一派并命名「法家」。但往往所谓法家代表人物都由儒家培养出来。例如:儒家代表人物荀子两位流传至今的学生韩非子和李斯都被归类为法家。而孔子弟子、孔门十哲之一子夏在晋国西河地方办学,培养很多法家代表人物例如李子、吴起等。
钱穆说:“魏文侯是先秦政治界一大怪杰。文侯实为春秋转变战国的一大关键。文侯手下有子贡弟子田子方,子夏及其弟子李悝、段干木,又曾子之子曾申的弟子吴起等。曾子、子游、有子等在积弱的鲁国,只好讲些仪文小节的礼,幸亏得李悝、吴起等在魏从事政治活动,始将儒道发扬光大。故孔子死后,儒家形成鲁魏两派...法家乃是从儒家出来的。儒家在初时只讲礼,只讲政治活动,到后来曾子等人却退化来讲仪文小节。但传到魏国去的一派却仍然从事政治活动,遂把儒家原来的宗旨发扬光大。通常总认曾子、孟子一派为后来儒家的正宗,其实就儒家的本旨论,法家毋宁算是儒家的正宗,曾子孟子等在鲁国的一支反而是别派。」
战国时期人物韩子汇聚了儒家、道家与法家「法」、「术」、「势」三派的思想,乃「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韩子在儒家荀子的理论上吸收了关于人性的简介,认为人是“性恶”,进而他认为这种性恶,不但对普通人,就连亲子间关系也是这种特质。韩子对道家老子《老子》也有所研究,能运用老子的无为等思想来阐发自己的想法。韩子看了各种法家学说后,总结出「法」、「术」、「势」三者都是缺一不可的,主张君主必须配合运用此三者,并剥夺广大臣民的经济独立性和人身自由,才能建立起一套有效的独裁统治。
根据《史记》记载,韩子作为韩国的公子,著书《韩子》,因口吃、言语不流畅,故没能当上官员,因秦始皇看了《韩子》一书,极为赞赏,一心想要见韩子,韩子的同窗李斯当时是秦国大臣,设计迫其入秦国朝见,入秦后,韩子被李斯设局监禁,害死于狱中,故韩子一直没有能参与什么大政。
名家邓析也曾被列入法家,《四库全书》将其归入子部法家类,其首倡「刑名之论」,操「两可之说」,被视为玩弄巧辩之术,讲究逻辑哲学,「刑名不一」,采取混淆概念,寻找司法、行政的漏洞,是法家的对手,后代大多把他们列入名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它们作为伴生品,同主流法家一起推进了法家的发展。
古代中国在法家方面的发展自从汉武帝刘彻之后就陷入停顿,但实际上法家学说通过独尊儒术融入管治,不仅没有能将经济学、法学、逻辑、行政学从其中分离出来,却将大量的治国理论一起归入法家并贬为“异说”,加之其后科举也以儒家学说为主,这可能是导致其发展停滞的原因。
在后来的中,大部分皇帝均偏好法家为主、儒家理念,采用法儒二家理念治国以加强管治,
这个部份要等到汉武帝刘彻以后,各方面的条件成熟了,才得以获得顺利发展。当然刘彻是高举儒术治国的,但当时的儒术与先秦儒学、两宋儒学有很大的不同,是法家思想与儒家经学思想结合的产物,其实只是将先秦法家中的三个主要概念法术势整合成为经术势,后人称这学期的儒术为法儒,为统治者所用。
中国古代对法家的评价,多认为其将人性的灰暗面描述的太过刻薄,而忽略人性的光辉面。
荀子乃战国时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提倡性恶论,荀子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人性生来是「恶」的,「其善者伪也」(伪,人为),须要「师化之法,礼义之道」,通过「注错习俗」、「化性起伪」对人的影响,才可以为善。
荀子弟子韩非与李斯,变为法家重要人物,他们将儒家荀子重视的「礼」推进为「法」,以法制来威镇士大夫与庶民。韩非同时也吸取了道家黄老之术,归本于老子,讲究无为,理想为「君无为,法无不为」。
朱熹对法家之批判有二:
进入现代社会以后,许多学者逐渐认识到,法家思想中充斥着钳制言论自由、愚民弱民、极力维护君主独裁、重农抑商、限制人口流动、对外侵略等一系列与法西斯主义相通的因子。中国自秦朝到中共统治时期一直深受法家的极权主义之害,文化大革命更是将法家思想发挥到了极致。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秦晖则认为“新文化运动,认错最大的敌人”,认为当时没有重点批判法家是重大失误。
战国时期最受统治者推崇的是法家思想,其代表人物是韩非子。
法家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主张“法治”。法家是先秦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其变法思想和法治主张具有务实和进取精神,推动了当时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改革,为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奠定了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
法家这套建立在富国强兵基础上的以法律为根本、以法制为手段、法术势相结合、实行君主专制主义的治国模式很适合当时新兴地主阶级的口味和需要,因此很快成为秦国的依法治国路线和以法而治工具。秦在韩非子法家思想的指导下,一方面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巩固统一,另一方面又采取了一系列重赋税、严苛法、滥用民力的政策,远远超出了农民所能承受的程度,使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从而使那些本来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的措施,在实际上并未起到应的作用。
按现代的学科归类,法家主要属于经济学、法学和行政管理学,不属于哲学和信仰范畴,法家关注的是如何去实现一个既定的治国目标。在众多法家书籍里,关于治国目标和他们所行之法的关系却较少提及。在现代,关注这部分的是立法过程和司法解释过程。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
5830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5830 | 中国乐器列表 | 中国乐器列表
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中,发展出一系列富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乐器。
亦有依照乐器材质而形成的分类,详见中国音乐。
|
5833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5833 | 半导体 | 半导体
半导体()是一种电导率在绝缘体至导体之间的物质。电导率容易受控制的半导体,可作为信息处理的元件材料。从科技或是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半导体的重要性非常巨大。很多电子产品,如计算机、移动电话、数字录音机的核心单元都是利用半导体的电导率变化来处理信息。常见的半导体材料有硅、锗、砷化镓等,而硅更是各种半导体材料中,在商业应用上最具有影响力的一种。
材料的导电性是由导带中含有的电子数量决定。当电子从价带获得能量而跳跃至导电带时,电子就可以在带间任意移动而导电。一般常见的金属材料其导电带与价电带之间的能隙非常小,在室温下电子很容易获得能量而跳跃至导电带而导电,而绝缘材料则因为能隙很大(通常大于9电子伏特),电子很难跳跃至导电带,所以无法导电。
一般半导体材料的能隙约为1至3电子伏特,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因此只要给予适当条件的能量激发,或是改变其能隙之间距,此材料就能导电。
半导体通过电子传导或电洞传导的方式传输电流。电子传导的方式与铜线中电流的流动类似,即在电场作用下高度电离的原子将多余的电子向着负离子化程度比较低的方向传递。电洞导电则是指在正离子化的材料中,原子核外由于电子缺失形成的「空穴」,在电场作用下,空穴被少数的电子补入而造成空穴移动所形成的电流(一般称为正电流)。
材料中载流子(carrier)的数量对半导体的导电特性极为重要。这可以通过在半导体中有选择的加入其他「杂质」(IIIA、VA族元素)来控制。如果我们在纯矽中掺杂(doping)少许的砷或磷(最外层有5个电子),就会多出1个自由电子,这样就形成N型半导体;如果我们在纯矽中掺入少许的硼(最外层有3个电子),就反而少了1个电子,而形成一个电洞(hole),这样就形成P型半导体(少了1个带负电荷的原子,可视为多了1个正电荷)。
半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差异主要来自两者的能带宽度不同。绝缘体的能带比半导体宽,意即绝缘体价带中的载子必须获得比在半导体中更高的能量才能跳过能带,进入导带中。室温下的半导体导电性有如绝缘体,只有极少数的载子具有足够的能量进入导带。因此,对于一个在相同电场下的本征半导体和绝缘体会有类似的电特性,不过半导体的能带宽度小于绝缘体也意味著半导体的导电性更容易受到控制而改变。
纯质半导体的电气特性可以借由植入杂质的过程而永久改变,这个过程通常称为掺杂。依照掺杂所使用的杂质不同,掺杂后的半导体原子周围可能会多出一个电子或一个电洞,而让半导体材料的导电特性变得与原本不同。如果掺杂进入半导体的杂质浓度够高,半导体也可能会表现出如同金属导体般(类金属)的电性。在掺杂了不同极性杂质的半导体界面处会有一个内建电场(built-in electric field),内建电场和许多半导体元件的操作原理息息相关(例如太阳能电池电子与电洞对的搜集就是靠内建电场来作用),而参杂后的半导体有许多电性也会有相对应的变化。
除了借由掺杂的过程永久改变电性外,半导体亦可因为施加于其上的电场改变而动态地变化。半导体材料也因为这样的特性,很适合用来作为电路元件,例如电晶体。电晶体属于主动式的(有源)半导体元件(active semiconductor devices),当主动元件和被动式的(无源)半导体元件(passive semiconductor devices)如电阻器或是电容器组合起来时,可以用来设计各式各样的集成电路产品,例如微处理器。
当电子从导带掉回价带时,减少的能量可能会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来。这种过程是制造发光二极体以及半导体雷射的基础,在商业应用上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相反地,半导体也可以吸收光子,透过光电效应而激发出在价带的电子,产生电讯号。这即是光探测器的来源,在光纤通讯或是太阳能电池的领域是最重要的元件,也是相机中CMOS Image Sensor主要的运作原理。
半导体有可能是单一元素组成,例如矽。也可以是两种或是多种元素的化合物,常见的化合物半导体有砷化镓或是(aluminium gallium indium phosphide, AlGaInP)等。合金也是半导体材料的来源之一,如矽锗或是(aluminium gallium arsenide, AlGaAs)等。
半导体中的电子所具有的能量被限制在基态与自由电子之间的几个能带里,在能带内部电子能量处于准连续状态,而能带之间则有带隙相隔开,电子不能处于带隙内。当电子在基态时,相当于此电子被束缚在原子核附近;而相反地,如果电子具备了自由电子所需要的能量,那么就能完全离开此材料。每个能带都有数个相对应的量子态,而这些量子态中,能量较低的都已经被电子所填满。这些已经被电子填满的量子态中,能量最高的就被称为价电带。半导体和绝缘体在正常情况下,几乎所有电子都在价电带或是其下的量子态里,因此没有自由电子可供导电。
半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差异在于两者之间能带间隙宽度不同,亦即电子欲从价带跳入导电带时所必须获得的最低能量不一样。通常能带间隙宽度小于3电子伏特(eV)者为半导体,以上为绝缘体。
在绝对零度时,固体材料中的所有电子都在价带中,而导电带为完全空置。当温度开始上升,高于绝对零度时,有些电子可能会获得能量而进入导电带中。导电带是所有能够让电子在获得外加电场的能量后,移动穿过晶体、形成电流的最低能带,所以导电带的位置就紧邻价电带之上,而导电带和价电带之间的差距即是能带间隙。通常对半导体而言,能带间隙的大小约为1电子伏特上下。在导电带中,和电流形成相关的电子通常称为自由电子。根据包利不相容原理,同一个量子态内不能有两个电子,所以绝对零度时,费米能级以下的能带包括价电带全部被填满。由于在填满的能带内,具有相反方向动量的电子数目相等,所以宏观上不能载流。在有限温度,由热激发产生的导电带电子和价电带电洞使得导电带和价电带都未被填满,因而在外电场下可以观测到宏观净电流。
在价电带内的电子获得能量后便可跃升到导电带,而这便会在价带内留下一个空缺,也就是所谓的电洞。导电带中的电子和价电带中的电洞都对电流传递有贡献,电洞本身不会移动,但是其它电子可以移动到这个电洞上面,等效于电洞本身往反方向移动。相对于带负电的电子,电洞的电性为正电。
由化学键结的观点来看,获得足够能量、进入导电带的电子也等于有足够能量可以打破电子与固体原子间的共价键,而变成自由电子,进而对电流传导做出贡献。
半导体和导体之间有个显著的不同是半导体的电流传导同时来自电子与电洞的贡献,而导体的费米能阶则已经在导带内,因此电子不需要很大的能量即可找到空缺的量子态供其跳跃、造成电流传导。
固体材料内的电子能量分布遵循费米-狄拉克分布。在绝对零度时,材料内电子的最高能量即为费米能阶,当温度高于绝对零度时,费米能阶为所有能阶中,被电子占据机率等于0.5的能阶。半导体材料内电子能量分布为温度的函数也使其导电特性受到温度很大的影响,当温度很低时,可以跳到导电带的电子较少,因此导电性也会变得较差。
上述关于能带结构的内容为了简化,因此跳过了一个重要的现象,称为能量的色散(dispersion of energy)。同一个能带内之所以会有不同能量的量子态,原因是能带的电子具有不同波向量或者「"k-向量"」。在量子力学中,"k-向量"即为粒子的动量,不同的材料会有不同的能量-动量关系("E-k" relationship)。
能量-动量色散关系式能决定电子或电洞的等效质量(effective mass),以formula_1代表,公式如下:
等效质量可视为联系量子力学与古典力学的一个参数。这个参数对于半导体材料而言十分重要,例如它和电子或电洞的迁移率(electrons or holes mobility)有高度关联。电子或电洞的迁移率对于半导体元件的载子传输是相当基本的参数。
电子和电洞的等效质量不相等,这也造成了两者的迁移率不同,进而让「N-通道」和「P-通道」的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电晶体导电性不同。
半导体材料的导电带底部和价电带顶端在「能量-动量座标」上可能会处在不同的k值,这种材料叫做间接能带材料(in-direct bandgap material),例如矽或是锗。相对地,如果某种材料的导带底部和价带顶端有相同的k值,这种材料称为直接能带材料(direct bandgap material),最常见的例子是砷化镓。电子在直接能隙材料的价带与导带的跃迁不涉及晶格动量的改变,因此发光的效率高过间接能隙材料甚多,砷化镓也因此是光电半导体元件中最常见的材料之一。
当离子化的辐射能量落在半导体时,可能会让价带中的电子吸收到足够能量而跃迁至导带,并在价带中产生一个电洞,这种过程叫做电子-电洞对的产生(generation of electron-hole pair)。而其他够大的能量,如热能,也可以同样产生出电子-电洞对。
电子-电洞对则会经由复合的过程而被消灭。根据能量守恒的观念,在导带中的电子必须回到价带,将所得到的能量释放出来。能量释放的形式包括热能或辐射能,而这两种能量量子化后的表征分别是声子以及光子。
对于处在稳态的半导体而言,电子-电洞对的产生与复合速率是相等的。而在一个已给定的温度下,电子-电洞对的数量可由量子统计求得。量子力学处理此类问题时必须同时遵守能量以及动量守恒。
半导体之所以能广泛应用在今日的数位世界中,凭借的就是其能借由在本质半导体加入杂质改变其特性,这个过程称之为掺杂。掺杂进入本质半导体的杂质浓度与极性皆会对半导体的导电特性产生很大的影响。而掺杂过的半导体则称为杂质半导体。
哪种材料适合作为某种半导体材料的掺杂物需视两者的原子特性而定。一般而言,掺杂物依照其带给被掺杂材料的电荷正负被区分为-{A|zh-tw:施体;zh-cn:施主;}-(donor)与受体。施体原子带来的价电子多会与被掺杂的材料原子产生共价键,进而被束缚。而没有和被掺杂材料原子产生共价键的电子则会被施体原子微弱地束缚住,这个电子又称为施体电子。和本征半导体的价电子比起来,施体电子跃迁至导带所需的能量较低,比较容易在半导体材料的晶格中移动,产生电流。虽然施体电子获得能量会跃迁至导带,但并不会和本征半导体一样留下一个电洞,施体原子在失去了电子后只会固定在半导体材料的晶格中。因此这种因为掺杂而获得多余电子提供传导的半导体称为n型半导体,n代表带负电荷的电子。
和施体相对的,受体原子进入半导体晶格后,因为其价电子数目比半导体原子的价电子数量少,等效上会带来一个的空位,这个多出的空位即可视为电洞。受体掺杂后的半导体称为p型半导体,p代表带正电荷的电洞。
以一个矽的本征半导体来说明掺杂的影响。矽有四个价电子,常用于矽的掺杂物有三价与五价的元素。当只有三个价电子的三价元素如硼掺杂至矽半导体中时,硼扮演的即是受体的角色,掺杂了硼的矽半导体就是p型半导体。反过来说,如果五价元素如磷掺杂至矽半导体时,磷扮演施体的角色,掺杂磷的矽半导体成为n型半导体。
一个半导体材料有可能先后掺杂施体与受体,而如何决定此外质半导体为n型或p型必须视掺杂后的半导体中,受体带来的电洞浓度较高或是施体带来的电子浓度较高,亦即何者为此外质半导体的多数载流子(majority carrier)。和多数载流子相对的是少数载流子(minority carrier)。对于半导体元件的工作原理分析而言,少数载流子在半导体中的行为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为了满足量产上的需求,半导体的电性必须是可预测并且稳定的,因此包括掺杂物的纯度以及半导体晶格结构的品质都必须严格要求。常见的品质问题包括晶格的位错(dislocation)、孪晶面(twins)或是(stacking fault) 都会影响半导体材料的特性。对于一个-{A|zh-cn:半导体器件;zh-tw:半导体元件;}-而言,材料晶格的缺陷通常是影响元件性能的主因。
目前用来成长高纯度单晶半导体材料最常见的方法称为-{A|zh-hant:柴可拉斯基制程;zh-cn:柴可拉斯基法;}-。这种制程将一个单晶的晶种(seed)放入溶解的同材质液体中,再以旋转的方式缓缓向上拉起。在晶种被拉起时,溶质将会沿著固体和液体的介面固化,而旋转则可让溶质的温度均匀。
半导体器件可以通过结构和材料上的设计达到控制电流传输的目的,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各种处理不同信号的电路。这是半导体在当前电子技术中广泛应用的原因。
|
5834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5834 | 第1钢琴协奏曲 (柴可夫斯基) | 第1钢琴协奏曲 (柴可夫斯基)
降b小调第1号钢琴协奏曲(,),作品23,是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管弦乐作品。创作于1874至75年,题献给德国钢琴家兼指挥家汉斯·冯·彪罗。
柴可夫斯基于1874年在写给其弟的家信中首次提到创作这首乐曲的情况,不久后的12月,作品大致完成,柴可夫斯基本打算将这部作品交给著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尼古莱·鲁宾斯坦来修订和首演,但是鲁宾斯坦对作品作出了无情的批评,令柴可夫斯基改变了初衷,将这部作品题献给了德国指挥家汉斯·冯·彪罗。
彪罗将这部协奏曲带到了美国,1875年10月25日在波士顿音乐厅进行了首演。19天以后,这部作品才回到了俄罗斯家乡,地点是圣彼德堡。由古斯塔夫·葛罗斯(即拉赫曼尼诺夫的老师)及捷克指挥家演出。但是这次俄罗斯的首演却又因演奏的速度过快而宣告失败。柴可夫斯基事后形容葛罗斯的表现是:「声音有如被残暴地演奏出来」。幸好,12月3日在莫斯科举行的演出则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当时担任钢琴独奏的是当时年仅18岁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塔涅耶夫,而指挥正是当初拒绝弹奏的尼古莱·鲁宾斯坦,他后来亦成为这首曲子的其中一位公认的演绎权威。
本乐曲共分为三个乐章。
除去独奏钢琴之外,该作品所需乐队规模中等。
|
5836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5836 | 教宗 | 教宗
教宗(),原译教-{}-皇(华语圈外国家如日本、韩国、越南等目前仍用教皇为译名),是罗马主教,同时为普世天主教会领袖与梵蒂冈城国国家元首,传统上被认为是圣伯多禄宗徒之位的后继者。现任(第266任)教宗为方济各,于2013年3月13日当选。
教宗的拉丁文原词「」源自希腊文的「」,原意为「父亲」,起初用于对任何司铎或主教亲暱的称呼。4世纪或5世纪时,「」在西罗马帝国仍频繁地用于称呼主教,尽管它已经开始逐渐转变成现代的用途,即局限于称呼罗马主教,而在东罗马帝国,尤其是在希腊和俄罗斯,司铎仍然称为「」。
从《宗徒大事录》时期开始,使徒们在犹太会堂讲道,但大部分基督徒聚会是分散在各个家庭中进行,甚至当有迫害时也会在地下坟墓中进行,因此聚会地点乃相当分散,渐渐的这些家庭聚会以大城市为中心形成一个个教区的概念,在教区里面他们就设立主教,主教或教父这个词在中文里面也被翻译为监督或是长老,圣经中多次提到使徒召集各地方长老与祂们说话,这些主教在接受使徒的教导后,便将这些教导带回各教区,这些长老继承使徒成为各地方教会的宗教领袖。
而主教之所以在社会上拥有很大的权力也有其历史因素。初代教会由于圣经及使徒书信多半由人工抄写在羊皮上,流传并不普及,一般信徒难以直接阅读,加上当时基督徒多数不识字,无法了解教义,因此各种的「异端」教义容易流传。特别是诺斯底主义的流行使得长老们在试图消灭这些「异端」的过程中,加强了这些主教的权力。
其次,由于初代几位具影响力的教父(也就是教会领袖,特别是初代教会的神学家)十分看重与强调主教制度,无形中提高了主教的地位。例如伊格纳修、爱任纽、居普良等,其中居普良提倡主教制度最为出力,他说,一切的主教都是平等的,背叛主教就是背叛教会。到了国教时期,罗马帝国形成五个主要主教制度,即罗马主教、亚历山大港主教、安提阿主教、君士坦丁堡主教、以及耶路撒冷主教,五个主教明争暗斗,都希望能成为主教之首,直到伊斯兰教兴起后,耶路撒冷、安提阿和亚历山大港教会都因穆斯林势力入侵而衰落,剩下罗马主教和君士坦丁堡主教分别成为西东方教会重要领袖,而罗马主教在政权分裂的西部地区因数次与入侵蛮族成功的谈判,其社会重要性更远超过政权,成为西部有政教实权的人物。
罗马主教权高于其他地区主教,有以下八个原因:
在整个中世纪,由于《圣经》的不普及,对《圣经》的解释都由各地方主教担任,主教的权威甚至高于《圣经》的权威,同时基督教信仰也在这时期控制整个西方世界,罗马教会有了教廷的称呼,罗马主教也有了教宗的称呼,其影响力及影响范围甚至超过政权,政权的执政者也都受教宗的加冕,教宗可以从各地教会获得捐税,掌握神职人员的任用以及教会司法权。
一直到13世纪下半叶,英法两国的皇室贵族,因自身利益不愿受外来势力影响,无法容忍罗马教会干涉各国政治,公元14-15世纪,英、法在神职人员任用及教会司法权上便归到君主手上,但仍向罗马教廷纳税。中古时期,由于神职人员的腐败,教廷势力渐渐低落,公元1300年左右,义大利和法国彼此争夺对教会的影响力,教廷一度迁移到当时为教宗领地但临近法国的亚威农(现今为法国领地),形成七任教宗都在亚维农治事的亚维农时期。之后,甚至出现同时有两个教廷与两位教宗的局面,公元1409年,巴黎大学的教授们提议召开比萨会议,会议中决议将两位教宗都撤职,另立一位新教宗,然而此次会议法义的两位教宗都没有出席,各国仍自拥各自认定的教宗,因此比萨会议后形成了有三个教宗的局面。一直到公元1415年的康士坦斯大公会议,才正式取消了三个教宗的职位,消除了教会的分裂,也把教宗的权力限制在立法团体——即大公会议,但仍无法解决教廷腐败的问题。在公元1517年,在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中,因为马丁路德在数次与大公教会的辩论中,始终坚持圣经权威高过主教权威的论点,持此观点的新教便由大公教会分裂出来,新教也称为改革宗、更正教、抗议宗或广泛称为基督教会。原来的大公教会,一般也称为天主教,便仍保存原来的教廷与教宗制度,而新教由于马丁路德人人皆祭司的观点,强调每个个人都可以借由读圣经、祷告直接明白上帝的旨意,不需透过主教或神职人员做为媒介,因此产生了非主教制的教会体系,但依然有维持主教制的新教教会,如圣公宗。
教宗的完整头衔是:罗马主教、基督之代表、宗徒长之继承人、普世教会最高教长、意大利首席主教、罗马教省总主教及都主教、梵蒂冈城邦元首及天主众仆之仆(),但很少使用。天主教会认为教宗为初任罗马主教,即十二门徒之一伯多禄的后继,因此一开始称呼他为「伯多禄之代表」,直到11世纪教宗革命(又称格里高利改革)时才改称为目前的「基督之代表」。
2006年《宗座年鉴》删除了「西方宗主教」()的称呼。它的上一次修订在1969年,当时教宗保禄六世把「天主众仆之仆」加于名号之中,并删除了「光荣在位」的语句。
由于教宗在中世纪时拥有超乎西欧世俗君王的精神地位,曾被明末天主教传教士译为“教化皇”,继而影响周边使用汉字的国家。
另外在西方世界,教宗有时也会被敬称为「圣父」(),其意为「神圣的父亲」,与三位一体所指的圣父不同。
教宗被天主教会认为是耶稣在当今世界的代表,其主要任务即是领导耶稣建立的教会,并将信仰传布到世界各个角落。教宗的被称为「圣座」,是以教宗为中心构成的教务领导团体,除了负责管理罗马的天主教会,还具有代表与领导整个天主教会的功能,现今亦为国际法承认的主权实体,可与世界各国缔结外交关系。
除了宗教职务之外,教宗也是梵蒂冈城国的国家元首,该国由圣座管治。梵蒂冈整个被意大利首都罗马包围,在1870年之前,教宗统治的区域一度拓展到整个意大利中部,其领土——即教廷国,被称为「圣伯多禄的遗产」。尽管授予教宗对这些领土的统辖权的文件,也就是所谓的《君士坦丁御赐教产谕》,在15世纪被证明是伪造的,教宗对教廷国的统治还是延续至1870年意大利统一,而意大利王国和教宗之间最终的政治协议一直到1929年的《拉特兰条约》才得以实现。1948年通过的《意大利共和国宪法》,再次确定该条约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教宗是由枢机组成的枢机团召开秘密会议互选产生的,一旦当选就是终身职,但中途可辞职。前任教宗逝世或辞职后,至继任教宗选出前的职位空缺期,被称为「宗座从缺」。
现今的教宗选举制度是在1268年—1271年的三年空位期之后,于1274年由采用的,包括枢机团在选举时必须与外界隔离的规定;而教宗选举在1492年起固定于梵蒂冈的西斯廷礼拜堂举行迄今。
若望·保禄二世于1978年58岁时被选为教宗,也是自哈德良六世(1522年—1523年间在位)以来首位被选为教宗的非意大利人。若望·保禄二世于2005年4月2日逝世后,于4月2日到18日期间产生职位宗座空缺,4月18日开始的教宗选举,用了不足1天即选出德国籍枢机约瑟夫·拉青格为新任教宗,圣号为本笃十六世。
圣座发言人于2013年2月11日宣布,时年85岁的教宗本笃十六世 (Pope Benedict XVI)因为健康因素,在2月28日晚上8点(欧洲中部时间)正式退位,成为西元1415年以来,首位主动请辞的教宗。
2013年3月13日,梵蒂冈宣布阿根廷的枢机豪赫·马利欧·贝果格利欧当选教宗,尊号为方济各 (Pope Francis)。他是额我略三世以后一千二百年来,第一位不是欧洲出身的教宗;亦是天主教史上第一位来自美洲与南半球的教宗,以及首位耶稣会出身的教宗。
|
5840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5840 | 曾庆红 | 曾庆红
曾庆红(或或),汉族,江西吉安人,中共政治人物曾山与邓六金之子。曾庆红是前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共第十五届和第十六届中央书记处书记、第十六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属于江泽民派系人马。先后在国防部门、国家计委、石油部门工作,曾任解放军将领余秋里的秘书。
1984年曾庆红调任上海,1989年六四事件后随升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进京,先后任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主任。在中共十五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1999年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在中共十六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排名第五)、中央书记处书记(排名晋升第一)、中共中央党校校长,全面负责党务工作。2003年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同年兼任中共中央港澳工作协调小组组长,主管港澳工作。
曾庆红1937年8月20日出生(农历1937年七月十五日中元节/鬼节);1960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先后在国防部门、国家计委、石油部门工作。1963年7月北京工业学院自动控制系毕业。1963年至1965年解放军743部队技术员。1965年至1969年七机部二院二部六室技术员。1969年至1970年下放到广州部队赤坎基地、湖南西湖生产基地劳动。1970年至1973年七机部二院二部技术员。1973年至1979年北京市国防工办生产处、科技处技术员。1979年至1981年国家计划委员会办公厅秘书。
1981年至1982年国家能委办公厅副处长。1982年至1983年石油部外事局联络部工作。1983年至1984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联络部副经理,石油部外事局副局长,南黄海石油公司党委书记。1984年至1986年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部长、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1985年至1986年任上海市委常委、秘书长。1986年至1989年任上海市委副书记(负责宣传)。
1989年的六四事件成为曾庆红仕途转折点,随着其上司、原中共上海市委书记江泽民当选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后,曾的职位不断升迁。1989年至1993年任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
一,反戈一击,整肃杨家将,使江泽民渡过了执政以来的灭顶之灾。
二,打倒陈希同,最大地削弱李鹏的权势,从而稳固江泽民的力量。
三,请出薄一波,迫使乔石退休,最终奠定江泽民的超群地位。
四,开展“讲政治、讲学习、讲正气”,目的就是为树江泽民的绝对权威。
五,推出“三个代表”,旨在奠定江泽民的历史地位,使江与毛邓齐名。
六,全面主导十六大人事,大面积安插江派人马,更为自己捞取最实用的政治资本。
1993年至1997年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中央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书记。1997年至1999年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中央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书记。1999年至2002年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2002年至2003年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
在2003年第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曾庆红当选国家副主席,不过有177张反对票、190张弃权票,得票率仅为87.5%。自2003年至2007年,曾庆红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中央党校校长。
2007年12月不再兼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2008年卸任国家副主席。中共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
2007年10月2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出新一届中央委员会,曾庆红未在中央委员名单中出现,退出中央政治局。2008年3月1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曾庆红卸下国家副主席职务。曾庆红退休后,为自家亲戚朋友在上海、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等地的国家机关部门安排工作,人数高达40人。
有多位政论人士,例如高新都认为习近平能够力压胡锦涛长期栽培的李克强成为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接班人,曾庆红所起的作用很大,江泽民、曾庆红的盘算是先阻止胡锦涛的人马上台,然后培养江派人马采取废黜华国锋的方式,罢免甚至逮捕习近平,再次掌控全局。
8月6日,香港《苹果日报》报道曾庆红侄女、“花样年控股集团有限公司”CEO兼大股东曾宝宝被中纪委“带走调查”。2014年9月16日,香港《明报》报导,12日曾庆红在大陆著名音乐家周巍峙吊唁仪式上露面,而大陆媒体并没有对此报导。
2014年9月29日至30日,曾庆红年内第三次露面,分别出席了国庆65周年音乐会和国庆招待会。有媒体将曾庆红出席招待会的视频表情进行解析,发现曾庆红“不再像往常一样满面笑容,而是难以排解的满脸忧郁”。2014年11月,河北省公布亿元水官马超群的违纪违法问题,马超群干爹被指曾庆红,但未得到证实。
2015年2月15日,中纪委网站刊文《大清「裸官」庆亲王的作风问题》批评大清庆亲王奕劻,爆红网络,文章称「庆亲王奕劻工作能力很差,名声也不太好,官运却好得出奇。自1884年到大清倒台的27年中,他先后负责外事、海军、财政等重要部门,最后升到首席军机大臣、内阁总理大臣」。网民猜测喻指「曾经的庆亲王太红了」,是借古讽今指江泽民嫡系曾庆红,直白点出曾庆红大势不妙。但曾庆红前秘书施芝鸿激动澄清传闻,说他是庆亲王可笑至极。
2015年5月18日,自由亚洲电台刊登时政评论员胡平文章。该文引用习近平王岐山对当下反腐败形势的概括是“两军对垒,呈胶着状态”,谈到一般人都认为两军中另一军的头面人物是指江泽民和曾庆红。讨论了曾庆红秘书施芝鸿在今年两会上主动发言为曾庆红辩护,认为其背后必有支持力量,也间接说明习近平要打大老虎曾庆红一说并非无因。文章认为美国学者沈大伟表现出“扬曾抑习”倾向,把曾庆红看作渐进政治改革的推手是不可信的。作者的结论是习江所带领的两军之间的争斗已你死我活,一场恶斗在所难免,目前形势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2015年6月12日,周永康被通报已被判无期徒刑的第二天,澎湃新闻以《晚清“大老虎”庆亲王在汇丰到底存了多少钱?》报导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发表传记《庆亲王》,还原“大老虎”腐化堕落经过,该传记封面写着“你懂的”。
2015年7月23日,在令计划被通报“双开”移送司法后的第三天,新华网以《庆亲王从“从零开始”政坛火箭蹿升》为题报导庆亲王,称庆亲王隐忍和低调,权力伸展和布局是“悄悄地进村、打枪的不要”,对上级是逆来顺受唯唯诺诺后再想法“遇见红灯绕着走”,是最后一位「铁帽子王」,大清政界最大冷门。
据估计,曾庆红在国内外的资产达上百亿元。2010年4月清明节前夕,曾庆红在江西叮嘱干部要加强自身建设、抵挡住诱惑。到2010年10月9日,由乔石、宋平、尉健行等原中共领导人提议的“老同志特别组织生活会”在北京西山宾馆召开,主题为“老同志要保持晚节,管教好家属子女”。曾庆红在会上被一众元老批判,称其是伪君子。曾庆红在这次生活会上做了自我检查,承认自己有五大错误,包括退休后在生活上搞特殊化,对自己家属管教不严,对自己的亲戚在工作上做了特殊安排,造成恶劣影响等。曾庆红在会上请求得到宽恕,但却没有交代儿子曾伟的巨额家产的资金来源。
参见:对中共摘取法轮功学员及良心犯器官的指控
据奥地利国家新闻社(APA)、奥地利《标准报》报道,周永康、薄熙来和江泽民共同参与主导了活体摘取器官移植的系统运作与利益。经济学家何清涟则指出,囚犯器官及尸体贩卖,是中国人的耻辱与痛,更是中国政府之耻,周永康、薄熙来难以独自承担此罪,至少还包括前中央书记处主管政法委工作的曾庆红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2016年6月24日报导,经过加拿大前亚太国务卿大卫·乔高和人权律师大卫·麦塔斯,还有美国记者伊森·葛特曼共同调查,发现中共仍然大规模的从良心犯和政治犯身上摘取器官,而主要受害者是法轮功学员。调查员们发现,中共宣称的大陆有169家移植医院,每年移植手术约1万例。但实际调查收集几百家医院的公开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真实数字:每年移植手术高达6万到10万例。CNN指出,有诸多证据显示,中国每年有成千上万的法轮功学员等良心犯和政治犯,因器官需求,而被中共及其控制的医疗系统杀害。
加拿大电视CTV6月24日发表报导题为“报告指中共杀戮囚犯 强摘器官”。报导说,加拿大前亚太国务卿大卫·乔高和人权律师大卫·麦塔斯,以及美国记者伊森·葛特曼出了一份新的报告,中共依然大规模强摘政治犯器官,提供给那些愿意支付高额器官移植手术的外国人。“终结中国器官掠夺”国际联盟发布了这份报告,该联盟由医学专业人士、人权倡导者组成。他们三人对医院收入、病床使用率、手术人员和国家资助等等信息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认为中共每年的器官移植手术的数量为6万-10万例。三位作者表示,加拿大、美国、欧盟等外国政府需要开始对进入中国进行器官移植手术的公民数量进行记录。下一步将是禁止“器官旅游”。上周,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一项343决议,呼吁中共停止从法轮功等良心犯身上强摘器官。该决议案同时谴责中共迫害法轮功修炼群体。
据媒体报导,2007年,其儿子曾伟移民澳大利亚。2008年,斥巨资3240万澳币(约3000万美元,按当时的汇率,折合人民币2.5亿元)购买悉尼的一处房产,是Point Piper区的著名豪宅“葵阁墨”(英文名:Craig-Y-Mor),创下了澳洲房产销售价格的第三高纪录。此夫妇在2005年购买了利物浦街价值100万澳元的公寓,曾伟以其妻子的名义购买。
2010年4月24日,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亦报道。
《华盛顿邮报》2014年6月17日刊出A·奥德赛·派崔克(A.Odysseus Patrick)的报导《中国权贵接手悉尼百年豪宅》(For a century, the mansion sat above Sydney Harbor. Then China’s nouveau riche arrived),披露了披露了这件事的原委。此豪宅2014年5月正在按计划拆毁新建中,所以总投资要大于旧房屋的购买价格。
据法国国际广播报道,曾庆红据称是前国安部副部长马建的后台,马建国安部副部长的职位正是曾庆红一手安排的。马建是曾庆红苦心经营的“江西帮”的主要人马之一。另外,中国商人肖建华曾为某些中国高层充当投资顾问,业务横跨银行、保险和投资基金等领域。港媒此前披露肖建华是曾庆红家族的利益代言人,肖建华的巨额财富与曾庆红的儿子曾伟有着密切关系。
|
5844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5844 | 钢琴 | 钢琴
钢琴(;;),是西洋古典音乐中的一种键盘乐器,前身为古钢琴,普遍用于独奏、重奏、伴奏等演出,用于作曲和排练音乐十分方便。弹奏者通过按下键盘上的琴键,牵动钢琴里-{面}-包着绒毡的小木槌,继而敲击钢丝弦发出声音。
钢琴音域宽广,音色宏亮、清脆,富于变化,表现力很强。独奏时,可演奏各种气势磅礡、宽广、抒情的音乐,亦可演奏欢快、灵巧、技巧性很高的华彩乐段,在乐队中则可发挥巨大的作用,还经常作为伴奏乐器使用。钢琴因其丰富的乐理表达能力,被称作“乐器之王”。
现代钢琴发明以前,巴洛克时代,就已经有了两种类似的键盘乐器。一种是拨弦键琴(又称大键琴),这些种类的古键琴的发声原理类似于吉他这样的拨弦乐器,用机械传动装置带动一个拨弦的小臂由羽管或皮制拨子拨动琴弦,缺点是没有办法控制力度,音量总是一样大小。另一种是击弦键琴(又称小键琴),体积较小,用铜楔槌击打琴弦,和钢琴不同的是,楔槌不是立刻离开琴弦,而是保持在弦上的压力,直到手指离开琴键,因而击弦键琴可以用手指控制音量,并且可以有细微变化的效果,音色富有歌唱性,缺点是音量很小,只适合家庭使用。
17世纪艺术歌曲的发展,对伴奏乐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小提琴声音太细,鲁特琴的技巧要求太高难以掌握,各种古钢琴的音色和音量又不能让人满意。
大键琴的制造者,在总结了大键琴和小键琴的优缺点以后,在约1709年试制了一种增加了击槌装置的键盘乐器,它和小键琴的最关键的区别是击弦机的机械系统:击槌敲击琴弦后会立即弹开,使琴弦持续振动,直到手指离开琴键;而且击槌弹开后不会来回弹动,同时又可以迅速的重复击键。在之后钢琴发展中,这些要素都保留并不断改进,它同时解决了不能随意控制演奏音量的缺陷,克里斯托福里给它取名“有强弱的大键琴”(gravicembali col piano e forte),这台乐器也就是第一台钢琴。克里斯托福里制造了大约20台钢琴,现存于世还有三台:一台制于1720年,四个八度,现存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一台制于1726年,四个半八度,现存德国莱比锡;一台制于1722年,现存意大利罗马。
1711年,意大利作家Scipione Maffei写了一篇文章介绍这件新的乐器,包括不太准确的机构图解。这篇文章在西欧广泛传播,很多工匠都据此制作钢琴。1726年,德国人管风琴制作师希尔伯曼(Gottfried Silbermann,1683-1753)根据这篇文章也制造了一台钢琴,并加入类似现代钢琴延音踏板的手动音栓,可以扬起琴弦上制音器。1730年代,希尔伯曼曾把他制造的钢琴介绍给巴赫,不过巴赫当时并不喜欢它,抱怨高音太弱,动态范围不广。之后希尔伯曼又进行了改进,1747年巴赫访问柏林,试奏并称赞了希尔伯曼的钢琴。希尔伯曼有很多学生,他们对早期钢琴发展有重大的贡献,其中重要的12位,称为“十二门徒”。部分人移居英国,在德语国家和英国逐渐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制造流派。
十八世纪后期,钢琴的制造越来越多。希尔伯曼的学生斯泰因(Johann Andreas Stein,1728-1792)在德国奥格斯堡开始了钢琴的制作。斯泰因钢琴有一个后向的击槌,比起现代钢琴,对触键力度非常敏感。莫扎特于1777年访问奥格斯堡,并且试奏了斯泰因的钢琴(当时斯泰因钢琴取消了克里斯托福里钢琴的擒纵机构(escapement)),后来在写给父亲的信里,莫扎特称赞斯泰因钢琴的音质均衡,制造工艺精湛,但是也指出缺少擒纵机构。斯泰因之后进行了改进,发明了Prellmechanik击弦机,加入了擒纵机构,完善了延音踏板。斯泰因的女儿Nannette Streicher和女婿Johann Andreas Streicher在维也纳继续钢琴制造的生意,他们是贝多芬的朋友,贝多芬拥有一台Streicher钢琴。同一时期在维也纳还有其他钢琴制造师,包括Anton Walter,他制造的钢琴的音量比Streicher钢琴大一些。Walter是莫扎特的朋友,莫扎特在1781时购买了一台Walter钢琴。还有Conrad Graf(1782-1851),他制造了贝多芬最后使用的钢琴,同时开设了维也纳第一个批量制造钢琴的企业。这些在德语国家发展的钢琴称为维也纳式击弦机钢琴,除了三角式,维也纳式击弦机钢琴还有方形钢琴(square piano)。维也纳式击弦机钢琴使用木质框架,每个音有两根琴弦,击槌外有皮革包裹,琴键的白键和黑键的颜色和现代钢琴相反,声音比现代钢琴要弱,对比清晰,混响时间短一些。
从1760年代开始,由于德国的七年战争,希尔伯曼的很多学生移居英国,其中楚姆佩(Johann Christoph Zumpe)开始在大键琴制作家Burkat Shudi的工场制造便宜的方形钢琴。这种方形钢琴虽然没有擒纵机构,技术上相对落后,但是却非常流行,在钢琴取代大键琴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1768年J.C.巴赫用这种方形钢琴作钢琴史上的第一次公开演奏。
荷兰人Americus Backers和Shudi工场的两个技工布罗德伍德(John Broadwood)及Robert Stodart(这两个人也是希尔伯曼的学生)一起发明了更加先进的击弦机,增加了擒纵机构和check,声音更加浑厚深沉,但是降低了触键的灵敏度,需要更深的触键。这种击弦机被称为英国式击弦机或布罗德伍德击弦机。英国式击弦机钢琴的外观类似大键琴,每个音有三根琴弦。1769年布罗德伍德和师傅Shudi的女儿Barbara Shudi结婚,后来接手了Shudi的工场,并改用自己的姓(直到今天还存在),它制造的钢琴曾运给贝多芬。
19世纪初,各种钢琴已经盛行于欧洲,但它还在不断的改进中。
钢琴从外形上主要分成直立式钢琴和三角钢琴。
三角钢琴是钢琴最原始的形态,现在一般都用于音乐会的演奏。立式钢琴的琴弦为交错安装,既省空间亦具备音色和音量。
钢琴由弦列、音板、支架、键盘系统(包括黑白琴键和击弦音棰,共88个琴键)、踏板机械(包括顶杆和踏板)和外壳共六大部分组成。三角钢琴和立式钢琴的基本结构是一样的。
钢琴用大谱表记谱。需要时,可用两行高音谱表或两行低音谱表记谱。
钢琴的演奏技巧十分丰富,可以自如地弹奏各种音阶、半音音阶,各种音程的跳动,各种双音、和弦以及各种复杂的乐曲。
贝森朵夫钢琴厂有限公司()是一家奥地利钢琴制造公司,其母公司是日本山叶株式会社。
不同于一般的钢琴制造商,贝森朵夫是唯一一家生产92键以及97键的三角钢琴的厂商(一般钢琴为88键)。
贝森朵夫钢琴厂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钢琴制造商之一,该品牌由伊格纳兹·贝森朵夫于1828年在奥地利维也纳创立。其制造的三角钢琴以顶级的品质闻名于世。1839年,公司接受当时奥地利皇帝斐迪南一世的皇家委任状专门为皇室提供顶级三角钢琴。
纳茨去世后,他的儿子路德维希·贝森朵夫于1859年接管公司的运营并于1860年将公司迁至新址,后来成为贝森朵夫音乐厅。从1872年至1913年关闭,它一直是维也纳首屈一指的音乐厅。1909年,公司被一名叫卡尔·胡特尔斯特拉瑟的商人买下,并于1966年售予晶宝国际公司。直至2002年,公司被奥地利Bawag P.S.K.银行购得,公司股权又回到了奥地利人手中。但是2007年12月20日,Bawag P.S.K.银行又把公司所有的股权卖给了日本的山叶株式会社。目前台湾总代理为德斯特乐器。
佩卓夫(Petrof)为一个捷克钢琴品牌。有约140年历史。音色圆厚、透明。
广州珠江钢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广州珠江钢琴集团股份、广州珠江钢琴集团、广州珠江钢琴,以及珠江钢琴(),于1956年由广州市政府设立当时名为「广州市珠江钢琴工业公司」,以及「广州珠江钢琴集团有限公司」,而主要股东为广州无线电集团有限公司,属于一个生产钢琴及其他乐器的厂商。
而主要生产及销售各种类型钢琴产品,而品牌包括「恺撤宝」、「珠江」、「里特米勒」,以及「京珠」,董事长为施少斌,总部位于广州市荔湾区芳村花地大道南渔尾西路8号。
法吉欧利钢琴(FAZIOLI)是1979年成立的意大利顶级三角钢琴制造公司。每年仅从唯一的工厂手工生产110架钢琴。台湾地区于2008年由琴峰乐器担任台湾总代理公司。
河合乐器制造公司(英文:Kawai Musical Instruments Manufacturing Co., Ltd.,KAWAI)是一间著名钢琴制造公司,由日本人河合小市创建的。公司总部位于日本静冈县滨松市中区寺岛町200番地。
山叶株式会社是一家生产乐器、音响设备及音效产品的日本公司,现时是世界上最大的乐器生产商。
史坦威公司(Steinway & Sons)是一家美国钢琴制造公司。
亨利·史坦威(Heinrich Engelhard Steinwey,后来改名为Henry E. Steinway)于1797年出生,是一位德国裔美国人。1836年,亨利·史坦威在他的厨房中打造了他第一部钢琴。1850年亨利·史坦威跟他的妻儿移民到美国。1853年时在美国纽约曼哈顿成立了史坦威公司(Steinway & Sons)。他第一部在公司生产的钢琴现在于纽约市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展出。自1855年开始,史坦威钢琴在一些欧美的展覧中获得多个金牌奖。1857年,史坦威成立了第一个史坦威钢琴展示中心,1866年,史坦威公司成立了史坦威演奏厅。
1995年,史坦威音乐资产公司与塞尔玛公司合并,成为史坦威乐器公司(Steinway Musical Instruments)。
电钢琴是一种电气乐器,外形和钢琴类似。与使用合成器的电子钢琴的不同在于它使用机械发声,再经由拾音器转化成电信号,发声原理和电吉他类似,都是以模拟信号直接输出到电钢琴专用的乐器放大器或输出到录音设备,而非像钢琴般以其木箱外壳来直接共鸣发声。
和钢琴类似的地方是,其木造琴键牵动钢琴内部包着绒毡的小木槌,这结构是一模一样的;继而敲击钢丝弦发出振动,这个运作原理都是相同的。不同的地方是,并不是以箱体的的振动发声,而是运用了电磁学原理,由每条琴弦对应的每粒拾音器来感应并收集每条琴弦的振动。当琴弦振动时,切割了拾音器的磁感线,从而使拾音器接上的导线中产生不同频率的电流,当这些电流通过电子音箱还原时,就成了电钢琴的声音。
|
5847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5847 | 荀子 | 荀子
荀子(),名况,受尊称为荀卿,因汉代人避汉宣帝刘询的讳,又称孙卿,中国历史上战国时代儒家学者和思想家,赵国人,曾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祭酒、楚国兰陵令,到赵国、秦国游说诸侯,宣扬儒学和传授六经,批评子思、孟子等其他儒者及墨家、道家等其他学派,有韩非、李斯等弟子,著作后世编为《荀子》一书。
荀子祖述孔子,重视道德伦理,提倡仁义、礼义和忠信,集先秦礼论之大成,重视以礼修身和礼制教育。他相信性恶论,人与生俱来本无道德,若放纵情欲不加节制,将互相仇恨和斗争;道德价值是后天人为建构的,由圣人创造,以规范和美化人性。荀子重视人的理性和学习能力,认为善行是后天学习而得的,人人都有学习礼义的能力;君子应凭著个人修养,锲而不舍的努力,日积月累养成美德。政治上荀子提调尊君,强调君主确立社会秩序与道德教化的作用,彰显儒家的圣王理想与政教合一的观念。荀子主张任用贤能,国君把政务交与大臣处理;国家要控制思想,打击异端邪说,以法律补充礼制以维系社会秩序。自然论方面,荀子倾向唯物主义,认为天地并无意志,不信天人感应和鬼神之说,提出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荀子受誉为一代大儒,地位崇高,对后世特别是汉代的儒学思想与政治文化影响颇深,在宋、元、明三朝曾从祀于孔庙;但因其性恶论及曾抨击孟子,自宋代以来也受不少儒者批评,被视为孔门异端,甚至是法家人物。
约在公元前316年,荀子生于赵国,15岁左右时到了齐国,在稷下学宫研习到30岁左右。燕国战胜齐国,迫使荀子离开齐都临淄,在前286年到前278年间居留楚国。后来秦军攻进楚国首都郢城,齐襄王夺回临淄,荀子于是回到稷下学宫,之后三度被任命为祭酒,负责主持典礼。在前265年至前261年间,荀子曾拜见赵孝成王、秦国应侯范雎及秦昭王,在赵孝成王御前与临武君论辩。前255年,楚国春申君带兵灭鲁国,任命荀子出任兰陵令。期后他可能一度离职前赴赵国,担任赵孝成王的上卿。前238年,春申君逝世,荀子解任兰陵令,继续住在兰陵,约在前237到前235年间去世,享年78至80岁。荀子传授《诗经》、《春秋》、《礼经》及《易经》,弟子可考的,有陈嚣、李斯、浮丘伯、韩非、张苍五位,当中浮丘伯最能传承荀子的学问与学说,李斯则在前247年辞别荀子到秦国求取官职
荀子祖述孔子,认为当时各家学说俱有所蔽,唯有孔子「仁智而不蔽」,了解「道」之全体。荀子自视为孔子的真正继承人,学术思想上承子弓,称赞子弓是儒学正宗传人,这个子弓可能是孔子弟子子游 、子贡或冉雍 。荀子批驳当时各家学说,对儒门内其他派别,一样猛烈抨击。他批评孔子弟子子夏和子游的传人是「贱儒」,批评子思、孟子思想孤僻偏执、狂妄自大(「僻违」),指责孟子只能领悟古代圣王的皮毛而不知其精神。
荀子批评墨子、法家申不害、慎到、道家庄子、名家公孙龙子等。他指责墨家只知严格地节俭,却忽略了礼的作用;批评庄子只知道「天」而不知道人;斥责慎到只知创立新法律,而忽略贤人;反驳当时的诡辩理论,如宋钘的「多侮不辱」、《墨经》的「杀盗非杀人也」、惠施的「山渊平」等。荀子吸收各家各派思想,其哲学「是与战国诸子思想交流和综合之思想体系」。他受老庄道家影响;中国大陆学者比较强调黄老道家思想对荀子的影响,而台湾学者则倾向持荀子还是有异于黄老道家的观点。荀子也受当时齐国学术思想的影响,《管子》国之四维礼义廉耻的主张,可能是荀子思想来源之一;《管子》强调以「仪礼」管治人民,是荀子礼治思想的主要依据之一;荀子设计治理天下的蓝图,很可能参考过《管子.立政》一篇所列出的官职,加以扩充。
荀子的道德信念像孟子一样强,他认为道德是统一天下的绝对必要条件,伦理价值的实践与否,将决定国家兴衰与天下治乱。与法家不同,法家认为道德价值对国家秩序来说并无正面作用,荀子则认为伦理道德能统合社会。荀子以仁义、礼义、忠信为儒家的最高伦理价值,其中又以仁义最重要,仁义有时也与礼义并列。今本《荀子》「仁」字出现134次,「仁义」出现32次,比《孟子》中的27次还要多。游说国君时,荀子提倡的德目常常就是仁。仁义是最高价值,之所以强调「礼」,是因为礼是实践仁义的有效方法,二者相辅相成;相对于仁义,礼就是一种手段。仁义和礼义培育和教化百姓,让人们能在社会中共同生活,抑制出轨行为。君子与大儒卓然独立于社会之外,是人类社会的道德领袖。孔、孟视尧舜为理想人格,荀子则认夏禹更堪模范,可能是因为禹有治洪水的功绩。
荀子集先秦礼论之大成,思想系统以礼为核心,今本《荀子》用「礼」字多达342次。儒家的礼,广义指一切典章制度,内涵十分广阔,包括庆典、仪式、乡俗、朝制等,甚至可指整体社会习俗,不只是冠婚丧祭、揖让进退之事。荀子认为,礼的三种功能是:满足人的欲望、提高人的道德质素,以及成为政府及民间运作的依据。礼使人们的饮食、穿著、生活和举止更和谐适切,是士人君子的社会规范、仪式指南和教化工具,是人对于性情的自我规范,以适当的方式使欲望得到恰当的满足,确立人的社会地位,表达人的情感,实践社会和谐,美化人的本性。人的欲望无法避免,不能根除,但又不可放任。儒家礼仪能「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以转移、疏导、净化的策略,透过社会认可的途径,使人的欲求得以宣泄,限制在不会伤及社会秩序的程度内,加以节制,使其作为生活推动力,不致泛滥成灾。藉著礼的实践,人面对生死与婚姻时所表达的情绪,便能维持在最文明的程度,人的欲望、气息、情感和言行,可以处于和谐状态,人的德性能在礼的实践中呈现,人类社会因为礼而得以有秩序和安宁。
荀子极重视以礼修身和礼制的教育。礼是伦理价值,是修身时具体实践的项目;礼制鼓励君子行事节制、谦让,避免与人竞争,依礼行事的,才可以成为社会的上层成员。统治者必须以礼义修身才能成为君子,实现理想中和谐的社会秩序。选出相国时,也要采用礼为道德标准。君子制定和推行礼教,建立善良的社会风俗,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加以遵守。为寄托丧亲的哀思,荀子支持为父母守丧三年的制度。荀子也支持音乐,反对墨家「非乐」的主张,认为音乐有助建立和谐社会秩序,能安抚人的情感,控制人的情绪,是陶冶民情的关键方法。礼乐能影响人的趣味,导人向善。荀子对礼乐有一种奉献精神,不只是在社会功用的层次来欣赏礼乐,在荀子笔下,礼似乎潜在于宇宙论秩序之中,可提升到超自然的层面,能影响宇宙、社会和个人,是宇宙间一种不变和统一的力量;而音乐所达成的和谐,可比拟作天地秩序的和谐。
荀子主张性恶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人与生俱来有好利、嫉恶之心、耳目声色的欲望,对食物、温暖、休息、利益和避免受伤的欲望。这些欲望人尽皆同,仁君和暴君都有,本质上既不善也不恶,在道德上是中立的。但人的天性使人有为恶的潜力。人的欲望没有限制,很难完全满足,人性还会主动地自私,违背社会秩序。若放纵情欲,不加节制,任其发展,则必有争夺和淫乱之事,人会互相仇恨、争夺和欺凌,破坏人的道德,形成灾祸。当欲望失去控制,导致社会混乱时,就称得上邪恶。学者指出,「性」在荀子其实是道德中立的。荀子相信,人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风俗习惯可以转化人的情感与欲望,汤、武在位时,百姓会为善;桀、纣在位时,百姓则会为恶,这一点荀子与告子有相似之处,二人都认为道德仁义是人为建构的,而「性」在道德上是中立的。
荀子否定人有先天的道德观念。人性中并无道德的原理,正如天是自然之天,其中亦无道德原理。道德是人为的,即所「伪」。荀子主张「化性而起伪」,用人力改变天性。社会制度,道德文化,都是人为的,经过学习而得。道德不是自然界本有的东西,而是后天环境和社会教养的产物,人的善行是后天学习而得的,并非本性。适当地限制情欲,对人有利无害,通过人为的工夫,人类可以控制和转化情欲,使之与礼义相结合,成就理想人格。荀子以自我否定为人格发展的契机,对自我的否定愈严厉,愈会发展为高水准的人。性恶论的意义,在于由否定邪恶的自我而迈向善。荀子这种人性中本无道德的看法,可能间接受道家影响,谈到道德仁义改变人的天性时,庄子和荀子都以泥土和木材制造器皿为比喻。但荀子对人性并不悲观,因人性中有「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人能辨别或认知是非善恶,人和禽兽的分别在于人独有的「义」,即道德感和正义感,道德可以有效地克服人的自私倾向,人人都有学习礼义的能力,故理论上人人都可以做夏禹。
荀子的人性论与孟子根本对立,孟子主张性善,荀子主张性恶,批评孟子的性善论。针对孟子「孺子入井」的例子,荀子举出反例:兄弟争财,没有一个不自私自利;孟子承认,人的善性常会失去,荀子反驳,视力和听觉等天性是不会失去的,能轻易丧失的善性根本就不是本性。但他和孟子一样,都相信人性可臻于完美,普通人都可以成圣。有学者认为,荀子「性恶」论的说法是言过其实的,当荀子承认人有成德的条件时,根据孟子对「性」一字的用法,荀子等于承认性善。杨懋春认为,孟子讲性善,荀子讲性恶,二者其实没有重大区别,孟子的「四端」也有待人用工夫加以培养,才能成为美德。荀子既主张人有行善的潜能,就和孟子的「四端」说一致。庄锦章反驳这种说法,荀子其实否定孟子那种「自然善的性」,「善」不是人原始、自然的身体功用,而是学习外在的礼而成的,礼亦可以违背我们的性。
理性是荀子学说的关键所在。根据荀子的看法,人类道德的基础,是人的理性和认知能力。人类之所以有道德,是因为人们自觉地约束欲望,自觉地按社会规范行事。荀子强调「智」,相信理智;「伪」强调人的思虑和反省能力。人性中虽无善端,但有相当的聪明才力,可以学晓仁义,养成习惯而成为君子,每个人皆有知善和行善的能力。礼义类似于语言,人天生有语言的能力,但必通过学习才能掌握语言;人天生有知,但必须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礼义。人和动物不同,在于人「有义」,即有划分社会阶级,以建立社会的能力,并且有理性、能作长远思考。人的性恶可以使人倒退到动物的层次,无法生存,正是人类天性的缺陷,迫使其迈向文明。人类明白必须合群合作才能生存,也知道人类必须有道德制度才能合群,于是智者制定道德制度,众人加以接受。这是从功利主义的角度解释国家社会的起源与礼教的理论根据,与墨子所说相似。人的理性其实包含善的种子,人的心或理性,可以使人作出昂然不屈甚至舍生取义的选择。但荀子把人的理智能力,从人性的定义中划分开来,这些能力本身并非「道德的能力」或先天的道德感,因此与孟子不同。
荀子认为,广泛的知识和坚定的意志,是成功实践礼义的条件,圣王及教育都非常重要。人天生是卑鄙和心胸狭窄的,若没有典范或老师的指导,个人很可能仅从自利的角度思考事情。人性中既无仁义道德,要学习仁义道德,犹如逆水行舟,必须专精极勤。荀子主张静心,不要让胡思乱想妨碍智谋。君子凭著个人修养,锲而不舍的努力,日积月累养成美德。对荀子而言,有潜力实行,不等同于实际能够实行。普通人虽然具有认识和实践礼义的能力,其品质可以藉著渐进的努力、风俗与习惯而改变,但由于某方面的人格特质,或由于环境条件限制,有些人便不努力、不愿意去实践,因此无法成为圣人。世上实际上只有少数圣人,大多数人都因发展其他方面的能力而失去成圣的机会。
荀子较重视人类行为的外在规范,而不甚著重个人的道德判断。为了节制欲望,防止人性贪婪对社会造成威胁,人们需要外在的管束,人性的修正必须依靠外力。道德礼义由圣人发明,圣人改善人性,就像匠人对原材料加工而制成艺术品。古代圣人与后世人的不同在于,前者必须依靠自己创造道德,而后者因文化传统业已建立,遂可以借助师长所定下的规矩。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把人性置于控制之下。荀子强调学习,知识须从外面获得,包括儒家经书与传统礼仪;学习须持续与累积的,这方面荀子比孟子更接近孔子的想法。通过读书和思索,君子可以控制自己的情欲,使自己不贪求不正确之物,爱好礼义道德。凭著个人学习,加上老师的指导,有才智的人可以把自己塑造成有品德的人。礼义虽然是后天的,但习惯成自然,也可说是第二天性。君子先有修养品德的能力,百姓则有待君子的治理和教化,养成品德,通过教育的薰陶、国家的政令接受伦理纲常。
有学者认为荀子哲学中没有道德自主的概念,因为礼义在人性中没有根据,纯是外在的;也有学者认为荀子赞同道德自主,因为荀子认为人的心可以自我规范,可以在道德上自主而无需依赖外在的权威。黄俊杰指出,孟子基本上将心视为价值意识的创造者,荀子则将心视为价值意义或规范的接受者,「心」与「理」(或「道」)析而为二,前者必须透过种种途径或步骤才能理解或趋近于后者,完全从外在的礼义师法之化论修身问题。相对于孟子所主张的「身体的精神化」,荀子所主张的可称为「身体的社会化」;孟子提倡培育有益于社会的行为,荀子则认为威慑反社会行为才是当务之急。赖蕴慧认为,荀子主张对人类行为作外在调控,比孟子理想化的说法更实际可行。若说孟子倾向理想主义,荀子则可说是倾向现实主义 。
荀子强调社会秩序的重要,其政治社会理论的终极关怀,是人类社会的治乱问题,要把秩序带给未来帝王,防止社会混乱并恢复秩序。荀子继承稷下之学,最终目标与稷下学者相同,在解决治乱问题上,结合天地、人体以及人类社会三种领域,要求统治者仿傚天地和人体原本的秩序,将此秩序实现于人类社会。他把推进社会的主要动力,归之于圣人或圣王。国家社会是圣人组织的,礼义教化是圣王制定的,天下必须以圣人为王,推行王政,才最为善,人民都得以安居乐业,丰衣足食。他彰显儒家的圣王理想和政教合一的观念,圣王集政教的领导于一身,不怒而威,人民受感化而主动服从。统治者的诚心诚意,能自然地教化他人,其奥妙有如天地造化。此说与《中庸》相似,或许基于《中庸》。荀子拥护周朝的制度,主张「法后王」,即周文王、周武王。「先王」年代较早,讯息较少,「后王」才是合适的模范对象,有助学者明白古代制度的原则。
荀子解释了国家的形成。在自然状态中,人类既无法和平共存,又不能离群索居,如让人类自行其是,将陷入困境。因此,人类通过人为策划,建立社会政治组织以消除争端。荀子此看法与西方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和霍布斯的观点相似,国家的存在由此得到正当化。荀子划分了三种政治形式:以「义」为基础的理想王制、以「信」为基础的霸政,以及以权谋为基础、注定灭亡的国家。人民的利益是最重要的,君主或政府不可以为其他事物而以人民的利益为代价。仁者的施政会获人民拥戴,没有仁义的政策将不可行;没有实现道德力量的统治者,不具有统一天下的资格和能力。荀子可能受慎到、申不害等法家思想影响,一定程度上认同霸政,称赞春秋五霸,赞美齐桓公能用人唯贤,任用管仲,不过认为五霸未能「修礼」和完善文化道德,不能使人心服。和孟子一样,荀子为「王」比「霸」优胜,不过孟子认为王、霸根本是不同的种类,而荀子认为两者只有程度上的不同。
荀子认为国家要控制思想,主张定立「正名」、「禁惑」的法制,有意以法令禁止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可说是秦始皇焚书的始作俑者。他著重「正名」,认为区别人的贵贱是「名」的主要作用,名称是由圣王制定的,经约定俗成后就不更改。此说有助统治者统一思想,当权者确立词语的意义,可以协助控制民众。荀子认为许多学说都是邪说,混淆是非,制造混乱。圣人当权时,这些邪说的大都应诛除,就像孔子诛杀少正卯。在圣王统治下,士人不应有独立思想;在一般君主的统治下,则只有儒者才有思想独立的权利,儒者的对手则没有。政府应干预和结束颠覆性的思想学说。荀子自己不只一次离开另觅新主,但他却反对士人出境离国以对抗君主。他似乎展望一个统一天下的国家,能独占所有人才,结束士人周游列国的时代。
荀子主张任用贤能。他反对禅让的做法,认同国君是世袭的,但要以贤人为宰相。不同于孟子,荀子已接受了新兴的官僚制度。政务君主不必直接亲自处理,而是由不世袭的宰相负责,这种想法和法家思想相近。国家运作上最关键的三大官职,是「宰爵」、「司徒」、「司马」,角色分别是祭司、掌握国土人民及军事三项。荀子再三肯定臣下要忠于国君,但也了解到比干、伍子胥等忠臣因进谏而遇害,提出作为臣下,面对暴君时可以明哲保身,以免因诤谏而遇害。荀子认为真正的臣子是「社稷之臣」,忠于国家。信陵君违抗王命,盗取虎符出兵攻秦,荀子赞扬他的抗命行为,认为他忠于社稷。军事方面,荀子认为民众的士气和信任是致胜的基本条件。仁义之师能够移风易俗。发动战争,是为了重建秩序,避免人民失序或受害,方为正当,不可为了争夺。
荀子强调确立礼制,礼制是社会秩序的最高原则,区分是非的最高准则,有划分等级的作用,使「贵贱有等,长幼有差」。君王要整合国家的全部资源,并按礼义原则公正地适当分配,藉著制定礼义,区分社会成员,以社会阶级、社会关系、职业地位与能力等条件来定立分配物品的标准,决定社会各阶层所得的资源,管控消费,也分配社会各阶层应尽的权利与义务,从而使社会井然有序。而礼分别等级的准则,并非武断而为,而是按个人的贤能而决定,上承孔子「以德致位」的理想。荀子希望每个人都知道自己适当的身份,享有什么资源,并依礼行事。礼制确立后,人人安守本份,减少纷争,节制了人的欲望,使众人在有限的资源上达到均富和公道,避免贫富悬殊,长远来说可以提升国人的物质生活,使社会安定,人民安乐。
荀子重视礼法制度。荀子既然相信人性本恶,自私无处不在,因而需要受礼法控制,透过社会政治措施加以改变。荀子所言的礼,与广义的「法」意思相近,而与封建制度下的旧礼不尽相同,他有时礼法并称,将礼与法相提并论,倾向主张外在的控制,礼仪从个人道德修养的媒介,变为社会控制的手段。礼鼓励利他的正面行为,法则通过惩罚对付自私的负面行为,礼法互补,共同维系社会秩序,规定贵贱上下,把百姓按职业分类。荀子在一定程度上承认法律的重要性,对慎到所标榜的刑与法有充分认识。孔子否定刑罚有教化作用,荀子则承认刑罚的威慑力,单靠正面的引导不足以改变社会,教化须透过赏罚措施来执行,而古代圣贤也用赏罚制度补充礼。以礼修身是君子独一无二的特征,庶人则缺乏礼制教育,亦不能自我约束,故须以法律管治。荀子这种将礼与法相提并论的观点,可说偏离了儒家思想。
荀子认为法律不及礼制重要。礼与法两者之中,要维持社会秩序,主要靠的仍是礼而不是法,法律只能用于百姓,对于士人还是应用礼乐。法治固然重要,但必须以礼治为本,礼的实践,是推行法律的基础,此关系不可颠倒。能否在朝廷建立礼节,将影响对衙门和民众的管理,人民的教化应始于朝廷礼义的建立。荀子也认为人比「法」更重要,要治国必须有赖君子而不能单独倚靠法制,与孔子意思相近,而与法家有根本不同。
荀子提倡「尊君」之说,与法家申、韩有相近之处,而与孟子大相径庭。君主制国家是保持社会秩序的前提,政治组织由君主产生,政治生活由君主维持,定立和监督全国臣民的权利义务,治乱系于一人,因此必须尊君。荀子希望用君长的礼义,救人性的偏失,君主能约束臣民,防止他们的贪婪破坏社会。圣王的权威是绝对的,他是道德榜样,臣民导师,能带来秩序,为臣民所仿傚,移风易俗,不用刑罚,真正实现天下太平。荀子不赞成对君主权力作制度性的限制,以免引发国家内乱;他甚至支持臣下像丧父一样为君主守丧三年。在孔、孟的政治思想中,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但对荀子来说,个人却没有独善的理由。不少学者认为荀子强调忠君之道,强化君权。黄俊杰认为,荀子所要传达的是君臣关系的绝对性,臣下对君主必须服从,基本上与战国晚期君主权力高涨的历史背景相符合。
不过荀子的尊君,仍与法家以君主为政治主体的观点有根本不同。荀子尊君是因为君主有重要职务,君主犹如高贵威严的公仆。作为国君的条件,是组织社会与国家的能力,解决社会民生问题,其出现乃是为人民的福祉,基于受人信赖而掌管权力,而不是为谋求自身的利益。此外与和法家不同的是,荀子不认为应把权力完全赋予国君,他指出君主不可以独揽大权,要君臣分工,各有职守,打破世袭与门阀,建立专论才能的文官制度。荀子支持世袭王朝,接受平庸君主在位的现实,而主张君主清静无为,远离实际政务运作,将实际政务委托给大臣,由大臣代替君主执行。周成王与周公就是君主与贤相的典范组合。荀子的最终理想是维持一个象征性的君主,其功能主要是仪式性的,他能够选拔适当的宰相而不过分干预,让宰相以他的名义治国。
孔、孟重视君主的道德而不强调其权势,法家申不害和商鞅则只重视君主的权势而不强调其道德;荀子综合二说,两者并重。统一天下之君,必须有礼义和忠信的品德,心要诚恳。能达成仁义之德的诸侯,便具备统一天下的资格。君主制度有不同的模式,一是理想的圣王,一是普通的君主,在没有真正王者的世界里,君主的命令并非神圣,忠臣可以违抗君主的命令,例如窃取兵符的魏国信陵君 。佐藤将之认为,荀子支持臣下按照自己对国家利益的判断,来决定是否听从君主的想法,并无集中君权。但臣下不遵守王命的权利,只限于为了国家社稷的最高利益,一个人不能因个人道德考虑而藐视君主命令。人民的认可,是政治权力的直接基础,暴君失去民心,不能尽其职责,则尊严丧失,可以废位或诛灭,跟孟子说法相似。荀子抨击现实世界中的君主,认为暴君失德将失去统治的合法性,认可汤、武革命,但没有像孟子那样,明确支持在现实世界中造反和推翻暴君。
荀子认为当时秦国可以称为霸主,但尚未足以称「王」。秦国占有地理优势,老百姓风俗朴实,服从官长,音乐和服装都很正派;官吏则恭敬行事,认真尽责,上层官员则奉公守法,不结党营私,君主不必办事,而事情亦可做妥,行政效率很高。秦国四代都能战胜其他诸侯,并非侥幸。他认为当时秦国的强大是史无前例的,但也认为专靠武力的方法,其胜利是有止境,开拓土地不如提高道德威望重要,必须起用有文化道德的人治国,才能号令天下诸侯。他指出秦国一直担心受天下诸侯联合对抗,批评秦国没有儒者的教导,跟治国的理想标准还有巨大差距。荀子虽然深入了解秦国优势,但并未看出短时间内将天下一统。他并认为即使天下统一,还是应该保留封建制度。
荀子赞成社会分工和合群合作,以免互相争夺和工作怠惰。人类不能与野兽竞争,必须合群,形成社会组织,才能生存。社会组织中,人必须分工,各有职守,互相帮助,社会上各种人,都按一己的能力而取得其地位,社会资源的分配,应该合乎正义的原则。荀子支持封建制度,天子有天下,诸侯有国家,士大夫有田邑,官吏有俸禄,农民商人工人都是庶人,要努力工作,才可以穿衣吃饭。君子与小人的界限,要严格划分,把劳心者和劳力者分为两个不可动的阶级,后者要服从前者。社会虽然不平等,但同时社会成员却可从资源争夺中解脱出来,保障大家的安全,得以共享公共福利。人们的社会地位即使并不相同,但仍可以互相监督,确保特权阶级不会逃避应有责任。故大多数人都认识到,如果要得到安全与和平,就须存在社会分工。认为,荀子具有社会契约的观念。
荀子指出要国富民足,应「节用裕民」,国君和官员都节俭不浪费,并要减轻赋税,协助人民增加生产。人欲是无穷的,必须加以限制,合乎物资供给的数量。他主张减少浪费资源,与墨家思想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荀子认为在礼制许可的程度下,人民乃可享乐,如果资源处理得当,人的欲望是能到满足的。为了百姓生计,政府应该轻徭薄赋,并协助流通财物,使天下物产以有易无,互相供给。物欲是生产的动机,不可一味抑制,要增加生产,必须改善生产者的生活,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农业是财富根源。从人民生活是否饱足,可以看出国政的治乱。
荀子倾向唯物论,认为「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自然和物质世界独立于人的主观意识,自然界依照自己的规律运行,没有目的,无所作为,独立于人类社会,社会事情的好坏,都不能感动自然界。天地是道德中立的,天人界线分明,天不会干预人间事务。所谓天命和灾异与政治和人事无关,应破除迷信,不用畏惧灾异;自然界的不正常现象,并非社会将有灾祸的预兆,天人感应说是虚构的,否定有神论和目的论。先秦诸子中,荀子的唯物主义思想是最彻底的,其天人界限,带有一种以人类为中心的人文主义 ,并倾向自然主义,有异于孔、孟的天;孔、孟的天是命之主宰,荀子的天则纯是自然,对天的解释接近道家,他和庄子一样划分天人界限,只是把价值观翻转过来:天并不具有神意,亦不关心人类的命运,与人事也不呼应。然而,荀子也认为天地及日月的永恒运行,是统治者所应效法的对象;统治者不仅呈现天地的秩序,也应仿效天地对万物的抚养功能。
中国思想史上,宰制自然的观念,以荀子所论最为果断。他提出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思想,批评道家的宿命论和只知顺应天命。国家治乱并非天命,人定胜天。社会组织和社会秩序是人类独有的,是自然界的一个特殊领域。人是自然界的一部份,但又能作天地万物的主人,与天、地并立而为三。但荀子认为不必深入研究自然,因为人无论如何都不能对自然界有完全的了解,即使知道很多,还是跟无知者没有分别,不如不求甚解。李约瑟认为,荀子「否定了理论性探索的重要性」,其好奇心只限于对人直接有用者,可说是反科学的。
荀子认为「气」是万物的根本和基本要素,万物都有气。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来自阴阳二气的消长与变化。荀子给万物分类,最低等的是只由气组成的死物,其次是有生命的植物,接著是有知觉的动物,最高等是兼具气、生命、知觉和思想的人类,群体生活是人类生活的特质。荀子这种分阶层的世界观,反驳庄子和惠施把人和虫混同于一的想法。动物和人类共有的叫「血气」,和人类的智能相比,血气是低一层次的。每个人的「气」都有差别,因而有些人刚劲积极,有些人则萎靡懒惰。
荀子排除超自然力量对人的影响。祭祀不在乎是否真的有神袛,关键在于人的态度要诚恳。他反对用占卜或祈祷来寻求或影响天意,不相信有鬼,认为鬼只是人因恐惧而起的幻觉,否定鬼神的存在。但他还是主张保留传统宗教仪式,像求雨、丧礼和祭祀这类宗教仪式,可以作为一种点缀和装饰,发泄和满足人的感情。宗教活动也可以维护等级制度,例如丧礼中天子所用的棺椁要用九层,其余按等级递减;贵族可以建立宗庙,而百姓则不能。荀子也批评相术,认为人的贵贱祸福与形相无关。
荀子的心术论包括两个层次,一方面可能受孟子所影响,强调「诚」与修身,一方面强调静态的心,以正确地掌握外界现象。心是神智的最高主宰,人有五种感官,而心能把五官所得的感觉综合起来。心能保持虚静清明,认识事物就能较为全面,对外物的认识就像镜子对外物反映,这种说法和庄子相似。心并须保持「一」的状态,以统一繁多的知识,用类推演绎的方法,以知道和应付自然界与社会的变化。人只要知道一般就足够,不必对具体事物作具体研究。荀子批判一般人的认识能力,认为人绝不可能认识绝对普遍之真理。人要以理性制情感,心要「虚一而静」,才能认识真理。但荀子也相信,君子的理性能力有超理性的来源。他夸大心的作用,认为心能「大清明」后,就能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可能受道家思想影响,他心目中的圣人,包含有神秘主义的道家成分,圣人的心大大超出理性智能之上,能与「天」同化,不受阻碍或蒙蔽,达到真正的客观,能调配全部的新知识。
语言方面,荀子认为清晰的语言是圣王的成果。万物的名称起源于远古,通过约定俗成而赋予名称的意义,就制度、官位与礼法而言,圣王确定其名称,再约定俗成。
荀子著作有数万字,与孔、孟相比,荀子文章对问题的陈述更完整,对论题的推衍更充分。西汉末年,刘向整理皇室藏书,编辑出32篇荀子的著作,合称《孙卿书》。818年,杨倞校勘与注解《孙卿书》,改动了部份篇章和段落的次序,重新命名为《荀子》,这文本成为后世《荀子》各种版本的祖本。今本《荀子》大概有91000多字。
荀子深化和开拓了儒家思想,充分诠释了孔子没有详细说明的人性与天道观,丰富了儒学传统。儒家一些有关孝的思想以及《孝经》中若干章节源自荀子。有学者认为,荀子对「诚」的阐释,影响了《中庸》思想的形成。荀子许多理论和观念,保存在《礼记》中。荀子在儒门中特别著重文献知识,经学传授也往往追溯源于荀子,汉代传授《诗经》的三个学派「鲁诗」、「韩诗」和「毛诗」都渊源自荀子的诗学。荀子接受了贵族世袭制的衰落与官僚制的兴起,西汉初年儒家可能受了荀子政治观念的影响,适应了中央集权制的做法。荀子的门人弟子「著书布天下」,他们承先启后,对汉初文化复兴举足轻重。汉代思想家深受荀子影响。贾谊有关礼制的观点,深受荀子思想薰陶;西汉初期的韩婴受荀子启发,在其《韩诗外传》中引录荀子有关修身的著作;董仲舒反对孟子的性善论,受到荀子影响,其学说也发扬了荀学;刘向亦非常尊敬荀子。东汉时王充、仲长统、孔融三人对孝道的批评,部份继承荀子的观念。宋代司马光受荀子影响,赞同荀子而反对孟子人民有权革命的主张。荀子也影响了日本儒学,如荻生徂徕的思想受益于荀子。
荀子可能促进了法家的发展。因韩非、李斯都是荀子学生,有学者认为荀子可说是法家先驱,亦有学者反驳此说,因为法家的形成早在荀子之前。荀子观点与法家学说有相通之处,其性恶论为韩非所继承,荀子主张用暴力对付百家争鸣,韩非和李斯都发挥这种思想。孔子诛发少正卯的故事,最早见于《荀子》,后来少正卯就成为离经叛道的代名词。荀子强调秩序,助长了专制独裁政治的发展,「可能为权威主义的兴起提供意识形态的基础」。
荀子影响了中国后世的政治文化。认为,荀子可说是中华帝国的缔造者,他对战国时代思想与政治的直接影响不及墨子或商鞅,对士大夫精神文化的长期贡献不能与孔孟老庄相比,但他对秦汉以后历来王朝及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却超过其他思想家,他和韩非的思想代表了战国时代政治思想的顶峰,为塑造帝制政治文化作出决定性贡献。汉代政体与荀子思想有许多相似之处,包括经学教育、礼法并用、礼制的等级性、关注百姓经济生活、限制臣下权力同时又保留臣子的尊严和进谏的权力。荀子建立礼制的哲学基础,提倡礼的重要性,集礼治理论之大成,其理论使汉朝官员明白礼制对治理国家的重要性,从而建立朝廷的礼制。汉朝礼制的理论来自荀子,司马迁对礼制意义和内容的理解,也是根据荀子,《史记.礼书》主要摘录自荀子〈礼论〉一篇。荀子关于君主与士人关系的思想,对汉代以下有巨大影响。佐藤将之认为,荀子对东亚中、日、韩三国的国家、社会以及伦理观都产生「整体性的重大影响」,改变了东亚的道德观和伦理意识。
有人认为荀子的〈赋篇〉是汉赋起源之一。〈赋篇〉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开头,运用铺陈和排比的手法,与后来的汉赋相似。
日本东京靖国神社内的战争馆“游就馆”的名称取自《荀子·劝学篇》中「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中的“游”、“就”二字,馆方并将出处语题于展厅入口显要处。
荀子是中国思想史中的巨擘,先秦时代最后一位大儒,也是第一个描绘出帝国架构的儒者,称赞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理论家,冯友兰和德效骞都把荀子与亚理斯多德相比,认为荀子在中国哲学发展中的角色与贡献,与亚理斯多德之于西方思想史相似。有关荀子在儒门的地位,看法不一。《荀子》一书从没有被视为儒家经典。有的认为他是旷世巨儒,在儒学发展史上有枢纽地位;有的批评他是孔门异端,法家先驱,背叛了儒家精神,走入法家的歧途。在汉代,荀子被尊奉为儒者典范,地位略低于孟子,但仍有并驾齐驱之势。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孟、荀二人合传,视二人为孔子以来之两大儒者,不分高下。到中唐,荀子地位不如孟子终于定案,韩愈的道统系谱,只有孟子而没有荀子,他认为荀子「大醇而小疵」,但仍不失为圣人之徒。1084年,宋神宗下令孟子可以「配享」孔庙,荀子、扬雄及韩愈三人则从祀孔庙;孟子封「邹国公」,而荀子只封「兰陵伯」。
宋代以后荀子地位更低,受程朱理学严厉批评。宋明理学尊奉孟子之「纯」,而批评荀子「驳杂」和倾向法家。荀子的思想常拿来与孟子比较,荀子不同之处,通常被视为异端或非正统。理学主张性善论,不少儒者如程颐、胡瑗、黄百家都批评荀子的性恶说,程颐认为圣人之道失传于荀子,「一句性恶,大本已失」。朱熹更几乎否认荀子是儒家,指责「荀卿全是申、韩」。自南宋后期起,儒者开始提出废除荀子从祀孔庙,如熊鉌、宋濂、胡居仁等。荀子地位也因其弟子李斯焚书而受连累,唐代陆龟蒙、宋代苏轼都因李斯而怪责荀子。1530年,荀子终于罢祀于孔庙。明末及清代,一些反理学的学者比较欣赏荀子。明代归有光、李贽都重视荀子,清代考据学兴起,重视礼学,荀子传经有功,地位得以提升,如汪中、凌廷堪都赞扬荀子;严可均和姚谌建议荀子重新从祀孔庙,指出六经传世乃荀子之功。
清末学风大变,维新派多抨击荀子,梁启超、谭嗣同都把二千年来的专制君权归咎于荀子,谭嗣同批评荀子创立君主专制之说,背叛了孔子。民国时荀子地位更低,在反传统运动中,荀子备受吴虞等人抨击,一些知识分子把荀子视作权威主义的代表。1949年后,荀子却因为思想与唯物主义相近,倍受重视,尤其在文化大革命前后。文革「批孔扬秦」,荀子因弟子韩非、李斯而受到赞扬。在20世纪学术界,有学者赞扬荀子有科学思想、逻辑思想,也有学者批评荀子的性恶论是「对人性尊严的否定」,而其「天人之分」则被看做「缺乏道德形上论」的证据;港、台新儒家多批评和反对荀子,断言荀子不是儒者正宗。
|
5848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5848 | 李悝 | 李悝
李悝(前455年-前395年,悝普音同亏,粤音同灰),魏国安邑(今山西夏县)人。中国战国时代著名思想家。任魏国的相国,主持变法,其「重农」与「法治」结合的思想对商鞅、韩非影响极大。故一般认为他是法家的始祖。
魏文侯于周贞定王二十四年(前445年)继位后,已实行中央集权的制度。周威烈王四年(前422年),任李悝为相国,主持魏国变法,吴起为西河郡令,西门豹为邺县令,对政治、经济、军事进行改革。
进行「尽地力之教」,其发展农业生产,但主要为鼓励农民精耕细作,推广成功的耕作经验,提高粮食产量。
李悝在经济方面,并且实行「善平籴」政策,国家在丰年以平价购买余粮,荒年以平价售出,以平抑粮价;政治上实行法治,废除维护旧贵族特权的世卿世禄制度,奖励有功于国家的人,按照功劳和能力提拔官吏,如任命吴起为西河守,用西门豹治邺。变法后,魏国国力增强,成为战国初期强国之一。
|
5850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5850 | 墨子 | 墨子
墨子是战国著名思想家、政治家、科学家、军事家。春秋末战国初期宋国(今河南商丘)人,一说鲁国(今山东滕州木石镇)人,约为前479年—前390年以内。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儒”、“非乐”、“节葬”、“节用”、“交相利”等观点,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墨家在当时影响很大,《孟子·滕文公》篇云:「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于杨,即归墨。」可知战国之世,墨家属显学。《墨子》一书中体现的墨子的思想在后世仍具有一定影响,广为流传的《千字文》中便记载了出自《墨子·所染》的「墨悲丝染」的故事。到了清朝,随着诸子学的兴起,学者对墨子思想的研究又提升到新的高度。
墨子曾学习儒术,因不满“礼”之烦琐,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据说楚王曾计划攻宋,墨子前往劝说楚王,并在与公输般(鲁班)的模拟攻防中取得胜利,楚王只得退兵。墨子的思想与主张见墨家。
清朝学者汪中治墨学,他将墨子与孔子平视,认为“孔子鲁之大夫也,而墨子宋之大夫也,其位相埒”。然墨子与制礼作乐的孔子有相当程度上的差异。孔子主张久丧厚葬;子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墨子一生过著简朴的生活,“量腹而食,度身而衣”,主张“节用,节葬,非乐”,他的弟子也是“短褐之衣,藜藿之羹,朝得之,则夕弗得”,“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历史学界至今无法确定墨子的真实姓名,有以下各种说法:
最传统的说法是,墨子,墨氏,名翟,《吕氏春秋》、《淮南子》、《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内都如是称。司马迁没有给墨子立传,仅在孟子、荀卿传后,有简略记载:“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元和姓纂》称,“墨氏,孤竹君之后,本墨台氏,后改为墨氏,战国时宋人。墨翟著书号墨子。”而《新唐书·艺文志》也沿用这种说法。童书业根据《广韵·六脂》以及《姓氏急救篇》所引的《世本》文字“宋襄公子墨夷须为大司马,其后有墨夷皋。”及《通志·氏族略》记载的“墨台氏,子姓,宋成公子墨台之后。”考证得出,宋襄公之兄公子目夷(子鱼),也就是《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所记载的著名的子鱼论战故事的主人公,其名目夷又写作墨夷或墨台,其后裔以墨夷为氏。童书业据此认为墨子为宋国公室子姓墨夷氏之后,因此墨子继承了贵族身份为宋国大夫。
南齐孔稚圭所著的《北山移文》则称墨翟为“翟子”,元朝伊世珍所著的《瑯环记》也附和此说,并认为墨子姓翟名乌。清朝周亮工所著的《固树屋书影》更具体地提出:“以墨为道,今以姓为名。”认为他姓翟,并将姓转成名;而“墨”是一种学派。晚清学者江瑔所著的《读子卮言》承袭周亮工的说法,并进一步说明,以为古代确实有“翟”这姓氏,但无“墨”姓,而且战国诸子中儒、道、名、法、阴阳、纵横、杂、农、小说等,都没以姓作为学派名,因此墨应该是学派的名称。
近代学者钱穆从墨刑是古代刑名之一的角度展开研究,认为古人犯轻刑,则罚作奴隶苦工,故名墨为刑徒,实为奴役,而墨家生活菲薄,其道以自苦为极。墨子和弟子们都“手足胼胝,面目黎黑,役身给使,不敢问欲”,人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这样,就被称为墨了。而历史上西汉淮南王英布遭黥刑后称为黥布,也是一证。而翟确实是名,因《墨子》和《吕氏春秋》记载墨翟,往往称“翟”。
也有人认为墨家「手足胼胝,面目黧黑」,「墨」即是「黧黑」。这有可能是对墨子刻苦自励的一种形容词。或者墨子根本是来自于印度的外族人。
墨子生于何处,现有书籍并无明确记载,历史上也有不同的说法,曾有宋人说,楚人说,鲁人说,甚至有印度人说等。其中鲁人说已经为墨学界绝大部分人所认可。
早期墨家弟子很多,《公输篇》:“墨子之说楚王曰:‘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淮南王书》“亦谓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但现存有关墨子及墨家活动的资料很少,“而徒属名籍亦莫能记述”。现存史料中可考之称“钜子”者有孟胜、田襄子、腹䵍等三人。
现存《墨子》五十三篇,由墨子的各代门徒逐渐增补而成,是研究墨子和墨家学说的基本材料。近代有大量学者如钱临照钻研《墨经》,发现《墨经》几乎涵盖了哲学、逻辑学、心理学、政治学、伦理学、教育学、自然科学等多个学科内容。
墨子主张尚俭节用,及兼爱非攻。墨子特别著重「利」和「功」,尤其是「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是评估一切价值的标准,合乎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的,才有价值;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即是人民的「富庶」,凡能使人民富庶的事物,都是有用。其主张与效益主义相近。对百姓没有直接用处或有害的事物都要将其节约,反对奢侈,主张节葬短丧,反对音乐;国家人民的最大问题,是国家人民的互相斗争,而互相斗争的起因,在于人民的互不相爱。墨子因而提出兼爱之说,兼爱能利人利己,为了阻止斗争,墨子提出「非攻」,反对战争,更付诸行动,研究防御战术,曾与鲁班于攻防战中较量。人没有相爱的本能,为了促使人民兼爱,墨子提出种种的制裁,主张有上帝在上,赏赐兼爱者与惩罚不兼爱的人,鬼神同样赏善罚恶,人亦须自求多福,不应垂手而祈求神灵保祐。赏罚都是个人自招的,并非命定。
墨子也著重政治的制裁,要使世界和平,人民安乐,不但需要有一上帝在天上,亦需要有一上帝于人间。应以天子的号令为是非的绝对标准,除此之外不应再有其他标准,在下者一律服从,而天子又以「兼相爱交相利」为令,那么天下人都会「兼相爱交相利」。天子代天发号施令,人民只可服从天子,天子可说兼君主与教皇于一身。
《墨子.鲁问》:「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葬、节用;国家熹音湛湎,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则语之兼爱、非攻,故曰:择务而从事焉。」
尚同:推举贤人统治,由贤明的统治者来统一法的标准(法度)。
尚贤:尊重人才,把人才问题看成是国家政治中的头等大事,主张贤者在位,能者称职。
节葬:厚葬久丧会使国家贫穷、人民寡少、政治混乱,必须加以废止。
节用:提倡极其刻苦朴素的生活,是极端救世的苦行学派,强调要做到不增加费用又要有利于人民。
非乐:从社会功利的角度出发,认为贵族所采用的礼乐制度,皆属浪费而不实用,除加重人民负担,也会影响国家经济。
非命:不承认有「命定」的存在,认为人力定可胜过命运。如果人们相信命运,则只会使人们听从命运的安排,进而懈志懒惰、丧失进取之心。
天志:认为天是有人格、有意志的,扮演主宰人伦秩序、施予赏善罚恶的能力与角色。
明鬼:认为鬼神是存在的,并操有赏善罚恶之权。如果人们深信鬼神的存在,并相信鬼神对人的赏罚,便可以改善人的行为。
兼爱:认为天下之所以乱,是因为人们之间缺乏无分别的爱,只要人们平等互爱、视人如己,就不会有不孝慈、盗贼、侵夺之事。
非攻:主张兼爱天下,放弃战争,以为攻伐是不义且不利的事。
墨子建立中国古代第一个逻辑学体系——墨家逻辑,主要以三物论为代表,三物分别为故、理、类。
墨子还是一个杰出的科学家,在力学、几何学、代数学、光学等方面,都有重大贡献,是当代诸子所望尘莫及。墨子在《墨经》精到地阐述了经典力学中力的概念和力矩原理,提出“力”、“动”与“止”的定义。关于杠杆原理,亦提出了“重”、“权”(力)、“称头”(重臂)、“称尾”(力臂)等概念。《墨经》中提出了“端”、“尺”、“区”、“穴”等概念,大致相当于近代几何学上的点、线、面、体。墨子和他的学生做了世界上最早的针孔成像实验,在当时就知道了光的直线传播。他也提出了“粒子论”的雏形,关于“端”的论述,指出“端”是不占有空间的,是物体不可再细分的最小单位。
墨子的科学成就被中外众多学者称赞。蔡元培认为:“先秦唯墨子颇治科学”。为向墨子在光学领域的突出成就致敬,中国将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命名为“墨子号”。
游戏
|
5851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5851 | 商鞅 | 商鞅
商鞅(),中国历史上战国时代政治家、统帅,法家法派代表人物。衞国国君的后裔,姬姓,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于商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
商鞅早年学习法家、兵家、杂家思想,后侍奉魏国国相公叔痤任中庶子,秦孝公在秦国国内颁布求贤令后由魏入秦,通过变法改革将秦国改造成富裕强大之国,史称商鞅变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国的户籍、法律、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经济上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上商鞅作为统帅率军收复了河西地区(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部分失地。但商鞅在变法改革过程中制定了严酷的刑法打击旧贵族,招致极大的怨恨,商鞅本人也遭到旧贵族势力的报复,最终身亡。
商鞅及其变法对法家学派有着深远的影响,法家学派后人将商鞅的言行与思想及其后学著作汇编成《商君书》。司马迁著《史记》时,为商鞅单独立《商君列传》。此外,现代学者马非百著《秦集史》、王蘧常著《秦史》时,都将商鞅和其门客尸佼合立于《公孙鞅传》。
商鞅是卫国君主的妾所生的儿子,年轻时喜欢刑名法术之学,受李悝、吴起的影响很大。他向尸佼学习杂家学说,后侍奉魏国国相公叔痤任中庶子。公叔痤病重时向魏惠王推荐商鞅,说:“商鞅年轻有才,可以担任国相治理国家”,又对魏惠王说:“主公如果不用商鞅,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投奔别国。”魏惠王认为公叔痤已经病入膏肓,语无伦次,于是皆不采纳。公叔痤转而让商鞅赶紧离开魏国,商鞅明白魏惠王不采纳公叔痤用他之言也不会采纳杀他之言,所以并没有立即离开魏国。
前362年,秦孝公继位。当时黄河和殽山以东的战国六雄已经形成,淮河、泗水之间有十多个小国。周王室势力衰微,诸侯间用武力相互征伐吞并。秦国地处偏僻的雍州,不参加中原各国诸侯的盟会,被诸侯们疏远,像夷狄一样对待。秦孝公继位后以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为己任,在国内颁布了著名的求贤令,命国人、大臣献富国强兵之策。秦孝公在求贤令中指出:“秦国自秦厉共公之后接连几代不得安宁,国家内忧外患,魏国趁机夺取了祖先的河西之地。诸侯们疏远秦国,耻辱没有比这更大的了。宾客和群臣中谁能为秦国献出富国强兵之策,我便给予他高官、土地的赏赐。”
公叔痤死后,商鞅听说秦孝公在国内发布求贤令,便携带李悝的《法经》投奔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见孝公。商鞅第一次用帝道游说秦孝公,孝公听后直打瞌睡并通过景监指责商鞅是个狂妄之徒,不可任用。五日后,商鞅再次会见秦孝公,用王道之术游说,孝公不能接受并再次通过景监责备商鞅。商鞅第三次会见秦孝公时用霸道之术游说,获得孝公的肯定但没有被采用,但商鞅此时已领会孝公心中的意图。最后商鞅见孝公时畅谈富国强兵之策,孝公听时十分入迷,膝盖不知不觉向商鞅挪动,二人畅谈数日毫无倦意。景监不得其解,向商鞅询问缘由。商鞅说秦孝公意图在当今争霸天下,所以对耗时太长才能取得成效的帝道、王道学说不感兴趣。
秦孝公打算在秦国国内进行变法,又害怕国人议论纷纷,所以犹豫不决。秦孝公召开朝会命臣工商议此事,商鞅劝秦孝公说:“行动犹豫不决,就不会搞出名堂,办事犹豫不决就不会成功。况且超出常人的行为,本来就会被世俗非议;有独道见解的人,一定会被一般人嘲笑。愚蠢的人事成之后都弄不明白,聪明的人事先就能预见将要发生的事情。不能和百姓谋划新事物的创始但可以和他们共享成功的欢乐。探讨最高道德的人不与世俗合流,成就大业的人不与一般人共谋。因此,圣人只要能够使国家强盛,就不必沿用旧的成法;只要能够利于百姓,就不必遵循旧的礼制。”甘龙反驳说:“圣人不改变民俗来教育民众,智者不改变已形成的法令来治理国家。顺应民风民俗教育民众,不费力就能成功;沿袭旧有制度来治理国家,官吏习惯而百姓安定。”商鞅说:“甘龙所说的,是世俗的说法。一般人安于旧有的习俗,而读书人拘泥于书本上的见闻。这两种人奉公守法还可以,但不能和他们谈论成法以外的改革。夏商周三朝礼制不同能统一天下,春秋五霸法制不一能各自称霸一方。聪明的人制定法度,愚蠢的人被法度制约;贤能的人变更礼制,寻常的人被礼制约束。”杜挚说:“没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能变法;没有十倍的功效,就不能更换旧制。仿效过去的法度没有过失,遵循已有的礼仪不会出现偏差。”商鞅说:“治理国家没有一成不变的办法,有利于国家发展就能不仿效过去的法度。商汤、周武王不沿袭过去的法度能够得天下,夏朝、商朝因遵循旧制而灭亡。反对旧法的人不能非议,而沿袭旧礼的人不值得赞扬。”秦孝公十分赞同商鞅的观点。
变法之争结束后,秦孝公于前359年命商鞅在秦国国内颁布《垦草令》,作为全面变法的序幕。 |
5852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5852 | 吕不韦 | 吕不韦
吕不韦(),中国历史上战国时代衞国濮阳(今河南濮阳南)大商人,战国后期著名政治家,后位及秦相,在秦为相十三年。广招门客以「兼儒墨,合名法」为思想中心,合力编撰《吕氏春秋》,有系统性的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后为先秦杂家代表人物之一。
执政时曾攻取周、赵、卫的土地,立三川、太原、东郡,对秦王政兼并六国的事业有重大贡献。后因嫪毐集团叛乱事受牵连,被免除相邦职务,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下令将其流放至蜀地(今四川),不韦忧惧交加,于是在三川郡(今河南洛阳)自鸩而亡。
吕不韦为卫国濮阳人,在韩国阳翟经商,因“贩贱卖贵”而“家累千金”。
吕不韦在赵国都城邯郸经商时,偶然结识秦国公子,留于赵国的人质嬴异人(秦庄襄王) ,认为「奇货可居」,决定帮助嬴异人返回秦国,后将赵姬送给嬴异人,生下一子嬴政,并资助嬴异人千金,助其返秦。为了让异人将来可以登上王位,他拿出500金送给异人,作为日常生活和交结宾客之用;吕不韦又用另外500金购买奇珍异宝,然后亲自带去秦国,以讨好太子安国君和其夫人华阳夫人(见《史记·吕不韦列传》)。华阳夫人膝下无子,吕不韦透过其弟与其姊说服华阳夫人收异人为义子,华阳夫人再说服安国君立异人为子嗣,如此可使华阳夫人避免在年老色衰下失宠。华阳夫人接受了这个说法,并亲自接见异人。因华阳夫人是由楚国嫁来的贵族,吕不韦采取「乡情攻势」,事先教异人穿楚服,说楚语,加上异人本身的应对得体,华阳夫人果然大为感动,令异人改名「子楚」,收为义子;又说服安国君立子楚为子嗣。如此一来异人变为安国君之嫡子,其在秦国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前251年,秦昭襄王嬴稷薨,太子安国君继位,为秦孝文王,立一年而卒,储君嬴子楚继位,即秦庄襄王。
前249年,秦庄襄王以不韦为相邦,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同年,东周君与诸侯谋秦,吕不韦奉命诛杀东周君,灭东周国。
三年后(前247年)秦庄襄王病故,嬴政继位,即后之秦始皇。嬴政年方十三岁,尊不韦为「仲父」。
吕不韦执政后,推行下列政策:开疆拓土,夺取韩赵魏大量城池,使秦国成功分割东方六国为南北部分,为统一战争的胜利奠定基础。广纳人才,吕不韦广招门客,为秦国蓄积大量人才。加强基础建设,兴建郑国渠等水利工程,促进秦国农业生产。推行文化建设,招揽门客编写吕氏春秋,并公布于咸阳门市以彰显其权威性。
吕不韦常与太后私通,后因恐祸及己,竟以一个有著大阴茎的男人嫪毐,伪成宦官,献给太后,且甚得太后专宠,太后与嫪毐生下两个私生子。
前237年,秦王政发现太后与吕、嫪奸情,不但有私生子,并传出秦王政也是为吕不韦之子,先诛嫪毐,毒杀母亲赵氏与嫪的私生子,软禁母亲赵氏,却没有杀死吕不韦。
前236年,秦王政将吕不韦流放于蜀。赐敕书一道:「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吕不韦不能自安,饮鸩自杀。
吕不韦生前“招致天下游士”,有鉴如荀况及其学生,都喜欢著书立说以名扬天下,吕不韦因而授意他的食客编撰《吕氏春秋》,写成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万言。书成之后,吕不韦自觉《吕氏春秋》已经包含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因此对该书充满信心,并将它公布在咸阳城门,上面悬挂着一千金的赏金,遍请诸侯各国的游士宾客。吕不韦声言若有人能对《吕氏春秋》增删一字的话,赏千金,竟无人改之,此即「一字千金」之由来。其实,之所以无人改之,乃惧怕吕不韦之权势,绝非无可改之。
|
5854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5854 | 荆轲 | 荆轲
荆轲(),战国末期卫国人,著名刺客。也称庆卿、荆卿、庆轲。受燕太子丹之托入刺秦王政,失败被杀。荆轲其人典故被收录在司马迁《史记·卷八十六·刺客列传·第二十六》之中,「图穷匕见」的典故即来自此。
传说荆轲本是齐国庆氏的后裔,后迁居卫国,始改姓荆。荆轲喜读书击剑,曾游说卫元君,不为所用。后游历天下,与四方名士豪杰交往。曾经在榆次和盖聂论剑,话不投机,盖聂怒目而视,二人不欢而散。又在邯郸和鲁勾践争道,鲁勾践怒斥他,他默默离开。又到燕国,和当地的狗屠夫及擅长击筑的高渐离结交,成为知己。荆轲嗜酒,每天和高渐离在街市中喝酒,酒酣之时,高渐离击筑,荆轲唱歌,唱著就哭了起来,认为天下没有知己。燕国游侠田光也结识荆轲,认为他不是平常人。
时秦王政即将伐燕,燕太子丹和田光商议抗秦。田光推说自己年老,不能成大事,并向太子丹推荐荆轲,田光离开之前,太子丹对他说:“我与你谈的是极为机密的计划,你千万别传扬出去。”田光找到荆轲,对荆轲说了把他向太子推荐的事后,就说:“太子既然对我不放心,就表示我不是一个被太子所信任的侠义之人,你赶紧去见太子,并告诉太子,田光已死,表明我绝不会泄漏机密。”于是,
荆轲急见太子丹,太子丹知田光已死,痛哭不已。对荆轲说:“现在秦国吞并土地,欲望没有止境。不到吞并天下所有的土地使海内所有的诸侯称臣的地步,它就不停止侵略。现在秦已灭韩国,吞并其领地。又出兵南伐楚,北攻赵。王翦带兵数十万攻漳、邺,李信攻打太原、云中。赵国不能抵抗,一定会投降,那么接下来就轮到燕国了。燕国弱小,无法抵抗秦国。诸侯惧怕秦国,不敢合纵。我有一计,派勇士出使秦国,以重利诱之。秦王贪婪,一定想得到利益。这时就劫持他,使他归还所侵占的诸侯土地,就像以前曹沫对齐桓公所作的一样。这样最好不过,如果不行,就杀了他。秦国一时无主,一定内乱。这时诸侯合纵,一定能打败秦国。但我不知派谁合适,请荆卿为我留意。”荆轲想了很久:“这是国家大事,我才能低下,恐不足以胜任。”太子急忙磕头,再三请求。荆轲于是答应,太子尊荆轲为上卿,安排他住最好的屋子,每天问安,供应太牢具(牛、羊、豕三牲具备)等级的美食,车马美女随他享受。
太子丹与荆轲商议行刺秦王政,必须先取悦他而接近他,如果献上燕国督亢的地图,秦王政一定乐于接见。太子丹曾在秦国做过人质,知秦王疑心重,连殿前武士都不准携带刀剑,外国使节晋见更不得配剑,所以要将匕首藏在地图内,在替秦王展示地图,秦王专心聆听简报时,趁机行刺,若未刺及秦王的要害则使其不会毙命,因此在匕首上淬上剧毒,只要划破秦王身体的任何部位,都会毒发身亡。于是荆轲去赵国的榆次找到铸剑名匠徐夫人(男,姓徐,名夫人),铸造淬有剧毒的匕首,可以见血封喉。
后来荆轲对太子丹说:“只凭一张燕国督亢的地图,未必能取信秦王政,一定还要有一信物。从秦国逃来的樊於期将军,秦王悬赏金千斤邑万家来要他的首级。如果用樊将军的首级和燕国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会接见我,这是我就可以报答您了。”太子丹惊讶地说:“樊将军在穷途末路的时候来投奔我,我不能这样背信忘义的杀他,请您另想办法。”
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就私下见樊於期,说:“秦国迫害将军也太厉害了,父母宗族都被杀了,又悬赏金千斤邑万家来要你的首级,将军怎么办?”樊於期说:“每次我想到这事,就恨透了秦王,但实在想不出什么好办法。”荆轲说:“现在有一条计策可以解燕国的忧患,报将军的仇,怎么样?”樊於期问何计?荆轲说:“希望得到将军的项上人头献给秦王,秦王一定开心地来接见我,这时我左手抓住他的袖子,右手用匕首刺进他的胸膛,将军觉得怎么样?”樊於期知能报仇,毅然自刎。太子听说这事,急忙赶来,伏尸痛哭,用匣子盛其首级并贴上封条。
燕国有勇士秦舞阳,人们都不敢正眼看他。秦舞阳被指定担任荆轲的副手。过了很久,荆轲仍迟迟未行。太子丹以为荆轲反悔了,就说:“荆卿难道有别的想法吗?我请求让秦舞阳先去秦国吧。”荆轲大怒,斥责太子道:“太子为何心急?我之所以留下,是想等我的朋友一起。既然太子催促,那我们现在就走吧。”
不久荆轲与秦舞阳出发前去秦国。太子和宾客都穿白衣在易水边送别荆轲。在易水边,祭过道路之神,就要上路了。高渐离击筑,荆轲和着用变征调唱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用来又用羽声歌唱,史书上说,高渐离击筑,荆轲唱得太悲壮了,以至于听者嗔目,发尽上指。
荆轲到了秦国后,重赂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蒙嘉先对秦王说:「燕王非常惧怕大王您,不敢带兵抵抗,愿意带领整个国家投降,做个郡县的小吏,可以奉守先王的宗庙。恐惧到自己不能说,谨派使者带樊於期的头和燕国督亢的地图献上。」秦王大喜,就穿朝服,设九宾,来接见燕国的使者。荆轲手捧装樊於期的头的匣子,秦舞阳手捧地图跟在后面。到了殿上,秦舞阳的脸色忽然变得很恐惧,群臣感到奇怪。荆轲回头看了下秦舞阳,笑着说:「北方蛮夷小人,没有见过天子的威严,所以恐惧。请大王原谅。」秦王对荆轲说:「把秦舞阳拿的地图拿来。」荆轲把地图拿来,秦王打开地图,图穷而匕显。荆轲左手抓住秦王袖子,右手用匕首刺秦王。秦王大惊,挣断衣袖站起来想要拔剑,却剑身太长拔不出来。荆轲追秦王,秦王绕着柱子逃跑。大臣们都惊慌失措,武士都在殿下,没有诏谕不能上殿。这时侍医夏无且把一个药囊向荆轲扔去,荆轲伸手挡了一下,群臣一齐喊:「大王背剑。」秦王趁这时把剑转到背后拔出,回头砍断荆轲的左腿。荆轲倒地,将匕首扔向秦王,没有刺中,只刺中铜柱。秦王向荆轲连砍八剑,荆轲自知失败,靠在柱上笑着对秦王说:「我之所以没有成功,是因为想生擒你,迫使你把诸侯的土地归还。」武士冲上殿来,杀掉荆轲。秦王半晌没有回过神来。
荆轲在后世一直是作为反抗强暴的壮士形象出现的,后人多有吟咏。
唐沈佺期有《入卫作》:
晋陶渊明有《咏荆轲》:
唐骆宾王有《于易水送人》:
1990年中华电视台八点档国语连续剧《六壮士之易水寒》主题曲,词曲靳铁章:
然而宋朝司马光则不认为荆轲刺秦王是义举(前文提及治国应举,见连结):
荆轲怀其豢养之私,不顾七族,欲以尺八匕首强燕而弱秦,不亦愚乎!故扬子论之,以要离为蛛蝥之靡,聂政为壮士之靡,荆轲为刺客之靡,皆不可谓之义。又曰:「荆轲,君子盗诸!」善哉!(此文收录于资治通鉴,俱有政治眼光,影射新党王安石等人)
|
5858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5858 | 阿塞拜疆族 | 阿塞拜疆族
阿塞拜疆族(,)是阿塞拜疆共和国的主体民族。主要分布于阿塞拜疆共和国与伊朗西北部,从高加索至伊朗高原的四周国家,如吉尔吉斯、塔吉克、格鲁吉亚共和国、伊朗、阿富汗等,也有零星分布。绝大多数的阿塞拜疆族信奉伊斯兰教什叶派,其文化传统融合了伊朗、高加索民族与突厥等周边诸多元素。
尽管自1813年《古利斯坦条约》和1828年《土库曼恰伊条约》签订后分居于国境线两边,但是伊朗还是将自己北部的来自阿塞拜疆一单一民族的领土割让给了俄罗斯帝国,然而,却因为两个世纪的分隔演化造成了南北的差异。阿塞拜疆人的语言为阿塞拜疆语,与同为突厥语族的土库曼语、土耳其语(包括伊拉克土库曼方言)相近。
在随后爆发的18和19世纪的沙俄—波斯战争中,波斯在高加索山的土地被沙俄所占领,并且1813年《古利斯坦条约》和1828年《土库曼恰伊条约》的签订,最终划分了俄罗斯和现在的伊朗的边界。1918年成立的阿塞拜疆民主共和国与现在的阿塞拜疆共和国的领土相一致。因为生活在国际边界线的两侧,阿塞拜疆族形成了一种单一的种族群体。自1991年阿塞拜疆从苏联独立后,他们重新恢复了以前的信仰和跨界民族隔阂。
阿塞拜疆族被认为是根据波斯贵族阿特罗巴特斯所命名的。阿特罗巴特斯是米底亚的总督,统治了阿特罗帕特尼(今伊朗阿塞拜疆)。阿塞拜疆曾见证了许多民族的栖息与侵略,其包括米底王国、斯基泰人、波斯帝国、亚美尼亚人、古希腊、罗马帝国、可萨人、阿拉伯人、乌古斯人、塞尔柱人、蒙古帝国与俄罗斯帝国。
古阿塞拜疆人使用古阿塞拜疆语,它属于印欧语系伊朗语分支。 在公元11世纪,随着塞尔柱帝国的入侵,乌古斯土耳其部族开始穿过伊朗高原达到高加索和安纳托利亚地区。乌古斯人的进入和另外一些土库曼人被蒙古人所入侵。现在乌古斯部族分成了许多的小部落,其中大多数逊尼派迁往到安那托利亚(如土耳其人)并定居下来,而另外的则继续留在高加索地区。随后由于萨法维王朝的影响,最后皈依于伊斯兰教什叶派。后者继续沿用土库曼语很长时间:在13世纪以前,他们逐渐形成了基于什叶派和使用乌古斯语支的新群体。然而很显然,阿塞拜疆在19世纪后期才完全形成。古伊朗人仍然能够在偏远的高山区域或者是偏僻的地区(如哈尔兹山脉加林圭亚那)发现。而今使用土耳其语的人也被称作为阿塞拜疆人。
高加索阿尔巴尼亚人被认为是现代阿塞拜疆共和国定国地区的最早居民。早期伊朗定居者包括公元前九世纪的斯基泰人(中国史书普遍称之为塞族或萨迦人,是南俄草原上印欧语系东伊朗语族之游牧民族,其随居地从今日俄罗斯东部的欧洲部分一直到内蒙古和鄂尔多斯沙漠,是史载最早之游牧民族)。继西绪亚人人之后,米底人(古代亚洲西部。印欧人种之一,与波斯人有血缘关系)进入阿塞拜疆。
大概早在西元前17世纪进入伊朗东北部,定居于后来称为米底亚的高原地区统治了阿拉斯河。南部地区米堤亚人公元前700-900年间建立帝国,公元前550年左右被并入阿契美尼德帝国(前550年-前330年,又称波斯第一帝国,是波斯首个征服大部份中亚领域的帝国。领土东至巴基斯坦,西北至土耳其、欧洲的马其顿、色雷斯,西南至埃及)这一时期,琐罗亚斯德教传播到高加索地区和阿特洛帕特内地区。
阿契美尼德帝国 公元前330年被亚历山大大帝打败,但是米堤亚总督被允许继续执政。继亚美尼亚王国---波斯塞琉古王朝(亚历山大帝国分裂后亚历山大大帝的部将塞琉古一世创建的以叙利亚为中心,包括今伊朗和亚美尼亚在内(初期还包括印度的一部分)的王朝。塞琉西王朝是希腊化时期最主要的国家之一,有时也被叫做塞琉西王国或塞琉西帝国。)公元前247年衰亡之后,阿特罗帕提斯在公元前190年到公元387年间统治着高加索的阿尔巴尼亚部分地区。高加索阿尔巴尼亚人于公元一世纪建立帝国,该王国直到公元252年被波斯萨珊王划为诸侯国之前在很大程度上保持独立。
高加索阿尔巴尼亚统治者Urnayr国王于公元四世纪正式采用基督教为国教,阿尔巴尼亚直到公元八世纪一直是基督教国家。萨珊帝国于公元642年被穆斯林阿拉伯人打败,其统治随之结束。
阿拉伯穆斯林向高加索地区前进的过程中打败了萨珊帝国和拜占庭帝国。Javanshir王子领导基督教抵抗,公元667年基督教投降,之后阿拉伯人把高加索阿尔巴尼亚变成了自己的附属国。公元九世纪到公元十世纪,阿拉伯作者开始把库拉河到阿拉斯河流域地区称作阿蓝岛地区。这一时期,巴士拉和库法的阿拉伯人来到阿塞拜疆占领了当地人丢弃的土地;阿拉伯人成为该地区主要的土地所有者。由基督教向伊斯兰教的转变非常缓慢因为当地居民的抵制持续了几个世纪,并且随着一小撮阿拉伯人向大不里士和马拉盖这些城市移民,人们的怨恨情绪不断上升。816到837年间,移民的大量涌入引发了伊朗阿塞拜疆人的大规模叛乱,叛乱由当地一名为巴巴克·胡拉姆丁的索罗亚斯德教平民领导。尽管一直存在小规模持续抵抗,大部分阿塞拜疆居民转向伊斯兰教。后来十世纪到十一世纪之间,Shaddadid和Rawadid的库德王朝统治力阿塞拜疆部分地区。
十一世纪中期,塞尔柱人推翻了阿拉伯统治建立了占据亚洲西南大部分地区的塞尔柱帝国。塞尔柱王朝时期标志着乌古斯游牧部落向这一地区的涌入,并且随着西乌古斯土耳其语取代了早期高加索语和伊朗语,也就标志着阿塞拜疆突厥化的开始。
然而,当时同时代作家例如波斯诗人尼扎米的作品证明伊朗文化大规模保留下来。突厥化的出现被载入叙事诗和史诗,最早的一部作品是《先祖科尔库特书》书中提到了关于早期土耳其人高加索在和小亚细亚地区的寓言故事。突厥统治于1227年被蒙古人打断,之后蒙古人和帖木儿统治这一地区直到1405年。逊尼派黑羊王朝土库曼人和白羊王朝土库曼人统治阿塞拜疆时期,突厥统治复辟,直到1501年萨法尔王朝夺取政权。
萨法维王朝起源于伊朗阿塞拜疆族,存在至1722年,萨法维王朝建立了现代的伊朗形态,因其在国家建设,建筑学和科学上的成就而受到关注,萨法维王朝的崩溃是因其内部的腐朽和外部的来自沙俄和阿富汗的压力。萨法维王朝鼓励并传播作为伊朗阿塞拜疆人的国家特征的重要一部分的什叶派伊斯兰教,此外什叶派伊斯兰教也对许多在阿拉塞胡北部的阿塞拜疆人具有同样的意义,萨法维王朝鼓励艺术和文化并且沙。阿巴斯大帝开创了一个具有浓厚学术气息的氛围,根据一些学者所说,这一氛围是一段新的波斯黄金时期。阿巴斯对政府和军队进行改革并对人民的要求做出回应。
萨法维王朝之后是短暂的奥斯曼帝国的占领,随着一位自乎纳珊酋长纳迪尔沙·阿弗希尔 击败了阿富汗并重新夺回这个国家之后,这位酋长试着通过平衡什叶派的权力以稳定内政。接下来是短暂的卡里汗王朝的统治,再接着是恺加斯王朝,这个统治着阿塞拜疆和伊朗的王朝始于1779年。在这个时期里,沙俄的逼近威胁着波斯人所掌握的高加索。18世纪,俄波战争开始,在19世纪初期,以1813年的《古力斯坦条约》和1822年的《土库曼恰条约》的签订而宣告结束。在《土库曼恰条约》中正式地将恺加王国领土的高加索部分,割让给俄罗斯帝国。
伊朗阿塞拜疆族在伊朗(资产阶级)宪法革命中的角色不容小视,探索民主革命的伟大人物索塔汗, 巴尔汗两人都是伊朗阿塞拜疆族,1906-1911的伊朗(资产阶级)宪法革命动摇了恺加王朝,恺加王朝的国王实际上已将国家的烟草和石油利益出卖给英帝国并被俄罗斯帝国蚕食着领土,由于制宪主义者们的努力,议会得以成立。伴随着在一些地区农民开始反抗收税人和地主,是仅有的君主制的固有支持者。民主派报纸出现并且伊朗学者们开始享受来自巴黎和彼得格勒的现代主义和风。恺加王朝国王和他的英国顾问们镇压了宪法革命。但是这个王朝的灭亡不可能会来的太迟,恺加王朝的最后一位国王不久就在一场军事政变中退位,这场军事政变是由来自古老的哥萨克军团的一位军官,里扎汗所领导。该军团是由沙俄所建立并由俄国人担任军官,以保护恺加王朝的统治者和俄国的利益。为了在这个二分之一人口是由各少民族所组成的国家,追求庄严的全民的同质性,里扎汗迅速发布连续禁令,禁止在学校,戏剧表演,宗教仪式,并且最后,书籍的出版上使用阿塞拜疆语。随着1941年9月里扎汗退位,俄国军队以军事和战略的理由,占领了大不里士和波斯西北部。阿塞拜疆人民政府,一个由斯大林下达的命令而设立的附庸国,在赛义德 贾法尔 皮谢瓦里的领导下在大不里士宣布成立。但是,在西方国家的压力之下,苏维埃军队不久就撤兵了,并且到1946年为止,伊朗政府重新取得了对伊朗阿塞拜疆族的控制。
根据格里·R·赫斯教授所述:
在伊朗的阿塞拜疆人很大程度地融入现代伊朗社会,阿塞拜疆人在今天被称为阿塞拜疆共和国度过了从俄罗斯帝国的统治到1918-1920年的短暂的独立,接着,虽然在1919年凡尔赛和约会议上,美国总体伍德罗·威尔逊恳请给予阿塞拜疆人独立,但是(阿塞拜疆)仍被纳入苏联的势力范围。1920年4月28日,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1922年3月12日加入外高加索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并入苏联,1936年12月5日成为直属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之一直至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后,阿塞拜疆共和国在1991年取得独立,但是被卷入与亚美尼亚的一场关于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共和国这块飞地的战争。
很多参考文献中都把阿塞拜疆人定义为突厥民族的一支,理由是他们说突厥语。然而,现今的阿塞拜疆人被认为是在突厥化之前居住在高加索的高加索阿尔巴尼亚人和居住在伊朗北部的伊朗人的后裔。包括弗拉基米尔·米诺斯基在内的多名历史学家解释了大部分伊朗人和高加索地区人口是如何开始使用突厥语的。
“公元5世纪或11世纪初,一支被称为乌古斯人的,由塞尔柱家族领导的突厥游牧部族——起初规模不大,后来不断发展壮大并于公元11世纪建立了塞尔柱帝国——占领了阿塞拜疆地区。因此,居住那里的伊朗人和与之相邻的部分外高加索地区的人口开始使用突厥语。阿塞拜疆地区的突厥语的显著特征是具有波斯语的语调,不考虑元音和谐等,这反映出了突厥化的人口的非突厥血统特点。”
突厥人向阿塞拜疆地区长达数个世纪的人口迁移以及该地区的突厥化最终形成了现今的阿塞拜疆民族。
尽管“突厥人的侵入始于匈奴时代及之后”,但是几乎没有证据表明“突厥人在那儿永久定居了下来”。突厥人最早对该地区的较大的入侵开始于塞尔柱帝国时期并且在这一时期加快了入侵的步伐。语言上的相似性证明了乌古斯突厥人是从现今的土库曼斯坦地区向阿塞拜疆地区迁移的。人口迁移量直到蒙古时期仍居高不下,因为伊尔汗国(蒙古帝国四大汗国之一)的很多军队都是由突厥人组成。到了萨菲王朝时期,阿塞拜疆地区的突厥化在红头部落的影响下仍在延续。阿塞拜疆(Azerbaijan)这一称法源于突厥化前的当地地名Azarbayjan或Adarbayjan,这展现出了一种逐渐发展的语言转换过程——当地地名在突厥化过程中以另一种形式幸存了下来。多数专业学者把占主导地位的当地非突厥语民族在语言上的突厥化以及和突厥小部落的同化看作是阿泽尔人最有可能的起源。
一些新的遗传研究表明现在的人类人口结构的紊乱可能没有和以前的思想一样重要,人类人口的全体遗传结构可能不会随着移民事件而改变,譬如在阿塞拜疆人中的例子,阿塞拜疆共和国的阿塞人的大部分基因与其他的高加索人相似比如亚美尼亚人,且在伊朗境内的阿塞拜疆区的人与其他伊朗人相似。
最近的一个关于伊朗遗传景观的研究由剑桥大学Maziar Ashrafian 波拿巴(伊朗籍阿塞拜疆人)教授带领的一个由遗传学家组成的团队完成。
波拿巴指出他的团队已经对不同语种的人广泛地进行了DNA检验,包括在伊朗的印欧语系和非印欧语系的人。
该项研究发现伊朗籍阿塞拜疆人没有相似的第十三因子,并且在安纳托利亚和欧洲土耳其人中发现了其他的遗传标记。然而,这些像伊朗籍阿塞拜疆人的膜补体调节蛋白和线粒体DNA的遗传第十三因子和其他遗传特性和伊朗籍波斯人是相同的。
2003年的研究发现:“Y染色体 单倍体 表明 说印欧语的亚美尼亚人和说土耳其语的阿塞拜疆人(阿塞拜疆共和国的)的遗传基因在高加索的地域邻居比在其他地区使用他们语言的邻居更相似。”
这项研究的作者表示它表明本地的高加索人语种的替代。来自于亚洲中部的一项关于有限的遗传掺合物的证据(特别是单倍体H12),特别是土耳其人,他们比他们的邻居――格鲁吉尼亚人和亚美尼亚人,更高
线粒体DNA分析表明和伊朗人的主要关系是通过一个更大的仅次于高加索区的西欧人口群体,根据一项不包括阿塞人的研究,但包括在其他研究中那些和阿塞人群居的格鲁吉亚人。
这个来自于检测的结论表明高加索籍阿塞人拥有一个复杂的人口关系,为了更大地相似性,包括高加索人,伊朗和附件的东方人,欧洲人和土耳其人。其他的线粒体DNA和Y染色体的遗传分析显示高加索人口是欧洲人和附近的东方人之间的遗传媒介物,但是总的来说他们和附近的东方人更接近。
另一项由俄罗斯遗传学杂志的研究,把阿塞拜疆籍伊朗人(讲塔里什语和塔特语的人)跟土耳其籍阿塞拜疆人联系到一起:
“人口的遗传结构检测了其他说伊朗语的人(波斯人和来自伊朗,奥塞特,塔吉克的库德人)和阿塞拜疆人,结果表明来自阿塞拜疆讲伊朗语的人比居住在其他区域讲伊朗语的人更接近与阿塞拜疆人。
历史上伊朗籍阿塞拜疆人和高加索人中讲土耳其语的人称他们自己或被他人提及的为穆斯林,土耳其人或阿贾姆人(被库德人称作),
并且宗教身份盛行超过了种族身份。在19世纪当南部的高加索属于俄罗斯帝国的版图时,俄罗斯当局,提及到所有的土耳其人例如塔特人,把阿塞人定义为阿塞拜疆人或南高加索塔塔尔人,来区别于其他土耳其人。
俄国的布罗克豪斯和艾芙隆百科字典,在19世纪90年代发表,也把阿塞拜疆人指代为Aderbeijans (адербейджаны) .
依据上述百科全书里的土耳其塔特人的标题:
一些学者(亚德林采夫,哈鲁津,尚特)表示要改变某些土耳其籍塔特人的用语,他们和土耳其人没有共同点,比如,把阿塞拜疆籍塔特人(伊朗族)叫作阿塞拜疆人(адербайджаны)。”
人种学也被约瑟夫·德尼克称作:
“ 纯粹的语言组织和人体组织不一样:因此讲一口土耳其语在高加索和波斯的阿塞拜疆人,已经跟讲伊朗语的Hadjemi-波斯人拥有同样的体型。
阿塞拜疆人在世界上的总人口数大概在两千四百万到三千三百万之间,但具体的数目很难核实。他们大多居住在阿塞拜疆共和国和伊朗的阿塞拜疆区。伊朗境内的阿塞拜疆人大多生活在西北省份,总人口在一千六百万到二千三百万之间。阿塞拜疆共和国大概有七百六十万的阿塞拜疆人。此外,还有数百万的阿塞拜疆人则漂泊在邻国乃至世界的各个角落。在土耳其、格鲁吉亚、俄罗斯、英国、美国、加拿大、德国等国家中都存在着数目可观的阿塞拜疆人团体。
尽管阿塞拜疆定期的进行人口普查,所得出的人口统计数字应该是可靠的,但生活在伊朗的阿塞拜疆人口数目依然成谜。从上世纪早期开始,历届的伊朗政府一直在公布多民族的人口总数的问题上进行回避。非官方的统计数字中阿塞拜疆人占伊朗总人口数的20–24%。但许多的伊朗学者坚称阿塞拜疆人可能占到伊朗总人数的三分之一,这些学者包括尼奇·凯迪(Nikki Keddie)、帕特里夏·希金斯(Patricia J. Higgins)、沙荣·阿克海威(Shahrough Akhavi)、阿里·瑞扎·希克侯莱斯拉米(Ali Reza Sheikholeslami)等等。
阿塞拜疆和伊朗之外兴起了一个规模很大的阿塞拜疆人国外团体。依照Ethnologue百科全书上关于阿塞拜疆人的1993年统计资料,当时有大概一百万的操阿国北部方言的阿塞拜疆人分布在南达吉斯坦、亚美尼亚、爱沙尼亚、格鲁吉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之中。从其他的资料来源 ,例如人口普查等,可以确认阿塞拜疆人当时遍布了前苏联。Ethnologue百科全书中关于阿塞拜疆人在亚美尼亚的统计数字是过时的,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反政府武装发起的独立战争使得当地的阿塞拜疆人口无法统计。Ethnologue后来又报道说有另外的一百万阿塞拜疆人生活在伊朗之外,但这些数字并不能说明情况。就好像是生活在伊拉克的那些土耳其人,尽管和土耳其人同一种族,意识形态已大相径庭。
阿塞拜疆人绝对是阿塞拜疆人口最多的种族(超过九成),他们普遍的代表了阿国绝大部分的意识形态。而他们生活在伊朗的同袍情况则不同,这些人大多数已被数十年前苏联宣扬的无神论所同化。苏联人同时还降低了他们的文盲率,识字的人占到了大约98.8%。但尽管城市教育普及度高,农村的教育工作相对还很差。另一个类似的城乡差异则体现在卫生保健上。
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在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地区的战争,对其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造成近百万的国民流失,国家财政也赤字不断。阿塞拜疆通过石油工业获得利润,但其政府的高度腐败使得繁荣富强成为泡影。许多阿塞拜疆人对本国的政治进程感到心灰意冷。阿塞拜疆的现任总统伊哈姆·阿里耶夫(Ilham Aliyev)曾经被描述为“纵容腐败,暴力镇压政见不同者,正是祸根”。尽管有这么多的问题存在,阿塞拜疆的经济还是出现了复苏的迹象,同时出现一个活跃的反对党,坚定的为提高普通阿塞拜疆人的生活品质而努力。
阿塞拜疆人大多出现在伊朗的西北省份中:东阿塞拜疆省、阿尔达比尔、赞简、哈马丹的部分地区、加兹温、东阿塞拜疆省和马卡兹。其余的人则居住在德黑兰省、法尔斯省等其他的地区。一般来说,由于先前伊朗学术界倡导的伊朗伊斯兰教改革,阿塞拜疆人在伊朗被当作一个“意识相通,语言不同的少数民族”。尽管冲突仍然存在,阿塞拜疆人在伊朗还在社会的各个阶层中都有自己的代表,这些阶层有“政客、军人、知识分子三个等级,而宗教中的等级划分也是如此。”
统一使用伊朗语的政策《巴列维条款》曾让阿塞拜疆人满怀怨恨,该条款禁止在政府机关、学校和报刊中使用阿塞拜疆语。但随着1979年的伊朗革命的到来,新政府不再将重点放在民族对立,而是将宗教意识形态的统一视为一体化的主要因素。一个由阿亚图拉·卡泽穆·希瑞曼德瑞所率领的阿塞拜疆民族主义团体,在伊斯兰教革命政府执政时期出现了。他们呼吁更高的区域自治权,以及修改宪法,让无神论者和反对党合法化;但遭到政府拒绝。在2006年5月,一副触怒了许多阿塞拜疆人的漫画的发表,激起了在伊朗的阿塞拜疆人的骚动。该漫画由马纳·耐耶斯塔尼所绘,这场争议由漫画的作者和编辑均被解职而告终。
尽管有一些偶尔的摩擦,但阿塞拜疆人和伊朗本其实本为同根生。现在伊朗籍阿塞拜疆人的生活条件就和波斯人的几乎一摸一样。“居住在城市的阿塞拜疆人和波斯人的生活方式无异,并且在一些两民族兼有的城市,上流社会存在相当多的通婚现象。同样,一些阿塞拜疆村民和波斯村民的风俗也无很大差异。”
安德鲁·伯克这样描述阿塞拜疆人:
“阿塞拜疆人以在商业和集市方面活跃而出名,在伊朗全国都可以听见他们喋喋不休的吆喝声。年老的阿塞拜疆人戴上传统羊毛毡帽,伴着音乐起舞,这已经成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阿塞拜疆人都多才多艺,很多伊朗籍阿塞拜疆人都成为文学、政治和宗教方面的名仕。”
此外,许多伊朗籍阿塞拜疆人都位高权重,阿里·哈梅内伊现在就是伊朗的最高领导人。与居于本国的阿塞拜疆人相比,在伊朗的阿塞拜疆人非常保守。不过,自1991年阿塞拜疆独立以来,两国的阿塞拜疆人之间的利益来往一直持续不断。
阿塞拜疆人在很多方面都体现欧亚两种文化特点。阿塞拜疆北方人受苏俄和东欧影响,而南方人则沿袭土耳其、阿拉伯和波斯的传统。现代阿塞拜疆人的文化中就包含很多阿塞拜疆人在文学、艺术、音乐和电影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阿塞拜疆人说阿塞拜疆语(有时又被称作阿塞拜疆突厥语),属乌古斯土耳其语系的分支。乌古斯人在11、12世纪进入阿塞拜疆,而阿塞拜疆人则渐渐发展并最终形成今天的样子。起先,乌古斯语只是一门口头语言,在这一时期内,Dede Korkut创作了史诗和英雄故事。口头语言时期延续了200年,直到15世纪第一种被人们接受的乌古斯土耳其文字才出现。而古典阿塞拜疆文学著作则到蒙古入侵时才开始创作。这些最早的著作可追溯到Nasimi(卒于1417年)和几十年之后的另外一位诗人Fuzucirc;licirc;(1483-1556)的诗作。还有Ismail I Shah of Safavid Persia以Khatâ'i的笔名写作的阿塞拜疆诗歌。现代阿塞拜疆文学仍然延续着重人文主义的传统,这一传统在Samad Vurgun, Shahriar和许多其他人的作品中都有所体现。
阿塞拜疆语隶属于阿尔泰语系的南突厥语支,文字最初以阿拉伯字母表记,自1924年起,苏联中央对阿塞拜疆政府施压要求改用拉丁字母,意图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其伊斯兰文化影响与民族分离主义倾向。1939年起政府则强制要求使用西里尔字母书写,直至苏联解体。目前阿塞拜疆语使用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土耳其语字母。
阿塞拜疆人大多通双语,往往不是俄语流利(在阿塞拜疆共和国),就是波斯语流利(在伊朗)。根据1994年的数据,阿塞拜疆境内的82%的阿塞拜疆人以阿塞拜疆语为母语,而38%的阿塞拜疆人可以说流利的俄语。另外,1999年就约有2700名阿塞拜疆人(占其总人口的0.04%)称俄语为其母语。对伊朗的一项居民抽样调查(2002年)表明90%受调查居民会说波斯语,4.6%的人能听懂但不会说,只有5.4%的听说都不会。而在伊朗家庭中,阿塞拜疆语是最普及的少数民族语种(占所调查家庭的24%)。
大多数阿塞拜疆人都是什叶派穆斯林,其国家的宗教少数派有逊尼派穆斯林(主要是哈乃斐派),祆教徒,基督徒和巴哈伊教。尽管作为一个信神的国度,但阿塞拜疆还是有不少民众没有任何宗教信仰,他们被称为文化意义上的穆斯林。阿塞拜疆的穆斯林中还有一小部分苏菲派。另外,阿塞拜疆共和国约有5000基督信众,多为宗教皈依者。农村地区的一些阿塞拜疆人仍保有前伊斯兰教的万物有灵论的信仰,例如他们认为某些地方或者树木或者岩石都是有神性而需要尊敬的。除伊斯兰教节日,来自其他宗教的节日也会在阿塞拜疆得到人们的庆祝,如波斯新年和圣诞节。苏联解体之后,越来越多的阿塞拜疆人认祖归宗,又回到了伊斯兰教,最近的一些报告就显示许多阿塞拜疆年轻人正被伊斯兰教所吸引过去。
阿塞拜疆人通过舞蹈、音乐和媒体等多种艺术手段来表达自身感情。阿塞拜疆的民间舞蹈非常古老,类似于毗邻的高加索地区和伊朗。集体舞从东南欧到里海地区都是一种常见的舞蹈形式。表演集体舞的时候,舞者们围成半圆或者圆形。而领舞通常扮演着特殊的角色,他通过挥舞手中的方巾做出各种信号和变化来指导整个团体移动时的的舞步、动作和方向。男女皆可表演的单人舞除了固定的舞步之外还带有微妙的手势。
阿塞拜疆的音乐传统可以追溯到称为阿希克的吟游诗人身上,并且至今仍然存在。现在阿希克弹着saz(一种琵琶),唱着叙事诗(历史性的歌谣)。此外他们还使用塔尔(一种琵琶)、杜杜克琴(一种双簧风鸣乐器)、卡曼莎琴(一种小提琴)和迪堠鼓(一种鼓)。阿塞拜疆的古典音乐木卡姆,是一种充满感情的演唱形式。作曲家乌泽亚· 哈基别耶夫, 噶拉· 噶拉耶夫和菲克莱特· 阿米罗夫结合西方古典音乐和木卡姆创作出了一种混合的音乐风格。此外,著名的维基夫·穆斯塔法·扎德和阿兹扎·穆斯塔法·扎德两位作曲家则将爵士乐与木卡姆结合到了一起。有些阿塞拜疆音乐家在国际上广受好评,包括拉希德·贝何布多夫(能使用八种语言进行演唱)和穆斯利姆·玛格马耶夫(苏联时期的流行歌手)。
同时在伊朗,阿塞拜疆音乐的发展有所不同。据伊朗-阿塞拜疆歌手侯赛因·阿里扎德说:“在伊朗历史上,由于来自宗教组织的强烈反对,音乐曾经被迫转入地下。”因此,大多数伊朗-阿塞拜疆歌曲都流传于伊朗之外的流浪者群体中。
阿塞拜疆的电影电视大部分面向阿塞拜疆放送,只有有限的一部分面向伊朗。阿塞拜疆不乏多产的电影制作人,例如拉斯坦姆· 埃博拉基姆别科夫,他曾编剧《烈日灼身》。该片曾荣获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及1994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大奖。许多伊朗裔阿塞拜疆人在伊朗电影史上作出了杰出贡献,并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就深受赞誉。
一直以来,体育运动在阿塞拜疆人生活中的都非常重要。他们举行很多马上项目的比赛,诗人与作家,比如噶特兰·塔布利兹和奈扎米·甘佳维等,对此也大加赞美。古代的体育项目还包括摔跤、标枪和牛摔跤。
在前苏联影响下,一些现代的阿塞拜疆人成为了奥运会级别的成功的运动员。阿塞拜疆政府支持本国体育的发展,并鼓励年轻人积极参加。足球在阿塞拜疆和伊朗-阿塞拜疆很受欢迎。杰出的足球运动员有阿里·戴伊。他一直是国际比赛中主要的射门得分球员之一,并且曾任伊朗国家队队长。阿塞拜疆运动员擅长举重、体操、射击、标枪、空手道、拳击和摔跤。伊朗的举重运动员侯赛因·拉扎·扎德保持着最重量级级的世界纪录并曾是2000年、2004的奥运冠军。尼扎米·帕沙耶夫被认为是国际级的选手,曾与2006年获得欧洲最重量级举重冠军
国际象棋在阿塞拜疆也很受欢迎。该国拥有许多著名的象棋选手,比如特穆尔·拉德加波夫和沙希里亚尔·买买德亚洛夫都是国际级的选手。
|
5860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5860 | 比什凯克 | 比什凯克
比什凯克(柯尔克孜语西里尔字母:Бишкек,柯尔克孜语阿拉伯字母:بىشكەك),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首都。亦是该国的政治、经济、交通、科教及文化中心。
比什凯克是吉尔吉斯族人自古以来对该市的称呼,其吉尔吉斯语的意思是「搅拌马奶的棒子」。
1878年俄国人将该地称为必茨伯克(俄语:Пишпек),1926年吉尔吉斯加入苏联,成为其中一个加盟共和国——吉尔吉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比什凯克亦成为此加盟共和国首府,为纪念在吉尔吉斯出生的苏联和吉尔吉斯共产党军事家米哈伊尔·伏龙芝,当地政府将比什凯克改称为伏龙芝(俄语:Фрунзе)。
随著吉尔吉斯于1991年脱离苏联独立,吉尔吉斯斯坦政府于同年2月7日恢复比什凯克的地名。
比什凯克是中亚地区的古代重镇,是古代丝绸之路其中一条经过天山山脉,贯通西域和中亚草原的要道所经的驿站。
1825年,乌兹别克族人与浩罕族人在该处建立泥造的堡垒。后来在1862年沙俄吞并浩罕地区,将泥堡大肆破坏,再将该地区发展为俄国的军事要塞。
现代的比什凯克市由俄罗斯人于1877年在这里建立军事设施开始,俄罗斯人认为这里土地肥沃,适合农耕,故大力鼓励俄罗斯农民到当时称作「必茨伯克」的比什凯克务农。1950年代起,大量重工业投资投入到当时称作「伏龙芝」的比什凯克,但大型重工业随著苏联的瓦解而停滞和萎缩下来。
自吉尔吉斯斯坦在1991年起成为独立国家,比什凯克恢复其原名,该市的经济发展迅速。
吉尔吉斯斯坦政府允许美国战机使用该市的玛纳斯国际机场(Manas International Airport),作为美国对伊拉克及阿富汗作战的空军基地。
比什凯克流通吉尔吉斯斯坦的货币,索姆。索姆的币值有规律的浮动,但到2009年9月为止,对美元的平均汇率为43索姆兑1美元。比什凯克的经济主要依靠农业,出产大量的水果、蔬菜和家畜,在偏远地区并行着实物交易的制度。比什凯克的大街通常布满了卖农产品的商人,整条街犹如一个大市场。在市中心的主要地段具有更加城市化的景观,如银行、商铺、市场和购物商场。最受欢迎的是当下流行的工匠制作的手工艺品;包括雕塑、雕刻品、油画以及以自然岩石为材料的雕塑。
该市人口约125万(2007年)。
比什凯克市有著自公元前2世纪丝绸之路商人通商时留下的遗迹,在宗教遗址方面,有早于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帝国时期富古希腊色彩的佛教,及至公元6世纪在区内流行的景教。在人文景观方面,13世纪至18世纪期间的部族汗国和19世纪开始渗入的俄罗斯文化的痕迹处处皆是。当中著名的景点包括:
|
5868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5868 | 弗洛伊德 | 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可以指:
|
5870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5870 | 伊朗 | 伊朗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波斯语:جمهوری اسلامی ایران,拉丁字母转写:Jomhuriye Eslâmiye Irân),通称伊朗(波斯语:ایران ),1501年之前很长一段历史时间称波斯,位于西亚,为中东国家,其中北部紧靠里海、南濒波斯湾和阿拉伯海。伊朗东邻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东北部与土库曼斯坦接壤,西北与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以及国际上属阿塞拜疆的纳希切万自治共和国为邻,西接土耳其和伊拉克 (库尔德斯坦)。国土面积为1,648,195平方公里,国土主要位于伊朗高原上,气候较为干燥,伊朗人口约7868万人,为多民族国家,其主体民族为波斯人,约占总人口的52%,其余有阿塞拜疆人、库尔德人、阿拉伯人等。官方语言为波斯语。伊斯兰教什叶派的十二伊玛目宗(信众超过全国人口的90%)为伊朗国教,宪法承认的其余教派有伊斯兰教逊尼派、祆教、犹太教、基督教等。首都为德黑兰。
伊朗古称波斯,在公元前28世纪建立的古埃兰王国和之后建立的米底王国是伊朗高原文明的发源地。到公元前550年,由居鲁士大帝建立了大一统的古代大帝国波斯帝国。公元7世纪中叶,波斯的萨珊王朝被阿拉伯征服,包括伊朗高原的中东地区开始伊斯兰化,而曾占统治地位的祆教则日渐式微。近代,波斯逐渐沦为英国和俄国的半殖民地,1925年,巴列维王朝建立,二战后,国王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逐渐摆脱英、苏两国对伊朗的控制,奉行亲美政策,国家经济建设获得较大发展,在中东地区获得了较大的影响力。1979年初,鲁霍拉·穆萨维·霍梅尼领导的伊斯兰革命爆发,王朝政权被推翻,成立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同年底发生美国驻伊使馆人质事件,伊朗转为反美的先锋,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交恶。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实行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伊斯兰教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担任非常重要的角色,最高领袖是国家的最高领导人,由伊斯兰教神职人员组成的专家会议选举产生,霍梅尼为首任最高领袖,现任最高领袖为赛义德阿里·侯赛尼·哈梅内伊。伊朗政府实行总统内阁制,总统是继最高领袖之后的国家最高领导人,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由全民普选产生,现任总统为哈桑·鲁哈尼。伊朗最高立法机构为伊斯兰议会,实行一院制,现任议长为阿里·拉里贾尼。司法总监是伊朗的司法最高首脑,由最高领袖任命,最高法院院长和总检察长则由司法总监任命,现任司法总监为萨迪格·拉里贾尼。
伊朗是亚洲和中东主要经济体之一,经济实力较强,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为5485.9亿美元,居世界第21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207美元,居世界第76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石油产业是伊朗的支柱,伊朗是世界第四大石油生产国、石油输出国组织第二大石油输出国。伊朗的货币名称为里亚尔,主要的贸易伙伴有中国、印度、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土耳其等。
伊朗奉行独立、不结盟的对外政策,同时是联合国、不结盟运动、伊斯兰会议组织、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创始会员国。
包括伊朗在内的西亚(又称中东地区)远在旧石器时代已有先民居住,约3000年前已建立一些邦国,当时曾称为埃兰,然后又先后经历了亚述、米底王国、阿契美尼德王朝等。
西元前4世纪中叶,波斯的阿契美尼德王朝国力式微,遭马其顿王国亚历山大大帝所灭。亚历山大大帝死后帝国分裂,伊朗一带落入塞琉古帝国手中,之后又经历了波斯的安息和萨珊王朝。
637年,阿拉伯帝国的穆斯林军在卡迪西亚战役打败波斯萨珊王朝的军队,攻占其首都泰西封,开始了伊斯兰对波斯的征服,同时也终结了波斯地区的琐罗亚斯德教文化。倭马亚王朝后,突厥人与蒙古人又相继入侵并统治伊朗一带。
16世纪初,伊斯玛仪一世抗拒鄂图曼土耳其帝国,建立萨非王朝,并以回教什叶派为国教。18世纪初赞德王朝、卡加王朝相继崛起,但因长期战乱,国势衰竭,屡次受到外国入侵。俄罗斯帝国攫取大片领土。英俄为了防堵德国势力深入中东,1907年协议瓜分波斯,俄国控有北部,英国占有南部,仅留中间作为缓冲区,仍由卡加王朝治理。
1921年2月21日,礼萨·汗上校发动军事政变,占据德黑兰,1925年取得王位,建立巴列维王朝,于1935年改国名为伊朗。1941年礼萨·汗逊位,由其子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继位。巴列维执政时期,美国为了获得伊朗的石油及保持在中东的利益,大力扶持巴列维王朝,伊朗强大的军力俨然成为波斯湾地区的警察。
1951年4月28日,伊朗伊斯兰议会以79票赞成、12票反对提名摩萨台为首相,穆罕默德·摩萨台1951年至1953年间出任民选的伊朗首相,但在1953年被美国中央情报局策动的政变推翻。摩萨台是一位作家、行政官员、律师、议员和政治家,具有王室和贵族背景。他在任伊朗首相期间实施渐进式的社会改革,包括推行失业补偿金制度、立例规定雇主向患病或受伤的员工提供福利、以及解放佃农,令他们不再受地主强制劳役。此外,他又规定地主贡献租金收益的20%到一个基金,用以资助一些比如兴建公共浴堂、农村住房和害虫防治等的市政发展项目。
其为在首相任内最瞩目的举动:把被美国与英国占有的石油资源,实现了国有化,归伊朗人所有。例:在国有化以前,伊朗石油业自1913年起一直由英伊石油公司(后称英国石油,简称BP)掌控,而英伊石油公司背后则由英国政府操控。
在英国军情六处要求下,美国中央情报局策动了一场阿贾克斯行动,成功在1953年8月19日推翻时任总统摩萨台,让巴列维国王重新上台,导致部分伊朗人不满。
1963年巴列维国王宣布施行白色革命,依照美国的蓝图来进行伊朗的农业与工业改革,例如土地改革、给予妇女选举权、森林水源收归国有、工人参加分红并限制宗教势力等措施。另外,还签下了在伊朗的美国军事人员可以享受治外法权,犯罪不受伊朗法庭审判,而是交给美国处理。伊斯兰教宗教领袖赛义德·鲁霍拉·霍梅尼大力反对,巴列维国王逮捕了霍梅尼,最后于1964年11月4日将霍梅尼强行驱逐出境。
1977年起,伊朗爆发大规模的反对国王的群众运动。1978年,各地游行示威不断升级,群众抬着霍梅尼的画像,高呼“打倒国王,建立伊斯兰教国家”的口号。1978年8月,国王巴列维更换内阁,宣布对首都德黑兰等12个大城市实行军事管制,并出动大批军警镇压反对者。在德黑兰,有数万示威者被打死,由白色革命累积的不满情绪至此达到了巅峰,最终引发了伊朗伊斯兰革命。全国各地大规模的示威和罢工造成石油工业停产,交通中断。伊朗军方宣布中立,令政局更加失控,伊朗陷入全国性的动乱。
1979年1月16日,国王礼萨·巴列维被迫出国“长期度假”,委任沙普尔·巴赫蒂亚尔组织内阁。2月1日,霍梅尼结束长达15年的流亡生活,由巴黎回到德黑兰,宣布废除君主立宪制度,成立伊斯兰临时革命政府。2月11日霍梅尼任命马赫迪·巴扎尔甘为伊朗总理正式接管政权,巴列维王朝覆亡。4月1日霍梅尼宣布改国名为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举行公民投票,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制度。10月,伊朗流亡国王巴列维前往美国治疗淋巴瘤,德黑兰穆斯林群众愤而占领美国使馆,扣留使馆人员,史称伊朗人质危机,自此美国与伊朗断交。
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在美国与苏联支援大量武器下与伊朗进行两伊战争,直到1988年8月20日停火,伊朗受损不少,但伊拉克更被这场战争拖得民穷财尽。战争期间,1988年美军护衞舰在波斯湾被伊朗封锁海峡的水雷炸伤,即派企业号航母战斗群报复,炸毁伊朗的锡里石油钻井平台,击沉伊朗乔森号导弹巡逻艇。
1997年当选的温和派哈塔米总统致力于改革,同时向西方释放出和解讯号。可惜由于美国与阿富汗及伊拉克进行战争,从东西两面威胁伊朗的国家安全,美国总统小布什将伊朗定性为邪恶轴心,哈塔米的和解政策在伊朗国内渐渐不受欢迎,受到保守派抨击。和解进程在2005年内贾德当选之后戛然而止。
2003年伊拉克被美英为主的联合部队占领。由于美军与伊朗相邻,加深双方矛盾,伊朗为了防范美军入侵而大举备战。
冷战后,伊朗从美俄两国都获得了巨大的政治利益,而且都并非出于美俄的本意,被称为悄然的崛起。
首先,伊拉克因波斯湾战争陷入国际孤立,而苏联解体后,重新独立了一个什叶派的穆斯林国家阿塞拜疆,扩充了伊朗在伊斯兰世界的发言权,而且什叶派内部非常团结,特别是宗教学术界交流极为密切,因此扩充了伊朗的政治势力;而另一个从苏联独立的国家塔吉克斯坦,其主体民族就是古代波斯人的后裔,塔吉克语是波斯语的一种方言,这又无形之中扩充了伊朗的文化势力范围。
美国发动的阿富汗战争推翻了阿富汗南方的普什图族的塔利班政权,让北方的主要民族塔吉克族(波斯人后裔)走向政权中心,这无疑又让波斯人获得了更大的政治利益;之后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推翻了伊拉克逊尼派的萨达姆政权,什叶派以其占多数的人口成为伊拉克的新政权主体,而伊拉克什叶派的精英阶层大多曾在什叶派宗教中心伊朗就读深造,美国除去了伊朗在两伊战争中的死敌,留给伊朗一个亲密的什叶派伙伴。
至此,伊朗西方的什叶宗教带和东方的波斯文化带各自连成一片,交相辉映,成为伊朗崛起的双翼。
另一方面,随着新世纪能源价格飙升,伊朗又从中获取巨大经济利益。
伊朗位于亚洲西南方之中东地区,属西亚,西北与阿塞拜疆(界长432公里)和亚美尼亚(界长35公里)为邻,东北部与土库曼(界长992公里)接壤,东邻阿富汗(界长936公里)和巴基斯坦(界长909公里),西接伊拉克(界长1458公里)和土耳其(界长499公里),中北部紧靠里海(海岸线长650公里)、南靠波斯湾和阿拉伯海阿曼湾(海岸线长1,770公里)。面积1,648,000平方公里(陆域面积1,636,000平方公里,水域面积12,000平方公里),居世界第十六位。
地貌大多是由高原、盆地或山脉所构成,只有在海边的一小部分是平原。境内最大的高原为伊朗高原。人口较多的西部是多山地形,由高加索山脉、札格罗斯山脉和厄尔布尔士山脉等构成。
整体而言,伊朗大多数地区属干燥或半干燥气候,降雨集中在十月至四月间,平均年降雨量在250-{zh-hans:毫米; zh-hant:公厘;}-以下。
伊朗是一个由什叶派主导的伊斯兰共和制国家。伊斯兰教在伊朗拥有至高无上的道德权威,是公共生活的最高准则。伊朗的建国领袖即明确拒绝西方民主体制,首任最高领袖霍梅尼清楚地表示,在理想的政体中,国家权力应该由乌理玛执掌,议会仅有有限的权力。伊朗的穆斯林激进派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将本国归入“意识形态指导型”国家,同苏联并列。
伊朗是一个多党制的国家,有着较为发达的选举制度,选举结果能在相当程度上反应真实民意,类似威权政府,伊朗在一定限度内容忍公民生活方式的多元选择权。这种将神权统治和民主选举相结合的“伊斯兰共和国”迄今仍是独一无二的政治体制。
伊朗有着相对较为开放的媒体政策,出版检查制度在1989年后逐渐放松,尽管在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伊朗的舆论政策一度从紧,但仍较大部分中东伊斯兰国家(如沙特阿拉伯、也门等)宽松。
伊朗与伊拉克有着长期的边界、教派、民族争端。1980年9月更爆发了两伊战争,战争期间伊拉克得到美国支持。经国际多方调解,1988年8月停火。1989年6月3日霍梅尼病逝,翌日专家会议推举总统阿里·哈梅内伊为最高精神领袖。7月28日,拉夫桑贾尼当选为总统。1997年5月23日穆罕默德·哈塔米继任。
2005年6月25日,德黑兰市长艾哈迈迪-内贾德当选伊朗总统,任内推行反西方政策,进行具有争议的核活动,遭到西方国家的封锁与制裁。2013年6月15日,伊朗前首席核谈判代表、温和保守派总统候选人哈桑·鲁哈尼当选伊朗总统。
伊朗军队较为独特,由两支队伍组成,即共和国军队和革命卫队,两支队伍各自有陆海空三军。但革命卫队的海空军武器较简陋,多是轻型攻击机和近海小艇船只,革命卫队功能是维护伊斯兰教义,兵力约12.5万人同时还负责维持其国内秩序、监控国内的敌对势力,但也有派往海外作战,普遍而言革命卫队士兵忠诚度和战斗力较高,宗教色彩浓厚,在电信、银行、建筑等社会较大金额流动的经济要害部门,都有革命卫队成员列席董事会。
共和国军队则分陆军、海军、空军及防空军四个军种与多数国家的军队角色一样,总兵力约55万人,最高国防委员会是最高领袖领导的军事决策机构。
行政划分:三十一个行省、三百二十四个县、八百六十五个区、九百八十二个市、两千三百七十八个乡:
伊朗的一些岛屿并未显示于图中,这些岛屿均属霍尔木兹甘省管辖。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2012年伊朗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为5489亿美元,居世界第21位,人均为7207美元,居世界第76位;购买力平价的国内生产总值为9974亿美元,居世界第17位,人均为11395美元,居世界第78位。
伊朗经济以石油开采业为主,伊朗的石油化工、钢铁、汽车制造业也比较发达,电子工业、核工业、计算机软硬件业发展很快。伊朗的机械制造业有了长足的进步。胡齐斯坦为石油工业区与重要出海门户。伊朗的石油出口是经济命脉,石油生产能力和石油出口量分别位于世界第四位和第二位。伊朗是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
美国自伊斯兰革命后就从未进口伊朗石油,而欧盟也已对伊朗实施制裁,禁止成员国与伊朗续签石油进口协议。2005年末,中国与伊朗签署了一项价值1000亿美元的石油合作协议,成为该国重要的石油贸易伙伴。
伊朗积极建议石油输出国组织摆脱美元,另寻计价单位,伊朗并于2008年4月30日宣布在对外石油交易中,已完全停用美元为结算单位。在欧洲使用欧元结算,在亚洲用日圆结算。
2012年5月8日,伊朗驻阿联酋(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大使表示,伊朗接受供应给中国的原油部份以人民币支付。
伊朗曾一度实施计划生育政策。2012年8月2日,伊朗卫生部证实,伊朗已经废除计划生育政策,希望能够迎来一个“婴儿潮”,令伊朗人口增加一倍。
伊朗人口到2017年达到8000万,其中有波斯人(51%)、阿塞拜疆人(24%)、吉拉基马赞德兰人(8%)、库尔德人(7%)、阿拉伯人(3%)、俾路支人(2%)、卢尔人(2%)、土库曼人(2%)、亚美尼亚人、伊朗犹太人、亚述人、拉克人、卡什加人、格鲁吉亚人、切尔克斯人、塔茨人、曼达人、吉卜赛人、布拉灰人、哈扎拉人、哈萨克人及其他民族(1%)。最大的少数民族是阿塞拜疆人。
全国人口89%信奉伊斯兰教什叶派,9%信奉伊斯兰教逊尼派,其余2%信奉其他宗教(基督教、琐罗亚斯德教、犹太教、曼达教派和巴哈伊教等)。信奉基督教的主要为亚美尼亚人和亚述人,其中亚述人仍使用古老的阿拉米语。
伊朗在艺术、音乐、建筑、诗歌、哲学、传统和思想体系,都具有悠久的历史。
波斯语已有超过2,500年的历史,留下了可观的文献记录。波斯文学举世都予以很高的评价,诗人如:哈菲兹(حافظ)、鲁米(رومي)、欧玛尔·海亚姆和菲尔多西等留下许多佳作,伊朗诗韵和歌词的优美,也获得全世界的赞誉。
过去的25年中,伊朗电影在全世界影展得到广泛的认同,获得过300项的国际奖项。阿巴斯·奇亚罗斯塔米(عباس کیارستمی)是著名导演之一,阿斯哈·法哈蒂更获得2次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伊朗境内,所有媒体都受到国家直接或者间接控制,并且必须有伊斯兰教义指导部的批准,才能公开运作。这也包括网际网路。但网路已经成为在年轻人中获取资料讯息和自我表现的流行方式。
寻求社会的正义和公平是伊朗文化的重要特性。敬老尊贤和对外宾的殷勤款待也是伊朗传统礼仪的一部份。
伊朗历的新年纳吾肉孜节是在每年3月20日或3月21日的春分庆祝。纳吾肉孜节在200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杰作之一。
有美食家认为:伊朗饮食与其它中东的烹饪间有非常多共通点,但是更精致和更富于想像力,就像一块华丽的波斯地毯一样的多彩和复杂。
自1979年伊斯兰革命以后,伊朗采取了强硬的措施来杜绝同性恋现象。根据伊斯兰法,同性恋的行为是非法和有罪的。但是霍梅尼曾颁布教法允许变性手术。因此伊朗经常存在同性恋者接受变性手术,而后与对方合法结合的状况。
伊朗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于2008年8月15日宣布,伊朗将会于近期发射本国第一颗自行研制的人造卫星。用于发射卫星的火箭和发射架等设施完全由伊朗自行研发。据伊朗通讯社祚8月17日援引军方发表的声明说,军方当天成功发射“信使号”火箭,并将一颗名为“希望号”的自制人造卫星送上太空。此次发射的目的是对卫星运载过程、远程发射系统、地面控制中心、地面信息站和指挥系统等进行全面测试。据报道,卫星目前已成功进入预定轨道,一切进展顺利,达到了所有预期目标。而艾哈迈迪-内贾德也出席了卫星发射仪式。
伊朗提炼浓缩铀被认为发展核武计划,欧美威胁制裁其石油出口,伊朗扬言封锁霍尔木兹海峡作为反击。
2015年7月14日,伊朗与美国、中国、俄罗斯、英国、德国、法国六大国经过漫长谈判后,就限制伊朗发展核武及解除对伊朗的制裁问题达成协议。该全面协议由正文及五个技术附件组成,五个技术附件分别涉及核、制裁、民用核能合作、联委会及实施等五方面内容。伊朗还同意15年内将铀浓缩浓度限制在不超过3.67%的范围内,联合国对伊朗的弹道导弹制裁将保留8年。
伊朗境内计有公路179388公里(2003年),铁路8367公里(2006年),机场331座(2007年),河运航道850公里(2006年)。
伊朗五宝:石油、地毯、黑鱼子酱、开心果和藏红花。
|
5871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5871 | 小提琴 | 小提琴
小提琴()属于四弦的弓弦乐器,是现代管弦乐团弦乐组中最重要的乐器之一,一般在管弦乐作品中会分成第一小提琴与第二小提琴两个声部。作为现代弦乐器中最具份量的乐器,小提琴主要的特点在于其辉煌的声音、高度的演奏技巧和丰富、广泛的表现力。又被称作为乐器中的女王。
小提琴是提琴家族中最小、音高最高的一种,比它体型大的提琴有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
最早出现的弓弦乐器可能出自中亚,并逐渐传播到中国、印度和中东。
现代意义上的小提琴最早出现于16世纪早期的意大利北部威尼斯、热那亚等港口。它在意大利文中称为「」,意为「小的中提琴」。最早期的小提琴,除了一些文艺作品中有所反映之外,没有保存至今的实物。早期很多小提琴只有三条弦,由此推断,小提琴最初的制作者可能借鉴了其它早于小提琴的乐器,比如中世纪三弦琴,这种琴自10世纪开始出现并被使用,它自身源于阿拉伯的。
目前对小提琴最早的明确记载是Jambe de Fer于1556年出版于里昂的《音乐摘要》("Epitome musical")。此时小提琴已经传遍欧洲。
最古老的4弦小提琴是由著名的安德雷亚·阿马蒂应梅第奇家族之请制作于1555年。阿玛蒂是当时著名的拨弦乐器制作师,他有一套严格的制作流程来保证他作品的精致优雅。不仅如此,他还率先将拱形结构引入拨弦乐器的制作中,据他所知,拱形结构能明显提升拨弦乐器的音色与听感。
当时鲁特琴在贵族中很流行。而梅第奇家族需要一种与鲁特琴类似,但能用于街头演奏的乐器,故尔向安德雷亚·阿玛蒂定做了小提琴。
小提琴迅速流行起来,不论是街头艺人还是贵族都对它青睐有加。法国国王查理九世在十六世纪下半叶命令阿玛蒂组建了一只完整的弦乐队,这便足以说明当时小提琴的热度。
据琴身所标明的日期来看,现存最早的小提琴是一把“查理九世”,由安德雷亚·阿玛蒂在1560年制作于义大利北部城市克雷莫纳(Cremona)。而至今为止最有名的小提琴,应该是安东尼奥·史特拉第瓦里1716年制作的“弥赛亚”(Le Messie),也作“Salabue”,这把琴现藏于英国牛津的阿什莫林博物馆。
从16世纪到18世纪最著名的制琴师有:
谈到小提琴的设计,就必然要涉及古提琴原始设计者的艺术观点和技术方法。现代的数学是技术学的工具,但在文艺复兴时期数学是艺术的启蒙,比例和序列是美学研究的要素,并且为所有的艺术家所采用。大师级的小提琴制作者,不仅仅是个方法学家,而且是个真正的艺术家,小提琴的整体协调和一致主宰着整个设计。
小提琴的外形可以认为是由许多弧形线条构成的,用圆弧可以近似地画出小提琴轮廓的草图,但也并非都是圆弧。原始设计者先用圆规画出各段相联的弧,再用艺术的眼光修正和弯曲成最终形状的弧线。用笔和刀在制作时修改图样,修光修滑一条由足够数量的圆弧所构成的曲线。小提琴顶部和底部的曲线,就是采用经典的设计桥拱的方法设计的,也有人认为像篮子提把的形状。琴板弧度的形状像垂链线,旋首则是仿照古希腊柱子上优美的螺旋形设计的。当然,除去使用圆弧之外,也可能采取一些其他的线条。
圆规和直尺既是古代几何学家又是中世纪建筑学家的工具,也是设计乐器的工具。一般的乐器设计者,试着在不同的位置处安放圆心和圆弧,经多次试验画出乐器的轮廓。但大师级的乐器设计者是经过缜密的构思后,才设计出既美观而又符合演奏要求的外形,同时还周密地考虑到内外的一致性,以及声学的谐和性,使制作的提琴不仅外形优美、演奏方便,更重要的是具有动听而又感人的音色、洪亮而又丰满的力度、极具穿透力的音量和抑扬顿挫控制如意的品质。
小提琴包括琴身(包括琴头、琴颈、指板和共鸣箱)、琴弦系统(包括弦轴、挂弦板、琴马和琴弦)和琴弓。琴身为木制结构,以槭木和云杉为原材料配合制造的音色最佳;琴弦一般为金属丝;琴弓由马尾毛制成。
小提琴有四根弦,从粗到细的定音依次是G、D、A、E。每一根空弦之间相差的音程都是纯五度;每根空弦都能在不同的把位上奏出完整的音列;每根空弦能奏出的音域都在两个八度左右。
小提琴演奏时,是将小提琴夹在左手、左肩下巴之间,用右手拉琴弓,左手除了握住琴颈外,依乐曲需要也可能要按住特定弦的特定位置,以调整小提琴的音高。
小提琴演奏时可以站著或是坐著,小提琴手在独奏时多半会站著。当室内乐演奏或是在交响乐团演奏时多半会坐著,但也有例外。若是坐著演奏,小提琴手需调整右腿位置,以免影响琴弓的移动。
小提琴的学习不容易,尤其是初学时发出的声音不好听,学习又比较枯燥,为一大瓶颈。学习小提琴的人需要花数年的时间练习,才能成为好的小提琴手。一开始可以从一些不需要手部复杂及精确动作的曲子开始,像是莫札特的《小星星》、或是《Over the Rainbow》,在练习这些较简单的曲子时,也会建立一些练习其他演奏技巧时需要的基础技巧,例如琴弓和小提琴的握法。当小提琴手对双手的技巧越来越有把握时,练习的曲目也就会来越困难。有必要时,小提琴手也需要学习可以使乐曲增色的演奏技巧,包括演奏揉音、右手琴弓平顺的移动。
小提琴手一开始要学习将手指放在可以使小提琴发出正确音高的位置,这称为,小提琴手也要练习揉音,控制按弦手指使音高有高低起伏的效果。
小提琴除了之外,还有许多的特殊技巧。例如滑音(portamento)、滑奏(glissando)及泛音等,小提琴也可以演奏、和弦或变格定弦等演奏方式。还有抛弓、跳弓等。
自巴洛克时期,小提琴就已是古典音乐中的重要乐器之一。原因有很多,小提琴的音色和其他乐器有明显的不同,因此适合演奏旋律。若是由优秀的小提琴手演奏,小提琴可以很敏捷的处理快速且复杂的乐句。
一个交响乐团多半会有很多人演奏小提琴,一般会分为第一小提琴和第二小提琴两组,作曲时一般会将第一小提琴演奏旋律,多半会较复杂,用到高把位。再由第二小提琴演奏泛音,伴奏或是较第一小提琴低八度以上的旋律。弦乐四重奏一般会包括两把小提琴,分别担任第一小提琴和第二小提琴,再加上中提琴,低音乐器一般会用大提琴,偶尔会用低音提琴代替。
一直到1970年代为止,大部份的流行音乐都还使用弓弦乐器,在1920年代及1930年代初期的流行音乐使用的特别多。从1935到1945年代摇摆乐兴起,弦乐器的声音认为不符合摇摆乐的即兴风格,因此流行音乐使用弓弦乐器的比例巨幅的下降。在之后,弦乐器是1940年代末到1950年代中期的常见的成份之一。1970年代的迪斯可音乐流行.因此继续了大量在流行迪斯可乐团中使用弦乐器的风潮,例如等。
1980年代电子音乐兴起,由于小提琴的声音被电子合成的弦乐代替,因此小提琴的使用又开始减少。在摇滚乐中很少用到小提琴,但在前卫摇滚中曾有些使用小提琴的历史(如电光交响乐团、深红之王等)。
小提琴和一样,也曾用在阿拉伯音乐中,
1920年代,司徒梦岩、尹自重、吕文成等乐师引进小提琴给粤曲、粤剧、粤乐伴奏,现时已是最常见的棚面(乐队)头架(领奏乐器)。
参见小提琴家:
韦瓦第,帕格尼尼,莫札特,贝多芬,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
小提琴验证是确认小提琴制作者及制作日期的程序,类似验证艺术品的。由于由制作者制作的小提琴,或是在特定时间及地点制作的小提琴有很多的价值,因此会有艺术赝品及其他诈骗手法来高抬小提琴的价值。
|
5874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5874 | 纯五度 | 纯五度
纯五度在音数为3又2分之1(3½)的五度音程谓之,在台湾称作完全五度,如C-G,D-A,E-B,bB-F,B-#F,#F-#C,bC-bG等就是纯五度。纯五度的二个音,其频率比会有3:2的关系。
|
5876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5876 | 音程 | 音程
音程(interval),在乐音体系中是指两个音的高低关系,或两音之间的音高差距。音程概略可分为「旋律音程」与「和声音程」。
旋律音程是指两个音符一先一后的发出声音,其中较低的音称为根音(下方音),较高的音称为冠音(上方音)。和声音程是指两个同时发声的音符。同样的,其中较低的音称为根音,较高的音称为冠音。
音程的概念是从乐谱中的记谱方式所得出,而并非靠听觉来分辨,特别是钢琴一类的键盘乐器,因为十二平均律的原故,异名同音的处理方法都是按同一个键,因此乐谱上不论是标示是F、E或是G,钢琴上都是按著同一个琴键,但在音程的计算上,F、E和G的计算方法和归类便完全不同,因此纯以听觉并不是解释音程的最好方法。
计算音程,必须以下列两个元素作为指标:
音级是指两音之间包括几个基本音。在乐理上,习惯以「度」来表示两音之间的距离。在五线谱中,每个「线」、每个「间」都代表一个音级,当两个音在同一个「线」或「间」时,称为一度。若两个音是在相邻的「间」与「线」上,就称为二度。其它度数以此类推。
例如以A为根音,分别以F、E、G为冠音:
半音数目是指音程内所含半音的个数。西方乐理中虽然有全音和半音的概念,但计算音程时,一直来都只采用单一的量度单位-半音。,即计算全音和半音的数量,以「1」代表全音,以「½」代表半音,因而得出称为音数的数额,不同的音程有各自的音数。优点是简单易明,但缺点是不同的音程,由于在排列时的全音、半音个数不同,因此尽管度数相同,但声响效果也不一定相同。
音级与音数,就是构成音程的两个要素。在这么多音级、音数的排列组合中,每种组合都有它们自己的特性(音数不同,度数相同,声响效果不同)。所以,为了区别这些不同特性的音程,我们就需将它们做一些分类。
在乐理上,主要有七种基本型态:大音程、小音程、纯音程(又称完全音程)、增音程、减音程、倍增音程、倍减音程。而从这些基本型当中,又可依据音程内含的「音级」、「音数」再往下细分,列举如下:
上表中提及了两个现时极罕用的音程名称:「倍增」()及「倍减」()音程。从理论层面,倍增及倍减音程是存在的,但作曲家实际记谱时,通常都会考虑音高的标示会否令演奏者出现混淆不清的情况,亦会顾及在调性,和声,模进等其他因素是否相配合。「倍增」和「倍减」音程与双升号()或双降号()亦有著密切的关系,撇除刻意的写法,一般来说,同时间或邻近同时出现双升号或双降号的情况是极罕见的。
即使是现代音乐,同样作曲家亦会以演奏者的角度去考虑记谱。如十二音技法中虽然容许异名同音的记谱方式,但作曲家决定采用升音或降音,最终还是要从乐句,甚至是观感去考虑。出现太多不切实际的记音,往往令人觉得作曲家专业度不足的印象。这也说明了倍增音程及倍减音程一直以来都不被重视的原因。
在一般的公开音乐考试中,考生在听力测视部份只需要使用大音程、小音程、纯音程及三全音的名称作答便可以,而书写部份亦只会涉及使用增音程和减音程,倍增音程及倍减音程早已摒除在考核内容之外。
|
5877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5877 | 五度音程 | 五度音程
五度音程,指包含五个音的音程,其中包括纯五度、增五度和减五度。
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弦与弦之间的音程为五度。
|
5880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5880 | 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 | 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
电机电子工程师学会(,简称为IEEE,英文读作“”[ai trɪpl i:])是一个建立于1963年1月1日的国际性电子技术与电子工程师协会,亦是世界上最大的专业技术组织之一,拥有来自175个国家的42万会员。
除设立于美国纽约市的总部以外,亦在全球150多个国家拥有分会,并且还有35个专业学会及2个联合会。其每年均会发表多种杂志、学报、书籍,亦举办至少300次的专业会议。
目前IEEE在工业界所定义的标准有著极大的影响。
IEEE定位在「科学和教育,并直接面向电子电气工程、通讯、计算机工程、计算机科学理论和原理研究的组织,以及相关工程分支的艺术和科学」。为了实现这一目标,IEEE承担着多个科学期刊和会议组织者的角色。它也是一个广泛的工业标准开发者,主要领域包括电能、能源、生物技术和保健、信息技术、信息安全、通讯、消费电子、运输、航天技术和纳米技术。在教育领域IEEE积极发展和参与,例如在高等院校推行电子工程课程的学校授权体制。
IEEE制定了全世界电子和电气还有计算机科学领域30%的文献,另外它还制定了超过900个现行工业标准。每年它还发起或者合作举办超过300次国际技术会议。IEEE由37个协会组成,还组织了相关的专门技术领域,每年本地组织有规律的召开超过300次会议。IEEE出版广泛的同级评审期刊,是主要的国际标准机构(900现行标准,700研发中标准)。
IEEE大多数成员是电子工程师,计算机工程师和计算机科学家,不过因为组织广泛的兴趣也吸引了其它学科的工程师(例如:机械工程、土木工程、生物、物理和数学)。
IEEE坐落于美国纽约州,1963年由(IRE,创立于1912年)和美国电气工程师协会(AIEE,创建于1884年)合并而成,它有一个区域和技术互为补充的组织结构,以地理位置或者技术中心作为组织单位(例如IEEE 费城分会和IEEE计算机协会)。它管理着推荐规则和执行计划的分散组织(例如IEEE-USA明确服务于美国的成员、专业人士和公众)。
著重的主要是有线通讯(电报和电话),照明和电力系统。关心的大多是无线电工程,它由2个更小的组织组成,无线和电报工程师协会和无线电协会。随着1930年代电子学的兴起,电气工程大抵上也成了IRE的成员,但是电子管技术的应用变得如此广泛以至于IRE和AIEE领域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二战以后,两个组织竞争日益加剧,1961年两个组织的领导人果断决定将二者合并,终于1963年1月1日合并成立IEEE。
2012年,哥本哈根大学助教Radu Dragusin发现IEEE的网站将网站日志档案及缓冲档案的资料夹设为公开FTP,导致99979名会员的帐号密码及其活动记录外泄,约为全体会员数目41.1万的24%。
|
5881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5881 | 中东 | 中东
中东(,,)是一个地理区域,和西亚大致重叠,并包含部分北非地区,但不包含外高加索地区,也是非洲与欧亚大陆的亚区。这个词是以欧洲为参考座标,意指欧洲以东,并介于远东和近东之间的地区。具体是指地中海东部与南部区域,从地中海东部到波斯湾的大片地区。
“中东”是欧美人使用的一个地理术语。一般来说包括巴林、埃及、伊朗、伊拉克、以色列、约旦、科威特、黎巴嫩、阿曼、卡塔尔、沙特、叙利亚、阿联酋和也门;巴勒斯坦、马格里布国家(阿尔及利亚、利比亚、摩洛哥、突尼斯),以及苏丹、毛里塔尼亚和索马里,由于阿拉伯世界历史文化原因,一般人们认为属于中东国家;土耳其和塞浦路斯尽管地理上属于中东地区的一部分,但是他们自身认为属于欧洲;北边的阿富汗有时也与中东联系密切。
本区地形错综复杂,个别差异大,有辽阔沙漠、带状高山、大面积的高原及草原,以及冲积平原,但气候上却一致呈现出干燥大陆气候。
本区域国家自古以来的经济发展多数都是依赖传统的农业和畜牧业。自从该地区发现石油之后,石油工业的兴起,使这些产油国地区的经济发生剧烈变化。
本区域的多数国家以信仰伊斯兰教为主,所以中东地区可说是伊斯兰世界,但也有一些人信奉基督教与犹太教。伊斯兰教穆斯林和犹太人之间经常发生冲突的原因,除了一般认为的宗教信仰差异外,主要还是政治因素,双方内部都有激进分子不断加剧对立,进而演变成全面冲突与流血事件,甚至演变成区域性的军事战争。
本区域是除佛教外的世界三大宗教的发源地,基督教(此指基督宗教,包括所有基督教派)及伊斯兰教皆发源与此。亚伯拉罕诸教(即犹太教、基督教及伊斯兰教)皆以耶路撒冷为圣地。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出生地麦加及辞世地麦地那也在这地区中的阿拉伯半岛。犹太人视巴勒斯坦为耶和华应许之地,而基督教亦起源于巴勒斯坦,后来才向希腊人和罗马人传教,穆斯林亦视古都斯(耶路撒冷)为第三圣地。
除了伊斯兰教、犹太教及基督教(主要是东正教和东仪天主教)以外,中东地区的少数派宗教还有以色列和伊朗的巴哈伊教、伊朗的琐罗亚斯德教(拜火教)、伊拉克的雅兹迪教和曼达教(拜星教),以及伊拉克亚述人的东方亚述教会、亚美尼亚人的使徒教会等基督教的小派别。
中东地区位于欧亚大陆、非洲、地中海以及印度洋之间。这里是许多宗教以及精神信仰的诞生地,如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摩尼教以及巴哈伊信仰等。在历史上,中东地区一直以来都是世界事务的一个中心地区,是一个在经济、文化以及宗教方面都十分敏感的地区。
人类历史上的古文明有两个发源于此地,即古埃及文明及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现代中东开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一战中,奥斯曼帝国加入了协约国并被同盟国打败后,在英法等列强的提议下根据《色佛尔条约》以及《洛桑条约》被拆分成多个国家。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的其他事件包括在1948年建立以色列,和以英国和法国为主的欧洲列强在20世纪60年代末的最终离去。它们的影响在某些部分从20世纪70年代起由美国所取代。
20世纪初,中东的许多国家发现了大量的石油储备,从而给这一地区带来了新的战略与经济上的重要性。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伊拉克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石油储量丰富的国家于1945年开始大量开采石油并销往世界各地,为这一地区带来了大量的财富。1960年在巴格达成立的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一直为中东国家所主导。
在冷战时期,中东是两个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及其盟友的必争之地。一方为美国及其主导的北约国家,另一方为苏联及其主导的华约国家,这两方在这一地区争相在政治上和意识形态上与各国家发展盟友关系。在整个20世纪和21世纪,该地区的逊尼派和什叶派的势力之间爆发过诸多冲突,期间也有短暂的平和与宽容。
!rowspan="1"| 国家名称
!rowspan="1"| 国旗
!colspan="2"| 面积(平方公里)
!rowspan="1"| 人口
!colspan="1"| 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rowspan="1"| 首都
!rowspan="1"| GDP(购买力平价)
!rowspan="1"| 人均GDP
!rowspan="1"| 货币
!rowspan="1"| 政府
!rowspan="1"| 官方语言
|
5884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5884 | 和弦 | 和弦
和弦(chord)源自希腊文χορδή,原意是指弦线。在音乐理论里,是指组合在一起的两个或更多不同音高的音。在欧洲古典音乐及受其影响的音乐风格里,更多时候是指三个或以上的音高组合,而两个音高的组合则以音程来描述。和弦的组成音,可分开演奏,亦可同时演奏。分开演奏的,我们称为分解和弦〔或分散和弦〕。和弦有三度叠置及非三度叠置之分,在西方传统和声中的和弦,均按照三度叠置的原则构成。
和弦的标记方式有很多种,巴洛克音乐经常以数字低音来标记和弦,古典音乐经常以罗马数字来标记和弦,爵士乐和流行音乐经常以音名的英文字母来标记和弦。
和弦的结构类型很多,如果按照组成音的多寡来区分,和弦可以分为三和弦(triads)、七和弦(sevenths)及九和弦(ninths)等。三和弦是由三个音组成,七和弦是由四个音组成,九和弦则由五个音组成。这些和弦又可用音程结构来细分,例如三和弦可以分为大和弦(major chord)、小和弦(minor chord)、增和弦(augmented chord)、减和弦(diminished chord)四种形态。另外,由同样音组成的和弦,在最低音不同时也会有不同的音响效果及使用方式,此即为转位。
一个音和上三度、五度的音构成的和弦称为三和弦。如前所述,三和弦可以再分为大三和弦、小三和弦、增三和弦和减三和弦。
下表为三和弦一览,和弦名(流行曲)以C为根音作为例子,和弦名(古典音乐)的调式主和弦为T,在此以I为基音作为例子。
古典音乐的和弦记号是和调性(key)互相对应的。罗马数目字代表和弦的根音(root)在那个调音阶里的位置。例如在C大调音阶上,I, ii, iii, IV, V, vi vii相等于流行音乐的C, Dm, Em, F, G, Am, Bdim和弦。而在A小调,i, ii, III, iv, V, VI, vii相等于流行音乐的Am, Bdim, C, Dm, E, F, G#dim。
由四个音,按照三度关系叠置的,称为七和弦。当七和弦中的四个音按三度排列时,最下方三个音的名称与三和弦相同,分别为「根音」、「三音」、「五音」,而根音上方的七度音,即称为「七音」。常用的七和弦,可分为五种:属七和弦/大小七和弦(Dominant 7th/Major minor 7th)、大七和弦(Major 7th)、小七和弦(minor 7th)、半减七和弦(half-diminished 7th)、减七和弦(diminished 7th)。除上述五种常见的七和弦外,还有增七和弦(Augmented Major 7th)、小大七和弦(minor Major 7th)等其他类型的七和弦。
在古典音乐里,七和弦到底包含哪一些音,是由调性决定的。例如C大调音阶包含了C,D,E,F,G,A,B七个音。I相等于C和弦,包含了C,E,G,B四个音,即是由C大三和弦及大七度组成。V相等于G和弦,包含G,B,D,F四个音,即是由G大三和弦及小七度组成。而ii相等于D和弦,包含了D,F,A,C四个音,即是由D小三和弦及小七度组成。故此在古典音乐里,不同的和弦加上7字,会产生不同的七和弦。
七和弦皆属于不协和和弦,因为所有七和弦的音程结构中,都有不协和的七度音程。
由五个音,按照三度音程叠置的和弦,即在三和弦的上方再叠置两个三度音。根音到九音距离为九度。通常以属九度()、降九度()或升九度()标记。十一和弦是在三和弦的上方再叠置三个三度音、十三和弦是在三和弦的上方再叠置四个三度音。
六和弦是包含六度音程的和弦。例如C是指一个C大三和弦,加上一个大六度音程,C是指一个C小三和弦,加上一个大六度音程。除此之外,还有“增六和弦”、“减六和弦”、“拿坡里六和弦”等。
增六和弦有义大利增六和弦(It6)、德国增六和弦(Ger6)、法国增六和弦(Fr6)等三种:
拿坡里六和弦(Neapolitan sixth chord, N6)为二级的第一转位,大调降根、降五音。小调降根音。功能属于下属和弦(IV),进行至属和弦(V)解决
挂留和弦(suspended chord)最常见的做法是将音阶上的第4音来取代原本的3音,使之距根音为纯4度所形成的和弦(sus chord),因其3音被取代,没有大和弦与小和弦的声响,因此和弦听起来较为中性。挂留和弦会带来紧张的感觉,古典乐理作用是增加音乐的张力(tension),所以在和弦的弹奏上,需要再解决(release)到原本的和弦;但爵士乐理就可不解决。
|
5887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5887 | 航空太空工程学 | 航空太空工程学
航空航天工程学(aerospace engineering)是航空工程学与航天工程学的总称,涉及航空飞行器与航天飞行器有关的工程领域。它包含固体力学、流体力学(特别是空气动力学)、航天动力学、天体力学、热力学、导航、航空电子、自动控制、电机工程学、机械工程、通信工程、材料科学和制造等领域。
|
5888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5888 | 提琴 | 提琴
提琴本泛指有琴杆,需一手持杆另一手持琴弓的弓弦乐器,现代汉语主要指近代欧洲传入的小提琴族乐器。传入东亚的中国的变化较大,而演变成外观脱离了原本形状的胡琴。
提琴可能是发源于1000多年前中亚的早期弓弦乐器,其又是由鲁特琴属拨弦乐器发展而成的,基本有两种大小和类型,较大的一种需要放平在地上或竖立著拉奏,较小的一种放在肩上或以带系在身上拉奏。两者在古画中都是呈梨形的,起初使用的琴弓与弓相似。
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进步鲁特琴属乐器结他的葫芦型外观,而便于握把使到在演奏技巧上得到极大的发展,琴弓发展成近似现代的直形弓的同时,造提琴工匠也开始接受葫芦形外观。
最早和修秀的提琴制琴师(提琴创始人)包括义大利的克劳迪奥·蒙台威尔第、安东尼奥·史特拉第瓦里等。
于是在欧洲早期结他「维乌埃拉琴」(Vihuela),发展成古典结他的同时,亦发展成维奥尔琴再发展成大提琴和低音提琴。较小的早期提琴「雷贝琴」,吸收结他的外观,发展成早期的三弦小提琴和柔音中提琴再发展成小提琴和中提琴,但4种现代提琴始终外观和古典结他相似葫芦型。
包括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4种弓弦乐器。各种提琴形制相似,张4根弦,以琴弓演奏为主,也可用手指拨奏,表现力丰富。以提琴为主的弦乐群是现代管弦乐队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中小提琴更是乐团使用数量最多的乐器,小提琴手占了一个标准乐团的乐师人数约半。
在古典主义音乐中确立了小提琴的主导地位,并且逐渐制定了三种外观和技法和小提琴相似,但体积较大和音域较低的乐器的标准,编组成近现代形式的管弦乐团和小型乐队的演奏方式,而现代的凹形琴弓亦成为标准了。
由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一把大提琴所组成的形式为弦乐四重奏,加多一把中提琴或大提琴的形式为弦乐五重奏,视乎作曲家有时则会加上低音提琴。
常在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和巴洛克音乐中使用的称为古提琴,包括了维奥尔琴(viol 或 viola da gamba)和柔音中提琴(viola d'amore),在古典主义音乐时代为了乐团需要标准化的乐器,而淘汰了此类运弓和指控上与乐团主力乐器的小提琴相差较远的乐器,代以外观和运弓较接近小提琴的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但后来部分古典音乐演奏家和乐团追求比普通古典音乐更古朴的音色,重新订造和使用仿古乐器,维奥尔琴更在电影《日出时让悲伤终结》(Tous les matins du monde)中,重新推广到观众眼前。
可归入电子乐器一类,可调节音量,方便在晚间练习,部分乐器制造者和音乐家开发和使用,如陈美(Vanessa-Mae Vanakorn Nicholson)和BOND使用的是电子提琴。
在欧美有些乡间地方或民间音乐演奏家,使用一些鲜为人知和不为主流西洋古典音乐使用的提琴,如「古斯尔琴」、「加登琴」和「尼克尔哈巴琴」等。
提琴一词有时用于称呼中国的昆曲、广东音乐、潮州音乐、福建和台湾音乐中的胡琴类乐器。
椰子壳做琴筒,蒙桐木面板,形状类似板胡。
有竹制的竹提琴(琴筒竹制,蒙桐木板面,潮州音乐叫做竹弦)和椰子壳做琴筒的提琴(类似板胡)。
二弦 (粤乐)、竹提琴、月琴是最早期的「三架头」组合,后来发展出「硬弓五架头」:二弦、竹提琴、月琴、三弦、横箫(笛)。
提琴一词于黄宗识〈潮州音乐在台湾〉等文有提及,潮语的提弦(就是提琴,有时写作提胡,潮语、台语、闽南语称胡琴叫弦)是经过改造的广东高胡(粤胡),定纯5度,张钢弦或丝弦,有时亦指民乐二胡。
潮州儒家乐(外江诗;汉乐)用竹弦(竹提琴)做头手(头手弦,领奏胡琴)。
台湾北管音乐的古路(福路;旧路)用壳子弦(壳仔弦)做头手(头手弦;主弦,领奏胡琴),称为提弦(提弦),意即提琴(胡琴台语叫做弦;弦),福路多唱梆子系曲调:梆子腔、紧中慢、慢中紧、十二丈等,还有二凡(即梆黄中的二黄;二王,又写作二逢)、四空门、平板(类似二凡的曲调)等曲调。
相对于古路(福路;旧路)的北管新路(西路;西皮)用京胡做主弦(领奏胡琴),称为吊规子,曲调以西皮、二黄为主,还有拨子、二黄平(四平调)等。
台湾和中国闽南的歌仔戏名称多用壳子弦,较少用提弦。
|
5894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5894 | 弓弦乐器 | 弓弦乐器
弓弦乐器,又称擦弦乐器,在西洋乐器中主要就是管弦乐团中的提琴类,包括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四种。弓弦乐器一般以涂有松香的马尾琴弓来摩擦琴弦以产生音响,另外也可以用拨奏的方法来演奏。
各种弓弦乐器都可以运用分弓、连弓、跳弓、断弓、飞跃断弓、撞弓和击弓等特殊弓法来表现作曲家特殊的要求。也都可以使用弱音器来改变本来的音色。
弓弦乐器可以表现极强到极弱范围很大的力度变化,可以制造各种浓稠和稀薄的音响效果。无论是合奏还是独奏,都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弓弦乐器在古今的作曲家与演奏家的创作和演出中,演奏技巧和表现能力都日趋完美。
中国民族乐器中的弓弦乐器,又称拉弦乐器,以各种形制的胡琴为主,如二胡、京胡、板胡等。
|
5900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5900 | 10月20日 | 10月20日
10月20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293天(闰年第294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72天。
|
5913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5913 | 刘德华 | 刘德华
刘德华(Andy Lau Tak-wah;),香港知名演员、歌手、填词人、电影监制及出品人,1990年代获封为香港乐坛「四大天王」之一,也是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中获奖最多的香港歌手;电影方面他三次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和两次金马奖最佳男主角,至今参演超过140部电影。刘德华是天幕公司和映艺集团的创建者,作为投资人已参与制作了20多部华语电影。
1999年,刘德华获得「香港十大杰出青年」的荣誉,2000年11月则顺利荣登「世界十大杰出青年」,成为获此殊荣的少数几位香港艺人。2006年7月7日,香港演艺学院因他“是香港最受尊重和喜爱的演艺名人之一,对香港电影及音乐贡献良多。其严谨专业的工作态度,足以成为年轻人的典范”,为了“表彰他在表演艺术方面的成就”而授予刘德华荣誉院士称号,他也因此成为少数几位获此荣誉的香港艺人之一。
刘德华笃信佛教,法号“慧果”,热心公益,时常参与慈善活动。2008年,刘德华获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委任为太平绅士,2010年4月23日,刘德华获任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并担任副理事长。2010年5月2日,刘德华获颁第十二届「世界杰出华人奖」同时获颁授加拿大纽宾士域蓝仕桥大学荣誉博士学位。2013年12月8日,他又当选香港残疾人奥委会暨伤残人士体育协会副会长。2017年12月他因演艺事业和公益事务上的成就被香港树仁大学授予荣誉文学博士学位。2018年6月受邀加入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会成为奥斯卡金像奖评委。
刘德华祖籍广东新会,1961年9月27日出生于香港新界大埔泰亨村,祖父在当时算是大地主(乡村、农地)。有三位姊姊、一位妹妹和一位弟弟(刘德盛),在家中排行第四。其父刘礼年轻时为启德机场的消防员。
刘德华六岁时随家人离开了农村,全家后来搬到了九龙钻石山下(城市、贫民区),钻石山贫民区由于多是木屋容易发生火灾,刘家的木屋在刘德华十一岁时被大火烧毁,家人因此住在寮屋一年,家人后来再搬到蓝田邨第十五座。在刘德华五、六岁时,担任消防员的父亲还开了一间小吃杂货店以赚钱维持家用;刘德华与姐姐们则经常担任店里的帮工一起干活,当时负责写菜名的他为日后写下一手好的毛笔字奠定了基础。离店不远处有一家「坚城片场」,往片场送外卖的他也能常见到曹达华、石坚、冯宝宝等当红演员拍戏时的模样。因为父亲嗜吃叉烧,后来刘德华更把蓝田邨十五座地下的「华东烧腊」买下来送予父亲,现时他和父母都住在加多利山大宅,而其大姊一家则住在大围新翠邨公屋。
刘德华在就学阶段曾取学名为「刘福荣」,刘福荣只是学名而非本名,「刘德华」就是本名,他本人在台湾综艺电视节目《康熙来了》中曾亲口公开澄清此事。刘德华在黄大仙天主教小学毕业后,升读位于新蒲岗的可立中学。升读了可立之后,刘德华与校内要好的同学走在一起,还自号「可立七侠」,同时,他亦热心参加校内学校剧社的表演,参与幕后制作负责编剧,而教授他有关戏剧方面知识的老师,就是后来的著名舞台剧编剧杜国威。刘德华在中五会考获得1B3D2E(中文读本A)的成绩,中六上学期后,到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的艺员训练班受训。
1981年刘德华入读第10期无线电视艺员训练班,著名的同期同学有吴家丽、梁家辉、戚美珍、张之亮、徐锦江等,毕业后任无线电视台演员。在香港电台电视部制作的电视单元剧《香港香港8:江湖再见》里首次演出。其后在李添胜监制的时装警匪电视剧《猎鹰》里首度担演男主角饰演一名投身警界的青年警察而开始走红。
1983年受TVB力捧,与黄日华、梁朝伟、苗侨伟和汤镇业组成「无线五虎将」,相继出演了1983年萧笙监制、与陈玉莲合作的50集武侠剧《神雕侠侣》,1984年李添胜监制、与梁朝伟合作的《鹿鼎记》等多部很受欢迎的无线剧集,其中在片中饰演杨过的《神雕侠侣》不仅是刘德华最为重要的电视剧代表作,1999年该剧为刘德华赢得TVB无线千禧“我最难忘的男主角”荣誉,而且还被金庸先生于2003年选为他最满意的根据其小说改编成的两部电视剧之一(另外一部是1976年郑少秋主演的《书剑恩仇录》)。
刘德华于1982年开始参演电影,首部作品是吴小云执导的《彩云曲》,其中刘的戏份比较少。第一部担演重要角色的电影作品则是1982年许鞍华执导的表现越南战后普通人生活和移民香港题材的《投奔怒海》,他接拍本片当时得到了周润发的推荐,并以此片获得第二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新演员提名,不过败于以同一影片提名的女演员马斯晨。1983年霍耀良执导的《毁灭号地车》是刘德华首部担纲主演的电影。
1985年吴思远执导、刘德华与叶德娴主演的法庭剧情片《法外情》是刘德华早期主演影片中的一部重要代表作。刘在片中扮演一位年轻的律师在法庭上唇枪舌战的表现不俗,而法庭外与身世有关的感情戏则比较赚人眼泪。《法外情》的成功促使主创们后来又拍摄了两部续集《法内情》和《法内情大结局》。另外,这时期刘跟洪金宝等人合作的群星动作片《夏日福星》和《最佳福星》,以及与周润发合作的江湖片《英雄好汉》和《江湖情》都取得了良好的票房成绩。
1988年至1992年是刘德华拍片量最多的时期,这五年他参演了超过50部作品。其中演出最多最成功的类型是黑社会江湖片,并塑造了多个成长于草根、身在黑社会却有情有义英雄未泯、基本以悲剧收尾的“情深烂仔”与“悲剧英雄”角色,深深影响当时的年轻人。1988年他与张曼玉和张学友合作王家卫的导演处女作《旺角卡门》,塑造了一个重情重义的江湖混混华仔形象,使其首次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提名,影片也为刘赢得首座表演奖杯——台湾金龙表演艺术奖最佳演员奖;1989年由向华胜、王晶联合执导,刘与谭咏麟合作的赌片《至尊无上》票房达2300多万港币,是为数不多的讲述兄弟情义的港产赌片。1990年他与吴倩莲在陈木胜的导演处女作《天若有情》中,演绎了小混混华Dee与千金小姐JOJO之间一段刻骨铭心的浪漫生死恋,感动了华语地区及韩国等地许多观众,本片的成功也导致后来他与吴倩莲在杜琪峰执导的1991年作品《至尊无上II之永霸天下》和1996年作品《天若有情III之烽火佳人》中合演情侣。
而刘德华亦凭借其出众的偶像外型拍摄了大量的商业片,其中与著名导演王晶合作的次数最多,双方合作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以《最佳损友》系列、《与龙共舞》为代表的爱情喜剧片,刘德华在其中表现了喜剧表演才能,每部影片都获得超过2000万的票房成绩;他与王晶合作的另一类主要电影是赌博片,如1989年与周润发合作的《赌神》,1990年与周星驰合作的《赌神》续集《赌侠》,都成为当时非常卖座的商业类型片,这些作品使得刘德华的「赌侠」与周润发的「赌神」和周星驰的「赌圣」并列为港产赌片的三大代表角色。90年代后期刘与王晶又合作了两部以King哥为主角的续集《赌侠1999》和《赌侠大战拉斯维加斯》,分别于1998年与1999年上映。
此外,该时期比较知名的作品还有《九一神雕侠侣》、《狱中龙》和《五亿探长雷洛传》。1991年的《九一神雕侠侣》是刘德华成立的天幕制作有限公司拍摄的首部作品,是他与梅艳芳等人合作的一部现代奇幻浪漫动作片,收获了良好的反响和票房。同年的《五亿探长雷洛传》和《五亿探长雷洛传II之父子情仇》由刘国昌执导,是一部改编自真人故事的传记片,刻画了一个香港警察雷洛在动荡时代的乱世中成长为枭雄的兴衰成败史,两部累计票房5300万,刘德华也凭借雷洛一角获得第1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提名。《雷洛传》的成功使刘德华于1992年又接拍了表现澳门赌王传记题材的《赌城大亨》系列,获得不错反响。不过,高产时期的刘德华也往往被认为“处理性格和情感没有深度,角色类型化”,影评人张伟雄说:“他喜欢在镜头里玩形态,玩火机,玩枪,玩小动作,连发型都不能改。可以说,他是同一时期一直演两种角色而已,路数甚窄。多产期还造就了刘德华在表演上的另一个大特点,就是模仿。”
尽管香港电影业自1990年代中期已进入了产量锐减和票房下降的衰退阶段,不过刘德华的电影事业却一直在进步,佳作不断。
1993年刘镇伟执导的《天长地久》是天幕公司拍摄的一部浪漫剧情片,刘德华与刘锦玲和吴家丽合作诠释了一段演艺圈里的悲剧爱情故事,其缠绵悱恻的味道成为刘德华电影生涯为数不多的一部文艺片。1994年刘德华投资的《天与地》在内地取景拍摄,讲述民国时期禁毒专员张一鹏到上海打击毒枭的故事,结局设计使得本片充满了悲剧色彩和批判意味。
1995年与梁咏琪合作主演尔冬升执导的赛车励志片《烈火战车》,片中其对阿祖叛逆、倔强和执著的心理刻画和多重情感纠葛的演绎让刘德华获得了第三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提名。同年主演林岭东导演的《大冒险家》在菲律宾、香港和美国三地拍摄,它在大型枪战爆炸场面上的制作上比较精良。90年代后期由于刘德华的天幕公司已累计亏损4000万,刘德华于是向向华强夫妇求助,并连续跟向氏的永盛公司和中国星集团合作,拍摄了《新上海滩》、《天地雄心》、《龙在江湖》、《赌侠1999》、《黑马王子》、《赌侠大战拉斯维加斯》等许多卖座商业片,这些作品都进入了香港年度票房前十。其中在1996年潘文杰执导的《新上海滩》中演绎了一个从低层奋斗慢慢崛起最终遇害的黑帮大哥丁力新形象。1998年与梁咏琪主演黑帮电影《龙在江湖》,其饰演的黑帮成员韦吉祥悲剧结局颠覆了导演王晶一贯的欢乐风格。这一时期已进入中年阶段的刘德华在《烈火战车》、《龙在江湖》和《赌侠1999》等片中的演绎突破了他以往塑造的年轻黑帮英雄形象,成为“反英雄”角色的代表。
从1999年杜琪峰执导的《暗战》开始,刘德华摆脱了过去比较偶像化的演绎方法,不断深入角色性格与内心成功实现转型,塑造了许多不同身份与个性的角色,如《暗战》里身患绝症的雅贼华,《孤男寡女》中的销售部门经理华少,《阿虎》中悲情的拳击手孟虎,《瘦身男女》里贪吃又坚持自我牺牲的肥佬,《无间道》和《终极无间》中在警局里任高级督察的黑帮卧底刘健明,《江湖》中重情重义黑帮龙头大哥洪仁就,以及《大只佬》中看透因果真谛的了因和尚等。这一连串作品不仅在票房和口碑上赢得佳绩,亦获第19届到23届连续五届的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提名,其中凭借《暗战》和《大只佬》两度得奖,并入围第38届、40届和41届金马奖最佳男主角,以《无间道III》获奖。此外,《阿虎》为他赢得第六届香港电影金紫荆奖最佳男主角奖,《大只佬》赢得第十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最佳男演员和第四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最佳男主角奖,《孤男寡女》、《瘦身男女》和《大只佬》为刘赢得三次演艺动力大奖最突出电影男演员称号。而《孤男寡女》、《瘦身男女》和《无间道》的大卖不仅巩固了刘德华的票房巨星地位,亦使得他与郑秀文成为当时很受欢迎的一对银幕情侣,而杜琪峰与刘德华和郑秀文三人也有了“铁三角”之称。因此1999年至2004年是刘德华港产片时代的一段颠峰时期。
2005年在陈德森执导的奇幻悲剧电影《童梦奇缘》中,刘克服挑战借化妆技术呈现了巨大年龄跨度的演出,他的表现不仅成为影片的最大看点,其光仔一角又获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提名。2006年参演尔冬升执导的毒品题材的警匪片《门徒》,在片中他将一位复杂个性之毒枭刻画得逼真到位,并以此片赢得一座金像奖男配角奖。2007年刘德华因其自1997年以来对香港电影的贡献而与著名监制江志强一同获得香港电台主办、香港电影金像奖协办的香港特区十周年电影选举杰出成就奖。
随著2003年以来香港与内地的电影合作不断加深,刘德华也经常在合拍片中担任主角。2004年,先与中国著名导演张艺谋合作武侠片《十面埋伏》,该片获得了良好的国际票房与西方的好评;接著又与著名商业导演冯小刚合作犯罪剧情片《天下无贼》,被陈可辛称赞道成功演绎了一位颇有说服力的大陆人形象,获得第五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最佳男主角提名以及香港电影金紫荆奖最佳男主角提名。2005年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登徒认为“刘德华应该算第一个在内地发展得很好的香港明星,他能找到与国内电影工作者合作的方法。”
2006年主演了香港文艺导演张之亮执导的中日韩合拍古装战争片《墨攻》,其饰演的主张“兼爱非攻”的墨家使者革离一角获得2007年亚洲电影大奖最佳男演员提名以及香港电影金紫荆奖最佳男主角提名。2007年刘德华与李连杰合作陈可辛执导的古装战争巨制《投名状》,以片中粗犷耿直、命运悲惨的草莽兄弟赵二虎一角获得第十次香港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提名。2008年在李仁港导演的古装动作片《三国之见龙卸甲》中展现了青年与老年两个阶段、胸怀壮志且表现勇猛的三国英雄人物赵子龙,成为刘德华本人比较满意的一个银幕角色。2010年在徐克武侠回归之作《狄仁杰之通天帝国》中,刘德华塑造了一个有勇有谋的大唐神探狄仁杰新形象,作为主演亦参与角逐第67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项,影片也获得了“目前最接近好莱坞标准的华语类型片”的史诗娱乐巨制的赞誉。
2011年刘德华投资并与叶德娴合作主演许鞍华执导的剧情片《桃姐》,在这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而成的老人题材的作品中了他饰演了一位很有生活质感的普通人,极具说服力的内敛演出让他先后在第48届金马奖和第3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上称帝。2012年10月他被金马奖执委会委任为第49届金马奖评审团主席。2013年又受邀担任第七届亚洲电影大奖评审团主席。
时隔多年之后,他再次与杜琪峰和郑秀文合作,在2013年推理喜剧片《盲探》中首次演绎了一位盲人侦探角色庄士敦,该片为他赢得2013年西班牙锡切斯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是刘德华赢得的首个国际影展影帝殊荣。值得一提的是,《盲探》是他自2005年以来所主演的唯一一部纯港产片。同年12月上映的《风暴》由刘德华与江志强联合投资并监制,为袁锦麟编导、刘与林家栋主演的一部港产警匪片,他坚持亲自完成大量高难度动作戏,其火暴场面被认为可媲美同类型好莱坞影片,而刘演绎的警官吕明哲集人性冲突和善恶于一身,被一些影评人认为是一个突破。
2015年刘德华在华谊兄弟出品、改编自真人真事、中国女编剧兼作家彭三源编导的电影处女作《失孤》中演绎一名坚持寻子十多年的中国底层农民雷泽宽,他的表演成为影片最大的看点,其颠覆性的演出获得普遍肯定,获得第30届金鸡奖最佳男主角提名和第35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提名,赢得第16届华表奖优秀男演员奖。9月上映丁晟编导的中国警匪片《解救吾先生》也同样取材自真实事件,他饰演一名被劫匪绑架后冷静求生的香港影星吾先生,获得第2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同年参演张艺谋执导的中美合拍3D魔幻动作巨制《长城》,2016年12月在中国上映。
2017年刘德华监制并主演邱礼涛编导的大制作港产警匪片《拆弹专家》,演绎了一位不畏悍匪、忠于职责、敢于牺牲的英雄警察,获得第37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提名,赢得首届最港电影大奖最港男演员奖。同年与甄子丹合作在王晶导演的《追龙》中特别演出、继1991年的《五亿探长雷洛传》后再次饰演雷洛一角。
电影票房方面,由于刘德华是香港一线影星中拍片数量最多的男演员(1988年到1992年共计达50多部),因此在2005年由香港UA院线主办的“光影梦魅20年暨全港最高票房电影颁奖典礼1985-2005”上,他以108部累计约17.3亿港币票房获全港最高票房男演员奖。在2007年由香港国际电影节主办的首届亚洲电影大奖上,刘德华获亚洲电影票房巨星大奖。至今其主演(第一或第二主演)的作品中香港票房超过2000万港元的共有27部,其中有15部超过2500万,分别为《赌神》、《赌侠》、《五亿探长雷洛传》、《整蛊专家》、《烈火战车》、《孤男寡女》、《瘦身男女》、《全职杀手》、《无间道》、《大只佬》、《无间道3》、《门徒》、《投名状》、《桃姐》和《拆弹专家》。中国大陆票房过一亿人民币作品有14部,分别为《十面埋伏》、《天下无贼》、《投名状》、《游龙戏凤》、《狄仁杰之通天帝国》、《新少林寺》、《天机:富春山居图》、《盲探》、《风暴》、《失孤》、《解救吾先生》、《王牌逗王牌》、《拆弹专家》和《侠盗联盟》。
在合作对象方面,迄今合作次数最多的导演是多达20多部的王晶;而合作11次的杜琪峰则是与刘德华合作最成功的一位导演,刘德华有多部代表作均出自杜琪峰之手,包括让刘两度金像奖称帝的《暗战》和《大只佬》,他同杜琪峰亦是现实中关系较好的朋友。男演员方面,与其关系最好的男艺人有黄日华、苗侨伟、林家栋等人。跟刘德华合作过的女演员有很多,其中合作最多次的是从1988年的《群龙夺宝》开始到1999年拍摄的《卫斯理蓝血人》为止共11次的关之琳,双方因此也在90年代被媒体称作“银幕情侣”,2011年1月在他举办的香港演唱会上关之琳作为嘉宾时,刘德华更笑称“我当年真的以为会和她结婚”;在90年代,刘德华与吴倩莲共演过五次情侣让人印象深刻;2000年代以来,与刘德华合作次数最多最默契的为郑秀文,两人从2000年的《孤男寡女》到2013年的《盲探》共七部影片中饰演情侣。此外不得不提的一位女艺人是叶德娴,由于叶德娴与刘德华在其成名电视剧《猎鹰》和《法外情》系列中演绎了感人的母子对手戏,叶德娴因而成为刘德华的干妈并保持着亲密的私人关系,在2010年刘德华香港跨年个唱上叶德娴还以常驻嘉宾的身分参与了每场演出,这对母子搭档在相隔多年之后再次在2011年许鞍华作品《桃姐》中又有精彩感人的合作,并为叶德娴连续赢得威尼斯电影节、德班国际电影节、金马奖、亚洲电影大奖、香港金像奖等计八个影后殊荣。
为了实现个人的电影梦想,刘德华于1991年成立了属于自己的天幕制作有限公司。首部作品《九一神雕侠侣》由刘德华与梅艳芳主演于1991年12月上映,收获了不错的口碑,香港票房2000多万港币,该片让天幕公司一举成功。不过之后的《吴三桂与陈园园》、《九二神雕侠侣》、《战神传说》、《机Boy小子之真假威龙》、《天长地久》、《天与地》、《1/2次同床》几部电影票房都不如预期,累计亏损达4000万以上港币,几乎令天幕公司濒临破产,1990年代后期刘德华靠借债、接拍电影、出唱片、开演唱会、做广告代言的收入拿来投资电影才维持住了公司的运营。1997年投资陈果导演的小成本独立电影《香港制造》赢尽口碑,并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最佳导演以及金马奖最佳导演、最佳编剧等多个大奖,之后又合作了《去年烟花特别多》,这两部作品是天幕公司仅有的纯文艺片,但是票房也很差。《阿虎》与《爱君如梦》是天幕公司最后的两部作品,都由刘德华主演,前者成为他的代表作,后者是部讲述小人物追求梦想的歌舞喜剧片。
2002年刘德华与合伙人麦绍棠发生法律纠纷,导致刘德华重新成立了一家新公司映艺娱乐有限公司。刘德华吸取了天幕公司的教训,不再拍摄大制作商业片,主要投资小成本的文艺片。2005年余伟国执导的《再说一次我爱你》为映艺首部作品,是刘德华与杨采妮、蔡卓妍合作的一部爱情悲剧电影。2005年启动的「亚洲新星导计划」是专门为扶持新导演的一个电影项目,共资助了大华语地区的六名年轻导演拍摄了六部作品,其中包括台湾的《人鱼朵朵》、中国大陆的《疯狂的石头》、新加坡的《爱情故事》、马来西亚的《太阳雨》,以及香港的两部作品《师奶唔易做》与《得闲饮茶》。这些小成本作品口碑大多不错,而其中影响最大最成功的是宁浩导演的《疯狂的石头》,这部黑色喜剧片在内地获得了2300多万的票房,也收获了大量的好评和奖项,并让宁浩导演与郭涛、黄渤、刘桦等演员开始成名并走红,后来宁浩于2009年推出的又一部黑色喜剧片《疯狂的赛车》在大陆票房过亿。刘德华对扶持新导演所做的贡献,让他于2006年获得第11届釜山国际电影节颁发的亚洲最有贡献电影人大奖,2007年又获得第七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年度杰出电影人称号。
2007年赵崇基执导的警匪片《兄弟》仿效《五虎将之决裂》以无线五虎演员间的友情为出发点,撮合了苗侨伟、刘德华、黄日华、汤镇业四人另加陈奕迅等人参与演出。2010年郭子健与郑思杰联合编导的《打擂台》是一部向香港电影黄金时代致敬的作品,由一众老艺人泰迪罗宾、梁小龙和陈观泰主演,赢得第三十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等四个奖项。2011年许鞍华执导的《桃姐》改编自真人故事,刘德华与叶德娴演出了一段朴实感人的主仆情,并呈现出老年人的生存状态,影片收获了广泛的赞誉和许多奖杯的肯定。2013年刘德华投资并监制的校园青春片《初恋未满》是刘娟导演的处女作,获得第1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单元评委会特别奖。2013年12月公映的作品《风暴》是由映艺与安乐公司联合投资的一部大制作商业片,为香港首部3D警匪片。2015年客串并参与投资台湾校园青春爱情片《我的少女时代》,影片取得好口碑的同时也在台湾、香港、中国大陆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和韩国等地区创造票房佳绩。
刘德华在与林子祥合演《投奔怒海》期间,有天片场收工后林子祥招呼大家一起唱卡拉OK,林子祥听了刘德华的歌后很是欣赏,于是大加赞赏并鼓励刘德华去唱歌,于是在林子祥的鼓励下刘德华开始发展自己的歌艺,因此林子祥可以算是刘德华歌唱事业的伯乐。
1985年刘德华进军乐坛加盟华星唱片推出了第一张专辑《只知道此刻爱你》,共包括《只知道此刻爱你》等计13首粤语歌曲,其稚嫩的唱腔未获得很大回响,但与张学友、邝美云一起入围最佳新人奖。1986年转入百代唱片后至1989年这四年间,相继推出了《情感的禁区》、《回到你身边》、《回到你身边&法内情》、《刘德华》、《爱的连线》、《共你伤心过》共计六张唱片,其中1987年发行的《情感的禁区》中的同名主打歌《情感的禁区》成为其第一首成功流行的歌曲,1989年《回到你身边&法内情》是其首张国语唱片,1988年《回到你身边》中的《永远记得你》、1989年《刘德华》中翻唱自英文摇滚歌曲的《》以及1989年《共你伤心过》中的《流浪》这几首粤语歌数年后经常为刘德华所演唱而让歌迷所熟悉。整体上来讲,85至89年这段时期是刘德华在歌坛的探索期,音乐成绩不仅平平,其在歌唱技巧方面与成功歌手也有比较大的差距,演员出身的他在歌坛的发展前景当时并不为外界所看好。
1990年在进入宝艺星唱片后,刘德华迎来了歌唱事业的春天。5月发行的《可不可以》销量达三白金,同名主打歌《可不可以》为其赢得香港电台颁发的十大中文金曲奖,是其获得的第一个重要歌曲奖项。同年推出的国语专辑《如果你是我的传说》热卖四白金,主打歌《如果你是我的传说》开始流行于台湾、中国大陆和东南亚等地,刘德华因此获得台湾《民生报》主办的金曲龙虎榜最受欢迎歌手称号,也被认为是成功打入国语歌市场的第一位香港歌手。12月推出另一张粤语专辑《再会了》的同名主打歌赢得90年度TVB颁发的十大劲歌金曲奖,最后更是勇夺十大劲歌金曲最受欢迎男歌星奖,让刘德华成为继谭咏麟和张国荣后,又一位获此大奖的男歌手。
1991年6月推出《爱不完》专辑,销售首日录音带销量已有16万张,而雷射唱片则有72,000张,总计在港年度销量超过五白金(25万张)。9月另一张热卖专辑《一起走过的日子》销量达六白金(30万张),是91年三张销量最高的专辑之一(另两张为张学友的《情不禁》及黎明的《是爱、是缘》)。而《爱不完》及《一起走过的日子》更同占宝丽金唱片公司历年来二十张最畅销唱片专辑的其中两席位。1992年12月于华纳唱片发行的粤语专辑《真我的风采》达至八白金唱片(即40万张)的销量。1991年和1992年刘德华以大热姿态继续包揽十大劲歌金曲最受欢迎男歌星奖,奠定了其在香港乐坛的偶像地位。在1992年的偶像热潮下,刘德华与张学友、黎明、郭富城被传媒封为「四大天王」。
另一方面,刘德华继续巩固其国语影响力,1991年至1992年相继推出了三张国语大碟《我和我追逐的梦》、《来生缘》和《谢谢你的爱》,这些唱片与同名主打歌继续在台湾和中国大陆等地保持热销和流行地位,《来生缘》台湾销量达十白金,刘德华于1992年当选北京电视台最受欢迎歌星奖以及台湾《民生报》主办的“台湾十大偶像选举”第一名,此后刘德华在歌坛事业的红火让其连续五届蝉联这一荣誉(该选举一共举办了1992到1997年六届)。1992年刘德华到美国与加拿大举办了八场个人演唱会,成为其首次巡演活动。
刘德华于1992年加入飞碟唱片后,相继推出《真情难收》、《答案就是你》、《一生一次》、《爱意》、《忘情水》、《五时三十分》和《天意》这多张唱片。其中《答案就是你》和《五时三十分》成为他的经典粤语唱片,前者包括《答案就是你》、《暗里着迷》、《你是我的梦》、《这一生是给你一个》、《开心的马骝》和《永远寂寞》多首经典歌曲,《永远寂寞》获得93年度十大中文金曲奖;后者则有《花花世界》、《口琴别恋》、《谁人知》和《钻石眼泪》这四首主要作品,《谁人知》成为94年度十大劲歌金曲和十大中文金曲双料金曲。1994年发行《忘情水》和《天意》是刘德华的经典国语唱片,《忘情水》获得了包括94年度十大劲歌金曲最受欢迎国语歌曲金奖、十大中文金曲奖和优秀国语歌曲金奖,以及华语榜中榜金曲奖在内的许多歌曲大奖,《忘情水》在亚洲销量超过300万张成为当年的大卖作品,也是刘德华本人销量最高的一张唱片。《忘情水》和《天意》在台湾的销量也位列前矛。此外,《一生一次》中的《不能没有你》赢得93年度十大中文金曲奖优秀国语歌曲,《爱意》中的《情人Happy Birthday》获得93年度十大劲歌金曲。刘德华又以大热态势拿下1993年度十大劲歌金曲国内最受欢迎香港男歌星和1994年度十大劲歌金曲最受欢迎男歌星奖,93年在红磡体育馆举办的20场“真我的风采”演唱会为其第一次香港个唱,93年首次在中国大陆的上海、北京、重庆等地展开了23场的室内巡回演唱会。1994年再次在香港红馆举办了一连20场的演唱会。此时大红的刘德华受邀参加95年中国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演唱了名曲《忘情水》,扩大了自己在中国大陆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1995年8月的国语专辑《真永远》是刘德华当年加盟艺能动音后的首张作品,同名主打歌《真永远》获得95年度十大中文金曲和全球华人至尊金曲奖,而《爱火烧不尽》是其主演电影《大冒险家》的片尾曲,励志歌曲《今天》后来也广为流传。1995年12月的粤语专辑《情未鸟》中的《情未鸟》成为95年度十大劲歌金曲和十大中文金曲双料金曲,另一首代表作《情深的一句》为其主演电影《烈火战车》的主题曲。1996年相继发行了《相思成灾》和《因为爱》两张国语唱片,歌曲《相思成灾》获得96年度十大中文金曲奖优秀国语歌曲银奖和新城金心国语歌钻石奖,歌曲《因为爱》获得96年度十大劲歌金曲奖最受欢迎国语歌曲铜奖以及华语榜中榜金曲奖。1996年的粤语唱片《在乎您》主要有《倒转地球》、《一个人睡》和《潮水》三首名曲,前者是刘德华96年在红馆举办的20场演唱会的主题歌,《一个人睡》获得十大劲歌金曲奖,《潮水》是较受刘个人喜爱的个人作词作品。
1997年的国语专辑《爱如此神奇》主要收集了多首翻唱自其他歌手的经典歌曲,新曲主要有《爱如此神奇》和《中国人》,《爱如此神奇》入选第四届华语榜中榜20大金曲,《中国人》是为迎接香港回归、歌颂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歌曲,专辑名列97年度金曲龙虎榜国语大碟专辑第5名。《中国人》后来成为刘德华参加中国大陆晚会和香港回归纪念活动时经常演唱的一首名曲。1997年12月发行了《真生命》和《爱在刻骨铭心时》两张专辑,粤语歌《真生命》成为97年度十大劲歌金曲,国语唱片《爱在刻骨铭心时》则因包括《孤星泪》、《冰雨》、《偷回忆的人》和《世界第一等》四首经典作品而成为其经典唱片,《孤星泪》和《冰雨》后来成为传唱度很高的经典情歌,《世界第一等》由伍佰创作,是刘德华演唱的唯一一首台语歌。《爱在刻骨铭心时》成为金曲龙虎榜1998年国语十大专辑之一。
1998年发行粤语专辑《你是我的女人》与国语专辑《笨小孩精选》两张唱片,前者唱片里包括主打歌《你是我的女人》、《他的女人》等多首刘德华个人填词作品,刘与美国萨克斯大师肯尼·基合作的《你是我的女人》成为98年度十大劲歌金曲和十大中文金曲双料金曲,以及98年醉心龙虎榜十大金曲第2位和新城电台年度劲爆歌曲。《笨小孩精选》主要收录历年许多经典国语歌曲,包括《忘情水》、《天意》、《一生一次》和《真情难收》在内的四首歌被新编重唱成另一种味道,而新歌《笨小孩》由刘德华与柯受良、吴宗宪合唱,是刘德华根据个人经历创作的一首励志歌曲,赢得98年度十大劲歌金曲奖最受欢迎国语歌金奖、十大中文金曲奖优秀国语歌曲金奖、劲爆国语歌曲等多个大奖。
1999年上半年推出的国语专辑《人间爱》收录了多首与内地音乐人合作的歌曲,如高枫3首,丁蕾1首,李泉1首,由于融入大量内地流行音乐元素,因此成为一张风格新颖、大陆味道浓重的专辑。其中讲述人生哲理的《木鱼与金鱼》获得99年度十大中文金曲优秀国语歌曲金奖,《男朋友》为其主演电影《黑马王子》的主题曲,另外《都怪我》、《会说话的哑巴》和《回家真好》都有一定的流行度;下半年推出粤语专辑《爱无知》获得Music Tower 全年唱片大奖,《爱无知》与《痛》为其中代表作。当年八月他以金发造型在红馆举办一连15场的演唱会,主题曲是刘德华为「西藏慈善音乐会」创作并献唱的单曲《爱你一万年》,这首大气的抒情歌曲入选99年度十大劲歌金曲最受欢迎国语歌曲金奖和全球华语音乐榜中榜20大金曲,也为刘德华赢得华语音乐榜中榜「跨世纪男歌手」称号。99演唱会影碟的普及使之后来成为歌迷的最爱,为其最经典的一次个唱演出。
2000年8月发行国语唱片《男人的爱》由上海音乐才子李泉、香港制作人陈德建、台湾流行音乐强手刘天健及徐德昌等多位顶尖音乐人参与创作,这些制作人分别从不同角度探讨男人的爱,主打歌《男人哭吧不是罪》由刘本人填词并唱出了一股很浑厚的男人心声,获得2000年度十大中文金曲奖,刘与陈慧琳合唱的《我不够爱你》获得2000年度十大劲歌金曲最受欢迎国语歌曲金奖和中文金曲奖优秀国语歌曲奖金奖,以上两首也同时入选全球华语音乐榜中榜20大金曲,刘德华更是赢得华语榜中榜「最受欢迎歌手大奖」称号。此外,《享用我的姓》、《没有你的城市》和《爱情新活力》质量也不俗,令《男人的爱》成为其唱片代表作。12月推出的粤语专辑《心蓝》,因包括《心蓝》、《当我遇上你》、《微笑》和《缺陷美》四首主要歌曲成为其粤语唱片代表作,《心蓝》获得香港乐坛评议会最受欢迎年度流行金曲金奖,作为其主演电影《阿虎》主题曲的《当我遇上你》成为2000年度十大劲歌金曲,《微笑》为《阿虎》的电影插曲,《缺陷美》为TVB电视《美丽人生》主题曲。
2001年6月发行国语唱片《天开了》,主打歌《我的心只可容纳你》是刘德华为其代言的道地绿茶创作的广告歌,作曲人赵增熹借由弦乐来表现山水的绵延与人类的深情,获得01年度十大劲歌金曲最受欢迎国语歌曲铜奖和十大中文金曲奖优秀国语歌曲奖铜奖,并入选全球华语音乐榜中榜20大金曲,《踢出个未来》是刘德华为周星驰电影《少林足球》创作的主题曲,获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原创电影歌曲提名。8月发行的《夏日Fiesta》收录7首歌曲,主推的劲歌《夏日Fiesta》是当年8月红馆15场演唱会的主题曲,成为01年度十大劲歌金曲奖和十大中文金曲奖双料金曲;其他还包括电影《瘦身男女》插曲《我的伴侣》、《为爱瘦一次》,以及励志的《少林足球》插曲《男儿志》。
2002年7月推出的国语唱片《美丽的一天》是刘德华加入加际娱乐后的首张作品,包括10首国语和一首粤语歌,歌曲灵感全部来自10个感人的真实故事。《练习》获得十大中文金曲优秀国语歌曲银奖和全国最受欢迎中文流行歌曲银奖,以及香港作曲家及作词家协会最广泛演出国语歌曲奖和第三届全球华语歌曲排行榜20大金曲,说唱的《黑蝙蝠中队》入选全球华语音乐榜中榜20大金曲,《天生天养》成为02年度十大中文金曲和十大劲歌金曲双料金曲。该唱片为刘赢得全球华语歌曲排行榜最受欢迎男歌手荣誉,作为刘德华当年发行的唯一一张唱片,自此结束了其一直以来的一年内发行多张唱片的历史,标志着他将事业重心逐渐转向电影领域。
2003年6月发行的《如果有一天》包括9首粤语和一首国语《月老》,其中六首由刘德华参与创作,刘德华作曲填词创作的《如果有一天》为道地绿茶广告歌,借此鼓励非典疫情过后的港人仍要以坚强乐观态度面对逆境,获得03年度十大劲歌金曲奖,另一首主要歌曲《17岁》由刘德华与徐继宗联合作词,回顾了刘从17岁踏入训练班到2002年的演艺生涯。2004年8月推出的又一张粤语专辑《Coffee or Tea》延续了刘德华参与创作六首歌的路线,由他与林夕包揽了所有11首歌曲的填词工作,两人通过对生活、身边事的观察道出自己所体味到的人生感慨,道地绿茶广告主题曲《常言道》获得04年度十大中文金曲奖以及十大劲歌金曲奖最受欢迎广告歌曲银奖,《按摩女郎》成为04年度十大劲歌金曲,《影帝无用》与《无须担心》是刘向其粉丝表达的心声之作。04年8月底开始在红馆举办一连15场的“Vision Tour”演唱会,随后于同年与2005年在中国的19座城市举办了“Vision Tour”巡回个唱。当年刘德华不仅蝉联十大劲歌金曲奖亚太区最受欢迎香港男歌星,而且还第六次获得最受欢迎男歌星,成为史上首位同时获得这两大荣誉的男歌手。
时隔三年之后,刘德华于2005年8月又推出一张全情歌的国语唱片《再说一次我爱你》,专辑以一个纯爱故事为架构,用十首歌独特地诠释不同角色对爱情的感受。主打歌《再说一次我爱你》由刘德华与金牌搭档李安修联手填词,为刘德华主演的悲剧爱情片《再说一次我爱你》的电影主题曲,获得05年十大中文金曲奖和优秀流行国语歌曲奖铜奖、05年度十大劲歌金曲奖最受欢迎华语歌曲金奖,以及入选第六届全球华语歌曲排行榜年度20大金曲,该唱片亚洲销量超过150万张,并成为全球华语歌曲排行榜最佳专辑,更为刘德华赢得第三次全球华语歌曲排行榜最受欢迎男歌手荣誉。同年底发行的《继续谈情(新曲+精选)》收录28首歌曲,其中新歌主要包括主打的《继续谈情》、道地绿茶广告主题曲《我得你》、电影《无间道》主题曲的独唱版和2005年拜年歌曲《恭喜发财》,《继续谈情》成为05年度十大劲歌金曲,《恭喜发财》最早是刘德华在春节联欢晚会上表演的曲目,后来成为商家在春节期间经常播放的一首喜庆拜年歌。
2006年8月发行的粤语新碟《声音》是一张关注人性、缓解压力的唱片,刘德华填词的《张开眼睛》为道地极品乌龙茶广告歌,获得06年度十大劲歌金曲和最受欢迎广告歌曲金奖,以及RoadShow至尊音乐颁奖礼至尊歌曲;《累斗累》成为06年度十大中文金曲;专辑成为2006年度新城劲爆颁奖礼劲爆创作专辑。其中唯一的一首国语歌《心肝宝贝》是刘德华填词的慈善歌曲,成为中国乙肝防治疾病教育暨首届全国“爱肝日”主题曲。该年度是刘德华最后一次参加十大劲歌金曲和十大中文金曲颁奖礼,标志着音乐事业占其演艺生涯的比重开始明显下调。
2007年7月推出涉及爱情、环保、全球暖化、人生态度等多个主题的国语唱片《一只牛的异想世界》,有幽默、欢笑、感伤和温暖等丰富的情感;曲风也很多元化,既有“刘式情歌”,也有软式Hip-Hop的街头舞曲以及R&B。主打的《牧笛》是一首讲述牛郎与织女爱情传说的情歌,方文山填词的《一》是刘德华很少演绎的中国风曲目,赢得07年度RoadShow至尊音乐颁奖礼至尊歌曲,并为刘赢得日本MTV音乐录影带大奖最优秀BuzzAsia大中华区歌手大奖,专辑唯一的粤语歌《只想抱抱》为道地绿茶广告曲,成为07年度新城劲爆颁奖礼劲爆歌曲和劲爆原创广告歌曲。同年12月5日刘德华正式加盟寰亚集团老板林建岳旗下的东亚唱片,成为东亚一哥。同时发行新曲加精选集《Everyone is No. 1》,主打歌《Everyone is No.1》是刘德华与李安修为2008年北京残奥会创作的奥运歌曲,目的是激励残疾运动员,另一首新歌《一起嗌》是年底红馆16场跨年演唱会的主题曲。2008年在台北、新加坡和悉尼三地各举办了两场海外巡回演唱会。
2009年2月推出的《希望·爱》希望在经济逆境之中带给乐迷一份“希望”和“爱”,包括4首国语歌以及十首粤语新歌共14首歌曲,《长途伴侣》、《你是我所有》、《未到伤心处》为其中的代表作,它成为09年度IFPI香港唱片销量大奖十大销量广东唱片。同年7月发行的粤语精选集《长途伴侣》收录了10首道地绿茶广告歌曲。当年“Wonderful World”中国巡回演唱会在广州、合肥等9个城市上演,连同07年的呼和浩特、南宁等15站16场在内,该系列演唱会一共在24个中国内地城市举行。
至2010年,刘德华发行的新歌专辑有50多张,整个1990年代到2000年代前期,刘一直处于华语歌坛的颠峰状态;2000年代中后期,由于新生代歌手的崛起和其本人年龄的因素,导致新歌影响力不如从前,不过其唱片销量还是一直有一定的保证。至2000年代,刘德华的唱片销量在各地累计超过4800万张,为华语歌手中的佼佼者。
在入行30周年之际,为了用自己的歌声诠释那些曾经影响自己的经典作品,刘德华于2010年10月推出了以翻唱许冠杰、邓丽君、蔡琴等人的名曲为主的怀旧专辑《忘不了的》,它以1970年代和80年代的国语、粤语经典老歌为主,《掌声响起》、《大眼睛》、《孤儿泪》、《最爱是谁》等20多首老歌都被他唱出了新的味道,当中仅有的两首新歌《珍爱舞台》与《I Don't Wanna Say Goodbye》分别为“Unforgettable”演唱会的国语版主题曲和粤语版主题曲,专辑成为2010年度IFPI香港唱片销量大奖十大销量广东唱片。“Unforgettable”演唱会率先一连20场在2010年底的香港红馆上演,之后于2011年4月至5月在北京、郑州、天津等11个城市又展开中国巡回。2012年在香港发行粤语精选唱片《我们的刘德华》,成为2012年度IFPI香港唱片销量大奖最高销量广东唱片,刘德华也成为全年最高销量香港男歌手。2013年刘德华又开启了以“ALways”为主题的巡回演唱会,9月至12月先后在上海、南京、广州、北京、大连和台北这六座城市举办了18场室内个唱,据台湾媒体报道,这18场演唱会总票房超过10.5亿新台币(约2.12亿人民币),以场均1170万人民币票房成为年度华语演唱会场均票房的冠军。
2015年2月在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献唱自己填词的亲情歌曲《回家的路》,这是他第四次登上春晚现场表演,距离上次在2005年春晚上演唱《恭喜发财》已有十年之久。2018年12月,时隔八年后刘德华再次在香港红馆举行连续20场的跨年演唱会。12月28日,因为喉咙发炎而宣布要取消余下的演出。
刘德华在创作方面主要擅长于填词工作,且主要为个人演唱作品效力,为其他歌手创作的总数只有20多首。他创作的第一首歌是1990年的《如果你是我的传说》,当时是在好友小美的支持和鼓励下才完成的。至今他一共参与了超过150首歌曲的填词工作,其中大多数由个人单独完成,尤其是自2003年以来,他填词的作品占个人专辑的比例明显增多,例如《如果有一天》、《Coffee or Tea》、《再说一次我爱你》、《声音》和《一只牛的异想世界》这多张唱片他个人填词的都在5首以上。填词是刘德华表达个人想法的一个主要途径,他的早期填词作品如《来生缘》、《谢谢你的爱》、《情人 Happy Birthday》等集中讲爱情,后来慢慢地将话题写得很广阔,写出很多不同风格的歌词,例如1999年的《回家真好》讲述家庭亲情,2000年的《你是我一生中最大的骄傲》是送给FANS的,2003年的《如果有一天》阐释了人生哲理,《17岁》是讲个人的成长经历,2006年的《心肝宝贝》是送给乙肝患者的慈善主题曲。香港著名音乐人黄沾曾批评刘德华填词“不会有什么大成绩”,后来也夸口称赞刘德华填词有很大进步。
刘德华的创作才华也获得了多个奖项的认可:1998年与1999年连续获得商业电台举办的叱咤乐坛流行榜叱咤唱作人大奖,2001年获十大劲歌金曲最受欢迎唱作歌星银奖,2006年获最受欢迎唱作歌星金奖;2006年与2007年连续成为新城劲爆颁奖礼全球劲爆创作歌手。比较知名的优秀个人作品有《绝望的笑容》、《如果你是我的传说》、《来生缘》、《谢谢你的爱》(粤语版)、《这一生是给你一个》、《情深的一句》、《你是我的女人》、《爱你一万年》、《心只有你》、《男人哭吧不是罪》、《当我遇上你》、《心蓝》、《你是我一生中最大的骄傲》等,与别人合填的有《冰雨》、《17岁》、《如果你有事》、《恭喜发财》、《再说一次我爱你》以及《Everyone is No.1》等。同时作词作曲的有《天天想你》(与巫启贤联合作曲)、《如果有一天》、《幸福这么远那么甜》和《余生一起过》等。
杜自持、李安修、陈耀川和陈德建这四位音乐人是刘德华音乐事业上最重要的合作搭档。其中杜自持除了为他作曲及编曲其极大多数的粤语歌曲外,更是刘德华历年来大部份演唱会的音乐总监;陈耀川是刘德华90年代的“御用”作曲人,参与作曲的以《忘情水》、《天意》、《真永远》、《相思成灾》、《中国人》最具代表性;陈德建参与作曲的有《当我遇上你》、《为爱瘦一次》、《我的胖侣》和《Everyone is No.1》等,他也参与了许多刘德华唱片的监制工作;而来自台湾的李安修无疑是刘德华音乐上最亲密的合作伙伴,他不仅参与了《忘情水》、《天意》、《真永远》、《相思成灾》、《中国人》、《木鱼与金鱼》、《练习》、《再说一次我爱你》等多首经典歌曲的作词工作,还一直以来长期担任刘德华唱片的总监一职,李安修因此有“刘德华御用创作人”之称。
刘德华获得的流行歌曲奖项已超400个,为至今华语乐坛获奖最多的流行歌手。早在2000年就已经以累计收获292个音乐奖项成为粤语歌手之冠而荣登健力士世界记录当中。其中在无线电视举办的十大劲歌金曲颁奖典礼上累计共有21首歌曲获得十大劲歌金曲奖,其中91年有三首同时获奖,92年与93年各有两首获奖,他获得六次最受欢迎男歌星(1990-1992、1994、1999、2004年)和十次亚太区最受欢迎香港男歌星(1993、1995-1996、2000-2006年),这些荣誉皆为男歌手之冠,然而美中不足的是作为歌曲奖最高荣誉的金曲金奖他却一直没有获得过。在香港电台举办的十大中文金曲颁奖音乐会上获得七次全国最受欢迎男歌手奖(2000-2006年)和15次优秀流行歌手大奖(1994到2008年度),从1990到2006年度共有21首半(《无间道》为合唱曲)歌曲获得中文金曲奖,仅次于张学友的23首半,另有11首国语歌获得优秀国语歌曲奖,其中金奖有《不能没有你》、《忘情水》、《中国人》、《笨小孩》、《木鱼与金鱼》和《我不够爱你》六首,银奖有《真永远》、《相思成灾》和《练习》三首,铜奖有《我的心只可容纳你》和《再说一次我爱你》这两首。在新城劲爆颁奖礼上他多次成为大赢家,共获得八次“新城全球劲爆歌手奖”、八次“新城劲爆亚洲歌手大奖”以及八次“新城劲爆男歌手奖”,皆为歌手之冠;而在新城国语力颁奖礼上他也多次成为国语力歌王和国语力香港歌手大奖得主。以及在1998、1999、2001及2002年度夺得四台联颁音乐大奖传媒大奖歌手奖,四度成为四大音乐颁奖典礼最大赢家。
除了香港本土,刘德华也获得了台湾、中国大陆、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日本与韩国,以及北美一些机构授予的许多流行歌手荣誉。在Channel V主办的全球华语音乐榜中榜上,从1994年至2002年刘德华共有10首歌曲入选榜中榜年度20大金曲,96至98年连续三届获得传媒推荐奖,1999年与2000年分别荣获跨世纪男歌手和最受欢迎歌手大奖。在亚洲七家华语电台共同举办的全球华语歌曲排行榜上,从2001年到2006年他共有6首歌曲入选排行榜20大金曲,并在2002年的第二届、2003年的第三届和2006年的第六届先后三次获得最受欢迎男歌手奖,至今为获该荣誉最多的男歌手。其他地区奖项还有:1990年代台湾民生报金曲龙虎榜多届最受欢迎歌手,1992年北京电视台的最受欢迎歌星奖,1993年上海电视台的最受欢迎天王和四川国际电视节最受欢迎歌星奖,1993年至1998年连续获日本杂志《Club香港仔》评选的全日本明星人气奖及最受欢迎外国歌手第一名,1993年韩国电视台评选的全亚洲最受欢迎男歌手,1994年加拿大多伦多美加华语电台至爱男歌手,94年、95年、98年、99年和2001年新加坡金曲奖最受欢迎男歌手,1995年泰国最受欢迎男歌手,1995年与1996年连续获得Channel V与美国Billboard杂志联合颁发的亚洲最受欢迎歌手奖,以及1997年澳洲中文广播电台评选的97年度南半球最受欢迎男歌手等等。
1991年,刘德华凭借其在电影方面的影响力,在韩国汉城(今首尔)举办了一场小型个唱,这是他举办的首场个人演唱会。1992年赴美国与加拿大举办的八场个唱为其首次巡回演出。1993年1月,首次于红磡体育馆举办了20场的在港个人演唱会。之后1994年与1996年又各举办了20场,1999年、2001年与2004年的夏季各举办15场,2007年、2010年和2018年年底各举办了16场、20场和13场(2018年原定20场,因喉咙发炎被迫取消了7场)的跨年演出,累计起来目前他已在香港红馆开唱154场。1993年刘德华首次到中国大陆展开了23场的室内巡回演唱会,为其首次中国巡演活动。1997年与1998年在内地累计举办20场;2000年的中国巡演在济南、沈阳等10个城市展开。2001年与2002年的“夏日Fiesta”巡演合计在武汉、大连、南昌、西安等10个城市举行。2004年至2005年的“Vision Tour”中国巡回在上海、苏州、西安、无锡等19个城市上演。2007年的“Wonderful World”中国巡回从呼和浩特开始到成都结束共在15个城市举办,其中上海站一连举办了两场;2009年继续进行了广州、合肥等9个城市的“Wonderful World”中国巡回个唱。2011年在北京、郑州和天津等11站举办“Unforgettable”中国巡回演出。2013年开启的“ALways”中国巡回个唱为最新的一次个唱演出,选择在上海、南京、广州、北京和大连这五座城市的体育馆举行,以达到同香港红馆四面台一样的室内效果。至今刘德华已在中国大陆各城市举办了132场个人演唱会,其中上海为其举办场次最多的内地城市。由于创下过许多城市的票房上座和现场火暴记录,刘德华也被一些中国媒体和演出商誉为“华语歌坛票房第一人”。
除了香港和中国大陆,刘德华也多次到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北美的温哥华和多伦多等华人聚集的城市举办演唱会。从1991年到2013年之间除了2006年和2012年外,刘德华每年都举办了多场演唱会,其中1996年以累计举办47场为其演唱会最多的一年。其演唱会顺序大多都是先在香港举办连续多场的个唱,然后再到各地巡演,不过2007年与2013年这两年却以中国巡演为开端,然后才赴其他地区举办。在演出内容上,香港本土以粤语歌曲为主,各地巡演则以国语歌曲为主,而《一起走过的日子》和《忘情水》这两首经典代表作是其演唱频率最多的歌曲。刘德华在每次巡演前都会学习一些新的舞蹈以表演给歌迷,如2001年的拉丁舞与2004年的踢踏舞。其演出现场经常以劲歌热舞为开端,中间会安插一些表演和歌唱同时进行的以爱情为主题的音乐剧,而且从头到尾刘德华与歌迷、观众交流互动的机会比较多。由于多年来刘德华陆续演绎了许多首广为流行和传唱的经典歌曲,因此《谢谢你的爱》、《忘情水》、《天意》、《中国人》、《笨小孩》、《冰雨》、《爱你一万年》、《练习》等名曲在个唱上常常会引起集体大合唱。从1994年至今,刘德华已发行11张个唱影碟,其中在香港红馆录制的有1994、1996、1999、2001、2004、2007和2010年共七张,2002年的《你是我的骄傲演唱会》于12月6日在香港伊利沙伯体育馆举办,是为庆祝他入行20年而专门为三千名华仔天地会员举办的一次免费演出。另外三张冠名为中国巡回演唱会的影碟,分别是在2004年的北京工人体育场、2007年和2011年的上海体育场录制的,这开创了歌手在北京和上海这两大能容纳6万名以上观众的体育场发行演唱会影碟的先河,其中北京演唱会不仅入选中国演出家协会评选的「2004中国十大演出盛事」,而且还是2004年中国单场演出票房最高的一场演出。
1981年刘德华当TVB训练班学员时期有一位已交往3年多的圈外初恋女友,却由于聚少离多两人在太平山顶分手。1983年刘德华到台湾拍戏,当年的新艺城电影公司公关介绍他与琼瑶的电影公司的艺人喻可欣认识,当时正值走红时期的刘德华公开与喻可欣的恋情,但两人三年后分手。喻可欣撰写的回忆录《情海星空——我与刘德华》于2005年出版,该书披露了当时两人相恋的过程。关之琳与刘德华合作了十多部电影,刘曾公开表示欣赏她,更直指对方是他的最佳情人,而关之琳亦曾也间接承认刘德华很帅,评价他是「很全面的演员」,「拍戏时很照顾人……让人很有安全感,是绝种好男人」加上双方的粉丝支持此配对,故绯闻传得闹哄哄;直至1998年,刘坚称两人从没谈过恋爱。
刘德华妻子是马来西亚的闽南人模特儿朱丽倩,两人于1986年经刘德华的朋友介绍认识,有传当年是叶倩文介绍,另说是刘德华当时的经纪人张国忠介绍的,因朱丽倩与张国忠是亲戚。1990年代到2000年代媒体不断报导两人交往之消息,但皆未获双方正面承认。2008年两人联名捐款一万元做善事,加上朱丽倩现身刘德华演唱会,因而被疑早已结婚。直到2009年,朱丽倩的父亲于马来西亚过世,刘德华的名字出现在讣告上,二人的关系才正式公开,媒体还证实两人已于2008年在拉斯维加斯注册结婚,刘德华于媒体刊出结婚报道的当日于其官方网站「华仔天地」发表留言《对不起》,表示「我惭愧未能守住我的承诺先告诉大家,让信任我的家人、朋友、媒体朋友难堪,对不起。正在工作当中,一时间不能尽诉,容后向你们说明白——华仔」。
2011年11月28日,刘德华在其官方网站发表一篇名为《报喜》的文章,其中提到「吾家有喜」证实了妻子已怀孕的消息。次年5月9日,朱丽倩在香港养和医院产下一女。5月13日,他在官网以「一切安好」为题向粉丝们报喜,之后为女儿取名为刘向蕙,英文名是"Hanna",古英文意指“优雅与欢欣的女神”。朱丽倩跟刘德华都是虔诚的佛教徒,平时习惯吃素食。刘也承认朱丽倩怀孕至孕后的一段时间,因为月嫂不会准备素食餐,所以所有膳食都是由刘德华和家人处理。
刘德华笃信佛教,法名“慧果”,其师父是台湾灵岩山寺“妙莲”老和尚。为了在香港演唱会上表演二胡独奏,1996年他趁在长春拍电影的空闲时间在当地颇有名气的二胡教授刘汉臣家学习了两个月的二胡演奏。2000年3月22日,刘德华在北京举行拜师仪式,拜川剧大师彭登怀为师以学习“变脸”绝技,并学会了初步的变脸技巧。刘德华在生活中热爱写书法和打保龄球,其中他抄写的《心经》更是送给好友梅艳芳的礼物,但在2004年1月1日,即梅艳芳冥寿后两天被拍卖。此外,他亦对造型也颇有研究,因为还没出道时刘德华曾做过发型设计师。
另外,刘德华亦坚持每天喝一点混合果汁,比如苹果加红萝卜一起榨的汁,以保持自身的健康。
1983年,演过《神雕侠侣》在无线电视正当红的刘德华不愿在续约5年的合同上签字,因为他坚信5年中自己的事业会有一个大的飞越。因为TVB不允许他把演艺重心放在电影,他要求公司将年期缩短但遭到了拒绝。于是激怒了无线高层的他便遭到了雪藏——没有戏拍和在新闻媒体露脸的机会。那段日子除了偶尔参与体育、邮政、儿童联欢会之类的活动之外,便无主要演出机会。而在这段空闲的日子里,他反复观看自己以前演的电视录像带找出自己的不足,他也观看别人的片子记下别人的长处,然后思索改进自己的表演方法。此外,他还勤练体格时常健身运动、经常练歌学习音乐。期间他也曾数次主动找无线高层,希望通过谈判来化解自己和公司之间的矛盾,但双方一直没有达成共识。
1986年在邵逸夫主席的出面调解下,双方摒弃前嫌,握手言和,签下新合约。而有关这次续约的内容(续约时间、签约剧目、薪酬数额等),双方都没有向外界披露。长达400天的雪藏事件是他出道以来遭受的最大打击。之后他就拼命拍戏、接拍了许多电影,其中以追女仔类型的喜剧片和古惑仔类型的江湖片为主。
1991年刘德华创立天幕制作有限公司,他从演员转型为幕后投资者,是希望拥有自己的电影公司,可以帮助他拍摄更多不同类型的影片,也圆他的电影梦。起初经营颇为成功,也赚到不少钱。后期,因天幕经营失败令刘德华亏损4000多万港币。2000年麦绍棠以上市公司中建电讯名义注资天幕公司,刘德华签约成为天幕公司旗下艺人。
2002年,双方的经理人合约于该年初届满,只剩下合伙关系,但双方合作伙伴关系恶化。刘德华向天幕公司追讨拖欠了他1500万港元的演员酬金,中建电讯透过旗下附属公司Noble Trend International Inc.(NTII)入禀高等法院,控告刘德华及他操控的(简称)违约,令中建电讯失去出售一批总值1亿5360万港元股份的机会,向刘德华索取上述巨额赔偿。中建电讯更向法院申请禁制令,全面封杀刘德华为其他公司做唱片、接拍影视和广告等演出机会,等于全面封杀刘的演艺事业,结果禁制令成功,使得刘德华在禁制令生效期间估计损失收入上亿元。最终双方在丽新集团老板林建岳的调停下达成和解协议。
发生于2007年3月的杨丽娟父亲杨勤冀跳海自杀事件曾轰动一时。杨丽娟一家是甘肃兰州人,杨丽娟于1994年迷上了刘德华,此后便沉溺于想见刘德华。其父母为达成女儿心愿倾家荡产,父亲还曾卖过肾,并于2007年筹募旅费到香港终于见到刘德华;然而,当3月25日杨丽娟在歌迷会上已如愿见到刘德华并合影后,她却并不满足于只与刘德华合影纪念。次日凌晨,杨父在香港跳海自杀,留下的遗愿只是希望刘德华再单独见女儿一面。刘德华曾于2006年在媒体上斥责杨丽娟让父卖肾是“不忠不孝”,事后对杨父的死感到“伤悲”,他也担心以后再发生其他粉丝的疯狂举动,并找心理医生帮忙。
该事件发生后引起媒体广泛报道和网友的热议,绝大多数人认为杨丽娟的追星行为太激进太过偏执,是导致他父亲自杀的根源。此外也引起许多热议的话题,例如父母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年轻人要理智追星首先要有正常的个人生活,追星要学习偶像的优点等等;而一些媒体为了制造吸引目光的报道曾资助过杨丽娟去见刘德华,则引起了公众对媒体就杨丽娟之前报道的方式和过错责任的反思和指责。
2007年11月13日,平面媒体以刘德华在电影《天若有情》的角色“华Dee(英雄)上身”,来形容刘德华在11月6日成都演唱会中挥拳意图阻止保安员围殴一位歌迷的事件。根据报导,一位年轻的男歌迷在突破保安的重重封锁后来到舞台前,向刘德华献花及跟他握手后,该歌迷就被十多名保安包围及围殴。刘德华在舞台上大声喝止保安的粗鲁行为,然而保安人员未理会,于是刘德华立即由高达两米的高台跳落地面,为歌迷顺利解围并护送离开。刘的此举令全场6万多观众感动和喝彩,该事件经过报道后获得许多网民的热烈反响和赞扬。事后刘德华也重申,歌迷应该遵守场内大会的秩序。
2017年1月17日,刘德华在泰国南部的寇立为道地饮品拍摄广告片时,出意外从马背上摔了下来,造成盆骨有撕裂伤。当时有数匹马在场,他所骑的马忽然失控,将他抛下,被马蹄踩到腰脊令腰脊骨裂。之后立刻被送去泰国一间医院治疗,因为腰脊受伤,行动不便,必须坐医疗专机回港,再接受香港医生诊治。专机当晚午夜到港,随即送往养和医院接受治疗。
2017年3月10日,刘德华宣布出院回家,他表示自己很快就能够站起来。同年8月,为影片《侠盗联盟》进行宣传活动而正式复出工作。
2018年,刘德华公开为团结香港基金拍影片《让下一代看见》,片长约三分半钟,他在影片支持面积1,700公顷的东大屿填海工程,指人工岛填海「可取」。因此他受到一些人士的批评,并指其身为保育大使却谋杀生态环境。其后特首林郑月娥公开表扬刘的支持,对其能够勇于表达意见感到钦佩,惟对刘被一些人侮辱、人身攻击感到不公道,称自己和刘德华都遭到网络欺凌,认为「光有科技知识而无品德道德的人,如网络黑客,对社会构成危险。」。她并祝愿刘的演唱会成功。
刘德华笃信佛教、热心公益事业,如为1991年华东水灾、2001年内蒙古雪灾、2004年印度洋海啸、2008年汶川大地震、2009年台湾八八水灾、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2011年东日本大震灾等举办的各类慈善演出和募捐活动都能看到他积极投入的身影。他也曾先后担任多个组织单位的公益活动大使,并拍摄了不少公益宣传片,如“爱在阳光下—预防艾滋病”公益宣传片、“爱盲行动”公益宣传片和“中国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网”公益宣传片等等。
他本人于1994年成立了「刘德华慈善基金有限公司」,旨在支持弱势社群及帮助有需要的人士。而他对残疾人也非常关心,自从1992年巴塞罗那残奥会后,他每年都会拿出10万元港币资助香港残障运动员,他也因此与香港“痉挛飞人”、三届残奥会金牌得主苏桦伟保持着很好的私人关系。2007年励志歌曲《Everyone Is NO.1》的MV是他个人出资150万港币花3天时间辛苦拍摄的,以此来激励更多伤残人士勇敢生活和拼搏。他对残障运动员的付出也让他于2010年4月当选「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及副理事长,而在2011年6月则再次被推选为该基金会副理事长,2013年12月他又当选为「香港残疾人奥委会暨伤残人士体育协会」副会长。
刘德华代言过的广告有天马摩托车、雅马哈摩托车、比德文电动车、本田讴歌(ACURA)TL轿车、一汽大众奥迪英杰汇品牌等车类产品;爱立信手机、金立手机、杰科DVD、三星VCD、铁达时手表、瑞士司马表(Cyma)、卡地亚TANK腕表等电子产品;贵人鸟运动鞋、班尼路(BALENO)服饰、天蚕衣内衣、罗蒙西服、南极人内衣、百年润发洗发水、名人洗发水、奥尼首乌洗发露、安安草本精华洗发水、胃康牙膏、和成卫浴等生活日用品;麦城啤酒、百事可乐、威士忌酒、雀巢咖啡、旭日升冰茶、生力啤酒、道地绿茶(2000年至今)等饮料;以及OSIM天王椅按摩椅、关键旅游、雪亮眼镜、太阳活力旅行社、东亚银行信用卡、梦天木门、芝华仕沙发等其他品牌。
刘德华至今一共参演了27部电视剧和超过140部电影,自1991年至今一共投资了30多部电影和两部电视剧(《方谬神探》和《东方华尔街》)。1981年加入无线电视成为艺员后,首部演出的电视剧是《香港香港:江湖再见》,最后一部电视剧是1992年的《群星会》。刘德华出演的首部电影是吴小云执导的《彩云曲》。第一部担任重要角色的电影作品是1982年许鞍华执导的《投奔怒海》,第一部担任主演的作品是1983年霍耀良执导的《毁灭号地车》。1988年的《旺角卡门》使其首次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提名。1989年有14部电影上映,是其参演作品最多的一年。1997年投资并监制的独立电影《香港制造》成为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凭借1999年的《暗战》首次赢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奖。2000年李仁港执导的《阿虎》是刘德华的第100部电影。2011年作品《桃姐》让刘同时成为金马奖和香港金像奖的双料影帝。2013年杜琪峰导演的《盲探》为刘德华首次夺得国际影展影帝荣誉。2014年没有一部主演作品上映,仅客串了吴君如主演的《金鸡SSS》,为其作品历年最少的一年。最新主演作品为2017年9月上映的《追龙》。
1985年至今刘德华一共发行粤语专辑25张,国语专辑20张,其他唱片(不包括纯粹的精选集)9张,若包括精选集、演唱会专辑和电影原声大碟等各类唱片在内,总计超过100张。历年主要专辑如下:
作为演员和制片人,刘德华囊括的表演奖项包括香港电影金像奖、台湾金马奖、香港电影金紫荆奖、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演艺动力大奖和华表奖最佳男演员奖,他也是中国电影百年百位优秀演员、釜山国际电影节亚洲最有贡献电影人大奖和华语电影传媒大奖年度杰出电影人得主;作为歌手和填词人,刘德华获得了诸如十大劲歌金曲奖、十大中文金曲奖、新城劲爆颁奖礼、新城国语力颁奖礼、叱咤乐坛流行榜、全球华语音乐榜中榜、全球华语歌曲排行榜和IFPI香港唱片销量大奖等许多奖杯的肯定,为至今获奖最多的香港男歌手。身为艺人和公众名人,他集香港十大杰出青年、世界十大杰出青年、香港演艺学院荣誉院士、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太平绅士、《福布斯》2011中国名人榜第一名、星岛新闻集团文化演艺组2011杰出领袖、香港回归十五周年功勋人物、树仁大学颁授荣誉文学博士学位等许多名誉头衔于一身。
尽管刘德华在影视和歌唱事业上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不过一路走来他也受到过不少挫折和批评。他既投资制作了如《香港制造》、《阿虎》、《疯狂的石头》、《打擂台》和《桃姐》等多部佳作,也曾因《战神传说》、《天与地》和《1/2次同床》等多部作品累计亏损了许多钱并因此借债。一方面他主演了许多电影,曾长期被一些人认为是个靠帅气走红的“偶像派”,尤其在2000年凭《暗战》获得香港金像奖最佳男主角以前演技受到很大质疑,此后他的演出越来越获得广泛的肯定和认同。他的许多电影质量参差不一,既有卖座的佳片如《无间道》和《瘦身男女》,也有口碑很差的作品,如2013年的《天机:富春山居图》让人质疑他“接片没有底线”,他对此坦诚有时候“高估了自己眼光”,而杜琪峰则称这是刘不够自私、太讲人情造成的结果。刘德华在乐坛初期发展很不顺利,曾因唱功差被前辈谭咏麟劝说离开歌坛,后来靠磨练自己的唱功演唱出了许多经典歌曲。
刘德华对事业的投入和收获,对朋友、家人和粉丝的亲密态度,他与媒体所保持的良好关系以及他在人际交往中留下的好口碑,一直以来都让刘德华以勤奋努力、健康向上、全能艺人等正面形象著称,不过2009年8月当刘德华与朱丽倩的结婚事实被曝光后,刘德华曾因之前的否认说法而被一些人批评为“大话天王”。刘德华是在影视歌三个领域都取得成功的为数不多的一个艺人,在华语地区乃至亚洲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并被公认为华语娱乐圈的“常青树”。出生于普通阶层的刘德华凭个人努力成为“大众偶像”和年轻人学习的楷模,更被港人誉为“民间特首”,以及香港青少年学生心目中的头号奋斗目标。
2018年杨光宇先生以刘德华(Lautakwah)命名55381号小行星,
表扬他为粤语流行音乐做出了巨大贡献。
|
5918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5918 | 小键琴 | 小键琴
小键琴(;;;),也称击弦键琴或翼琴,是早期键盘乐器的一种, 15世纪初便已出现。曾经盛行于欧洲的键盘乐器、击弦乐器, 音色贴近结他。霍恩博斯特尔-萨克斯分类法(H-S 分类)属于314.122-4-8; 即是由键盘通过击打琴弦切线的弦鸣乐器。
现代钢琴发明以前,与“大键琴”(拨弦键琴)同是欧洲音乐生活中普遍使用的键盘类乐器。小键琴主要流行在中世纪的晚期, 文艺复兴时期, 巴洛克时期以及古典时期。以往它主要用作练习乐器和作曲的辅助, 而不是作公开表演。由于古钢琴的出现, 到了18世纪末, 大键琴逐渐式微。反而, 小键琴却普遍的成为了个人的乐器, 此现象一直持续到19世纪; 尤其是活跃在北欧国家的地区。丹麦浪漫作曲家卡尔·尼尔森, 甚至在当时, 都用过小键琴来作曲。
古典时期音乐家莫札特的小键琴, 由胡桃木制成, 该琴拥有5个8度音阶。莫扎特并不会利用他自己的小键琴作公开演奏, 而是平时主要用它在家里练习和作曲。根据他的妻子康斯坦兹·莫扎特贴在小键琴上的手写小笔记证明, 莫扎特的确仅仅用了五个月的时间, 利用他的私人小键琴这件乐器, 完成了他最后的作品, 如魔笛 (The Magic Flute)、提图斯的慈悲 (La clemenza di Tito) 以及安魂曲 (Requiem)。另外,小键琴亦是巴洛克时期音乐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哈最喜欢的乐器,程度更远高于他自己的大键琴。不论他用来练习或者模仿使用,巴哈都认为,小键琴是他学习音乐和透过音乐来表达他最细致感情的最佳乐器。
小键琴的英文 clavichord 的 clavi 和 chord 其实是来自于拉丁文单词 clavis,意思是“琴键”(与更常见的 clavus 相关,意思是金属平钉,杆等)和 chorda(来自希腊语: χορδή),意思是弦乐,特别用来指乐器。在其他欧洲语言中都使用了类似的名称(义大利语:clavicordio,clavicordo; 法语: clavicorde; 德语: Klavichord; 拉丁语:clavicordium; 葡萄牙语:clavicórdio; 西班牙语:clavicordio)。许多语言的另一个名称来自拉丁语 manus,意思是指“手”(义大利语:manicordo; 法语: manicorde,manicordion; 西班牙语:manicordio,manucordio)。其他名称指的是单弦式性质(义大利语:monacordo 或 monocordo; 西班牙语:monacordio)的击打独立琴弦的小键琴。意大利语也使用了 sordino,通常都是指安静的声音(sordino 通常指静音)。
小键琴是最古老的键盘乐器之一, 大约在15世纪初出现。它是从12世纪透过单弦琴 (monochord)慢慢发展至多弦琴 (polychord with bridge)而成。亦即是说,小键琴就是将多弦琴加上键盘而演变成的。
"Clavichord"一词最早出现在Eberhard Cers ne作于1404年的一首名为《Der Minne regal恋诗歌手的规则》的诗歌之中。
在英格兰,最早提到小键琴之一的地方;出现在亨利七世的妻子约克的伊丽莎白女王的私人开支中。当中在1502年8月的一篇文章中提到:
【Item. The same day, Hugh Denys for money by him delivered to a stranger that gave the queen a payre of clavycordes. In crowns form his reward iiii libres.】
而关于小键琴的最早图画,据说是在那不勒斯的创作的一幅壁画之中,当时大约为1435年。大约在1440年,阿劳特的手稿及德国音乐家菲尔东的论著《音乐精义》里,有小键琴结构图示和说明。现存的最早的小键琴制造于1537年,现放存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内;而另一个小键琴则是在1543年,由多美尼科制造。现放存在莱比锡、卡尔·马克思大学的乐器博物馆之内。在流行使用风琴的时代;风琴师一般都是使用踏板大键琴 (英:pedal harpsichord) 和踏板小键琴 (英:pedal clavichord) 作为练习的乐器。
最早的小键琴于1404年便已经出现。现今所保存的最早制造的小键琴,是由 Domenico da Pesaro (1533-1575) 于1543年制造。1601年1月24日, 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去到北京, 带著他多年积累的礼物向万历皇帝献礼。这些礼物包括机械钟表, 宗教物品和小键琴这种乐器。利玛窦的同工庞迪我 (Diego de Pantoja 1571-1618) 曾经亦跟随利玛窦去到当时的大明, 教导明神宗弹奏小键琴。
最初期的小键琴, 只是使用一根或两根琴弦。当键琴的切槌敲在琴弦上,依振动的长短而形成高低音。这种小键琴也被称为琴格小键琴 (英:fretted clavichord)。由于两个或四个一组相邻的音;通常共同敲打在一个琴弦上,因此邻近几个的音,就无法同时弹奏了。18世纪早期所制造的小键琴,通常都是琴格小键琴。后来;由于技术不断进步,小键琴发展到每个音都拥有自己的琴弦,称为无琴格的小键琴 (英:unfretted clavichord)。15世纪初小键琴都是始于4个8度音阶范围,但到18世纪就增加到5个8度或更高的音阶。到了16世纪至18世纪,小键琴在欧洲才慢慢地普及起来。其主要盛行在德语的国家,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以及伊比利亚半岛。由于键盘乐器演奏渐渐被古钢琴及现代钢琴所取代,到了1850年之后,小键琴才几乎被人完全遗忘。
小键琴到了今天主要由文艺复兴,巴洛克和古典音乐爱好者演奏。时至今日,小键琴在各地有不断复兴之势, 除了吸引了不少对西洋古乐研究者的兴趣和高度关注之外, 它们还吸引了许多感兴趣的买家,并在全球各地大量翻新和制造。现在,全世界各地也成立了许多小键琴协会。而在过去,已有大约400多种有关小键琴乐器的录音问世。20世纪最著名的小键琴音乐家,当数克利斯朵夫·霍格伍德 (Christopher Hogwood, 1941-2014), 1992年他成为了英国伦敦皇家音乐学院古乐教授;此外,还有来自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的音乐教授瑟斯顿·达特 (Thurston Dart, 1921-1971)。
小键琴也以其他类型的音乐而受到关注,其形式为电子小键琴(clavinet),它使用磁性拾音器来产生及放大信号。史提夫·汪达(Stevie Wonder)在他的许多歌曲中都使用了电子小键琴,例如“Superstition”和“Higher Ground”。电子小键琴通过具有吉他踏板效果的乐器放大器来演奏,这通常与20世纪70年代的放克迪斯科摇滚舞曲相关联。盖伊·西格斯沃思(Guy Sigsworth)在碧玉(Björk)的现代舞台上演奏了小键琴,特别是在“All Is Full of Love”的录音室的录音中。碧玉还在她2007年专辑“Volta”的歌曲“My Juvenile”中大量使用甚至演奏这种特有的乐器。多莉·艾莫丝(Tori Amos)在她的专辑“Boys for Pele”中的“Little Amsterdam”以及在2007年专辑“American Doll Posse”中的歌曲“Smokey Joe”也使用小键琴这种乐器。 多莉·艾莫丝还在她2004年录制的“Not David Bowie”中使用了电子小键琴,这是她2006年的“A Piano:The Collection”套装的一部分。1976年,奥斯卡·彼得森(Oscar Peterson 1925-2007)在小键琴上演奏波吉和贝丝(Porgy And Bess)的歌曲。凯斯·杰瑞(Keith Jarrett)还录制了一张名为“Book of Ways”(1986) 的专辑,其中他演奏了一系列的小键琴的即兴创作。披头士乐队的“For No One”(1966) 以保罗·麦卡特尼演奏小键琴为特色。而里克·威克曼(Rick Wakeman)在“地球中心之旅”(Journey to the Earth of the Earth)专辑中的“战斗”(The Battle)中亦用了电子小键琴来演奏。
小键琴的好处是盒状、琴身体积细小,对必须经常前往不同的地方演出的演奏者来说,携带和修理都很方便。小键琴的一般外形是一个带有键盘的长方形盒子,底部由四只脚撑起来。但有些是没有脚的,可以放在桌上弹奏。 虽然小键琴通常是单排键盘的手动乐器,但也有踏板式的小键琴 (pedal clavichord),以提供多个键盘来弹奏。由于踏板式小键琴增加了一个踏板琴弦,即是其中多了一个用于低音的踏板键盘,因而变相也可以提供个人用来当作练习风琴了。
关于脚踏式的小键琴(见右上第一幅图),一位荷兰学者斯佩尔斯特拉·乔尔 (Speerstra Joel) 在2004年提出了一个有趣的案例, 即巴哈的“8小前奏曲和赋格曲”, 现在被认为是伪作, 实际上可能是真的。键盘乐器的作曲似乎不适合管风琴,但斯佩尔斯特拉·乔尔却认为它们在踏板式的小键琴上是惯用的。正如斯佩尔斯特拉·乔尔和彼得·威廉斯 (Peter Williams) 在2003年的时候也指出的那样,巴哈的6个管风琴奏鸣曲之三重奏(BWV 525-530)的键盘部分的音域很少低于高音C调,因此演奏者可以在一个手动的踏板小键琴上演奏,将左手向下移动8度,而这个做法亦是18世纪的演奏习惯。
小键琴是根据测弦器的原理发展而成的。其发声的结构主要由琴码、弦轴、琴弦、齿轨、楔槌、全弦固定制音结、销钉、琴键、平衡轨等部分组成。其中,全弦固定制音结是小键琴的制音装置。这种制音结是用布条编织并固定在每一根琴弦上。由于制音结的作用,使得小键琴无论怎样击弦,琴弦都不是全段都发音的。小键琴内部将一组琴弦用琴马横拉于共鸣箱上,琴身的左下侧装有一套键盘,键盘通过一组机械装置连接一组装有金属头的键子。
小键琴的基础结构分为有琴格和无琴格的两种结构。它们彼此都各有优缺点(见下表)。
小键琴的琴弦从左侧的挂钩导轨横向延伸到右侧的调弦轴。琴弦当中都是经过弯曲的木桥。键盘是带有小金属黄铜切线的杠杆, 其形状和尺寸类似于位于远端的平头螺丝刀的头部。琴弦一般都是由黄铜制成, 或者黄铜和铁的组合,通常排列成对。按下琴键时,切线撞击上方琴弦。只要按住琴键,它就会与琴弦保持接触。每个音可以通过更猛或更柔和的方式来改变,并且透过改变对弦的切线的力(称为Bebung)也可以影响音高。当放开琴键时,切线失去与琴弦的接触,并且琴弦的振动会立即被阻尼布条所压静。
小键琴的弹奏动作在所有键盘乐器中是比较独特的, 因为弹奏动作的一部分不但启动声音的振动, 同时也限定振动弦的端点, 从而确定其音高。演奏者按动琴键; 小键琴的键子便抬起用铜楔槌击打琴弦发出声音。由于演奏者的手指与声音产生之间具有这种紧密的接触, 小键琴因而成为演奏者最贴心的键盘乐器。尽管小键琴有许多或者甚至是严重的限制; 例如包括是弹奏出极低的音量, 但是它还是具有相当的表现力。小键琴和钢琴不同的是, 小键琴楔槌不是立刻离开琴弦, 而是保持在弦上的压力。这样, 玩家的手指能够保持在弦上的压力, 控制小键琴琴键的持续时间和音量, 直到手指离开琴键, 这样便能产生出某些微妙的音调膨胀的变化效果以及一种独特的击弦颤音。
小键琴可以用手指控制音量, 并且可以产生出细微的音色变化的效果, 所以它不但织体优美柔和、富有歌唱性, 而且音质清脆古朴、精致独特而带有韵味。由于小键琴产生的音量较低, 故便于作曲家在家中勤于练习、写曲或模仿演奏而不会打扰他人。
小键琴的缺点是音量较弱 (约仅在 pp【极弱】∼ mp【中弱】之间), 音色不太明亮, 厚度颇差, 共鸣度低, 表现力因此显得单薄。而且小键琴琴键较少, 音域比现代钢琴至少少两个8度; 一般只有4个8度, 所以音域显得狭窄、变化较少。同时, 小键琴本身受到机械结构的限制, 演奏快速和节奏复杂的乐句会有一定程度上的困难, 所以它一般只适合在家中练习或在小型演奏会上使用。由于功能性不强, 音量小且不及大键琴, 小键琴后来在18世纪大键琴盛行的年代逐渐被取代了。
大约在1400年至1800年期间为大键琴和管风琴写的大部分音乐的曲目, 其实都可以在小键琴上演奏。不过, 它音量不够大,除了为柔和的巴洛克长笛或独唱歌手提供伴奏之外; 难以参与室内乐演奏。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哈的儿子卡尔·飞利浦·爱马努埃尔·巴哈是该乐器的忠实支持者, 他与大多数德国同时代人都将其视为中央键盘乐器, 用于表演、教学、作曲和练习。在普鲁士宫廷担任乐师之前,C. P. E. 巴哈亦早已拥有拥有小键琴了。C. P. E. 巴哈高度重视即兴表演能力。这也给当时著名的音乐理论家查尔·斯伯尼博士(Charles Burney 1726-1814), 于1772年一次前往汉堡访问巴赫时,见到巴赫对小键琴的精湛运用和掌握,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在巴赫去世前几年, 即1781年, 他将他心爱的小键琴献给了一位来自库兰 (Kurland) 的年轻贵族。虽然有琴格的小键琴演奏某一些曲目比较困难, 但是一些学者却认为, 在巴哈的平均律键盘曲集演奏之中, 这种小键琴其实是可以克服这种困难的 (Loucks(1992))。
在最近的小键琴灌录之中,克利斯朵夫·霍格伍德(巴哈的秘密, 韩德尔的秘密和莫扎特的秘密)的录音开辟了新的天地。霍格伍德指出,这些著名的作曲家,通常都会在家中秘密地演奏小键琴。在英格兰,作曲家赫伯特·豪威尔斯 (Herbert Howells 1892-1983)为小键琴(兰伯特的小键琴和豪威尔斯的小键琴)写了两个重要的作品集,而斯蒂芬·道奇森 (Stephen Dodgson 1924-2013)则为小键琴这种乐器,写了两个组曲。
小键琴协会:
小键琴制作
相关乐器珍藏
其他小键琴相关介绍
小键琴试听
|
5922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5922 | 大键琴 | 大键琴
大键琴(;;;),也称拨弦键琴或羽管键琴,出现于14世纪左右,是一种从15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到18世纪巴洛克时期盛行于欧洲的乐器。它与小键琴同时并存流行约200年,到了18世纪时才居于键盘乐器的主导地位。根据霍恩博斯特尔-萨克斯分类法,由于大键琴的发声源来自收藏在内部的絯线,并利用琴键及其内置装置令弦线拨动而发声,因此被归纳为弦鸣乐器。其分类号为314.122-4-8。一般乐器分类法则归入键盘乐器或拨弦乐器。
巴洛克时期早期一直到古典时期,亦即是19世纪20年代末,都是大键琴音乐的发展最高峰时代。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一生为大键琴创作出无数杰出的作品。虽然大键琴因为古钢琴或现代钢琴出现后没落了,但是到了20世纪初10年代之后,却在法国复兴起来。由于现代制造钢琴技术不断进步,大键琴柔合了新旧特色,因此,在法国大键琴又被称之为 clavecin。
过往大键琴所用来拨弦用的拨子多是由鸟类的羽毛管所做的,现今改良后的大键琴,大都改以塑胶作为拨子。由于大键琴基本上是利用拨弦来发出声音,所以它的音色较为清脆而细弱; 像古典吉他或者是匈牙利的辛巴龙 (cimbalom), 不像钢琴的声音那么坚固沉实。另外大键琴的音量也比现代钢琴小得多,而且也没有像现代钢琴那样,可以产生巨大的声音上的变化。大键琴的表演不但担任独奏,也有合奏、伴奏; 通常以通奏低音演奏形式出现。另外,大键琴有很多特点是现代钢琴所无法取代的。由于大键琴的弹奏速度比现代钢琴快许多,因此许多乐曲要按大键琴的速度在现代钢琴上弹奏是不现实的。最明显的例子是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几首帕蒂塔 (partitas),由于现代钢琴基本上阻力较大, 因此几乎无法演奏。大键琴速度虽快,但更重要的是, 它在装饰音的处理上更简单、更漂亮。装饰音在巴洛克音乐是相当重要的元素。大键琴弹装饰奏的时候由于音快、音量轻,在现代钢琴上表达非常困难。由于大键琴音量的变化不大,所以这些装饰奏,大键琴处理上便轻而易举了。
大键琴极大的缺点是无法使用手指直接改变其音量和音色, 终于使得在18世纪才发明的古钢琴逐渐在18世纪末期取代了它过去在键盘乐器类的首要演奏地位。20世纪随著巴洛克音乐古风的再度流行, 大键琴又重新受到了关注, 世界各地音乐学院依然设有大键琴学习的课程和学位, 而且, 现在也出现了许多性能极佳的仿制或翻新过的古董大键琴。
大键琴为16至18世纪流行于西欧的主要键盘乐器。早在13世纪的欧洲教堂浮雕(见右第一幅图)和宫廷绘画中就出现过此类乐器。严格来说,由于其发声原理与钢琴有所不同,所以不算是钢琴的前身。最早期这种乐器特别在其结构以及发声机制方面在15世纪中期被荷兰出生的亨利·阿尔诺(Henri Arnaut 1400-1466)所论述过(见右第二幅图)。15世纪的大键琴长度比较短少但拥有较为坚厚的外壳,而到了16世纪,大键琴的外壳一般都由非常薄身的柏树所制成的。在清朝初期,陆续出现从西方向朝廷进贡一些大键琴。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徐日升于1673年去到当时的大清, 经南怀仁推荐,得以进入北京。当时徐日升亦担任宫廷的乐师,教授康熙皇帝大键琴。随后,意大利的遣使会(味增爵会)传教士、神父、音乐家和作曲家德理格在1711年2月6日抵达北京。德理格不但懂得弹奏大键琴,还善于制造大键琴。他获得清廷重用,教导康熙皇帝三个皇子(皇三子、皇十五子、皇十六子)怎样弹奏大键琴和西洋乐理。在德理格1727年的书信之中记载发现,康熙皇帝常与他同时各用其中一只手弹奏大键琴。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初期,人们结合了管风琴的键盘原理,在萨泰里琴 (Psaltery)上加添了键盘的装置,于是逐渐形成了大键琴 。巴洛克时期,欧洲一般都是宫廷和教会拥有乐队,由大键琴与弦乐和管乐组成,从事室内乐演出,以满足奢华的娱乐社交活动需要。在当时,大键琴就是社会地位的象征,只有上层社会(包括18世纪时的北美地区)和皇室才拥有大键琴,放置在贵族的居所或富丽堂皇的宫殿里。在18世纪40年代古钢琴出现之前,大键琴是室内乐主要的演奏工具。
在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时期, 大键琴都是非常普及的乐器, 它既可作为独奏乐器,亦可作为伴奏乐器; 而在合奏(如最初期的室乐团演奏数字低音)中亦担当重要的角色, 可视为全队中的指挥。同时, 大键琴还为歌剧和清唱剧中的宣叙调当伴奏。进入古典乐派初期, 合奏的规模渐渐扩大, 并慢慢形成为现代管弦乐团的雏型, 一些著名的作曲家, 例如海顿、卡尔·菲利普·埃马努埃尔·巴赫, 及早期的莫扎特管弦作品等, 仍将大键琴放置在内, 但由18世纪中后期开始, 随著现代钢琴开始成型, 大键琴在极短时间内遭淘汰, 它的重要性一下子就取代掉, 莫扎特中期作品起已经不再放入大键琴, 而自贝多芬年代起, 欧洲几乎再没有任何人会为大键琴写曲。大键琴就在音乐历史发展上近乎消失近150年, 直至二十世纪中期, 由于开始对早期音乐有较多的研究, 大键琴才复兴起来, 亦开始重新生产及改良大键琴的结构。
法国大键琴发展历史有其独特的一面。虽然欧洲当时著名的大键琴音乐家例如约翰·塞巴斯蒂安·巴哈, 盖欧格·弗里德里希·韩德尔, 以及多梅尼科·斯卡拉蒂都不是来自法国, 但是法国一直都有作曲家谱写大键琴的音乐。从最早的 Jacques Champion de Chambonnières (1601-1672) 到 弗朗索瓦·库普兰 (1668-1733) 到 Jacques Duphly (1715-1789) 等等。由于自身独特发展的历史缘故,法国大键琴音乐风格特别,装饰音非常多。大键琴的装饰音在巴洛克音乐里非常讲究。法国大键琴乐曲的装饰音种类相当多; 有些达十几种之多,最早的法国大键琴音乐有很多琶音。弹奏上,法国大键琴音乐有很多不成文的规定,弹奏方式通常从低音开始,高音有一点滞后。音不能同时弹同时放,以制造出一个连绵不绝的声音效果。跟那种钢琴踏板的效果相近。
从16世纪开始, 意大利的大键琴制造商便懂得制造具有低弦张力的轻型乐器。直到16世纪晚期开始, 弗拉芒地区都是欧洲文化艺术的中心之一。在中世纪晚期及文艺复兴时期,这个地区在各个领域都诞生了很多艺术家; 尤其是大键琴制造商家族。在荷兰南部; 尤其是Ruckers家族, 采取了另一种制造大键琴的方法。他们的大键琴使用了较重的结构,产生出更强大和独特的音调; 包括制造出第一个带有两个键盘的大键琴, 以便用于移调 (transposition)。除此之外,该地区还有 Couchet 以及 Dulcken 等著名大键琴制造商家族。
弗拉芒型号的大键琴乐器基本是18世纪大键琴制造的典范, 为很多大键琴制造商家族所仿效。法国型号大键琴的制造, 主要分为早期和晚期。早期的例如有 Denis 以及 Tibaut 等制造商的家族。在用料方面, 它们通常都是选用优良的胡桃木来制琴。不过琴键的音域偏向窄少, 跟晚期所生产的法国型号大键琴重视歌唱性的有所不同。早期的法国型号大键琴的音色比较枯涩寡陋, 且侧重于“叙事性”而非“歌唱性”。
至于晚期的制造商,多离不开 Donzelague, Hemsch, Blachet 以及 Pascal Taskin 等家族制造商。在法国, 双键盘适用于控制不同的弦乐的合唱团, 从而制作出较灵活的乐器。Blanchet 家族和 Pascal Taskin 等制造商, 专门生产具有法国传统风格的大键琴, 他们所制造出来的大键琴是所有大键琴中最受推崇的乐器之一, 因此经常被用作现代大键琴乐器构造的模范。Blachet 和 Pascal Taskin 制造商家族所生产出来的大键琴,有很多是以 Ruckers 制造商家族所生产的大键琴的基础上改进, 例如扩大键盘的音域、增加弦组的配置等。
在英格兰,柯克曼 (Kirkman) 和舒迪 (Shudi) 公司生产具有强大功能和响度且质量精良的大键琴。
德国大键琴制造商 (Johann Adolph Hass) 为了扩展大键琴的声音曲目; 还增加了八英尺及两英尺的大键琴弦调配置; 这种大键琴已成为现代大键琴制造商的典范。在18世纪后期, 大键琴被钢琴取代, 并且在19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几乎从视野中消失了。其中一个例外只是大键琴继续在歌剧中的担任宣叙调伴奏, 不过,钢琴很多时甚至取代了它。
20世纪重振大键琴的努力, 是开始于使用钢琴技术的乐器,重弦和金属框架。 从20世纪中期开始,关于大键琴制作的想法发生了重大变化,当时弗兰克·哈伯德 (Frank Hubbard),威廉·道德 (William Dowd) 和马丁·斯科罗内克 (Martin Skowroneck) 等大键琴制商试图重建巴洛克时期的造琴传统。这种制造大键琴历史性的实践在当前占了主导的地位。
大键琴发音原理与钢琴不同, 前者类似弦乐的拨弦方式, 后者是敲击的方式。所以发音方式不同、音色不同。至于音量的部份, 钢琴的音量比较大;大键琴则比较少。大键琴拨弦和现代钢琴敲击的方式造成声音的泛音也会有所不同。大键琴的泛音比较不持久,不像钢琴的音比较饱满。不过由于有些钢琴的音过于饱满,构成对一些巴洛克音乐的表现上不尽完美。此外,大键琴发出的谐波的部分远超出钢琴。
钢琴的发声原理是由一个槌子敲弦,但槌子与琴键之间又有另一个机关,使得触键发音之后,键还按著,槌子不能碰到弦。这也代表弹琴时弹下去那一刻的速度决定了琴的音色,使得钢琴的音色非常多样化。不过缺点也在于槌子后段的加速与速度是无法控制。大键琴拨弦比较直接。大键琴的插口(jack)和上面拨弦的拨子(plectrum),弹奏者是可以直接感受到,造就了大键琴在声音产生上有更直接、更完全的控制。此外, 大键琴琴弦传过来的阻力,弹奏者也可以完全感受得到。
大键琴的外形和尺寸大小各异,白键与黑键的排列跟现代钢琴相反,而且琴键数目也有不同,但是其基本工作原理是类似的,与现代钢琴以及小键琴一样,都是采用相同的两行五线谱进行演奏。因为大键琴只有单弦,而钢琴则一个音至两到三条;即是高音三条、低音两条。这是为了将声音可以持续得比较长久;方式是将不同的弦的音调得差一点点。因此,虽然钢琴声音退行得比较慢,但也使得音色不是那么清晰。相反,大键琴只有一条弦,所以琴音比较单纯一点,加上本身音量变化较小,变成弹对位的音乐的时候,对于各声部需要调得均匀的时候,就比较容易了。
大键琴每个琴键都是一个杠杆,其支点在琴键的中间。演奏者按下琴键时,琴键的另一端抬起,将安装有拨子(一片楔形的羽毛管,现在多用塑料制成)的推杆抬起,从而拨动琴弦(见右上方图)。当演奏者抬起琴键时,推杆落下,此时推杆上的拨子会转过一定角度从而绕过琴弦以避免再次拨动。当按键回位后,位于推杆顶端的制音器按住琴弦以阻尼琴弦的震动。
大键琴声音较现代钢琴略小 (范围约 p【弱】∼ f【强】), 而且此种发音机制无法控制音量,不像现代钢琴这样可以依手指力量的大小,弹出不同强度或持续较久的音, 更无法弹奏出渐强或渐弱的效果。至于音域方面(见右下方图),大键琴的键盘大约维持在4个半至5个8度音阶,而两组键盘的实际音域,则大约为5个半至7个8度,即大约是 FF-f′′′ 或者是 C-g′′′。由于工业革命以前的西方乐器,例如古小提琴(Vielle)和古大提琴(Viola de Gamba)等的琴弦由羊肠线制成, 因此比现代同类的乐器音律较为低, 所以以前的大键琴大多都维持在4个半至5个8度音阶左右,其声音频率为415赫兹。现在制作的大键琴已有移位440赫兹的装置,故此可以同时满足与古乐器以及现代乐器乐队合作演奏的要求。
大键琴的调较音律比较特殊。由于大键琴的琴弦都是固定在木质音板上,琴弦纤细而且张力小, 所以大键琴维护往往需要顾及室温和湿度。不同的温度、湿度随时会影响大键琴的演出效果。所以大键琴每到一个地方,在演出之前和在每段演出之间都需要不断地测试和调音,以保证音准。钢琴琴弦绷在钢架上能承受巨大的张力,所以调音就没有大键琴要求得那么严谨和频密。钢琴除了特别重要的演出以外,一般只需定期调音便可。而大键琴的调节音律的工作通常都是演奏人员自己来进行,钢琴则是专职的调音师负责,钢琴演奏家一般都不用考虑给钢琴调节音律。
制作大键琴的用料一般都选择采用风干多年的优质木材, 以确保琴身在使用多年后不会变形。键琴的材料总是来自于世界上不同的地方。其中, 大键琴共鸣板主要使用罗马尼亚松木或云杉木; 琴架选用榉木或加拿大松木; 白色琴键以往使用象牙,后来使用了黄杨木; 深色琴键使用乌木或非洲红木; 琴箱有胡桃木或芬兰桦木压制成坚硬的夹合板。此外, 用材还涉及橡木和柚木等优质木材。大键琴的构造原理是由琴键带动顶杆并由拨子拨弦发音的, 拨子以前是用鸟类羽毛根管而削成,后来拨弦装置改用了一种聚甲醛的塑胶材料而制成,而钢琴是用毡包头的琴槌来敲打琴弦发音。大键琴是主要以铜丝为琴弦; 部分用钢丝为琴弦, 而钢琴则主要用钢弦, 部分用铜为琴弦。大键琴的琴弦是用销钉固定在木质琴板上。而钢琴则是固定在铸铁弦框上,故此可以承受成极大的的张力以产生不同的音响效果。大键琴没有踏板,延音完全依靠手指弹奏琴键的控制。双键盘的大键琴通过转换键盘, 使顶杆对于琴弦作出多种结合, 以达到改变和控制音的力度以及实现强弱音量变化的作用。
一般认为大键琴诞生都是自意大利,发展于荷兰,其后再传播到德国、法国以及英国等地。欧洲每个国家的大键琴都有其特色, 以义大利和弗兰德(现尼德兰、比利时一带)较著名。大键琴琴身通常为三角型,琴身长宽度约为143×84公分至260×105公分左右,表面装饰图案颇具特色,衬托出整体结构的华丽与贵气。大键琴一般有一至两层键盘,每层键盘有音栓可以控制不同音色,或两层联动;且有2至5个踏板及木栓,可控制键盘除了弹出本音之外还可同时奏出高8度或者低8度的音阶。一部18世纪晚期制造的法国型号或德国型号的双排键盘的大键琴,通常在上下层键盘都各有两个8尺长和一个下层键盘的4尺长的音栓。一个音栓基本上就有一组弦。不过, 有些意大利型号的单层键盘的大键琴,虽有两个8尺的音栓,但只拥有一组弦,只是在拨弦的位置部分有所不同罢了。至于琴弦的金属采用方面,佛莱芒型号、法国型号以及少部分的德国型号的大键琴均用铁弦,而在低音区则用铜弦。意大利型号与另外少部分德国型号的大键琴全部采用铜弦。它们的弦桥和弦枕的结构完全不同, 原因是比较起其他型号的大键琴,它们的琴身更长,故此拨弦的装置并不平行于键盘。音区越低,拨弦点的距离则越靠近弦的中间部分。18世纪晚期制造的法国型号和德国型号的大键琴都比较笨重,一部双层键盘的大键琴,通常都超过一个普通成年男士的平均体重(即70公斤),而佛莱芒型号的大键琴就比较轻得多。意大利型号的大键琴是所有型号之中的最轻身的一种。
大键琴的基本构造一般都离不开意大利型号、佛莱芒型号、法国型号和德国型号四种:
大键琴音域一般维持在4个半至5个8度音阶,它的音色效果甜美精致,清脆明亮、高雅华丽。巴洛克时期的作曲家十分喜爱这种乐器。如巴赫曾为大键琴写作大量作品。大键琴的表现力虽然比现代钢琴较为丰富、独特,不过缺点是音量较小,厚度颇差,声音的强弱以及力度变化不够明显,共鸣度不高。大键琴也有折叠式的大键琴 (folding harpsichord) 和脚踏式的大键琴 (pedal harpsichord)。
大键琴一般都有翼状的琴身, 与现代钢琴非常类似。不过大键琴的比例相比于现代钢琴更窄并且更长, 而且琴盖和内部的支撑杆亦比钢琴更轻。大键琴也被制造成其它的形状, 比如维吉那琴 (一种小长方形的乐器)、斯平纳琴(一种被制成具有多边形状的大键琴)以及竖式击弦键琴(一种相对不太普及的直立式大键琴)。在16世纪至19世纪期间,维吉那琴和斯平纳琴这两种琴通常都是交替出现。
大键琴协会
相关乐器珍藏
大键琴相关历史
收听大键琴相关演奏
大键琴相关图片
大键琴工匠的相关采访
探讨大键琴相关技术问题
伦敦圣三一学院 (Trinity College London)
英国皇家音乐学院联合委员会 (Associated Board of the Royal Schools of Music, ABRSM)
|
5928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5928 | 八度 | 八度
八度(,亦称为Perfect octave)是音程的一种,它的组成是由2个相同音名但来自不同音域所组成。两音的距离为12个半音,而频率的比例是2:1,换而言之,较高音的频率为较低音的两倍。而这个比例,不论是运用平分律、纯律或是毕氏音程都是相同的。
在古代中国音乐理论中,八度谱记称为均。
纯八度是和声学中第二简单的音程关系(最简单的是纯一度)。亦被喻为是「音乐上最常用的音程」
在泛音列中,第1音和第2音的音程关系便是纯八度。纯八度音程往往给人一种非常舒畅的感觉,这和两音的频率重叠有关系,由于两者成倍数关系,因此其正弦波的叠加波型并不会出现不协调音程中起伏不平的波段,反而能达至互补的作用,因而制造出一份和谐感。又因人耳在听到纯八度和声时,会有将两个音当成同一个音的倾向,因此,这样的关系又可被称为等价八度(octave equivalence)。另一方面,又由于音程所产生的共鸣感,令听者感觉以八度音程行进的旋律,音色会比单旋律的弹奏更为丰富。
八度记号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
当需要把过高的附加线消除时,便会将该部份移低一个纯八度记谱,并在顶部加上8、8或8以作识别,这是取自意大利文中「八度」(ottava),而适用的范围,亦会以断续线(- - - - - - - - - ¬)来区别。8不存在叠音的作用,因此得出来的效果依然是单音旋律。
以马勒的第1号交响曲为例子:其中在第4乐章,第1小提琴在练习号36中,第二声部出现了连续的八度移高记号,直接最后一小节前为止。在八度移高记号的范围内所奏出的音,和第一声部以实音记谱的音高是相同的。
和八度移高记号相反,当需要把过低的附加线消除时,便会将该段部份移高一个纯八度记谱,并在底部加上8、8 bassa或8以作识别((众数为a尾))。同样适用的范围,亦会以断续线(_ _ _ _ _ _ _ _ _ ⌋)来区别。同样地8也不存在任何叠音的作用。
以德布西的《前奏曲》第1册第10首为例,在第28小节中,右手的C音以法语"8bassa"标示,亦即是实际的音高变成为C音。
取自意大利文 "coll'ottava",解作「和相应的八度一同出现」,表示演奏时除需弹奏乐谱标示的音高外,也要加添相应的八度移位,视乎记号的位置而定。适用范围同样以断续线(- - - - - - - - - ¬,加添高八度)或(_ _ _ _ _ _ _ _ _ ⌋,加添低八度)来划定。
八度同奏记号较常在即兴音乐,如爵士乐中的钢琴乐谱较常出现。另外,作曲家在撰写乐队总谱时,为求方便源故,对一些演奏相同旋律但位处不同音域时(如第1小提琴和第2小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等),亦会在五线谱上标上,如「8 col Violino I」或「8 basso col Celli」。尤以巴洛克时代及古典时期的作曲家较多采用。
|
5929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5929 | 前3世纪 | 前3世纪
前300年至前201年的这一段期间被称为前3世纪。
秦始皇统一中国,制定度量衡标准,统一文字,对中国文化影向深远。与此同时,匈奴势力亦达至高峰,与中国之间的冲突亦随之升级,引致日后的民族大迁徙,影响达数个世纪。阿育王提倡佛教,对印度以至整个亚洲影响深远。在欧洲,虽然亚历山大大帝的继业者在帝国内互相争夺,但希腊文明持续影向帝国内各民族。两次布匿战争奠定了罗马崛起的基础。
|
5938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5938 | 前4世纪 | 前4世纪
前400年至前301年的这一段期间被称为前4世纪。
|
5940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5940 | 直辖市 | 直辖市
直辖市是许多单一制国家的一级行政区之一,多设置于城市地区。此名称主要由台湾、中国大陆、韩国、北韩、越南等汉字文化圈的国家采用。其字面上的意义为:直接由中央政府所管辖、建制的都市。
升格为直辖市往往需要居住的人口较多,且通常在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上具有重要地位。该概念首先源自于1930年中华民国的《市组织法》,称为院辖市,取代此1921年《市自治制》所规定的特别市,特别市的地方自治属性也在此法中被大量削弱,市长此后至开放直选前皆改由行政院直接派任(官派简任)。就如同直辖市字面上的含义一样,这种行政区划的概念具有中央集权的色彩。
法律正式采用直辖市,始于1947年《中华民国宪法》:
第一百一十八条 (直辖市之自治)<br>
1990年代,韩国进入全面地方自治时代之后,这一名称被认为不适当而率先更改行政区划之用语。韩国于1994年12月修改韩国《地方自治法》并改为广域市;同年,中华民国政府制定《直辖市自治法》(现由《地方制度法》取代),将直辖市长改由公民直接选举产生,但直辖市的名称并未更改,而且直辖市在经费及资源的分配上均较其余省辖县市而有优势。中华人民共和国曾在1950年将直辖市市长改采间接选举(后有间断)。另外,在非汉字文化圈的国家,那些作为一级行政区的大型都市也常常被翻译做「直辖市」,以独联体国家最为普遍。
中华民国在民国三十八年以前,以人口达100万人为基准,先后建制了12个院辖市: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大陆建制的直辖市中,广州、西安、沈阳等三个城市兼具院辖市与省会的双重地位。
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播迁来台湾,至2014年的六都改制之后,增设直辖市有:台北市(1967年升格)、高雄市(1979年升格、2010年合并改制)、新北市(2010年升格)、台中市(2010年合并升格)、台南市(2010年合并升格)、桃园市(2014年升格)。
中华人民共和国由直辖市管辖的次级行政区划有市辖区、县等;重庆直辖市还有自治县的设计。
1949年时,中国大陆共设有12个直辖市,分别为:南京、上海、汉口(今武汉一部分)、鞍山、抚顺、沈阳、本溪、西安、北平(今北京)、天津、重庆、广州,除北平及天津外,皆为大行政区代管。
1950年10月5日,旅大行署区改为东北大行政区代管的旅大直辖市。1952年11月15日,南京直辖市降为江苏省省辖市。1953年7月8日吉林省长春市和松江省哈尔滨市升格为直辖市。1954年6月19日,沈阳、旅大、鞍山、抚顺、本溪、长春、哈尔滨、西安、武汉、广州、重庆直辖市皆降格为省辖市。1958年,天津直辖市降格为河北省辖市,至1967年恢复。
1997年3月14日重庆市重新恢复直辖市建制。
当前,中华人民共和国设有四个直辖市:
大韩民国的直辖市()产生自1963年,是年釜山升格为直辖市。1995年前,直辖市长由中央政府委任。1991年,因应地方自治的精神,消除直辖市这一名称所含有的中央控制的成分,改称为广域市(),并于1995年全面实行地方选举,知事及市长皆由选举产生。但广域市并不代表地域广大,在韩国亦有许多面积比广域市大的市。现有仁川、光州、大邱、釜山、大田、蔚山六个广域市。首都首尔于大韩民国成立初期命名为特别自由-{}-市(),现则称为特别市()。另2012年启用的新行政首都世宗,则为唯一的一个特别自治市()。
现时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目前有三个直接隶属于中央的城市:平壤直辖市()、罗先特别市及南浦特别市()。
蒙古首都乌兰巴托市,不隶属于任何一个省(盟)。
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的直辖市(),目前共设有五个(如下表)。
-{zh-tw:寮人民民主共和国;zh-hans: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的首都永珍为该国唯一的直辖市(-{zh-tw:寮语;zh-hans:老挝语}-:ນະຄອນຫລວງ,nakhonluang)。
柬埔寨原设有四个市(高棉语:,krong)直属中央,2008年时除首都金边市外悉改制为省。
泰国的首都曼谷为该国唯一的特别区(泰语:และปริมณฑล),有时中文皆译为直辖市,不隶属于任何一个一级行政区府。
马来西亚设有三个联邦直辖区(马来语:,),中文有时也译为联邦直辖市、直辖市。其直属中央联邦政府,不隶任何州属。吉隆坡为法定首都及最大城市,纳闽为国际离岸金融中心,最新成立的联邦直辖区布城则为行政首都。
哈萨克共和国的直辖市(俄:городреспубликанскогоподчинения,哈:қаласы)意为共和国直属城市,目前设有三市
吉尔吉斯的直辖市(俄:городреспубликанскогоподчинения,吉:шаары)意为共和国直属城市,目前设有两市,分别为该国第一、二大城,也是首都和第二首都(法定)。
乌兹别克设有一个直辖市(乌兹别克语:shahri):塔什干市,为该国首都。为中亚第一大城,苏联时期为苏联第四大城。
土库曼设有一个直辖市(土库曼语:şäheri):阿什哈巴德市,为该国首都。
俄罗斯联邦直辖市(俄语:Городфедеральногозначения),与其余各联邦主体(俄语:субъекты)权力相同,目前设有莫斯科、圣彼得堡及塞瓦斯托波尔三个直辖市。其中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为俄罗斯联邦前两大城市,在苏联时期,亦为全苏联前两大城市。而塞瓦斯托波尔在2014年克里米亚归属公投后,宣布和克里米亚共和国一起从乌克兰独立。塞瓦斯托波尔以联邦直辖市身份加入俄罗斯联邦,并被编入克里米亚联邦管区。但此公投并未获得乌克兰或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
乌克兰设有两个直辖市():基辅以及塞瓦斯托波尔。基辅该国首都,苏联时期为苏联第三大城。塞瓦斯托波尔目前在俄罗斯联邦的实际掌控之下。
白俄罗斯共和国设有一个直辖市:明斯克市,即该国首都。
摩尔多瓦共和国设有三个直辖都会区(摩尔多瓦语:municipii),其中基希讷乌市为该国首都;而本德尔市实际上为德涅斯特河沿岸实际管理。
埃塞俄比亚设有两个直辖市,阿迪斯阿贝巴市以及德雷达瓦市,其中阿迪斯阿贝巴市为该国首都。
|
5943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5943 | 对位法 | 对位法
对位法是在音乐创作中使两条或者更多条相互独立的旋律同时发声并且彼此融洽的技术。
对位法的英文名称Counterpoint来源于拉丁文"punctus contra punctum",意为“音符对音符”。对位法并不是指单独的音符之间的和弦,而是指旋律之间的相互作用。它既可以是用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旋律交织成和弦,也可以是以多组和弦交织表现出旋律。对位与和声的特点刚好相反,和声追求的是纵向的发展,除了一条主要的声部外,其他的声部在自己的进行中以特定的和声结构辅助这条主要的声部;对位追求的则是横向的发展,各个声部各不相同,但又要互相和谐不冲突。
对位法是音乐史上最古老的创作技巧之一,也是欧洲在中世纪(公元800-1430)和文艺复兴时期(1430-1600)最主要的作曲技巧。在“对位”的概念被人们提出之前,应用对位法原理的音乐作品早已存在。现存最早的相关记载,见于公元900年左右一位无名氏所做的论文,""。在这篇类似教材的论文中,作者介绍了将给出旋律以对位法编排的方法。这种被称为固定旋律("cantus firmus")的方法是,将既有旋律以五度音程加以重复,再各将两条旋律以八度音程重复而得到四条旋律。当“对位法”这个名词开始流行的十四世纪,应用对位原理的作品少有以“音符对音符”形式写就的。当时标准的对位法作品,是一种华丽的多重唱("organum"),即将多个音符以对位手法组织成一种进行缓慢的固定旋律。
对位法在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以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所作的《赋格的艺术》以及《音乐的奉献》最为闻名。
时至今日,对位法原理仍然是调性音乐的基础,也是作曲的必修课。
严格的对位法有五种创作手法。赋格曲是用模仿方法创作的最高级形式。
应用对位法的最常见的固定形式的作品类型有赋格和卡农。
分类对位是一种传统的对位法教学形式,也是对位法创作的所谓“严格形式”。在传统的对位法学习中,学生需要应对几种复杂程度不同的“类型”,按照严格的对位法原则,由给出的固定旋律,谱出相应的对位声部。在熟悉了对位创作的不同分类后,学生可以开始创作“自由”对位,也就是不甚严格的对位法。分类对位法可以追溯到1532年,当时,Giovanni Maria Lanfranco在他的著作《Scintille di musica》(Brescia, 1533)中,记述了一种类似的教学法。在十六世纪,维也纳学派的理论家在他颇具影响力的著作《和声构建法》("Le institutioni harmoniche")中,命名了分类对位法。1619年,在他的《音乐实践论》("Prattica di musica")中.首次以法则形式严格定义了分类对位法的创作原则。和后来的音乐理论家不同,Zacconi将一些其他的对位技巧(如转位对位)列入了分类对位。
真正令分类对位法一词为世人所熟知的理论家是,他本人也因此而享有盛誉。在1725年出版的《迈向诗人之山》("Gradus ad Parnassum",一本作曲教科书)中,他着重介绍了经他归纳(却也因此令法则更加教条死板)后的五种分类对位法。(see "General notes", below)
后世的音乐理论家基本沿用了Fux的模式,但偶尔会对规则加以变通或修改。一个例子是路易吉·凯鲁比尼.
分类对位法适用于除罗克里安以外的所有调式(伊奥利亚调式、多利亚调式, 弗里吉亚调式, 利底安调式, 米索利底安调式和爱奥利亚调式). 以下规则适用于所有类型的对位创作。对于创作中的每个声部而言,必须遵守如下规则:
对所有类型的对位,以下规则适用于不同声部的组织:
以1个全音符对1个全音符
以2个2分音符对1个全音符
以3~6个分音符对1个全音符
以2分音符的切分节奏对1个全音符
采取混合节奏与 1个全音符相对
|
5944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5944 | 赋格 | 赋格
赋格是复音音乐的一种固定的创作形式,而不是一种曲式。
赋格的主要特点是相互模仿的声部以不同的音高,在不同的时间相继进入,按照对位法组织在一起。
赋格(,,,)一词的来源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是来自于拉丁语,原意是“追逐”和“飞翔”。赋格建立在模仿的对位基础上,从16世纪的经文歌和器乐里切尔卡中演变而成,一直到17世纪巴赫时代才达到顶峰。
赋格的主要结构是首先在一个声部上出现一个主题片段(Subject),然后在其他的声部上模仿这个片段(Subject),这时演奏主题的声部演奏与新的声部相对应的乐句,形成各个声部相互问答追逐的效果。
赋格通常没有引子。赋格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呈示部,中间部(Modulatory Section)和再现部。各个声部在呈现部中用主调和属调将主题一一呈现一遍,然后各自展开成为不同的插部,最后在再现部里回到原来的主题上。
在赋格开始的地方,第一个声部进入时出现的短的旋律或乐句称为赋格主题,赋格主题不同于奏鸣曲式以及其他曲式的主题,赋格主题是短小的一句旋律,仅仅具有简单的线条,而不是像其他的主题那样可以有完整的和声。
第二个声部通常在高一个五度或者低一个四度的地方进入,即在属调上重复主题,称为答题(Answer);同时刚才的第一个声部演奏对位的旋律性伴奏声部,称为对题,对题也可以不出现,而仅有相对简单的伴奏。答题若完全相同地模仿主题,称为纯正答题(Real Answer);若否,则称为守调答题(Tonal Answer)。对题在赋格曲的进行中再次出现时保持不变者称为固定对题,伴随主题或答题的旋律经常改变者称为自由对题。
第三个声部进入,通常回到主调,即比第一个声部高或低八度,同时第二个声部继续演奏对题,第一个声部则相对自由。
主题,对题如此在主调和属调上循环。
下面是一首典型的四声部赋格的声部由高到低的图示:
待所有的声部呈示完毕之后,赋格的呈示部结束。
赋格曲的发展手法主要是主题进入的呈示部分和由其他素材构成的插句交替出现。
除了上述的观点,赋格的结构也可以看作类似于类似于奏鸣曲式,有前后两次呈示主题的呈示部和再现部,其间有发展,但是不同的是,赋格的发展比较短,一般仅仅为插句和主题的自由进入。插句是从主题发展出的其他的旋律,作为连接性的过渡,而赋格的再现部与呈示部使用相同的主题和对题,但是形成对位的手法经常有著很大的区别,这使得赋格的再现部分往往成为情感的高潮所在。
赋格当中也经常出现多个插句(Episode,也叫做间插段),每一次出现插句都引出主题的再一次相继进入(有时称为中间部),可能在不同的调上,不同的方式,这样的赋格就难以归入类似奏鸣曲的三段体,而应视为是前述的主题进入的呈示部分和由其他素材构成的插句交替出现。中间部开始时主题常在主调的平行调上进入,以与呈示部中的主题形成调式色彩的对比,其后可转入其他近系调。
赋格主题进入的形式可以比较自由,使用扩大、缩小、倒影、裂解等手法,主题也可以不完全地进入,作小的改动等等。而插句则起到连接的作用,保证和促进赋格的连贯流畅,插句的选择和主题进入的方式,都是衡量赋格的重要标准。
赋格的主题再现有时使用叫做密接合应(Stretto)的技巧,就是每一个声部进入的时候并不等待前一个声部完全结束,而出现同一个主题在多个声部上以一定的时间和音高差距叠置的现象,好像主题被自身从中间切入,这里由于大大增加的紧张感,往往就是赋格的高潮。
以下简单整理:
赋格通常按照声部的数目命名,两个声部的就称为二声部赋格,三个的称为三声部赋格,五个的就是五声部赋格。赋格具体的声部数量不定,少的只有两个声部,多的可以有七,八个甚至更多,一般情况下赋格有三个或四个声部。
另一种常见的分类是主题的数目,单一主题的就称为单赋格或简单赋格。有两个主题的称为二重赋格,可以两个主题作为赋格的主题和对题同时进入,也可以两个主题分别呈示和发展,然后在再现的时候同时出现形成对位。依此类推,三个主题的赋格就称为三重赋格,如此等等。但实际上,四重赋格已经非常罕见了。
根据所使用的对位技法不同,还可以分为严格赋格曲和自由赋格曲。
赋格可以单独成曲,即赋格曲,也可以作为套曲的段落出现,还可以和前奏曲 (包括前奏曲,托卡塔,帕萨卡里亚等等) 一起,组成前奏曲与赋格的形式。
在大型乐曲当中,常常有赋格段出现,即有着赋格呈示部同样的主题在各个声部上不同音高和时间的相继的进入,但是不一定有插句和完整的发展和再现。赋格段常常作为主调音乐中奏鸣曲式的发展部,对奏鸣曲的主部和副部主题加以赋格手法的发展,而在赋格段的结尾回到原乐曲的主调风格。
另外有小赋格(fughetta),指那些发展较少,主题重复进入比较简单的赋格。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 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Op.87)
保罗.欣德米特 调性游戏
|
5945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5945 | 音名 | 音名
音名就是音高的名称,即C、D、E、F、G、A、B。音名和音高的关系是绝对的;与音名相对的唱名则不同,唱名和音高的关系是相对的。每高或低八度音高的音名是一样;而唱名就算是不同的音高,也可以一样。
西方音乐中,对一个八度中的七个音高设有名称,表示该音的绝对音高,每高或低八度则重复这七个音名。而加上变音记号(♯、、♭、)则表示改变音高。
西洋音乐的音名在各语言中稍有不同。英语从下至上使用A至G,中文地区则沿用这叫法,德语以H代替B。意大利语和法语则基于《圣约翰赞美诗》(Ut Queant Laxis)的歌词,从下至上称为Ut、Re、Mi、Fa、Sol、La(对应的英语音名为C、D、E、F、G、A),意大利语再把Ut改作Do,La之后又加上Si(英语音名为B),而俄语则照意大利语的准则。日语中是使用伊吕波从下至上称为(对应的英语音名为C、D、E、F、G、A、B)。
而变音记号,中文在音名前加上「升」、「降」、「重升」、「重降」;英语、意大利语、法语在音名后加上♯、、♭、;德语基本上是加上-is、-isis、-es、-eses的语尾,但降E用“es”、降A用“as”、降H用“B”;日语则是在在音名前加上「」、「」、「」、「」。
需要区别不同八度的音高时,则会在音名后加上数字,中央C是c高八度是c低八度是c 。德语中的中央C是c,高八度是c,低八度是c,再低八度是大阶C,更低八度是C。而日语则基于德语,中央C是,高八度是,低八度是,再低八度是平假名,更低八度是。
东亚称音高的名称为律名。
中国在一个八度中的所有十二个半音都设有名称,则十二律。基准音是黄钟,然后每半音上升,则是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高黄钟八度的音又称为清黄钟。而基准音黄钟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音高,现在等同西方的C。
日本雅乐则称D为,然后每半音上升,则是、、、、、、、、、、。
而不同乐器又会有不同叫法,如三味线称为一本至十二本。
|
5948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5948 | 调 | 调
由符合基本音阶的音程结构所构成的音列的音高位置,就叫作调。
调的命名建立在主音的基础上,如由7个自然音级从C开始按顺序排列的是就C调,将C调移高一个纯五度就是以G为主音的G调。将C调移低一个纯五度就是以F为主音的F调。
不同的调一般用乐谱开头谱号后标明的调号来区别,不同的调运用到音乐作品中的具体形式就是各种调式。
另有定义为:几个音按照一定的关系组成一个体系,并以某个音(主音)为中心,这个体系就叫调式。主要分为“大调式”和“小调式”。
大调式:由七个音组成的一种调式,其中稳定音(I、III、V级)合起来组成一个大三和弦(主三和弦)。
小调式:由七个音组成的一种调式,其中稳定音(I、III、V级)合起来组成一个小三和弦(主三和弦)。
除此之外一个调中还能包括其他一些不常用的调式。比如中世纪欧洲的中古调式,以及其他各国的民族调式,如中国的传统五声调式。
G调就是以G为主音,根据音程结构推算出G调的音阶结构是:G,A,B,C,D,E,#F
也就是等于将C调的每一个音(C,D,E,F,G,A,B )都提高纯五度的结果。这样的循环叫做调的五度循环。即:
主音上方的纯5度音,是调式音阶级数中的属音,因此将原调移高纯五度产生的新调称为原调的属调。主音下方的纯5度音,是调式音阶级数中的下属音,因此将原调移低纯五度产生的新调称为原调的下属调。属调和下属调的使用是音乐创作中调性使用的最基本的手法。
除了按自然音级排列的C调外,其他的调分为升种调和降种调两种。升种调就是包含了升音级的调;而降种调则是包含了降音级的调。
用来区别不同的调的就是调号,即将乐谱中出现的构成某一调的变音记号记在乐谱的开头位置,从而省略乐谱中的这些变音记号。减低了乐谱的复杂程度,增加了可读性。
同时,升降记号的位置亦有规定:顺序如上所示,而
当演唱声乐作品和演奏管乐器的时候,就会遇到移调的问题。见移调乐器。
|
5949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5949 | 基本音级 | 基本音级
基本音级即C,D,E,F,G,A,B七个音。
基本音级的音程关系是大二度——大二度——小二度——大二度——大二度——大二度——(小二度)
|
5961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5961 | 外来语 | 外来语
外来语,又称为外来词或借词(loanword),是一种语言从别的语言借来的辞汇。
现代以前,汉语曾使用过“译语”“译名”“译词”“外国语”等词来指称外来词。
“译语”唐代首先开始使用,指经过翻译的语词。至明清两代即开始用“译语”来命名译馆(会同馆、四夷馆)所编撰之“华夷译语”。同时还有使用至今的“译名”,但含义笼统,既可指意译词也可指音译词。随着“词”的概念和名称在汉语中出现并固定下来,也开始出现“译词”一名。“外国语”则是通俗说法,并非正式的术语。
近代作为正式的科学术语是从「外来语」开始的。「外来语」一词是20世纪初(1902年)从日语借入的,一直到1950年代初,主要限于指完全或部分音译的词,此外还增指从日语借入的汉字词。现在「外来语」主要在日语学界及台湾的语言学家,以及在讨论外来词范围的问题时使用,而「外来词」主要由中国大陆学者使用。
loan word ——指采用直接引用、音译或仿译等手段从另一种语言(包括方言)引进的词。该词是德语Lehnwort的英语仿译词,翻译为“借词”或“借用词”。日语至今仍用外来语对应。
alien word——主要指直接来自另一种语言的词,一般不包含意译或仿译。直译为“外国词”。
foreign word——指从外国语中进来的词,相当于“外国语”。日语“外国语”一词即由此翻译而来,但以后又以loan word来对应。
calque/loan translation——指按照外来语词的语素构成的逐一意译的词语。一般翻译为“仿译”、“借译”、“仿造”。
汉语的外来词的形式有音译、义译、音译加表意性质、音义兼译、直接借用、转译等形式。
本表只列入非专有名词。人名、地名、商标、商品名等专有名词绝大多数都是音译词,数量巨大,不列入。
现代中文有大量的日语借词。
寿司、方针、政策 、商业、干部、健康、社会主义、取缔、引渡、样、手续、具体的、目的、义务、当事者、、强制执行、场合、打消、动员令、无某某之必要(…の必要がない)、代价、债权人、债务人、原素、要素、偶素、常素、损害赔偿、法人、重婚罪、文凭、盲从、排外、公敌、旨趣、派出所、宪兵、检察官、水体
室町时代之前,日语几乎全部外来语都来自中古汉语,此等汉字词日语称为「汉语」。此外,日本汉字读法有分训读(同义固有词发音)和音读(源于汉语的发音)两种。
在明治维新初期,日本翻译外国书籍时也使用汉文(如《演绎》)。但由于战后日本在文化上急速西化,且净用汉字翻译也有不便的情况(短词如“民主”没有问题,但长起来像“个人计算机”就不太好念),故使用片假名翻译的外来语飞速增长,特别是进入资讯时代之后。
片假名词的滥用有时会造成理解的困难,因此国立国语研究所的外来语研究会也提议将一部分片假名词换为汉字词。另外片假名有时也直接造成使用的不便,如、两词,同出自英文词 ,但意义有异。
日语的“外来语”大部分来自英语,一小部分来自法语、荷兰语等。早年日本锁国时期,江户幕府只跟来自荷兰、葡萄牙等地的少数商人和传教士来往,而日语中借用荷语和葡语的词汇为早期的西化外来语之一;后来在明治维新时期,法语和德语的外来语跟著传入日本;之后在二战战败后,随著驻日美军和美国文化的传入,英语外来词逐渐变成日本外来语的大宗。例如:一字为英文中的念法,但它的意思是足球员(11个人)。
此外,若遇到过为冗长的西式或和制外来语时,通常会缩减到四个音节,如“”(个人电脑)就经常被缩减为“”。
韩语谚文跟日语假名一样,皆属于表音文字,故韩文外来语(尤其是大韩民国所使用的大韩民国标准语)跟日语一样以谚文读音直译。“外来语”大部分来自英语。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所使用的文化语,由于较少受到外国文化影响,故外来语的数目较少。
英语中来自汉语的外来语,除了以威妥玛拼音、汉语拼音或通用拼音直译的普通话外来语以外,还有部分的中文外来词汇以闽南语、粤语等其他语言音译所产生。
下表主要为非专有名词;专有名词数量庞大且多为单纯音译词,故不列入。
历史上,英语长期受法语影响,可是,最近几十年,英语也在影响法语,比如,现在法国人会说 (停车)、(足球)、(周末)等等。另外在加拿大、比利时与部份前法属殖民地所使用的法语,也有借用其他语言转译的词汇;如比利时所使用的法语有来自荷兰文的词汇,而加拿大魁北克所使用的法语有来自英文的词汇,其他地区亦同。
早期俄语有部分来自其他语言的音译词汇,另外同样使用西里尔字母的保加利亚语、塞尔维亚语、马其顿语、蒙古语、哈萨克语、塔吉克语、白俄罗斯语、吉尔吉斯语以及乌克兰语等语言也沿用各国的西里尔字母译音产生外来语。
|
5962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5962 | 借词 | 借词
借词可以指:
|
5967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5967 | 唐人街 | 唐人街
唐人街(又称华埠或中国城,),是指华人地区以外的其它国家的城市里华裔人士聚居区。唐人街其实并不限于某条街道,范围可以扩大至一个城市,更贴切的叫法应该是唐人区、华人区。唐人街因历史因素或特殊国情在东亚、东南亚、澳洲和北美洲皆十分常见。唐人街最早在19世纪的美国和加拿大形成。当时,由于歧视性的土地法规严禁华人等有色人种介入土地买卖市场或仅准许华人在特定区域购买土地,从而形成了第一代华人移民的聚居区。唐人街之形成,乃因为早期华人移居海外,成为当地的少数族群,在面对新环境需要同舟共济,便群居在一个地带,故此多数唐人街是华侨历史的一种见证。
唐人街最早叫“大唐街”。1673年,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日本,唐时始有人往彼,而居留者谓之'大唐街',今且长十里矣。”
1872年,志刚在《初使泰西记》中有:“ 金山为各国贸易总汇之区,中国广东人来此贸易者,不下数万。行店房宇,悉租自洋人,因而外国人呼之为'唐人街'。建立会馆六处。”1887年,王咏霓在《归国日记》中也使用了“唐人街”:“ 金山为太平洋贸易总汇之区,华人来此者六七万人,租屋设肆,洋人呼为唐人街。六会馆之名曰三邑,曰阳和。” 王咏霓的这句话与志刚的差不多。在这之前,王可能看过《初使泰西记》,因此,他在这里沿用了志刚的“唐人街”。“唐人街”是粤人华侨自创的名称。
1875年,张德彝在《欧美环游记》中就称唐人街为“唐人城”,张通英语,英语称唐人街为Chinatown。其实,在这以前,张德彝更为直接,他将Chinatown直译为“ 中国城 ”,如《航海述奇》(1866年):“抵安南国,即越南交趾国……再西北距四十余里,有' 中国城',因有数千华人在彼贸易,故名。”
1930年蔡运辰《旅俄日记》:“饭后再赴旅馆,新章五时亦至,候余甚久,公事毕,同游中国城。城在莫斯科中心,女墙高底,完全华式,华人名之曰中国城。”今人李欧梵有一篇有关唐人街的随笔,题目就叫《美国的“ 中国城”》(1975),文章说:“唐人街是老华侨的温床、新华侨的聚会所。也是美国人眼里的小中国。也许我们应该把唐人街的英文原名直译过来,干脆称它为『中国城』(Chinatown),可能更恰当一点。”
在东南亚,由于移民的历史比较早,因此语言和文化多与当地融合。另外华裔在当地大多经商、且族群意识很强,所以一般还掌控了当地的产业主导权,成为地位重要的少数族群。由于东南亚是华人早期移民的主要地区之一,著名的唐人街相对较少,但还是有一些知名的唐人街如茨厂街和牛车水。
在北美的唐人街经常可见餐馆林立,而餐馆、洗衣店和手艺店即早期华侨的主要营商行业。一些历史较悠久的唐人街,皆位于大城的旧区,环境会较为挤迫,治安和种族问题亦是某一些华埠要面对的问题。一些唐人街亦出现华人人口迁离、人口老化的现象。
中国的第一艘直接交易船到达英国利物浦的码头交换诸如丝绸和棉花等的商品时,一个早期的中国飞地于1830年代在利物浦出现了。许多中国移民在晚1850年代到达了利物浦,成为了蓝色漏斗航运公司的员工。这是一个货物运输公司,由阿尔弗雷德•霍特创建。这条商业航线建立了上海,香港和利物浦之间的紧密贸易联系,其中主要是利物浦进口丝绸,棉花和茶叶。
旧金山的唐人街是北美最大的唐人街之一,还是墨西哥以北最古老的唐人街。在1850年代到1900年代,它成为了早期中国移民进入美国的入口。这片地理区域的特殊之处在于城市政府与私营业主允许中国移民继承财产以及在城内合法拥有房产。许多中国移民成为了大公司的劳动力。中国移民对于中太平洋公司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其他早期移民成为了煤矿工人或独立勘探者。这些独立勘探者希望在1849年的淘金热时大赚一笔。在19世纪中期,有许多中国人移民到美国北方。每当有一次大量移民,就有一个唐人街在美国北方出现。这些中国人移民到美国西海岸,从圣地亚哥到维多利亚。
经济机遇推动了更多唐人街在美国的建立。第一批唐人街在美国西方出现,例如加利福尼亚州,俄勒冈州,华盛顿州,爱达荷州,犹他州,科罗拉多州,和亚利桑那州。当洲际铁路建立完成后,更多临近铁路的城镇出现了唐人街,比如圣路易斯,芝加哥,辛辛那提,匹兹堡,巴特尔。许多东海岸城市也出现了唐人街,比如纽约,波士顿,费城,普罗维登斯,和巴尔的摩。随着解放宣言的通过,更多南方的州,比如阿肯色州,路易斯安那州,和乔治亚州开始雇佣中国移民作为劳动力。
唐人街的历史不总是和平的,尤其是劳资纠纷出现的时候。低工资的中国工人在山区的唐人街大规模替代白种矿工。这引发了紧张的种族冲突,甚至导致了怀俄明州的罗克斯普林斯大屠杀。许多前沿的唐人街在美国种族歧视的影响下消亡了。1882年,排华法案通过。
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提升了中国移民在美国的地位。在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之后,中国与美国成为了对抗日本的战友,而美国人也希望在美国的中国移民加入到他们的战线之中。中国移民有史以来第一次进入了美国主流社会。中国移民穿上了战服,与美国士兵成为了战友。由于前线缺乏劳动力,更多中国移民有了工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期,罗斯福总统在1943年12月17日废除了排华法案。这一举动结束了长达60年的合法的种族主义和种族歧视。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移民立刻被社会所接受。在排华法案被废除与战争新娘法生效之后,中国文化开始渗入美国并被美国所同化。这个单民族的社区开始向一个充满家庭和孩子的社区转型。最终,中国移民可以合法地成为公民,拥有财产。
70年代后期,越南战争的难民和流亡者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唐人街的重建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结果是,许多唐人街已成为泛亚洲商务区和住宅区。相比之下,大多数过去的唐人街主要是来自中国东南的中国人的居住区。
近些年来,新出现的唐人街开始承担历史和旅游中心的角色。很多新的唐人街,比如在纽约奥尔巴尼的唐人街,建立的目的是作为景点而不是飞地。这些唐人街试图在高档的环境下给人以“老唐人街”的感觉。在北卡罗来纳罗利新建成的唐人街还将建设一个五星级的酒店,其主要目的是吸引游客。
随著种族歧视的观念消失,半世纪以来,各国政府纷纷开放参政权予华裔,使华人的地位在外国趋于公平,在西方国家新一代的华人移民和当地土生土长的华裔人士由于高科技、企管和专业背景,许多家庭甚至于有经济能力在高级住宅区居住。北美以及澳洲很多大型都会区更已进入「后唐人街」时代,即唐人街外的华人人口和商业活动已远超过原唐人街,而且华人人口和商业活动不再是聚集在某个社区,而是在市郊多个相邻社区里,散居在主流或其他少数族裔当中。「后唐人街」的例子包括美国加州洛杉矶地区的圣盖博谷;旧金山湾区的矽谷;纽约皇后区的法拉盛;加拿大温哥华地区的列治文市和本那比市;与及多伦多地区的士嘉堡区、万锦。在澳洲计有墨尔本的博士山、韦弗利谷;悉尼的车士活、宝活及好市围市 ; 布里斯本的森尼班克。
在非洲,有三个规模相对较大、值得一提的唐人街,分别坐落在非洲的沿海国家:马达加斯加,毛里求斯,和南非。南非拥有非洲最大的唐人街,同时拥有最多的华裔人数,因此南非一直是一个受欢迎的中国移民点。更具体一些,约翰内斯堡西罗町的德瑞克大街(Derrick Avenue)是南非最大的唐人街。
华人移民最早于19世纪中叶抵达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等美洲诸国,随后华人移民聚集区变成了唐人街最早的雏形。现今最主要的几个唐人街坐落在美国及加拿大东西两岸大都市区,如纽约、旧金山、洛杉矶、温哥华、多伦多等。
美国华裔在纽约市的曼哈顿、法拉盛、布鲁克林和它们的周边区域占有较高人口比例。美国西岸的旧金山作为一个重要太平洋港口城市,拥有西半球历史最悠久的唐人街。
位于加拿大西岸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是华人移民最早入驻的省份,其省府维多利亚市的唐人街是加拿大历史最悠久、全美州继旧金山历史第二悠久的唐人街。该省最大城市温哥华的唐人街是加拿大面积最大的唐人街。同属于温哥华都市区的列治文市、本拿比市的华人密度也较高,据加拿大政府2011年人口普查,华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3%及33.9%,其中前者常被称作“小香港”。
多伦多城区的唐人街大概范围在多伦多大学主校区偏南的登打士街西(Dundas Street West)和士巴丹拿道(Spidina Aveneue) ,附近华裔居民居住密度较高。
在拉丁美洲,最古老的唐人街坐落在墨西哥,其时间至少要追溯至十七世纪早期。
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一些来自香港、澳门的移民纷纷落脚拉丁美洲。拉丁美洲的唐人街有中国和拉丁美洲混血的最早移民和来自东亚的近期移民。大多数亚洲—拉丁美洲人有广东或客家的血统。
对于拉丁美洲中国居民的后裔,其人数难以统计。
除墨西哥城唐人街之外,阿根廷的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和秘鲁的首都利马也有较著名的唐人街。
唐人街在亚洲分布很广,并且拥有很大的人口密度。其居民往往是东亚和南亚的汉人和一些祖籍在中国南部,特别是广东、福建、海南的汉人。早在唐朝,就已经有唐人街在比如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新加坡,菲律宾,泰国,越南等这些国家生根发芽,它们在清朝有了较大的发展,并且在二十世纪的时候欣欣向荣。日本最大的唐人街是横滨中华街,另有神户南京町、长崎新地中华街。在西亚中东地区的唐人街,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欧洲等相比,正在成为新的中国移民目的地。比如,在伊朗和杜拜新建的唐人街,与世界其他地方的飞地有着很大的区别。杜拜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中国风格的购物街。
墨尔本的唐人街坐落在墨尔本中心商务区和小柏克街东端中心。它从斯旺斯顿大街开始,一直到展览大街。这个唐人街是在1851年,正处淘金热时期,发展起来的,并且是澳大利亚历史最悠久的。由于1906年旧金山大地震摧毁了其唐人街,墨尔本的这个唐人街被认为是亚洲外最持久的。
悉尼的主要唐人街坐落在沙瑟大街。它从东部的中央车站一直延伸到西部的情人港,并且是澳洲最大的唐人街。
阿德莱德的唐人街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建造的,并且在八十年代进行了翻新。它坐落在中央市场和中央车站附近。
此外,布里斯班和佩斯也有一定规模的唐人街。
一些市区的唐人街坐落在欧洲各国家的首都和主要城市。在英格兰的伦敦、伯明翰和曼彻斯特,都有规模较大的唐人街。德国的柏林和汉堡也有已建的唐人街。一个在东部的利希滕贝格附近,另一个在西部的夏洛滕堡附近。在比利时的安特卫普,自2011年起,当局发现中国社区呈涌现的趋势。英国卡迪夫的市参议会正在计划对城中的华人进行确认。
坐落于巴黎第十三区的唐人街是全欧洲规模最大的。很多越南人,特别是来自越南的避难华裔,都在巴黎的北面美丽城和里昂安家落户。意大利的米兰、罗马和普拉托都有唐人街。而荷兰的阿姆斯特丹、鹿特丹和海牙,也都有唐人街存在。
在英国,伯明翰,利物浦,伦敦,曼彻斯特和纽卡斯尔泰恩河畔,都有一些唐人街。在利物浦的唐人街被认为是欧洲的唐人街中历史最悠久的。 伦敦的唐人街建立与十九世纪末期,坐落于莱姆豪斯区。曼彻斯特的唐人街则位于其市中心。
作为旅游胜地的大型唐人街,入口处大多有高大的红色拱形结构——牌坊,特别抢眼,有时也会有威严的石狮子,用来迎客。有些唐人街也可以看到其他建筑风格,比如雪梨唐人街的谊园,域多利大门前的石狮子等。伊朗的唐人街Mahale Chiniha也有很多中式风格建筑。
中国的牌坊上一般都有题字。历史上来讲,这些牌坊都是被作为礼物,由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或是当地政府(旧金山的唐人街)乃至商业组织,捐赠给某个城市的。古巴哈瓦那的长期被忽视的唐人街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到了很多材料,用来进行唐人街的逐步翻新。牌坊的建造资金一般来自当地华人社区的捐资。有一些牌坊大到可以横跨整个路口,而有一些则比较小,无论在高度上还是宽度上。牌坊可以用木头建造,也可以用石头或钢来建造。在装饰上,有的很简单,也有的是经过精心设计的。
在唐人街很容易见到中国特色。很多商店门前标志都采用中国书法。也有很多其他唐人街,如加利福尼亚奥克兰市的唐人街,使用英文和中文双语街道标志。
在华盛顿的唐人街,当地政府要求唐人街内商店的店面标志必须要翻译成汉字,无论这个商店是不是中国人开的。就连一些国家连锁店如星巴克咖啡、CVS药店等也都要遵从这个规定。
很多唐人街都是以美食为核心的,因此,对于想吃中国菜以及其他亚洲料理如越南菜、泰国菜、马来西亚菜的人们来说,世界各地的唐人街通常是理想去处。有些唐人街,比如新加坡的唐人街,已经发展出了具有当地特色的中国菜。唐人街的餐厅不仅是当地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一种社会性的聚集场所。在很多西方国家的唐人街中,餐厅的工作是可能是那些贫穷的移民所能找到的唯一工作,特别是那些无法熟练运用当地语言进行交流的人。很多唐人街都会有“正宗餐厅”和“游客餐厅”之分。
一般来说,主要为移民提供正宗中国菜的餐厅并不符合人们对于唐人街餐厅的刻板印象。由于华裔移民的增多以及很多文化对不同口味菜肴的接纳,现存的美式中国菜馆和加拿大式中餐馆已被不少人看作一种不合时宜的存在,但是它们的顾客仍然很大,也能获得很大的利润。在很多唐人街已经有了不少规模较大的地道的广东海鲜餐厅。这些餐厅专门做客家菜、四川菜、上海菜等。也有一些小餐厅在经营熟食。
典型的广东海鲜酒家(粤拼︰hoi2 sin1 zau2 gaa1)一般都会有一个很大的饭厅,大厅中有华丽的装饰和设计。海鲜酒家自然擅长于烹调海鲜,比如一些昂贵的龙虾、螃蟹、对虾、蛤蚌、牡蛎等。在开始烹调前,这些活海鲜一般都放在鱼缸里。有一些海鲜酒家会在早晨至下午的时间段内提供点心。服务生会一边推着装有热气腾腾的菜肴和点心的手推车,一边为食客报菜名。这些餐厅也往往是婚礼、宴会及其他特殊活动的举办地。
这类餐厅于20世纪六十年代在香港发展起来并迅速走向繁荣和流行,随后就开始在海外的唐人街开设。由于海鲜酒家价格较高,并且想开设和管理这类酒家所需要的资本较多(因为需要更高水平的员工),这类酒家一般都开设在发达国家的唐人街及其卫星社区,以及相当富裕的中国移民社区,尤其是在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这些香港移民很多的地方。比较贫穷的移民们一般是开不起这类餐厅的,尽管他们也在这类餐厅工作。一般情况下,在比较老的唐人街,这类餐厅更少。例如,在加拿大温哥华的唐人街几乎没有这类餐厅,然而在其郊区如里士满、不列颠哥伦比亚则有海鲜酒家。海鲜酒家间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因此,海鲜酒家的老板们想尽办法,甚至“挖墙脚”,来获得那些最出色的厨师。这些厨师大多数来自香港。
此外,还有一种中餐厅叫做中式烧烤熟食餐厅,被称作“烧腊店”,有时也被称为“面家”。这种餐厅一般在规模和装饰上要略逊一筹,一般会买一些更便宜的食物,比如云吞面,炒粉,扬州炒饭,粥等等。他们一般也会把半熟的烤鸭和烤乳猪挂在橱窗里,这也是世界各地唐人街的一景。这些餐厅也会卖一些如叉烧肉、内脏、鸡爪子等西方食客不太熟悉的中国菜。
这类餐厅的食物一般是为外卖准备的。这类餐厅中有一些名声不太好,被认为是“低级小餐馆”,糟糕的服务也广受诟病,然而其他的一些餐馆则是干净亮堂的,也有现代化装饰和用心服务的侍者。
越南移民,包括华裔人士和非中国人,在很多唐人街开设了餐厅,出售越南河粉牛肉面条汤以及弗朗哥-越南三明治。有些移民开设餐厅主打潮州菜,也有些唐人街中有不少“泛亚餐厅”,让顾客在一个屋檐下尝到各种不同的亚洲面条。
一般都有霓虹灯标志,这些餐厅主要是为非中国顾客提供杂碎或炒面,这些菜也可以在标准的烧烤店和外卖店吃到。
Chifa 是秘鲁首都利马的唐人街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一种混合了广式中国菜和秘鲁当地风味的秘鲁中餐厅。Chifa源自广东话“饎饭”,秘鲁人说西班牙语,发音就变成了“Chifa”,其原意就是做饭。这种餐厅很受秘鲁当地人的喜爱。
在一些重大活动比如游行,节日,中国杂技表演,武术表演,机动游戏举行之时,应活动的组织者、推动者要求,很多唐人街往往会封闭街道。小一点的节日活动可能也会在唐人街中的停车场、操场、公园、学校内举行。
很多唐人街庆祝春节都离不开舞龙和舞狮,以及与之相伴的由铙钹的声音、锣的叮当声、敲击硬木拍板的声音、用力击鼓的声音以及响亮的鞭炮声混合而成的独特节奏。这些表演一般都在商店门前举行,表演中,狮子试图去吃莴苣头或是去抓一个橘子放到嘴里。在狮子的戏服下一般有两位演员,表演中会出现很多令人惊叹的绝技。舞龙的表演者则通常是以大组的形式进行表演,他们的精彩表演让管状的龙的戏服仿佛有了生命。作为对表演的回报,店主们通常会给表演者们一些钱。这些表演者们一般是属于当地的武术俱乐部。
讽刺的是,不少人认为,比起中国自身,舞龙和舞狮在海外唐人街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这种矛盾恐怕要归因于清朝统治之下的帝制中国的政治与社会动荡,使得包括舞龙舞狮在内的传统中国习俗难以繁荣发展。此外,在早期的中国政权下,这些习俗几乎被消灭了。然而幸运的是,由于华人移民遍布世界各地(东南亚有大规模华裔社群),这些传统的中国舞蹈得以在海外唐人街继续表演和传承。
中国新年的舞龙舞狮主要是为了吓走妖魔鬼怪,为社区带来好运。有时候也会专门邀请演员来表演,以庆祝唐人街一个新生意的开张,比如一个餐厅或银行。这种时候,祝福者们(通常是家人、批发商、社区组织等)往往会把庆祝用的花环、缠有彩带的绿色植物放在店铺门前,以祈求将来生意兴隆。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一般在八月到十月之间,具体时间是中国农历的八月十五,很多商家也会借这个机会售卖月饼。
有些唐人街会举办一年一度的“唐人街小姐”选为大赛,比如“纽约唐人街小姐”、“旧金山唐人街小姐”、“菲律宾唐人街小姐/先生”、“夏威夷唐人街小姐”、“休斯顿唐人街小姐”、“亚特兰大唐人街小姐”等。
|
5976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5976 | 696年 | 696年
|
5978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5978 | 10月21日 | 10月21日
10月21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294天(闰年第295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71天。华侨企业家陈嘉庚诞辰纪念日,民国著名教育家厉麟似逝世纪念日。
|
5990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5990 | 神灭论论战 | 神灭论论战
神灭论论战,是梁武帝时代的一场有神论与无神论的辩论。
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南朝齐永明七年(公元489年),在竟陵王萧子良的宴席上,范缜发表了反对佛教因果报应论,主张神(灵魂)灭的言论,随后他又据此进一步写成著名的《》。范缜的《神灭论》认为人的肉体是实在的,精神是从属于肉体的,所以人死后即无精神存留,故知灵魂为假。希望世人不要迷信。
此文一出,数年后的梁朝,引发了关于“神灭”的大论战。由于梁武帝笃信佛法,作《敕答臣下神灭论》,命令他放弃观点,并组织僧俗六十多人发文,围攻范缜,王琰则斥责范缜竟然不知道自己的祖先灵魂尚在,暗讽不孝。范缜反击说,王先生既然知道祖先灵魂所在,何不自杀追随祖先的灵魂呢?辩论最终在谁也说服不了谁的情况下结束。
虽然范缜忤逆上意,但梁武帝并未为难他,而让他官居原职,也未禁毁《神灭论》一文。
|
5991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5991 | 所见即所得 | 所见即所得
所见即所得(,缩写:)是由菲利普·威尔逊(Flip Wilson)所提出的一种电脑文本编辑器方面的技术,使得编辑文字时在屏幕上直接呈现最终显示效果,如打印到纸张上的效果,故也称可视化操作。今日此项技术通常是文书处理系统所必需的(TeX例外),但对于其他文档来说却不一定,例如HTML。
|
6000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6000 | 变音记号 | 变音记号
变音记号()是音乐中一种改变音高的记谱方式,对应于A、B、C、D、E、F、G这七个基本音上,加上变音记号后的基本音便称为变化音。
升号(Sharp,),把基本音的音高升高一个半音,符号形似一个井号(#),书写时,横线部份习惯稍微向上倾斜。
降号(Flat,),将基本音降低一个半音,符号形似一个小写字母b,以沿用葛丽果圣歌时代的纽姆记谱法中用以区分的“另一种B音”所创立的符号,书写时.圆圈位呈上圆而下尖。
重升号(Double Sharp,),将基本音升高两个半音(或一个全音),符号为如一个小写字母x,但四边的边位略为加粗。在自然音中,由于升高两个半音后,音高很多时都等同于另一个自然音,因此平常很少会采用重升号,除非在调性音乐中,如果出现B大调、升F大调、升C大调之类的调号,重升号音便有机会出现,如F、C。其他重升音可以说是近乎罕见。
萧邦的升c小调夜曲中,就出现了不少F、C。
重降号(Double Flat,),将基本音降低两个半音(或一个全音)。符号为两个降号紧贴在一起。和重升号一样,都是不常用的变音记号,只有在降G大调、降C大调这类降号较多的调性音乐中才有机会出现,如B、E,其他则属罕见。
其中一个较有机会出现重降号的是在增六和弦上,例如在有5个降号的降D大调中,第6音为B,因此其本位增六和弦的根音为B。
还原号(Natural,),是将对应的变音记号消除,写法有如升号,但将左下角和右上角的突出部份削去。对于升号和降号来说,还原记号将变化音还原至本位音;而对于重升号和重降号,则是还原至升号及降号,但避免混淆,一般写法会在还原记号后补回升号或降号以作识别,变成'及'。
除以上符号外,实际记谱中还可使用冗余的(即原本无须添加的)变音记号,这些记号称为「某提示号」,例如在不需要加还原号的地方,为了强调该音是本位音,可以添加还原提示号。提示号可以加括号,亦可不加。
|
6003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6003 | 音数 | 音数
音程中包含的全音和半音的数量,就叫音数。
键盘乐器上,相邻的两个音就构成半音关系。
半音只能指两个音之间的关系,一个音是无法称为半音的。半音分为自然半音和变化半音两种。
自然半音在音程上称为小二度。
变化半音在音程上称为增一度。
|
6006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6006 | 乐音 | 乐音
震动发音有明显规则的,能分辨出明显音高并能进行模仿的声音就是乐音。如乐器演奏的声音和广播中的音乐都是乐音。乐音的泛音列是有规律的。
某些噪音在通过采样和处理之后,也能成为乐音。
|
6007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6007 | 共产主义 | 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是一种共享经济结合集体主义的政治思想,主张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并建立一个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进行集体生产,且没有阶级制度、国家、政府和家庭的社会。在此一体系下,土地和资本财产为人民共同所有。。
在科学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以及其各流派)的理论中,它在发展上分三个阶段,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即没收私有制财产为国有化并为公有制社会的起步铺垫基础;中期阶段是公有制社会战胜私有制世界的阶段,由于公有制社会体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优势,能够极大地吸引了私有制社会里的广大中下层人民,使得公有制社会能够在私有制世界的包围圈里得到蔓延与扩展,并不断的突破、战胜私有制世界后,最终公有制世界完全代替私有制世界;高级阶段是在公有制社会更加稳定、成熟的基础上开始步入自由发展的阶段,即迈入自由世界的阶段,当公有制世界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后,自由世界形成雏形,也就是世界上不再有阶级、国家和政府,政府的职能几乎被消耗到社会的各领域里。通常所说的共产主义,指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也就是共产主义的自由世界。
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历史唯物主义),资本主义必将为共产主义所取代,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而在现实中,私有财产的驱动力导致人们拼命生产超过自身所需的产品以赚取利润,因此随著工业革命后各种机械自动化生产所带来的高生产力,长期而言经济生产不断膨胀下,所需的人力将愈来愈少,而资产则不断累积在社会中,在私有财产制度下绝大多数人口将会失业,仅有少数人暴富而逐渐失去平衡,因此社会若想继续和平发展就必须进入共产主义,将愈来愈少的工作量分配给各工作人口,除了为兴趣而自愿长期工作的人之外,基本上多数人可减少许多工作时间后,每个人都有机会自我发展个人素质。不过,共产主义思想在实行上,需要人人有高度发达的集体主义精神,而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达到充分的发展和极度的发达。
由此可见,理论上马克思主义的目标的实现在是社会生产力得到高度的发展后,绝大部分社会劳动力被完全的闲置下来,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来通过提取社会的公共资源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也就是释放社会的劳动力来达到个人的自由生活、自由工作和自我发展的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由于私有制社会里个人财产的不平等,导致了社会的不公平性而形成无法解决的社会矛盾;在私有制的体系里由于绝大部分的个人财产十分有限,从而限制了个人的生活、工作与行动。因此人们对私有制社会分配形式的缺陷越来越感到明显,特别是社会生产力得到高度的发展后,绝大部分的人们仍旧得为钱而工作来囤积自己的私有财产,然后才能根据自己的财产来做自己想做的事,这种分配形式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社会里,体现了落后、僵化、不够文明的社会分配形式和社会管理方式。同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的意识形态也在不断的提升,人类社会需要不断的进步,将产生一个更合理、更人道、更文明的社会必然取代不平等、不公平社会的结果。
根据恩格斯的《共产主义原理》关于共产主义的解释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学说」。因此,共产主义的主体是无产阶级。在《共产党宣言》的第二章无产者与共产党人中,有提及过共产党人的目标就是「消灭私有制」以达成共产化,并使社会均富,并避免一切对人民利益相左的事务,总而言之,共产主义就是主张透过消灭私有产权达成解放全人类的一种思想。
早期的共产主义包括原始共产主义和空想共产主义。根据马克思理论,人类的原始社会也是共产主义社会。因为原始社会中,财产是共有的,每一人都为一个平等的贡献者,为共同利益工作,并分享所有东西。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继承人类学家摩尔根的发现,系统地论述了人类历史早期的情况、私有制的起源和原始共产主义的消亡。
事实上,在十九世纪前,欧洲已经开始有构建平等社会的思想的萌生,也有不少描述理想社会的文学作品。但由于这段时期的共产主义思想比较纯粹是对理想国度的追求而缺乏充分的科学性、且缺乏唯物主义元素,因此亦被称为空想社会主义(或称乌托邦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相对的则是科学共产主义,后者发生在近代。基督教亦是共产主义思想的源头之一。
早期基督教(未被古罗马的君士坦丁大帝定为合法的基督教)被认为是一个进行共产主义运动的组织。
圣经中记载:“信的人都聚在一处,凡物公用,又卖了田产和家业,照每一个人所需要的分给他们。许多信徒都一心一意,没有一人说他的任何东西是自己的,都是大家公用。他们当中没有一个缺乏的,因为凡有田产房屋的都卖了,把所卖的钱拿来,放在使徒脚前,照每人所需要的,分给每人”(《使徒行传》第二章44-45节、第四章32-35节)。
哈耶克的老师,自由主义学者米瑟斯:“从过去千百年来不断更新力量的基督教千禧年说,只需再迈出一步,便有了哲学千禧年说,即18世纪对基督教的理想主义解释;然后经由圣西门,黑格尔和魏特林,便有了马克思和列宁。”
"他们(早期基督徒)采用了下列方式来实现私有制和共产主义的集合,即让每一小我都保存自己的财产,特别是保存自己在生产原料方面的财产,而仅仅要求在享用与使用方面--特别是在对生活原料的享用与使用方面--实行共产主义。""任何一个基督徒都可以使用自己的兄弟们的财富;拥有财产的基督徒不得拒绝自己的贫苦兄弟提出的利用和使用这些财产的要求。""全部的原始基督教整体都有一个合伙特征,那就是竭力取消家庭生活。因此,在这些整体中有一条规定,即每天合伙用餐。"
中世纪天主教会曾企图建立“公社”来避免战争。16世纪,英国政治家、天主教圣徒托马斯·摩尔写有《乌托邦》一书,描述了一个没有私有财产的理想国度。英国内战时期,挖掘派成立了一些共产主义农业公社。对私有财产的批评,持续到了18世纪启蒙时期,例如让-雅克·卢梭,他作为一个加尔文份子,深受天主教教会詹森教派运动之影响。法国大革命时期罗伯斯庇尔的恐怖统治,也受到了共产主义者的称许。18世纪震教徒实验了一种称之为宗教共产主义的共产主义公社。
“1525年3月德国的再洗礼派受到残酷的迫害。这些再洗礼派教徒在威斯特伐里亚,尼德兰和东佛里斯兰东躲西藏,寻找支持者。在这些地方,他们的人数越来越多,不久他们就在东佛里斯兰,荷兰和上艾瑟尔发动了多次骚乱,满载着分裂派教徒的船抵达阿姆斯特丹。在各个大城市,资产者拿起了武器对付这些信神的社会主义者。”
1534年2月9日,新教再洗礼派于德国的明斯特地区发动起义,占领市议会,23日选出再洗礼派市长,成立新的市政机构。明斯特城市议会颁布普遍再洗礼令,将富人驱逐出城,加强城市防卫,并按财产公有的理想变革所有制,严格禁止高利贷和投机活动,登记生活资料,没收所有金银以应公共需要。莱顿继马笃斯任领导人后,任命12位长老组成政府,颁布律法,并于1534年秋成为公社的国王,集思想、政治、军事领导于一身。起义者于1534年5月打退明斯特主教雇佣军的第一次进攻之后,坚持防御战达16个月之久。后由于援军不至,城内粮绝,丧失战斗力。1535年6月24日城市被攻陷,莱顿及其他领导人于1536年1月26日被处死。第二国际代表人物考茨基感叹明斯特公社“在共产主义青春光芒四射的时刻壮烈牺牲。”
“恩格斯也在《》杂志中,做了一篇《原始基督教史论》的论文,指出这种相同的性质,这篇文章是在恩格斯死前不久写作的,它指出恩格斯在当时对于这个题目之注意是怎样深刻,又指出他怎样自然地写作一篇与“法兰西阶级斗争’序言”相平行的文字。这一篇文章说道:“原始基督教历史表现了好些与近代劳动者运动之可惊的一致性。基督教像近代劳动者之运动一样,原始是一种被压迫者的运动;它最初的表现是一种奴隶和自由人的宗教,贫穷者的宗教,被放逐者的宗教,服属于罗马和为罗马所分散的民族的宗教。基督教和社会主义两者,都宣传横暴和不幸的拯救;基督教把这种拯救付之于死后的天堂之一种将来的生活;而社会主义则以为由于社会之变形便可以在这个世界得获这种解脱了。两者都被人捉获及困迫,他们的信徒都是违法的,都被镇压于特别规律之下,在一方面,像是一种全人类的仇敌,而在他方面,又是国家,宗教,家庭,和社会秩序的仇敌。但虽然有一切之困迫,两者的进步,都是不能抵抗的,而且在好些情境之中,由于这些困迫,反得获胜利的支持。基督教从其发迹时起,过了三个世纪,便为罗马帝国认为国教,而社会主义,则只过了六十牟,却已经征服了一个地方,证明它的胜利是绝对可靠的。”大体说来,这种平行的比较是真确的,自然其中也应有几点修正;基督教决不能称为一种奴隶的宗教;它对于奴隶,是没有作出什么来。在另一方面,为基督教所公布的对不幸者的解放,最初,是很为物质的,其实现是在于地上,而不在于天堂。这一种情形更增加近代劳动者运动之类似性。”
“如果说教授先生在其所著《十足劳动收入权》一书中表示惊异:为什么在罗马皇帝时代土地占有大集中的情况下,在几乎纯粹由奴隶构成的当时的工人阶级受着无限痛苦的情况下,“社会主义并没有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而出现”,那是他恰恰没有注意到:这个“社会主义”在当时可能的程度上,确实是存在过的,甚至还取得了统治地位——那就是基督教。只是这种基督教——由于历史的先决条件,也不可能是别个样子,只能希望在彼岸世界,在天国,在死后的永生中,在即将来临的“千年王国”中实现社会改造,而不是在现世里。
厄内斯特·勒南说过:“如果你想要知道最早的基督教会是什么样子,那就请你看看‘国际工人协会’的一个地方支部。”在他说这句话之前很久,法国的革命共产主义者,还有特别是魏特林及其追随者早就提到原始基督教了考茨基和恩格斯的两大段文字共同指向二个值得注意的要点:一是早期基督教是进行共运的组织,二是近代共运(1830年以后)是早期基督教的复活。
与马克思同时代的另一位德国共产主义者魏特林:“基督教要求财富共有共享,一句话,要求社会的全体成员共享自由,同甘共苦;不可忘记,凡是不愿意财富共有共享的人,就是基督教的敌人,所有善良的基督教徒必须联合起来反对他们。我们不可忘记,这些反对真正的基督教的人将千方百计给我们设置重重障碍,我们必须一一克服。”
现代共产主义运动起源于十九世纪西欧的工人运动,以德国籍犹太裔学者卡尔·马克思的理论为基础,以各国共产党或类似名称的共产主义政党为组织基础,成为社会经济发展滞后国家内部贫穷阶层以暴力反抗不合理政治秩序的社会运动的主流,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社会在20世纪的内部冲突、动荡以及大范围的社会秩序重建。
巴黎公社被认为是最早的共产主义运动,它代表着集权统治突然丧失的真空状态。拿破仑的最终获胜,使得罗伯斯庇尔的追随者清晰的认识到,政治必须和军事结合才能实现。当左翼代表上帝宣布再次审判世界的时候,二十世纪整个前五六十年,也就成左翼运动崛起光辉起始里程碑。但有人认为它是无政府主义,也有人认为它是社会主义的早期实验。马克思认为它是对他的共产主义理论的一个有力证明,但马克思没有就共产主义和预言中的社会主义给出实际的解决方案。而俄罗斯无政府主义之父巴枯宁则主张是无政府主义,因为它既没有依赖于一个先锋队,也没有掌控国家或者企图建立一个新的革命政府。
1917年11月7日(俄儒略历10月25日),十月革命爆发,由列宁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领导的武装起义,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苏维埃政权和由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革命推翻了俄罗斯克伦斯基领导的俄国临时政府,引起了西方社会极度的恐慌,并支持俄国的反革命势力,以阻止共产主义革命的扩张,之后由布尔什维克领导的红军战胜了同为共产主义但与之执政理念相左的孟什维克领导的白军及来自各个资本主义国的侵略军。1922年12月30日,由布尔什维克所控制的俄罗斯与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南高加索联邦共同组成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成立。这次的革命被认为是共产主义的一次重大胜利,是二十世纪共产主义运动的序幕,触发了此后各国社会主义运动在全球范围的扩张,许多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解放运动也因此得到了更多支持。也造成了共产主义国家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长达大半个世纪的对立。
共产主义在世界各地因各个国家的具体国情不同而形式多样,个别对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进行改革的国家被过“左”思想或国家视为“修正主义”。在部分国家,一些共产主义政党仍然采用议会制方式获取政权并进行一定程度的共产主义改革。以下是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及其建设与改革:
苏联诞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斯大林主义对当时世界上的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主导性影响,而东欧国家则在受苏联输出意识形态的同时结合本国的国情进行了相应的改造。
列宁主义是列宁提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共产主义者一般将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并称为马克思列宁主义,被广泛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列宁认为并非只有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才能实现共产主义,其他社会形态也可能实现共产主义。他提出了社会主义这一夹在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之间的社会形态,并认为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早期阶段。列宁主义受到了布朗基主义和俄国民粹派的很大影响,这使得其相对于经典的马克思主义有一定程度的威权主义倾向。布朗基是十九世纪法国秘密社团领导人,第一国际内的暴力革命派,巴黎公社的军事领袖。布朗基主义的要义是坚信:不管生产力的发展处于什么水平,只凭革命暴力就可以创造出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新世界。而且布朗基主义也认为可以由少数人作为“先锋队”进行密谋而统领多数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20世纪初发展的列宁主义,主张通过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先锋队领导工人进行暴力革命的手段,武装夺取政权。列宁虽然认为在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下一国可以率先成功革命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但他也不认为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并且非常强调国际主义。
托洛茨基主义是托洛茨基提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托洛茨基自视为布尔什维克列宁主义者、正统马克思主义的拥护者,主张建立先锋队政党。托洛茨基主义是对列宁主义的发展和改良,其政治信条与斯大林主义、毛泽东主义有很大的不同,认为一个国家不能建成社会主义,因而有必要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永久革命。托洛茨基主义也主张无产阶级应当具有相应的民主制度,例如工人多党制、普选权、新闻自由、对生产资料的民主管理等等,而苏联、东欧等国则被视为“畸形的官僚工人国家”。托洛茨基主义因为对国际主义等原则的坚持而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中的左翼。全世界有数目众多的团体仍将自己描述为托洛茨基主义者,并自视为坚持了托派的传统(尽管他们对托派有著许多不同的解释)。
斯大林主义是指控制苏联和受苏联影响的共产主义国家,在苏联共产党总书记约瑟夫·斯大林统治下及其之后的共产主义理论。事实上,斯大林自己并不承认自己创立了与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列的理论分支,一直以来斯大林都自视为列宁的学生,但有些时候想拍斯大林主义马屁的共产国家政治历史学者却会用复合名词“马克思列宁斯大林主义”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教导」来表明它的历史继承性。但是很多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者们认为斯大林主义扭曲了共产主义;特别是反斯大林的托洛茨基主义者们认为斯大林主义是冒用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借口的一个反革命政策,而在实际上导致社会走向极权主义。许多民主倾向的左派都认为斯大林主义根本不是共产主义或社会主义而是国家资本主义乃至“现代封建国家”。事实上,斯大林主义和列宁主义存在大量共同点,足以揭示他们之间的连续性。斯大林激进的现代化改革也并非他本人的原创,它们主要是列宁战时共产主义的改革和发展。该政策主要特点在于大规模实施国有化,从农村强制征收谷物和粗放式的劳动指挥。劳动纪律十分严格,迟到和缺勤都将会遭受严厉的处罚。并且, 斯大林突出了农民阶级的重要性(如中国)。其经济政策也使得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快速完成了工业化。
霍查主义是指阿尔巴尼亚劳动党第一书记恩维尔·霍查的思想和实践。霍查在阿尔巴尼亚通过高度集权的方式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改造,将一个封建的、以宗族为基础的落后农业国强制转变为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国家,并用强硬手段消灭了宗教,使阿尔巴尼亚被称之为“欧洲的一盏伟大的社会主义的明灯”。霍查以“真正的斯大林主义者”自居,谴责毛泽东的“三个世界”理论是修正主义,认为毛泽东思想是农民民粹思想而并非工人思想,正是其农业民粹主义导致了文化大革命和红色高棉的罪行。
铁托在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采用较温和的分权模式治理国家。虽然铁托也是独裁者,但他较早地与苏联决裂,实行介于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之间的经济模式,并使工人自治管理工厂和企业。
诞生于欧美国家的其他共产主义流派有卢森堡主义、德莱昂主义、工团共产主义、左翼共产主义、自治主义、欧洲共产主义等。其中一些反对列宁主义的共产主义者有时也自称自由意志马克思主义者。
虽然罗莎·卢森堡是马克思主义史上很重要的人物,但卢森堡主义一词使用较少。卢森堡主义既反对伯恩施坦和考茨基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也反对列宁主义的民主集中制和先锋队理论,并和托洛茨基主义一样赞同无产阶级专政多党制。追随者认为其是“正统马克思主义”。受卢森堡主义影响的共产主义流派有委员会共产主义和左翼共产主义。
欧洲共产主义是西欧国家的共产党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路线,它同时吸收了民主社会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中的一些思想,并联系西欧的实际情况对马克思列宁主义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正。
中国的共产主义革命和建设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与传统上重视工人阶级的马克思主义以及列宁主义相比,其领导人毛泽东的理论更重视发动农民,比如农村包围城市、进行人民战争和自力更生。毛泽东在20世纪50后期、60年代急于求成,发动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和文化大革命等等多次运动,这些运动都不同程度地对中国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对毛泽东的一些政策及思想进行了修正,由此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共产党的统治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了较大发展。
在拉丁美洲(主要是古巴)则产生了格瓦拉主义、卡斯特罗主义。古巴在苏联模式下也吸收了一些左翼激进主义的成分,建立了完整的社会福利体系。
此外还有一些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流派(如赫鲁晓夫主义、卡达尔主义、胡萨克主义、胡志明思想等)以及非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流派(如基督教共产主义、无政府共产主义等)。
当前由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国家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寮人民民主共和国、古巴共和国。现存的共产主义国家目前都有阶级、政党、警察和军队存在,以保证生产资料的生产、使用、收益和处分,因此按共产主义理论,这四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甚至官僚资本主义阶段。
在冷战时期,美国用“共产主义国家(communist state)”来称呼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然而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中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无政府、无国家政权、“各尽其能,按需分配”的礼物经济、自由人的联合体。
反共主义者所说的“共产主义”,是指苏联、中国共产党、朝鲜、红色高棉式的极权主义,但那并不是真正的共产主义。即使是苏联等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政府,也不会自称共产主义(而是将其作为遥远的憧憬),而反对共产党一党专政的共产主义者则更不会认为这些国家是共产主义。
社会民主主义学者秦晖认为,共产主义是争议性很大的学说,支持者强调其正义性和正确性,反对者则批评它是乌托邦从而造成了20世纪的灾难因此是邪恶的。不妨先假定共产主义就是乌托邦。“乌托邦”无非是不能实现之事,并不等于灾难和极权主义。“乌托邦”不可怕,可怕的是强制。把自己的乌托邦理想强加于别人的身上,是极权主义的做法;不允许别人有乌托邦理想,也是极权主义的做法;前者造成红色恐怖,后者造成白色恐怖。不论是以“共产主义者”自居的亲苏分子,还是反共主义者,都只顾及了自己的意志而无视了他人的自由。
告别乌托邦往往很容易,走出强制却非常困难。为“理想”而强制的可能变少,为私利而强制的却很多;倚仗强权“化私为公”的会变少,倚仗强权“化公为私”的却会变多。而告别强制则需要制约权力。一种政治理想是否为乌托邦不是首要问题,其关键在于是否尊重个体的自我意愿。造成苏东国家灾难的,是由于其一党专政、集中制、中央计划经济、强制集体化,而并非因为乌托邦理想。而只要“有乌托邦而无强制”,在成熟民主社会中,乌托邦就能通过对现实的批判而促进现实社会的进步。
由于冷战时期苏联等国家长期以共产主义为旗号推行集权主义。共产主义思想在欧美等西方国家也存在一定争议。2006年欧洲委员会议员大会(并非欧洲议会)在法国斯特拉斯堡表决《对国际谴责极权共产主义罪行的诉求》决议,该决议表示“对极权共产主义大规模违反人权的谴责以及表示对受害者的同情、理解和认定”。此决议在投票阶段中获得99票赞同,42票反对,12票弃权,另外有164名代表并未列席。
|
6010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6010 | 羌语 | 羌语
羌语主要分布在中国四川阿坝州的汶川县、茂县、理县、松潘县和黑水县等地,是当地羌族人和藏族人操的语言。羌语属汉藏语系的羌语支,藏缅语北部语群,和西夏文关系比较密切。有两种方言。北部方言行于茂县沙坝、赤不苏区、松潘县镇江、热务区和黑水大部份地区及北川县;南部方言行于茂县的凤仪、土门区、汶川县威州、绵虒、理县通化、薛城区。各方言内又有若干土语。北部方言无声调,南部方言有声调,土语中声调数量不一,多者达六个,但是声调承担的音位对立的负担并不大。属于比较保守的藏缅语,保留了大量的复辅音声母。羌语支语言在语音系统及语法方面有明显的共同特点。
|
6011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6011 | 调式 | 调式
调式是若干个具有不同音高的音的集合,这些音互相之间具有某种特定的音程关系,并在调式中担任不同的角色。调式是决定音乐风格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调式和调性结合,决定了该段音乐所用的调。将调式中的所有的音从主音开始,按照音高从低到高排成一列,就是该调式的音阶。
调式的种类繁多,不仅仅是构成调式的音的关系不同,连数目也有区别,世界各国遍用的大调式、小调式和民族调式。
按照包含主音向上大三度还是小三度的音,绝大多数调式可以分为大调式和小调式两大类。
大调式是由七个音构成的,它的主音与第三级音之间的关系是大三度关系,它的稳定音构成一个大三和弦,这就是大调式。大调式的色彩是明朗的和辉煌的,这就是大调式的特征。
大调式一共有三种,自然大调,和声大调和旋律大调。
小调式同样也是由七个音来构成的。小调的主音与 Ⅲ 级音之间的关系是小三度,因此小调的调性有一种柔和的感觉并带一些暗淡的色彩。这是小调的特征。
同大调一样,有三种调式,自然小调,和声小调及旋律小调。
五声调式是以纯五度的音程关系来排列的,由五个音所构成的调式,叫作五声调式。由于这种调式是中国特有的,也可以称为民族调式。这五个音的名称分别是:宫、徴、商、羽、角。将这五个音移在一个八度内,它们名称的顺序是:宫、商、角、徴、羽。
五声调式有下面几种:
在五声音阶里,每一个音都可以成为主音,因此在每个调式的前面必须把主音的音高位置标出来,比如:以 A 做主音的宫调式,称为“A 宫调式”,F 做主音的角调式称为“F 角调式”。
当代西方调式由七个类似于大调、小调的调式所组成。
自然大调的调式音阶可以看做由 C 大调的 7 个构成音,各自向上进行到高八度的音构成的 7 个音阶。
坊间流行以「我的霹雳猫阿洛」做为记诵口诀,来记忆这七个调式的名字。口诀对应于每个调式名称开头字母的谐音 I D P L M A L(我的霹雳猫阿洛)。
也称为自然大调,自然大调的 I 级音阶,由 C 大调的 C 进行到高八度的 C,构成音分别为:1 2 3 4 5 6 7 1
自然大调的 II 级音阶,由 C 大调的 D 进行到高八度的 D,构成音分别为:1 2 b3 4 5 6 b7 1
自然大调的 III 级音阶,由 C 大调的 E 进行到高八度的 E,构成音分别为:1 b2 b3 4 5 b6 b7 1
自然大调的 IV 级音阶,由 C 大调的 F 进行到高八度的 F,构成音分别为:1 2 3 #4 5 6 7 1
自然大调的 V 级音阶,由 C 大调的 G 进行到高八度的 G,构成音分别为:1 2 3 4 5 6 b7 1
也称为自然小调,自然大调的 VI 级音阶,由 C 大调的 A 进行到高八度的 A,构成音分别为:1 2 b3 4 5 b6 b7 1
也称为自然大调,自然大调的 VII 级音阶,由 C 大调的 B 进行到高八度的 B,构成音分别为:1 b2 b3 4 b5 b6 b7 1
|
6013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6013 | 藏语 | 藏语
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是藏族使用的主要语言。藏语使用区分布在中国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四川省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甘肃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云南省的迪庆藏族自治州等若干区域。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四个国家也有藏语使用者分布。
藏文是藏语的文字书写系统,在藏语各方言间通用,是根据古典藏语发音而制定的文字。关于藏文的起源,佛教学者认为是吐蕃时代公元7世纪由国王松赞干布的重臣吞弥·桑布扎创制的。受梵文拼写影响。苯教学者则认为藏文完全是从象雄文演变而来。藏文字母有上加字、下加字等垂直拼写法。为了翻译佛教梵文咒语,藏文字母与梵文字母有完全的对应关系。从梵文翻译的内容,不论词意,藏语文是唯一可以还原梵文的语言文字。其他语言,如西夏文、缅甸语的文字创制时间比较晚。
藏语的分支语言为卫藏方言(如拉萨话)、康方言(如昌都话)、安多方言三大方言。这三种语言可能同样源自古书面藏语,其中只有安多方言没有区别意义的声调,保持了古藏语的特色。藏族不同方言的通话有一定的困难,但是采用相同的文字系统藏文。现代最通行的标准藏语源自卫藏方言中的拉萨方言。
藏语文学历史悠久,是世界上最发达的文学之一。藏语文是唯一、完整地记录自释迦牟尼佛诞辰两千多年来,形成和发展的佛教教义、佛教哲学,以及佛教科学的文字,包括那烂陀传承中,所有的显、密论典。特别是因明论典的完整教、学传承和方式,当今惟有藏文中记载和保存。除了藏传佛教的大藏经(包括举世闻名的《甘珠尔》、《丹珠尔》两大佛学丛书),还有著名史诗《格萨尔王传》,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情诗集等,都是世界文学遗产中不朽的经典。
藏语语法相当丰富,动词分四个时态,而且时态的系统呈现很多例外,意即藏文具有屈折变化,请参考:(藏文用威利系统转写)
由此可知,比起汉语诸方言,藏文语法较为接近屈折语等综合语的语法。
另一方面,藏文的基本语序为SOV(主词─受词─动词),且具有丰富的格变化,而其本身为一作-通格语言(ergative-absolutive language),意即其及物动词的主词为作格(藏文及物动词的主词要加后缀-gis、-gyis、-kyis、-'is、-yis等,且此后缀和藏文工具格所使用者相同),而不及物动词的主词和及物动词的受词(都不加后缀)的语法格为通格。
藏语属汉藏语系,所以藏语和汉语之间存在并不遥远的关系,两种语言来自同一个原始语(此原始语又叫原始汉藏语)。汉藏原始语分裂的时间,估计是公元前4000年到6000年左右。
藏文保留了原始藏缅语的古音,包括复杂的复辅音。藏语和汉语之间存在很多同源词。但由于汉语经历过许多语音变化,不能直接把现今普通话或其他汉语方言的发音用来进行比较,必须运用上古汉语的构拟。以下举上几个有代表性的汉藏同源词(上古汉语采用郑张尚芳先生的构拟):
藏文的书写系统,基本上是一种母音附标文字,此字母代表的是古典藏语的发音,故其发音和现代标准藏语发音不一定能完全相契合。
藏语方言有多种划分方案,西义郎把藏语方言分成六大类:
其中卫藏方言、康方言和安多方言使用人数最多,被称为藏语三大方言。
《世界人权宣言》第一条:
威利转写:skye bo re rer gsal bsgrags 'di nang bkod pa'i thob thang dang rang dbang ste / mi rigs dang / sha mdog / pho mo / skad yig / chos lugs / srid don bcas sam / 'dod tshul gzhan dag dang / rgyal khab dang spyi tshogs kyi 'byung khungs / mkhar dbang / rigs rgyud / de min gans tshul 'di rigs gang yang rung bar dbye 'byed med pa'i thob dbang yod
汉译: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他们赋有理性和良心,并应以兄弟关系的精神相对待。
|
6018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6018 | 曼海姆乐派 | 曼海姆乐派
曼海姆乐派形成于18世纪中叶;在交响乐的发展中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
乐派由在德国曼海姆的一批乐师所组成;他们当时都在曼海姆选候公理查·提沃多的宫廷乐队中工作;这支乐队以他们精湛的演奏水准而闻名。
这个乐派的代表人物有:
这支乐队的贡献在于交响乐写作手法和管弦乐队演奏风格上的创新,如:以全部写出的乐队部分取代通奏低音;以突出主旋律的主调织体取代模仿对位和赋格;演奏的时候特别强调力度的对比,以大量突发的强音,特别在大幅度渐强和渐弱的使用上开创了先河;这些演奏时候的细节处理在之前的器乐作品中是不被重视的,但曼海姆乐派将它发扬了起来,显示了当时这些音乐家独特的美学见解。
曼海姆乐派开创了经典的四个乐章的交响乐结构,并大力促进了主调音乐的发展,另外在对作品中的音乐主题形象的展开与对比以及配器的色彩性上也作出了不少的尝试。
与曼海姆乐派同时代的还有奥地利的第一次维也纳乐派()
|
6021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6021 | 10月22日 | 10月22日
10月22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295天(闰年第296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70天。
|
6026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6026 | 1988年 | 1988年
|
6027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6027 | 1986年 | 1986年
5月31日至6月29日第十三届世界杯足球赛在墨西哥举行。
发现生长因子
代表作:《雄狮与宝石》
获奖理由:他以广博的文化视野创作了富有诗意的关于人生的戏剧
(第59届,1987年颁发)
(其他奖项参见奥斯卡金像奖获奖名单)
|
6028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6028 | 1985年 | 1985年
(第58届,1986年颁发)
(其他奖项参见奥斯卡金像奖获奖名单)
|
6029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6029 | 1984年 | 1984年
"参见:"
(第57届,1985年颁发)
(其他奖项参见奥斯卡金像奖获奖名单)
|
6034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6034 | 变化音级 | 变化音级
带有变音记号的基本音级就叫作变化音级。变化音级有四种,较常见的两种是升半音(以#非示)和降半音(以b表示,另外有重升(以X表示)和重降(以bb标示),表示升高全音或降全音。
|
6039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6039 | 吉他 | 吉他
-{zh-tw:吉他(英语:'),港澳称结他; zh-hk:结他(英语:'),台湾与中国大陆称吉他; zh-hans:吉他(英语:),港澳称结他}-,属于弹拨乐器。通常有六条弦,形状与提琴相似。吉他在流行音乐、摇滚音乐、蓝调、民歌、佛朗明哥中,常被视为主要乐器。而在古典音乐的领域里,结他常以独奏或二重奏的型式演出;在室内乐和管弦乐中,吉他亦扮演著相当程度的陪衬角色。
「吉-{}-他(结-{}-他)」一词,来自英语 的音译。而自古至今,即便是使用不同的语言文字的国家,对于这个乐器的称呼,都有相似的发音,例如:西班牙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而「tar」这个字根,则是出自梵语,在波斯(今伊朗)及北印度一带,有「弦」的意义;后来这个语词的流传,又经历了古希腊的 ,阿拉伯语的 ,以及古法语的 ,最后才演变为现代英语 。
吉他虽然是一种古老的弹拨乐器,但关于它的起源却是众说纷-{云}-,目前所知道的说法有三种:第一种就是前面所描述的,源自欧洲古希腊的西塞拉琴 kithara (Cithara)。第二种,是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长颈鲁特琴演变说。第三种则认为,吉他是演变自古埃及的哥普特琉特琴(Copric Lute),由当时的阿拉伯-摩尔人传入欧洲,并逐渐演变成的今天的吉他。早期有关音乐的文献,大部份都已散佚,因此在没有确切证据的情况下,吉他的起源仍是没有结论,但它久远的历史,则是显而易见的。在埃及的许多考古资料中,曾经发现四种很像鲁特琴的乐器,因此就有学者认为,这种乐器就是吉他的前身。早在纪元前一世纪左右,也有学者在今印度、巴基斯坦附近的石雕上,发现貌似吉他的鲁特琴,而这种鲁特琴又比埃及鲁特琴还要像吉他,因此也有学者认为,吉他便是经由印、巴一带流传到欧洲。
在中世纪阶段,欧洲音乐仍未发展出完整的和声概念,因此吉他展开了漫长的演进之路:
吉他可概略分为两大类:其一,是历史悠久,以木制共鸣箱扩音的木吉他。其二,是发明于二十世纪,以拾音器加上扬声器来扩音的电吉他。木吉他常被用于古典音乐、民间音乐及流行音乐的演奏或伴奏。电吉他则是在摇滚乐、蓝调、爵士乐及流行音乐中,占有其特殊的地位。而电吉他的发明与问世,对西方流行文化及音乐发展也有很重要的影响。然而,随著电子科技与工艺技术的进步与结合,吉他的面貌及内涵,又有了更多的转变。现代的吉他,依据其构造方式、发声原理、功能取向的不同,又可以再细分:
包括夏威夷吉他和电吉他,定弦和姿势弹奏方法与西班牙吉他完全不同,以弹奏旋律为主,声音优美。
第一把电吉他是在木吉他的基础上加装拾音器连接扬声器来扩大音量,后来都采用实心吉他,是现代流行音乐和摇滚乐中重要的伴奏和独奏乐器。
现今常见的木吉他,普遍都是六条或十二条琴弦,但亦有四弦、八弦、十弦的型式。而其整体由「琴头」、「琴颈」、「琴身」三大部份所组成。
琴头的主要作用,在于支撑吉他前端的琴弦张力。而在外观的设计上,琴头正面多半会印有吉他的品牌标志;有些客制化的吉他,则会在琴头嵌上装饰图案;有些吉他则会在琴头外缘嵌上护边。琴头与琴颈交界之处,也是很脆弱的部位,很容易因为碰撞而发生断裂。
琴颈和指板的材质与音色息息相关。枫木(maple)琴颈能产生明亮的声音,并大大增强大琴体吉他的高频表现,而桃花心木(mahogany)则会将整体音色变得更为温暖,更具木质感。
指板也对整体音色有所影响,虽然它的作用就像蛋糕上的糖衣,而不是蛋糕本身。巴西玫瑰木,以及与它相近的热带雨林类似木种,能增加亮度与延音,而印度玫瑰木则能够让中频更肥厚。基本上只有黑檀木(Ebony)可以用在音乐会琴上,上品的黑檀木颜色乌黑而带光泽,密度及硬度均十分高,作为指板也确实是很好的材料。产地以非洲的较好,而其他热带地区亦有生
产,但一般均缺少光泽,密度亦稍有不如。
亦可称为共鸣箱,木吉他赖以发声的关键之处,其整体系由面板、侧板及背板所接合而成。相较于琴头与指板,琴身的面积较为宽广,因此也是厂商常用来展现吉他装饰艺术的重点部位。面板与背板皆是平面,但有部份木吉他因为外观设计、声响效果或木材用料的因素,其背板会有些微的弧度。而面板、侧板及背板的木料选用,则是影响吉他音色与响度的决定性因素。
吉他琴体的每个部份各有所长,只是影响有深有浅,一般观点而言,决定吉他音色表现的因素中,面板,似乎造就了琴体对于弹奏的反应,反应的速度、延音的长短、泛音的音色,以及每个音符基本音色的力度和质感。大部分的制琴师(不是全部)认为,面板用材对于乐器的音色,有著决定性的影响。常见面板材料如:桃花心木(mahogany)、紫檀木(rosewood)、枫木(maple)、黑坛木(ebony)以及松木(spruce)<br>
面板可分为单板及合板,单板是由一整块完整的木材所制成,音色与各方面表现都远大于合板;合板是由品质较差的木材或是木屑以人工的方式压合而成,音色与各方面表现较差,但因售价便宜,常用于给初学者的入门琴,其特色是琴身会经过喷漆上色,色彩较为多样化,而单板琴多数不会这样做(漆会影响音色的表现),而是显现木材的原色。
是运用电磁学原理,切割拾音器上磁感线引起不同的频率的电流,再利用音箱还原电流的电子乐器。
琴头上主要是为了安装卷弦器,而且琴头上还显示了吉他的品牌、生产日期及编号等信息
琴颈上面有一个个品格,用来调节吉他的音程,琴颈的形状一般有U字型和三角形。像fender的吉他一般有21个品格,gibson的吉他有22个品格,现在很多吉他已经有24个品格了,应当根据自己的需要购买适合自己的吉他。
常见的琴桥有固定式、大摇座、小摇座。
感应弦的振动并将之转化为电子讯号之装置。可粗略的分为单线圈(singal coil)、双线圈(humbucker),双线圈又可分封闭式及开放式;
并有被动式及主动式之差异,被动式为一般传统只靠感应起电之电流做为讯号发出之拾音器,主动式为了减少对杂讯的接收,本身的感应力通常不若被动式,但此同时又造成了讯号不够强烈,所以再加上了一枚电池给电以增强讯号。
而一般电吉他会配置一至三个拾音器,配置在琴体上不同的位置,会有略异音色表现。
注:以下依字母顺序排列
注:以下依字母顺序排列
|
6045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6045 | 华人 | 华人
华人(Ethnic Chinese) 是对原居于东亚中国地区族裔群体及其后代的泛称,其概念源自于华夏、中华或中华民族。华人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名称,并非一个有严格定义的学术名称,类似于华人名称还包括唐人、中国人等称呼,这些名称随著政治与历史变迁,其内涵也随之改变。在化约主义及种族主义的影响下,时常产生混淆不清,难以清楚定义的情况。也由于中国民族主义将中国视为是一个由中华民族构成的民族国家,主张中华民族是由多民族融合而成。因此在「中华民族」概念出现后,华人并不特定指具有汉族血统的后裔,一些中国大陆少数民族如满族、回族等在中国以外地区也被称或自称为华人,但「华人」的概念一般不以政治或行政区划甚至国籍做划分,例如香港人、澳门人以及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汶莱的华裔也被称为华人。
华人观念,最早起于华夷思想,指的是华夏之人,与蛮夷戎狄相对。西晋时,江统作〈徙戎论〉,其中,华人即中国人,居住在九州,居住在九州之外的为四夷,江统认为在周朝之后,特别是在东汉年间,夷狄不断迁入中国与华人杂居。主张将他们驱除离开中国,回到他们原有居地。在魏晋南北朝时,自称或他称的使用习惯与惯例。
另一种说法是「唐人」为明清时时期流亡至外国的华人,而在中国的汉族则被称为汉人,但这时期的「唐人」大多数已同化并融入当地社会,或于流亡之后回到中国。
一些国家,如日本等国,直到近现代仍称中国人为「唐人」,而此称呼约以19世纪中期之后开始盛行。20世纪后,「唐人」之称呼虽普遍不如「中国人」、「华人」常用,但仍见于各国地名,例如「唐人街」 (,中国城),并普遍应用于海外华人(广府人占多数)。
由于衍生「华人」的原始概念「中华民族」是定义不严的政治词汇,因此「华人」一词迭起争议,容易与中国人混淆。
部份中国民族主义者主张,凡历史、文化、血缘「源自中国」者,就是「中国人」。尽管许多「被主张」者只是「使用中文、汉语、汉族姓名」的外国人(海外华人与华裔),但也「被要求向中国效忠」。
香港教育出版社于2015年推出的《我爱学语文》一书内容,就是此类种族主义主张的范例:
上述主张充满争议。其一的生物特征属蒙古利亚人种所共有,如日本人、朝鲜人、越南人或哈萨克人如萨比娜·阿勒腾别科娃,并非特定指中国人;其二的语文技能可被任何世界民族学习,亦非中国人的专利;其三的国籍从属为个人权利,任何人皆可更改自己的国籍,移居别国。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在其他语言中的中国人或华人这个词,例如 CHINOIS(法语)、CHINO(西班牙语)和 CHINESE(英语)等,首先常被用于指代长相类似中国人的所有种族,其次才是具体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意识到,东南亚华侨(华人)问题可能成为中国与东南亚新兴国家的外交争议。因此在1953年9月,总理兼外长周恩来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报告海外华侨问题时,提出解决华侨(华人)问题的方法,内容如下:
现代的「中国人」,严格意义上仅指「具有中国国籍的人」(中国国民)。
在化约主义、中国民族主义影响下,有部分中国人会强迫外国华人(海外华人)充当中国人,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土生土长的美国人钱永健即是一例。他在记者采访中自称「我有中国血统」「我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我不是中国科学家」,尽管以上表述皆属事实,且彼此并不矛盾,但仍引来一些人的广泛抨击。批评者的论点有三:
有评论认为,对钱氏的批评,集中在所谓「背弃祖先」、「汉奸」、「卖国贼」等人身攻击。事实上,钱永健承认自己的中国血统(如前述),但美国华人亦没有效忠中国的义务。此外,钱永健不会说中文、通常不吃中国菜、从未见过族叔钱学森,海外华人是否属「华人」尚有疑义,更不可能是「中国国民」。
|
6049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6049 | 医生 | 医生
医生又称医师,在中国古代称大夫或郎中。「医生」其本意是指专精医学的人,「生」指先生(也是以前社会对师长的敬称)。唐朝的医疗行政机构叫太医署,它采取政教合一的政策,既是医务行政机构,又是医学教育机构,是世界上最早的医学院。现在「大夫」一词在中国大陆北方人中也常用。
据称,三国时,东吴有位名医叫董奉,精通医道,有妙手回春之术,医德也高。他晚年为百姓治病不收诊费和药钱,但要求病人痊愈后必须到山上种植杏树,名为“康乐杏”。后来,杏林用来专指医术精良,医德高尚的医生。
过去医师由于薪资高而拥有与公务员、教职员、企业主管、法官同样崇高的社会地位,又与律师、会计师、建筑师、精算师、机师等并列为职场「六师」,是士人求职最为向往的职业之一,然而因为社会职场不断变迁之原故,「六师」的光环至今已出现萎缩的趋势。
世界各地的医学教育训练与职业途径都不同。
按照不同的地区和大学,入门的医学教育可能在中等教育或高等教育后进行。前者一般上需费时五至六年来完成。需要预先接受大学教育(一般上是三至四年的学位课程,并且常常是理科)的医学教育通常费时四至五年。因此,获得一个基础的医学学位可能需花五至八年的时间,按照不同的地区和大学而定。比如,美国医学院要求入学生必须成功的完成四年的大学,然后才可以接受四年的医学教育。从美国医学院毕业之后,学生得到医学博士的称呼与荣誉。
在入门训练完成之后,刚毕业的医生在被赋予完全的注册以前经常需要经过一至两年的时间在被监视下实行医术。这可能被称为实习或者有条件的注册。
医生持有在他毕业的大学赋予的医学学位。这个学位使医生在特定的国家有资格被授权或注册,并需要特定的实习期。
在毕业之后,医生可能接受进一步的某一领域的训练成为专科医生。这经常需要花三至六年,按照不同的专科和地方而定。一个在内科学(或其次专科)完成训练的医生被称为内科医生。
在某些地方,专科训练在完成入门训练之后或之前开始。在其他地方,初级的医生必须先接受一至两年的普通训练,才能接受专科训练。因此,按照不同的地方而定,一个内科医生在完成基本的医学训练之后经常不被承认为专科医生直到七年或更久以后。
相对于内科医生,外科医师需要完成外科学的训练,外科学探讨的是执行手术相关的技巧与知识。
台湾的医生培育过程如下:
在大部分国家,医师都要有国家许可才能执业,这就是医师执照,没有医师执照而开业或行医的医师称为密医;而在某些国家,医师是由国家支持的医师公会自行管理,像英国就是如此。
|
6050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6050 | 1667年 | 1667年
|
6054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6054 | 德克萨斯州 | 德克萨斯州
德克萨斯州(),简称德州,是全美国土地面积和人口的第二大州(面积仅次于阿拉斯加州;人口次于加州)。州名源自美洲原居民的语言,意思是“朋友”或是“盟友”。十七世纪时,西班牙的探险家在与Caddoan语族的Hasinai族人打交道时,将印第安人称呼自己为朋友(thecas)的词语误解为德州的地名,虽然后来明白到原本的意思而尝试更改,但德萨斯此一地名一直沿用下来。虽然地名的意思曾被误解,但却与今日得州的座右铭「友谊」不谋而合。
得克萨斯有两个美州原居民文化:包括西南文化及平原文化。考古学家发现了曾发生在这块地区的三个主要文化,而它们的发展巅峰大约是在欧洲人进驻之前。这三种文化包括:
原居此地的原居民部落是否和善,早期的欧州探险家众说纷-{zh-hant:纭;zh-hans:云}-。一些历史书籍记载到友好的部落曾教欧州来的移民如何狩猎和耕种,而某些部落则抵制/攻击移民。
此地区的殖民时期,可概分为三个部份:
有关德萨斯最早的历史文件,可追溯到1519年西班牙探险家Alonso Álvarez de Pineda对湾岸地区所绘制的地图。九年之后,西班牙探险家阿尔瓦·努涅斯·卡韦萨·德·巴卡及其组员因船难而成为到德萨斯的第一批欧州人。欧州各方势力一直到1685年才意外地再次进入德萨斯。原要到密西西比河流域殖民的法国探险家勒内-罗贝尔·卡弗利耶·德·拉萨勒,因航海计算错误而登陆在德萨斯的蒙他哥达湾,因而建立了圣路易堡殖民地,但因为环境的险恶及原住民的抵制,该殖民地只维持了四年。
1690年,主要殖民于中南美洲的西班牙,开始对殖民于密西西比河流域的法国有所戒心,而在德萨斯东部建立了几个教会,但由于当地原住民的反抗,这西班牙传教士又渐渐撤回当时西属的墨西哥。当法国开始在路易西安那殖民时,西班牙再次于1716年在德萨斯东部设立教会,以增强自己的势力。两年之后,西班牙建立了圣安东尼奥,成为在德萨斯第一个殖民城市。但是由于原住民的抵制及此地区距墨西哥较为偏远,移民的效果并不理想,德萨斯在当时的新西班牙是人口最少的一省。
当美国在1801年向法国进行的路易西安那购地案中,美国官方坚持要包含法国所属的德萨斯地区。然而此案却终以德萨斯东隅的Sabine River为新西班牙和美国的疆界。由于对土地的奢求,许多美国移民者拒绝承认此案对疆界的划分。1821年墨西哥独立战争后,德萨斯的土地成为墨西哥的国土;由于此地区人口稀少,墨西哥政府将德萨斯并入邻近科阿韦拉州共成为一州Coahuila y Tejas。
墨西哥希望借由大量移民来抵制原住民Comanche经常性的入侵,便开放非墨西哥及西班牙籍的新进移民。因此,大量美国移民开始涌入德萨斯开垦建立家园。
由于墨西哥内部中央集权者及地方分权者的意见相左,对德克萨斯地区的移民政策朝令夕改。在1835年,德克萨斯的当地移民开始组织整合,认为墨西哥政府违背了当初制定的1824年宪法,进而导致了德克萨斯革命。1835年12月20日,德克萨斯人在戈利亚德(Goliad)签署了第一份声明,要求当时墨西哥总统安东尼奥·洛佩斯·德·桑塔·安纳将军尊重1824年的宪法,桑塔·安纳却带兵攻打,意图弭平内乱。镇压导致了墨西哥政府与德克萨斯人的对立逐渐加剧,包括墨西哥政府禁止蓄奴制度,因此德克萨斯在1836年3月2日正式宣布独立,成立了德克萨斯共和国。
四天以后,有「西方的拿破仑」之称的桑塔·安纳将军在两星期的进攻之后,歼灭了据守阿拉莫的约200名德克萨斯人(故「毋忘阿拉莫」变成了德克萨斯独立的口号)。1836年4月21日,在圣·哈金托(现在的休士顿)附近,安东尼奥·洛佩斯·德·桑塔·安纳将军所率领的墨西哥军队被山姆·休斯敦将军所率领的800名德克萨斯人所击败,桑塔·安纳被俘,被迫签下承认德克萨斯独立的和约。
美国于1837年承认德克萨斯共和国,法国也于1839年9月25日正式承认,其它承认其独立的国家包括:比利时、荷兰、尤卡坦共和国,但新建立的德克萨斯共和国与墨西哥还存在着边界争议。1842年3月5日墨西哥军队约500人,再次入侵德克萨斯共和国,短暂地占领了圣安东尼奥。1842年9月11日,墨西哥军队约1400人第二次入侵并占领圣安东尼奥。
墨西哥不承认德克萨斯的独立,宣布要将德克萨斯重新并入其领土,并警告假如美国介入的话,两国之间将爆发战争。德克萨斯维持其独立立场并强调格兰德河是其边界。英国试图调停这场争议但没有成功,因为墨西哥不肯承认德克萨斯。1845年,美国宣布假如德克萨斯共和国愿意加入美国的话,美国将承认格兰德河为其边界。同年,德克萨斯加入美国,成为第28个州。
南北战争时期,德州是南方十一个独立的州份之一,美国内战和重建时期之后,德州南方民主党人持续执政达一个世纪,从1874年至1979年,民主党一直是德州的执政党。
1901年1月10日,得克萨斯州的首个主要油井在博蒙特南部被发现。此后不久,德克萨斯州的、和墨西哥湾附近也出现了被发现的新油田。德克萨斯州随后迎来了。1972年,石油的日均产量达到顶峰——三百万桶。
20世纪80年代以来,德州逐渐成为共和党的票仓。罗纳德·里根总统以来,共和党一直稳夺该州的选举人票。
1900年,得克萨斯州遭受了美国历史上最为致命的自然灾害——1900年飓风加尔维斯顿。
2017年8月底至9月初,德州惨遭飓风哈维侵袭。
于1876年起实施之《德萨斯州宪法》为美国诸州第二部最旧却仍在实行之州宪法。州宪法内容大致列明「三权分立」及将《民权法案》直接地明文写入宪法第一部分内,此外亦包含一些德州独有的规管条文在内。
在得州的行政部门内,设以下职位:州长、副州长、财政审计长、土地委员长、司法部长、农业委员长、德州铁路委员会、德州教育部和州务卿,以上职位除州务卿由州长指派委任外,均由普选产生。
州长乃是州辖军队(州警、州国民警卫军等)之统帅,任期四年,无连任限制。他亦能在得州议会内对已被通过的法案运用否决权,以及在州议会休会期间随时召开特别会议,这些权力可无限次地被使用。
前任州长是里克·佩里。他自2000年小布希辞职担任美国总统后接任州长,连任三届,共和党自1994年以来,在德州执政至今。
财政审计长负责预测及调配每年州政府的收入,从而作出调配及制定州财政预算。
得州政府里亦有大量的州机关、州委员会等,州长对这些部门全部拥有最终任命权。此外州长亦对司法机关在选举时出现的的职位空缺作出任命。
得州议会采行两院制。州众议院有150名众议员,州参议院则有31名参议员。现任州众议院议长为共和党人乔.史特拉斯(自2009年1月13 日)。而州参议院议长则由副州长出任,现任副州长暨州参议院议长为共和党人大卫·杜可斯(自2003年1月17 日)。州会计年度从该年的9月1日起至来年的8月31日止。
得州的司法制度是全美最复杂的系统之一。不同于美国联邦政府,得克萨斯州的法官由选举结果决定,而不是由州长指派。
得克萨斯州的法院分为两个系统,一个处理民事案件和未成年人的刑事案件,一个处理成年人的刑事案件。得克萨斯州也有两个最高法院:最高法院和刑事上诉法院,分别处理这两类案件。
德州有36个联邦议会选区,仅次于加州。有254个县,是美国拥有最多县的一个州。
州法规定每一个县都设有县委员法庭,但实无审判之意及司法权力,只是得州对县政府的解释百年来沿用至今而已。
每县规定分成四分区,各分区设有一名县委员长。
而县委员法庭则设县法官一职,他亦无任何司法角色,只是在此县委员法庭内担任主席。
县委员法庭实则是美式的“市长-市议会”城市管理制度 ,以上县法官及4位县委员长均由民选产生,多数当选者均为德州的强硬派人士。
与其他州不同的是,德州法律不容许建立市县联合政府,或是重新组建一个“大都会政府”方式管理地方政务。各市和县之间只能制定“地区性合作同意书”来分享公共服务予公众。县政府权力亦被州法律及州宪法严格限制,不容许“县权大于市权”的情形发生。
德州法律下不设镇级政府,县内土地只分为已合组法人及未合组法人两种行政管治。
德州是美国面积第二大的州,有268,820平方英哩(696,200平方公里)。它较法国大了百分之十。如果它是一个国家的话,德州会是第四十大的国家,次于智利。
西邻新墨西哥州,北接奥克拉荷马州,东面是阿肯色州及路易西安那州,南方则于墨西哥接壤。德州的东部一般作为美国南部的一部分,地形上像路易斯安那州一样平坦,覆盖大片的树林。东南有潮湿的森林和沼泽。北部,包括靠近奥克拉荷马州的部分及德州的一些部分干燥而平坦,而在西北部有一些峡谷和台地。
69.4°F
德克萨斯州面积较大,因此境内有254个县,县数居美国各州之首
请详见:得克萨斯州行政区划
德克萨斯运输部(Texas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简称TxDOT)是管理德克萨斯公共交通系统(主要是公路)的机关
南北纵向高速公路自东往西:
东西横向高速公路自南往北:
2010年,得克萨斯州的GDP达11531亿美元(美国联邦经济分析局数据),占全美GDP的7.95%,在各州中名列第2位,仅次于加利福尼亚州,是美国最重要的两个州之一,如果按照独立国家计算,其经济实力相当于世界第13(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或第14(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或美国中央情报局数据)强国。而根据2011年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全州GDP已达13,216.68亿美元。全州百万富翁人数超过346,000人。在2013年1月,该州失业率为6.3%。得克萨斯州一向有着“低税、低保”(low taxes, low services)的名声。根据税收基金会的统计数据,德克萨斯州的州和地方税率分别为全美最低和第7低的水平。
得益于完善的交通、通讯网络,商业成本在全美平均值以下,以及州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持,2010年,权威的《选址杂志》再一次将德克萨斯州评选为全美商业环境最友好的州,这已经是该杂志9年中第8次给予该州这一评价。该州还拥有独一无二的“德克萨斯企业基金会”,30亿美元的基金吸引了众多跨国企业。至2011年,财富500强企业中,有51家总部设在本州,位居全美第3位(仅次于拥有57家总部的纽约州和拥有53家总部的加利福尼亚州)。
得克萨斯州的居民常被叫做“德州人”。英文中Texians和Texans意思不同。Texians指1836年至1845年间德克萨斯共和国的国民,而Texans则指1845年后德州作为美国的其中一个州时的德州人。
2003年人口普查,德萨斯州有22,118,509人。其中有将近三分之一是拉丁裔。这些拉丁裔的居民,有些是从墨西哥移民来的,有些则由中美洲或是南美洲移民过来。至于其他的居民,像是提加洛人(,西班牙语的「德克萨斯人」)。是在得州独立运动前就住在此地的居民,历史相当久。美国2012年人口估算显示,该州人口达到2606万。
此外,德萨斯州早期有相当多德国移民,大多住在弗雷德里克堡和新布朗费尔斯市。1848年的欧洲移民潮之后,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德国、波兰、挪威、捷克等国的移民数量都持续的在成长。这些欧洲的移民对德克萨斯州造成的影向在建筑、地名、音乐、美食上都相当明显。
近年来,德萨斯州的亚裔居民数量也在增长,特别是在休士顿与达拉斯这两个大城,居民大多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越南、印度、南韩、日本和巴勒斯坦等国家。
根据人口普查,在德萨斯州的居民祖先中,墨西哥人(24.3%)最多,其次是非裔美国人(11.5%)、德国人(9.9%)、英格兰人(7.2%)、苏格兰-爱尔兰人(7.2%)。
宗教上,德萨斯州人口信仰比例为:
德萨斯州的首府是奥斯汀,最大的城市是休士顿,其他重要城市有达拉斯和圣安东尼奥。
休士顿地区主要城市:
达拉斯地区主要城市:
圣安东尼奥地区主要城市:
潘汉德地区主要城市:
靠墨西哥湾的主要沿海城市:
靠美墨边境的主要边防城市:
根据美国宪法第十修正案,教育的规范属于各州的立法范畴。但是美国联邦政府也通过立法和有条件拨款来影响各州政府。例如公立学校停止课前祈祷,以及终止学校中存在的种族隔离。美国国会的一些立法也会影响到各州学校,例如1990年的美国残疾人法案强制所有公共建筑和教育机构都要提供对残疾人的服务,这使得得克萨斯州议会也必须立法增加税收来支付相应费用。
|
6055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6055 | 休斯敦 | 休斯敦
休斯敦(,中国大陆通译休斯-{}-敦/休斯-{}-顿,港澳通译侯-{}-斯顿,台湾通译休-{}-士顿)是美国德克萨斯州的第一大城,全美国第四大城,墨西哥湾沿岸最大的经济中心。面积达1,440平方公里,市名是以当年德克萨斯共和国总统山姆·休士顿(Sam Houston)命名的。
休士顿是哈里斯县(全国第三大县)的县城。休士顿在密苏里市的东面,西南部分伸入本德堡县,东北一小部分伸入蒙哥马利县。
休士顿创建于1836年,合并于1837年,是美国成长最迅速的大城市之一,也是全美最大的一个没有规划法的大城市。
1900年,休士顿有45,000人口,排名美国第85位。2000年美国人口统计指出,城市人口总数达到190万人(2004年已超过2百万人)。大休士顿都会区是美国第七大都会区(10个县,5,180,443人)。
休士顿以其能源(特别是石油)、航空工业和运河闻名世界。休士顿港是世界第六大港口,美国最繁忙的港口,外轮吨位第一,不分国籍则居第二位。财富500强总部仅次于纽约市。休斯敦是德克萨斯医疗中心的所在地,世界最大和最重要的研究和治疗机构的集中地。休士顿还是美国27个超过170万人口的重要大都会地区中生活消费和房价最低的。休士顿被全球化和世界城市研究小组和网络(GaWC)称为「全球城市」。
休士顿的官方绰号为「太空城(Space City)」,因为它是林顿·约翰逊太空中心的所在地,任务监控中心也设在这里(因此,「休斯敦」是在月球上说的第一个词)。许多当地人喜爱称作「牛沼城」。其他绰号还有「H镇」、「脚爪城」或「蒙古城」。
休士顿是一个拥有多重文化的城市,许多外来移民的社区在此发展。其美术馆区是许多文化机构和展览的天堂,每年吸引将进七百万的游客,在休士顿常能看见活跃的视觉表演艺术。
19世纪中叶,纽约房地产推销商约翰·柯比·艾伦(John Kirby Allen)和奥古斯塔斯·艾伦(Augustus Chapman Allen)兄弟二人,相中了一块地方并开始著手建造「一个伟大的政府和商业中心」。1836年8月,他们花了9428美元向约翰·奥斯丁的遗孀帕若特购买了6,642英亩(27平方公里)的土地。艾伦兄弟将他们的城镇以山姆·休斯顿命名,并且说服了德克萨斯立法院指定该地为新成立的德克萨斯共和国的临时首都。后人遂将这对开发和建立休士顿的兄弟俩称作“建市之父”(City's Founders)。
休士顿最初只是一个小村庄。盖尔和汤玛斯·H·伯顿为这个镇测量并绘制了地图。1837年6月5日,该城成为建制土地(Incorporated),詹姆斯·候曼(James Holman)成为第一任市长。同年,休斯敦规划为哈里斯县的行政中心。接著休斯敦成为德克萨斯共和国的临时首都。1839年1月14日,首都迁往奥斯丁,当时叫滑铁卢。
早期定居者用木材来建造房屋,靠挖沟来排水,用猪来清洁街道。治安混乱,传染疾病和财政问题促使社区的人们试图提高生活条件,包括建立商会。鉴于此,参议员罗伯特·威尔逊(Robert Wilson)在1838年11月26日向德和萨斯共和国的国会提出了一条法案,来承租休斯敦商会。由于许多最初的定居者来自南方,他们支持奴隶耕植制度。奴隶住在各区,该城也有极少数的自由黑人。
黄热病于1839年重创了这个新兴的城市,造成大约12%的人口死亡。
1840年,该城分为四个区,每一个区都有不同的群落机能。 今天这些区已不再是政治分区,但是它们的名字还是被用来指某些地名。艾伦兄弟开始致力于改善休士顿使其成为适合人们居住的地方,同时德克萨斯共和国开始促进该地区的殖民化。
1860年休士顿开始形成一个出口棉花的商业和铁路枢纽,铁路从德克萨斯内地通进休士顿,连接到通加尔维斯顿港和博蒙特的长途铁路线。美国内战期间,休士顿成为约翰·马古达尔将军的司令部,他用该地指挥加尔维斯顿战役。休士顿一家沙龙的老板迪克·道凌1836年在他赢得Sabine Pass战役之后成为该城的第一个著名人物。
内战以后,休士顿商人开始致力于放宽该城广阔的牛沼系统,因此该城可以接纳在下城和邻近港口加尔维斯敦之间更多的商业机会。在1860和1870年代一些私人赞助的挖掘工程后,美国政府于1881年开挖休斯敦运河工程。1914年,休士顿运河已挖掘出一个休斯敦深水港,以取代在1900年被大飓风破坏的加尔维斯顿港。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造船业推动了休士顿的成长。1961年NASA的“载人飞船中心”建立(1973年改名为「约翰逊航天中心」),是该城的航天工业的起步。1948年,几个郊区归入市区,休士顿扩展到周围草原。
休士顿得益于1970年代的高油价,但是过分依靠石油工业,1980年代石油跌价,经济奎跨。从那时开始,休斯敦注重经济多样化,聚焦航天和生物工艺,降低对石油的依靠。
1981年,Kathryn J. Whitmire成为该城第一位女市长,在此位置上做了10年。
艾莉莎飓风,飓风三级,于1983年袭击了加尔维斯敦和休士顿地区。
1997年休士顿选出了第一位黑人市长Lee P. Brown。
2001年,热带风暴埃利森()带来数以十呎深的大暴雨,损失数以百万计的财产损失及有四十三人死亡。这是休斯敦历史上最严重的洪水。从那次暴风雨开始,不少社区开始转变。一些很旧的住宅小区内的受水淹过的房子,大多都被拆毁,及后都被加上更厚的地基底层,以更好地让重新盖上的房子有对水灾有更好的防护能力。
2005年8月卡特琳娜飓风过后,休斯敦接收了25,000多名新奥尔良灾民。这些灾民都被临时编排及安置到很多不同公共室内场所达数月,甚至超过一年,如曾是休士顿油商(美式足球)及太空人(棒球)主场馆,但数年前已开始被废置的Reliant Astrodome体育馆,亦曾被救灾机关辟作收容所。此外休士顿地区内的各个公共校区系统亦收容了大量儿童灾民,包括在校内读书,进食,甚至留宿过夜。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导,约有230,000名新奥尔良都会区人现在生活在休斯敦地区。卡特琳娜飓风下的灾民迁徙使休士顿地区的人口突破250万。有某些人推测,由于多种关于社会与经济的因素,庞大人口数量的改变也许有某部分会变成常态性的状态。
约250万(总数520万)大休士顿地区居民在飓风丽塔到达海湾海岸时撤离。飓风丽塔在休斯敦都会区造成了小规模的损害。这个事件在美国历史的大规模撤离中留下印记。
全市处于平坦的沿海平原,南瀶墨西哥湾。河湖数量甚多,平均海拔仅15公尺。属于亚热带气候,1月平均气温为12.6摄氏度,7月平均气温为28.9摄氏度。在夏天和秋天常受在大西洋形成,横过墨西哥湾的飓风吹袭。
按照美国统计,总面积1,558.4平方公里。陆地面积1,500.7平方公里,水面57.7平方公里,占总面积3.7%。
休斯敦有四个重要的沼泽河溪(小河,)穿过该城:水牛溪,流过下城;Brays溪,流经德克萨斯医疗中心;白橡溪,流经Heights及靠近西北地区;Sims溪,流经休斯敦南部和休士顿下城,向东流入经人工扩宽挖深的休士顿船舶航道(Houston Ship Channel),然后注入盖维斯顿湾(Galveston Bay),直通往墨西哥湾。
休斯敦市区很平,经常泛洪水。这个城市海拔仅50英尺(15公尺)。休士顿高地是全市最高的地方。城市曾经依赖地下水作为供水来源,但地层下陷的问题迫使休士顿转利用如休士顿湖之类的地面水源。
休士顿的地质包含部分的缸瓦土,石灰土,及较劣等的水泥沙等结构。这些土质深入地下层最远达数英哩。基本上整个地区的地貌都是从前的落矶山脉被风化侵蚀后的碎石沙土,经由河流溪涧冲积至此而形成的。这些沉积物包括堆积在由腐烂的有机物长期转化形成的石油和天然气之上的沙土。在这些地层之下是一层沉积在水中的页岩,又称石盐。这些多孔层长期被挤压而向上运动。在向上运动过程中,盐分牵引周围的沉积物,使其变成穹顶状,容易引来周围渗水沙土层中渗出的石油和天然气。
休士顿并非在地震频繁的地区。
休斯敦属副热带湿润气候,位于墨西哥湾沿岸平原,并被归类为温带草原植被区。休士顿大部分地区都被森林、灌木林、沼泽或草园所包围, 至今在市郊甚至在市内部分地区都可看到。每年平均降水910-1220毫米。每年大部分时间盛行南风和东南风,温度会常常受靠近墨西哥的炎热沙漠气候和从墨西哥湾带来的高湿度 , 高降水量所影响。
与市中心和东郊相比,内陆(北、西郊)地区更偏向极端温度;市中心和东郊偶尔会出现一个无霜的冬季,而洲际机场从未没有。冬季温和,时而偏向温暖,日最高气温低于或等于的平均日数为1.9–2.4天,日最低气温低于或等于的平均日数为5.8–13天;夏季酷暑漫长,日高温达的日数年均有138–146天,达的有1.6–4.6天;日低温达的年均日数为20–34天。最冷月(1月)均温,极端最低气温(1930年1月18日)。最热月(8月)均温,极端最高气温(2000年9月4日与2011年8月27日)。无霜期平均为285–325天(3月至11月一般为无霜)。年均降水量约;年极端最少降水量为(1917年),最多为(1979年在霍比机场)。可测量的积累降雪只出现在少于20%的冬季。
休士顿最著名的是它的石油工业、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和休士顿港口(Port Of Houston)。
休士顿是世界的能源工业重镇,特别是石油。生物化学工业、航天工业及运河也是该城大部分的工业基础。休士顿都会区包含世界最大的石化工业地区,包括提炼塑胶原料、杀虫药和土壤肥料。该区域也是世界领先的油田器械制造中心。休士顿的成功主要是利用人工运河运送石油化学制品,休士顿港是美国最繁忙的港口之一和世界第二的外运吨位进出港口。由于这些经济贸易,许多从美国其他地方的居民也迁来休士顿,也有来自于全世界几百个国家。不同于多数的地区,高油价似乎都会对经济造成损害,然而对于主要产业为能源产业的休斯顿来说,高油价似乎反而有利。
自历史纪录来看,休士顿曾有数次突发性的成长高峰(有些严重的经济衰退期())与石油工业相关。1901年在休士顿附近发现石油,带领此地的头一次经济起飞;1920年代市内人口已增长至140,000人。本市发展迅速的航天工业驱使第二次的成长高峰,因1973年石油危机而更为固定。源自于德克萨斯州对于石油的需求增加,因而许多人从东北部搬来休斯敦从贸易中获利。当禁运令被解除之后,多数其他地区的成长几乎是停滞的。但帕萨迪纳仍有其所属的炼制厂,而休士顿港是世界上最忙碌的港口。
总部在休士顿的财富500强企业数量仅次于纽约市。本市企图创建其银行体系,但休士顿在地的公司行号却开始被全国其他公司所合并。银行对此地来说仍是重要的体系,但多数在此地运作的银行并不是以此为根据地。房地产也是休士顿地区一个巨大的表现。
休士顿也是哈里斯县(Harris County)的县府所在地。
休士顿西南部被福遍县(Fort Bend County)在三-{面}-包围, 小部分的休士顿东北角延伸至蒙哥马利县()。
休士顿市长最多可连任两次,每任两年,总共三任任期或六年。在14个市议员中,九个为分别由他们的选区选出的区域议员,五个为由全市选出的全体议员(at-large),市议员也受到与市长一样的任期限制。市政府预定在2010年当休士顿市人口超过210万时增加两个选区,也同时增加两个区域议员。
休士顿过份严格的任期限制迫使许多市议员为了延续他们的政治生命,在任期结束时投入其他政府职位的选举。符合这个情况的前政府官员有安东尼·候()、()、()、()、()、()、和安妮斯·帕克()。
前市长(Lee P. Brown)强烈反对现有的任期限制,理由为任期限制阻碍现任官员取得足够的市政经验。市议会一直都在讨论是否修改或取消任期限制。部分大休士顿地区选出的州议员也公开表示他们反对现在的休士顿市任期限制。
根据2000年的人口普查,休士顿的人口有195万3631人,分布在71万7945户,和45万7330个家庭里。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301.8人。住家单位平均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21.1单位,共有78万2009单位。种族分布为49.27%白人、25.31%黑人、0.44%印第安人、5.31%亚裔、0.06% 太平洋岛屿裔、16.46%其他、3.15%两个以上混合。
在71万7945户内,33.1%住有18岁以下儿童,43.2%为夫妇同住,15.3%为女性户长无男性配偶,剩余36.3%则属于非家庭。29.6%的住户为单身,6.2%为65岁以上独自居住。平均住户规模为2.67人,平均家庭规模为3.39人。
该城人口中18岁以下占27.5%,18-24岁11.2%,25-44岁33.8%,45-64岁 19.1%,65岁以上8.4%。平均年龄为31岁。男女比例为每100女性比99.7男性。18岁以上则为每100女性比97.8男性。
住户平均收入为3万6616美元,家庭平均收入为4万0443美元。男性平均收入为3万2084美元,女性为2万7371美元。该城人均收入为2万0101美元。19.2%的人口与16.0%的家庭低于贫困线。26.1%的18岁以下人口和14.3%的65岁以上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之下。
因为大休士顿地区和都是得克萨斯州重要经济中心,两个地区一直友好竞争。休斯敦人经常觉得自己比北面的邻居纯朴。一些休士顿人抱怨达拉斯看来引起更多全国的注意,尽管休士顿人口更多。这个竞争经常导致各种比较。例如,尽管达拉斯每人拥有的餐厅超过纽约市, 休斯敦出门吃饭的人比美国任何城市都要多。唯一吃得比休士顿便宜的城市是新奥尔良。
17条街的戏院区, 位于休斯顿市中心,是8个世界级表演艺术组织的基地,130,000平方英呎的Bayou广场娱乐复合、餐厅、影院、广场和公园。休士顿是美国仅有的五个拥有所有主要艺术表演(歌剧、芭蕾、音乐和戏剧)的城市之一。
一些起源于休士顿的餐厅,如墨西哥菜餐厅连锁店,越南菜餐厅等现在已经驰名得克萨斯州和全美国。第一部Compaq电脑的设计是起草于"House of Pies"的餐巾上,这是一家位于区的知名小餐馆,靠近地区。
休士顿是一个国际城市,它的众多学术医疗机构、强大的能源、制造和航天工业吸引了大量移民,来自中国大陆、印尼、菲律宾、台湾、韩国、日本、印度、巴基斯坦和越南。移民使得休斯敦的人口比全国平均水平要年轻。
休士顿有两个唐人街,同时有美国第三多越南裔人口。为了使地价升值及增加地税估价比率 , 最接近市中心的唐人街被规划重建 ,使得一些越南裔被迫迁往城市其他地区。
本地区大约使用90种语言。一些越南人和华人比重高的社区使用中文和越南语路牌,附注英文。休斯敦是美国南非人第二多的城市,仅次于迈阿密。这里还以尼日利亚人多著称,有大约100,000尼日利亚人在此居住。.
休士顿的拉丁裔还在增加,因为从拉丁美洲国家来这里找工作的人越来越多;休士顿的拉丁裔人数居全美第三位。
休士顿是德克萨斯州男同性恋和女同性恋人数最多的地方;在全国也名列前茅。每年6月Montrose区Westheimer路的同性恋游行是休斯敦最大的事情之一,争取同性恋权利。Montrose区有许多同性恋设施,诸如餐厅、酒吧、夜总会和咖啡馆。
得力于广受欢迎的后期的嘻哈艺术家DJ Screw,休士顿在年轻人中很出名,主要在南方,拥有自己独特嘻哈风格——screw music(表现手法是将一向快速表现的念歌词速度放慢)。休士顿所有族裔和社会经济背景的许多年轻人,艺术家和歌迷送给休士顿一个绰号:「Screwston」。
2005年,《男性健美(Men's Fitness)》杂志报导休士顿为美国最胖的城市美国(自2001年第四次获得)。同年,根据美国的疾病控制预防中心的普查,23%的休士顿人为饮食过胖,每人拥有的甜甜圈店的平均数是全美平均的两倍,外食者的比率比任何其他城市人口还要多。该杂志的报导公开后,休士顿市长比尔·怀特于是架设了一个网站「Get Moving Houston」, 鼓励市民培养运动的习惯。
休士顿以活跃的视觉艺术和表演艺术而著称,拥有美国第二大的剧院区(剧院的座位数仅次于纽约市),在下城集中了12,948个表演场地的观众和1,480个电影院座位。休士顿拥有世界级视觉和表演艺术组织(、、和)。休士顿是美国第三现代视觉艺术城。由滚石乐到太阳剧团; 以及各种趣味的展览会,从全国最大的缝被子表演到汽车、游艇和home shows。
德克萨斯医疗中心旁边是博物馆区,包括休士顿Fine艺术博物馆、当代艺术博物馆,和休士顿自然科学博物馆。
休士顿还拥有一些民间艺术组织包括: MECA(Multicultural 教育 and Counseling through 艺术)、Kuumba House舞蹈戏院和Nuestra Palabra。
「约翰逊航天中心(Space Center Houston)」是NASA的官方旅客旅游中心。「约翰逊航天中心」涵盖了多项互动式的展览;包含了月球石块与一个模拟太空梭;除此之外还特别提供关于NASA的太空人航空计划之讲述。此节目在德州最大的IMAX戏院也有演出。
有17个街区大的戏院区位于下城的心脏地带,也是「」的所在地,有餐厅、电影演出、购物中心和公园。「Bayou Place Entertainment Complex」是一个大型的复合式建筑,其间提供充足的餐厅、酒吧、现场音乐演出、撞球间、复合戏院和艺术house films等服务。休士顿的「Verizon Wireless剧院」常有各类型的现场演唱会演出,而「Angelika 戏院」则有最近期的艺术、国外与 独立电影的演出。
休士顿许多公园包括「」,内有动物园、自然科学博物馆和天文馆。市民中心则被属于美国会议中心最大之一的取代;而「」则提供表演艺术,是交响乐团的所在地。「Sam Houston」剧场与音乐厅则已经被「」所取代。
其他吸引旅客的行程还包含了(因拥有奢华名店而出名的大型购物中心);旧市集广场、Sam Houston 历史公园(此地保存了1824年与1868年的老建筑)与重建的建筑物。San Jacinto Battlefield近于市内的。休斯敦港(Port of Houston)提供了休闲的、耗时90分钟的航程(除了星期一与九月之外),位于耗时不到一个小时的墨西哥湾,在休士顿邻近Sunny海滩,全国最大规模之一的休闲游艇,而吸引游客的有像是和。
1960年代,由时髦的高层办公厅建筑群所组成,并组成全美最大的天际线之一,其天际线更在全美排名第四。1960年中央商务区有1,000,000 m² 的办公区空间,到1970年代增加到,在房地产发展的带动之下,休斯顿规划中或是已进行的办公空间在1970年代后爆炸性的成长到8,700,000 m²。最大规模的发展计划是32街区大的休士顿中心。其他的大型计划还包含了「」、「」与壳牌石油公司的高楼大厦。高楼大厦的发展浪潮也映照了美国其他大城市在同期高楼的快速发展,如同于洛杉矶和达拉斯,休士顿在1970年经历了其他的市中心快速发展其(源于能源工业的爆炸性发展。)
第一个建于休士顿的摩天大楼,是1971年建筑而成的50层高的「」(高度是714英尺 / 218公尺) 。紧接著在1970年代有一系列的摩天大楼落成,而这波休士顿摩天大楼建筑潮流的最高点,是一栋75层楼高(1,002英尺 / 305公尺)的(前称Texas Commerce Tower),在1982年完工,在2002年的时候它是美国排名第九、世界排名第23名高的摩天大楼。在 1983年,71层楼(970英尺 / 296公尺)高的侯斯顿富国银行广场完工。在休士顿市中心的摩天大楼的建筑工事,随著休士顿能源工业的衰退与数个经济衰退的原因,于1980年带中期进入尾声。当53层楼高的Texaco 在1987年完工,也显示在短期内不会再有摩天大楼的兴建工程。然而在西元2002年,一家以休斯敦为根据地的安然公司建设40层的摩天大楼,于2001年完工,同年该公司亦宣告倒闭。在2000年-2003年其间,一些小型的办公大楼在此地落成。在西元2001年12月,休士顿市中心的办公区到达40,000,000平公呎(4,000,000 m²),涵盖了28平方呎(2,800,000 m²)的高级办公区。
多数市中心的建筑物由休士顿市中心隧道系统所连接,此系统涵盖隧道与人行天桥。
休士顿上城区域在西元1970年与1980年迅速发展。一系列高楼层办公大楼的建筑群在的西区出现(或可简称为“West Loop”)。这发展形成让人印象十分深刻的的例证。休士顿上城区最高度的成就,即是899英尺高(274公尺)的地标(1999年之前名为Transco Tower),在当时,它是世界上最高的大楼。「Williams Tower」是休士顿特殊时期的产物,能源公司在此建立资产,并被明显的拓展了它们的事业。
休士顿市中心也是许多其他地标性建筑物的所在地,像是由建筑师所设计的西萨·佩里与菲力普·强生, 在休士顿上城有大规模的办公区建筑,然而其也随著能源价格与休士顿经济在1980年代中晚期的萧条而进入结束。休士顿市上城在2001年拥有23,800,800平方公呎(2,210,000 m²)的办公区,反之休士顿中城拥有大约40平方公呎(4,000,000 m²)的办公区,在1990年代晚期,有小幅的高层Residential Tower 建筑群的快速增加。休斯顿上城发展出一种高集中度的高楼住宅形式。
当休士顿建立于1837年时,“建市之父”(the city's founders)建立了一个以(“”)模式来划分政治性区域()。 这种区域勘定模式被一直保留到今天都没有改变。现在,休士顿市议会()把全市划分为九个行政区
总括来说 , 现时人们对休士顿的地理定义是将州际公路610以内全部地方(Interstate 610)或者叫做“The Loop”,即环城公路), 但很多时候在I-610 环城公路以外的周边地带也包括在内。环城公路I-610 圈内的土地已包围著大部分的商业中心区(),那里有非常大都市化的生活模式,很多居住者都会以内环人() 自居 .
休士顿的外围地区、机场以及市郊和飞地都在此环线以外,另一条环城公路德州8号环城高速公路(简称为“环城公路”),在更向外5英里(8公里)处环绕全城。另一条环城公路德州99号高速公路(也被称为“大行车道”)正在建设中。
休斯敦是美国众多过百万人口的大城市中 , 仍没有规划法的城市,市区发展颇为杂乱无章。 内城中并没有一个单一的下城作为城市就业的中心,而是发展出了五个商务区。如果这些商务区连起来,将组成美国第三大下城。
由于休士顿散乱的都市规划和炎热潮湿的气候,汽车成为最受欢迎的交通工具。休士顿的尾气浓度相当高,名列美国尾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
休士顿的高速公路系统负荷量大,而且由于城市的扩张,道路经常处于施工的状态。45号州际公路南向自1952年首段完工之后,到目前为止,仍然不断地在施工。德州运输部(TxDOT)使用了数种方法试图解决尖峰时间雍塞的问题,以高承载专用道(High Occupancy Vehicles Lane ,HOV lane)为主,匝道仪控(Ramp Metering)亦很常见。市政府在大部份高速公路路段设置摄影机,传送及时路况至行控中心,以监控及研究路况。
休士顿高速公路的重要特征(德州大部份高速公路亦有此特征)是侧车道。大部份高速公路二侧各有二至四车道的平面车道,这些车道使得从高速公路下交流道的车流可以很顺利地与一般道路连接,大部份加油站和杂货店亦设在侧车道旁,但随著商店的设立,侧车道雍塞情况愈来愈严重。市政府目前正尝试著利用新的都市美化方案解决这个问题。
休士顿拥有辐辏系统的高速公路, 除了放射状的轴心之外, 有很多环状线. 最内部是州际610号公路, 直径大约10英哩,总长38英里. 州际610号公路大致上可分为北环, 南环, 西环, 跟东环. 德州州立环状公路8号以及在八号公路内侧上层的Sam Houston收费公路, 是再外一层的环状线, 直径大约25英哩,总长88英里. 这些公路大多不是免费的, 每五或十英哩会遇到一个收费站, 费用是1.75美金, 跨越Houston Ship Channel运河时收费2美金.北侧临近机场部分路段免费. 另外有一个争议中的公路计划打算在最外侧兴建州立99号高速公路. 建设完成后将成为第三个外环公路系统. 99号公路目前完工的部份只有休士顿西侧, 从州际10号公路到休士顿西南侧州际59号公路这一段, 完成于 1994年. 接下来在兴建的是从州际59号公路到到州立288号公路这一段.
德州哈里斯郡市公共运输局()简称 METRO,提供公共交通,有公共汽车,有轨电车和lift vans.上城, METRO提供免费上城专车。
休士顿有乔治·布什洲际机场和威廉.霍比机场(1967年以前为休士顿国际机场)。乔治·布什洲际机场包管所有国际运输,大部份廉价航空公司(如西南航空、捷蓝航空及穿越航空等)则于霍比机场起降。乔治·布什洲际机场是美国联合航空(原大陆航空(总部设于本市))最重要的营运中心之一。
本市的第三大机场是埃林顿菲尔德机场(Ellington Field Airport),为一军民合用机场,曾经有高佛斯顿到布希机场班次,2004年9月7日停止营运。第四大机场则位于市区西南方的糖城地区机场(Sugar Land Regional Airport),目前无定期航班,仅供政府及私人航班起降。
休士顿地铁1号线已经开通,休士顿地铁2号线已于2011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开通。
休士顿是颇具威望的私立莱斯大学的所在地,因世界所有大学财政捐款与排名全国17所最好的大学而引以为荣。根据"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 的调查,. 本科毕业生群体位列全国最为杰出的精英之中,并拥有最高的国家优秀奖学金获得率之一。莱斯大学拥有众多的研究设施及实验室。同时,莱斯大学也与休士顿地区研究中心联合,这个团体是由莱斯大学, 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 德州农工大学(Texas A&M)和休士顿大学共同赞助的.
休士顿大学是湾区最大的市区州立大学系统,提供休士顿市民高等教育的场所。休士顿大学系统拥有四座主要的校区,除了维多利亚校区之外,全部都在大休士顿的范围之内,其中包含两个教育中心。休士顿大学主校区是休士顿大学系统内为一提供博士学位的校区,拥有学生人数是德州第三多的,约有三万五千人。休士顿大学包含四十个研究机构和中心,最负盛名的是休士顿大学法学中心、医学法律及政策中心。医学法律及政策中心更是名列全国第一。依据美国新闻暨世界报导,该中心拥有的学术资产名列全国第五。
休士顿是国际知名的的所在地,成为世界上研究以及健康照顾机构密度最大的地方,包含了全美医学院排名前十名的名校贝勒医学院, 德州大学健康科学中心 以及德州大学 M. D. Anderson 癌症中心. M. D. Anderson癌症中心被认为是全世界投入癌症研究,教育,病人治疗以及疾病预防最有权威名望的地方。
德克萨斯南方大学是一所传统黑人大学(HBCU),也是黑人教育的先驱,致力于成为一所在当地,甚至于全国,塑造非裔美人学者、大学生、教授的领导学院为其特点。
休士顿亦是圣托马斯大学的所在地,是一所遵循拜占庭传统的天主教文科学院,由加拿大圣巴西勒修会神父们创建,位于Montrose区。其他服务于休士顿的教会学院还有休士顿浸信会大学、南德州法律大学,位于休士顿中城的心脏地带,拥有全国最好的审讯辩护课程。
休斯敦大部分地区隶属休斯敦社区学院系统,也是属于美国最大的社区学院系统之一。休士顿学院系统适用于休斯敦的HISD以及其它地区。部分的北休士顿隶属北哈里斯·蒙哥马利社区学院地区。休士顿东部和东南部的部分地区隶属圣哈辛托学院。休士顿的许多郊区也拥有自己的社区学院系统。
休士顿市分为许多独立学区(),最大的一个是休斯顿独立学区(Houston ISD),服务于大半个市区。
休士顿西部属于(Spring Branch ISD),和。东北部属于(Aldine ISD)和(North Forest ISD)。
,,,Cypress-Fairbanks综合独立学区,福特本德独立学区,,,,,,和 部分从休斯敦市区范围招收学生。
休士顿公共图书馆在全城有36个分馆,加上位于下城的中央图书馆。哈里斯县公共图书馆有26个分馆,大部分在休士顿市区范围以外。
著名私立学校:休士顿和休斯敦地区天主教学校由加尔维斯顿-休斯敦大主教区管理。休士顿市界内著名的私立学校包括圣托马斯中学,,,,雅迪国际学校,,和。靠近Bellaire是。
四大职业运动均有球队以休士顿为主场地:休士顿太空人(MLB)(1次世界大赛冠军)、德州人队(NFL)、休斯敦火箭队(NBA)(2次NBA总冠军)、彗星队(WNBA)(4次WNBA总冠军)、休士顿航空(AHL)、休斯敦迪纳摩(MLS)、美粒果球场(Minute Maid Park,太空人队主场)和丰田中心(火箭队、彗星队和航空队主场)位于下城,均属现代化的体育馆。篮球队伍休士顿火箭队属于美国国家篮球协会。1967年加入NBA,曾于1993/94及1994/95连续两年度夺得NBA赛季总冠军。赖斯大学的赖斯体育馆,是NFL第八届超级杯场地,第三十八届超级杯则于2004年2月在Reliant体育馆举行。本市大型运动场馆另有Hofheinz Pavilion、Reliant巨蛋和Robertson体育馆。
休士顿在1998年至2001年曾经是Champ Car大赛车的主场地;2006年开始,Champ Car回到本市每年举办,路线为Reliant公园周围街道。2001年4月1日,Wrestlemania X-Seven首映会在本市Reliant太空巨蛋举行。
本市于2000至2005年十二月底定期举办大学美式足球休士顿杯赛事,但由于赞助商未续约,休士顿杯已停办。本市2005年亦承办12大联盟大学美足冠军赛。
休士顿有17个姐妹城市,括号里的年份是建交日期。
|
6068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6068 | 10月23日 | 10月23日
10月23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296天(闰年第297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69天。
|
6090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6090 | 香港行政区划 | 香港行政区划
早于香港开埠初期,香港地域已有相当的行政分区。1963年,港英政府为港九市区划为四十多个法定分区,成为香港市区日后的基本行政分区。1980年代,香港政府亦为新界制定清晰的法定分区界线。而立法会、市政局及区议会在不同时代则有各自的选区,划分方法各有不同。香港政府各部门亦会依据各自订立的内部分区而分工。
香港规划政策包括三层,当中第一层全港整体规划,第二层市区城区规划,然后第三层分区规划大纲。解散市政局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只下放少量监察权力和责任给区议会。
1850年代,当时香港总督宝宁(Bowling)执政时所划定的四环九约,可视作香港最早的行政区划。四环九约范围覆盖维多利亚城(Victoria),包括西自坚尼地城(Kennedy Town)、东至铜锣湾的香港岛北岸地区。而当时亦有一定人口的筲箕湾、赤柱及香港仔则不包括在这个制度内。而英国得到九龙半岛后,先将九龙交由军部管理,未有即时为九龙分区。
1898年以后,新界纳入港英殖民地版图,由理民府负责统治,1910年新界分为北约及南约,其中北约理民府管理大埔(包括沙田)、上粉沙打(上水、粉岭、沙头角和打鼓岭,即北区前身)、西贡、元朗和青山(即屯门前身)等地;而南约理民府则管理新九龙、荃湾(包括葵涌、青衣和马湾)和离岛部分。据资料显示,1937年从新界划出为市区的新九龙,则由东至西分为九龙城、九龙塘、深水埗及荔枝角四区,但旧九龙则未有行政划分的资料。
香港日占时期行政区划由日本香港占领地政府的民治部于1942年3月建立,并且将香港岛分成12区,九龙(连同新九龙)分成9区,新界分成7区,每区设立一个区役所管理该区事务,被视为日后发展分区管治的基础。香港重光后,香港的行政区域恢复至战前的安排。
1963年开始编成的法定分区是香港现时的基本分区。法定分区便是香港人地址上的分区,政府部门如规划处、消防局,也参考法定分区而工作。香港立法会、区议会分区亦是基于法定分区而编成。如1995年香港立法局选举的选区港岛中区,便是由现在区议会湾仔区及东区西面的结合而成。(1997年前香港立法局各个选区与区议会分界有所不同,参考香港立法会条目及其备注)
而日常应用的地址是以法定分区来编写的,如铜锣湾维多利亚公园的法定地址是铜锣湾兴发街1号,而非东区维园选区兴发街1号;政府部门执法亦会参考区议会分区或自订分区办法。
一些按港铁站名而成的通俗分区名称,如天后、炮台山、彩虹、太子等,没有经过立法而成,只维持口头上的称呼,不能在正式文件之上使用。以下是1963年市区及80年代新界的法定分区,法定分区或因应地区发展而变动,但亦会印在香港年报内的地图上。60年代香港市区便有了法定分区,但新界到80年代才确定法定分区。
法定区份不等于选区名称,也不等于18区分区名称。法定区份是正称的地址名,而区议会则依所属的行政区成立。例如九龙城区议会服务行政分区的九龙城区,法定区份何文田则用作邮寄地址,而九龙城区议会内亦有一个名为何文田的选区,包括法定区份何文田部分范围。又例如2016年前法定区份铜锣湾就是分别由东区和湾仔区管治,西面属于湾仔区,东面则属于东区。
1963年,港英政府当时把维多利亚城和九龙分成40多个区(District)。
维城西起:摩星岭(Mount Davis)、坚尼地城(Kennedy Town)、薄扶林(Pok Fu Lam)、西区(Western District)、半山区(Mid Levels)、山顶(Peak)、西营盘(Sai Ying Pun)、中环(Central)、湾仔(Wan Chai)、跑马地(Happy Valley)、铜锣湾(Causeway Bay)、北角(North Point)、鲗鱼涌(Quarry Bay)、筲箕湾(Sau Kei Wan)及柴湾(Chai Wan)。
而九龙西起,有昂船洲(Stonecutters Island)、荔枝角(Lai Chi Kok)、长沙湾(Cheung Sha Wan)、北长沙湾(North Cheung Sha Wan)、深水埗(Sham Shui Po)、旺角(Mong Kok)、石硖尾(Shek Kip Mei)、油蔴地(Yau Ma Tei)、尖沙嘴(Tsim Sha Tsui)、京士柏(King's Park)、何文田(Ho Man Tin)、九龙塘(Kowloon Tong)、红磡(Hung Hom)、马头角(Ma Tau Kok)、黄大仙(Wong Tai Sin)、九龙城(Kowloon City)、香港机场(启德)(Hong Kong Airport (Kai Tak))、新蒲岗(San Po Kong)、佐顿谷(Jordan Valley)、牛头角(Ngau Tau Kok)、观塘(Kwun Tong)、油塘(Yau Tong)、以及鲤鱼门(Lei Yue Mun)。
九龙东北钻石山(Diamond Hill (Area))和牛池湾(Ngau Chi Wan (Area))亦为区,但因为这些地方仍是半乡郊地方,所以归作地方(Area)。钻石山与黄大仙以沙田坳道为界;而牛池湾西界则为五百呎等高线;另外黄大仙、九龙塘、石硖尾三区以北划做龙翔道地方(Lung Cheung Road Area)。当时九龙湾尚在进行填海工程,因此未成一区。油塘和鲤鱼门一直延伸到将军澳西岸。
到了1970年代市政局改制加上民政主任制度发展,当中的分区便成为市区区议会选区分界蓝本。
新界方面,自战后至1980年代初,便根据当时理民府发展而成的分区——荃湾(Tsuen Wan)、沙田(Sha Tin)、大埔(Tai Po)、元朗(Yuen Long)、屯门(Tuen Mun)、西贡(Sai Kung),以及由上水(Sheung Shui)、粉岭(Fanling)、沙头角(Sha Tau Kok)和打鼓岭(Ta Kwu Ling)(上粉沙打)组成的北区作划分,新界区议会亦以此为蓝本。
区议会成立以后,地方事务基本上是细分到各个选区,然而各选区综合事务仍由18区分区管理,例如讨论每年巴士发展计划便由区议会以整个行政区为本讨论而不是以个别选区讨论,而政府施政亦不一定是以十八区为基础,好像民政事务署,例如2016年前位于东区的铜锣湾社区中心服务对象也是全铜锣湾及少量周边地方。同样道理,2016年前位于东区的铜锣湾消防局服务对象也是全铜锣湾。
18区的分区主要是各选区及总区处理下放的资源,而东区之名不是在法定区份的地址上,法定区份的地址要香港政府批准才会落实。
香港法定分区是香港有区议会之前或更早时间的分区,而区议会及18区只是处理政府下放的资源,一些政府及全港性的政策,仍旧会参照法定分区来执行.
政府传统上亦按照香港三大区域划分工作分区,二十世纪中后期开始因香港人口增加再细分为九龙东、九龙西等等,个别部门如香港警队亦有划分区域以便警治。香港政府各部门以法定分区及其他分区为基础来制定各自的行政分区。
注:与区议会十八区名称相同者范围未必相同。
1990年代中期开始,政府部门没有以特定分区为文件分类,当中分区比较自由,主要以区议会分区把文件先分类,再依法定分区(1963年开始的城市或乡村分区)来区别,是一个常用的方法,或以香港、九龙、新界,再依法定分区来划分。
以下便是其中一些例子:
立法局(今立法会)之分区自实施选举以来屡有更改;现时地区直选分为香港岛、九龙东、九龙西、新界东和新界西五区。
在香港主权移交前分区尚未合并之时,和区议会分区界线有所不同,如港岛中选区,包括整个湾仔区及部分东区范围,各选区人口不等,登记选民人数亦大约在10万-14万之间,详情可参看1995年香港立法局选举。
香港最早之议会市政局及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成立的区域市政局则按香港四大区域——香港岛、九龙、新界、离岛——划分。
香港区议会现时分为十八个行政区,原意纯粹方便选举和行政之用,并不设立区政府等政权组织,无独立立法权、司法权,政府部门亦未必完全按照这些区域划分工作区域。
民政主任分区在区议会成立前是政府与市民接触的分区方法,和现在区议会的功用类似,而区议会分区不少亦源自民政主任分区。
1947年,新界北约理民府拆分为元朗理民府及大埔理民府,前者管辖元朗和青山,大埔、沙田、上粉沙打和西贡则由大埔理民府管辖。
1950年代中期,为配合新界首批新市镇—荃湾、沙田、屯门的发展:1956年,荃湾理民府从南约理民府分拆出来;1961年,沙田理民府从大埔理民府分拆出来;1965年,青山理民府(1972年重新命名为屯门理民府)从元朗理民府分拆出来。
至1968年5月,时任香港总督戴麟趾推行「民政主任计划」,将香港及九龙(包括新九龙)划成10区,每区设立民政处及民政主任。其中香港岛被分为西区、中区、湾仔及东区四区,九龙则分为旺角、油麻地、九龙城、观塘、黄大仙和深水埗六区。新界则不属于该计划的范围,继续原有理民府制度。
1963年,由于沙田理民府从大埔理民府分拆后,大埔和西贡被分隔开,形成行政上的不便,因此,西贡又从大埔理民府分拆出,并入南约理民府。1969年,因应于西贡半岛开发万宜水库计划,南约理民府撤销,改设西贡及离岛两个理民府:西贡理民府管辖西贡半岛和清水湾半岛(包括现时将军澳范围);离岛理民府则管辖大屿山、赤𫚭角、南丫岛和长洲等岛屿。直至此时,新界共设有元朗、屯门、荃湾、大埔、沙田、西贡及离岛7个理民府。
1970年代末,香港岛的四区曾进行重整,把原属东区的香港岛东南及原属西区的香港岛西南,划出一个新的区域南区,而剩下来的西区则与中区合并成中西区。
1980年,上粉沙打地区从大埔区分拆成北区。
1982年,香港区议会制度确立,整个香港划分为18个区域。分区大致与现时相近,当时葵青区仍然是荃湾区的一部分,而旺角区和油尖区本来是两个区,而非现时的油尖旺区;当时旺角区是最小的分区。
1980年代,大量的人口迁入荃湾新市镇,荃湾区的人口开始出现饱和,已经超出了一个区议会的承受能力,需要两个区议会来应付荃湾新市镇的庞大人口。故此,港府于1985年4月1日,将葵青区从荃湾区分拆出来,成为第十九区,初名为「葵涌及青衣区」,1988年4月1日改称「葵青区」。
随著人口逐步由港九市区迁移到新界新市镇,属港九市区内的油尖区和旺角区的人口也逐步减少,为资源能更有效地运用,该两区于1994年合并成为油尖旺区,十九区又变回十八区。
民政事务专员是各区民政事务处主管,是香港政府在地区的代表,负责统筹各政府部门在地区的工作。
2001年,香港区议会各区的人口密度,以观塘区的最高,每平方公里有55,000居民。而深水埗区的人口密度在1997年之前是最高的,但由于西九龙大量填海,使深水埗区的人口比例大大降低。虽然新界北的北区和元朗区皆有广袤的平原,但由于大部分土地保留作乡郊用途和原居民的村地,故市中心一带虽然人口稠密,但全区整体人口密度仍然偏低。人口密度最低的是离岛区,每平方公里约470人。
区议会各区界线在近三十年没有大型变动,各分区人口不均情况严重,人口最多的为沙田区,2011年人口为63万,人口最少的为离岛区,2011年人口为14万。当中港岛东区因为太古城及柴湾(包括杏花村及小西湾)的住宅项目,在近30年的发展下,于1990年代为全港最多人居住的地区,2011年人口接近59万,而湾仔区因为地区老化及居民搬离该区,人口进一步减少至只有16万。
港铁沙田至中环线工程计划中的「东西走廊」(屯马线)的起点站和终点站分别位于屯门区及沙田区,且港内该两区域的性质风格颇负面,因此「走廊区」合称成全该两区。
|
6096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6096 | 亨利·戴维·梭罗 | 亨利·戴维·梭罗
亨利·大卫·梭罗(,),美国作家、诗人、哲学家、废奴主义者、超验主义者,也曾任职土地勘测员。他最著名的作品有散文集《瓦尔登湖》(又译为《-{zh-hans:湖滨散记;zh-hant:湖滨散记;zh-tw:瓦尔登湖}-》)和《公民不服从》(又译为《消极抵抗》、《论公民抗命》、《公民不服从论》)。《瓦尔登湖》记载了他在-{瓦尔登湖}-的隐逸生活,而《公民不服从》则讨论面对政府和强权的不义,为公民主动拒绝遵守若干法律提出辩护。
梭罗的全部书本、散文、日记和诗集合起来有二十册,其中他阐述了研究环境史和生态学的发现和方法,对自然书写的影响甚远,也奠定了现代环境保护主义。他的文体风格结合了对大自然的关怀、个人体验、象征手法和历史传说,善感敏锐,且富饶诗意。他非常关注在险恶环境底下如何生存,同时他也提倡停止浪费、破除迷思,这样才能体会生命的本质。
除此之外,梭罗一生都是废奴主义者,他到处演讲倡导废奴,并抨击《》。他对公民不服从的见解影响了托尔斯泰、圣雄甘地和马丁·路德·金。
梭罗有时也被当作无政府主义者。虽然《公民不服从》看起来不是要推翻政府,而是要改进政府,但他在开头却说:“最好的政府一无所治;在人们准备好之前,那将是他们愿意拥有的那种政府。”,暗示了他的无政府主义倾向。
梭罗出生于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1833到1837年年间,梭罗在哈佛大学修读修辞学、经典文学、哲学、科学和数学。
1845年7月4日梭罗开始了一项为期两年的试验,他移居到离家乡康科德城不远,优美的Walden湖畔的次生林里,尝试过简单的隐居生活。他于1847年9月6日离开Walden湖,重新和他的朋友兼导师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一家在康科德城生活。出版于1854年的散文集《瓦尔登湖》详细记载了他在Walden湖畔两年又两个月的生涯。
在不同时期,梭罗曾靠教书与务工过活。他曾经在家族铅笔厂工作过,还发明了一种可以简化生产、降低费用的机器。
梭罗曾经旅行到过科德角、阿基奥科楚科(Agiokochuk) 和缅因州的卡塔丁山(Mt. Katahdin)。其中的缅因州之行到过卡塔丁(Ktaadn)、车桑库克(Chesuncook)和培诺伯斯科特河(Penobscot River)的东支。
梭罗患肺病死于他的家乡康科德城,并葬于马萨诸赛州康科德城的斯利培山谷公墓(Sleepy Hollow Cemetery)。
梭罗除了推广远足和泛舟,也倡导保护自然资源。他也支持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在美国首开前列。虽然他并非素食主义者,但是以素食为主。他在《瓦尔登湖》里写道:"从实践角度来讲,我因为卫生而反对肉食。况且,在捕捉、清理到吃下肚,一条鱼似乎不能填饱肚子。这是多么微不足道而且多余,实在得不偿失。一点面包和马铃薯就够了,也不那么龌龊,而且省事。"
梭罗并不反对文明,也不完全接受自然,而是选择结合自然和文化的田园生活。
在世的时候,梭罗的政治文章并没有太大的回响,他的同代人视他为自然主义者,而不是激进分子。他毕生仅出版了《瓦尔登湖》和《在康科德河与梅里马克河上一周》,两本书的主题都和自然有关。然而,他留给后世的作品影响了很多名人,包括像圣雄甘地、约翰·肯尼迪和马丁·路德·金这样的政治家,还有俄国文学泰斗托尔斯泰。
1906年,圣雄甘地在印度进行民权运动时,读到《瓦尔登湖》。他为了反种族歧视和平反抗而入狱,在狱中他读到《公民的不服从》,并且受到启发。他为此发表了梭罗的书介,并称梭罗为美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贤人。 他后来说:"梭罗的理念对我影响很深,我采用了很多,而且向每一位争取印度独立的同胞推荐这本书。我甚至以《公民的不服从》来为我们的运动命名。"
马丁·路德·金在他的自传里提起,1944年他首次阅读《论公民抗命》而接触到非暴力反抗的概念。他在自传里写道:
为了阻止奴隶制度的版图扩至墨西哥,梭罗因反对这场不义之战,拒绝缴税而入狱。我由此知道了非暴力反抗的原理。他提倡不和恶势力妥协的理念使我震撼不已,让我一读再读。
我开始相信,不向恶势力妥协是一种道德责任,就和行善一样。没有人比亨利·戴维·梭罗更传神更热诚地表现这个想法。借由他的文字,见证他的为人,我们传承了这一种具原创性的抗议方式。梭罗的教诲在公民运动中重燃,甚至比以前都还热烈。梭罗倡导一个正直的人不应忍耐不义之事,而是要坚持对抗邪恶,无论场合地点,在全国各地的抗争运动,其实都是梭罗理念的延续。
|
6098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6098 | 梭罗 | 梭罗
梭罗可以指:
|
6100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6100 | 越南民族 | 越南民族
越南政府将境内民族划分为54个,其中京族人口占87%,次者为岱依、泰、芒、高棉、华、侬、苗、瑶等民族;除京族外,其余均定为少数民族。
京族,越南主体民族。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江平镇的澫尾、巫头、山心三个小岛及谭吉、红坎、恒望及钦县有分布。
2009年越南人口普查,华族为823,071 人(占越南总人口0.96%);1999年越南人口普查,华族为862,371人(占越南总人口1.1%),十年间将近减少四万人。根据2009年越南人口普查数据,按各民族人口数量排序,华族是越南第八大民族。
按汉语拼音排序
2011年越南西北部接壤中国、老挝交界的奠边省发生罕见大型骚乱,多达7000越南的赫蒙族(苗族)人发动和平抗争,要求越南当局消除对少数民族的压迫、给予更多宗教自由及自主权。越南当局调动军队镇压,据称最少28死、数百人失踪。越南当局禁止外国传媒到当地采访,又截断当地电源及通讯。德新社引述当地官员指,示威民众架设了路障,并建立了防御设施,当局已有1300名警察及为数不明的士兵派到当地。
|
6106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6106 | 北海道 | 北海道
北海道(,)是日本最北端的一级行政区,亦是日本现时唯一以「道」取名的行政区划,道厅所在地(首府)是札幌市。全境面积78,420.79平方公里,是日本面积最大的一级行政区。北海道的人口约有544万人,是日本人口第八多的一级行政区。北海道亦可以指该行政区所在的岛屿。北海道本岛和本州、四国、九州并为日本四大岛屿之一,面积77,983.92平方公里,是日本面积第二大岛屿,亦是世-{界}-面积第21大岛屿。
北海道的原住民爱努人在过去曾将北海道和库页岛、千岛群岛等爱努人居住的地区统称为阿依努茅希利(阿伊努语假名:,转写:Aynu-mosir),意为人类居住之处。而和人(日本古代居民)则称爱努人为虾夷,称北海道为虾夷地。此外和人还曾使用过渡岛、越渡岛等名称代指北海道。在明治政府设立开拓使之后,政府考虑修改虾夷地这一名称。曾多次在北海道探险的松浦武四郎向政府提出了北加伊()道、海北道、海东道、日高见道、东北道、千岛道六个方案。最后政府决定采用「北加伊道」这一名称,并且效仿律令制时代五畿七道中的东海道、南海道、西海道,将「加伊」改为「海」字,成为北海道名称之由来。北海道的人口密度远较日本其他地区为低,这使得北海道拥有日本四分之一的农地,成为日本重要的食粮提供基地;亦让北海道保留有未经人工干扰的自然环境,吸引众多游客到访。
北海道位于日本的北部,南部隔津轻海峡和本州相望,北面则隔宗谷海峡和库页岛(亦称萨哈林岛,日文称桦太)相对,西面是日本海,东面则是鄂霍次克海、千岛群岛和太平洋。北海道本岛面积77,983.92平方公里,是日本面积第二大岛屿,在世界全部岛屿中则位列爱尔兰岛之后,伊斯帕尼奥拉岛之前,是世-{界}-面积第21大的岛屿。在地图上,北海道呈现菱形外形。位于北海道中部的石狩低地带将北海道分为东西两部分,西侧是半岛地区,东侧则是主体地区。虾夷山系自南方的开始往北延伸,南北纵贯北海道的主体地区,在北海道中部分为往东延伸的、北见山地,以及向西、向北延伸的、。其中石狩山地是北海道地势最高的地区,北海道最高峰大雪山的旭岳(标高2,219米)也位于这一山系。在这两大山地之间是、、等盆地。北海道东部地区的知床半岛等地的山脉是千岛弧的延长。在这一山地以南则是、等平原。主体地区和半岛地区的分界线石狩低地带北起石狩湾,南至太平洋,是北海道人口最集中的地区。而半岛地区主要包括渡岛半岛和道南山地。渡岛半岛为东北日本弧内带的延长,在地形和地质上与东北地方相似。渡岛半岛地形多山,并且其中有不少是火山。北海道本岛附近有多座离岛,多分布在日本海一侧地区。北海道的主要离岛包括了渡岛小岛、渡岛大岛、奥尻岛、天卖岛、烧尻岛、利尻岛、礼文岛。
北海道共有13条一级水系河流。在北海道的所有河流中,长度最长、流域面积最大的是石狩川。石狩川的长度达268公里,是日本第三长河流,位列信浓川、利根川之后;流域面积为14,330平方公里,仅次于利根川,是日本流域面积第二大河流。石狩川在过去曾是一条极易泛滥的河流。在明治时期,为了解决水患问题,日本政府对石狩川进行截弯取直,使得石狩川的长度缩短了约100公里。除了石狩川之外,天盐川、十胜川、钏路川等河流亦是北海道的一级水系中长度较长、流域面积较大的河流。北海道亦是日本湖泊较多的地区,日本面积前20大湖泊中有9个位于北海道。北海道的湖泊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火山口湖,以阿寒湖、摩周湖、屈斜路湖、支笏湖、洞爷湖等湖泊为代表。另一类型是海迹湖,典型例子包括佐吕间湖、网走湖、能取湖、风莲湖。
日本和俄罗斯之间存在南千岛群岛主权问题。南千岛群岛(日本称为北方四岛)是指择捉岛、国后岛、色丹岛、齿舞群岛四个岛屿。在二战末期,苏联派军队占领了这一地区。日本认为在1855年签订日俄和亲通好条约时,条约规定两国国境位于择捉岛和得抚岛之间,因此得抚岛以南的南千岛群岛是日本的固有领土。而俄罗斯则认为四岛被俄国统治是二战的结果,因此南千岛群岛理所应当是俄国的领土。南千岛群岛现在由俄罗斯实际统治,而日本自战后开始就持续对俄罗斯要求归还南千岛群岛。现在日俄之间有举办无签证交流等活动,试图促进北海道人和南千岛群岛俄罗斯居民之间的交流。
北海道除了道南的部分沿海地区属和温带湿润气候之外,几乎所有地区都属于。北海道的年平均气温在5至10度之间,年均降水量在800至1,800毫米之间,和日本其他地区相比,北海道的气候较为凉爽干燥。北海道全年气候温差颇大,虽然夏季的北海道气候颇为凉爽,但冬季时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气温可达到零下8度以下,其中又尤以道北、道东地区更为寒冷。特别是内陆的盆地地区全年温度变化剧烈,旭川市曾在1902年录得零下41度的记录,是日本的寒极。但这一地区也是北海道夏季较为炎热的地区。此外北海道全境均被日本政府定为,部分地区更被指定为特别豪雪地带。洋流给北海道的气候带来很大影响,、亲潮(千岛海流)等洋流途径北海道海域。按照气候特征,北海道可以分为鄂霍次克海沿岸、日本海沿岸、太平洋沿岸东部和太平洋沿岸西部四个气候区。日本海沿岸地区比其他三个地区气温略高,在夏季降水较少,冬季则受来自大陆的季风影响而降雪较多。太平洋沿岸西部地区包括了自渡岛半岛南部至日高的太平洋沿岸地区,夏季较为温暖且降水较多,冬季则相对温暖且降雪较少。太平洋沿岸东部地区包括了十胜至根室的太平洋沿岸地区,夏季凉爽且降水较少。冬季虽颇为寒冷但降雪亦少。这一地区还以多雾而闻名,钏路市有「日本雾都」之称。鄂霍次克海沿岸地区则全年降水相对较少。在冬季时鄂霍次克海海域会有接近海岸,使得北海道成为世界上纬度最南的能见到流冰的地区。此外鄂霍次克海沿岸地区在夏季易发生焚风现象,因此这一地区在夏季时有出现温度反而比北海道南部更高的情况。
2018年8月17日,因北海道上空有冷空气进入,大雪山系黑岳落下初雪,比2017年提早了超过一个月,创下自1974年(昭和49年)以来最早降雪的纪录。
现在的考古证据证明北海道自旧石器时代开始就有人类活动。北海道内现在发现的最早的考古遗迹是位于千歳市祝梅的三角山遗迹,这一遗迹发现的石器制造于距今两万年之前。在北海道亦发现了绳文时代的土器。但和本州以南地区不同的是,弥生文化并未传播至北海道,取而代之的是。续绳文文化在北海道一直持续到7世纪。在续绳文文化时代之后,北海道进入擦纹文化时期,这一时代一直持续到14世纪。擦文文化是北海道地区特有的文化,亦是北海道最后的陶器文化时期。在擦文文化兴盛的同时,北海道的鄂霍次克海沿岸地区则进入鄂霍次克文化时期。但随著阿伊努人势力的逐渐扩大,鄂霍次克文化最终被擦文文化同化。14世纪后,北海道进入时期。阿伊努人主要以狩猎和渔业为生,风俗习惯和和人大相径庭。现在北海道多地仍有的遗迹。与此同时,自室町时代开始,和人亦到达渡岛半岛的南端,并且开始在北海道定居。和人和阿伊努人之间虽频繁展开贸易,但两者之间的冲突也不少。随著和人移居者的逐渐增加使得和人地的面积扩大,和人和阿伊努人之间的对立亦日益激化。1457年时,阿伊努人就和和人之间爆发坷相曼夷之战。1669年,又爆发相库相郢之战,爱努人在这场战争中战败,从此在与和人关系中完全沦为从属地位。但爱努人的反抗并未停止,1789年,又爆发国后目梨之战。这场战争之后,爱努人口开始大幅减少,并且爱努人逐渐由和人的贸易对象转变为被和人雇佣的人群,完全被融入和人的经济体系之中,传统的爱努社会开始解体。
在江户时代后期,随著俄罗斯的领土扩张至远东地区,北海道近海海域亦开始时有俄罗斯船舶出现。俄国曾多次对日本要求通商,但被日本拒绝。为了加强对俄罗斯的防卫,幕府派出最上德内、、间宫林藏、伊能忠敬等人探险北海道、库页岛和千岛群岛地区,和人对北海道的地理状况亦有了更多了解。1799年,幕府将东虾夷地改为幕府直辖地。1807年又将西虾夷地改为幕府直辖地。不过在俄罗斯的威胁减轻之后,1821年,全虾夷地又重新成为松前藩领地。
1868年,明治新政府宣布设立,将北海道纳入新政府统治之内。然而在1869年1月,旧幕府军占领五棱郭,其首领榎本武扬宣布成立虾夷共和国,并和新政府军之间爆发箱馆战争。在旧幕府军投降之后,新政府宣布在北海道全境设11国86郡。1869年,新政府创建了开拓使,北海道开始进入大规模开发时代。新政府鼓励失去工作的武士和士族移民北海道,并且为了加强国防,还设置了屯田兵制度。除了政府动员的移民之外,亦有自发性的大规模移民,其代表例为带广的晩成社。1882年,开拓使被废止,政府改设函馆县、札幌县、根室县三个县来管理北海道。但由于北海道人口分布不均,这一体制效率不彰。1886年,政府决定废除三县,改设。日本政府在这一时期聘请众多外籍顾问来到北海道,代表人物为札幌农学校教头威廉·史密斯·克拉克。外国技师为北海道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思想,并培育出众多人才,在北海道的现代化过程中做出了重大贡献。随著开拓事业的进展,越来越多日本人移民北海道,其中又尤其以和北海道气候较为接近的东北地方和北陆地方最多,此外四国人也在北海道移民中有较高比重。自1869年至1936年的这段期间,共有约300万人移居北海道。北海道的辽阔土地和煤炭资源使得农业和能源产业成为北海道战前的重点开发产业。然而残酷的劳动环境和沉重的工作量使得北海道成为工人运动频发的地区。大正时期,受到大正民主浪潮的影响,北海道文化运动兴盛,教育也日趋普及。北海道帝国大学就是成立在大正时期。并且这一时期有多份地方报纸创刊。然而在进入昭和时代之后,北海道也受到大恐慌的波及。随著日本逐步步入战争,日本开始在北海道发展军需产业,并对言论自由和教育文化领域严格管控。虽然北海道是日本国内在二战中受空袭较少的地区,但北海道仍在1945年7月遭到了美军的空袭,室兰、函馆、根室、钏路等都市在空袭中受灾严重。
在二战末期和结束之初,北海道一度陷入空前混乱状态。苏联军队在1945年8月占领了库页岛南部和千岛群岛地区,造成大量难民涌入北海道,亦遗留下南千岛群岛领土问题。史达林曾要求以留萌—钏路为界,占领北海道北部,但被美国总统杜鲁门拒绝。同年10月4日,美军先遣部队登陆函馆,并迅速分驻北海道各地,北海道进入被同盟国军队占领时期。北海道美军数量最多时曾有24,000至25,000人。直到1954年,美军才全面撤出北海道。另一方面,北海道成为因战败而从海外回到日本的日本人最大的移民目的地之一。在1945年和1946年,有24万原本居住在外国的日本人移民北海道,这也为日后北海道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人手。在战前,北海道并不适用于府县制,地方自治体系和日本本土其他地区并不相同。但在1947年新宪法及公布之后,北海道于该年5月3日起成为和日本其他都府县完全相等的自治体,并成立民选的与。1948年,日本政府制定了北海道综合开发计划,象征北海道进入战后新的开发时期。在1960年代之前,由于出产煤炭,北海道亦曾是日本的能源基地。但在1960年代之后,随著石油成为主要能源,北海道的矿业陷入衰退。取而代之的是,公共建设和服务业成为北海道经济的支柱。然而这也导致北海道经济出现依赖公共投资的问题。1972年,札幌举办了冬奥会。这场赛事大幅提高了北海道的国际知名度,亦使得北海道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了飞跃性的进步。然而依赖公共投资的经济模式却使得北海道的经济发展在1980年代之后逐渐放缓。1970年代时,北海道的经济成长率和日本全国的平均水准相当。但在进入1980年代之后,北海道的经济成长率和日本全国的平均水准的差距日益增大。1997年,北海道最大的银行北海道拓殖银行破产,给北海道经济带来严重打击。现在旅游业、商业、资讯产业等新产业成为北海道发展较快的行业,但北海道仍面临人口减少和转变产业结构等诸多议题。
北海道是日本人口密度最低的地区,每平方公里只有人口约66人。1884年时,北海道的人口仅有227,900人,是日本人口最少的行政区。之后随著移民的大量流入,北海道人口急速增加。1908年时,北海道有人口1,322,400人,升至日本第10位。1920年时,北海道有人口2,359,183人,排名日本第三。战前的北海道和关东地方、近畿地方并列为日本三大人口流入地区,并且人口流入率达47.1%,远超关东地方的12.9%和近畿地方的14.3%。战前移民北海道的人口中以东北地方出身者最多,其次是北陆地方,两者都是地理位置和风土气候较为接近北海道的地区。在二战刚结束时,由于大量人口自外国涌入,北海道人口在短时间内剧增。1945年时,北海道有人口3,518,389人,曾短暂位居日本首位。但在战后,北海道的人口增长速度远低于日本平均值。1959年时,北海道人口曾占日本全国总人口的5.40%,但在2000年时,这一数字已降至4.48%。北海道人口数在1997年达到569.9万人的峰值后持续减少。2014年时,北海道共有人口约544万人。预计在2040年时,北海道的人口可能只有419万人。造成北海道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北海道的生育率低于日本平均水准。北海道的总和生育率自1967年开始就低于日本平均值。2013年,北海道的总和生育率仅有1.28(日本平均值为1.43),仅高于东京都和京都府,位列日本倒数第三位。北海道也是日本生育年龄人口比例较低,老龄人口比例较高的地区。此外自1960年代开始,北海道由人口流入地变为人口流出地亦是导致北海道人口增长减缓的重要原因。
就人口分布来看,北海道的人口高度集中于中部的石狩平原地区。札幌市人口超过190万,集中了北海道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实际上在1940年之前,函馆市和小樽市的人口都曾超过札幌市人口。但战后以来,北海道人口往札幌集中的趋势日益明显,札幌所在的道央地区亦成为北海道人口最多的地区。与之相对的是煤矿相继关闭的空知综合振兴局则成为北海道人口减少幅度最大的地区。从人口密度来看,除了石狩平原之外,旭川盆地和道南的沿海地区亦是北海道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而面积广大的道北、道东地区则人口密度较低,日高、留萌、宗谷、桧山、根室五个振兴局一直都是北海道人口最少的地区。城市人口比例较高也是北海道人口分布的一大特征。北海道人口前十位的都市(札幌市、旭川市、函馆市、钏路市、苫小牧市、带广市、小樽市、北见市、江别市、室兰市)的合计人口占北海道总人口的近三分之二。在人口迁移方面,北海道现在每年向道外人口流出近万人,但道内的人口迁移数超过20万人,道内移动率远超道外移动率。除了札幌市所在的石狩振兴局之外,北海道所有综合振兴局和振兴局都呈现人口流出状况,显示出北海道人口往札幌集中的趋势。
在少数族裔方面,北海道是日本唯一的爱努人聚居地。爱努人是北海道的原住民,但在江户时代中后期之后,爱努人人口数大幅减少且受到和人同化,民族特征严重被淡化。1873年时,北海道有人口111,196人,其中爱努人有16,272人,爱努人当时北海道总人口的14.63%。但现在北海道的爱努人人口仅有23,782人。就爱努人人口分布来看,以日高支厅的爱努人人口数量最多,为7,530人,占日高支厅总人口的9.2%;其次是胆振支厅,有爱努人人口6,622人。这两个支厅的爱努人人口占北海道爱努总人口的59.5%。除了这两个支厅之外,石狩支厅和钏路支厅也是北海道爱努人口较多的地区。除了阿伊努人之外,北海道还有少数被苏联从桦太厅驱逐来的鄂罗克人和尼夫赫人生活。此外在2014年时,北海道还居住有22,435名在日外国人。外国人的人口中,以在日中国人最多,其次则是在日韩国·朝鲜人。此外北海道还有一定数量的在日菲律宾人和居住。
由于面积辽阔,北海道的行政区划系统和日本其他一级行政区略有不同。根据日本155条第1项,北海道在道和市町村级行政区之间设有支厅,以提高行政效率。2008年6月,北海道议会通过法律,将北海道的14个支厅改为9个综合振兴局和5个振兴局。振兴局在级别上比综合振兴局要低,引发了被降格为振兴局的地区的强烈反弹。2009年3月,北海道议会修改法律,规定振兴局和综合振兴局为相同等级的行政单位。在支厅改为综合振兴局和振兴局之后,除了网走支厅改名为鄂霍次克综合振兴局之外,其他支厅并未更名。另外幌延町由留萌支厅改划入宗谷综合振兴局,幌加内町由空知支厅改划入上川综合振兴局。现在北海道管辖有9个综合振兴局和5个振兴局,以及74个郡、35个市、129个町和15个村。
虽然并非正式的行政区划,在地理上一般多将北海道分为道南、道央、道北、道东四个地区。道南包括渡岛综合振兴局和桧山振兴局;道央包括石狩、日高两个振兴局和空知、胆振、后志三个综合振兴局;道北包括留萌振兴局和上川、宗谷综合振兴局;道东包括根室振兴局和鄂霍次克、十胜、钏路综合振兴局。此外,有时会将日高振兴局和胆振综合振兴局划入道南而非道央;道东因面积庞大而有时会被再细分为鄂霍次克(鄂霍次克综合振兴局)、十胜(十胜综合振兴局)、钏根(钏路综合振兴局和根室振兴局)三个地区。下为各综合振兴局及振兴局位置与资料:
注:根室振兴局所管辖的部分区域位于南千岛群岛,日本未实际管辖。根室振兴局括号内的面积是包括南千岛群岛(5003.05平方千米)时的面积。
日本众议院实施中选区制时,北海道曾划分为5个中选举区,拥有23个议席。日本改实施比例代表并立制和小选区制之后,北海道现在拥有12个小选区。同时北海道还拥有8席比例代表议员席次。就选区选举来看,北海道第1区、北海道第8区、北海道第9区和在2012年之前历任当选议员都是民主党人。在北海道第2区和,民主党候选人的当选次数也超过自民党。在北海道第3区和北海道第3区,民主党和自民党候选人的当选次数平分秋色。则是自民党略占优势。而在、、,民主党的候选人只当选过一次,自民党拥有压倒性优势。北海道素有「民主党王国」之称,改为小选区制之后,民主党长期以来都在北海道占有优势。特别是在2009年的第45届日本众议院议员总选举时,除了北海道7区之外,所有选区都是民主党候选人当选。然而2012年的第46届日本众议院议员总选举时,民主党在北海道遭遇全军覆没。2014年第47届日本众议院议员总选举时,民主党也只在三个选区取得议席,而自民党则在八个候选区取胜。2017年第48届日本众议院议员总选举时,自民党在北海道赢得6个选举区议席,民主党的继承政党之一立宪民主党赢得5个小选举区的议席,公明党赢得1个选举区议席。而在比例代表方面,自2000年第42届日本众议院议员总选举开始至2009年第45届日本众议院议员总选举为止,民主党在北海道获得的比例代表议席和得票数一直超过自民党。但在2012年的第46届日本众议院议员总选举时,自民党在北海道获得的比例代表议席和票数首次超过了民主党。2017年众议院选举时,自民党也维持了北海道内比例代表第一大党的地位。而在参议院选举方面,拥有四个议席,是日本的参议院选举区中面积最大的二人区。北海道选举区在过去就是日本社会党得票较多的选举区。1990年代中期之后,民主党继承了社会党的大部分票源,在参议院选举中亦占有优势。自1998年第18届日本参议院议员通常选举以来,北海道选举区的历次选举都是由民主党和自民党共同瓜分两席议席。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自民党和民主党等全国性政党之外,北海道拥有只在北海道进行政治活动的地区性政党新党大地。
在地方自治方面,战后北海道呈现保守和革新势力交替执政的局面。1947年4月北海道首次知事选举时,革新系的当选,并且连任两次,一直任职到1959年。同时带广、钏路、旭川、北见等北海道内的多个较大都市也是由革新派人士执政。然而在第四次知事选举时,保守系的当选。町村之后继任知事的也是保守派人士。但在同时,革新势力仍然在多个都市拥有执政地位。1973年时,北海道的33个市中有14个市由革新系市长执政。1983年,横路孝弘当选北海道知事,使得北海道再次由革新派人士执政。横路孝弘的继任者在政治路线上也倾向革新派。2003年,得到自民党支持的高桥春美在北海道知事选举中当选,她也是现任的北海道知事。北海道议会现在共有101个议席。自民党是北海道议会最大党派,拥有51席议员;其次是民主党,拥有26席议员。此外公明党和日本共产党等政党也在北海道议会有议员。北海道的财政状况极为严峻。2013年度,北海道的实质公债费比率达21.7%,位居日本首位。
2014年,北海道的道内生产总值约为184.846亿日元。2011年,北海道人均道民收入为247万5千日元,排名日本第36位,低于日本平均水准。自1980年代开始,北海道的经济增长率就长期低于日本平均水准。1996年时,北海道的道内生产总值曾达到20.9兆日元。但在次年爆发北海道开殖银行破产事件之后,北海道经济陷入长期萧条。和日本其他地区相比,制造业占北海道经济的比重较低,而服务业则在北海道经济中有重要地位。
北海道是日本的粮食基地,拥有日本全国四分之一的农地。2010年时,北海道的粮食自给率达到173%(按热量单位计算),位居日本第一。北海道的农业生产金额在2012年达10,536亿日元,同样高居日本首位。北海道是日本众多农产品的最大产地,包括小麦、大豆、马铃薯、甜菜、荞麦、洋葱、南瓜、玉米、牛奶、牛肉、轻种马等。由于北海道面积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差异很大,因此不同地区的主要农产品也大不相同。道南地区和后志综合振兴局以畜产品、蔬菜、果树等集约型农业较为发达。中部的石狩振兴局、空知综合振兴局内的平原地区和上川综合振兴局内的盆地地区是日本重要的稻米种植区,这一地区生产的主要稻米品种包括了「」、「」等。此外这一地区也生产不少荞麦、蜜瓜、洋葱、甜菜等作物。鄂霍次克综合振兴局和十胜综合振兴局则是日本最大的旱田地带,主要生产小麦、玉米、马铃薯、豆类等作物。而宗谷综合振兴局、钏路综合振兴局和根室振兴局虽然因气候过于冷凉而不适耕种,但却是日本最大的大规模乳业地区,成群的奶牛是这一地区最常见的风景。日高振兴局则以生产轻种马而闻名。
北海道地处寒暖流交界处,是绝佳的渔场。北海道的渔业开始于江户时期的鲱鱼捕捞业,现在水产业也在北海道的农业中占据重要地位。北海道的海面渔业养殖量及生产量、渔业经营体数、渔业从业者数和渔船数都是日本第一。按照主要水产品种类的不同,北海道的渔业可分为日本海地区、鄂霍次克海地区、太平洋东部地区和太平洋西部地区四大地区。北海道主要的水产品有大马哈鱼、黄线狭鳕、秋刀鱼、乌贼、帆立贝等。北海道森林覆盖率达71%,高于日本平均水准,是日本林业较为发达的地区。
北海道的制造业则开始于明治时期的官营工厂。由于北海道拥有丰富的林业资源,造纸是北海道发展较早的工业。此外钢铁、化工、机械等产业也在战前就开始发展。进入战后,北海道的工业发展仍然很大程度上受到政策左右。在1950年代至1970年代,大规模重化学工业成为北海道工业发展的龙头。而在1980年代之后,汽车零部件和电子产业则开始抬头。2014年,北海道工业从业人口超过16万人,工业品生产额有66,728亿日元。北海道工业的特征之一是食品、饮料等地方资源型工业的比重较大,而机械制造等加工组装型工业的比重较低。现在北海道的工业部门中,以食品、木材、造纸、钢铁、重化学等产业较为重要。其中食品产业产值占北海道工业总产值的三成,是北海道工业体系中规模最大的产业。就北海道的工业地理来看,道央地区是北海道最重要的工业区。道央地区的工业产值占北海道总量的近三分之二。而室兰市是北海道工业产值最多的城市,之后依次是苫小牧市、札幌市、钏路市和千歳市。为促进北海道制造业发展,北海道政府曾先后推出以汽车、机械、化工等产业为主的、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主的札幌创业创出特区等产业特区政策,期待能促进北海道产业的自立。
北海道的矿业曾颇为发达,其中又以煤矿最为重要。北海道内有、等多处煤田,煤矿挖掘亦兴盛一时。但由于石油成为主要能源,加上日本国内煤矿开采成本高昂导致1960年代之后煤矿矿山相继关闭。现在北海道仅钏路有一处煤矿仍在开采。由于北海道经济曾长期依赖公共工程,使得建设业在北海道经济中亦有一定地位,其在北海道经济中的比重大幅高于日本平均水准。
服务业是北海道经济的支柱产业。观光产业在北海道经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北海道凭借其较为原始的自然、凉爽的夏季和冬季雪国景观等旅游资源吸引了众多来自日本国内外的游客。2015年时,来到北海道旅游的游客数达到5,477万人。近年来前往北海道旅游的外国人游客大幅增加。1997年时,北海道的外国人游客数为12万人。在2015年时,这一数字增加到208万人。北海道的外国人游客中以中国大陆人最多,其次是台湾、韩国、香港和泰国。观光客给北海道带来大量消费支出,亦促进交通、餐饮、住宿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就游客访问地区来看,以札幌及其附近的道央地区最多,此外函馆、旭川、道东亦吸引较多游客到访。
在商业和金融业方面,由于北海道是日本最早开始的地区,因此也比日本其他地区更早开始进入卖场的大型化和郊外化时代。这也使得北海道较早开始面对市中心商业区衰退的问题。现在北海道政府试图通过补助金和培育人才等措施来改善中心市区空洞化的问题。2013年,北海道全年商品销售额有164,552亿日元。现在日本的大型商业企业中,、宜得利家居和都是创业自北海道的企业。1997年北海道拓殖银行的破产给北海道金融业带来巨大冲击。现在北海道的两大地方银行是北洋银行和北海道银行。札幌还设有札幌证券交易所,协助当地企业融资。信息技术产业现在是北海道服务业中发展较快的产业。2010年,宣布将在石狩市建设日本最大的数据中心。札幌车站北口一带聚集了众多中小科技企业,有「札幌矽谷」()之称。则除了中小企业之外,亦有富士通和日本IBM等大型企业设厂。
爱努人是北海道的原住民,拥有极其独特的文化,爱努文化的代表例子包括了被称为的口述文学;干栏式建筑的;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典爱努舞蹈。使用大量油脂的爱努饮食等。爱努人在古代不论男女皆有刺青,并且使用20进制,亦是他们和其他日本人相比的独特之处。然而江户时代中后期开始,爱努文化被强制同化,加上爱努人人口大幅减少,且爱努人没有自己的文字,使得爱努文化受到严重冲击,爱努语也被列入濒危语言名单。然而爱努文化对北海道的影响难以抹去,例如现在北海道的绝大多数地名都是来自于爱努语。现在日本政府已开始立法保护爱努文化,民间复兴爱努文化的运动也趋于活跃。
北海道地区的日本语方言是,是东日本方言的一种。北海道方言内部可再分为沿海地区的海岸部方言(又称滨言叶,其中又以函馆地区特征最强)和其他地区的内陆部方言,其中内陆部方言更加接近标准日语。由于北海道是移民社会,来自不同地方的人在沟通时却需要使用同一语言,使得北海道方言是日语方言中较为接近标准日语的方言。札幌市的方言甚至被认为比东京地区的方言更接近标准日语。但在发音和用词上,北海道方言仍和标准日语有所不同。然而近年,由于大众媒体的影响,加上拥有前往道外读书工作经验的人口增加,使得北海道方言正日趋接近标准日语。典型的北海道方言特征之一是使用过去时来表达尊敬,而这一特点甚至影响了日本其他地区的日语。北海道方言具代表性的词汇包括了(原为一种马,现指北海道人)、(意为创可贴)、(意为秋季的宴会)、(意为列车,日本其他地区多用)等。
北海道是日本重要的农产地,丰富的食材也造就了北海道多样的饮食文化。北海道水产资源丰富,使得寿司、蟹肉料理等各类海鲜料理成为北海道具代表性的高级料理。北海道的亦有多个种类,其中又以、函馆的活乌贼丼、钏路的等最为知名。北海道的肉食文化和日本其他地区颇为不同。十胜地区的猪肉盖饭因使用带有甜味的酱油烹饪使得猪肉的甜味较强,在日本的猪肉盖饭中独具特色。成吉思汗烤肉是北海道最著名的乡土料理之一。战后的粮食紧缺时期因羊肉价格低廉,烤羊肉在北海道风行一时,成吉思汗烤肉因此普及,北海道也成为日本仅有的大量食用羊肉的地区。现在虽然粮食充沛,北海道也已很少产羊肉,但成吉思汗烤肉却已成为北海道最著名的料理之一。北海道是日本拉面文化最为兴盛的地区之一。中,以旭川拉面(酱油风味)、札幌拉面、三种拉面最具代表性。现在北海道是日本拉面文化最为兴盛的地区,札幌还有拉面共和国和拉面横丁等聚集大量拉面店的饮食街。北海道是日本最大的乳制品产地区,而使用牛奶的各类甜品亦是北海道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北海道著名的甜品企业包括了石屋制菓(代表产品是白色恋人)、ROYCE'和六花亭等。北海道也是日本最早开始普及啤酒文化的地区,札幌啤酒是日本四大啤酒企业之一。由于北海道在过去物流网相对独立,使得许多企业生产只在北海道销售的。一些北海道限定品也已成为北海道饮食文化的标志,为北海道人所喜爱,如和。
北海道新闻是北海道最大的地方报纸。北海道新闻的前身北海新闻于1887年开始发行。1942年,日本政府下令整合北海道内的11份地方报纸,北海道新闻随之诞生。现在北海道新闻日发行量接近107万份,是日本规模最大的地方报纸之一。北海道新闻不仅在北海道各地设有支局,并且在华盛顿、伦敦等地亦派有驻外记者,其中又以对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新闻报导见长。除了北海道新闻之外,北海道各地亦有自己的地方报纸,其中主要的地方报纸包括、、、、。此外读卖新闻、朝日新闻、毎日新闻、日本经济新闻等全国性报纸在北海道也有发行。在电视方面,日本放送协会(NHK)在北海道拥有七个放送局,分别是NHK札幌、NHK函馆、NHK旭川、NHK室兰、NHK带广、NHK北见和NHK钏路。此外,北海道还有北海道放送(HBC,属JNN联播网)、札幌电视台(STV,属NNN联播网)、北海道电视台(HTB,属ANN联播网)、北海道文化放送(UHB,属FNN联播网)、TV北海道(TVh,属TXN联播网)五家电视台。其中北海道放送和札幌电视台亦有播出广播节目。北海道凭借独特的风情和雄大的自然成为众多电影电视作品的故事舞台。在北海道拍摄的著名日本电影和电视剧有幸福的黄手绢、北方的金丝雀、和来自北国等作品。
冬季的寒冷气候,给予北海道发展冬季运动的最佳条件。1972年,札幌市举办了冬季奥运会,这是日本首次举办冬奥会,也可看出北海道冬季体育的兴盛程度。北海道是日本滑雪场最多的地区,并因其优良的雪质吸引了澳大利亚等外国的滑雪爱好者。北海道的冬季体育因气候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地区特征。西部地区因降雪较多,滑雪和跳台滑雪等雪上运动兴盛。而东部地区则因为气候干燥降雪较少,冰球、滑冰等冰上运动的参加者较多。日本有众多冬季运动选手都是出身自北海道,包括、、、、、高梨沙罗、桥本圣子、等。北海道还拥有和两个职业冰球球队。
北海道日本火腿斗士为日本职棒太平洋联盟的球队,其主场位于札幌巨蛋。该队成立于1945年11月6日,成立时队名为参议员队,后来球队先后转售给东京急行电铁(改名为东急飞人队,直到日本火腿接手前几次更名都以飞人为吉祥物)与日本火腿(日本火腿斗士队)。2004年,日本火腿斗士队将主场从东京转移到位于北海道地区新建完成的札幌巨蛋,球队名称也冠上了「北海道」,成为现在的队名,并更换吉祥物、球衣及队徽。3度夺下日本一(1962年、2006年、2016年),现今在美国职棒大联盟活跃的达比修有、大谷翔平就是出身自日本火腿斗士。
北海道在高中棒球上亦有一席之地,曾多次打入甲子园,并培育出田中将大等著名棒球选手。
札幌冈萨多是北海道唯一的一支J联赛球队,现在参加J1联赛的赛事。
北海道大学的总部位于札幌市中心,其前身札幌农学校创建于1876年,并在1918年升格为北海道帝国大学,是日本本土的七个帝国大学之一,亦是北海道教学研究水准最顶尖的高等学府。北海道大学现在拥有札幌和函馆两个校区,12个学院,本科学生超过11,000人,硕士和博士学生超过6,000人。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铃木章曾就读并执教于北海道大学,现在是北海道大学的名誉教授。除了北海道大学之外,北海道还有北海道教育大学、室兰工业大学、小樽商科大学、带广畜产大学、旭川医科大学、北见工业大学等六所国立大学和钏路公立大学等五所公立大学。北海道亦拥有26所私立大学,其中规模较大的有旭川大学、札幌大学、札幌学院大学、札幌国际大学、北海学园大学、北星学园大学、、。北海道各地亦有众多小学、初中和高中,但北海道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平均学力略低于日本全国平均水准,对此北海道教育委员会采取了众多措施,试图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体力水准。此外,由于适龄学生数量大幅减少,北海道在最近十年内已陆续关闭了多达451座道立中小学校,这也引起一些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不满,认为学生的受教育权受到影响。
北海道是日本的观光热点地区,广阔的面积使得北海道不同地区的旅游资源有著迥然不同的特征。道南是北海道各地区中和人最早到达的地方,因此这里亦以历史和人文景观见长。松前城是日本最北,也是北海道唯一的日本式城堡。渡岛半岛西海岸的江差町以民俗文化和历史景观而闻名。函馆市是道南地区的观光中心。作为日本最早对外开放的五个港口,函馆以其西洋式建筑而著称,代表作包括了、旧函馆区公会堂等。函馆山的夜景被誉为世界三大夜景。此外函馆郊外的大沼公园是道南著名的湿地。道央地区是北海道观光客最多的地区。札幌市拥有北海道厅旧本厅舍、札幌市钟楼等开拓时代的建筑,大通公园则是日本具代表性的都会型公园。札幌附近的小樽市曾是北海道的玄关,以小樽运河、西洋式建筑和玻璃工艺品而著称。新雪谷地区则拥有北海道规模最大的滑雪场和度假区,户外体育活动十分兴盛。道央南海岸的登别温泉和洞爷湖则是日本最具盛名的温泉度假地之一。
道东地区地广人稀,观光资源亦以自然风景为主。钏路市附近的钏路湿地是日本最大的湿地,也是日本最大的丹顶鹤栖息地。钏路地区北部的阿寒国立公园拥有众多湖泊,其中阿寒湖以毬藻和温泉著称,摩周湖则是日本透明度最高的湖泊。中标津的开阳台则因雄壮的眺望景色成为机车骑士的圣地。野付半岛则拥有人迹罕至的湿地,被列入湿地公约。知床是北海道唯一的世界自然遗产。鄂霍次克海沿岸的网走市、纹别市是观赏的据点都市。道北地区南北跨度大,观光资源亦十分多样化。以薰衣草和花田著称的富良野市、上富良野町、中富良野町和美瑛町位于道北的南部地区,被评为「日本最美的农村」。其北侧的旭川市最著名的景点则是旭山动物园。北海道地势最高的大雪山和以飞瀑著称的层云峡同样位于道北的南部地区。位于日本最北端的稚内地区拥有的湿地景观,宗谷岬的日本最北端纪念碑亦吸引众多观光客到访。稚内市附近的利尻岛拥有形状近似对称的利尻岳,夏季有众多登山客。礼文岛则生长有众多珍稀的高山植物,有「花之浮岛」之称。
北海道首条铁路线路是小樽市和札幌市之间的。这条线路通车于1880年,也是日本第三条通车的铁路路线。此后北海道铁路事业快速发展。在1960年代之前,由于北海道是日本主要煤炭产地,因此当时修建了众多将煤炭搬运出海的货运铁路。铁路亦在北海道开拓历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铁路的修建使得沿线地区得到了快速发展,例如旭川市就是因为地处铁路交通的结点而得到开发,成为道北地区的最大都市。1904年,随著小樽和函馆之间的铁路开业,北海道主要都市之间均已由铁路联通。同时日本邮船还开辟了青森至函馆的铁路轮渡航路,铁路成为北海道和本州之间重要的交通手段。当时除了国有铁道之外,亦有不少私人企业,如、等公司经营铁路业务。1930年代时,北海道的铁路线路网已基本完成。战后初期,北海道仍修建了涌网线、松前线和羽幌线等铁路新线,并且开始进行铁路电气化。但在1960年代之后,随著汽车的逐渐普及、航空交通的发展、矿山相继关闭、农村地区人口减少,北海道的铁路事业陷入赤字。1970年代之后,国铁为改善财政状况,以根北线为开始,陆续废止北海道的众多铁路路线,即使是名寄本线这样的干线也被废除。然而另一方面,1988年,青函隧道通车,北海道和本州之间的交通状况大幅改善。1987年,国铁分割民营化,北海道绝大部分铁路都由北海道旅客铁道(JR北海道)继承经营。然而由于人口稀少导致除札幌附近地区之外铁路利用效率低,JR北海道的经营状况长期严峻,1990年代后也仍有赤字的铁路线路被废止。现在JR北海道总共运营有14条路线,合计2,457.7公里的铁路路线。2013年度,JR北海道总乘客数达1亿3410万6千人,其中以札幌至旭川之间的列车乘客数最多,其次是札幌和函馆、札幌和带广之间的列车。札幌车站是北海道铁路交通的核心,超级神威号、宗谷号、鄂霍次克号、北斗号、十胜号、超级大空号列车等JR北海道运行的行驶于北海道各主要都市间的特急列车全部以札幌作为运行端点。2013年,札幌站日均乘客数达93,152人。除了JR北海道之外,北海道还有三家铁路事业者。在钏路市经营有一条运煤的货运铁路。函馆市企业局交通部经营函馆市路面电车业务。札幌市交通局是札幌市营地下铁的经营者,现在札幌市营地下铁包括了南北线、东西线、东丰线三条线路。贯通日本本土的新干线亦有开进北海道,北海道新干线在2016年3月开通新青森至新函馆北斗区间,预计2030年末从新函馆北斗延伸至札幌。
1870年时,北海道已有170公里长的公路。在19世纪末期,北海道政府曾修建自札幌至网走的公路。但直到大正时代中期,由于铁路是北海道交通的主角,公路建设并不被重视。战后随著汽车开始普及,北海道亦急速开始了公路的建设。1971年,千岁至北广岛和札幌至小樽的高速公路通车,是为北海道首条高速公路。现在公路承担北海道80%以上的客运量,是北海道交通的核心。目前北海道拥有道央自动车道、札樽自动车道、道东自动车道三条高速公路。2014年时,北海道共有高规格干线道路101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96公里。北海道的高速公路建设情况仍远滞后于日本平均水准。同时北海道一般国道长度为6,722公里,都道府县道的长度为11,783公里,市町村道的长度为71,025公里,合计北海道共有一般公路89,530公里。另外,除了私家车之外,巴士也是北海道重要的都市间移动手段。2012年,北海道共有52条都市间路线巴士,其中有39条以札幌作为起点。
在江户时代,北海道和本州之间就通过进行贸易往来。在明治初期,邮船汽船三菱会社曾一度垄断北海道的海运市场。1882年,共同运输会社成立,以和三菱展开对抗,争夺北海道的海运市场。1885年,日本政府下令将两家公司合并为日本邮船会社,北海道的海运市场再次进入垄断状态。这一时期还开通了由函馆或小樽出发,前往北海道各地的航线。进入大正时期后,小樽、室兰、钏路、根室等港亦开通了不途径函馆,直接前往本州的航线。战后,日本政府决定将室兰港、苫小牧港、钏路港等太平洋沿岸的港口作为开发重点。而函馆港和小樽港的地位则相对下降。同时随著空运的发展,货运取代客运成为海运的主要市场。现在北海道拥有苫小牧港和室兰港两个特定重要港湾,以及函馆港、小樽港、钏路港等10个重要港湾和24个地方港湾。北海道现在和本州之间有15条定期货运航线。就货物进出口量来看,苫小牧港是北海道最大港口,之后则依次是函馆港、室兰港、钏路港、小樽港。在客运方面,北海道现在和本州之间有十条定期航线,其中有五条自苫小牧港出发,三条自小樽港出发,两条自函馆港出发。2011年,北海道和本州之间的渡轮有172.3万人乘坐。渡轮也是北海道本岛和离岛之间重要的交通手段。现在北海道本岛和奥尻岛、天卖岛、烧尻岛、利尻岛、礼文岛之间有定期渡轮航线。2011年,北海道本岛和离岛之间的定期航线乘客数为68.3万人。在国际航运方面,北海道和俄罗斯之间开设有定期客运航线。2011年,北海道和俄罗斯之间的轮渡航线有乘客3,629人。
在1937年,曾开通札幌和羽田之间的定期航线,但在1940年停飞。1951年,日本航空开设了千岁机场和羽田机场之间的定期航线。随后全日空也在1958年开通了千岁-仙台-羽田的航线。1950年代中期之后,北海道内各地开始建设机场,北海道逐渐建设了以千岁机场为核心的道内航空网。1988年新千岁机场开业之后,北海道又相继开通了飞往海外的航线。由于直接通过陆路交通方式到达北海道较为不便,因此空运成为北海道最重要的联外交通方式。2013年,羽田机场和新千岁机场之间的航线有8,838,667名乘客乘坐,是日本国内乘客数最多的航线。而关西至新千岁和名古屋至新千岁的航线乘客数也在日本航线乘客数排名中位居前列。现在北海道内共有14座机场(其中礼文机场处在暂停使用状态),其中新千岁、旭川、函馆三座机场有定期国际航班运行。北海道内的机场中以新千歳机场乘客数最多。新千岁机场在2017年乘客数达22,717,980人,是日本乘客数第四多的机场。在新千岁机场之后,北海道旅客较多的机场是函馆机场和旭川机场。北海道内还有Air Do和北海道空中系统两家航空公司。Air Do主要经营由羽田机场前往北海道各机场和自新千岁机场前往日本各地的航线。北海道空中系统则经营丘珠机场至利尻机场、钏路机场、函馆机场、三泽机场以及函馆机场至奥尻机场和三泽机场的航线。
|
6107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6107 | 冯玉祥 | 冯玉祥
冯玉祥(),官章名玉祥,谱名基善,表字焕章,安徽巢县(今巢湖市夏阁镇竹柯村)人,生长于直隶省保定府(今河北省保定市)。民国军阀,本属直系军阀,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倒戈,改所部为国民军,后败退西北,自成势力。西北军领袖。1935年,晋任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冯玉祥军旅一生,擅长见风使舵,八次临阵倒戈。故民间有“倒戈将军”之称。
冯玉祥的父亲冯有茂,兄弟四人,冯有茂排行第二。1845年生于安徽巢县竹柯村,家庭赤贫,冯有茂做了一个泥瓦匠,冯玉祥的伯父与三叔做了裁缝,冯玉祥的四叔是佃农。太平军攻到安徽时,冯玉祥的父亲外出逃荒,投靠一家地主做佣工,陪着地主家的少爷学武学,考武举,结果冯玉祥的父亲考中了武庠(官办武学)生员,毕业于投身淮军将领刘铭传的“铭军”,在差遣队当差,后来慢慢地升到哨长和哨官,参加了平定陕甘回乱,之后随左宗棠进军新疆。随军从新疆调防内地进驻山东济宁。
冯有茂在济宁与当地妇女游氏结婚,次年生长子冯基道,(后来一共生了七个儿子,其中冯玉祥是次子。)长子出世次年,铭军解散。文盲的冯有茂南下返回老家,考武举人未成,生活无着,不得已,又重新入伍,随淮军至直隶青县兴集镇驻防。光绪八年(1882年)9月26日,生下了次子冯玉祥,当时按族谱起名为冯基善。这时李鸿章为直隶总督,淮军在保定府“五营练军”,冯有茂携家到保定府,因此保定成了冯玉祥儿童时代的养育之地,第二故乡。冯玉祥一生都是保定府口音。冯玉祥的父母早年都染有鸦片的嗜好。这在清末,已成为一种最普遍的风气,尤其是军政界,简直无人不吸。当时因为生活艰难,营养不足,冯有茂的七个儿子死了五个。
光绪十七年(1891年)农历九月,冯玉祥的哥哥补上一份绿营的马兵的空缺从军,冯玉祥接替其哥哥的位子进入村中的私塾读书,因为本来冯家只打算栽培长子读书而已。启蒙之后,冯玉祥练习写字,家贫买不起纸与毛笔,于是就用一根细竹管,顶端扎上一束麻,蘸着稀薄的黄泥,在方砖上练习写字。冯有茂千方百计想把次子也补上一个兵额,以缓解家庭经济窘迫。
光绪十八年(1892年),营中有一个士兵的缺额,管带苗某决定补给冯有茂的次子,当时怕耽误了时刻,被别人抢去缺额,来不及问冯有茂次子的名字,就给直接编造了一个名字“冯玉祥”登记入册。从此,冯基善就更名为「冯玉祥」,作为官章名,11岁,不用随营操练,发饷时到营中应名领饷外(步兵,每月3两6钱银子),其余时间仍在家中过活。这在保定府的淮军,叫做“恩饷”。
12岁时,结束了1年零3个月的私塾教育,入保定练军营拿枪操练。后来冯玉祥的父亲因伤丢了差事,断了经济来源。冯玉祥为了多挣一点银两,就十年如一日在教场练喊队列口令想成为「传令教习」,结果练出一副惊人的大嗓门。
冯玉祥1896年加入淮军,1902年改投袁世凯的武卫右军。1911年担任由武卫右军改编而成的新编陆军第二十镇第八十标第三营管带,曾参与滦州起义。1912年1月3日,冯玉祥担任北方革命军政府总参谋长。
1914年7月,冯玉祥任陆军第七师第十四旅旅长,参加镇压白朗起义。9月任陆军第十六混成旅旅长。1915年袁世凯称帝,奉令率部入川与讨袁的蔡锷所部护国军作战,曾一度击败蔡锷,获袁世凯颁赐爵位,为三等男爵,但冯却暗中与蔡锷联络,1915年夏冯玉祥策动四川都督陈宦宣布独立讨袁。1916年3月议和停战。1917年4月被免去第十六混成旅旅长职,7月率旧部响应段祺瑞之号召,讨伐张勋的辫军复辟,复任第十六混成旅旅长。1917年11月,孙中山举起“护法”大旗护法运动,段祺瑞调冯率第十六混成旅南下攻打孙中山、陆荣廷的护法军。1918年2月14日,冯在武穴通电发表主和,主张恢复国会,投向直系曹锟,被免职留任。1918年3月下旬,冯率部驻常德期间,因为笃信基督教,在军中设置教会,请随军牧师向全体官兵布道、探题,并为100多名官兵施行洗礼。1918年6月被撤销免职处分。6月14日段祺瑞的心腹徐树铮杀死冯玉祥夫人的姑丈、主张南北议和、支持直系军阀的北洋元老陆建章。11月段祺瑞为了安抚冯玉祥任命他为湘西镇守使。1925年冯玉祥杀死徐树铮为陆报仇。
1921年8月任陆军第十一师师长,从属直系军阀,率其部队入陕西,在陕西督军阎相文自杀之后,接任陕西督军,并以此地为地盘扩充,受到苏联大力支持壮大,其军队因此被称为“西北军”。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中,出潼关,击败河南督军赵倜,任河南督军,因妄杀降将宝德全,被吴佩孚撤去河南督军,赴京面见曹锟,曹改任其为陆军检阅使。
1924年9月18日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吴佩孚任命冯玉祥为第三军总司令。冯在古北口与奉方代表达成协议,接受奉军张作霖50万银元的贿赂,率军返回北京,发动北京政变,推翻北洋政府,召集部下倒戈改称国民军。9月20日清晨,鹿钟麟指挥部队控制了北京全城,监视总统曹锟,逼其弟曹锐自杀,驱逐溥仪出紫禁城。电请孙文北上。导致山海关一路的吴佩孚失败。11月10日,冯玉祥、张作霖分别到天津推举段祺瑞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执政。
1925年1月,冯受命为西北边防督办,率6个师15万人赴张家口,结识了李大钊及苏联驻华大使加拉罕,并邀请苏联军事顾问进入西北军。1925年底冯玉祥参加反奉战争,1926年1月1日兵败后通电下野,赴包头。4月9日国民军再度发动政变,逼走段祺瑞,释放曹锟,但随后因军事上失利,不得不撤出北京,在南口坚守。1926年5月10日,冯赴苏联考察,期间在蒙古库伦宣布参加国民党,要为国民革命而战。在苏联期间,冯玉祥与苏联外交人民委员会委员长齐切林、苏联领导人加里宁、阿里科夫、伏罗希洛夫、卢那察尔斯基、苏联教育委员会副委员长、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和莫斯科中山大学校长拉狄克等会面。冯玉祥多次提出要与斯大林会面但被婉拒。1926年8月回国。国民军在南口坚守四个月后,于8月退回西北。9月16日,冯到达五原后发表了五原誓师宣言。17日,国民军各部将领公举冯玉祥为国民联军总司令。冯宣布国民军全体将士集体参加中国国民党,参加国民革命。冯玉祥被委任为广东国民政府委员和军事委员会委员,策应北伐。在击溃刘镇华的镇嵩军之后,率领西北军东出潼关参加国民革命军北伐,为国民革命军指挥官之一。
1927年4月宁汉分裂之后,先在郑州与汪精卫会面,后在徐州与蒋中正会面,最后选择与身在南京的蒋中正合作,应蒋中正要求,达成协议“分共、清党”。冯将他军队中的共产党员和他管辖地区内的共产党员干部全部“礼送”出境。
1927年,笃信基督教的冯玉祥在河南废寺逐僧,将大相国寺改成市场。并发动全省毁佛运动,所有比丘、比丘尼一律驱逐。所有寺产没收,寺院改为学校,或作救济院、图书馆,或成为娱乐场所。继河南之后,直、鲁、秦等各行省,也都纷纷跟从,华北佛教因此几乎衰绝。
1928年4月,北伐全胜的编遣会议之后,蒋介石、冯玉祥之间由合作转向分裂。
1929年4月,冯玉祥不满国军编遣会议比例式裁兵原则的决议,称病离开南京。5月14日于潼关出任“护党救国军西北军”总司令,但迅速被南京方面内外夹攻而失败,被迫离职前往山西。1929年5月22日,冯玉祥的部将韩复矩、石友三联合通电拥蒋叛冯开始,经过中原大战,蒋冯阎李张五大集团中,冯玉祥成为唯一输得精光的总司令。
1930年,联同阎锡山、李宗仁等与蒋中正对抗,引发中原大战,兵败后隐居山东泰山。1930年11月4日,冯在太原通电下野,隐居读书。
1931年7月,冯策动旧部石友三进攻东北军,反而被打败。1931年下半年,冯策动甘肃旧部反蒋,被蒋军打败。
1933年5月26日,与吉鸿昌、方振武、佟麟阁在察哈尔张家口建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任总司令,时任察省主席的部将宋哲元并不支持,但又不便反对,因而离职,之后冯率军攻下由亲日军队占领的多伦,引起一阵骚动。惟因实力不足且北平军事委员会分会方面也派遣凃思宗及徐思贤先生,策反冯系将领与给予番号,因此,冯玉祥忖于大势已去,遂电请北平军分会派员整编,愿意将抗日同盟军旗帜放下,1933年6月9日北平军分会代表凃思宗及徐思贤抵张家口,冯玉祥亲迎并请自图书馆由涂将军担任主席举行整编会议,商讨善后事宜后返鲁。8月7日,冯被迫宣布撤销抗日同盟军总部,辞去总司令职,于8月17日重返泰山。
1933年11月20日,李济深等在福建组成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冯派代表余心清参加,并被选为经济委员会主席,然后积极联络韩复矩、宋哲元呼应反蒋。
中国抗日战争时任国防最高委员会常委,第三战区、第六战区司令长官,不久被蒋中正撤职。1946年4月7日赴美国考察水利,并发表反蒋言论。1947年6月8日,冯玉祥在美国发表声明,警告蒋介石政府官员应对国内逮捕、镇压学生之暴行负责。9月7日,冯玉祥在美国群众集会上发表演说,希望美国人民及政府帮助中国人民争取和平、民主与自由,而不可帮助中国国民党内战独裁。9月9日,冯玉祥在美国发起组织「华侨和平民主协会」。1947年11月5日发表《我为什么与蒋介石决裂》一文说“蒋介石政权是中国所有腐败政府的顶峰,外国的金钱是无法使它免于垮台的”。1948年参加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任中央政治委员会主任。最终与以蒋中正为总裁及总统的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及中华民国政府彻底决裂。
1948年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邀请,搭苏联轮船“胜利”号,由美返国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9月1日,中途因轮船出事于黑海遇难。“胜利”号正向敖德萨港口进发时,船上失火,冯玉祥被烟熏窒息致死,与女儿冯晓达一起罹难,冯玉祥时年65岁。也有人认为他是死于谋杀。其墓位于泰山西麓。
冯玉祥曾多次谋害政敌,张建功、郭坚、马廷勷、徐树铮等人均为其所暗杀。
1917年冯氏皈依基督教并受洗,还利用宗教力量来控制军队,故有“基督将军”的称号。
1945年8月,毛泽东在重庆说:“焕章先生的丰功伟绩,已举世尽知,尤其在抗日战争期间,你为反对投降、坚持抗战,呼吁团结、反对分裂作出了不懈的努力。还望焕章先生为实现祖国和平、民主、团结而努力,不负国人所望。”1953年,时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的周恩来在冯玉祥骨灰安放仪式上评价:“冯玉祥将军是一位从旧军人转变而成的坚定的民主主义战士;虽然和所有的历史人物一样,由于政治视野的局限,在他身上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但是,瑕不掩瑜,冯玉祥将军为中国民主事业的贡献,将是永垂不朽的。”
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林彪称彭德怀“是野心家、阴谋家、伪君子、是冯玉祥式的人物。”
1982年乌兰夫(次年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在冯玉祥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评价:“冯玉祥将军是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可敬的民主斗士,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中国共产党的真挚朋友。”
1926年,北洋军阀刘镇华包围西安8个月之久,使西安人民饿死4万多人,直到冯玉祥将军率国民军击败刘镇华后西安才得以解围。1928年,陕西省政府主席宋哲元,于西安城墙西门北侧开辟城门,砌单券洞,为纪念冯玉祥的功绩,取名“玉祥门”。1934年改称“中正门”,1935年改称“西北门”,后复“玉祥门”。
|
6108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6108 | 杨浦大桥 | 杨浦大桥
杨浦大桥,位于中国上海市杨浦区与浦东新区之间的黄浦江上,是上海市内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于1993年底建成通车。主桥为双塔三孔结合梁斜拉桥,分跨为243 + 602 + 243米,其跨度曾经在世界斜拉桥中排行第一,直到1995年被诺曼底大桥超过。该桥是黄浦江上的第三座大桥,也是目前黄浦江自上而下的第一座大桥。
和上海其他穿越黄浦江的大桥和隧道一样,杨浦大桥在设计之初就定位为内环高架城市快车道,修建杨浦大桥时并没有修人行道以及非机动车道。大桥全天只准机动车辆通行,自行车以及行人禁止上桥,所以对于自行车骑行者和行人来说只能搭乘渡轮过江。
|
6109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6109 | 10月24日 | 10月24日
10月24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297天(闰年第298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68天,离10月结束还有6日。
|
6114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6114 | 钓鱼台列屿 | 钓鱼台列屿
钓鱼台列屿是位于东海南部、台湾与八重山群岛以北、冲绳海槽南端西北方向的一组岛屿,由钓鱼台、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北小岛等岛屿及岩礁构成,总陆地面积约6.1636-7平方公里,其中主岛钓鱼台之面积约3.82-4.38平方公里(潮差变化),高363公尺。各岛泥土不厚、风浪较大,仅钓鱼台上有淡水溪流。19世纪末期至太平洋战争期间曾有人定居,惟现今各岛均为无人岛。
目前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或中华民国)与日本国皆声称钓鱼台列屿为其领土。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认为钓鱼台列屿依地理、历史和法理均为台湾附属岛屿;日本称其为尖阁诸岛(),划属琉球群岛;琉球语则称为「鱼根久场岛」();该组岛屿的主权归属现在处于争议状态。
该群岛在华人地区有不同的称呼:台湾、香港与澳门称作「钓鱼-{}-台列屿」;中国大陆的官方新闻稿称之为「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而在民间和传媒中,「钓鱼台」及「钓鱼台群岛」均可泛指整个钓鱼台列屿。「钓鱼台」既可以仅指主岛,有时亦可指全部群岛。其中主岛「钓鱼台」在日本称为「鱼钓岛」。
钓鱼台曾在明朝著作《顺风相送》、《使琉球录》出现。日本在19世纪早期纪录均采用中文名称,其中主岛称为「鱼钓岛」,其余群岛亦采用「赤尾屿」、「黄尾屿」等中文名称。
1845年,英国海军调查该岛,英国海军军舰三宝垄(Samarang)舰长爱德华·卑路乍(Edward Belcher)首次采用「(意为“尖顶群岛”)」形容顶峰呈教堂尖顶状的南小岛和北小岛。1900年,日本博物学家将“Pinnacle Islands”翻译成日语,并以此命名南小岛和北小岛及周边的小岩礁为“尖头诸屿”。再把钓鱼屿、黄尾屿和“尖头诸屿”合在一起,共同命名为“尖阁列岛”。在其命名报告“尖阁列岛探险记事”中,并未包括“赤尾屿”。后来日本政府又把赤尾屿加进去,命名为“尖阁诸岛”。
此外,自称凯达格兰族后裔的林胜义表示,钓鱼台一词是源于凯达格兰语中解作「往返跳板」意思的「钓依达阿」,并认为凯达格兰祖先曾经登钓鱼台,钓鱼台本是周围南岛语族的渔场。钓鱼台随处可以见到的山橄榄树,就是被凯达格兰族后裔口传的圣树,且钓鱼台是凯达格兰族的圣地。
在国际间,中文的命名常翻译成、、、、、、、或闽南话「钓鱼-{}-岛」白话字形式,但以的使用率最高。日文译名则写成。英文传媒报导有关中日纠纷的时候大多将和两词并列使用。
中国有关钓鱼台的最早文献,可上溯至明朝嘉靖十三年(1534年)第十一任琉球册封使陈侃所著《使琉球录》,称该岛为钓鱼屿。其他文献及官方舆图亦采用「钓鱼屿」名称,见诸如明朝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浙江提督胡宗宪幕僚郑若曾编纂之《筹海图编》、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或隆庆年间(1570年)以后成书的《顺风相送》(该书中称主岛为钓鱼屿,称赤尾屿为 “赤坎屿”)、清乾隆年间《大清一统志》、乾隆皇帝钦命绘制之《坤舆全图》。1752年由法国人绘制的亚洲地图(中国与鞑靼部分),是目前所见外国人所绘地图中最早介绍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历史文献。1786年日本仙台藩人林子平制作的《三国通览图说》之《琉球国全图》也曾列出钓鱼台群岛,并注明这是中国来往琉球的航道。1845年,英国海军记录主岛钓鱼岛泥土贫瘠,没有人类居住或到访的痕迹()。
1884年,日本福冈人古贺辰四郎于探险期间到达钓鱼台列屿,其后向日本内务省申请要求将该岛划入国界。日本内务卿山县有朋就此事致函外务卿井上馨,井上于1885年覆函说:「此岛屿近清国之境,较之前番勘察已毕之大东岛方圆甚小,且清国已命其岛名。近日清国报纸等,风传我政府欲占台湾近旁之清国所属岛屿云云,对我国心怀猜疑,我国已屡遭清政府之警示。此时若公然骤施立国标诸策,则易为清国所疑。窃以为目下可暂使其实地勘察,细报港湾之形状及有无开发土地、物产之望,建立国标、开发诸事可留待他日。」 有人认为,此可证明日本已知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归属清政府,只是甲午战争尚未爆发,不便取钓鱼岛。山县有朋因应井上馨建议,覆函冲绳,拒绝马上在钓鱼台订立国标,并在信件强调事件「勿让传媒得悉」。山县其后以政府公文书命令冲绳县令西村舍三勘查钓鱼台,经调查后确认钓鱼台上面无界碑、官厅或居民建筑等清朝统治的迹象,称其为无主之地,并于1895年1月14日通过内阁会议决定,将钓鱼台正式划入日本版图,纳冲绳县石垣村管辖,并在钓鱼台建立国标。1896年,明治天皇颁布饬令第十三号,将冲绳县管辖范围列为岛尻郡、中头郡、国头郡、宫古郡、八重山郡等,但未列出钓鱼台,而且该内阁决议后日本也没在钓鱼岛实地建立国标。 即使如此,日本政府在划入版图后于1896年将岛屿租借给古贺辰四郎,古贺一家以后一直在岛上经营柴鱼片和短尾信天翁羽毛提取工场,高峰时的1909年甚至有99戸,共248个日本人在岛上居住,直至太平洋战争爆发。
1895年4月17日,清朝在中日甲午战争中落败,双方签定《马关条约》,注明将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割让与日本,条约中包括粘附的辽东半岛地图作为所划疆界共同堪界一事;该条约签订六日后引发三国干涉还辽事件,半年后再签定《中日交还奉天省南边地方条约》,日本被迫归还辽东半岛。
中日双方在签定《马关条约》后有关钓鱼台是否为无主地及是否透过《马关条约》割让一事存在尖锐矛盾。中方认为,钓鱼台列屿在中日甲午战争《马关条约》之前即为中方领土,后被日本窃占,无论日方认为《马关条约》割让者中是否包括钓鱼台列屿,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战败、《马关条约》废除后,日本都应遵其无条件投降所接受的《波茨坦公告》和《开罗宣言》将钓鱼台列屿归还予中国(时由中华民国政府所代表)。 另一方面,日本政府称在甲午战争开始后,即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三个月前(1895年1月),已实地考察确认该地是无人岛,而且也没有清国统治所及的迹象后基于“无主地先占”原则在1895年将其划归冲绳县;并认为从那时起,在历史上钓鱼岛群岛即是构成日本南西诸岛的一部分,不是在《马关条约》中得自于中国清朝割让的领土,不在日本根据《旧金山和约》必须放弃的领土之内,而是根据该和约第3条作为南西诸岛的一部分置于美国的行政管理之下。但中方认为在甲午战争爆发之前,中国已经对钓鱼岛实施了有效的行政管辖。。
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并接受《波茨坦公告》。《波茨坦公告》中第八条重申《开罗宣言》中内容,将日本的主权限制在本州、北海道、九州和四国以及其它由《波茨坦公告》签署国美国、中国(当时为中华民国政府所代表)、英国所决定的小岛。
1951年日本与美国等48国签定《旧金山和约》,授权美国托管琉球群岛。时值中国国内国共内战刚暂告一段落,中华民国政府迁往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大陆成立不久,美国因韩战爆发在外交上继续承认中华民国,但英、俄、印度等国已转向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导致战胜国之一的中国代表权争议难解,故两岸政府(和同样参与韩战的苏联)均未受邀参加和会或签署承认批准条约。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1951年9月18日发表声明认为该和约是非法的,人民日报在2010年亦认定中国并没有签署文件认同把钓鱼岛主权授予日本。1952年2月28日,美日在东京签署《日美行政协定》,确认美国在旧金山和约对日部分占领,3月发行的日本外交文书第23卷公开的美国托管地区包含钓鱼岛。美国琉球民政府其后于1953年12月25日公布的《第27号令》之「琉球列岛之地理境界」将钓鱼岛列入托管的范围之内,「根据1951年9月8日签署的《旧金山和约》,有必要重新指定琉球列岛的地理界线」,其中第一条规定当时琉球民政府管辖的区域为6点,连结成一梯形区域,而钓鱼台列屿位于第1、2点所连成之界线边上,成为琉球之一部分。美国政府在1955年起曾将黄尾屿、赤尾屿使用为美国海空军训练演习场地,并分别与琉球政府及古贺善次签订租赁契约,以约2500万日圆的年租租借岛屿。
1955年间中华民国国军一部自大陈岛撤退后,曾于钓鱼台短暂驻军。
然而自二战结束后,两岸发行的地图中钓鱼台列屿的标示有的仍采用跟日本相同的「尖阁诸岛」名称。中华民国教科书与地图直至1970年以前,皆标示钓鱼台为琉球列岛美国民政府托管。中华人民共和国1956年第一版中国分省地图和1962年第二版均在地图中说明地图是「根据抗战时期或解放前申报地图绘制」。
1968年9月3日,琉球美国民政官表示早前有台湾拆船作业员登岛,故请求琉球政府在钓鱼台、黄尾屿、赤尾屿、北小岛和南小岛等钓鱼台列屿的岛屿上架设禁止非法登陆的警告牌,防止「不法入域者」登岛。工程于1970年7月开始。
迄至1969年于钓鱼台相关海域发现石油之前,中国和日本均未在该岛建立任何表明领土归属的标桩,此前中华民国或中华人民共和国亦未曾强调自己对钓鱼台列屿的领有权。1969年5月,联合国亚洲暨远东经济委员会勘察中国东海、台湾海峡北方后,认为该处蕴藏庞大的天然气或石油。1970年8月31日,在美国监督下的冲绳政府立法院起草了《关于申请尖阁列岛领土防卫的决定》,有研究指这是战后日本政府首次公开主张对该群岛拥有主权。同年,美国提出将冲绳及钓鱼台交还日本。1971年,中国大陆及台湾正式提出抗议。1972年5月15日,美国在中方反对声音下将琉球主权移交日本,并一并将钓鱼台列屿的行政管辖权也交给日本。
中国大陆与台湾两岸政府均坚称历史文献记载钓鱼台列屿自明朝(1403年或更早)已被中方发现、命名并使用,为中国固有领土。日本则于1884年明治时期首次出现有关钓鱼台列屿的官方文献,记载对该岛屿的勘查,称以「无主地先占」原则于1895年1月将岛屿编入冲绳县南西诸岛。有独立学者根据中日文献分析后认为钓鱼台列屿一直到1895年甲午战争之前由中国控制领有,不认同日本的主张;也有独立学者初步分析双方文献后提出质疑认为中国从未对钓鱼台列屿建立“直接”领有权。 。该群岛列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投降后由美国控制。1972年5月15日,美国将琉球群岛主权移交日本时,一并将钓鱼台列屿的行政管辖权也交给日本,但中华民国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皆认为钓鱼台列屿依地理、历史和法理均为台湾附属岛屿,因而引发一系列的主权问题。
自1970年代开始,台湾、香港、中国大陆民众及海外华人曾发起一系列民间运动,多次登岛或试图登岛以代政府宣示主权,称为「保钓运动」。
-{zh-hans:; zh-hant:}-
2012年3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海洋局、民政部公布钓鱼岛及其部分附属岛屿共71个岛屿标准名称; 中华民国内政部沿用地图、统计年报等文件中的主要8个岛屿的命名,并未对散布在钓鱼台列屿周围的小岩礁进行特别命名。
钓鱼台列屿由-{zh-tw:钓鱼台岛; zh-cn: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北小岛、-{zh-cn:北屿; zh-tw:冲北岩;}-、-{zh-cn:南屿; zh-tw:冲南岩;}-、-{zh-cn:飞屿; zh-tw:飞濑;}-八座主要的岛礁组成,总面积约6.5平方公里,散布在北纬25度40分到26度及东经123度到124度34分之间;位于台湾东北方的东海中,南距基隆102海里,西北距温州192海里,西距福州208海里,东北距冲绳群岛的首府那霸为230海里。距最近的台湾彭佳屿为73海里,距琉球与那国岛为76海里。
钓鱼台列屿最东端的赤尾屿距离最西端的钓鱼台约108公里(58海里),最北端的黄尾屿距离最南端的南小岛约23公里(12海浬)。
主岛为钓鱼岛,面积约4.5平方公里。位于东海大陆架,冲绳海槽(俗称「黑水沟」)西侧,于台湾彭佳屿东140公里(73海里)、琉球与那国岛东北方约150公里(76海里)、日本石垣岛北170公里(90海里)、台湾基隆港东偏北约186公里(102海里)、福建东引岛东偏南约304公里(163海里)处、浙江南麂岛东南约306公里(164海里)处、浙江温州港东南约356公里(192海里)处、福建福州长乐国际机场东偏南约385公里(208海里)处、日本冲绳那霸机场西偏南约417公里(230海里)处、宫古岛西180公里处。钓鱼台呈番薯形,东西长约3.5公里,南北宽约1.5公里,面积约4.3平方千米。地势北部较平坦,南部陡峭,中央山脉横贯东西;最高山峰高华峰(日本称奈良原岳)海拔362米,位于中部;其他尚有高程320米的神农峰(日本称屏风岳)、258米、242米的山峰若干,及4条主要溪流(龙头溪,位于本岛东北部;双溪,位于本岛北部;西溪,位于本岛西部;小西溪,位于本岛西北部),主要港湾有西部的顺风港和南部的汇鱼湾。此外,钓鱼台列屿实为台湾北部观音山与大屯山的地质延伸。
钓鱼台列屿处于东海海床边缘,与台湾本岛处于同一大陆棚上,全部海床地区水深在200米内,并有大量由长江及黄河冲流入海的堆积物。钓鱼台列屿以南约10海浬,海床地形突变,水深达1000米以上,地质学上称为「冲绳海槽」(俗称「黑水沟」),并无大陆棚,故钓鱼台列屿在地理上并非琉球群岛的自然延伸。钓鱼台列屿也是中国明、清时期琉球册封使航路中所经诸海岛列屿之一部,这些海岛列屿在台湾-宍道褶曲带的南部,其中包括第四纪的小规模玄武岩质火山岛,譬如彭佳屿,黄尾屿。
根据宜兰县政府网站所述,「台湾渔民在近百年经常在钓鱼台列屿水域作业,遇到强风时则驶往钓鱼台及南小岛之间宽约1.5公里的海峡作避风港,而东海一带整年受东北及西南季风影响,黑潮从台湾东部向东北流,琉球渔民在过去数十年间鲜有到此作业。」
属于副热带季风气候区域,全年平均温度21℃,与台湾东北部气候相同,夏季炎热高温大约平均27℃,冬季最低温11.9℃。湿度偏高平均为84%,由于受到季风气候影响,年降雨量高达2800mm以上,年平均降雨天数为190.4日,而且长年风大浪高。
中国文献记载明、清代至十九世纪初已有台湾渔民利用该群岛列屿避风,并在主岛钓鱼岛建有中国式神庙,亦曾有中药师登岛采药。
1845年,英国海军上岛调查,记录主岛钓鱼岛有淡水溪流,但土地贫瘠不足以维持六、七个人的生存,无人类定居或到访的痕迹,发现一些中国人或日本人的帆船残骸(「」)。
1896年8月,日本人古贺辰四郎开始租借并在钓鱼台和黄尾屿种植农作物、使用珊瑚礁建造码头、设备、工厂、宿舍等建筑物,从事各种海产和雀鸟(如信天翁)的加工并制造各种鱼类罐头。1897-1900年间,古贺辰四郎共派遣136人到岛上开发,同时引入养牛、养蚕业,并开采矿藏(珊瑚、海鸟粪)。1909年,岛上居有248人,直至1940年渔业加工厂停止运作,岛上居住者全数离开。
1945年7月间,从日本石垣岛往日本本土撤退的日本军民为躲避美军轰炸曾在钓鱼岛短期避难,岛上多人饿死。
1955年中国内战中中华民国有军队自大陈岛撤退后曾在该岛短暂停留驻军。
1967年4月,巴拿马籍万吨级货轮「银峰号」在南小岛附近搁浅,台湾的兴南工程公司为拆除沉船,派工人上南小岛,在岛上建有房舍并设置起重机等机具。据一名日本入国管理局课长比嘉健次的文章中记述,1968年的工程活动曾向琉球政府取得入境许可后才进行。
1968年3月,台湾籍「海生二号」货轮在黄尾屿附近触礁,1970年台湾龙门工程实业公司为打捞拆除沉船,在7月9至11日黄尾屿上建造临时码头、台车轨道等建筑,但也有指1970年的工程人员曾被琉球政府以「非法入域」为由劝告离开 。
1970年7月,为回应美国民政官斯坦利(Stanley Sherman Carpenter)在1968年的要求,琉球政府开始在钓鱼台列屿架设警告牌。
现在各岛均为无人岛。
根据中华民国邮政资料,钓鱼台列屿的邮递区号属290。但实际上邮件无法递送至该地。在电讯方面,该区同属宜兰县头城镇,因此所有的固网电话均属 (03) 为首。但实际上并无任何人,亦无台湾任何电信公司之设备。因为钓鱼台列屿在台湾有所属邮区,过去台湾有餐厅提供网上送餐服务时,曾按照邮政资料加入了钓鱼台列屿,成为花边趣闻。而中国大陆亦有电商将钓鱼岛列入其配送范围,与江苏、浙江、上海、安徽同属华东地区。
日本将其行政地址划为冲绳县石垣市登野城2360-2365番地,而日本邮政相应的邮递区号编为907-0004。
目前钓鱼岛至少有34种陆地鸟类以及7种爬行动物,已知并没有两栖类。动物方面则以鸟类和鱼类为主,是著名的海鸟群集繁殖地和渔场,除20多种的野鸟以外,多为候鸟。海鸟主要的种类有乌领燕鸥、玄燕领、大水雉鸟、长尾水雉。黄尾屿过去为短尾信天翁、黑脚信天翁的主产地,当中北小岛附近海域有大量短尾信天翁。1970年代,南小岛和北小岛两个岛屿上有常居的短尾信天翁和黑脚信天翁。由于日本在早期开始进行开发的时候,岛上海鸟粪过多,因此也有日本开发者收集海鸟粪做为肥料之用。其他动物有蝙蝠,爬虫类有石龙子、守宫以及若干蛇类,列岛上的其中六种爬行动物物种的两爬类-动物相区系较倾向于台湾本岛和中国大陆。昆虫则有100多种,渔业类资源丰富。岛上并有多个特有种,如目前己濒临绝种钓鱼台鼹、诸喜田泽蟹(')以及钓鱼岛特有的5种蜗牛,其中'以及""已被认为濒危。植物方面,据1950至60年代所进行的调查显示,钓鱼岛主岛上主要分6种植物群落,而主岛和南小岛合计有89科235种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然而岛屿缺乏农业价值。
而在钓鱼台列屿所在水域,亦是珍稀的龙宫翁戎螺(,俗称「龙宫贝」)的生长水域。
由于有日本右翼团体1978年为了宣扬主权,登上钓鱼台建灯塔以及放牧山羊,导致当地植物被破坏,主岛钓鱼台的淡水亦遭污染。 已有日本以及台湾的保育团体要求进行保育措施,但因存在主权争议之故,三地政府均未有制定保育措施。
官方文件:
官方文件:
官方文件:
|
6119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6119 | 六镇之乱 | 六镇之乱
六镇之乱,又称六镇起义。指的是在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魏正光五年(公元524年)发起的动乱。起因是因北魏首都南迁洛阳后,六镇的鲜卑贵族和将士,待遇及升迁不如洛阳的汉化鲜卑贵族,最后发起的反汉化大起事。
六镇这个词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含义,六镇原指怀朔镇、武川镇、抚冥镇、柔玄镇、沃野镇、懐荒镇六个边镇,后来变成北方各镇的总称。这些镇是用于抵御北方柔然入侵、镇压起义以及防范南方势力进攻的。
六镇军人本来是职业军人,社会阶级为贵族,种族文化为鲜卑。孝文帝汉化政策之后,六镇的职业军人与鲜卑文化这两点没有变,但社会阶级急速下降,以前仕宦、复除的特权也没有了,由「国之肺腑」逐步沦落为镇户、府户,身分低下。而迁到洛阳的强宗子弟,受到汉化的洗礼,各各荣显;边镇当兵的,却被“有司乖实,号曰府户,役同厮养”,引起了六镇军民的普遍不满。也致使六镇一带,无法汉化。
这种排斥鲜卑武人的政策在当时京城洛阳也能看到,以致造成在禁军产生叛变。而北魏吏制败坏,经济衰退更使这种矛盾更加激化。
孝明帝时期,六镇连年发生旱灾饥荒;正光四年(523年)二月,北魏北部的游牧部落政权柔然也发生大饥荒,向北魏求援,北魏由于自身经济窘迫,加之一贯蔑视柔然,所以予以拒绝。柔然可汗阿那瓌,遂于四月派兵侵入北魏进行剽掠,以解决饥荒。怀荒镇的人民因食物资源大部分被劫夺而生计艰难,遂向镇将武卫将军于景请求赈济,但遭到其蛮横的拒绝,遂怒杀于景夫妇,于是北魏朝廷因此认为六镇边民凶顽,决定弹压整肃,这更加深了双方的不信任。
正光五年(524年)三月,沃野镇人破六韩拔陵因与“高阙戍主,率下失和”,就杀掉戍主造反,改号真王。起义军旋即攻克沃野镇,然后北进包围了武川、怀朔二镇。怀朔镇将杨钧命令贺拔度拔和他的三个儿子贺拔允、贺拔胜、贺拔岳领兵迎击。不久之后,魏以临淮王元彧都督北讨诸军事,讨破六韩拔陵,元彧带兵屯驻云中。四月,高平镇赫连恩等造反,推敕勒酋长胡琛为高平王,攻高平镇以向应破六韩拔陵。魏将卢祖迁击破之,胡琛北遁。起义军卫可孤于同月攻陷武川,怀朔亦溃,贺拔胜父子俱为卫可孤所虏。元彧被破六韩拔陵在五原打败,北魏另一支李叔仁率领的部队败于白道。北魏改派李崇为北讨大都督,命抚军将军崔暹、镇军将军广阳王元渊皆受崇节度。七月,崔暹违李崇节度,与破六韩拔陵战于白道,大败,单骑走还。破六韩拔陵并力攻李崇,李崇力战不能御,引还云中,与之相持。不久柔玄镇镇民发动叛变,莫折大提攻占高平,发动关陇起义。至此,六镇尽为镇民所占。
后莫折大提病逝,第四子莫折念生继续统军,并派其弟莫折天生带兵击败元志和岐州刺史裴芬之指挥的魏军,占领岐州、泾州、凉州。。孝昌元年(525年)正月莫折天生军驻扎在黑水。北魏岐州刺史崔延伯和萧宝夤率众五万与莫折念生在马嵬爆发大战,莫折念生战败,被“俘斩十馀万”。莫折念生退保小陇,北魏军占领凉州南。秦州起义军首领韩祖香被北魏益州刺史魏子建击败杀死,张长命投降萧宝夤。四月,高平镇起义军首领胡琛遣其大将万俟丑奴、宿勤明达等攻击北魏泾州,打败萧宝夤和崔延伯的大军,萧宝夤只能退保安定。
正光六年(525年),二月。北魏胡太后和元诩发动政变,解除了元叉的兵权和职务,并杀死了元叉及其同党。同时派出使节带礼物出使柔然,要求柔然出动部队帮助北魏平叛。柔然首领阿那瑰率兵十万向西进逼沃野镇,连战连捷,大败六镇之军。北魏也派元琛率军自平城出发,进攻怀朔。六月,元琛被破六韩拔陵在五原打败,被迫向东撤退。元琛改变策略,开始分化招降起义军。这个策略起到很好效果,乜列河率三万人投降。元琛又趁破六韩拔陵截击乜列河军之际设下埋伏,打败破六韩拔陵,破六韩拔陵渡河逃亡,北魏军所俘六镇兵民20万被北魏政府分配在瀛、冀、定三州就食。孝明帝改元孝昌。
六镇20万被俘兵民安置在河北三州之后,正逢河北遭遇水旱之灾,无处就食,出现逃亡现象。
孝昌元年(525年)八月,柔玄镇兵杜洛周聚众于上谷起事。九月,北魏派幽州刺史常景和幽州都督元谭镇压,常景在卢龙塞和军都司沿线险要驻兵防守。
孝昌二年(526年),北魏安州石离、六城、解盐戍将起兵响应杜洛周,杜洛周集合兵力进攻居庸关,攻克,元谭连夜逃亡。同时,鲜于修礼率当地六镇兵民于定州造反,改元鲁兴,被北魏都督杨津击败,被迫东撤。四月杜洛周进攻蓟城(今北京),打败都督李琚,但因常景的截击,被迫退还上谷。五月,杜洛周派部将曹纥进攻蓟南,但于七月曹纥所部被常景重创,杜洛周也在范阳被击败。
八月,鲜于修礼所部发生内乱,鲜于修礼被元洪业所杀,元洪业又被葛荣所杀。九月,葛荣所部与北魏元渊、元融所部战于白牛逻,北魏军大败,元融被杀。后元渊在博陵被葛荣骑兵所杀。
孝昌三年(527年)正月,葛荣攻克殷州。十一月攻克冀州,十二月击败源子邕和裴衍,进逼邺城。
武昌(528年)元年正月,杜洛周攻克定、瀛二州。二月,起义军内部发生火拼,结果葛荣杀死杜洛周,并统领其军。这时起义军已经发展到几十万之众。与此同时,山东之地爆发民变,邢杲于六月自立为汉王,改元天统,后被元天穆和尔朱兆镇压。北魏其余各地都由民变出现。
武泰元年六月,尔朱荣发动河阴之变后,北魏朝廷为尔朱荣控制,尔朱荣调动四路大军36万人,进逼起义军。八月,尔朱荣率精骑七万自起义军背后袭来。尔朱荣利用葛荣排兵时兵力分散的弱点,迅速击破对手,葛荣被俘押至洛阳斩首。十二月,葛荣部众韩楼在河北幽州起事,被尔朱荣手下侯渊镇压。
孝昌二年(526年),胡琛因为与破六韩拔陵不和,被杀。其军由万俟丑奴统帅,并于孝昌三年(527年)正月打败萧宝夤。同时莫折念生发动反击,相继占领东秦州、岐州、幽州(今甘肃宁县)、北华州、雍州(今西安)、潼关,声势大振。三月,孝明帝宣布“中外戒严”,并下诏要御驾亲征,但没有实行。其后北魏派大军进攻攻取潼关,九月,莫折念生被部将杜粲杀死,杜粲投降北魏。莫折念生死后,其军归万俟丑奴统领。其后萧宝夤害怕朝廷怪罪其征讨不力,遂造反。孝明帝派尚书仆射长孙稚镇压,萧宝夤在部将侯终德背叛后,见魏军势大,投降万俟丑奴。至此,关中地区都在六镇乱军的控制之下,永安六年(528年)七月,万俟丑奴称帝,建年号神兽。
永安三年(530年)正月,尔朱荣以尔朱天光为大都督率军镇压关中叛乱。三月,万俟丑奴率军进攻歧州,又派部将尉迟菩萨带兵进攻武功,魏军贺拔岳所部击败尉迟菩萨,万俟丑奴不得不停止进攻岐州。七月,尔朱天光扬言要休整部队,万俟丑奴信以为真,也让士兵屯田。魏军趁机突袭,打败万俟丑奴所部,万俟丑奴在凉州被俘。而后,万俟丑奴在关中诸部逐一被击败,关中平定。
正光五年,破六韩拔陵起事时。南方萧梁也趁机发动北伐。梁的主攻目标是寿阳。八月,梁成景俊所部攻克魏童城。九月,攻克睢陵。梁军赵景悦进攻荆山,裴邃带领三千骑兵进攻寿阳,打破外城,并攻取狄丘、甓城、黎浆等城。北魏急派元琛、郦道元、元鉴等人带兵救援,逼退裴邃所部,收复荆山,并击退梁军王神念所部。
十月,裴邃再次督军进攻北魏。裴邃所部攻克魏陵、曲木等城,其余各部皆有斩获,克琅琊、檀丘、曲阳等地。裴邃又于正光元年于寿阳击败元琛所部,斩首万余级。五月,裴邃病死,夏侯亶都督北伐诸事。同时,梁军从益州方向北魏发动进攻,但被北魏军击退。
孝昌二年(526年)七月,梁军趁着淮水暴涨,再次北伐。元树攻黎浆,夏侯亶攻寿阳。十一月,梁军克寿阳。
孝昌三年正月,梁军克平靖关、武阳关、黄关岘。其后攻破临潼、广陵等城。十月,梁军曹仲宗、陈庆之所部围攻涡阳,其后梁军韦放增援。北魏元昭所部五万被击败,梁军陈庆之乘胜追击,“俘斩略尽,尸咽涡水,所降城中男女三万馀口。”。三月,北魏郢州刺史元显达降梁。
尔朱荣在六镇之乱时候,镇守晋阳。凭借着镇压六镇之乱,壮大了自己势力,拥有极多雄兵。孝明帝因与胡太后不和,下诏尔朱荣入京。尔朱荣行至半路,却又被下诏停止行程。大通二年(528年),胡太后党羽杀死孝明帝。尔朱荣借口为孝明帝报仇,发兵攻陷洛阳,杀死大臣王公等两千余人,并将胡太后和幼帝沉入河中淹死,这就是河阴之变。改立元子攸为帝,是为孝庄帝。尔朱荣却在此时返回晋阳,以大丞相之位遥控朝政。
孝庄帝在尔朱荣朝见时杀死尔朱荣。之后尔朱世隆与尔朱兆在晋阳合兵,推元晔登帝位。尔后,尔朱兆轻骑杀入洛阳,杀死孝庄帝。三年(531年),废元晔改立广陵王恭,是为节闵帝。
同年,胡化汉人高欢于信都为孝庄帝举丧,声讨尔朱氏,并奉元朗为帝,发兵杀入洛阳。后又改立平阳王修,这就是孝武帝。高欢在打败尔朱氏所部后,自留镇晋阳。
孝武帝无法忍受成为高欢傀儡,乃与关中镇将贺拔岳联系,被高欢发现。高欢先发制人,于中大通六年(534年)杀贺拔岳。孝武帝让宇文泰继续统帅贺拔岳军,镇守关中。同年,孝武帝下诏历数高欢罪状。高欢闻知后派兵进攻洛阳,孝武帝逃入长安,投奔宇文泰。高欢只能改立元善见,是为东魏孝静帝,并迁都于邺。孝武帝西逃长安后,不久为宇文泰所弑,宇文泰改立元宝炬为帝,是为西魏文帝。至此,北魏分为东魏、西魏,两国政权落入高氏和宇文氏之手,皇帝成为傀儡,不久更为二者所篡。
历史学家陈寅恪认为这次事件是对北魏汉化政策的一次反动。东、西魏也因这次事件建立,而后来影响中国政治三百余年的关陇集团也在因东西魏的争霸而登场。
|
6120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6120 | 河北起义 | 河北起义
河北起义指的是在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昌元年(525年),杜洛周率领因六镇大起义失败而被俘迁到河北的兵民在上谷(今北京延庆县)起义,反抗北魏政府的残酷统治。起义得到了人民的普遍响应,526年,鲜于修礼(后由葛荣领导)也在定州(今河北定州市)起义,两支起义军所向披靡,北魏政府的军队节节败退。但此后起义军内部出现了争权夺利,葛荣杀害了杜洛周,吞并了其部队,起义军战斗力也因此削弱。529年,起义最终失败。
这次起义历时长达五年,给北魏统治者以沉重打击,北魏政权由此而分崩离析。
|
6121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6121 | 姜维 | 姜维
姜维,字伯约,凉州天水郡冀县(今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人。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军事家。原为曹魏天水郡中郎将,后降蜀汉,深受诸葛亮器重。费祎死后,姜维总领蜀汉军权,并先后11次伐魏。其后,司马昭灭蜀汉,姜维在剑阁防守钟会。邓艾出奇兵从阴平小路历经艰辛,突然出现在成都附近,诸葛亮子诸葛瞻战死,后主刘禅降魏,蜀汉灭亡。姜维打算利用钟会野心复国,而降钟会。但因事败,死于乱军之中,享寿六十二岁。
父亲姜冏是天水郡守的佐官,曾任郡功曹,早年于羌、戎叛乱中,战死沙场。姜维与母亲相依为命,喜欢汉朝学者郑玄学说。时常结交一些豪杰,心中有大志。初为曹魏中郎,参天水郡军事。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出兵祁山,姜维及功曹梁绪、主簿尹赏、主记梁虔等正与天水太守马遵、雍州刺史郭淮外出巡视,马遵听到汉军将至,而诸县响应,怀疑姜维等人皆有异心,遂趁夜逃到上邽。姜维等人察觉马遵已逃走,想回去,但城门已关闭。去冀城,也被拒门外,遂投降诸葛亮,姜维母亲则滞留魏国。
诸葛亮征辟姜维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时年27岁。诸葛亮曾与张裔、蒋琬书称:「姜维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察他所拥有之才能,李邵、马良都比不上。此人,乃凉州之上等人才。」又说:「姜维在军事上很有见解,既有胆色、明义理,深解兵法意理。此人心存汉室,才能兼备于人,须先教他操练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将军事全教给他,当带他进宫,觐见天子。」后来,姜维迁为中监军、征西将军。
234年,诸葛亮死于五丈原后,姜维返回成都,为右监军、辅汉将军,统率诸军,进封平襄侯。238年,随大将军蒋琬(诸葛亮后继者)迁往汉中。蒋琬不久升为大司马,便以姜维为司马,数次率偏军西入。243年,升为镇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247年,升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同行使尚书事权。是年,汶山平康蛮人反叛,姜维率众讨伐平定。出在陇西、南安、金城郡边界,与魏国前将军郭淮、右将军夏侯霸等于洮西交战。249年,刘禅授姜维假节,姜维出兵西平。姜维每次想大举出兵,费祎常不依从,限制给他不超过一万名士兵,因此没有重大斩获。
253年春,费祎被降将郭修刺杀而亡。三月,吴太傅诸葛恪再次兴师攻魏,发兵20万进攻淮南。姜维率数万人出石营(今甘肃省西和县西北),经董亭(今甘肃省天水市西南),包围南安,魏雍州刺史陈泰率军解围,进至洛门(即洛门聚,今甘肃甘谷西),姜维粮尽退还。
254年,姜维加督国内外军事。二月,魏中书令李丰与皇后之父光禄大夫张缉等密谋废易大臣,欲以太常夏侯玄代替司马师为大将军。事泄,司马师杀李丰、夏侯玄等,废张皇后,魏国一时陷于混乱。魏狄道长李简密向蜀汉请降。六月,姜维复出陇西攻魏,李简献城降,占据狄道(今甘肃临洮)。十月,姜维率军进围襄武(魏陇西郡治,今甘肃陇西南),与魏将徐质交锋,斩其首级,魏军战败撤退。蜀汉前军荡寇将军张嶷战死。姜维乘胜进击,拔河关(今甘肃临夏西北)、临洮(今甘肃岷县狄道)三县民回蜀汉。
蜀延熙十八年(魏正元二年,255年)七月,姜维乘魏大将军司马师病亡之际,又与车骑将军夏侯霸、征西大将军张翼等数万人攻魏。八月初二,到达枹罕(今甘肃临夏东北),遂向狄道进军。魏征西将军陈泰命雍州刺史王经率所部进驻狄道,待他率主力自陈仓到达后,再钳击蜀汉军。王经不俟陈泰军至即擅击蜀汉军,姜维率军先后故关(今甘肃临洮北)、洮西大破王经,王经部下死者数万人。王经退保狄道,姜维乘胜进围。魏大将军司马昭命长水校尉邓艾出任安西将军,与陈泰进兵解围,并遣太尉司马孚为后援。陈泰与邓艾军会合后,分三路进至陇西,避开蜀军,出其不意地绕过高城岭(今甘肃渭源西北),进至狄道东南山上,燃火击鼓与城内联络,守军见援军至,士气大振。姜维即督军沿山进攻,被魏军击退。这时陈泰扬言截断蜀军退路,姜维遂于九月廿五日(11月11日)退却,驻钟题(今甘肃临洮南)。
256年正月,姜维在驻地拜为大将军。六月,姜维与镇西大将军胡济约期于上邽(今甘肃天水)会合。七月,姜维率先出兵祁山,闻邓艾有备,乃改从董亭(今甘肃武山南)攻南安(今甘肃陇西东南)。邓艾军抢占武城山(今甘肃武山西南)据险拒守。姜维见地利已失,强攻难克,乃夜渡渭水东进,沿山进取上邽。两军战胡济失期未至。蜀汉军为邓艾所破于段谷(今甘肃天水西南)。士卒溃散,死伤甚众。百姓因此埋怨姜维,而陇山以西遗亦骚动不安宁。姜维谢过引疚负责,自求削贬为后将军,行大将军事。
257年五月,魏征东大将军诸葛诞联合东吴在淮南起兵反司马昭。司马昭分调关中兵东下讨伐诸葛诞。姜维欲乘机攻向秦川(渭水流域),于十二月率兵数万出骆谷(今陕西周至西南),到达沈岭(今陕西周至南)。当时,魏在长城(今陕西周至南)积存大量军粮,且防守薄弱。闻姜维至,众皆惶惧。魏征西将军司马望和安西将军邓艾恐姜维袭夺长城,立即合军据守。姜维军进至芒水(今陕西周至黑水),依山为营。司马望、邓艾依傍渭水坚守筑寨。姜维多次挑战,司马望、邓艾不于回应。
258年三、四月间,姜维听闻诸葛诞被破失败,乃退还成都。复再被拜为大将军。
景耀年间,姜维更改魏延任汉中太守期间实兵诸围的策略,大量围守撤兵至汉、乐二城,仅剩西安、建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临远等设立围守。姜维认为之前魏延的防守策略只能御敌,不能歼敌。姜维提出不如撤围,汉军只驻守关隘,坚壁清野,仅派出骚扰的游击队,让敌人深入汉中,敌人远道而来,补给困难,又无法掠夺粮食,自然撤退。此时汉军出城和游击队一同包夹,就可以消灭敌人。
262年十月,姜维起兵再度攻魏,攻入洮阳境。魏征西将军邓艾率兵迎战。邓艾抓住姜维悬师远征,战线长,给养困难,难以持久的弱点。抢占有利地势,在洮阳以东侯和(今卓尼东北)设阵,以逸待劳,阻击蜀军,双方激战后,魏军发起反击,蜀军大败,损失严重。姜维连年出兵,没有立下功绩,朝中要求罢免姜维兵权者众,而姜维又厌恶宦官黄皓专权,甚至上表要刘禅杀死黄皓,刘禅拒绝。黄皓伺机报复,准备说服刘禅让自己好友右大将军阎宇代替姜维,姜维害怕,只得借口屯田,退往沓中(今甘肃舟曲西北),实际上是远离成都以避祸。
景耀六年(263年),魏国将领钟会于关中练兵,姜维上表后主:「听闻钟会治兵关中,欲规画进一步拓取土地之意,宜一并派遗张翼、廖化督率各军,分别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患于未然」。黄皓征求鬼巫信息,谓敌人终究不会自来,禀告后主有其事,而群臣不知所以。及后魏大都督司马昭兵分三路大举进伐蜀汉:镇西将军钟会领十余万大军,将兵向骆谷,南征汉中;征西将军邓艾领陇右军三万攻入沓中,牵制姜维;雍州刺史诸葛绪领兵三万至阴平桥头,阻止姜维回救蜀中。姜维立刻率军由沓中南撤,遗右车骑将军廖化往沓中为援军,左车骑将军张翼、辅国大将军董厥等往阳安关口以为诸围外相助。姜维奋力摆脱邓艾追击,并且用计骗过了诸葛绪,以阻挡魏军。而钟会围攻汉、乐二城,遗别将进攻阳安关口,武兴督蒋舒开城出降,傅佥格斗而死。钟会不能攻克乐城,听闻阳安关口已攻下,便长驱而前进。张翼、董厥甫至汉寿,姜维、廖化亦舍阴平而退,皆退保剑阁以拒钟会,双方僵持不下。钟会不能攻克剑阁,粮食运送遥远,将议还归魏国。而邓艾自阴平由景谷道傍入,遂破绵竹,蜀将诸葛瞻、诸葛尚、黄崇、张遵、李球等战死。刘禅请降于邓艾,邓艾前往占据成都。
姜维等人起初听闻邓艾攻破诸葛瞻于绵竹,又听到许多关于刘禅的传言,有或听闻刘禅欲固守成都,或听闻欲往东入奔吴国,或听闻欲往南入建宁,于是引军弃剑阁往成都。不久接到刘禅投降命令,姜维乃投戈放甲,蜀汉将士非常愤怒,纷纷拔刀砍石来发泄。于是姜维便决定假降于钟会,并获取其信任,然后挑拨他和邓艾之间的关系,怂恿其叛变,意图趁乱杀钟会,夺其军权,复兴蜀汉。但最后众将没有响应钟会的叛乱,蜀地的魏军发生兵变,兵士愤怒格杀钟会、姜维及张翼。姜维时年六十二岁。司马昭参军卫瓘念其忠心,厚葬姜维。据《三国志·姜维传》-{注}-引《世语》记载,姜维死时腹部被剖开,胆跟斗一样大,所以后世有“大胆姜伯约”的说法。
西魏年间,姜维被宇文泰追封为开明王。
后世对于姜维的评价,颇具争议。有史学家认为他出兵无度,导致国力疲弊,间接使蜀汉亡国;有另一些学者认为并不尽然。
《三国志》中记载,姜维谋复蜀汉事败,“魏将士愤发,杀会及维,维妻子皆伏诛”。但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记载,姜维仍有后代留存,世代居于上邽,可能是姜维归汉以前留下来的子嗣。
|
6122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6122 | 永乐 (明朝) | 永乐 (明朝)
永乐(1403年-1424年)为明朝第三个皇帝明成祖的年号,共二十二年。永乐年间,明朝国势强盛,经济持续发展,史称永乐盛世。
永乐二十二年八月明仁宗即位沿用。
「永」,永远,长远;「乐」,安居乐业。
寓意国家能永远太平,百姓安居乐业。
|
6131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6131 | E | E
E, e 是拉丁字母中的第5个字母。
它来源于一个与它形状和功能相像的希腊字母Epsilon(Ε, ε)。 闪族语单词 可能是第一个用来表示起到或称呼人的单词。在闪含语中,这个字母发作/h/(在其它语言中可以发作/e/),在希腊语中 变成 (Epsilon)发作/e/。伊特鲁里亚人和罗马人都这样使用它。由于元音大推移,英语的用法比较特殊,英语me或bee中把它发作/i:/,而在bed中的用法则相当接近拉丁美洲和欧洲的用法。
与其他拉丁字母元音一样,e有长元音(例如英语的 )和短元音的变体(例如英语的 )。在其它语言中这个字母可能有很多音值,有时候要用重音符()来区分它们。
在电脑中,这个字母大写形式的ASCII码为69,小写为101。这个字母是英语中最常用的字母,而很多的相关语言中,这个字母可以作为密码学的提示字母。
在一些医学检验报告中,参考值标示的E为可能为阳性或阴性(Equivocal)的意思。
|
6132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6132 | E (数学常数) | E (数学常数)
-{T|"e" (-{zh-hans:数学常数; zh-hant:数学常数}-)}-
formula_1,作为数学常数,是自然对数函数的底数。有时被称为欧拉数(),以瑞士数学家欧拉命名;还有个较少见的名字纳皮尔常数,用来纪念苏格兰数学家约翰·纳皮尔引进对数。它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数值约是(小数点后20位,):
第一次提到常数formula_1,是约翰·纳皮尔于1618年出版的对数著作附录中的一张表。但它没有记录这常数,只有由它为底计算出的一张自然对数列表,通常认为是由威廉·奥特雷德制作。第一次把"e"看为常数的是雅各布·伯努利,他尝试计算下式的值:
已知的第一次用到常数formula_1,是莱布尼茨于1690年和1691年给惠更斯的通信,以"b"表示。1727年欧拉开始用formula_1来表示这常数;而formula_1第一次在出版物用到,是1736年欧拉的《力学》()。虽然往后年日有研究者用字母"c"表示,但formula_1较常用,终于成为标准。
用"e"表示的确实原因不明,但可能因为formula_1是「指数」()一字的首字母。另一看法则称"a","b","c"和"d" 有其他经常用途,而formula_1是第一个可用字母。
就像圆周率formula_11和虚数单位,formula_1是数学中最重要的常数之一。它有几种等价定义,下面列出一部分。
最常见的四种 的定义如下:
这些定义可证明是等价的,请参见文章。
e=lim[t->0](t+1)^(1/t)
很多增长或衰减过程都可以用指数函数模拟。指数函数formula_25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唯一的函数(零多项式函数除外)与自身导数相等(乘以常数,最一般的函数形式为formula_26,formula_27为任意常数)。即:
formula_20为复数时依然成立,因此根据formula_33及formula_34的泰勒级数,得出在数学中一条称为欧拉公式的重要等式:
当formula_36的特例是欧拉恒等式:
此式被理查德·费曼称为「欧拉的宝石」。
formula_38
即棣莫弗公式。
就像以下的展开式:
证明formula_1是无理数可以用反证法。假设formula_1是有理数,则可以表示成formula_47 ,其中formula_48为正整数。以formula_1的无穷级数展开式可以得出矛盾。
考虑数字
以下将推导出formula_20是小于1的正整数;由于不存在这样的正整数,得出矛盾,所以得证formula_1是无理数。
但是0与1之间(不含0与1)不存在有整数,故原先假设矛盾,得出formula_1为无理数。
视formula_18为存在的数值,所以用二项式定理可证出:
|
6133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6133 | 数学常数 | 数学常数
一个数学常数是指一个数值不变的常量,与之相反的是变量。跟大多数物理常数不一样的地方是,数学常数的定义是独立于所有物理测量的。
数学常数通常是实数或复数域的元素。数学常数可以被称为是可定义的数字(通常都是可计算的)。
其他可选的表示方法可以在数学常数 (以连分数表示排列)中找到。
|
6134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6134 | 河流 | 河流
河流(江、河、江河、河道,古称水、川、河川,局地称溪、港、郭勒、沐沦、曲、藏布等)是自然汇入海洋、湖泊的流水,通常为淡水。在少数情况下,河流流入地下或者在汇入另一水体之前便干涸。河流有时会汇入另一条河流。较小的河流可能会被称作溪、支流等。
河流是水循环的一环。河流中的水主要来自其流域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和其他诸如地下水补给、泉以及自然积雪(比如冰川)存水融化。河流水文学是研究河流的科学,湖沼学则是研究内陆水体的科学。
地球外星球上尚未发现河流,尽管在土卫六上有大量烃形成的类河流。其他行星上的峡谷可能是曾经有过河流的证据,特别是火星,理论上推理认为在适居带的行星或卫星上也可能存在。
地球上的水资源有97%为海水,其中淡水仅以3%存在,其中约以三分之二为冰河,人类可使用的淡水仅占全球水资源的0.8%。
而陆水大部分集中在北极、南极,以雪或冰以及地下水的形式存在,但河流水仅以淡水中的0.0001%存在地球。在水循环中不断循环下,地球中的地表水得到源源不绝的补给。
河流的补给源自于源头的降水或融雪,然而除了直接流入地表外,也有一部分的水渗入土壤成为地下水。雨和雪,只是暂时性的水源补给,主要还是以地下水持续河流水源。大部分的地表水最终将流入海或湖泊。而其余的,就在大气中通过从地表蒸发成水汽或渗透为地下水。
淡水的主要来源为降水及高山融雪。然而河流的源头通常源自于高地,经由高山融雪的侵蚀作用逐渐形成湖泊或河川;河流通常是沿地势,从源头往下流并在流迳过程发生侵蚀作用,一直流至侵蚀基准面为止。
侵蚀基准面分为两种。其一是「暂时侵蚀基准面」:通常为湖泊或人工湖,河流来到这就会被迫发生沉积作用,但经由河川的侵蚀或地壳的回春与其他因素,可造成改变,因此对于河流的影响范围较小,存在时间较短;另外是「最终侵蚀基准面」:所有在海平面之上的陆地,都会有产生侵蚀,但是最后河流在注入海洋之后,都会在海平面上停止侵蚀作用随后在海底下发生沉积作用,而因为海平面存在时间长,影响范围很广,变化性小,故海平面就为大部分河流的「最终侵蚀基准面」。
河道并不是永久性的结构,在自然状态下,经过水的每一个动作,造成侵蚀、搬运经历过长久时间后,河川形状终将改变。尤其是达到老年期时准平原的侵蚀更是显著。然而河流往往不只一脉,而是呈现树枝状结构,通常包括支流和干流,此外有很多河流不止一个两个支流河道口。
从河流终点来看,河流可分为内流河和外流河。内流河所在流域称为内流区,外流河所在流域称为外流区,既不属于内流区也不属于外流区的陆地区域则称为无流区。
内流河又称内陆河,指不能流入海洋、只能流入内陆湖或在内陆消失的河流。这类河流的年平均流量一般较小,但因暴雨、融雪引发的洪峰却很大。内流河成因主要是河流流经的区域高温干旱,两岸不但没有支流汇入,而且河水因大量的蒸发、渗漏而消失在内陆。
外流河是指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外流河在流程中由于有支流的汇入,流量通常会越来越大,流程也较长。在河流入海口处会形成三角洲。
季节性河流又称间歇性河流、时令河,指河流在枯水季节,河水断流、河床裸露;丰水季节,形成水流,甚至洪水奔腾。这类河流通常流经高温干旱的区域,而且年平均流量较小,但因暴雨、融雪引发的洪峰却很大。现时因人类对河流的过度引水、截流会使常年河流变成季节性河流。
河流长度的计算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它与起点(河源)、终点(出海口、湖泊、或其他河流)位置的认定,以及两者之间总长度的量测方法与精度皆有关系。也因为如此,世界大河的排名每每争论不休。
典型的河流是由许多支流汇集而成,而每条支流本身可能也是许多其他更小支流汇集而成,如此本流及所有支流的总合称为水系。虽然本流及每条支条都有其源头,但国际惯例系以离终点最远的源头当作整个水系的源头,由此处作为起点量得的河流长度最长,就当作整个水系的河长。
一般而言,水系的源头会在本流的起点或是其上游处,此时若无特别指定,河流河长与水系河长同义。例如尼罗河本流的起点为白尼罗河、青尼罗河合流处,而整个水系的源头在其上游,若无特别指定,「尼罗河长」即指「尼罗河水系河长」,而非指本流(即名称为尼罗河的那一段)河长。
若是水系的源头与本流的源头分义开来,就很容易产生误解。例如密西西比河水系的最远源头是在其支流密苏里河的上源杰弗逊河上,与密西西比河本流的源头并不一致,因此「密西西比河长」与「密西西比河水系河长」并不相等。若要精确地表达量出整个水系河长的河道,最好写成「密西西比-密苏里河」。
若是河流的起点是随季节变化的溪流、沼泽或湖泊,则极难决定正确的源头。
当河流的出口是个逐渐扩大的河口湾时,终点的决定也极为困难,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南美洲的拉普拉塔河与北美洲的圣劳伦斯河。此外,某些河流并没有明确的终点,例如流入沙漠逐渐蒸发、流入地下水层、分散流入农田间的灌溉渠道等。
起点与终点确定后,传统的方法是在地图上分段量测河长,因此地图的精确度会连带影响量测结果。一般而言,地图的比例尺愈大,愈能忠实反映河流的弯曲情形,量测出来的河长也就愈长。
大比例尺地图往往不易取得,即使有了,也还有一堆问题摆在眼前。例如河流可能有多条分支、流经湖泊如何计算、季节性变化等,都会使量测结果产生相当程度的误差。
上古中国,『河』及『江』二字并非今意:
「河」字意旨黄河,而「江」字意旨长江,而古人以「水」字作河,称黄河为「河水」,称长江为「江水」;而至南北朝后因「河水」其水色偏黄而称「黄河」,而「江水」因为中国最长河而称「长江」,此后就将北方河川称之为「河」,南方河川称之为「江」。
研究河流的水流是水文学的一个课题,河流由于重力的原因从高处流往低处,并没有特定的方向。如由于地势原因,东亚河流多呈从西向东的流向。
河流从源头向地势低处流动,直到河口,其流动路径并不一定是最短路径。
河川体积流率,可视为水流流经一地的平均流速,然而河流的流速基本上取决于源头至河流终点的高度差。河水流速由下面的等式表示。
河川流量的变化取决于降水量・流域面积・流域。河水流量由下面的等式表示。
formula_2
formula_3
栖息在河流生态系有著各式各样特定的生物群,其中初级消费者,以昆虫的数量占了很大的比重,并且已经成为了河川的一大特色。
关于水质是否营养与污染程度的收集与识别是较为简单,也可从物种组成的变化显示,所以在环境研究方面对于国家环境研究有著相当重大的影响。
上游有比较多的大石头分部。
河川上游地区由于河道起伏幅度甚大,河川流速过快与溶氧强烈加上水温偏低,造成河川养分缺乏,由于这些缘故使得大型水生植物无法生存,仅有一些矽藻附著在岩石表面上;而在动物方面有著如鱼狗和河乌的鸟类,樱花钩吻鲑等鲑科鱼类便是此生态系的代表鱼,此外石蝇和蜉蝣幼虫此类的水生昆虫也都非常丰富。上游河床布满了大石块,因而让水流速度较快。
中游有较多的鹅卵石分部。
河川中游地区,河道较宽流速较缓,有著大量中大型鹅卵石暴露。河底附著矽藻等水藻类,河道旁也有如岸柳等特定植物群聚,在动物有翠鸟香鱼和鲢鱼,也是大量石蝇和蜉蝣水生昆虫栖息地。中游的河床堆积了很多鹅卵石,所以这里的水流速度较缓。
河川下游地区,这里流域最广、流速最缓,河床堆满了沙泥质 (又名沙砾)。经过多年的水流变化,便形成了沙砾。河边有著芦苇和野生稻等植物最为丰富。动物方面鹭鸶、野鸭﹑鹬以及候鸟,此外也有鲫鱼、鲤鱼等淡水鱼,及银鱼和鲻鱼此类河口鱼类。
凸岸,这里的水流速度较慢,所以泥沙会逐渐堆积。住在这里的人,在河涨时,会被受到洪水的影响。
河流一直以来都被用作灌溉、饮食、交通、防御、洗浴、驱动机器的水力资源来源以及倾倒废物的场所。
自远古时期以来,就是人类的一大食物来源,人们靠著渔捞及引用河流水源从事农业活动。河流提供了多种鱼类和其他水中生物供给人类食用,同时还提供了淡水水源,用以饮用和灌溉,因此大部分的古文明起源都位于河流的两岸。
快速流动的河流和普物常常通过水力磨坊和水力发电站作为能源来源。水力磨坊的使用已经有数百年历史,例如奥克尼群岛的Dounby Click Mill。早在蒸汽能源发明之前,在欧洲使用水力磨坊磨制麦片和处理羊毛及其他纺织品就十分常见。1890年代,第一台通过河水发电的机器出现,在近几十年来,水力发电有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在像挪威等多山的地区。
河流沉积物砾石和沙被大量用于建筑当中,然而河流的形状与型态往往还决定了城市布局。
河流也是重要的政治分界线以及防御工事。多瑙河曾经是罗马帝国长期的边界,如今是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的分界线。
河流用作航运的功能已经历经千年。最早有关河运的证据是公元前3300年巴基斯坦西北部的印度河流域文明。河流航运提供了一种廉价的交通方式,而且至今仍然在大多数主要河流上大量开展,例如亚马孙河、恒河、密西西比河、印度河以及长江等。由于河流上的船只往往不受管制,因此他们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以及悬浮粒子,造成健康问题。
在一些河流上游,河流湍急,常常出现瀑布与急流,这些急流往往被用于漂流等娱乐项目,如溯溪及泛舟。
人类为生存与发展,常与山争地、与水争地,以至于产生洪灾、山崩、土石流等环境灾害。其危害层面甚广,造成人命伤亡与财产损失难以其数,因此了解洪灾的成因与特性,有助于安排减灾、应变与灾后重建等调整对策。
降水经过截留、蒸发、入渗或漥蓄后,其余留置地表的将形成迳流,但如果迳流流量过大到河道或水渠无法容纳时,水流即会形成洪水,而若造成人命伤亡或财产损失,则就称之为「洪灾」。然而发生洪灾的先决条件诸多,并非一时一人一事件即可形成,其形成层面主要包含:强降水、地形、土地开发不当等因素。
瞬间雨量或累积雨量,超过河道的排放能力。一般来说,如果一地有持续的大雨,发生洪灾的可能性便会增加。
热带与亚热带国家,经常受到热带气旋的袭击,其带来的强降水,将会引起持续的倾盆大雨,尤其在山区的雨势更大,并且可能引起河水泛滥,土石流及山泥倾泻。
而受季风影响的国家,气候变化很大。夏季时,潮湿的季风会为当地带来大量雨水。当大雨持续,而河道又未能容纳所有水时,洪水便会溢出河道,造成水灾。暴风亦会造成沿海地区泛滥。它暴风把海水推向沿海地区,造成风暴大浪,沿海地区会因此而被水淹没。
高耸的山脉将水气拦截成地形雨,使迎风面出现大量降水,也造成沿海低洼地区严重淹水。
由于树木可以固定水土,伐林会导致土壤的吸水能力减弱、土表因失去植被保护而加速侵蚀,因此每逢下雨,雨水、砂土便迅速流往下坡,流入河道,造成淤积,不利于洪水流通,造成洪水大量泛滥。除了伐林外,不良的耕作方式和在山坡上过量放牧,也使土地失去植被的保护,加速斜坡土壤侵蚀的现象,与水文历线左移。高度都市化也可能造成洪灾,地表被沥青(柏油路)或水泥所覆盖,导致雨水无法经由渗透方式流入地底,因此增加排水系统与河川排放雨水的负担,导致内涝。
湖泊能调节河流的流量,因此,增加湖泊的储水容量便可减少洪灾发生的可能。可是,湖泊的储水量仍然有限,为了调节河流流量,可以在河流修筑水坝,并在水坝前面兴建人工湖。就好像在中国的长江流域内,就有超过4万个人工湖,储水量逾1,370亿立方米。
河水外溢的控制亦非常重要。可以在河流的两旁建筑堤坝,防止河水外溢,保护陆地的城市免受泛滥的破坏。
除此之外,增加河水流动的速度亦可以避免洪灾的发生。如果河水流动的速度增加,河水外溢的可能便会减少。有很多地方均有在常造成水灾的河道进行拉直的工程,疏导河水,增加流速,以防洪灾的发生。
要根治洪灾,就必须保存河流上游的自然植被,立例管制伐林,并种植更多树木,可以抓紧土壤,防止淤积物被冲往下游,避免河流下游有过多沉积物。
能够预测洪灾的发生可以及时做出防洪措施和发布。这使得,农民可将家畜自低洼地移走。公用事业也可以预备紧急备用设备。紧急服务也可以提前储备足够的紧急援救物资。
为了给航道做出最精确的洪水预报,对与过去降雨事件相关的径流最好是有一个长期的历史资料。这个历史资料资讯还要和集水区容量即时资料(比如水库富于库容,地下水水位,程度)相结合才可能得到最精确的洪水预报。
雷达估测的降雨和普通天气预报技术也是提高洪水预报精确度的重要要素。在资料品质高的地方,洪水的高度和强度可以被比较精确的预报出来,并留有大量的提前期做准备。洪水预报的结果一般包括最高预期水位和洪峰预期到达航道沿线重要地点的时间。预报也可能给出洪灾的统计的可能。在许多发达国家,城市区域按照的标准(即在任意百年内发生洪灾的概率为大约63%)来防止洪灾风险。
根据美国国家气象局(NWS)位于汤顿的西北河流预报中心(River Forecast Center,RFC),城市地区的一个通常洪水预测经验法则是要想开始显著至少需要1小时内有至少的降雨。许多国家气象局的河流预报中心定常的发布山洪暴发指导和上游水位指导(Flash Flood Guidance and Headwater Guidance)。指导会告诉,在段时间内要有多大的降雨量才可能造成或大流域性洪水。
|
6135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6135 | 勃兰登堡 | 勃兰登堡
勃兰登堡(,下索布语:Bramborsk,低地德语:Brannenborg,口语:die Mark)是德国东北部的一个-{zh-hans:州; zh-hant:邦}-,为前东德的一部分。该州首府和人口最多的城市是波茨坦,其他的重要城市有科特布斯,哈佛尔河畔勃兰登堡和奥德河畔法兰克福。
勃兰登堡州环绕着德国首都柏林,与其共同构成了拥有约六百万人口的柏林-勃兰登堡都市圈。勃兰登堡州超过三分之一的面积被自然保护区,森林,湖泊和其他水域覆盖。
马克勃兰登堡的成立年份被认为是1157年。在这一年阿斯坎尼家族的阿尔布雷希特一世夺回勃兰登堡,使其被纳入神圣罗马帝国的版图。从1415年到1918年,这片区域被霍亨佐伦家族统治。从1701年到1946年,勃兰登堡地区成为普鲁士的一部分,1815年到1947年作为勃兰登堡省,这之后第一次成立了勃兰登堡州,在东德被划分成了不同区域。1990年两德统一,作为联邦德国的一部分,成立了现今的的勃兰登堡州。
勃兰登堡州位于德国的东北部。它在南部和萨克森州接壤,西部是萨克森-安哈尔特州,西北部与下萨克森州相邻,北部和梅克伦堡-前波莫瑞州毗邻,东部则是波兰。勃兰登堡州总面积为29654平方千米,是德国第五大州;南北最长291千米,东西最宽244千米,它也是原东德加入联邦德国的最大州。勃兰登堡州的核心区域也被称作其历史上的名字()。
柏林州和勃兰登堡州在经济地理方面组成了柏林/勃兰登堡大都市区。在柏林-勃兰登堡首都区,大市区的区域内有约600万居民。柏林的人口密集区域有约440万居民,它的核心区域因“Speckgürtel”(城郊)而出名,包括了整个柏林和勃兰登堡州的一部分。勃兰登堡州的基础设施设置非常典型,很符合这个都市圈的特性,例如高速公路和铁路干线呈岛状分布,呈放射状围绕着联邦首都柏林州。
除了几个大城市,比如在西面的哈弗尔河畔勃兰登堡、奥得河畔法兰克福和人口仅次于波茨坦的科特布斯以外,勃兰登堡州的人口密度还是相对而言比较小的。该州的南部构成了(),以及()和易北-埃尔斯特区域的一小部分。勃兰登堡州的西部是哈维尔兰县(),在柏林州的南部是特尔托,东北部是巴尔尼姆县。在该州的北部边境上是上哈弗尔县()(直到1950年,该地以()的名字属于梅克伦堡州),西北边境是普利希尼茨县(),东北边境是乌克马克县(),东部边界是(),西南边界是弗莱明()。
勃兰登堡州处于德国北部的低地,在冰河时期一次又一次推进侵蚀的()对勃兰登堡州的地表形态造成了决定性的影响。因此这里存在着几乎独有的冰河时代和后冰河时代的沉积物。搬运最远的有冰川沉积泥灰岩()和融化冰水沙()。地表构造是典型的冰川系()。
由于勃兰登堡州冰河时期沉积物种类极其丰富,从中产生的土地类型(Bodengesellschaft)也是多种多样。这片区域上的土壤生产能力从极度缺乏营养物质和贫瘠到极为肥沃。然而在贫瘠的沙质土壤占主导地位的地区,尤其是勃兰登堡州的中部和南部,也有其特有的印记和特征。
勃兰登堡州,特别是它的南部被认为是“原料仓库”。沿着()存在着一个巨大的褐煤烟层。在东南部环绕施普伦贝格发现了深层铜矿。在该州还藏有有零星的石油。
勃兰登堡州被认为是德国水域最密集的联邦州。该州有超过3000个自然产生的湖泊,此外还有无数人工修建的池塘、人工湖和类似的水域。此外还有超过33000km的河流,最大的部分为人工修筑的引水沟渠和其他渠道。另一方面是由于勃兰登堡州降水量较少,地下水的更新很慢。水在水域里的停留时间因此也就很长。
1952年,地方行政制度改革之际-{zh-hans:州; zh-hant:邦}-制废止,设立科特布斯县、法兰克福县、波茨坦县。1990年,东西德统一,恢复勃兰登堡州。勃兰登堡是五个德国新邦之一。1995年,勃兰登堡州政府和柏林市政府双方协议合并成「柏林-勃兰登堡州」,但是被1996年的公民投票否决。
-{zh-hans:州; zh-hant:邦}-议会为一院制,有88位议员。
2014年-{zh-hans:州; zh-hant:邦}-议会选举结果:
一开始波茨坦属于勃兰登堡教省。1541年勃兰登堡选帝侯约阿希姆二世(Joachim Ⅱ)引入宗教改革,波茨坦改为新教,其中信义宗占多数,少数属于归正宗。
1817年这两个教派合并,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成为其领袖。1918年开始勃兰登堡的新教教会成为德国新教教会的一部分,1947年开始它是东德新教教会的一部分,从2004年开始是的一部分。波茨坦除有属于福音教会的教会外还有一些独立教会。
自从波茨坦成为军营城市后,市内也有信天主教的士兵,从1722年开始市内也有天主教的组织。从1821年开始波茨坦的天主教徒受柏林的天主教机构管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波茨坦受柏林的主教管理,1994年柏林的主教提升为大主教,波茨坦是这个大主教教省的一部分。
现今勃兰登堡州有17.1%的人是德国新教教会;3.1%的人信奉天主教,另外79.8%的人无宗教信仰,与柏林及其他德国地区相比,这里的穆斯林人口十分少。
今天波茨坦还有两个犹太教组织,其中一个属于德国犹太人总会(Zentralrat der Juden in Deutschland),它有350名成员,另一个是一个独立的组织,此外波茨坦还有一个属于革新犹太教的亚伯拉罕—盖格—学院(Abraham-Geiger-Kolleg),它是目前德国唯一的一个培养拉比的学院。
|
Subsets and Splits
No community queries yet
The top public SQL queries from the community will appear here once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