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tput
stringlengths
1
1.45k
input
stringlengths
1
1.6k
instruction
stringclasses
1 value
所谓阴者,真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
五时各有五脏的阳脉,所以五时配合五脏,则为二十五种阳脉。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生死之期。
所谓阴脉,就是脉没有胃气,称为真脏脉象真脏脉是胃气已经败坏的象征,败象已见,就可以断其必死。所谓阳脉,就是指有胃气之脉。辨别阳脉的情况,就可以知道病变的所在;辨别真脏脉的情况,就可以知道死亡的时期。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
三阳经脉的诊察部位在头部的人迎;三阴经脉的诊察部位在手腕部的寸口动脉。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别于阳者,知病忌时,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
一般在健康状态之下,人迎与寸口的脉象是一致的。辨别属阳的胃脉,能知道时令气候和疾病的宜忌;辨别属阴的真脏脉,能知道病人的死生时期。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谨熟阴阳,无与众谋。
临证时应谨慎而熟练地辨别阴脉与阳脉,就不致疑惑不绝而众议纷纭了。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
所谓脉象的阴阳,脉去为阴,脉来为阳;脉静为阴,脉动为阳;脉数迟为阴,脉数急为阳。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凡持真脉之藏脉者,肝至悬绝急,十八日死;心至悬绝,九日死;肺至悬绝,十二日死;肾至悬绝,七日死;脾至悬绝,四日死。
凡诊得无胃气的真藏脉,例如:肝脉来的形象,如一线孤悬,似断似绝,或者来得弦急而硬,十八日当死;心脉来时,孤悬断绝,九日当死;肺脉来时,孤悬断绝,十二日当死;肾脉来时,孤悬断绝,七日当死;脾脉来时,孤悬断绝,四日当死。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
一般地说:胃肠有病,则可影响心脾,病人往往有难以告人的隐情,如果是女子就会月经不调,甚至经闭。若病久传变,或者形体逐渐消瘦,成为 风消 ,或者呼吸短促,气息上逆,成为 息贲 ,就不可治疗了。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曰: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及为痿厥,腨㾓;其传为索泽,其传为㿗疝。
一般地说:太阳经发病,多有寒热的症状,或者下部发生痈肿,或者两足痿弱无力而逆冷,腿肚酸痛。若病久传化,或为皮肤干燥而不润泽,或变为颓疝。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曰: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其传为心掣,其传为隔。
一般的说:少阳经发病,生发之气即减少,或易患咳嗽,或易患泄泻。若病久传变,或为心虚掣痛,或为饮食不下,阻塞不通。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风厥。
阳明与厥阴发病,主病惊骇,背痛,常常嗳气、呵欠,名曰风厥。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二阴一阳发病,善胀、心满善气。
少阴和少阳发病,腹部作胀,心下满闷,时欲叹气。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三阴三阳发病,为偏枯萎易,四肢不举。
太阳和太阴发病,则为半身不遂的偏枯症,或者变易常用而痿弱无力,或者四肢不能举动。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鼓一阳曰钩,鼓一阴曰毛,鼓阳胜急曰弦,鼓阳至而绝曰石,阴阳相过曰溜。
脉搏鼓动于指下,来时有力,去时力衰,叫做钩脉;稍无力,来势轻虚而浮,叫做毛脉;有力而紧张,如按琴瑟的弦,叫做弦脉;有力而必须重按,轻按不足,叫做石脉;既非无力,又不过于有力,一来一去,脉象和缓,流通平顺,叫做滑脉。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鸣。
阴阳失去平衡,以致阴气争胜于内,阳气扰乱于外,汗出不止,四肢厥冷,下厥上逆,浮阳熏肺,发生喘鸣。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阴之所生,和本曰和。
阴之所以不能生化,由于阴阳的平衡,是谓正常。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是故刚与刚,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
如果以刚与刚,则阳气破散,阴气亦必随之消亡。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淖则刚柔不和,经气乃绝。
倘若阴气独盛,则寒湿偏胜,亦为刚柔不和,经脉气血亦致败绝。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死阴之属,不过三日而死,生阳之属,不过四日而死。
属于死阴的病,不过三日就要死;属于生阳的病,不过四日就要死。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所谓生阳死阴者,肝之心谓之生阳,心之肺谓之死阴,肺之肾谓之重阴,肾之脾谓之辟阴,死不治。
所谓生阳、死阴:例如肝病传心,为木生火,得其生气,叫做生阳;心病传肺,为火克金,金被火消亡,叫做死阴,肺病传肾,以饮传阴,无阳之候,叫做重阴;肾病传脾,水反侮土,叫做辟阴,是不治的死症。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结阳者,肿四支。
邪气郁结于阳经,则四肢浮肿。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
以四肢为诸阳之本;邪气郁结于阴经,则大便下血,以阴络伤则血下溢,初结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阴阳结斜,多阴少阳曰石水,少腹肿。
阴经阳经都有邪气郁结,而偏重于阴经方面的,就会发生 石水 之病,少腹肿胀。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二阳结,谓之消。
邪气郁结于二阳,则肠胃俱热,多为消渴之症。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三阳结,谓之隔。
邪气郁结于三阳,则多为上下不通的隔症。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三阴结,谓之水。
邪气郁结于三阴,多为水肿膨胀的病。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
邪气郁结于一阴一阳多为喉痹之病。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阴搏阳别,谓之有子。
阴脉搏动有力,与阳脉有明显的区别,这是怀孕的现象。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阴阳虚,肠澼死。
阴阳脉具虚而患痢疾的,是为死症。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阳加于阴,谓之汗。
阳脉加倍于阴脉,当有汗出。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阴虚阳搏,谓之崩。
阴脉虚而阳脉搏击,火迫血行,在妇人为血崩。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三阴俱搏,二十日夜半死;二阴俱搏,十三日夕时死;一阴俱搏,十日平旦死;三阳俱搏且鼓,三日死;三阴三阳俱搏,心腹满,发尽不得隐曲,五日死;二阳俱搏,其病温,死不治,不过十日死。
三阴之脉,俱搏击于指下,大约到二十天半夜时死亡;二阴就之脉俱搏击于指下,大约到十三天傍晚时死亡;一阴之脉俱搏击于指下,而鼓动过甚的,三天就要死亡;三阴三阳之脉俱搏,心腹胀满,阴阳之气发泄已尽,大小便不通,则五日死;三阳之脉俱搏击于指下,患有温病的,无法治疗,不过十日就要死了。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黄帝说道:阴阳,是天地宇宙的大道,是万事万物的纲领,是所有变化的来源,是生长和死亡的根本,是主宰万物生息的大本营。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治病必求于本。
所以医治疾病,必须遵从阴阳变化的根本。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拿自然界变化来比喻,清阳之气聚于上而成为天,浊阴之气积于下而成为地。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阴主静,阳主动;阳主生发,阴主成长;阳主肃杀,阴主收藏;阳能化生气,阴能构成形体。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
寒到极点会生热,热到极点会生寒;寒气能产生浊阴,热气能产生清阳;清阳之气居下而不升,就会发生飧泻之病;浊阴之气居上而不降,就会发生胀满之病。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这就是阴阳的正常和反常变化,因此疾病也就有逆证和顺证的分别。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
所以,大自然的清阳之气上升为天,浊阴之气下降为地。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地气蒸发上升为云,天气凝聚下降为雨;雨是地气上升水气转变而成的,云是由天气蒸发水气而成的。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清阳之气出于上窍,浊阴之气出于下窍;清阳之气发泄于腠理,浊阴之气内注于五脏;清阳之气充实于四肢,浊阴之气内走于六腑。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水性润下故为阴,火性炎上故为阳,天供给人属阳的五气,地供给人属阴的五味,五味入胃滋养形体,形体外现人的精气,人的精气滋养依靠水谷精微,水谷精微由五味化生,水谷精微滋养人的精气,人的形体由五味供养,人的精气由水谷精微化生,人的精气外化于形体。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如果饮食不节反能损伤形体,机能活动太过亦可以使人的精气耗伤,人的精气由水谷精微化生,水谷精微可以因为五味不周而受到损害。味属于阴所以趋向下窍,气属于阳所以趋向上窍。味厚的为阴中之阴,味薄的为阴中之阳;气厚的为阳中之阳,气薄的为阳中之阴。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味厚则泄,薄则通。
味厚的有泄下的作用,味薄的有通利的作用。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气薄的能向外发散,气厚的能助阳生热。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阳气太过能使正气衰弱,阳气正常能使正气旺盛;过度亢奋的阳气会损害正气,而正气却依赖正常的阳气供养;过度亢盛的阳气能耗散正气,正常的阳气能增强正气。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凡气味辛甘而有发散功用的,属于阳;气味酸苦而有通泄功用的,属于阴。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阴气发生偏盛,则阳气受损而为病;阳气发生偏盛,则阴气耗损而为病。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阳偏盛则表现为热性病症,阴偏盛则表现为寒性病症。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寒到极点会表现热象,热到极点会表现寒象。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
寒邪能伤形体,热邪能伤气分,气分受伤可以产生形体疼痛,形体疼痛可产生肿胀。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凡是先痛而后肿的,是气分先伤而后及于形体;先肿而后痛的,是形体先病后及于气分。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风邪太过,则能发生痉挛动摇;热邪太过,则能发生红肿;燥气太过,则能发生干枯;寒气太过,则能发生浮肿;湿气太过,则能发生濡泻。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大自然的变化,有春、夏、秋、冬四时的交替,有木、火、土、金、水五行的变化,因此,产生了寒、暑、燥、湿、风的气候,气候影响了自然界的万物,形成了生、长、收、藏的规律。人有肝、心、脾、肺、肾五脏,五脏之气化生五志,产生了喜、怒、悲、忧、恐五种不同的情志活动。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
喜怒等情志变化,可以伤气,寒暑外侵,可以伤形。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突然大怒,会损伤阴气,突然大喜,会损伤阳气。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厥气上行,满脉去形。
气逆上行,充满经脉,则神气浮越,离去形体。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所以喜怒不加以节制,寒暑不善于调适,生命就不能牢固。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阴极可以转化为阳,阳极可以转化为阴。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故曰: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所以说: 冬季受了寒气的伤害,春天就容易发生温病;春天受了风气的伤害,夏季就容易发生飧泄;夏季受了暑气的伤害,秋天就容易发生疟疾;秋季受了湿气的伤害,冬天就容易发生咳嗽。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
黄帝问道:我听说上古时代的圣人,研究人体的形态,分辨脏腑的阴阳;审察经脉的联系,把十二经脉分为阴阳表里相合的六对,并分辨各条经脉的走行路线;各条经脉上的穴位,都有明确的部位和名称;肌肉和骨骼连属的部位,各有起点和终点;经络系统中的皮部和浮络,虽然有上下左右不同,但都条理分明;四时阴阳的变化,有它一定的规律;外界环境与人体内部的脏腑、经络,相互对应,也都有表里相合的关系。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
以上这些说法是否都确实呢?歧伯回答说:东方对应春季,阳生而日暖风和,暖风生发草木,草木生发出酸味,酸味能滋养肝脏,肝脏能滋养筋腱,筋腱柔和则心血充盈,肝气关联于眼睛。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
五行,在天为深远微妙无穷,在人为自然界变化的道理,在地为生化万物,万物产生了五味,人能知道自然界变化的道理就能产生一切智慧,宇宙间的深远微妙是变化莫测的。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
五行东方的变化,在天为风气,在地为木气,在人体为筋,在五脏为肝,在五色为苍,在五音为角,在五声为呼,在病变的表现为握,在七窍为目,在五味为酸,在情志的变动为怒。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怒气能伤肝,悲能够抑制怒;风气能伤筋,燥能够抑制风;过食酸味能伤筋,辛味能抑制酸味。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
南方应夏,阳气盛而生热,热甚则生火,火气能产生苦味,苦味能滋长心气,心气能化生血气,血气充足,则滋养脾脏,心气关联于舌。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
五行南方的变化,在天为热气,在地为火气,在人体为血脉,在五脏为心,在五色为赤,在五音为徵,在五声为笑,在病变的表现为说话吞吞吐吐,在七窍为舌,在五味为苦,在情志的变动为喜。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喜能伤心,以恐惧抑制喜;热能伤气,以寒气抑制热;苦能伤气,咸味能抑制苦味。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
中央应长夏,长夏生湿,湿与土气相应,土气能产生甘味,甘味能滋养脾气,脾气能滋养肌肉,肌肉丰满,则又能养肺脏,脾气关联于口腔。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
五行中央的变化,在天为湿气,在地为土气,在人体为肌肉,在五脏为脾,在五色为黄,在五音为宫,在五声为歌,在病变的表现为干呕,在七窍为口,在五味为甘,在情志的变动为思。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思虑伤脾,以怒气抑制思虑;湿气能伤肌肉,以风气抑制湿气,甘味能伤肌肉,酸味能抑制甘味。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
西方应秋,秋天天气急而生燥,燥与金气相应,金能产生辛味,辛味能滋养肺气,肺气能滋养皮毛,皮毛润泽则又能养肾,肺气关联于鼻。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
五行西方的变化,在天为燥气,在地为金气,在人体为皮毛,在五脏为肺,在五色为白,在五音为商,在五声为哭,在病变的表现为咳,在七窍为鼻,在五味为辛,在情致的变动为忧。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忧能伤肺,以喜抑制忧;热能伤皮毛,寒能抑制热;辛味能伤皮毛,苦味能抑制辛味。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
北方应冬,冬天生寒,寒气与水气相应,水气能产生咸味,咸味能滋养肾气,肾气能滋长骨髓,骨髓充实,则又能养肝,肾气关联于耳。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
五行北方的变化,在天为寒气,在地为水气,在人体为骨髓,在五脏为肾,在五色为黑,在五音为羽,在五声为呻,在病变的表现为战栗,在七窍为耳,在五味为咸,在情致的变动为恐。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恐能伤肾,思能够抑制恐;寒能伤骨,湿能够抑制寒;咸能伤血,甘味能抑制咸味。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故曰: 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所以说: 天地上下,使万物生化其间;阴阳在人,构成血气形体之男女;左右,为阴阳运行不息的道路;水火,是阴阳的象征;阴阳的变化,是万物生长的本源和开始。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故曰: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所以说: 阴阳是互相为用的,阴在内,为阳之镇守;阳在外,为阴之役使。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帝曰:法阴阳奈何?
黄帝问道:如何效法阴阳以治病呢?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岐伯曰:阳盛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俛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
歧伯回答说:如阳气太过,则身体发热,皮肤腠理紧闭,气粗喘促,呼吸困难,身体亦为之俯仰摆动,汗发不出来而燥热,齿间干燥,心脏感到烦闷,如果还有腹部胀满的症状,就是死症,这是属于阳盛的病,所以冬天尚能支撑,夏天就不能耐受了。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阴胜则身寒,汗出,身长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
如阴气太过,则身体发寒,汗多,或身体常觉冷而不时战栗发寒,甚至手足厥逆,如果还有腹部胀满的症状,就是死症,这是属于阴盛的病,所以夏天尚能支撑持,冬天就不能耐受了。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
这就是阴阳互相胜负变化所表现的病态。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帝曰:调此二者,奈何?
黄帝问道:有什么办法调摄阴阳呢?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
歧伯说:如果懂得了 七损八益 的养生之道,则人身的阴阳就可以调摄,如果不懂得 七损八益 的道理,就会发生早衰现象。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
一般的人,到了四十岁,肾气已经衰减了一半,起居动作亦渐渐衰退;到了五十岁,身体觉得沉重,耳不聪目不明;到了六十岁,阳痿,肾气大衰,九窍不能通利,出现下虚上实的现象,会常常流眼泪鼻涕。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故曰: 知之则强,不知则老。
所以说: 知道调摄的人身体就强健,不知道调摄的人身体就容易衰老。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故同出而名异耳。
这就是原本同样的身体,结果却出现了强弱不同两种情况的道理。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而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
聪慧的人能够从表面的差异找到本质的相同,愚笨的人只能看到个体的差异找不到内在的规律,因此愚笨的人常常感到难于应对,而聪慧的人则应对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便强壮,即使已经年老亦可以身体健壮,当然本来强壮的就更加强壮了。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憺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所以,圣人不作勉强的事情,乐于保持恬淡的心态,有乐观愉快的旨趣,保持着宁静的生活,因此能够寿命无穷,尽享天年,这是圣人保养身体的方法。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
天向西北方倾斜,所以西北方属阴,而人的右耳和右眼也不及左边的灵便;地向东南方倾斜,所以东南方属阳,而人的左手和左足也不及右边的强壮。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帝曰:何以然?
黄帝问道:这是什么道理呢?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
歧伯说:东方属阳,阳性向上,向上则上明而下虚,所以对应于人体则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利。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
西方属阴,阴性向下,向下则下盛而上虚,所以对应于人体则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利。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所以如果左右同样感受了外邪,但在上部则身体的右侧较重,在下部则身体的左侧较重,这是天地阴阳不平衡导致的,而人体左右阴阳的差异则导致外邪乘虚而居。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理,故能为万物之父母。
所以天有精气,地有形状;天有八个节气的纲纪,地有五个方位的道理,因此天地是万物生长的根本。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
无形的清阳上升于天,有形的浊阴下归于地,这是天地的交互运动,构成阴阳变化的纲纪,而能使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周而复始。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
贤达的人,把人体上部比做天来养护头,人体下部比做地来养护足,人体中部比作人事以达到和谐保养五脏。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
天的清气通达于肺脏,地的水谷之气通达于咽喉,风的木气通达于肝脏,雷的火气通达于心脏,山谷的土气通达于脾脏,雨的水气通达于肾脏。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
六经流注不息犹如江河,肠胃受纳水谷犹如大海,九窍通清排浊犹如水流通畅。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